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ishkin 貨幣金融學 v2

19.6.3 大蕭條

1928~1929年的股市繁榮致使聯邦儲備體系處於兩難的境地。它想提高貼現率來放緩經濟擴張步伐,但是又遲疑不定,因為那樣做就意味著提高對那些具有合理貸款需求的企業和個人的貸款利率。最後,在1929年8月,聯邦儲備體系提高了貼現率,但是為時已晚;過度投機的市場泡沫已經形成,聯邦儲備體系的行動只是加速了股票市場的崩盤,推動經濟陷入了蕭條狀態。

經濟(特別是農業部門)的脆弱性,導致了米爾頓·弗裡德曼和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所謂的從銀行大量提款的“恐懼傳染病”,1930年11月和12月,危機一觸即發。在接下來的兩年中,銀行恐慌事件接連發生,而聯邦儲備體系已經無能為力,最終在1933年3月,恐慌情緒積累到了頂點,這時,新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宣佈銀行停業一天(關於在這段時間內聯邦儲備體系沒有發揮最後貸款人作用的原因,詳見走進美聯儲專欄“1930~1933年的銀行恐慌:為什麼聯邦儲備體系會讓危機發生”)。1930~1933年的銀行恐慌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危機,羅斯福在一次演講中總結道:“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事情就是恐懼本身。”到1933年3月危機結束的時候,美國有1/3以上的商業銀行倒閉了。

在第17章中,我們考察了這一時期的銀行危機是如何導致貨幣供給減少25%的。許多經濟學家特別是貨幣主義者認為,這一時期貨幣供給的前所未有下降是導致這次空前絕後的經濟大蕭條的主要原因。

走進美聯儲 1930~1933年的銀行恐慌:為什麼聯邦儲備體系會讓危機發生

在大蕭條期間的銀行恐慌中,聯邦儲備體系的行為完全是消極的,並沒有履行其最後貸款人的職責以抑制這種恐慌情緒的蔓延。回顧歷史,聯邦儲備體系當時的行為似乎非常奇怪,但是後見之明總比先見之明要清楚得多。

聯邦儲備體系不作為的主要原因在於,聯邦儲備體系的官員們沒有充分了解銀行倒閉可能會對貨幣供給和經濟活動產生的消極影響。弗裡德曼和施瓦茨說道,聯邦儲備體系的官員們“傾向於把銀行倒閉歸罪於銀行管理不善或者銀行不當經營活動的悲慘結局,或者當做前期過度投機行為的必然結果,或者是金融和經濟崩潰過程中的一個結果而非原因”。此外,銀行恐慌的最初階段所倒閉的銀行“集中於較小的銀行,而且既然銀行體系中最有影響力的是那些厭煩小銀行存在的城市大銀行家,那麼他們可能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看著小銀行消失”。[1]

弗裡德曼和施瓦茨也指出,這段時間聯邦儲備體系行為消極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政治上的明爭暗鬥。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直到1928年才在聯邦儲備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在銀行恐慌期間,它竭力主張實行積極的公開市場購買操作,以向銀行體系提供準備金。然而,聯邦儲備體系中其他的實權人物反對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觀點,他們的票數勝過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弗裡德曼和施瓦茨對於這段時期聯邦儲備體系政治鬥爭的討論引人入勝,你可以好好欣賞這部具有很強可讀性的書)。

[1]Milton Friedman and Anna Jacobson Schwartz,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p.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