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ankiw 經濟學原理 全 v7
術語表
A
支付能力原則(ability-to-pay principle)
認為應該根據一個人可以承受的負擔來對這個人徵稅的思想。
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
一個生產者用比另一個生產者更少的投入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會計利潤(accounting profit)
總收益減總顯性成本。
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
從無信息一方的角度看,無法觀察到的特徵組合變為不合意的傾向。
代理人(agent)
一個為另一個人(稱為委託人)完成某種行為的人。
總需求曲線(aggregate-demand curve)
表示在每一種物價水平時,家庭、企業、政府和外國客戶想要購買的物品與服務數量的曲線。
總供給曲線(aggregate-supply curve)
表示在每一種物價水平時,企業選擇生產並銷售的物品與服務數量的曲線。
升值(appreciation)
按所能購買到的外國通貨量衡量的一國通貨的價值增加。
阿羅不可能性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一個數學結論,它表明在某些假設條件之下,沒有一種方案能把個人偏好加總為一組合理的社會偏好。
自動穩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當經濟進入衰退時,決策者不必採取任何有意的行動就可以刺激總需求的財政政策變動。
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
固定成本除以產量。
平均收益(average revenue)
總收益除以銷售量。
平均稅率(average tax rate)
支付的總稅收除以總收入。
平均總成本(average total cost)
總成本除以產量。
平均可變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 t)
可變成本除以產量。
B
貿易平衡(balanced trade)
出口等於進口的狀況。
銀行資本(bank capital)
銀行所有者投入機構的資源。
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
經濟學中將心理學的觀點考慮進來的分支學科。
受益原則(benefits principle)
認為人們應該根據他們從政府服務中得到的利益來納稅的思想。
債券(bond)
一種債務證明書。
預算約束線(budget constraint)
對消費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費組合的限制。
預算赤字(budget deficit)
政府稅收收入小於政府支出。
預算盈餘(budget surplus)
政府稅收收入大於政府支出。
預算赤字(budget deficit)
政府支出引起的稅收收入短缺。
預算盈餘(budget surplus)
稅收收入大於政府支出的餘額。
經濟週期(business cycle)
就業和生產等經濟活動的波動。
C
資本(capital)
用於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設備和建築物。
資本外逃(capital flight)
一國資產需求大量且突然地減少。
資本需要量(capital requirement)
政府規定的最低銀行資本量。
卡特爾(cartel)
聯合起來行事的企業集團。
追趕效應(catch-up effect)
開始時貧窮的國家傾向於比開始時富裕的國家增長更快的特徵。
中央銀行(central bank)
為了監管銀行體系和調節經濟中的貨幣量而設計的機構。
循環流量圖(circular-flow diagram)
一個說明貨幣如何通過市場在家庭與企業之間流動的直觀經濟模型。
古典二分法(classical dichotomy)
名義變量和真實變量的理論區分。
封閉經濟(closed economy)
不與世界上其他經濟相互交易的經濟。
俱樂部物品(club goods)
有排他性但無消費競爭性的物品。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認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無成本地就資源配置進行協商,那麼,他們就可以自己解決外部性問題的觀點。
集體談判(collective bargaining)
工會和企業就就業條件達成一致的過程。
勾結(collusion)
一個市場上的企業之間就生產的產量或收取的價格達成的協議。
商品貨幣(commodity money)
以有內在價值的商品為形式的貨幣。
公共資源(common resources)
有消費競爭性但無排他性的物品。
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個生產者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補償性工資差別(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
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貨幣特性而產生的工資差別。
競爭市場(competitive market)
有許多買者與賣者交換相同產品,以至於每個買者與賣者都是價格接受者的市場。
互補品(complements)
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量的減少的兩種物品。
複利(compounding)
貨幣量的累積,比如說銀行賬戶上貨幣量的累積,即賺得的利息仍留在賬戶上以賺取未來更多的利息。
康多塞悖論(Condorcet paradox)
多數原則沒有產生可傳遞的社會偏好。
規模收益不變(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長期平均總成本在產量變動時保持不變的特性。
消費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普通消費者所購買的物品與服務的總費用的衡量指標。
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
買者願意為一種物品支付的量減去其為此實際支付的量。
消費(consumption)
家庭除購買新住房之外用於物品與服務的支出。
矯正稅(corrective tax)
旨在引導私人決策者考慮負外部性引起的社會成本的稅收。
成本(cost)
賣者為了生產一種物品而必須放棄的所有東西的價值。
成本—收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比較提供一種公共物品的社會成本與社會收益的研究。
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衡量一種物品需求量對另一種物品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的指標,用第一種物品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第二種物品價格變動百分比來計算。
擠出(crowding out)
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資減少。
擠出效應(crowding-out effect)
當擴張性財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從而減少了投資支出時所引起的總需求減少。
通貨(currency)
公眾手中持有的紙幣鈔票和鑄幣。
週期性失業(cyclical unemployment)
失業率對自然失業率的背離。
D
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
市場扭曲(例如稅收)引起的總剩餘減少。
需求曲線(demand curve)
表示一種物品的價格與需求量之間關係的圖形。
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s)
儲戶可以通過開支票而隨時支取的銀行賬戶餘額。
需求表(demand schedule)
表示一種物品的價格與需求量之間關係的表格。
貶值(depreciation)
按所能購買到的外國通貨量衡量的一國通貨的價值減少。
蕭條(depression)
嚴重的衰退。
邊際產量遞減(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一種投入的邊際產量隨著投入量增加而減少的特徵。
收益遞減(diminishing returns)
隨著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單位額外投入得到的收益減少的特性。
貼現率(discount rate)
美聯儲向銀行發放貸款的利率。
喪失信心的工人(discouraged workers)
想工作但已放棄尋找工作的人。
歧視(discrimination)
對僅僅是種族、宗教、性別、年齡或其他個人特徵不同的相似個人提供不同的機會。
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
長期平均總成本隨產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多元化(diversification)
通過用大量不相關的小風險代替一種風險來降低風險。
佔優策略(dominant strategy)
無論其他參與者選擇什麼策略,對一個參與者都為最優的策略。
E
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
總收益減總成本,包括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
經濟學(economics)
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長期平均總成本隨產量增加而減少的特性。
效率(efficiency)
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效率工資(efficiency wages)
企業為了提高工人的生產率而支付的高於均衡工資的工資。
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認為資產價格反映了關於一種資產價值的所有公開的、可獲得的信息的理論。
有效規模(efficient scale)
使平均總成本最小的產量。
彈性(elasticity)
衡量需求量或供給量對其某種決定因素的變動的反應程度的指標。
平等(equality)
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均衡(equilibrium)
市場價格達到使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時的狀態。
均衡價格(equilibrium price)
使供給與需求平衡的價格。
均衡數量(equilibrium quantity)
均衡價格下的供給量與需求量。
排他性(excludability)
一種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個人使用該物品的特性。
顯性成本(explicit costs)
需要企業支出貨幣的投入成本。
出口(exports)
在國內生產而在國外銷售的物品。
外部性(externality)
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未經補償影響。
F
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
用於生產物品與服務的投入。
聯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
銀行向另一家銀行進行隔夜貸款時的利率。
聯邦儲備(Federal Reserve, Fed)
美國的中央銀行。
法定貨幣(fiat money)
沒有內在價值、由政府法令確定作為通貨使用的貨幣。
金融學(finance)
研究人們如何在某一時期內做出關於配置資源和應對風險的學科。
金融中介機構(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儲蓄者可以藉以間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
金融市場(financial markets)
儲蓄者可以藉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
金融體系(financial system)
經濟中促使一個人的儲蓄與另一個人的投資相匹配的一組機構。
企業特有風險(firm-specific risk)
隻影響一個公司的風險。
財政政策(fisical policy)
政府決策者對政府支出和稅收水平的確定。
費雪效應(Fisher effect)
名義利率對通貨膨脹率所進行的一對一的調整。
固定成本(fixed costs)
不隨著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
部分準備金銀行(fractional-reserve banking)
只把部分存款作為準備金的銀行制度。
搭便車者(free rider)
得到一種物品的利益但避開為此付費的人。
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
由於工人尋找最適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時間而引起的失業。
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為決定一家公司的價值而對其會計報表和未來前景進行的研究。
終值(future value)
在現行利率既定時,現在貨幣量將帶來的未來貨幣量。
G
博弈論(game theory)
研究在策略狀況下人們如何行為的理論。
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
用名義GDP與真實GDP的比率乘以100計算的物價水平衡量指標。
吉芬物品(Giffen good)
價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政府購買(government purchase)
地方、州和聯邦政府用於物品與服務的支出。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在某一既定時期一個國家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物品與服務的市場價值。
H
橫向平等(horizontal equity)
主張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納稅人應該繳納等量稅收的思想。
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工人通過教育、培訓和經驗而獲得的知識與技能。
I
隱性成本(implicit costs)
不需要企業支出貨幣的投入成本。
進口(imports)
在國外生產而在國內銷售的物品。
激勵(incentive)
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
收入效應(income effect)
當價格的某些變動使消費者移動到更高或更低無差異曲線時所引起的消費變動。
需求收入彈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衡量一種物品需求量對消費者收入變動反應程度的指標,用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收入變動百分比來計算。
指數化(indexation)
根據法律或合同對通貨膨脹的影響進行貨幣數量的自動調整。
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
一條表示給消費者相同滿足程度的消費組合的曲線。
低檔物品(inferior good)
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減少的物品。
通貨膨脹(inflation)
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通貨膨脹率(inflation rate)
前一個時期以來物價指數變動的百分比。
通貨膨脹稅(inflation tax)
政府通過創造貨幣而籌集的收入。
信息有效(informational efficiency)
以理性方式反映所有可獲得的信息的有關資產價格的描述。
實物轉移支付(in-kind transfers)
以物品和服務而不是以現金形式給予窮人的轉移支付。
外部性內在化(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ity)
改變激勵,以使人們考慮到自己行為的外部效應。
投資(investment)
用於資本設備、存貨和建築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於購買新住房的支出。
J
尋找工作(job search)
在工人的偏好與技能既定時工人尋找適當工作的過程。
L
勞動力(labor force)
既包括就業者又包括失業者的工人總數。
勞動力參工率(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勞動力佔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需求定理(law of demand)
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一種物品的價格上升,對該物品的需求量減少的觀點。
供給定理(law of supply)
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一種物品的價格上升,該物品的供給量增加的觀點。
供求定理(law of supply and demand)
任何一種物品的價格都會自發調整,使該物品的供給和需求達到平衡。
槓桿(leverage)
將借到的貨幣追加到用於投資的現有資金上。
槓桿率(leverage ratio)
資產與銀行資本的比率。
自由主義(liberalism)
一種政治哲學,根據這種政治哲學,政府應該選擇被認為是公正的政策,這種公正要由一位在“無知面紗”背後的無偏見觀察者來評價。
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
一種政治哲學,根據這種政治哲學,政府應該懲罰犯罪並實行自願的協議,但不應該進行收入再分配。
生命週期(life cycle)
在人的一生中有規律的收入變動形式。
流動性(liquidity)
一種資產兌換為經濟中交換媒介的容易程度。
定額稅(lump-sum tax)
對每個人等量徵收的稅收。
M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
研究整體經濟現象,包括通貨膨脹、失業和經濟增長的學科。
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
對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額外一單位產量所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
邊際產量(marginal product)
增加一單位投入所引起的產量增加。
勞動的邊際產量(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增加的一單位勞動所引起的產量增加量。
邊際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消費者願意以一種物品交換另一種物品的比率。
邊際收益(marginal revenue)
增加一單位銷售量引起的總收益變動。
邊際稅率(marginal tax rate)
增加1美元收入所支付的額外稅收。
市場(market)
由某種物品或服務的買者與賣者組成的一個群體。
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
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服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可貸資金市場(market for loanable funds)
想儲蓄的人藉以提供資金、想借錢投資的人藉以借貸資金的市場。
市場勢力(market power)
單個經濟活動者(或某個經濟活動小群體)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
市場風險(market risk)
影響股市上所有公司的風險。
最大最小準則(maximin criterion)
一種主張,認為政府的目標應該是使社會上狀況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中值選民定理(median voter theorem)
一個數學結論,表明如果要選民沿著一條線選一個點,而且,每個選民都想選離他最偏好的點最近的點,那麼,多數原則將選出中值選民最偏好的點。
交換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買者在購買物品與服務時給予賣者的東西。
菜單成本(menu costs)
改變價格的成本。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
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它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交易的學科。
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大多數經濟學家用來解釋經濟活動圍繞其長期趨勢的短期波動的模型。
貨幣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
認為貨幣供給變動並不影響真實變量的觀點。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
中央銀行的決策者對貨幣供給的安排。
貨幣(money)
經濟中人們經常用於向其他人購買物品與服務的一組資產。
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
銀行體系用1美元準備金所產生的貨幣量。
貨幣供給(money supply)
經濟中可得到的貨幣量。
壟斷競爭(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存在許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產品的企業的市場結構。
壟斷企業(monopoly)
作為一種沒有相近替代品的產品的唯一賣者的企業。
道德風險(moral hazard)
一個沒有受到完全監督的人從事不誠實或不合意行為的傾向。
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
當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了收入,從而增加了消費支出時引起的總需求的額外變動。
共同基金(mutual fund)
向公眾出售股份,並用收入來購買股票與債券資產組合的機構。
N
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相互作用的經濟主體在假定所有其他主體所選策略為既定的情況下選擇他們自己最優策略的狀態。
國民儲蓄(national saving)
在用於消費和政府購買後剩下的一個經濟中的總收入。
自然產出水平(natural level of output)
一個經濟在長期中當失業處於其正常率時達到的物品與服務的生產水平。
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
由於一個企業能以低於兩個或更多企業的成本向整個市場供給一種物品或服務而產生的壟斷。
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失業率圍繞它而波動的正常失業率。
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
由自然界提供的用於生產物品與服務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礦藏。
自然率假說(natural-rate hypothesis)
認為無論通貨膨脹率如何,失業最終都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觀點。
負所得稅(negative income tax)
向高收入家庭徵稅並給低收入家庭補貼的稅制。
資本淨流出(net capital outflow)
本國居民購買的外國資產減外國人購買的本國資產。
淨出口(net exports)
外國人對國內生產的物品的支出(出口)減國內居民對外國物品的支出(進口)。
名義匯率(nominal exchange rate)
一個人可以用一國通貨交換另一國通貨的比率。
名義GDP(nominal GDP)
按現期價格評價的物品與服務的生產。
名義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
通常公佈的、未根據通貨膨脹的影響校正的利率。
名義變量(nominal variables)
按貨幣單位衡量的變量。
正常物品(normal good)
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規範表述(normative statements)
試圖描述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觀點。
O
寡頭(oligopoly)
只有少數幾個提供相似或相同產品的賣者的市場結構。
開放經濟(open economy)
與世界上其他經濟自由交易的經濟。
公開市場操作(open-market operations)
美聯儲買賣美國政府債券。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P
完全互補品(perfect complements)
無差異曲線為直角形的兩種物品。
完全替代品(perfect substitutes)
無差異曲線為直線的兩種物品。
持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
一個人的正常收入。
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
一條表示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的曲線。
物質資本(physical capital)
用於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設備和建築物存量。
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
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研究政府。
實證表述(positive statements)
試圖描述世界是什麼樣子的觀點。
貧困線(poverty line)
由聯邦政府根據每個家庭規模確定的一種收入絕對水平,低於這一水平的家庭被認為處於貧困狀態。
貧困率(poverty rate)
家庭收入低於一個稱為貧困線的絕對水平的人口百分比。
現值(present value)
用現行利率產生一定量未來貨幣所需要的現在貨幣量。
價格上限(price ceiling)
出售一種物品的法定最高價格。
價格歧視(price discrimination)
以不同價格向不同顧客出售同一種物品的經營做法。
需求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衡量一種物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程度的指標,用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百分比來計算。
供給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衡量一種物品供給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程度的指標,用供給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百分比來計算。
價格下限(price floor)
出售一種物品的法定最低價格。
委託人(principal)
讓另一個人(稱為代理人)完成某種行為的人。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兩個被捕的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說明為什麼甚至在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時,保持合作也是困難的。
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
既有排他性又有消費競爭性的物品。
私人儲蓄(private saving)
家庭在支付了稅收和消費之後剩下來的收入。
生產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企業所購買的一籃子物品與服務的費用的衡量指標。
生產者剩餘(producer surplus)
賣者出售一種物品得到的量減去其生產成本。
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
用於生產一種物品的投入量與該物品產量之間的關係。
生產可能性邊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表示在可得到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技術既定時,一個經濟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的各種組合的圖形。
生產率(productivity)
每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物品與服務數量。
利潤(profit)
總收益減去總成本。
累進稅(progressive tax)
高收入納稅人繳納的稅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於低收入納稅人的這一比例。
產權(property rights)
個人擁有並控制稀缺資源的能力。
比例稅(proportional tax)
高收入納稅人和低收入納稅人繳納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稅收。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既無排他性又無消費競爭性的物品。
公共儲蓄(public saving)
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後剩下的稅收收入。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power parity)
一種認為任何一單位既定通貨應該能在所有國家買到等量物品的匯率理論。
Q
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
買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一種物品的數量。
數量方程式(quantity equation)
即方程式 M × V = P × Y ,它把貨幣量、貨幣流通速度和經濟中物品與服務產出的美元價值聯繫在一起。
供給量(quantity supplied)
賣者願意並且能夠出售的一種物品的數量。
貨幣數量論(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一種認為可得到的貨幣量決定物價水平,可得到的貨幣量的增長率決定通貨膨脹率的理論。
R
隨機遊走(random walk)
一種不可預期的變量變動的路徑。
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s)
一種認為當人們預測未來時,可以充分運用他們所擁有的全部信息,包括有關政府政策的信息的理論。
理性人(rational people)
系統而有目的地盡最大努力實現其目標的人。
真實匯率(real exchange rate)
一個人可以用一國的物品與服務交換另一國的物品與服務的比率。
真實GDP(real GDP)
按不變價格評價的物品與服務的生產。
真實利率(real interest rate)
根據通貨膨脹的影響校正過的利率。
真實變量(real variables)
按實物單位衡量的變量。
衰退(recession)
真實收入下降和失業增加的時期。
累退稅(regressive tax)
高收入納稅人繳納的稅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於低收入納稅人的這一比例。
準備金率(reserve ratio)
銀行作為準備金持有的存款比例。
法定準備金(reserve requirements)
關於銀行必須根據其存款持有的最低準備金量的規定。
準備金(reserves)
銀行得到但沒有貸出去的存款。
風險厭惡(risk aversion)
不喜歡不確定性。
消費中的競爭性(rivalry in consumption)
一個人使用一種物品將減少其他人對該物品的使用的特性。
S
犧牲率(sacrifice ratio)
在通貨膨脹減少一個百分點的過程中每年產量損失的百分點數。
稀缺性(scarcity)
社會資源的有限性。
篩選(screening)
無信息的一方所採取的引起有信息的一方披露信息的行動。
皮鞋成本(shoeleather cost)
當通貨膨脹鼓勵人們減少貨幣持有量時所浪費的資源。
短缺(shortage)
需求量大於供給量的狀態。
發信號(signaling)
有信息的一方向無信息的一方披露自己私人信息所採取的行動。
社會保險(social insurance)
旨在保護人們規避負面事件風險的政府政策。
滯脹(stagflation)
產量減少而物價上升的時期。
股票(stock)
企業部分所有權的索取權。
價值儲藏手段(store of value)
人們可以用來把現在的購買力轉變為未來的購買力的東西。
罷工(strike)
工會有組織地從企業撤出勞動。
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
由於某些勞動市場上可提供的工作
崗位數量不足以為每個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業。
替代品(substitutes)
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量的增加的兩種物品。
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
當價格的某種變動使消費者沿著一條既定的無差異曲線變動到有新邊際替代率的一點時所引起的消費變動。
沉沒成本(sunk cost)
已經發生而且無法收回的成本。
供給曲線(supply curve)
表示一種物品的價格與供給量之間關係的圖形。
供給表(supply schedule)
表示一種物品的價格與供給量之間關係的表格。
供給衝擊(supply shock)
直接改變企業的成本和價格,使經濟中的總供給曲線移動,進而使菲利普斯曲線移動的事件。
過剩(surplus)
供給量大於需求量的狀態。
T
關稅(tariff)
對在國外生產而在國內銷售的物品徵收的一種稅。
稅收歸宿(tax incidence)
稅收負擔在市場參與者之間進行分配的方式。
技術知識(technological knowledge)
社會對生產物品與服務的最好方法的瞭解。
流動性偏好理論(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
凱恩斯的理論,認為利率的調整使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平衡。
總成本(total cost)
企業用於生產的投入的市場價值。
(企業)總收益[total revenue (for a firm)]
企業出售其產品所得到的貨幣量。
(市場)總收益[total revenue (in a market)]
一種物品的買者支付從而賣者得到的量,用該物品的價格乘以銷售量來計算。
貿易餘額(trade balance)
一國的出口值減進口值,又稱淨出口。
貿易赤字(trade deficit)
進口大於出口的部分。
貿易政策(trade policy)
直接影響一國進口或出口的物品與服務數量的政府政策。
貿易盈餘(trade surplus)
出口大於進口的部分。
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
一個寓言,說明為什麼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公有資源的使用大於合意的水平。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
各方在達成協議與遵守協議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
U
失業保險(unemployment insurance)
當工人失業時為他們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政府計劃。
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
勞動力中失業者所佔的百分比。
工會(union)
與僱主談判工資、福利和工作條件的工人協會。
計價單位(unit of account)
人們用來表示價格和記錄債務的標準。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一種政治哲學,根據這種政治哲學,政府應該選擇使社會上所有人總效用最大化的政策。
效用(utility)
衡量幸福或滿足程度的指標。
V
邊際產量值(value of the marginal product)
一種投入的邊際產量乘以該產品的價格。
可變成本(variable costs)
隨著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
貨幣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
貨幣易手的速度。
縱向平等(vertical equity)
主張支付能力更強的納稅人應該繳納更多稅收的思想。
W
福利(welfare)
補貼貧困者收入的政府計劃。
福利經濟學(welfare economics)
研究資源配置如何影響經濟福利的一門學問。
支付意願(willingness to pay)
買者願意為某種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世界價格(world price)
一種物品在世界市場上通行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