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文
aTextT1
409 再談台灣故事
1
(在臺北東區)
高未恩:哇!臺北東區好熱鬧啊!
李文麗:以前這裡可不是熱鬧的地方,一百年前這裡還是鄉下,沒什麼人住。
高來恩:臺灣以前最熱鬧的地方在哪裡?
李文麗:臺灣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從南往北逐漸發展的。以前有三個最熱鬧的地方,一是台南,二是鹿港,三是艋舺。
高來恩:我去過台南,我知道差不多四百年前,荷蘭人曾經把臺灣當做亞洲的貿易據點。台南有不少古跡,赤坎樓就是荷蘭人統治臺灣時,在台南建造的,那是家喻戶曉的觀光景點。鹿港和艋舺在哪裡?
李文麗:鹿港是以前臺灣中部最繁榮的港口,據說河邊經常有鹿群出現,也有人說是因為港的形狀像鹿角,人們便稱這個地方「鹿港」。
高來恩:臺灣以前有很多鹿嗎?
李文麗:以前臺灣中部滿山遍野到處可以看到鹿。
高來恩:為什麼現在在臺灣看不到鹿,只有在動物園才看得到?
李文麗:聽說後來有人為了賣鹿皮賺錢,不知殺了多少鹿,在這種情形下,鹿的數量就減少了。
高來恩:鹿港有什麼值得參觀的景點嗎?
李文麗:鹿港的風光已經成為歷史,可是留下了許多古跡,那裡的寺廟和民宅都是古色古香的,非常值得參觀。
高來恩:那裡有什麼好吃的東西?
李文麗:鹿港有一些傳統點心和小吃,像綠豆糕、牛舌餅和蚵仔煎,都讓人垂涎三尺。
高來恩:哦,那麼好吃嗎?我真想嘗嘗看。再來,該介紹一下「艋舺」在哪裡了!
李文麗:「艋舺」,在臺灣北部淡水河邊,是臺北最早發展的地方,差不多兩百年前是它最興盛的時期,現在叫「萬華」。因為當時淡水河上都是獨木舟—獨木舟是一種小船,原住民稱獨木舟為「艋舺」,大家就把這個地方叫「艋舺」。
高未恩:我還是不懂為什麼「艋舺」現在叫「萬華」?
李文麗:以前原住民用獨木舟從淡水河載運農產品來賣,日本人統治臺灣的時候,因「艋舺」的台語發音與日語「萬華」(Manka)相似,所以改名「萬華」,現在台語還是叫「艋舺」(Bangkah)。
高來恩:原來是這樣啊!那萬華有什麼可看的地方嗎?
李文麗:雖然萬華沒落了,卻依然保留了許多古跡、寺廟、老街,都值得去看看,會讓人覺得好像回到過去。路邊也有很多傳統美食,觀光客都喜歡去那裡。下次我們一起去吧!
2
落地生根
老張在身強體壯的年紀去當兵,後來離鄉背井,飄洋過海,隨著蔣介石的軍隊來到了臺灣,根據臺灣的人口資籵,1949年從中國大陸到臺灣來的人口數目,差不多是一百多萬,大約占當時臺灣人口的百分之十三。自從1949年以後,臺灣和中國將近四十年沒有任何往來,因此改變了老張的命運。
剛來臺灣的時候,老張以為過不了幾年就能回去。他雖然思念家人,卻一直無法回老家,連通信也不可以,家人毫無音訊。過了幾年他離開軍隊,靠賣面過生活。遠離了父母親與妻子,朝思暮想,等待了二十多年還是不能回去,他想大概永遠都回不去了。他覺得很孤單,經過朋友的介紹,在臺灣又娶了一個太太,生了兩個女兒。沒想到來台四十年後政府開放探親,他終於可以回去看親人了。他到處打聽家人的消息,才知道父母親和妻子早已在文化大革命時過世了。當他聽到這個消息,不禁流下淚來。
他終於回去見到了離開家鄉時尚未出世的兒子。兒子的童年沒爸,靠親戚過日子,吃了很多苦。老張看著笫一次見面時已經四十歲子,他的心裡既高興又傷心。雖然老張為兒子買了很多東西,並且留筆錢,但是兒子仍然不能原諒父親,他怪父親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這究竟是誰的錯?誰瞭解他們內心的痛苦和創傷?老張帶著遺憾回臺灣了。
老張說:「生活在沒有戰爭的時代,要好好珍惜。我這一輩子最的時間不是在打仗就是在逃難,吃的苦實在太多。我已經習慣這裡的生活不打算回去了,臺灣就是我的家鄉,我算是落地生根了。」恐懼不安月過去了,老張在這裡找到了平靜。許多跟老張有一樣遭遇的老兵,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