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 Robert Jacobs 運營管理 v15
應用舉例
21-3
例1
產品X由2單位的Y和3單位的Z製成。Y由1單位的A與2單位的B製成。Z由2單位的A和4單位的C製成。
X的提前期為1周,Y為2周,Z為3周,A為2周,B為1周,C為3周。
a.畫出物料清單(產品結構樹)。
b.如果第10周需要100單位X,制定一個進度計劃表,指出應該何時訂購多少數量的每種產品。
解答
a.
b.
例2
產品M由2單位N與3單位P製成。N由2單位R與4單位S製成。R由1單位S與3單位T製成。P由2單位T和4單位U製成。
a.給出物料清單(產品結構樹)。
b.如果M的需要量為100單位,各需要多少單位各種組件?
c.寫出單層式與縮進式零部件清單。
解答
a.
b.M=100 S=800+400=1 200
N=200 T=600+1 200=1 800
P=300 U=1 200
R=400
c.
例3
下圖給出了產品結構和相關數據,為A、B、C完成MRP記錄。
解答
注意:
1.對於A,先通過第2周計算預計可用庫存。在第3周,淨需求是17單位,因此我們計劃接收20單位的訂單。第3周的預計可用庫存是3單位,第4周的淨需求是5單位,因此我們計劃在第4周收到另一個訂單。第4周的預計可用庫存是15單位,第5周有3單位,第6周的淨需求有19單位,因此需要在第6周收到另一個訂單。
2.對B的毛需求是根據對A的兩次計劃發出訂單得到的。我們需要計算出第1周32單位的計劃收料,從而得到第1週週末的預計可用庫存為52個單位。
3.C的毛需求是根據A和B的計劃發出訂單計算得到的。預計可用庫存要減去安全庫存。在第1周,預計可用庫存為70單位現有庫存-40單位毛需求-10單位安全庫存=20單位。
21-4
例4
與MRP的批量問題有關的數據如下。
利用本章的4種批量原則來制訂一個MRP計劃,假設初期無庫存。
解答
按需定量法
由於按需定量原則很簡單並且更直觀,因此是一種常用的方法。計劃訂貨量等於每週的淨需求。
經濟批量法
在EOQ模型中需要計算出D、S和H。根據每週需求估計出每年的需求。
在計算每週的持有成本時,將H除以52,得出每週持有成本是每單位0.10美元。現在我們可以根據EOQ的批量制訂訂購計劃。
最小總成本法
利用表21-9的模板可以建立以下表格,比較第一次訂購的各成本。
對於第一次訂購,在第1~6周訂購時,持有成本與準備成本的差異最小,因此第一次訂購應當訂購565單位,並且能夠滿足第1~6周的需求。對於第二次訂購,只需要考慮第7周和第8周。在第7~8周訂購時,持有成本與準備成本的差異最小,並且滿足第7~8周的需求,因此第二次應當訂購225單位。注意到我們是根據時間不斷推進,當第9周的需求已知時,將會根據新的需求重新檢查第二次訂購。也許第二次訂購會超過第7周和第8周的需求。基於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制訂一個訂購計劃。
最小單位成本法
最小單位成本法利用最小總成本法中的計算結果,用每個選項的總成本除以訂購量得到單位成本。下表中的大部分都是最小總成本法中的內容,但是添加了一列單位成本。
第一次訂購,最小的單位成本來自覆蓋第1~5周的訂購,因此第一次訂購365單位(這一例子可能會有一點不實際,但不得不利用常識)。第1~4周的訂購同樣有最低的單位成本,這是因為第5周需求為0。因此訂購到第1~5周,這樣不會將第5周不需要的訂購覆蓋第5~8周。第二次訂購,最低單位成本來自第6~8周,計劃訂購425單位。正如在最小總成本法中那樣,第二次訂購可能會隨著第9周的淨需求變化而改變。基於以上的訂購,現在可以制訂一個訂購計劃。
最佳批量方法
基於這些可行的數據,對每種方案總成本如下:按需定量法,700.00美元;經濟批量法,350.40美元;最小總成本法,359.00美元;最小單位成本法,281.50美元。過高的準備成本使這一例子中按需定量法並不合適。最小單位成本法的總成本最小,由於它在計劃期內最小化了庫存成本,因此在此處比較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