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 Stephen Ross 公司理財 v12A

17.8 股票股利和股票分拆

股利的另一種方式是用股票來支付。這種類型的股利稱為股票股利(stock dividend)。股票股利不是真的股利,因其派發的不是現金。股票股利的作用是增加每一個股東所持有的股數。由於有更多的股份流通在外,每股的價值就變小了。

股票股利通常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例如,20%的股票股利表示一個擁有5股股票的股東將會收到額外的1股股票(20%的增加)。由於每個股東擁有的股票數都增加了20%,因而流通在外的總股數也增加了20%。就像我們即將看到的那樣,每股的價值也會相應下降20%。

股票分拆(stock split)和股票股利本質相同,只不過股票分拆是採用一個比例而非百分比的形式。當宣佈分拆時,每一股都被分拆開形成了額外的股份。例如,在一個3∶1的分拆中,每1股都被分拆成了3股新股。

17.8.1 股票股利和股票分拆的一些細節

股票股利和股票分拆對公司的實際影響是一樣的:它們增加了在外流通的股數並降低了每股的價值。然而它們的會計處理卻不同,區別主要在於:①這個分配是股票股利還是股票分拆;②如果是股利,那麼股票股利的規模是多少。近年來,股票分拆速度明顯放緩。在20世紀90年代,平均每年有64家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進行分拆。2008~2012年,這一數字降至大約每年12家。

傳統上,低於20%~25%的股票股利叫作小額股票股利。與之有關的會計處理馬上就會被討論到。高於20%~25%的股票股利叫作大額股票股利。大額股票股利並不罕見。例如,我們在本章開始時討論的Comcast的2∶1的股票分拆就是以100%的股票股利的形式進行的。2016年6月,Facebook以3股換1股的形式宣佈了200%的股票股利,這使得該公司擁有了無投票權的C類股票。除了一些相對較小的會計差異,股票股利與股票分拆具有相同的效果。

1.小額股票股利的例子

P公司是一家專門解決疑難會計問題的諮詢公司。它有10 000股發行在外的股票,每股價格為66美元。市場價值總額為66×10 000=660 000美元。在10%的股票股利下,股東每10股股票可以收到1股的股票股利。因此,派發股利後,有11 000股流通在外。

派發股利前,P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關於權益的部分如下:

在派發股票股利後,我們採用一種類似於套利的會計程序調整資產負債表。因為發行了1 000股新的普通股,普通股賬戶增加了1 000美元(1 000股,每股面值為1美元),總計11 000美元。市場價格為66美元,比面值多65美元,因此多出的65美元×1 000=65 000美元被加至股本溢價賬戶,總計為265 000美元。

所有者權益總額並不受股票股利的影響,沒有現金的流入或是流出,因此留存收益整整減少了66 000美元,只剩下224 000美元。這些過程的淨效果是,P公司的權益賬戶如下:

2.股票分拆的例子

股票分拆和股票股利在理念上是相似的,但是股票分拆通常用比例表示。例如3∶2的股票分拆意味著股東原來每持有的2股股票可以得到額外1股的股利,因此,3∶2的股票分拆意味著50%的股票股利。股票分拆和股票股利一樣,都沒有實際發放現金,而且每位股東的持股在公司中所佔的百分比也沒有變化。

股票分拆和股票股利在會計處理上有些不同(前者更為簡單)。假設P公司宣佈2∶1的股票分拆,流通在外的股數將會加倍,變為20 000股,而每股的面值減半變為0.5美元。分拆後的所有者權益為:

請注意,權益表中的三個項目的數據完全不受分拆的影響。唯一改變的是每股的面值和流通中的股票數。股數翻倍,面值減半。

3.大額股票股利的例子

在我們的例子中,如果宣告100%的股票股利,將會分發10 000股新股,因此會有20 000股流通股。面值為1美元時,普通股賬戶會增加10 000美元,總計20 000美元。留存收益賬戶減少10 000美元,變為280 000美元。結果如下表所示:

17.8.2 股票分拆和股票股利的價值

邏輯法則告訴我們,股票分拆和股票股利可能會:①不影響公司價值;②增加公司價值;③減少公司價值。不過這個問題很複雜。不幸的是,我們很難確認以上三個哪個可能是對的。

1.基準例子

有一個強有力的例子可以證明股票股利和股利分拆不會影響股東財富,也不會影響整個公司的財富。如上的例子中,權益的總市場價值是660 000美元。在小額股票股利中,股票數量增加到了11 000股,因此每股的價值為660 000/11 000=60美元。

舉例來講,一個之前有100股,每股價值66美元的股東,此後將會有110股,每股價值60美元。兩種情況下股票的總價值都為6 600美元,因此股票股利不會產生任何經濟效果。

股票分拆後,將會有20 000股股票流通在外,因此每股價值為660 000/20 000=33美元。換句話說,股票數翻倍,股票價值減半。從以上計算中可以看到,股票股利和股票分拆都為紙上交易。

雖然這些結論很明顯,但有些理由經常被人們提出,用於說明這兩種方式的好處。典型的財務經理知道很多真實世界的複雜性;因此,在實務中,股票分拆和股票股利不會被輕率對待。

2.通行的交易範圍

股票股利和股票分拆的提倡者經常主張,證券應該有一個適度的交易範圍(trading range)。當證券的價格超過這個範圍時,很多投資者沒有足夠的資金來以常見的交易單位——100股進行購買,即整單。雖然證券也可以採用零單的形式購買(少於100股),但佣金較高。因此,公司往往通過股票分拆使得價格保持在合理範圍內。

例如,微軟公司自1986年公開上市起進行了9次股票分拆。該公司進行了2次3∶2的分拆和7次2∶1的分拆。因此,如果你在1986年微軟公司首次上市時就擁有了1股該公司股票,那麼經歷這些分拆後,你將會擁有288股股票。與此類似,沃爾瑪公司自公開上市以來已經進行了11次股票2∶1分拆,而蘋果公司自1980年上市以來已經進行1次7∶1分拆和3次2∶1分拆。縱觀分拆的漫長曆史,以寶潔為例,從1920年開始已經進行2次5∶1分拆、1次1.5∶1分拆、8次2∶1分拆。在寶潔第一次分拆前所購買的每股股票價值相當於現在的9 600股。

儘管這個論點很常見,但是出於一些原因,其合理性尚值得商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共同基金、養老基金和其他金融機構在穩定地增加它們的業務量,這些基金所處理的交易金額佔總交易金額的比例很大(例如,大約相當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量的80%)。由於這些機構進行大額的買賣,因此它們對於個別股票的漲跌不是很關心。

此外,我們有時觀察到有些個股的價格很高,但是並沒有引起什麼問題。舉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股神巴菲特領導的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公司2018年年初以每股30萬美元左右的價格拋售了股份。

最後,有證據表明股票分拆實際上可能會減少公司的流動性。在2∶1的分拆進行之後,如果該分拆增加了公司的流動性,交易的股票數量也應該翻倍。但事實情況不是這樣,有時甚至是相反的情況。

17.8.3 逆向分拆

逆向分拆(reverse split)是一個不常碰到的財務策略。例如,在2017年5月,Cobalt能源公司宣佈以1∶15的比例逆向分拆股票。同樣在2017年5月,Xerox經歷了1∶4的逆向分拆。在1∶4的逆向分拆中,每個投資者用4股舊股換1股新股。在這個過程中,股票面值增加了4倍。最大的逆向分拆案例之一就是銀行業巨頭花旗銀行集團在2011年3月宣告的1∶10的逆向分拆,使得流通股數從290億股減少到29億股。像之前一樣,我們也可以舉出例子說明逆向分拆對於公司沒有實質性的影響。

基於現實世界中的不完美因素,逆向分拆的理由有3個。①逆向分拆後股東的交易成本將會降低。②價格提升到通行的交易範圍後,股票的流動性和可交易性都會有所提高。③股票在某一特定的價格之下銷售將會被認為是不體面的,這意味著投資者低估了公司的盈餘、現金流、成長和穩定性。一些財務分析師認為逆向分拆可以立即獲得尊重。如同股票分拆一樣,這些理由沒有一個可以讓人信服。尤其是第三個理由。

逆向分拆的理由還有另外兩個。第一,證券交易所對於每股的最低價有要求。逆向分拆可以將股價提升至最低價之上。例如,價格跌到1美元以下的股票將會在納斯達克市場上被暫停交易30天。2001~2002年的互聯網泡沫崩潰之後,大量的網絡公司發現它們處在退市的危險之中,所以使用了逆向分拆來推高它們的股價。第二,公司有時會進行逆向分拆,並同時買入持股較少的股東手中的全部股份。

例如,在2017年1月,Lime Energy完成了一次逆向分拆。在這種情況下,公司首先進行了1∶300的逆向分拆,接著買下了所有那些持股數少於1股的股東手中的股票,這樣就剔除那些小股東(因此股東總數就減少了)。逆向分拆的目的是使公司變得不再公開。這一事件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在逆向分拆之後,該公司馬上宣佈了一項200∶1的股票分拆,使得股票價格恢復原價!

概念問題

17.8a 股票分拆對股東財富的影響是什麼?

17.8b 股票分拆的會計處理和小額股票股利的會計處理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