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ishkin 貨幣金融學 v2
22.2 貨幣流通速度是一個常數嗎
古典經濟學家之所以得出名義收入取決於貨幣供給的變動這一結論,是因為他們將貨幣流通速度PY/M視為常量。[1]那麼,假定貨幣流通速度是常數合理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圖22-1,該圖顯示了1915~2008年貨幣流通速度的逐年變化情況(名義收入由名義GDP表示,貨幣供給由M1和M2表示)。
圖 22-1 M1和M2流通速度的逐年變動情況,1915~2008年
注:陰影區域表示衰退。貨幣流通速度在1959年之前用名義GNP來計算,1959年之後改用名義GDP。
資料來源: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Banking and Monetary Statistics;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6/hist/h6hist1.txt.
如圖22-1所示,即使在短期內,貨幣流通速度波動也非常劇烈,因此不能視為常數。1950年之前,貨幣流通速度的波動幅度非常大。這也許反映了該時期經濟狀況極其不穩定的事實,在此期間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經濟危機。(在發生經濟衰退的年份裡,實際上貨幣流通速度會下降,或者至少其增長率會下降。)1950年之後,流通速度的波動比較平緩,然而各年的貨幣流通速度增長率仍存在很大差異。例如,1981~1982年M1流通速度(GDP/M1)變動的百分比為-2.5%,而1980~1981年的貨幣流通速度的增長率是4.2%,兩者相差6.7%,這意味著如果貨幣流通速度的增長率與1980~1981年保持一致的話,1981~1982年的名義GDP比應該達到的水平低了6.7%。[2]貨幣流通速度的下降足以說明1981~1982年發生的嚴重經濟衰退。1982年以後,M1流通速度甚至波動得更加頻繁,這一事實常常使得進行貨幣需求實證分析的研究人員感到困惑(本章後面將予以討論)。1982年之後,M2的流通速度一直都比M1的流通速度更加穩定,結果美聯儲在1987年放棄了M1指標,並開始更加關注M2指標。但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M2流通速度的不穩定又使得美聯儲在1993年7月宣佈,它認為任何一種貨幣總量,包括M2,都不能作為可靠的貨幣政策指標。
在大蕭條之前,經濟學家並沒有意識到,在嚴重的經濟緊縮時期貨幣流通速度會迅速下降。在圖22-1中大蕭條之前的時期,很容易就能看出這一事實,為什麼古典經濟學家就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呢?遺憾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還沒有關於GDP和貨幣供給的準確數據。(戰後政府才開始收集這些數據。)經濟學家們無從知曉他們認為貨幣流通速度是常量這一觀點是錯誤的。然而,大蕭條時期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幅度如此巨大,甚至經濟學家們在當時得到的粗略的經濟數據也能表明貨幣流通速度並非常量。這解釋了為什麼在大蕭條之後,經濟學家開始探討貨幣需求的其他影響因素,這些因素也許有助於解釋貨幣流通速度的巨大波動。
接下來我們要考察的是,在尋求對貨幣流通速度變動更好的解釋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貨幣需求理論。
[1]實際上,如果隨著交易技術的變化,貨幣流通速度隨時間按某一固定比率上升,古典經濟學家的這一結論仍然成立。因此,更精確地講,常數貨幣流通速度的概念在這裡表示一個不會上下波動的貨幣流通速度。
[2]如果我們使用M2流通速度,會得到類似的結論。1981~1982年M2流通速度的增長率為-5.0%,而1980~1981年則為+2.3%。兩者相差7.3%,這意味著如果貨幣流通速度的增長率與1980~1981年保持一致的話,1981~1982年的名義GDP比應該達到的水平低了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