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ishkin 貨幣金融學 v2

20.2.4 長期內影響匯率的因素

長期內影響匯率的因素主要有四個:相對價格水平、貿易壁壘、對本國商品與外國商品的偏好、生產率。下面我們將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前提下,考察上述每種因素對匯率的影響。

基本的推理過程遵循以下思路:相對於外國可貿易商品而言,任何可能提高本國可貿易商品需求的因素都可能導致本國貨幣的升值,因為即使本國貨幣價值升高,本國的商品仍會賣得很好。同理,相對於本國可貿易商品而言,任何可能提高外國可貿易商品需求的因素都可能導致本國貨幣貶值,因為只有本國貨幣價值下跌,本國商品才能持續良好的銷售。換句話說,如果某個因素提高了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需求,本國貨幣將會升值;如果某個因素使得本國商品的相對需求下降,本國貨幣將會貶值。

相對價格水平 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如果美國商品價格上升(假設外國商品價格保持不變),對美國商品的需求會減少,美元趨於貶值以保證美國商品仍能銷售;相反,如果日本商品的價格上升,美國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對美國商品的需求會增加,美元會趨於升值,因為即使美元價值升高,美國商品仍會賣得很好。在長期中,一國價格水平的上升(相對於外國的價格水平)將導致該國貨幣貶值,一國相對價格水平的下降則會導致該國貨幣升值。

貿易壁壘 關稅(tariffs,對進口商品徵收的稅收)和配額(quotas,對進口商品數量的限制)等貿易壁壘也會影響匯率。假設美國提高關稅或為日本鋼材設立較低的配額。這些加強的貿易壁壘會增加對美國鋼材的需求,美元趨於升值,因為即使美元價值升高,美國鋼材仍會保持良好的銷售態勢。在長期中,加強貿易壁壘會使一國貨幣升值。

對本國商品與外國商品的偏好 如果日本人開始偏好於消費美國商品,比如說佛羅里達州的柑橘和美國電影,那麼對美國商品需求(出口)的增加會使美元趨於升值,因為即使美元價值提高,美國商品也會銷售得非常好。同樣,如果美國人更願意購買日本汽車,而不是美國汽車,對日本商品需求(進口)的增加會使美元趨於貶值。在長期中,一國出口產品需求的增加會使該國貨幣升值;相反,一國進口商品需求的增加會導致本國貨幣貶值。

生產率 一國生產率的提高,通常是指國內可貿易商品生產部門生產率提高,而不是非貿易商品生產部門的生產率提高。生產率的提高會使得相對於外國可貿易商品而言,國內生產的可貿易商品的價格下降。因此,對本國可貿易商品的需求增加,本國貨幣趨於升值;相反,如果一國生產率的提高滯後於其他國家,該國可貿易商品將變得相對昂貴,該國貨幣趨於貶值。在長期中,如果一國的生產率相對其他國家提高,該國貨幣升值。[1]

表20-1總結了長期匯率決定理論。我們採用慣常的匯率標價方法,本國貨幣升值表現為匯率E的上升。以美國為例,這意味著我們以一美元為單位,將其折算成若干數額的外國貨幣(比如說一美元兌換多少歐元)。[2]

[1]一國可能很小,以至於生產率的變化或者對本國和外國商品偏好的變化都不能影響這些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生產率的變化或者對本國和外國商品偏好的變化會影響該國收入,但不一定能夠影響貨幣的價值。在我們的分析中,假定這些因素能夠影響相對價格水平,進而影響到匯率。

[2]匯率的標價方法既可以是每單位本國貨幣相當於外國貨幣的數量,也可以是每單位外國貨幣相當於本國貨幣的數量。在專業論文和著作中,許多經濟學家使用的是後一種方法,這樣本國貨幣的升值就表現為匯率的下跌。本書採用了相反的標價方法,國內貨幣的升值就表現為匯率的上升,這種形式更直觀,更便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