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 Robert Jacobs 運營管理 v15

案例分析 製造流程設計:東芝筆記本電腦的裝配線

製造工程部經理中村亨弘仔細查看了用於超小型筆記本電腦裝配的裝配線模型的設計方案(見表8-2)。每次一有新產品的引入,管理者就覺得有必要提高裝配線的生產效率並降低成本,從而也會要改變裝配流程。當進行一項新產品的設計時,應當適當考慮如何減少產品生產所需要的配件數量並依據裝配要求簡化各部分的生產。最新的產品是高科技和低成本方面的一個重大創新,會在秋冬銷售季節給東芝帶來優勢。

表8-2 筆記本電腦的組裝過程表

超小型筆記本電腦的生產在10天之內就要開始安排。新產品的初始生產規模為每天150臺,並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逐漸增加到每天250臺(管理層原本希望最終能達到每天300臺)。在工廠14.4米長的裝配線上一般有10個裝配工人。如果有需要的話,最多可安排12個裝配工人。裝配線一般每天工作7.5小時(工人們從早上8∶15工作到下午5點,中間包括無薪的午飯時間1小時和15分鐘的休息時間)。裝配線允許加班1小時、2小時或3小時,但是至少需要提前3天通知員工。

裝配線

在裝配線的前上方有一臺計算機,上面顯示著當天的生產安排,包括要生產的產品型號以及該裝配線需要裝配的量。這些產品只在硬盤型號、內存以及電池上稍有區別。生產安排一般包括7~8種產品,常量從10~100個不等。產品按順序一個一個地裝配:第一個產品的所有零部件放在一起裝配,然後是第二個產品的所有零部件放在一起裝配,依此類推。這臺計算機同時顯示了完成當天生產任務還需要的時間,以給物料員在進行裝配線零部件分配時提供指導。

附近的藤橋配件收集和分配中心也能看到這個日常生產安排。有需求時,零部件會在2小時內從藤橋中心購得。這個物料供應系統協作緊密,運行情況良好。

裝配線上有一條14.4米長的傳送帶,用於計算機的傳送。傳送帶每隔1.2米就會被一個白色條紋隔開。裝配工人整齊地站在傳送帶的同一邊,並對經過的零部件進行加工。除了這10個裝配工人,每條裝配線上還有一個叫作助理工人的熟練技工。這個助理工人沿著裝配線巡查,給進度落後的工人提供幫助,或者頂替需要休息的工人的工作。這些助理工人還需要解決裝配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說次品)。裝配線的速度和工人的數量每天都有變化,主要取決於生產需求和工人的熟練程度以及可用人數。儘管裝配線有12個位置,但實際並不是都會使用到。

表8-3中給出了一些關於超小型筆記本電腦設計者的細節,他們覺得應當組裝一條新的生產線。這些設計者假定6個裝配工人2分鐘裝一臺計算機。

表8-3 裝配線的最初設計

下面就各個工作站的操作進行簡單描述。

工作站1:第一名工人在傳送帶上相鄰的兩個區域放上計算機裝配所需要的一些主要的零部件,並安裝扣件和固定連接線,為安裝LCD屏幕做準備。

工作站2:第二個操作工有兩項不同的任務。首先,在封面安裝LCD屏幕。這一任務需要等到封面組裝完成(任務1)。第二項獨立的工作是準備底座以安裝M-PCB。

工作站3:在底座安裝M-PCB。之後安裝和測試CPU與備份電池。

工作站4:安裝定位設備和腕墊、喇叭和麥克風、A-PCB。這些都是獨立的任務,都要在M-PCB安裝完成之後再進行。

工作站5:下面這些任務都是根據順序來進行的。首先,安裝鍵盤、DVD和HDD。然後安裝電池包,之後是內存。計算機打開時開始加載軟件。加載軟件實際花費310秒的時間,而且加載軟件要通過裝配線6、7和8之後才能完成。那些無法正常工作的計算機將被送至可修理的重加工區域。只有1%的計算機無法啟動,而且這些計算機都能夠很快的修復。

工作站6:在這一工作站主要測試視頻播放與測試鍵盤。

組裝完成之後,這些計算機會被送到乾燥區。這個區域一天24小時保持25攝氏度的溫度,計算機被放在架子上,進行電路元件的“烘乾”。烘乾以後,計算機再次進行測試,軟件安裝,完成的筆記本電腦被包裝並放置在托盤上,以便裝運到世界各地的東芝配送中心。

調整初始裝配線的設計

根據中村亨弘以往的經驗,他發現設計師提供的裝配線設計方案通常都需稍做調整。下面是中村亨弘在考慮的一些問題:

1.這些工程師所設計的裝配線的日常生產能力是多少?假定在每一天的開始,裝配線上的每一個位置都有一臺計算機。

2.當裝配線以最大產能運行時,裝配線的生產率是多少?假定效率的計算不考慮支持人員的工作。

3.如果以每天生產250件產品為目標,該如何對裝配線進行重新設計(假定不允許加班)?新設計方案的生產率又是多少呢?

4.每天生產300件產品會怎樣?如果工程師最初的設計中包括加班時間,那麼每天裝配線要運行多長時間?

5.設計一條不需要加班就可以每天生產300臺的裝配線(如表8-3所示,指定生產線上每個位置的任務)。

6.為了提高新裝配線的生產速度,中村亨弘還可能會考慮些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