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ishkin 貨幣金融學 v2
22.3.4 綜合三種動機
凱恩斯在將持有貨幣的三種動機綜合起來推導貨幣需求方程式的時候,對名義數量和實際數量進行了嚴格的區分。貨幣的價值用它能夠購買的東西來衡量。例如,如果經濟中的所有價格都上漲了一倍(物價水平上漲一倍),相同數量的名義貨幣只能買到以往一半數量的商品。因此,凱恩斯推斷人們希望持有的是一定數量的實際貨幣餘額(real money balances,用實際值表示的貨幣數量),他分析的三種持幣動機表明這一數量與實際收入Y和利率i相關。凱恩斯得出下面的貨幣需求方程式,即著名的流動性偏好函數,該函數表明實際貨幣需求餘額Md/P是i和Y的函數(或者與i和Y相關):[1]
在流動性偏好函數中,i下面的負號表示實際貨幣需求餘額與利率i負相關,Y下面的正號表示實際貨幣需求餘額與實際收入Y正相關。凱恩斯得出的貨幣需求不僅與收入有關,還與利率相關的結論,與費雪的利率對貨幣需求沒有任何影響的觀點大相徑庭。
公式(22-4)所表示的貨幣需求方程式,與我們在第5章進行貨幣需求分析時所使用的方程式相同。因為貨幣需求與利率負相關,i的下降會導致貨幣需求Md的上升,所以貨幣需求曲線是向下傾斜的。利用流動性偏好函數可以推導出貨幣流通速度PY/M,我們會發現,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意味著貨幣流通速度並非常量,會隨利率的變動而變動。流動性偏好函數可以改寫為
方程式兩邊同乘以Y,並將Md替換為M(因為兩者在貨幣市場均衡的狀態下必定相等),求解貨幣流通速度,可得到:
我們發現由於貨幣需求與利率負相關,所以當i上升時,f(i,Y)下降,從而貨幣流通速度上升。換句話說,在既定收入水平下,利率上升會激勵人們減少持有的實際貨幣餘額,因此貨幣的週轉率(流通速度)必定上升。這一推理過程表明,由於利率波動劇烈,根據貨幣需求的流動性偏好理論,貨幣流通速度的波動也很劇烈。
公式(22-5)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特徵,即它解釋了圖22-1中貨幣流通速度的某些變動。在圖22-1中我們注意到,當經濟出現衰退時,貨幣流通速度會下降或者其增長率會下降。關於利率週期性波動(在第5章曾討論過)的哪些事實有助於解釋這一現象呢?你可能回想起利率是順週期的:在經濟擴張時期上升,經濟衰退時期下降。流動性偏好理論說明,利率上升將導致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因此,利率的順週期波動會導致貨幣流通速度的順週期波動,而這恰恰是我們在圖22-1中所看到的。
凱恩斯的投機性貨幣需求模型還解釋了貨幣流通速度大幅度波動的另一個原因。如果人們對正常利率水平的認識發生了改變,貨幣需求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例如,假如人們預期未來正常利率水平比現在的名義利率水平高,會對貨幣需求產生什麼影響?因為預期未來利率升高,更多的人會預期債券價格將會下降,從而將遭受資本損失。這樣,持有債券的預期回報率將下降,貨幣相對於債券而言更具有吸引力。結果貨幣需求將會增加,這意味著f(i,Y)將上升,從而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由於對未來正常利率水平的預期發生改變,貨幣流通速度將隨之變化,對未來正常利率水平的預期不穩定,會導致貨幣流通速度的不穩定。這就是凱恩斯反對將貨幣流通速度視為常數的另一個原因。
總而言之,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假設人們持有貨幣主要出於三種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與投機動機。雖然凱恩斯認為交易性貨幣需求和預防性貨幣需求與收入正相關,但他認為投機性貨幣需求與利率水平負相關。
凱恩斯貨幣需求模型的一個重要含義在於,它認為貨幣流通速度不是常數,而是與波動劇烈的利率正相關。他的理論反對將貨幣流通速度視為常量,因為人們對正常利率水平預期的變動將導致貨幣需求的變動,進而導致貨幣流通速度發生變動。這樣,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對古典數量論提出了質疑,古典數量論認為名義收入主要是由貨幣數量的變動決定的。
[1]古典經濟學家的貨幣需求方程式也可以用實際貨幣餘額來重新表示,只要將公式(22-3)的兩邊同除以物價水平P,即可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