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ishkin 貨幣金融學 v2

23.3.5 長期總供給曲線的位移:真實經濟週期理論和後遺效應

在此之前,我們都假定產出的自然率水平Yn和長期總供給曲線是給定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出的自然率水平會因經濟增長而提高。例如,如果經濟的生產能力以每年3%的速度穩定增長,這意味著產出的自然率水平也會以每年3%的速度提高,Yn水平上的長期總供給曲線會每年向右位移3%。為了簡化分析,當Yn以穩定的速度增長時,在總需求總供給的圖形分析中,Yn和長期總供給曲線是固定的。不過要記住,最好把這些圖形中的總產出水平看做相對於其正常增長率(增長趨勢)的總產出水平。

在進行總供給總需求分析時,通常的假設是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的位移對總產出的自然率水平沒有影響(總產出的自然率水平總是以穩定的比率增長)。因此,圖中總產出水平圍繞Yn的波動描述了總產出的短期(經濟週期)波動。但是,一些經濟學家對Yn不受總需求和總供給衝擊影響的假設提出了質疑。

以明尼蘇達大學的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一種解釋總體經濟波動的理論,被稱為真實經濟週期理論(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該理論認為(實際的)總供給衝擊確實會對產出的自然率水平Yn產生影響。該理論認為,對偏好(例如工人的工作意願)和技術(生產力)的衝擊是導致經濟週期短期波動的主要因素,因為這些衝擊會引起Yn的大量短期波動。與此相反,他們認為總需求曲線的位移也許是貨幣政策變動的結果,並不會對總產出的波動產生重要影響。由於真實經濟週期理論認為大多數經濟週期的波動源自於產出的自然率水平的波動,所以他們認為沒有必要採取積極干預政策以消除高失業率。真實經濟週期理論具有較大的爭議,也是經濟學深入研究的焦點問題。[1]

另外一些經濟學家對產出的自然率水平總是處在充分就業水平上且不受總需求衝擊影響這一假設提出了異議。這些經濟學家認為,產出和失業的自然率水平受到後遺效應(hysteresis)的影響,所謂後遺效應是指由過去的高失業導致的對充分就業水平的偏離。[2]當總需求減少推動AD曲線內移時,失業率會上升,此時自然失業率會升高並超過充分就業水平。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這種情況下失業者會喪失信心,不再努力地尋找工作,或者僱主們認為長期失業是工人不符合要求的標誌,因而不願僱用長期失業的工人。結果是在實際失業率上升後自然失業率也隨之升高,而Yn也降至充分就業水平之下。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的自動調節機制只能使經濟恢復到產出和失業的自然率水平,而不是充分就業水平。只有通過採取擴張性政策推動總需求曲線右移並提高總產出,自然失業率水平才會重新下降(Yn上升)至充分就業水平。後遺效應的支持者更傾向於政府採取積極的擴張性政策,以使經濟恢復到充分就業狀態。

[1]關於真實經濟週期理論的非技術性的討論,參見Charles Plosser,”Understanding Real Business Cycl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89):51-77.

[2]關於後遺效應的更進一步的討論,參見Olivier Blanchard and Lawrence Summers,“Hysteresis in the European Unemployment Problem,”(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1986,1,ed.Stanley Fischer(Cambridge,MA.:MIT Press,1986),pp.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