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 Robert Jacobs 運營管理 v15
2.1 可持續的運營與供應鏈戰略
戰略應該能描述企業想要怎樣為現有的股東創造並保持價值。在這個概念上加入可持續 (sustainability)就意味著在不犧牲下一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基礎上,再加入滿足現有需求的要求。股東是指在法律上擁有一股或多股公司股票的個體或企業。現在,許多企業都將自己的戰略延伸至股東。股東是那些直接或間接受到企業行為影響的個體或組織。這種延伸意味著公司戰略視角不侷限於經濟可行性,還要考慮給關鍵股東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影響。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延伸的戰略,我們提出一個三角底線模型 (triple bottom line)。如圖2-1所示,這種模型從社會責任、經濟繁榮和環境管理三個維度來評價一家公司。許多公司都已經基於這三個維度發展了自身的可持續性戰略目標。當然,也有一些類似的概念,如殼牌石油公司的“人類、地球與利益”,以及20世紀的一位作家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提出的“生活、工作與地方”。接下來,我們將詳細介紹三角底線模型中各個維度的含義。
圖2-1 三角底線模型
社會責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屬於一種公平、有益的企業行為,與企業運營所依賴的勞動力、社區和地區相關。一家在三角底線內的企業會努力為受其存在所影響的員工、社區及其他社會實體尋求利益。企業不能聘用童工,應同工同酬,為員工營造安全的工作環境。企業不應讓員工的工作時間超出其所能承受的極限,否則就是在剝削他們的勞動力。企業也可以通過衛生保健、教育與其他特殊活動等方式為社區的成長和壯大做貢獻。
在SMBC日興證券(SMBC NIKKO SECURITIES INC.)的一間辦公室裡,員工在裝有LED燈泡的辦公桌上工作,為了節約能源,辦公室裡的燈都被關掉了。
經濟繁榮 (economic prosperity):企業有責任通過投資回報,有力地補償那些購買股票或其他金融產品來提供資本的股東。公司戰略應當為這個群體謀取長遠利益。在可持續戰略框架內,這一維度不僅指為企業創造利潤,還包括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利益。
環境管理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企業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企業應該儘可能保護環境,至少不對環境造成破壞。管理者應當致力於降低企業對生態的破壞,可以通過良好的管理降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減少浪費以及用安全合法的方式排放毒性廢棄物。現在許多企業都對產品進行全面的評估,即評估產品從原材料加工到最後為顧客所棄整個過程中引起的社會成本。
傳統戰略只看重上述框架中的經濟繁榮部分。運營與供應鏈管理的流程大多對社會和環境有影響,因此從這三個維度來考慮是十分重要的。支持者認為,歐盟國家更加先進,得益於自採用歐元以來,其對造成的生態及社會損失進行的標準化評估。
儘管許多公司的規劃者認同社會和環境保護的目標,但是還有許多人不這樣看。反對的言論主要集中在由於遵守標準而可能造成的效率損失上。有人指出,這些目標也許適合能夠承擔社會和環境保護的富裕型社會。貧窮或發展中國家的某些公司必須著重考慮生存問題,大量使用當地資源帶來的經濟效益與造成的破壞相比,可能被認為是值得的。
本章主要採取以顧客為中心的方法,與人類和環境相關的問題留到單個案例討論之中。這些問題因涉及的國家、行業和公司範圍不同而區別甚大,從而難以找到一個通用的方法來進行分析。這些問題及其和運營與供應鏈管理的關係確實存在,而且我們期望這些關係能在今後變得更加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