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姜波克 國際金融新編 4th
國際金融新編 (復旦博學金融學系列)
第五章 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中長期調節
在上一章中,我們以匯率為核心建立了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分析的基本框架,對內外均衡進行了短期分析,但短期分析所得到的內外均衡並沒有將經濟增長這一前提條件包括在內。本章將從上一章所建立的思路出發,以國民收入增長代表經濟增長,研究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同時實現條件下,匯率和物價的變動如何才能滿足經濟增長這一條件,並進一步探討匯率變動與經濟數量和質量增長的關係。
第一節 增長條件下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中期調節
在第四章中,本書提出了以匯率和本國物價(即相對價格關係)為核心變量調節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基本模型,並在短期的框架內應用此模型討論了內外均衡同時實現的問題,但沒有涉及經濟增長問題,也就還沒有結合中國的基本國情。一方面,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對經濟增長有迫切的需要;另一方面,鑑於中國城鄉二元就業結構的基本國情,中國的總供給在某種意義上說是非充分就業的總供給,勞動力能夠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根據收入高低而流動,從而供給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動,經濟增長存在潛力。這就為上一章所建立的基本模型的拓展提供了空間。
本節中,我們將把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調節的基本模型拓展到中期分析。在中期分析中,內部均衡首先仍然意味著總供給等於總需求,其次還意味著總供給會受總需求的影響而相應發生變動,但是,總供給的變動受到潛在產出水平的約束。
一、內部均衡曲線的移動
我們以國內需求上升為例,來討論內部均衡曲線和外部平衡曲線的移動。在中期的跨度上,勞動生產率不變,內部均衡曲線移動的機理如下:
當需求上升,若匯率不變,則本國物價上升,而本國物價上升(如圖5-1中的橫向虛線箭頭所示),才會導致供給增加;當需求上升,若物價不變,只有本國產品的國際價格上升,才會刺激總供給的增加,即P/e必須上升,也就是說e值必須下降(如圖5-1中的縱向虛線箭頭所示)。這樣,當需求上升,供給也相應上升,從而需求和供給相等的內部均衡曲線IB就會按虛線箭頭所指的方向,從IB1移動到IB2(見圖5-1)。
圖5-1 內部均衡曲線的移動
二、外部平衡曲線的移動
從外部平衡的角度講,國內需求的上升,部分反映為對商品進口需求的上升,這帶來進口增加和國際收支餘額(在這裡用經常項目收支餘額表示)下降。因此,需求增加後,本幣需要貶值(見圖5-2中的縱向虛線箭頭所示),或本國商品價格需要下降(見圖5-2中橫向虛線箭頭所示),這樣才能使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更便宜,從而出口增加,實現國際收支平衡。這樣,外部平衡曲線EB便從EB1移動到EB2(見圖5-2所示)。
圖5-2 外部平衡曲線的移動
在圖5-2中,外部平衡曲線移動的實質就是本幣貶值,從而使出口出現適應性的增長。在此過程中,本國產出水平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增加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外部平衡曲線的移動代表了經濟增長來源的變動。
三、經濟增長前提下的匯率和物價變動
圖5-3 內外均衡曲線的同時移動和經濟增長
明確了需求上升情況下內部均衡曲線和外部平衡曲線移動的方向後,我們把圖5-1和圖5-2合併到一起做進一步分析。在圖5-3中,經濟增長的趨勢可由一系列IB曲線和EB曲線的交點連接所形成的路徑(即從A1~A4的連線)來表示,每組IB和EB曲線對應的是一定的經濟規模Y,曲線的交點表明這一經濟規模下的均衡匯率ei和均衡物價Pi。隨著國內需求的上升,匯率和物價也相應上升,匯率和物價上升又引起了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和產出增加、供給增加,其過程歸納在圖5-4中。
圖5-4 需求上升引發的物價和匯率變動示意圖
觀察圖5-3,我們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①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勞動生產率不變條件下,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同時實現所對應的均衡物價和均衡匯率(e值)水平是不斷上升的。
②從政策角度講,經濟增長的幅度不同,P和e的位置也不同,在任何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有多種可能的位置,它取決於經濟增長的速度,還取決於經濟增長不同來源之間比例的變化,均衡匯率可以是多重的,或者說,它是由一個區間來表示的。下面我們將分析經濟增長不同來源比例變化與均衡匯率水平之間的相互關係。
四、經濟增長的來源分析
從圖5-3中可以進一步發現,經濟增長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國內來源,它表示為IB曲線的右移;另一個是國際來源,它表示為EB曲線的上移。IB曲線和EB曲線相對移動幅度不同,也會造成均衡物價P和均衡匯率e的位置不同。為了便於分析,我們將IB曲線、EB曲線移動速度不同的兩種情況分別作圖。
在圖5-5(a)中,IB曲線的移動大於EB曲線的移動,它要求物價水平P的上升大於匯率e的上升,即∆P>∆e。在圖5-5(b)中,IB曲線的移動小於EB曲線的移動,它要求物價P的上升小於匯率e的上升,即∆P<∆e。
圖5-5
在經濟的實際運行中,物價和匯率的變動不一定會與經濟增長來源的變動方向一致,但這樣的不一致會引發自動的調節。譬如,當來自國內的經濟增長相對較快,即IB曲線移動大於EB曲線移動幅度時,若本幣的貶值幅度反而大於本國物價上升幅度,此時,本幣的市場匯率被低估,對應圖5-5(a)中的點A。市場匯率的低估會引起出口增加及EB曲線的加速移動,從而使匯率恢復到均衡水平。反之,當來自國外的經濟增長很快,但本國物價上升幅度大於本幣貶值幅度時,市場匯率被高估,對應圖5-5(b)中的點B。市場匯率的高估會使EB曲線的移動減速和IB曲線的移動加速,從而使物價恢復到均衡水平。當市場力量因種種原因而不能對匯率和物價進行自發的有效調節時,政府的干預就成為必要。
由此,可以將不同來源的經濟增長與物價、匯率水平的關係總結在表5-1中。經濟增長不同來源的分析告訴我們,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講,世界市場是極為重要的,因而匯率水平的合理確定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國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已經並且將越來越依賴於世界市場。這一點,在制定人民幣匯率政策時必須予以充分考慮。
表5-1 不同來源的經濟增長與物價、匯率的關係
第二節 可持續增長條件下的匯率模型
在上一節中,我們討論了中期跨度內需求引發的經濟增長,以及增長條件下的內外均衡如何在P-e平面內實現的問題。中期跨度內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要素生產率或勞動生產率不變的前提上的。也就是說,中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增加來實現的。由於社會上可用的生產要素總量有限,這種增長無法在長期內持續。在長期內,經濟增長既需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又需要依靠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由於我們進行內外均衡分析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因此,我們將轉而討論可持續增長與匯率水平的關係。
本節中,我們先從本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角度來討論匯率問題。第三節中,我們將根據中國國情的某些重要特徵來拓展第二節的分析。然後在第四節中,再加入國際收支的長期平衡(長期可維持性)來討論長期條件下的內外均衡和均衡匯率問題。最後在第五節,再專門討論一下匯率變動有效性的條件問題。
一、經濟的外延增長和內涵增長
在第三章我們簡單地提到了匯率的變動能夠帶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本節我們將詳細討論這種轉變的機制和效果。首先我們對經濟的增長方式做一個分類。
所謂經濟增長方式可以定義為生產要素的組合和利用的方式,或者經濟增長過程中生產要素投入數量的增加和生產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之間的相互關係。可以看到,經濟增長方式反映的是一種數量、結構關係。
具體來說,經濟增長方式可以分為外延式經濟增長和內涵式經濟增長兩類。外延式經濟增長是指通過各種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帶來的經濟增長;內涵式經濟增長是指要素生產率提高而帶來的經濟增長。儘管外延式經濟增長和內涵式經濟增長在數量上都體現為經濟規模的擴大,但外延式經濟增長是依靠投入要素的數量增加而引起的,內涵式經濟增長是依靠投入要素的效率提升而引起的。因此,出於方便,本書又把外延式經濟增長稱為數量增長,把內涵式經濟增長稱為質量增長。
經濟增長的構成和附加值
在現實中,經濟的增長不可能是純粹的外延式增長或內涵式增長,而是兩者的混合。我們不妨以最常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例來分析經濟增長方式的構成。該生產函數形式如下:
該生產函數中,L代表勞動;K代表資本,這是生產所使用的兩種要素;α、(1-α)分別是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性;A代表技術狀態,被稱作索洛殘差或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由生產函數形式可知,產出的數量Y取決於要素L、K的投入數量和要素的使用效率A。
對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取對數並差分,得到
其中小寫字母均為對應大寫字母所表示變量的對數值,對數的一階差分代表變量的增長率。經濟增長既可以依靠要素投入數量的增加(外延增長),也可以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增加即技術進步(內涵增長)。當經濟增長以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為主要表現時,內涵式經濟增長就是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反之,外延式經濟增長就是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
內涵式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產品的附加值。附加值是一個具有管理學和會計學色彩的名詞。將產品價格構成中物質資源投入和簡單勞動的成本近似地認為是要素投入,其餘部分就是附加值,它近似地代表了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如果在產品的價格構成中附加值比例較高,就意味著經濟增長以內涵式為主。在對外交往中,出口高附加值產品,進口低附加值產品,就能夠用較小的實際資源換得較多的實際資源,從而提高本國的福利水平。
在實踐中,要素投入數量是容易統計的變量,但要素生產率需要在對模型參數進行選擇的基礎上計算出來,統計口徑往往不一致。因此,本書使用勞動生產率來近似地代表要素生產率,進而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代表內涵型經濟增長〔1〕。
二、長期經濟增長與匯率
1.匯率與外延經濟增長的關係
外延經濟增長是依靠要素投入數量增加而擴大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當本幣貶值時,本國生產要素所受影響如下:
對資本K而言,K可以分為KCA、Kf及Kd。KCA表示通過經常賬戶所得收入中轉化為K的部分,Kf表示通過資本與金融賬戶中長期資本流入轉化為K的部分,Kd表示本國經濟在內循環過程中完成的資本積累。當本國貨幣貶值(名義匯率e值上升)時:(1)經常賬戶收入增加,轉化為資本的KCA相應增加;(2)等量外國資本流入所能兌換的本幣值增加,即轉化為資本的Kf相應增加;(3)在經濟增長的約束條件下,本國貨幣貶值要求本國貨幣供應量同時增加,收入效應和實際貨幣餘額效應使儲蓄增加,儲蓄轉化為資本的Kd也相應增加。因此,本國貨幣貶值會引起KCA、Kf和Kd的增加,即資本供給的增加,我們把它稱為匯率變動的資本供給效應。
對勞動L而言,隨著本幣貶值,總需求上升,本國企業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對勞動的需求提高,企業為了吸引更多的勞動而提高工資水平,從而勞動供給增加。我們將此稱為匯率變動的勞動供給效應。
因此,隨著本幣貶值,勞動和資本的投入也會上升,從而帶來產出的增加,這種增長來源於要素投入的增加,屬於外延型經濟增長。具體來說,外延增長Y外可以表示為
式(5-1)的含義是:本國貨幣貶值會引發外延經濟增長,在以直接標價法的名義匯率e和產出Y外軸的座標系內,外延增長曲線是一條從左到右向上傾斜的曲線,如圖5-6。隨著需求衝擊,外延增長曲線會發生移動,正向的需求衝擊使外延增長曲線向右移動,反向的需求衝擊使外延增長曲線向左移動。
圖5-6 外延經濟增長曲線
在內外均衡的中期分析中,我們得到的結論是:隨著國內需求的上升,本國的產出增加,本國物價水平上升,本幣貶值(反映在圖5-3中)。在中期分析中,本國產出增加的原因是本國存在尚未利用的閒置生產要素,當需求上升時閒置要素被使用,從而產出增加。由於中期分析所描述的經濟增長過程中,單位要素的利用效率並沒有提高,因此,這種經濟增長從長期看屬於外延型經濟增長。如果將圖5-3中內外均衡曲線交點移動所對應的匯率、產出水平在匯率—產出平面內表示出來,該圖中得到的A1、A2、A3、A4等點的連線其實就是5-6中的外延經濟增長曲線。
2.匯率與內涵經濟增長的關係
內涵經濟增長是依靠要素利用效率提高(表現為勞動生產率提高)而擴大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通過本國貨幣升值來實現,具體途徑如下:
一方面,高估的幣值使本國商品、勞務、資本品的折算價格長期處於高位,從而通過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形成的儲蓄和外資流入減少,資本數量下降。為了保持經濟的增長,只有提高投入資本和勞動的效率,即勞動生產率必須提高。
另一方面,匯率高估時,出口商品和勞務的折算成本處於高位,而它們的市場價格是國際市場決定的,因此,要想獲得更多的利潤,只能依靠降低本幣計算的成本即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因此,隨著本幣升值,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帶來產出的增加,這種增長來源於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屬於內涵型經濟增長。具體來說,內涵增長Y內可以表示為
式(5-2)的含義是:本國貨幣升值會引發內涵經濟增長,在以直接標價法的名義匯率e和產出Y內為軸的座標系內,內涵增長曲線是一條從左到右向下傾斜的曲線,如圖5-7。隨著外生的技術衝擊,內涵增長曲線會發生移動,技術進步使內涵增長曲線向右移動,技術退步使內涵增長曲線向左移動。
圖5-7 內涵經濟增長曲線
如果一國外延增長被定義為數量增長,內涵增長被定義為質量增長,那麼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國經濟的質量增長(真正強大)是在本國貨幣升值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過程中實現的,我們將此稱為“升值強國論”。
三、經濟均衡增長與匯率
現實中的經濟增長由外延增長和內涵增長共同構成,因此,把圖5-6和圖5-7中的橫座標改為外延/內涵式經濟增長各自在總增長中的比例,並將兩圖合併,得圖5-8〔2〕。此時,橫軸Y表示每種經濟增長方式在總增長中的比例(貢獻率)。
圖5-8 可持續增長條件下的匯率模型
根據兩種增長方式與匯率變動的關係,當本幣貶值,外延型增長的相對比例會上升;當本幣升值,內涵型增長的相對比例會上升。也就是說,匯率變動對兩種經濟增長方式具有轉換效應,國民收入的增加既可由Y外的增長引起,也可由Y內的增長引起。根據各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不同,經濟增長中合意的外延經濟增長和內涵經濟增長比例也會有所不同。圖5-8中,外延增長曲線和內涵增長曲線的交點表示的是外延型增長與內涵型增長的適當比例,即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要素投入的增加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都做出了基於國情的適當貢獻〔3〕。
在圖5-8中,點A對應的匯率水平是內涵經濟和外延經濟保持均衡的匯率水平原點。以此為出發,若一段時期內發生外生的技術進步,則內涵增長曲線從內1向外、向右移動到內2,內涵經濟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比例增加,偏離合意的比例,為了使外延經濟與內涵經濟平衡增長,名義匯率需要上升到點B的位置,本幣貶值;若一段時間發生外生的要素供應增長(譬如人口生育高峰導致勞動力供應增加,或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油田),則外延增長曲線向外、向右移動到外2,外延經濟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比例增加,偏離合意的比例,為了使外延經濟與內涵經濟平衡增長,名義匯率需要下降到點b的位置,本幣升值。如此循環,匯率的比價屬性和槓桿屬性共同發揮作用,推動著內涵經濟和外延經濟彼此間平衡地增長。
四、長期條件下的匯率失調
在一個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我們或許可以假定一國的名義匯率能夠隨著外生衝擊而自行調整,實現內涵經濟和外延經濟的平衡增長。那麼,在一個對匯率有管理的國家中,這種假定就難以存在了。由於匯率的管理,可能會出現在內涵經濟增長相對較快的階段中名義匯率反而下降、本幣升值的情況[見圖5-9(a)],或在外延經濟增長相對較快的階段中名義匯率反而上升、本幣貶值的情況[見圖5-9(b)]。
圖5-9
在圖5-9(a)中,內涵經濟相對較快增長,內涵增長曲線右移,名義匯率如果不是從點A向點B運動(貶值),而是保持不變(仍在點A)或向點m運動(升值),就會出現內涵經濟增長過快的失調。點B到e0或m的距離,就是匯率失調的距離,本書稱之為匯率失調的要素規模缺口〔4〕。
存在要素規模缺口的匯率失調意味著部分本該投入的要素(資本、勞動、資源等)在匯率變動的支出轉換效應下被阻止投入或被轉移投入到世界市場上去了。這將危害外延經濟的增長,造成失業的增加,甚至產業的空洞化。糾正這個缺口的辦法是逐步讓本幣貶值,以擴大外延經濟的規模。
在圖5-9(b)中,外延經濟相對較快增長,外延增長曲線右移,名義匯率如果不是從點A向點b運動(升值),而是保持不變(仍在點A)或向點M運動(貶值),就會出現外延經濟增長過快的失調。點b到點e0或到M的距離,就是匯率失調的距離,本書稱之為匯率失調的技術進步缺口。
匯率失調的技術進步缺口會危害內涵經濟的增長,造成效率低下,技術進步受阻。糾正這個缺口的辦法是通過有意識的政策操作逐步讓本幣升值,以擴大內涵經濟的規模。
匯率從點A向點B(或點b)移動是匯率槓桿作用的要求,而匯率從點A移向點m(或點M)則是匯率比價作用的結果。在政策操作中,如果沒有意識到這兩者的區別及匯率槓桿作用的重要性,則匯率失調的要素規模缺口和技術進步缺口就會產生。
綜上所述,我們得知:本幣貶值有利於外延經濟增長,本幣升值有利於內涵經濟增長;外延經濟相對較快增長時要讓本幣升值以促進內涵經濟平衡增長;內涵經濟相對較快增長時要讓本幣貶值以促進外延經濟平衡增長。這種逆向思維和匯率操作就是長期內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均衡匯率的含義,也是進行長期的內外均衡分析的基礎〔5〕。
第三節 可持續增長條件下匯率模型的擴展
外延經濟增長是指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增加所引起的經濟增長,內涵經濟增長是指由技術進步帶來勞動生產率提高而引起的經濟增長。這兩種經濟增長方式與資源利用的方式、資源的來源以及產業結構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將進一步分析資源利用、產業結構與匯率之間的關係。
一、匯率模型在資源視角的拓展
1.外延型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
在前面的分析中,將經濟增長所需要的生產要素抽象為資本和勞動。具體來看:資本的實體形態包括用於生產的土地、廠房和設備(固定資本),以及用資本購買的原材料、水氣電能(流動資本)等等,這些內容或者本身就是自然資源,或者需要依靠對自然資源的加工而得到。如果把勞動也視為一種資源(勞動力資源),則經濟增長所使用的生產要素,其實就是一系列的資源。由此我們得知,外延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的增長存在正相關關係。
在本書中,我們把包含勞動力在內的資源統稱為資源,把不包含勞動力在內的資源稱為自然資源。由外延型經濟增長與匯率的關係可知,當本國貨幣升值時,本國的要素使用下降,從而,本國資源消耗也會下降,外延經濟增長放緩;反之,當本國貨幣貶值時,本國資源消耗上升,外延經濟增長加快。
2.內涵型經濟增長與資源節約
經濟增長由外延經濟與內涵經濟兩部分組成。從外延經濟的角度看,本幣幣值上升引起的國內資源消耗減少,反映為產出水平的下降。但是,從內涵經濟的角度看,這種資源消耗減少反映為資源的節約,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產出增加。
國內資源節約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指生產同樣數量產品所投入的國內資源量減少,或者投入同樣數量的國內資源所生產的產品數量增加。第二,是指投入等量本國資源,能夠交換到更多的外國資源。
具體而言,本幣升值能夠從以下幾條途徑促進國內資源的節約。
(1)當本幣升值時,本國出口產品的國際定價如果能同比上升,則意味著貿易條件改善,出口同量資源能換回更多的外國資源,從而國內資源消耗下降。
(2)當本幣升值而本國出口產品的國際定價完全不能上升時,將迫使企業提高生產效率(通過自主創新或引進技術)、降低成本,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下降,從而國內資源消耗減少。
(3)當本幣升值而本國產品的國際定價只能部分上升時,一方面由於國際售價的提高和貿易條件的改善使出口同量商品(資源)能換回較多外國資源;另一方面國際定價上升不到位仍會迫使企業提高效率和降低費用。這兩方面都會促進國內資源節約。
上述第二種情況、第三種情況下〔6〕,還會促使企業通過下列途徑來應對本國貨幣升值的壓力。
(4)改頭換面或改善設計、增加產品次要功能、提高產品的新穎化、個性化、非同質化,從而能或多或少地提高國際定價。
(5)為節約成本、增加收入而減少代理、開拓直銷、努力培養自主品牌。
(6)國外資源相對便宜導致企業進行更多的海外併購、設廠。
(7)重視和運用集體定價權〔7〕。
如果以產品所能交換到的進口資源來衡量產出水平,則國內資源的節約意味著單位國內資源投入的產出水平提高,也就是內涵經濟的增長。以上七種方式的效應可歸納為表5-2。
表5-2 本幣升值對內涵經濟、國內自然資源節約和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注:符號“NA”表示暫時不知道或暫時無直接影響。本表的歸納僅僅是基於社會調查形成的初步看法。
從表5-2可以看出,本幣升值引起的國內資源消耗減少,不僅僅反映為外延經濟增長的放緩,也會通過資源節約及單位國內資源的產出增加而帶來內涵經濟的增長,我們稱此時的情況為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相對地,本幣貶值引起的國內資源消耗增加帶來的增長為資源驅動型的經濟增長。資源驅動型的經濟增長與外延增長相統一,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與內涵增長相統一,它們可以在匯率—資源消耗的平面內表示出來,參見圖5-10。
圖5-10
3.考慮國際資源的匯率—資源模型
我們知道,在本國產出水平一定,即資源消耗總量既定的情況下,來自國內的資源消耗增加,來自國外的資源消耗便相應減少;反之,來自國內的資源消耗減少,勢必要求來自國外的資源消耗增加,兩者成反比關係。具體而言,匯率變動具有支出轉換效應,本幣貶值引起國內資源相對便宜,則國內資源的消耗相對增加;本幣升值引起國外資源相對便宜,則本國生產所使用的國外資源相對增加(或者,從內涵經濟的角度看,就是本國所能交換和利用到的國外資源相對增加)。因此,資源消耗型經濟增長,其實就是更多依賴本國資源的經濟增長,資源節約型經濟增長,其實不僅僅是國內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同時還是更多利用外國資源的經濟增長。
如果僅僅對資源做籠統的考慮,那麼,匯率水平的選擇自然是以本國資源的節約為優先的,但是,我們還需要考慮資源消耗的內部結構。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自然資源相對緊缺,將這兩類資源細分後可以得到表5-3。
表5-3 匯率變動對資源和就業的影響
細分了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後,我們發現,資源驅動型和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都存在可持續性問題。前者若持續下去,會使國內其他資源(主要指以資本形態投入生產的自然資源)較快枯竭並且價格相對上漲。後者若持續下去,會對國內勞動力的就業造成壓力。因此,匯率水平的選擇實際上就是在本國一定的資源稟賦基礎上,對自然資源節約和擴大勞動就業進行的權衡,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圖5-11 資源角度的匯率模型拓展
我們用圖5-11來表示匯率水平的決定。圖中的縱軸表示匯率水平,在直接標價法下,向上表示本幣貶值,向下表示本幣升值。本幣貶值使進口資源相對昂貴,國內資源消耗比例增加,故國內資源消耗比例曲線斜率為正。本幣升值使進口資源相對便宜,國外資源消耗增加,故進口資源消耗比例曲線斜率為負。假定兩條曲線的交點表示國內外資源消耗的合意比例,也表示本國自然資源使用和勞動力就業的合意比例,那麼,交點同時也代表著應有的均衡匯率水平。
4.資源—匯率模型下的匯率失調
當某些因素引起國內資源消耗增長相對較快時,國內資源消耗比例曲線將從國內資源曲線1移向國內資源曲線2[見圖5-12(a)],此時,本幣應升值(從e0走向e1),以便促進市場進口更多的國外資源。若本幣不是升值而是不變或貶值(從e0走向e2),在經濟增長約束下,就會出現國內資源供應缺口(以e1到e0或e2在縱座標上的距離表示)。這種缺口的長期存在或擴大,勢必導致國內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並可能導致國內資源的過早枯竭。
圖5-12
反之,當某些因素引起國外進口資源消耗增長相對較快時,進口資源消耗比例曲線將從進口資源曲線1移向進口資源曲線2[見圖5-12(b)]。此時,本幣應貶值(從e0走向e2)以便促進市場更多地使用國內資源。若本幣不是貶值而是不變或升值(從e0走向e1),在經濟增長的約束下,就會出現國內資源需求缺口(以e2到e0或e1在縱軸上的距離表示)。這種缺口的長期存在或擴大,會導致國內資源利用水平低下和就業不足,從而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
5.匯率的資源約束
綜上所述,平衡利用本國資源和外國資源,平衡利用本國自然資源和本國勞動力資源,這就是匯率決定中的資源約束。如果我們把外延增長與內涵增長相平衡的增長方式稱為人民幣均衡匯率決定中的增長方式約束,那麼資源約束和增長方式約束是高度一致的,資源約束就是增長方式約束的一種特定表現形態。匯率水平選擇的目標是在經濟穩定和持續增長前提下,使外延經濟增長和內涵經濟增長獲得平衡,使國內資源消耗和國外資源消耗獲得平衡,使自然資源消耗和勞動力資源消耗獲得平衡。
二、匯率模型在經濟結構視角的拓展
上述內容從宏觀層面上論述了匯率變動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需要微觀機制來支持,在這裡我們將結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從產業結構角度探討匯率變動對經濟結構的影響。
1.匯率變動與商品價格變動
匯率變動依靠相對價格效應對經濟運行發生影響,而前面章節中關於匯率變動的相對價格效應都是從宏觀層次上理解的,將所有的商品價格歸納為一個物價指數。如果將商品加以區分,則匯率變動就會對不同的商品價格產生不同的影響,改變商品的需求結構,進而影響產業結構。在這裡我們從商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入手將商品分類,來提供一個分析的範例。
需求的收入彈性定義如下:
式(5-3)中,當η>1時,表明收入變動1個百分點,需求同向變動超過1個百分點;當0<η<1時,表明收入變動一個百分點,需求同向變動少於一個百分點;當η<0時,表明收入變動導致需求反向變動。
我們給出模型的基本假定:
①國際經濟體系包括兩種產品,分別為X和Y。X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相對較高,Y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相對較低。
②本國同時生產X產品和Y產品,但是X產品的淨進口國,是Y產品的淨出口國。
③本國的貨幣供給保持不變,用M表示。
④不考慮匯率變動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在這樣一個簡化的國際經濟體系中,如果本國貨幣對外國貨幣的當前名義匯率按直接標價法為e,那麼當本國貨幣貶值,即e值上升時,本國對外國產品的購買力總量M/e下降,進而本國居民的實際收入下降〔8〕。
我們可以發現,在本國貨幣貶值後,有兩個相反的因素影響X產品和Y產品的相對價格。首先,一次性的貶值會使得進口產品X的價格相對於Y上升;其次,由於本國實際收入下降,所以對X、Y兩種產品的需求都會下降,由於X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高於Y產品,導致X產品的需求下降幅度大於Y產品,進而X產品的價格將相對於Y產品下降。將兩個因素綜合起來,如果X產品和Y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差距足夠大,那麼在本國貨幣貶值後,X產品相對於Y產品會變得更便宜。
2.價格變動引發的資源配置和產品結構變動
由於一國經濟資源的配置是由不同產品間的相對價格決定的,一種產品的相對價格上升,資源就會較多地流入這個產業;反之,相對價格下降也會導致資源較多地流出。所以,如果在本國貨幣貶值後,X產品相對於Y產品會變得更便宜,那麼原先投入X產品生產的一部分資源會轉向Y產品的生產。
也就是說,如果一國國內兩類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相差足夠大,則本國貨幣貶值後,本國需求收入彈性較大的部門的生產規模將會相對縮小,需求收入彈性較小的部門的生產規模將會相對擴大。
日常生活的常識可以告訴我們,生活必需品和日常用品的需求收入彈性較低,而奢侈品的需求收入彈性較高。同時,前者生產的難度和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也較低,後者生產的難度和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值也較高。也就是說,在商品的技術含量與其需求的收入彈性之間存在相當程度的正相關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需求收入彈性較高的X產品視為技術含量高的高端產業部門產品,而把需求收入彈性較低的Y產品視為技術含量低的低端產業部門產品。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淨進口高端產品、淨出口低端產品正好是中國目前對外經濟交流的基本情況。
將產業分類與貨幣貶值帶來的產業結構變化結合起來,我們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在一國淨進口高端產品,淨出口低端產品的情況下,如果高端產品和低端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相差足夠大,則本國貨幣的貶值會使本國高端產業部門的生產規模相對縮小,使低端產業部門的生產規模相對擴大。也就是說,貶值會導致本國產業結構的低端化。
進一步來說,貶值帶來的產業結構低端化會在長期內影響本國的國際分工地位。如果我們以一個國家的工業技術水平來衡量一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話,可以發現,貶值會不利於一國經濟效率的提高。貶值雖然能擴大高端產品進口替代部門的生產規模,但需求的相對下降又會延緩其發展,從而導致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從要素利用角度來看,貨幣貶值鼓勵了低端產業,特別是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使經濟增長更依賴於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即有利於外延經濟的增長。
另一方面,貨幣升值也會給本國經濟帶來兩種相應的效應〔9〕:其一是產業結構升級效應,即升值有利於本國產業結構的高端化。本幣升值會限制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部門的生產規模,使資源從這些部門中流出以支持高端產業的發展。其二是要素就業效應,貨幣升值抑制了低端產業,特別是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降低了經濟增長對生產要素投入、特別是勞動和自然資源投入的依賴度(但同時也會降低就業水平),使經濟增長更依賴於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即有利於內涵經濟增長。我們把匯率變動的產業結構效應和增長方式效應用圖5-13來歸納。
圖5-13 從需求收入彈性角度分析的匯率變動與產業結構變動
3.可持續增長條件的匯率模型在產業角度的拓展
圖5-14 產業結構角度的匯率模型拓展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發現:匯率變動通過引起產業結構變動進而引起經濟增長方式變動的機制,與我們使用宏觀分析框架得出的結論高度一致,即本幣貶值(或低估)導致本國產業結構低端化,但有利於本國要素的使用,特別是勞動力的就業,從而使本國經濟增長更依賴於外延式經濟增長;本幣升值(或高估)促進本國產業結構高端化,雖然不利於本國要素的使用和就業增長,但有利於本國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使本國經濟增長更依賴於內涵式經濟增長。我們可以參照可持續增長條件下匯率模型在資源角度拓展的方式,將匯率變動與產業結構變動的關係在圖5-14中畫出來〔10〕。圖5-14表示:合理的匯率水平應當通過影響產業結構,來促進外延經濟增長和內涵經濟增長的平衡。
第四節 可持續增長條件下的內外均衡與均衡匯率
在上兩節的討論中,我們分析了匯率變動如何實現本國外延經濟和內涵經濟的平衡增長,其中涉及的匯率操作主要是為了實現本國經濟均衡發展的目標,沒有考慮國際收支,因而屬於內部均衡的範疇。在本節中,我們首先要將上兩節所介紹的匯率操作歸納為與內部均衡的關係,並進一步討論,在長期內隨著本國和外國相對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及國際收支變化,本國實現外部平衡的匯率條件,最後討論內外均衡同時實現的含義。
一、長期的內部均衡和內部均衡曲線
如前所述,在長期內,內部均衡的主要目標是實現本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具體說,就是要促使要素投入的增長和生產效率的增長相平衡。因此,在長期內,我們的分析必須把實際因素,尤其是反映生產率增長的因素包含在內。
我們如圖5-15建立座標系。圖中的縱軸表示名義匯率水平,橫軸表示內涵經濟和外延經濟在經濟增長中貢獻的比例(內涵/外延比例)。內涵/外延比例提高,意味著內涵經濟相對於外延經濟增長更快,也就是在一段時間內以技術進步的衝擊為主;內涵/外延比例降低,意味著外延經濟相對於內涵經濟增長更快,也就是在一段時間內以要素供給增長的衝擊為主。因此,從內涵/外延這一指標的變動(具體而言,可以是勞動生產率指數、要素投入指數的變動),就能看出內涵經濟和外延經濟兩方面的衝擊狀況。
如上一節所述,當技術衝擊發生,內涵經濟增長相對較快時,為了讓內涵經濟和外延經濟保持合意的比例,本幣需要貶值以促進外延經濟平衡增長;當要素衝擊發生,外延經濟增長相對較快時,為了讓內涵經濟和外延經濟保持合意的比例,本幣需要升值以促進內涵經濟平衡增長。因此,在圖5-15所示的平面內,長期的內部均衡曲線向右上傾斜,它表示了在不同類型衝擊下,為實現內部均衡,匯率水平所需做出的反應和調整。
圖5-15 長期的內部均衡曲線
長期的內部均衡曲線和中期的內部均衡曲線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聯繫在於:長期和中期的內部均衡曲線都能表示匯率對外生衝擊的反應。區別在於:①在長期內,衝擊來自供給方面,在中期內,衝擊來自需求方面;②在長期模型的座標系內,橫座標隱含了產出、生產率和生產要素等實際因素,從而,實際衝擊體現為匯率在均衡曲線上的移動;在中期模型的座標系內,橫座標和縱座標表示的都是名義變量,從而,實際衝擊體現為均衡曲線本身的移動。
二、長期的外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曲線
在長期內,外部平衡仍然反映為本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的長期平衡歸根結底取決於本國和外國商品的相對競爭力。具體而言,兩國商品的相對競爭力可以用勞動生產率對比決定的實際匯率R來衡量,即
式(5-4)表明,R是名義匯率、兩國工資水平對比和兩國勞動生產率對比的函數。假設兩國的工資水平不變,則R的變動取決於名義匯率的變動和兩國勞動生產率對比的變動。
在分析的起始點,令R=1,這意味著本國和外國在國際經濟交流中,對勞動產品進行的是等價交換,沒有哪一國的產品特別便宜,也沒有哪一國的產品特別昂貴,此時國際收支平衡。當R<1時,本國的產品價格相對昂貴,本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當R>1時,本國產品價格相對便宜,本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當出現國際收支不平衡(順差或逆差)時,需要通過政策調節,使R回到1的水平上,實現外部平衡。
當本國技術進步持續快於外國,即本國勞動生產率上升更快時,上升,由式(5-4)可知,R也會同步上升並超過1,本國貨幣實際貶值,本國產品價格相對便宜,出現國際收支順差。為消除順差,名義匯率e值需要下降(本幣名義升值),使實際匯率R重新回到1的水平。
當外國技術進步持續快於本國,即外國勞動生產率上升更快時,下降,由式(5-4)可知,R也會同步下降並低於1,本國貨幣實際升值,本國產品價格相對昂貴,出現國際收支逆差。為消除逆差,名義匯率e值需要上升(本幣名義貶值),以使實際匯率R重新回到1的水平。
這一過程可以用圖5-16表示。
圖5-16 長期的外部平衡曲線
長期的外部平衡曲線刻畫了在本國或外國發生技術進步衝擊的情況下,為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匯率水平需要做出的反應。在圖5-16的座標系內,外部平衡曲線向右下傾斜,即隨著本國相對於外國勞動生產率提高,為了平衡國際收支,本幣需要升值。
長期的外部平衡曲線和中期的外部平衡曲線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聯繫在於:長期和中期的外部平衡曲線都能表示匯率對外生衝擊的反應。區別在於:①在長期內,衝擊來自供給方面,在中期內,衝擊來自需求方面;②在長期模型的座標系內,橫座標隱含了兩國生產率對比等實際因素,從而,實際衝擊體現為匯率在均衡曲線上的移動;在中期模型的座標系內,橫座標與縱座標表示的都是名義變量,從而,實際衝擊體現為均衡曲線本身的移動。
三、內外均衡的長期關係和長期均衡匯率
在圖5-15和圖5-16中出現的內部均衡曲線和外部平衡曲線有共同的縱座標即匯率水平,並且,橫座標中都包含本國技術進步的因素,因此,我們可以將兩圖合併以比較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所要求的匯率關係〔11〕。如圖5-17,圖中第一象限表示的是內部均衡,第二象限表示的是外部平衡。X軸左邊表示的是本國勞動生產率與外國勞動生產率的比例,右邊表示的是內涵增長與外延增長的比例。初始的勞動生產率(技術水平)所對應的內涵增長/外延增長比率在第一象限內表示為a0,其對應本國/外國勞動生產率對比在第二象限內表示為a0,在這樣的技術水平上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所要求的匯率水平相等,記作e0,即在初始狀態下,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同時實現。
與短期和中期不同,在長期內,使內部均衡實現的匯率水平,和使外部平衡實現的匯率水平,都是由實際衝擊分別決定的(包括本國的技術衝擊、外國的技術衝擊、本國的要素供給衝擊等等,在圖5-17中反映的是本國的技術衝擊)。因此,對於特定的實際衝擊,內部均衡所需的匯率和外部平衡所需的匯率有可能出現偏離。
圖5-17 本國長期內外均衡下的匯率模型
以圖5-17為例,我們討論本國發生技術進步的影響。當本國發生正向技術衝擊時,一方面,本國內涵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例提高,反映為第一象限內內涵增長與外延增長的比例從a0右移到a1所示位置。為促進外延經濟平衡增長,實現內部均衡,匯率應沿著內部均衡曲線而向上移動,本幣應貶值到e1的水平。另一方面,本國技術正向衝擊使本國勞動生產率相對於外國勞動生產率更快增長,反映為第二象限內兩國勞動生產率對比從a0左移到a2所示位置。為實現外部平衡,匯率應沿著外部平衡曲線而向下移動,本幣應升值到e2的水平以消除國際收支順差。
內外均衡長期關係的另一種表示
圖5-17還有一種畫法,即將第一象限中的橫座標改為“外延增長/內涵增長比率”,並對長期內部均衡曲線作相應的變換,即將其斜率由正改為負,其他不變,如下圖所示。當本國技術衝擊發生時,內涵增長貢獻度提高,外延/內涵增長比率從a0移動到a1,內部均衡所要求的匯率仍為e1,與圖5-17的內部均衡匯率水平一致,內部均衡匯率與外部平衡匯率的差距也一樣。在這樣的表示中,長期的內部均衡曲線和長期的外部平衡曲線形成一個向上拱起的尖峰形狀,我們可以形象地稱之為長期均衡匯率的“尖峰模型”。
長期均衡匯率的“尖峰模型”
顯然,在圖5-17中,e1≠e2,也就是說,對政府而言,如果它希望用匯率手段來實現內部均衡,那麼它會選擇的匯率水平為e1,並用其他手段來解決外部不平衡。如果它希望用匯率手段來實現外部平衡,那麼它會選擇的匯率水平為e2,並用其他手段來解決內部不均衡。如果它希望兼顧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兩個目標,那麼它只能在區間(e1,e2)中選擇一個匯率水平,但這個匯率水平既不能實現內部均衡,又不能實現外部平衡,其不足的部分仍然需要其他政策手段來補充。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長期內,內部均衡所要求的匯率水平與外部平衡所要求的匯率水平取決於衝擊的性質和水平,單一的匯率手段不可能同時實現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這進一步印證了搭配使用多種政策手段以實現多個目標的必要性。
外生衝擊的多種情況
本書中討論了本國發生正向技術衝擊後,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所需要的匯率調整及其衝突。在現實中,實際衝擊是多樣的,既包括本國技術衝擊,也包括本國要素衝擊、外國技術衝擊等等,其幅度、方向也會有所不同。就其引發內涵/外延增長比率變動和本國/外國勞動生產率變動的結果而言,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四類,如下表:
在表中所刻畫的各種情況下,內外均衡所要求的匯率調整方向可能一致,也可能相反,其水平更需要具體分析。本書所描述的本國技術進步屬於第一種情況,而近年來中國的實際情況更接近於第三種,即本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快於外國,但本國的外延式增長的貢獻高於內涵式增長的貢獻。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對此做進一步的分析和思考。
事實上,政府所能選擇的區間可能會小於[e1,e2],因為在升值以獲得國際收支平衡時,社會就業水平會下降;在貶值以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時,會形成國際收支順差。因此,匯率的上限(貶值的最高幅度),應當是國際收支差額的可維持點;匯率的下限(升值的最高幅度),應當是社會失業水平的可容忍點。將這組上下限寫成便可在圖5-17中表現出來〔12〕。
在[e1,e2]和所決定的範圍內,政府根據其對就業水平、國際收支可維持性、內涵經濟與外延經濟平衡增長等目標的不同偏好,選擇一個匯率水平。這個匯率水平不可能同時實現所有目標,但是,它應當能夠較好地實現政府在特定時期的主要目標。譬如,在就業壓力已經較大的情況下,當技術進步發生時,政府應選擇靠近
的匯率水平,以此來促進外延經濟的增長,進而促進就業;而在經濟發展較為穩定的階段,政府應選擇靠近
2的匯率水平,以使國際收支順差減小或達到平衡,同時使本國在國際經濟交流中用較低的代價換取外國的產品,提高本國居民的生活和福利水平。在長期內,均衡匯率並不一定意味著匯率使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同時實現,只要是能夠較好實現特定時期內主要經濟目標,並且不影響其他經濟目標的可維持性,那麼,這樣的匯率水平就是廣義的長期均衡匯率。
第五節 匯率水平變動有效性的討論
前面各節所描述的匯率選擇過程和結論,都是在匯率變動能夠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前提下得到的。在現實中,匯率變動對外延經濟的影響,尤其是本幣貶值的擴張性影響,是得到較為廣泛認可的,而匯率變動對內涵經濟的影響,尤其是本幣升值對經濟效率的促進作用,則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成立。本節將利用微觀經濟學的一般原理,並基於中國的國情,來討論匯率水平變動對內涵經濟增長的不同影響。
一、匯率變動與企業的生產技術選擇
企業總是在一定的資源約束下進行生產的。具體而言,企業的生產要在勞動要素和資本要素的使用上進行權衡。我們借用微觀經濟學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構建一個分析框架,其中:假設企業的生產函數為Q=F(K,L),以縱軸代表資本要素K,以橫軸代表勞動要素L,企業的權衡過程可以用圖5-18表示。
圖5-18中,Q1、Q2是等產量線;I、I′是企業的等成本線。
在我國,由於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長期以來企業走的是一條技術引進的發展道路,大量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需要先從國外進口,再對技術消化吸收、改進創新,形成了資本推進型的技術進步,技術先進程度與資本密集程度高度相關〔13〕。以圖5-18中的點A和點B為例,點B相比點A有更高的資本/勞動比例,因此它所代表的生產技術水平要比點A高。
圖5-18 企業的生產技術選擇
企業根據等成本線和等產量線的切點選擇生產技術。我國的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國企業的等成本線近似於I,即資本相對於勞動較為昂貴,從而,企業將會選擇在點A進行生產。人民幣升值的結果是進口的資本品價格下降,進而資本相對於勞動變得便宜,從而企業的等成本線從I旋轉到了I′,企業選擇點B進行生產,生產技術有所進步,產出水平也會有所提高。這也就是內涵增長曲線所描述的現象。也就是說,從要素需求角度看,匯率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是通過改變資本品和勞動的相對價格,從而改變生產中的要素密集程度和技術水平而發生的。
二、匯率效應傳導的勞動替代約束
本幣升值對企業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並不是都能如期實現的。在我國,匯率變動的效應傳導受到勞動替代的約束,也就是說,企業應對匯率變動的措施(勞動替代)可能會抵消匯率變動引起的要素相對價格變動,從而不改變企業的生產技術。
我國人口眾多,勞動要素豐富,從而勞動供給富有彈性,企業相對於工人而言,對工資的議價能力較強,從而能夠較為自由地制定工資,在此情況下,當匯率變動時,資本和技術對勞動的替代存在一定困難,我們將這一困難稱為勞動替代約束。
具體而言,出口企業在面對人民幣升值這一成本衝擊時,本應通過改變生產技術來降低成本,但當存在勞動替代約束時,企業還能夠通過降低工資來消化成本壓力。比如一個企業,年利潤增長率是10%,正常的工資增長率應是3%。但為了轉移本幣升值的成本壓力,在勞動力供給過剩的情況下,企業就會通過降低工資的增長速度,比如只增長2%或者1%,或者乾脆不增長,來轉移成本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本幣升值雖然引起了資本品價格的下降,但也引起了勞動價格的下降,在圖5-19中,表現為企業面臨的等成本線從I旋轉到了I″,企業決定的要素組合從點A轉移到了點B′而非點B。在此情況下,雖然生產規模擴大了,但相比原來的A點,企業的資本密集程度幾乎沒有提高,也就沒有出現技術進步。由於存在勞動替代約束,本幣升值對勞動生產率的促進效應在企業決策階段被阻斷了。
圖5-19 勞動替代約束下企業的生產技術選擇
三、匯率效應傳導的資本存量約束
與勞動力供給豐富相反,企業能獲得的資本要素是相對短缺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資本存量確實有很大的增加,但還遠沒有達到豐裕的地步。尤其是中小企業,很難依靠自身積累或銀行貸款而進行技術和設備的投資。從投資流向看,我國資本流向資本密集型行業多,流向勞動密集型行業少,流向高能耗、高汙染和資源型的行業多,流向高技術產業、研發部門的少。由於技術進步是由資本推進的,因此,有限的資本存量將限制企業生產選擇的範圍,使匯率效應的傳導受到資本存量的約束。
圖5-20 資本存量約束下企業的生產技術選擇
假定是企業能籌得的資本數量的上限,則在圖5-20中可以看到,企業已經做出了有利於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決策,其希望擁有的要素組合為B點,但B點所需要的資本數量超過了
,因而不能實現,企業最終實現的要素組合為B″點。相比B點,B″點對應的資本使用數量較低,勞動使用數量較高,B″對應的等產量線是Q4,位於Q2的下方,並且與等成本線相交。這意味著,企業資本密集程度的提高受到資本存量的限制。當匯率變動後,企業本應該擴大投資,降低勞動使用,但由於最優的資本數量高於可得的資本存量,企業的要素選擇就無法達到最優化,企業的產量和生產技術也就會低於最優水平。由於存在資本存量約束,本幣升值對勞動生產率的促進效應在決策執行階段被阻斷了。
匯率作用的勞動替代約束和資本瓶頸約束,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我國的客觀情況決定的。因此,我國通過貨幣升值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傳導機制運行還不暢通,缺乏人民幣大幅升值的現實基礎。進一步地說,它從微觀機制上證明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匯率政策必須要充分考慮企業的可承受能力和社會可承受的失業底線,避免對經濟社會造成巨大的傷害,貨幣升值的速度必須要適應我國出口企業由成本優勢向技術優勢轉變的進程,維護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平衡。
【本章內容提要】
1.在中期跨度內,經濟的增長意味著在勞動生產率不變的條件下,供給隨需求的上升而上升,具體表現為內部均衡曲線和外部平衡曲線的移動,移動後的均衡點決定了新的產出水平下匯率、物價的水平。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同時實現所對應的均衡物價和均衡匯率水平是不斷上升的。從政策角度講,經濟增長的幅度不同,匯率和物價的變動幅度也不同,均衡匯率可以是多重的,或者說,它是由一個區間來表示的。
2.在長期跨度內,經濟增長有兩個來源: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外延式經濟增長是指通過各種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帶來的經濟增長;內涵式經濟增長是指要素生產率提高而帶來的經濟增長。本幣的貶值會促進外延經濟增長,本幣的升值會促進內涵經濟增長。
3.內涵增長和外延增長的平衡意味著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要素投入的增加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都做出了適當的貢獻,其政策含義是:在外延經濟獲得相對較快增長的過程中要讓本幣升值以促進內涵經濟增長,內涵經濟獲得相對較快增長的過程中要讓本幣貶值以促進外延經濟增長。在匯率管理的情況下,匯率水平可能會與平衡增長的要求不協調,從而出現要素規模缺口和技術進步缺口。
4.匯率變動會改變經濟增長過程中國內資源的消耗程度和國外、國內資源的使用比例。本幣貶值使本國資源消耗水平上升,本國/外國資源消耗比例上升;本幣升值使本國資源消耗水平下降,本國/外國資源消耗比例下降。匯率變動還會影響本國勞動和自然資源的使用情況。匯率水平選擇的目標是在經濟德定和持續增長前提下,使外延經濟和內涵經濟獲得平衡增長,使國內資源消耗和國外資源消耗獲得平衡,使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消耗獲得平衡。
5.從產品需求角度看,在一國進口高端產品、出口低端產品的情況下,如果高端產品和低端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相差足夠大,則本國貨幣的貶值會通過收入效應使高端產品需求下降,進而使高端產業部門生產規模相對縮小,使低端產業部門生產規模相對擴大,也就是說,貶值會導致本國產業結構的低端化。反之,升值會導致本國產業結構的高端化。這與外延、內涵經濟增長具有內在一致性。合理的匯率水平應當通過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來促進外延經濟和內涵經濟的平衡增長。
6.在長期內,內部均衡的目標就是使內涵經濟增長和外延經濟增長相平衡,外部平衡的目標是本國國際收支平衡。長期內部均衡和長期外部平衡框架下的均衡匯率可用尖峰模型來表示。當衝擊發生時,單獨使用匯率手段可能無法同時實現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目標,選用其他政策與匯率政策進行適當搭配是必要的。在長期內,均衡匯率並不一定意味著匯率使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同時實現,只要是能夠較好地實現特定時期內主要經濟目標,並且不影響其他經濟目標的可維持性,這樣的匯率就是長期的、廣義的均衡匯率。
7.匯率變動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並不是完全有效的。從要素需求角度看,匯率變動要發生作用,需要通過匯率的改變來影響資本品和勞動的相對價格,從而改變生產中的要素密集程度和技術水平。但當勞動的供給富有彈性,企業在工資議價中居於有利地位時,就會產生勞動替代約束,使貨幣升值效應的傳遞在企業決策階段被阻斷;當資本存量不足時,就會產生資本存量約束,使貨幣升值效應的傳遞在企業執行階段被阻斷。
【本章重要概念】
中期的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 經濟的內涵增長 經濟的外延增長 匯率變動的資本供給效應和勞動供給效應 可持續增長條件下的匯率模型 匯率的要素規模缺口 匯率的技術進步缺口 國內資源消耗比例曲線 進口資源消耗比例曲線 匯率的國內資源供應缺口 匯率的國內資源需求缺口 長期的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 長期內外均衡條件下的匯率模型 長期的均衡匯率 匯率效應傳遞的勞動替代約束 匯率效應傳遞的資本存量約束
【本章思考題】
1.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均衡匯率多重論的政策含義是什麼?
2.為什麼經濟增長要追求內涵增長和外延增長的平衡?當內涵經濟增長快於外延經濟增長時,為實現可持續增長,匯率水平應當怎樣變動?
3.要素規模缺口、技術進步缺口與資源供應缺口、資源需求缺口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4.貶值導致本國產業結構低端化的理論前提是什麼?這一前提和中國國情是否相容?
5.請自行推導可持續增長條件下的匯率模型、長期內外均衡條件下的匯率模型,並說明這兩個模型之間的關係及其可能的應用環境。
6.為什麼在長期內無法使用單一的匯率手段同時實現本國的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請使用本章介紹的知識和經典的政策搭配理論分別論證。
7.請利用圖5-18自行分析,當存在資本存量約束時,如果資本和勞動的相對價格不變如I,在企業想要擴大生產規模時,企業所採用技術的要素密集程度會怎樣變化。生產規模擴大到什麼程度時,資本存量約束會帶來效率的損失?
【本章討論題】
1.除了本章所介紹的各類微觀機制,匯率還能通過什麼途徑影響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產業結構?談談你的想法。
2.試考慮這樣的外生衝擊情況:本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長高於外國,同時,本國的要素供應增長又高於本國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此時,為實現內部均衡,本國的匯率水平應當如何變動?為實現外部平衡,本國的匯率水平又應該如何變動?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衝突?能否用這種情況來解釋2000~2007年中國的實際經濟表現?
註釋
〔1〕 使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表示技術進步和內涵經濟增長,有其優缺點,詳細分析可參見將來可能出版的姜波克《人民幣均衡匯率問題研究》。
〔2〕 讀者需要注意的是,圖5-8中出現的“內”、“外”是“內涵經濟增長曲線”和“外延經濟增長曲線”的簡稱,這與圖5-3中IB、EB曲線分別表示的“內部均衡”、“外部平衡”不同。
〔3〕 在本書中,外延增長曲線和內涵增長曲線的交點並不表示外延增長的貢獻與內涵經濟增長的貢獻正好是1∶1的關係,而是表示兩者的比例達到了基於國情的平衡。
〔4〕 當然,實際變動中點B與點m連成的直線未必就是一條垂直於橫軸的線,即點m未必恰好在點B下方。但點m必然沿著內1線向下移動,即點m必然低於點A,而點B必然高於點A。因此點m必然低於點B。
〔5〕 此處的均衡匯率,是從本國外延經濟增長與內湧經濟增長的相互關係來講的,更完整的定義我們將在後文繼續討論。
〔6〕 以下幾條具體途徑均來自作者負責的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人民幣均衡匯率研究”課題組在浙江、廣東、山東等地調查研究的發現。
〔7〕 如前所述,經濟學中的大國與小國區別在於定價能力。中國目前有相當多產品出口量都佔據了國際市場的較大份額(比如家用掛壁式空調,佔世界市場銷售量的80%左右),能夠影響國際市場的價格水平。但由於國內生產廠家的相互競爭,商品的出口價格無法提高。一旦人民幣升值,將造成廠商的人民幣收入下降,最後促使所有廠商集體提高價格。價格聯盟是違反市場規則的,但因質量、品牌、國家形象及某種共同的經濟或文化力量而形成的不約而同的提價行為,並不屬於價格聯盟,而是正常的經濟活動。
〔8〕 從貶值後物價一次性變動的角度也可以解釋。在貨幣供應量不變的情況下,本幣貶值,外國商品的本幣價格上升,本國商品的本幣價格不變,導致社會總體的物價水平提高,居民實際收入水平下降。
〔9〕 升值對經濟的影響在理論上應該與貶值相反,但在現實經濟運行中要實現這些“逆效應”則依賴於一定的經濟條件,我們將在本章稍後部分專門討論其中的部分條件。
〔10〕 具體如何推導出圖5-14所示模型,留給讀者自行思考。
〔11〕 考慮到教學層次和難度,本書中介紹的長期內外均衡模型經過了簡化。另外,內涵經濟增長雖然由勞動生產率增長所帶來,但不能用人均產出為代表的勞動生產率來衡量,而應以人均收入增長率與人均產出增長率之比來衡量。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閱讀將來可能出版的姜波克的《人民幣均衡匯率問題研究》。
〔12〕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在這裡讓位於[e1,e2]之內主要是為了較為清晰地說明匯率選擇受到多種約束。實際上,隨著技術衝擊水平的不同、國際收支可維持性的不同和社會能容忍失業率的不同,
的範圍可能會寬於、窄於或等於
〔13〕 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把資本分為與技術相結合的資本K技和與要素相結合的資本K要素兩部分,即K=K技+K要素。由於發展中國家更多的是從發達國家直接購買資本設備或者引進先進的設備生產線,走的是由資本推進技術進步的發展道路。所以,這裡的資本投入指的是與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相關的投資,而不是高能耗、高汙染的資源性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