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 Stephen Ross 公司理財 v12A
21.3 購買力平價
既然我們已經討論了什麼是匯率報價,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明顯的問題:即期匯率的決定因素是什麼?此外,因為我們知道匯率隨時間而變動,我們可以問一個相關的問題:匯率變動的決定因素是什麼?這兩個問題中至少有一部分答案來自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該觀點認為匯率的調整是為了使貨幣之間的購買力保持穩定。正如我們將要討論的,有兩種形式的PPP:絕對和相對。
21.3.1 絕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背後的基本理念同商品成本是一樣的,無論用何種貨幣購置或在哪裡銷售。這是一個非常直觀的概念。如果在倫敦買1瓶啤酒要花費2英鎊,匯率是0.60英鎊/美元,那麼在紐約買1瓶啤酒要花費2英鎊/0.60=3.33美元。換句話說,絕對購買力平價說明1美元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將為你買到相同數量的東西,例如芝士漢堡。
更為正式地,令今天(0時點)的英鎊和美元之間的即時匯率為S0。請記住我們將每1美元相對的外幣金額作為對匯率的報價。假設PUS和PUK分別是某種特定商品(例如蘋果)的美國和英國貨幣價格。絕對的PPP就將告訴我們
PUK=S0×PUS
這告訴我們某個東西的英國價格等於同樣一件東西的美國價格乘以匯率。
PPP背後蘊藏的道理和三角套匯很相似。如果PPP不成立,(原則上)就有可能將蘋果從一個國家搬到另一個國家來套利。例如,假設在紐約,每蒲式耳蘋果賣4美元,然而在倫敦,每蒲式耳蘋果賣2.40英鎊。絕對PPP表明
PUK=S0×PUS
2.40英鎊=S0×4美元
S0=2.40英鎊/4美元=0.60
即,隱含的即期匯率是0.60英鎊/美元。相當於1英鎊值1美元/0.60英鎊=1.67美元。
假設實際的匯率卻為0.50英鎊。從4美元開始,一個交易者可能從紐約買1蒲式耳蘋果,運至倫敦,在那兒把它賣出2.40英鎊。我們的交易者然後可以以現行匯率S0=0.50,將2.40英鎊換成美元,一共得到2.40英鎊/0.50=4.80美元。往返獲利80美分。
由於這個潛在的利潤,迫使我們有動力去改變匯率和/或蘋果的價格。在我們的例子裡蘋果將會從紐約運至倫敦。蘋果在紐約的供應量的減少將會抬高那裡的蘋果價格,而英國蘋果供應量的增加將會壓低倫敦的蘋果價格。
除了搬運蘋果,蘋果交易者還將忙於將英鎊換成美元,以購買更多的蘋果。這一活動將會增加英鎊的供給量,同時增加對美元的需求。我們預期英鎊的價值將會下跌。這意味著美元會變得更有價值,所以購買1美元將要花更多的英鎊。因為匯率以每1美元相對的英鎊來報價,我們預期匯率會從0.5上升。
為了使絕對PPP絕對成立,以下幾件事情必須是正確的:
(1)蘋果的交易成本——運費、保險、毀損等必須為0;
(2)蘋果交易必須是沒有障礙的——沒有關稅、稅收和其他政治性障礙;
(3)最後,在紐約的蘋果必須和在倫敦的蘋果是完全一樣的,如果英國人只吃青蘋果的話,你就不必將紅蘋果運到倫敦。
鑑於上述交易成本並不為0,而且其他條件也很難完全滿足,因此不必驚訝,絕對PPP實際上只適用於可交易的商品,並且它們必須是完全一致的。
由於這個原因,絕對PPP並不意味著購買梅賽德斯和福特的花費將是一樣的,或者法國一家核電廠的花費和紐約的一樣。在汽車的例子中,它們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在核電廠的例子中,就算它們是一致的,它們也非常昂貴並且很難搬運。另一方面,我們將驚奇地發現黃金的交易嚴重違背了絕對PPP。
《經濟學人》的巨無霸指數是基於一個麥當勞巨無霸的價格顯示是否高估或低估相對於美元的貨幣價格。在2017年1月,43個貨幣中的2個貨幣指數被高估10%以上,39個貨幣被低估了10%以上。
21.3.2 相對購買力平價
作為一個實務問題,購買力平價的相對版本已經逐步發展起來了。相對購買力平價並不是告訴我們決定匯率的絕對水平,而是告訴我們什麼決定了匯率在一定時期的變動。
1.基本理念
假設當前的英鎊/美元的匯率是S0=0.5。進一步假設預測英國在即將到來的一年裡的通貨膨脹率是10%,並且(同時)預測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為0。你認為1年後匯率會是多少?
如果你思考這個問題,你會發現1美元現在在英國值0.50英鎊。根據10%的通貨膨脹率,我們預期英國的物價將總體上漲10%。因此我們期望美元的價格也將上漲10%,匯率將上漲為0.50×1.1=0.55。
如果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不是0,那麼我們需要擔心的是這兩個國家的相對通貨膨脹率。例如,假設預測美元的通貨膨脹率為4%。相對於美國的物價,英國的物價每年上漲的比率為:10%-4%=6%。因此,我們預測美元的價格上漲6%,預期匯率為0.50×1.06=0.53。
2.結果
一般來說,相對PPP告訴我們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的差異。為了更具體地加以說明,我們將使用以下符號:
S0=目前(0時點)的即期匯率(外幣/美元);
E(St)=t期後的預期匯率;
hUS=美國的通貨膨脹率;
hFC=外國的通貨膨脹率。
根據我們進行的討論,相對PPP說明下一年匯率的預期變動率[E(S1)-S0]/S0為
[E(S1)-S0]/S0=hFC-hUS (21-1)
表面上,相對PPP僅僅說明匯率的預期變動率等於通貨膨脹率之差。如果我們將其稍做整理,就會得到
E(S1)=S0×[1+(hFC-hUS)] (21-2)
這個結果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是在運用這個匯率的時候必須小心。
在涉及英國和美國的例子中,相對PPP告訴我們匯率每年增長hFC-hUS=10%-4%=6%。假設通貨膨脹率的差異不會變動,那麼2年後的預期匯率E(S2)將會是
E(S2)=E(S1)×(1+0.06)=0.53×1.06=0.562
注意,我們可以將其寫成
E(S2)=0.53×1.06=0.50×(1.06×1.06)=0.50×1.062
一般來說,相對PPP說明未來某個時點的預期匯率E(St)為
E(St)=S0×[1+(hFC-hUS)]t (21-3)
就像我們將會看到的那樣,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關係式。
因為我們並非真的期望絕對PPP對於大多數商品都成立,我們在接下來的討論中關注相對PPP。因此,如果我們提到PPP時沒有進一步說明,那麼我們指的是相對PPP。
【例21-4】它都是相對的
假設現在日元的匯率是105日元/美元。在今後3年中日本的通貨膨脹率是每年2%,而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為6%。根據相對PPP,3年後的匯率是多少?
因為美國的通貨膨脹率更高,我們預期美元會變得不值錢。每年的匯率變動率為2%-6%=-4%。3年以後,匯率將下降到:
E(S3)=S0×[1+(hFC-hUS)]3=105×[1+(-0.04)]3=92.90
3.貨幣升值和貶值
我們經常聽到像“在今天的金融市場上美元是強勁(或疲軟)的”或者“預期美元相對於英鎊會升值(或貶值)”這樣的話。當我們講美元強勁或升值時,我們是指美元價值上升了,所以需要花更多的外幣來購買1美元。
貨幣價值波動時匯率會怎樣,取決於匯率是怎樣報價的。因為我們是根據每1美元相當於多少單位的外幣而對它們報價的,那麼匯率變動的方向和美元價值的變動方向一致:美元強勁時,它會上升,美元疲軟時,它會下降。
相對PPP告訴我們如果美國的通貨膨脹率比外國的更低,匯率會上升。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外幣貶值了,因此相對於美元疲軟了。
概念問題
21.3a 絕對PPP說的是什麼?為什麼對於很多類型的商品它都不成立?
21.3b 根據相對PPP,匯率變動取決於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