漢聲童話

# 二月九日 春分 傻子拔秧苗

很久很久以前,中國的戰國時代,在中原地方的宋國,有個人名叫王吉,他是個急性子,做事沒耐性,所以一直到他成了親,還沒學會半點本領。他的太太想:“這樣下去不是辦法,總要讓他學個手藝,將來也好養家。”於是就叫他去學編竹籃子。

那編竹籃子的師父拿了一大捆竹子,要王吉一根一根均勻劈好,再拿去泡水,讓竹條子變軟了,就可編成結實的竹籃。

王吉劈了大半天竹子,已經不耐煩了,再抱著竹條去溪裡泡水,等了很久,真是急死了。他想:“反正已經泡過水就好了。”也不等竹條泡軟就拿起來編,結果手稍一用力,竹條就折斷了。籃子沒有編成不說,辛辛苦苦劈好的竹條全都給他弄得破碎斷折,沒法再用。師父一氣就把他趕出去,不認他這個徒弟。

不學編竹籃以後,王吉改學木工。師父叫他把木料拿到太陽照不到的地方陰乾,然後做張桌子。可是他想:“把新木材陰乾,那要等多久!木材如果拿到日頭下晒,一下就幹了!”誰知道,平直的木材一晒全變得扭曲不平,也不能做桌子了。師父一氣,又把他趕走了。

幸好,王吉的太太想到孃家還有一塊田沒人種,就告訴王吉說:“你去種田好了,可是千萬別再犯老毛病好嗎?學做什麼事都不要過分急躁,才學得會,做得好。”

王吉看見太太滿臉盼望的神色,便下定決心:“這一回,我一定要學會種田,不讓太太失望。”從第二天起,他真的每天走五里路到太太的孃家去,向鄰居的老農夫學種田。

他看老農夫每天從太陽出來,一直到落下,都到田裡流著汗,默默地犁地,忍不住就問:“老伯伯,什麼時候田裡才長得出米粒來呢?”

老農夫呵呵笑了起來說:“年輕人,別心急,種田得一步步地來,春天耕田下種,夏天要忙著除草,到了秋天就會有滿田成熟的稻穗,就能快樂地過冬啦!”

種田得花那麼久的工夫!王吉一聽,好不耐煩。可是他又想到不能再讓太太為他操心,就勉強按下性子,學著種田。

於是,他從犁田、整地開始做起,立春時在秧田裡播完了種,然後好不容易等到綠油油的秧苗從泥土裡冒出來,細嫩的秧移插到水田裡,連晚上睡覺,都夢見金黃色的稻穗在向他點頭呢。

春分過後,他看見老農夫彎著腰在田裡插秧,就跑過去問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插秧了。老農夫看看他的秧苗搖頭說:“得再過幾天。”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王吉每天都去問老農夫到底可不可以插秧。

直到第五天,老農夫才說:“可以開始了。”王吉高興地跳起來!第二天清晨,雞還沒叫,他就趕到田裡插秧,一直做到天黑,什麼也看不見了,才抓起鋤頭回家。他心裡真快樂,一路唱著歌,想象著秋天收穫時,用鐮刀一大把一大把割下結滿穀粒的稻穗,那該有多過癮啊!

自從那天起,王吉整天守著秧,挑著兩個大水桶忙著施肥灌溉。他一天總有好多回忍不住趴在地上,眼睛貼近秧苗,用手比量秧的長短。可是忙了好多天,他發現自己的秧怎麼長得那麼慢,總是沒有老農夫的高。不知不覺中,他又犯了急躁的老毛病,心想:“這是怎麼回事?我的秧苗要等到哪一年才會長大啊?真是急死人了!我真該想個辦法讓秧苗長快些!”

王吉左想右想,就把一撮秧拉起一點來看看,想幫它長高一點。果然,拉起來的秧像長高了些。他好開心,以為拔高了就會幫稻子快些長。說做就做,他馬上把田裡每一棵秧都拔高了兩寸。王吉辛苦地拉扯了一天,田裡的秧都變得和老農夫田裡的秧一樣高了,王吉看了又看,覺得很滿意。一路跑回家,快樂地嚷著:“太太!我的稻秧長高了!我的稻秧長得和老農夫的一樣高了!”

太太覺得十分奇怪,秧哪裡會長得這麼快速呢?便要王吉第二天帶她去田裡看一看。那天晚上,王吉一直睡不著,躺在床上幻想著田裡的秧像精靈一樣飛快地長呀長。好不容易捱到天亮,趕快叫醒太太,兩人急急忙忙走到田裡一看,哪裡有什麼長高了的秧?只有一片倒了、枯了的秧。太太看了很傷心,大哭起來。王吉也不知怎麼辦才好,只有站在田埂上發呆。

老農夫聽見哭聲,連忙跑過來,一看田裡的秧就明白了。老農夫對王吉說:“你就是心太急了,稻子的成長有一定的時間,你把秧苗拔高了,它們吸收不到水和營養,當然會枯掉。你以前的辛苦都白費了,快快改掉急躁的性情吧!”

給媽媽的話:

每年陽曆三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雨水多且氣候漸趨穩定,正是耕作的好時機。我們在春分講述《傻子拔秧苗》的故事,不僅呼應節氣,還有更深的用意。現代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讓子女學鋼琴、學舞蹈、學書法、學繪畫,在學校的功課又要名列前茅,這不就和王吉一樣嗎?“揠苗助長”,愛之適足以害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故事也說明:事物有自然的特性,像竹子要泡軟才能編成器具,木材要陰乾才不會變曲,禾苗要按時節生長才能茁壯。順著事物的自然特性去善加利用,或細心培育,才能得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