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ishkin 貨幣金融學 v2

21.5.2 IMF應該如何運作

如果IMF明確表示不受這種威脅,它可能會做得更好。就像在短期內,向頑劣的孩子屈服可能是最容易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在長期中會使孩子養成一種壞的行為習慣一樣,一些批評家擔心,當面臨短期的人道主義擔憂時,IMF可能會不夠堅定。例如,這些批評家特別批評了IMF向俄羅斯政府貸款的行為,該政府拒絕實行適當的改革以穩定金融體系。

IMF也被批評向東亞國家施加了所謂的節儉計劃,該計劃強調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而不是微觀經濟政策,來解決危機帶給金融部門的問題。這樣的計劃可能增強對IMF建議的抵制,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國家。節儉計劃使這些國家的政治家們給像IMF這樣的機構貼上了反增長的標籤,這樣就有助於政治家動員公眾反對IMF;同時在國內不採取一些應該採取的措施來改革金融體系。相反,如果IMF的計劃關注金融部門的改革,人們更可能認為IMF有助於創造一個更有效率的金融體系。

成功的最後貸款人操作的一個重要歷史特徵是,貸款發放的速度越快,實際上被貸出去的數額就越少。一個最好的例子發生在1987年10月19日股市崩盤之後。在那一天結束的時候,為了繼續為客戶提供服務,證券公司需要借入數十億美元來維持正常交易。然而,由於並無先例,銀行對進一步貸款給這些公司非常擔心,得知這一消息後,聯邦儲備體系就立即進行了最後貸款人操作,明確表示它會向貸款給證券業的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實際上,這一事件最引人注目的是,美聯儲的快速干預不僅使股市崩盤沒有對經濟造成影響,而且意味著美聯儲需要滿足的經濟流動性需求不是很大。在金融體系遭受重大打擊的一天中,美聯儲實施最後貸款人操作的能力,與IMF在近年來新興市場國家危機中提供流動性所花的時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最初IMF貸款便利的目的是在一個國家遭受國際收支危機之後提供資金,而且因為貸款的條件必須進行磋商,在IMF實際發放貸款之前往往需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到那個時候,危機已經極度惡化——需要更多的資金來處理危機,往往早已超出了IMF的資金貸款能力。中央銀行可以比IMF更快地發放貸款的一個原因是,它們在提供貸款之前已經預先規定了程序,這類貸款的條款和條件也是事先確定的。快速提供流動性,確保貸款金額的可控性,要求國際最後貸款人也有相似的信貸便利,這樣只要借款人符合條件,比如說恰當監督它的銀行或者維持較低的預算赤字等,資金就可以快速提供給借款人。1999年IMF朝這個方面前進了一步,當時它設立了一個新的貸款便利——應急信貸額度,使其可以在危機期間較快地提供流動性。

現在,關於由IMF充當國際最後貸款人時候會改善整個世界的狀況的爭議是一個熱門話題。輿論普遍關注如何使IMF更有效率地扮演這一角色,而在建立新的國際金融體系以減少國際金融動盪的建議中,對IMF進行改革也成了首當其衝的問題。

環球視野 次貸危機與IMF

由於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機構持有的次級抵押貸款頭寸有限,所以次貸危機在開始階段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基本上沒有影響。但是當2008年10月次貸危機變得更為嚴重時,一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如冰島等國家,發現外國投資者正從他們的金融體系中抽走資金,這不僅使他們國內的銀行面臨巨大的壓力,而且導致他們的貨幣急劇貶值。

IMF作為國際最後貸款人的作用此時顯現了出來。到10月末,IMF向匈牙利提供了250億美元的貸款,向烏克蘭提供了165億美元的貸款,向冰島提供了20億美元的貸款。IMF向這些國家提供貸款的同時,規定這些國家必須實施緊縮政策以使其財政狀況恢復正常。

不過IMF也意識到,如IMF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指出的“特殊的時期需要特殊的辦法”,IMF需要一種新的貸款計劃以克服這些國家在發生危機以後不願意向IMF借款的想法。IMF在2008年10月末創建了一種新的貸款計劃,稱為短期流動性便利(Short-Term Liquidity Facility),該計劃擁有1000億美元的資金。該計劃向那些IMF認為經濟基本面良好但暫時處於危機壓力之下的國家提供三個月期的貸款。這些不附加條件的貸款會非常快地被支付出去。此外,這種貸款並不要求實施緊縮計劃,這使得它對於潛在的借款國而言更有吸引力。

1999年IMF曾經試圖實施一項類似的稱為應急信貸額度(Contingent Credit Line)的貸款便利,但是由於這項計劃要求貸款必須得到IMF的預先批准,所以沒有成功,各個國家不願意提出貸款申請,因為如果提出申請,即意味著該國可能已經陷入困境。新的短期貸款便利不要求各國申請,由IMF來確定哪些國家可以獲得貸款,並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及時提供貸款。新貸款便利是否能夠消除針對之前IMF貸款計劃的批評,現在回答這個問題為時尚早,但是起碼這是邁向正確方向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