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ishkin 貨幣金融學 v2

19.3 帶有隱性名義錨的貨幣政策

近年來,在沒有采用顯性名義錨比如貨幣總量或通貨膨脹目標的情況下,美國宏觀經濟表現良好(包括低而穩定的通貨膨脹),直至次貸危機的發生。儘管聯邦儲備體系沒有明確地表明其策略,但是在實施貨幣政策時確實存在一貫的策略。該策略涉及隱性的而非顯性的名義錨,這從聯邦儲備體系把控制通貨膨脹視為高於一切的首要任務可窺見一斑。此外,它還涉及一種預測行為,也就是通過廣泛分析大量的信息來監測未來通貨膨脹的跡象和信號,另外,它還優先採用“先發制人”的貨幣策略來抵禦通貨膨脹的威脅。

正如米爾頓·弗裡德曼所強調的,貨幣政策產生的影響是長期滯後的。在具有低通貨膨脹歷史的工業化國家,通貨膨脹的過程似乎具有巨大的慣性。例如,大型美國宏觀經濟模型所做的估計說明,貨幣政策需要經過一年的時間才能影響產出,兩年之後才能對通貨膨脹產生顯著的影響。對於那些經歷過劇烈通貨膨脹波動因而物價更有彈性的國家來說,這種滯後期會短一些。

長期滯後現象的存在意味著貨幣政策不能等到通貨膨脹已經開始後才做出反應。如果中央銀行一直等到通貨膨脹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時才開始行動,那麼想要維持物價穩定就為時已晚,至少在沒有實施極其嚴格的緊縮政策時是這樣:通貨膨脹預期早已體現在工資和物價的制定過程中,這導致難以抑制的通貨膨脹動力。一旦通貨膨脹積聚了這些動力,就更加難以控制,因為更高的通貨膨脹預期在各種類型的長期合同和價格協議中已經變得根深蒂固。

因此,為了在通貨膨脹剛剛出現苗頭時就及時扼制,貨幣政策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先發制人的作用。也就是說,根據影響通貨膨脹的滯後時間的長短,貨幣政策需要在通貨膨脹對經濟產生壓力之前就採取行動。例如,假設貨幣政策需要大約兩年的時間才能對通貨膨脹產生顯著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目前的通貨膨脹率較低,但是具有相同貨幣政策立場的決策者相信通貨膨脹在接下來的兩年會上漲,他們必須在當前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以防止通貨膨脹的加劇。

在格林斯潘領導下的聯邦儲備體系,成功地實行了先發制人的貨幣政策。舉例來說,正如本章後面將要談到的那樣,聯邦儲備體系在通貨膨脹率上漲之前,於1994~1995年之間提高利率水平。結果是,通貨膨脹不僅沒有上升,反而略有下降。這種先發制人的、前瞻的貨幣政策策略顯然也是通貨膨脹目標制的一個特徵,因為考慮到貨幣政策效應較長的滯後期,需要對貨幣政策工具做出調整,以期實現未來通貨膨脹目標。然而,格林斯潘式聯邦儲備體系政策體制被稱為“直接行動”(just do it)政策可能更好,與通貨膨脹目標制不同,它不具備正式名義錨,是一種透明度較小的貨幣政策策略。

19.3.1 “直接行動”方式的優點

聯邦儲備體系的“直接行動”方式具備通貨膨脹目標制中的一些主要元素,擁有很多相同的優點。它並不依賴於穩定的貨幣——通貨膨脹關係。在通貨膨脹目標制下,中央銀行利用多種信息來確定貨幣政策的最佳框架。聯邦儲備體系的前瞻性行為和強調物價穩定的策略同樣有助於遏制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從而改善時間不一致問題。

“直接行動”方式另外一個引人關注的焦點就是其所獲得的成功。聯邦儲備體系使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從1980年的兩位數下降至過去15年裡的3%左右,這個水平與物價穩定的目標保持一致。與此同時,美國經濟高速增長,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3%,而且受次貸危機重創前增長勢頭相對平穩。事實上,美國經濟一直使世界上其他工業化國家羨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