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ankiw 經濟學原理 全 v7
第28章
失業
在人的一生中,失去工作可能是最悲慘的經濟事件。大多數人依靠他們的勞動收入來維持生活水平,而且許多人也從工作中獲得了個人成就感。失去工作意味著現期生活水平降低、對未來的擔憂以及自尊心受到傷害。因此,毫不奇怪,政治家在競選時往往談到他們提出的政策將如何有助於創造工作崗位。
在前幾章中,我們說明了決定一國生活水平和經濟增長的因素。例如,一個將其大部分收入用於儲蓄和投資的國家,它的資本存量和GDP的增長要快於儲蓄和投資較少的國家。一國生活水平更明顯的決定因素是它正常情況下所存在的失業量。那些想工作但又找不到工作的人對經濟中物品與服務的生產沒有做出貢獻。雖然某種程度的失業在一個有成千上萬家企業和數百萬工人的複雜經濟中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家,失業量差別很大。當一國儘可能使其工人充分就業時,它所達到的GDP水平高於使許多工人賦閒在家時的狀況。
本章開始研究失業。失業問題通常分為兩類——長期失業問題與短期失業問題。經濟的 自然失業率 指經濟中正常情況下存在的失業量。 週期性失業 指失業率圍繞自然失業率逐年波動,它與經濟活動的短期上升與下降密切相關。對週期性失業的解釋,我們在本書後面研究短期經濟波動時再作討論。在本章中,我們將討論決定一個經濟中的自然失業率的因素。正如我們將要說明的, 自然 這個詞既不意味著這種失業率是所期望的,也不意味著它是一直不變的,或是對經濟政策不產生影響的。它僅僅是指,這種失業即使在長期中也不會自行消失。
本章我們從觀察描述失業的一些相關事實開始。特別是,我們要考察三個問題:政府如何衡量經濟中的失業率?在解釋失業數據時會出現什麼問題?一般情況下失業者沒有工作的時間會有多長?
然後,我們轉向經濟中總是存在某種失業的原因以及決策者可以幫助失業者的方式。我們討論對經濟中自然失業率的四種解釋——尋找工作、最低工資法、工會和效率工資。正如我們將要說明的,長期失業並不是由只有一種解決方法的單個問題所引起的。相反,它反映了多種相關問題。因此,對決策者來說,並沒有一種輕而易舉的方法能夠既減少經濟中的自然失業率,又減輕失業者所遭受的痛苦。
28.1 失業的確認
我們從更準確地考察 失業 這個術語的含義開始。
28.1.1 如何衡量失業
衡量失業是勞工統計局(BLS)的工作,該局是勞工部的一個部門。勞工統計局每個月提供有關失業和勞動市場其他方面的數據,包括失業類型、平均工作周的長度以及失業的持續時間。這些數據來自對大約6萬個家庭的定期調查,這種調查稱為當前人口調查。
即問即答
■如何衡量失業率?
根據對調查問題的回答,勞工統計局把每個受調查家庭中的每個成年人(16歲以上)分別劃入三個類別:
● 就業者 :這類人包括作為得到報酬的員工而工作的人,在自己的企業裡工作且得到報酬的人,以及在家族企業裡工作但拿不到報酬的人。無論全職工作還是部分時間工作的工人都計算在內。這類人還包括現在不工作,但有工作崗位,只是由於度假、生病或天氣惡劣等原因暫時不在工作崗位上的人。
● 失業者 :這類人包括能夠工作且在之前四周內努力找工作但沒有找到工作的人,還包括被解僱正在等待重新被招回工作崗位的人。
● 非勞動力 :這類人包括不屬於前兩個類別的人,如全日制學生、家務勞動者和退休人員。
圖28-1顯示了2012年這三種類別的劃分。
一旦勞工統計局把所有受調查者歸入各個類別,它就可以計算出概括勞動市場狀況的各種統計數字。勞工統計局把
勞動
力
(labor force)定義為就業者與失業者之和:
勞動力=就業者人數+失業者人數
勞工統計局把
失業
率
(unemployment rate)定義為失業者佔勞動力的百分比:

勞工統計局會計算整個成年人口的失業率,以及更細分的群體如黑人、白人、男性、女性等的失業率。
勞工統計局用同一個調查來提供有關勞動力參工率的數據。
勞動力參工
率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衡量的是美國總成年人口中勞動力所佔的百分比:

這個統計數字告訴我們選擇參與勞動市場的人口的比率。與失業率一樣,勞動力參工率既可以計算整個成年人口的勞動力參工率,也可以計算更多的特殊群體的勞動力參工率。

圖28-1 2012年人口的分類
資料來源: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為了說明如何計算這些數據,我們來看一下2012年的數字。在那一年,1.425億人就業,而0.125億人失業。勞動力是:
勞動力= 1.425 + 0.125 = 1.550(億人)
失業率是:
失業率=(0.125 / 1.550)×100% = 8.1%
由於成年人口是2.433億,勞動力參工率是:
勞動力參工率=(1.550 / 2.433)×100% = 63.7%
因此,2012年幾乎有2/3的美國成年人蔘與了勞動市場,這些勞動市場參與者中有8.1%的人沒有工作。
表28-1說明了美國人口中各個群體的失業率與勞動力參工率的數據。有三種對比是最明顯的。第一,最佳工作年齡(25—54歲)的女性的勞動力參工率低於男性,但一旦女性成為勞動力,女性的失業率與男性類似。第二,最佳工作年齡的黑人的勞動力參工率與白人類似,但黑人的失業率要高得多。第三,青少年的勞動力參工率比成年人低很多,而且失業率比成年人高得多。更一般地說,這些數據說明了經濟內不同群體的勞動市場經歷極為不同。
勞工統計局關於勞動市場的數據使經濟學家和決策者可以監測一定時期內經濟的變動。圖28-2顯示了美國1960年以來的失業率。該圖表明,經濟中總是存在某種失業,並且失業量逐年變動。失業率圍繞正常失業率波動,這一正常失業率稱為
自然失業
率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失業率對自然失業率的背離稱為
週期性失
業
(cyclical unemployment)。圖中顯示的自然失業率是由國會預算辦公室的經濟學家估算的一系列數字。2012年,他們估算出自然失業率為5.5%,遠遠低於實際失業率8.1%。在本書的後面我們要討論短期經濟波動,包括失業圍繞自然失業率的逐年波動。但是,在本章的其餘部分,我們不考慮短期波動,只考慮為什麼市場經濟中總有某種失業存在。
表28-1 不同人口群體的勞動市場經歷

資料來源: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圖28-2 1960年以來的失業率
資料來源:U.S. Department of Labor,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案例研究 美國經濟中男性與女性的勞動力參工率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美國社會中女性的作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評論家已經指出了這種變化的許多原因:部分歸因於新技術,如洗衣機、烘乾機、電冰箱、冷藏櫃和洗碗機,這些新技術減少了完成日常家務勞動所需的時間量;部分歸因於有效的生育控制,減少了普通家庭生兒育女的數量;部分歸因於政治與社會態度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得到了技術進步與生育控制的促進。這些發展共同對社會總體,特別是對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種影響在勞動力參工率數據上體現得最為明顯。圖28-3表明了美國1950年以來男性與女性的勞動力參工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男性與女性在社會中的作用差別很大。只有33%的女性從事工作或在找工作,相比之下,男性的這一比率為87%。在過去的六十年間,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勞動力隊伍和一些男性離開勞動力隊伍,男性與女性的勞動力參工率之間的差別逐漸縮小。2012年的數據表明,女性的勞動力參工率為58%,相比之下,男性的這一比率為70%。按照勞動力參工率來衡量,男性和女性現在在經濟中起著更均衡的作用。
女性勞動力參工率提高是很容易理解的,但男性勞動力參工率下降似乎有些令人困惑。這種下降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年輕男性在學校上學的時間比他們的父親和祖父們長。第二,老年男性現在退休得更早並活得更長。第三,隨著更多的女性就業,現在更多的父親留在家裡照料自己的子女。全日制學生、退休者和留在家裡照料孩子的父親都不算作勞動力。

圖28-3 1950年以來男性與女性的勞動力參工率
資料來源:U.S. Department of Labor.
28.1.2 失業率衡量了我們想要衡量的內容嗎
衡量經濟中的失業量看似容易,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區別全職工作的人與完全不工作的人很容易,然而區分失業者與非勞動力就要難得多。
實際上,進入與退出勞動力隊伍是極為常見的。1/3以上的失業者是最近進入勞動力隊伍的。這些進入者包括第一次找工作的年輕工人,還包括相當多的以前離開勞動力隊伍但現在又回來找工作的老工人。而且,並不是所有失業都以求職者找到工作而結束。在整個失業隊伍中,幾乎有一半失業最後是以失業者離開勞動力隊伍而結束的。
由於人們如此頻繁地進入和離開勞動力隊伍,所以失業統計數字很難解釋。一方面,一些報告自己失業的人事實上並沒有努力去找工作。他們稱自己為失業者,可能是因為他們想使自己符合為失業者提供經濟幫助的政府計劃的資格要求,或者是因為他們實際上在工作並且“暗中”獲得了報酬,從而避免就其收入納稅。把這些人視為非勞動力,或者在某種情況下視為就業者更為真實。另一方面,一些報告自己是非勞動力的人實際上想工作。這些人可能已經努力地找工作,但在求職失敗之後放棄了努力。這些人被稱為
喪失信心的工
人
(discouraged workers),儘管他們實際上是沒有工作的工人,但在失業統計中並沒有表示出來。
即問即答
■失業率如何可能高估了失去工作的人的數量?如何可能低估了失去工作的人的數量?
表28-2 勞動力利用不足的可供選擇的衡量指標

資料來源:U.S. Department of Labor.
由於這些問題和其他問題,勞工統計局除了計算官方失業率之外,還計算其他幾種勞動力利用不足的衡量指標。表28-2中提出了這些可供選擇的衡量指標。最後,我們最好把官方失業率看作有用的但不完善的失業衡量指標。
28.1.3 失業者沒有工作的時間有多長
在判斷失業問題的嚴重性時,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正常情況下失業是一種短期狀態還是一種長期狀態。如果失業是短期的,那麼就可以得出這不是一個大問題的結論。在變換工作時工人需要幾周時間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嗜好與技能的空缺。但如果失業是長期的,就可以得出這是一個嚴重問題的結論。失業了許多個月的工人可能要承受更大的經濟與心理痛苦。
由於失業時間長短會影響我們關於失業問題嚴重性的觀點,所以,經濟學家將很多精力用於研究有關失業時間長短的數據。從這項工作中,他們得出了一個重要的、微妙的而又似乎矛盾的結論: 大多數失業是短期的,而在任何一個既定時間段所觀察到的大多數失業又是長期的 。
為了說明這種表述是正確的,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假設你一年中每週去一次政府失業機構以調查失業者的狀況。你發現每週有4個失業工人,這4個人中的3個在整個一年中都是相同的,而第4個人每週換一個。根據這種情形,你認為失業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
一些簡單的計算有助於回答這個問題。在這個例子中,你在一年中總計會見了55個失業工人,其中52人失業1周,3人失業1年。這意味著,52/55即95%的失業在1周內結束;但是,無論你什麼時候去失業機構,你見的4個工人中有3個全年是失業者。因此,儘管95%的失業在1周內結束,但任一時刻我們所觀察到的75%的失業是由全年失業的人引起的。在這個例子中,與全世界一樣,美國的大多數失業是短期的,但在任何一個既定時間段所觀察到的大多數失業卻是長期的。
這種微妙的結論意味著,在解釋失業數據以及在設計幫助失業者的政策時,經濟學家和決策者一定要謹慎。那些成為失業者的大多數人將很快找到工作,而經濟中的大部分失業問題是由少數長期沒有工作的工人所造成的。
28.1.4 為什麼總有些人是失業者
我們已經討論了政府如何衡量失業量、在解釋失業統計數字中所出現的問題以及勞動經濟學家關於失業時間長短的發現。現在你對什麼是失業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概念了。
但是,這種討論並沒有解釋為什麼經濟中存在失業。在經濟的大部分市場中,價格調整使供給量與需求量達到平衡。在一個理想的勞動市場中,工資的調整會使勞動的供給量與需求量平衡,這種工資的調整將保證所有工人總是充分就業的。
當然,現實與理想並不一致。甚至在整個經濟運行良好時,也總有一些工人沒有工作。換句話說,失業率從未降至零;相反,失業率總是圍繞自然失業率波動。為了理解這種自然失業率,本章其餘部分將研究實際勞動市場背離充分就業理想狀態的原因。
為了預先展示我們的結論,我們將找出解釋長期中失業的四種方法。第一種解釋是工人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工作需要時間。由使工人與工作相匹配的過程所引起的失業有時被稱為
摩擦性失
業
(frictional unemployment),通常認為這種失業可以解釋較短的失業持續時間。
以下三種對失業的解釋表明,在某些勞動市場上可提供的工作崗位數量可能不足以為每個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當勞動的供給量大於需求量時就出現了這種情況。這種類型的失業有時被稱為
結構性失
業
(structural unemployment),通常認為這種失業可以解釋較長的失業持續時間。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當工資由於某些原因高於使供求均衡的水平時,就產生了這種失業。我們將考察存在高於均衡工資的三個可能原因:最低工資法、工會和效率工資。
參考資料 就業崗位數
每月初,勞工統計局都會公佈失業率,同時也會公佈經濟中增加或者減少的就業崗位數。作為短期經濟趨勢的指標之一,就業崗位數和失業率一樣引人關注。
就業崗位數是從哪裡來的?你可能會猜想來自得出失業率的6萬個家庭戶的同樣調查。事實上家庭戶調查確實提供了整體就業的數據。但是大家最關心的就業崗位數,來自另一個16萬家工商戶的調查,這個調查包括4000萬就業人口。工商戶調查的結果和家庭戶調查的結果是同時宣佈的。
這兩個調查都能夠得到整體就業水平的信息,但是結果並不總是一致的。一個原因是工商戶調查的樣本量更大,所以結論應該更可信。另一個原因是這兩個調查衡量的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東西。比如,一個在不同的公司做兩份兼職工作的人,在家庭戶調查中是一個就業人口,但在工商戶調查中就要算作兩個工作職位。再比如,自己做生意的人在家庭戶調查中是就業人口,但是在工商戶調查中就不會被計入,因為工商戶調查只針對領工資的僱員。
工商戶調查能夠緊密反映就業數據,但是完全不能說明失業的情形。要知道失業數字,我們必須知道沒有工作的人中有多少人正努力找工作,家庭戶調查是能夠提供這些數字的唯一來源。
28.2 尋找工作
經濟中總存在某些失業的一個原因是尋找工作。
尋找工
作
(job search)是使工人與適當工作相匹配的過程。如果所有工人和所有工作崗位是同樣的,以至於所有工人都同樣適合所有工作,那麼尋找工作就不是一個問題。被解僱的工人可以很快找到非常適合他們的新工作。但是,實際上工人的愛好與技能不同,工作的性質不同,而且尋找工作的人和空缺職位的信息在經濟的許多企業和家庭中擴散得很慢。
28.2.1 為什麼一些摩擦性失業是不可避免的
摩擦性失業通常是不同企業間勞動需求變動的結果。當消費者對戴爾電腦的偏好大於蘋果電腦時,戴爾公司就會增加就業,而蘋果公司則裁減工人。蘋果公司裁減的工人現在必須尋找新工作,而戴爾公司必須決定僱用哪些新工人來從事空缺的各種工作。這種轉變的結果是出現一個失業的時期。
同樣,由於一國的不同地區生產不同的物品,所以,當一個地區的就業增加時,另一個地區的就業可能減少。例如,考慮世界石油價格下跌時發生的情況。阿拉斯加石油生產企業對價格下跌的反應是減少生產和就業。同時,廉價的汽油刺激了汽車銷售,因此,密歇根的汽車生產企業增加了生產和就業。當世界石油價格上升時,相反的情況就會出現。各行業或各地區之間的需求構成變動稱為 部門轉移 。由於工人在新部門找到工作需要時間,所以部門轉移暫時引起失業。
摩擦性失業是不可避免的,僅僅是因為經濟總是處於變動之中。一個世紀以前,美國就業最多的四個行業是棉紡織品、毛紡織品、男士服裝以及木材。現在,就業最多的四個行業是汽車、飛機、通信與電子元件。隨著這種轉移的發生,一些企業創造了工作崗位,而另一些企業中的工作崗位消失了。這一過程的結果是達到更高的生產率和生活水平。但是,伴隨這一過程,處於衰落行業的工人發現他們失去了工作,並要尋找新的工作。
數據表明,美國製造業中每年最少有10%的工作崗位被取消。此外,一般在一個月中,有3%以上的工人離開他們的工作崗位,有時這是因為他們意識到這些工作與他們的愛好和技能並不匹配。許多工人,特別是年輕工人,轉而尋找工資更高的工作。在一個運行良好且動態化的市場經濟中,勞動市場的這種變動是正常的,但結果是出現一定數量的摩擦性失業。
28.2.2 公共政策和尋找工作
儘管一些摩擦性失業是不可避免的,但並沒有準確的數量。有關工作機會與工人可獲得性的信息傳播得越快,工人與企業匹配得也就越快。例如,互聯網就有助於使尋找工作變得方便,並減少摩擦性失業。此外,公共政策也會起作用。如果政策可以減少失業工人尋找新工作所需的時間,就可以降低經濟中的自然失業率。
政府計劃努力以各種方式促進尋找工作。一種方法是通過政府管理的就業機構,該機構發佈有關職位空缺的信息。另一種方法是通過公共培訓計劃,其目的是使處於衰落行業的工人易於轉移到增長行業中,並幫助處於不利地位的群體脫貧。這些計劃的倡導者認為,這些計劃可以通過使勞動力更充分地就業而使經濟更有效地運行,而且這些計劃減少了始終變動的市場經濟中的固有不平等。
這些計劃的批評者懷疑政府是否應該捲入尋找工作的過程。他們認為,讓私人市場使工人與工作相匹配也許更好一些。實際上,我們經濟中的大部分尋找工作的活動都是在沒有政府幹預的情況下進行的。報紙廣告、就業網站、大學就業輔導處、獵頭公司和口頭傳言,都有助於傳播有關職位空缺與工作候選人的信息。同樣,許多工人教育也可由私人進行,既可以通過學校,也可以通過在職培訓。這些批評者認為,在向適當的工人傳播適當的信息以及決定哪一種工人培訓最有價值方面,政府並不是更好的——而且很可能是更壞的。他們聲稱,這些決策最好由工人和僱主獨立地做出。
28.2.3 失業保險
無意增加摩擦性失業人數但卻導致這一後果的一個政府計劃是
失業保
險
(unemployment insurance)。這個計劃是給失去工作的工人提供部分保障。那些辭去自己的工作、由於過失而被開除,或剛剛進入勞動力隊伍的失業者不具備受保障資格。失業保險僅僅向那些由於以前的僱主不再需要其技能而被解僱的失業者支付補助。雖然這個計劃的條款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州有所不同,但在美國享有失業保險的一個普通工人可以在26周內得到相當於其以前工資50%的補助。
儘管失業保險減輕了失業的痛苦,但也增加了失業量。這種解釋依據了第1章的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由於當工人找到一份新工作時失業補助才停止發放,所以失業者不會努力地找工作,而更可能拒絕缺乏吸引力的工作。此外,由於失業保險使失業不是那麼難應付,所以當工人就就業條件與僱主談判時,不大會想取得僱主關於工作保障的保證。
勞動經濟學家的許多研究考察了失業保險的激勵效應。一項研究考察了1985年在伊利諾伊州進行的一項試驗。當失業工人申請領取失業保險補助時,州政府隨機地選出一些人,並且告訴他們如果能在11周內找到新工作,就給每人500美元的額外補助。然後把這個群體與一個不被提供這種激勵的受控群體進行比較。被提供額外補助的群體平均失業時間比另一受控群體縮短7%。這個試驗說明,失業保險制度的設計影響了失業者尋找工作的努力程度。
幾項其他研究通過跟蹤不同時期的同一工人群體,考察了他們尋找工作的努力程度。失業保險補助並不是無限期地存在,通常是在半年或一年以後結束。這些研究發現,當失業者失去領取補助的資格時,他們找到新工作的概率顯著提高了。因此,領取失業保險補助確實降低了失業者尋找工作的努力程度。
即使失業保險降低了尋找工作的努力程度並增加了失業,我們也不一定能得出這項政策不好的結論。這項計劃達到了降低工人面臨的收入不確定性的主要目標。此外,當工人拒絕所提供的沒有吸引力的工作時,他們就有機會尋找更適合他們嗜好和技能的工作。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失業保險提高了一個經濟使每個工人與其最適合的工作相匹配的能力。
對失業保險的研究表明,失業率是衡量一國整體經濟福利水平的一個不完善的指標。大多數經濟學家一致認為,取消失業保險會減少經濟中的失業量,但經濟學家們對這種政策改變將會提高還是降低經濟福利的看法並不一致。
即問即答
■世界石油價格的提高會如何影響摩擦性失業的數量?這種失業是人們所不希望的嗎?哪一種公共政策可能會影響這種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失業量?
In the news
【新聞摘錄】就業為什麼下滑
在這篇專欄文章中,俄亥俄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Vedder先生認為,政府補助增加是最近就業—人口比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失業的工資
Richard Vedder
從17世紀中葉到20世紀晚期,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大致是每年3.5%。但增長率在這之後開始嚴重下跌。到2012年最終數據出來的時候,21世紀最初的這12年的年平均實際產出增長率可能是1.81%左右。
為什麼增長率會降低?有部分重要原因其實很簡單:美國人當今工作量大大減少了。這種趨勢比近幾年的衰退和經濟放緩反映出了更多的問題。
國民收入賬戶說明美國產出的70%來自人們的勞動。但是,美國處於工作年齡的就業人群的比重一直在下降。
近幾十年來,就業—人口比率一直在穩步上升:2000年每100個處於工作年齡的美國人比1960年多8個。這種增長充分反映了女性勞動力參工率的提高。但是,2000年以後,處於工作年齡的就業人口增長的超過2/3都不見了。
這種減少的麻煩可比你想象的大得多。如果現在美國處於工作年齡的就業人口的比例和2000年一樣,就應該多出約1400萬人為經濟做貢獻。即使我們假定這多出的1400萬人的平均生產率比現有勞動力低25%,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還應該比當前的實際數字高5%(也就是8000億美元,或者人均2600美元)。GDP的實際增長率應該是2.2%,而不是1.81%。簡而言之,工作人口的減少影響甚大。
為什麼美國人工作減少了?儘管因素很多,但產生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公共政策減少了就業的激勵。這些政策包括:
● 食品券 。人們最基本的是為了吃而工作,如果政府提供了食物,那麼工作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從20世紀60年代食品券計劃開始以來,食品券增長得很厲害,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現在領食品券的美國人比2000年時多了3000萬人。
食品券受益人的急劇增加在時間上要早於2008年金融危機。根據農業部的數據,從2000年到2007年,食品券受益人從1710萬人增加到2630萬人。到2012年10月,這個數字已攀升到4750萬人。2009年,平均每人的補助從每月102美元上升到了125美元。
我們想當然會認為2008年年末的失業率上升、貧困和收入降低會延續至2009年,甚至有可能延續進2010年(儘管衰退其實在2009年年末就正式結束了),依賴食品券的人口也會隨之增加,但事實遠遠不止於此。
根據食品券計劃的最新數據,我們來對比2010年10月和2012年10月的情況。失業率從9.6%降至7.8%,真實GDP即使不是強勁有力也是穩健增長了。食品券的使用應該已經過了最高峰並且開始下降了。但是領食品券的人數增加了722.3萬人。在失業降低、產出增長的時期,領食品券的人每天增加近1萬人,國會應該想想原因。
● 用於補助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支出 。美國人的健康狀況改善了,從事相對危險的職業以及礦工的人數減少帶來的結果應該是美國因殘疾而不能工作的人數比例下降。但事實恰恰相反。
1990年,只有300萬美國人從社會保障中收到與工作相關的殘疾補貼支票。這個數字在此前十年或二十年變化都很小。但從1990年以後,收到殘疾補貼支票的人急劇增加。2000年超過500萬人,2005年超過650萬人,今天已經達到約860萬人。麻省理工學院的David Autor在一系列論文中已經說明殘疾補助計劃低效、無能,並以不可持續的速度增加。新聞媒體已經報道了欺詐叢生的案例。

● 佩爾助學金 。付錢讓人們去上大學而不是去工作在傳統上是基於一種認識,這種認識認為高等教育創造了“人力資本”,而人力資本對於國家經濟的未來是至關重要的。但是,Christopher Denhart、Jonathan Robe和我為學院支付能力和生產率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College Affordability and Productivity)所做的研究說明,將近一半的四年制大學畢業生現在所從事的工作被勞工部認定是不需要大學學歷的。比如,有100萬名“零售人員”和11.5萬名“門衛和清潔工”都是大學畢業生。
2000年,不足390萬名青年男女得到佩爾助學金上了大學。2005年,這一數字增加了1/3,達到520萬人,2008年又增加了100萬人。而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這個數字增長了一半以上,達到約970萬人。這比十年前多了600萬人。結果是勞動人口減少。同時,大學畢業生數量和需要大學教育的工作崗位不匹配狀況也在增加。
● 廣泛的失業補助 。20世紀30年代以來,失業保險制度旨在為失去工作的人給予短期的暫時性幫助,以便他們有喘息之機去尋找新工作。但在過去的四年裡,傳統的26周補助一直在不斷延長——很多人一年或更長時間沒工作但還在領補助。
實際上,國家整體經濟確實沒有增長太多。但如果你付錢讓人們待在家裡,很多人就會願意這樣,而不是去找工作,或者接受那些薪水不如意的工作。
這些政府項目還不是全部。例如,近幾十年來以就業人口為導向的移民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增長,並提高了就業—人口比率。稅收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所採用的更高的與工作相關的收入邊際稅率對那些納稅人來說帶來了更低的工作意願,同時也就減緩了經濟增長。
很多美國人都認識到應該減少政府支出以控制國家債務。但其實削減政府為某些特定項目的開支還另有原因:如果更多的人有更少的不加入勞動力大軍的激勵,他們就會去找工作,從而刺激經濟增長。
資料來源: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f ★e Wall Street Journal ,Copyrightⓒ2013 Dow Jones & Compan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Worldwide.
28.3 最低工資法
我們已經說明了摩擦性失業產生於使工人與工作崗位相匹配的過程,現在我們考察當工作崗位數量小於工人數量時,結構性失業如何產生。
為了說明結構性失業,我們從考察最低工資法如何引起失業開始。雖然最低工資並不是美國經濟中失業的主要原因,但它對某些失業率特別高的群體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把對最低工資的分析作為出發點也是正常的,因為它可以用於瞭解結構性失業的某些其他原因。
圖28-4說明了最低工資的基本經濟學分析。當最低工資法迫使工資高於供求平衡的水平時,與均衡水平相比,它就增加了勞動供給量而減少了勞動需求量,因而,存在著過剩的勞動。由於願意工作的工人的數量多於工作崗位的數量,所以一些工人成為失業者。
儘管最低工資法是美國經濟中存在失業的一個原因,但它並不影響每一個人。大多數工人的工資遠遠高於法定最低工資,因此,最低工資法並不限制調節供求平衡的工資。最低工資法對勞動力中的最不熟練工人和經驗最少的工人,如青少年,是最重要的。他們的均衡工資往往相當低,因此,更可能低於法定最低工資。最低工資法解釋的只是這些工人中失業的存在。

圖28-4 工資高於均衡水平引起的失業
雖然畫出圖28-4是要說明最低工資法的影響,但它也說明了一個更具有一般性的結論: 如果工資由於任何一種原因高於均衡水平,就會導致失業 。最低工資法只是工資可能“太高”的一個原因。在本章的餘下兩個部分中,我們考慮工資高於均衡水平的其他兩個原因——工會和效率工資。在這些情況下,失業的基本經濟學分析與圖28-4所示的是相同的,但這些失業解釋可以適用於經濟中更多的工人。
但是,現在我們應該停下來並關注,從某種重要的意義上說,產生於高於均衡工資的結構性失業不同於產生於尋找工作過程的摩擦性失業。需要尋找工作並不是因為工資不能使勞動的供求平衡。當把 尋找 工作作為失業的解釋時,工人正在尋找最適於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崗位。與此相反,當工資高於均衡水平時,勞動供給量大於勞動需求量,工人失業是因為他們 等待 工作崗位的開放。
參考資料 誰在領取最低工資
在2012年,勞工部公佈了一項關於哪些工人的報告收入處於或低於2011年最低工資水平的研究,2011年的最低工資為每小時7.25美元。(報告工資低於最低工資是可能的,因為一些工人不在最低工資法所適用的範圍之內,因為最低工資法在實施過程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也因為一些工人在調查中報告自己的工資時將其四捨五入。)下面是對研究結果的總結:
● 在領取小時工資的工人中,約有4%的男性和6%的女性的報告工資處於或低於現行的聯邦最低工資。
● 領取最低工資的工人往往是年輕人。在所有領取小時工資在最低工資及以下的工人中有一半年齡低於25歲,而且其中大約1/4的人年齡在16—19歲。在青少年中,23%的人工資為最低工資或更少,相比之下,在25歲及以上的工人中這一比例僅為3%。
● 領取最低工資的工人往往受教育少。在16歲及以上領取小時工資的工人中,沒有高中文憑的人中領取最低工資或更少的比例約為11%,相比之下,高中畢業(但未上大學)的人中這一比例約為5%,而獲得大學學位的人中這一比例僅為2%。
● 領取最低工資的工人更可能從事兼職工作。在從事兼職工作的人(他們通常每週工作少於35小時)中,13%的人工資為最低工資或更少,相比之下,從事全職工作的人中這一比例為2%。
● 所報告的小時工資等於或低於最低工資的工人最多的行業是休閒和接待(約有22%)。工資處於或低於最低工資水平的所有工人中約有一半的人在這個行業就業,主要是餐飲服務。對這些人中的大多數來說,有小費作為小時工資的補充。
● 每小時得到的工資等於或低於聯邦最低工資的工人的比例一直變化很大:從1979年——第一次開始定期收集數據的年份——的13%下降到2006年的2%,然後在2011年上升到5%。最近的這種上升部分要歸因於法定最低工資從2006年的每小時5.15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每小時7.25美元。
28.4 工會和集體談判
工
會
(union)是一個與僱主就工資、津貼和工作條件進行談判的工人協會。儘管美國現在只有11%的工人加入了工會,但是過去工會在美國勞動市場上曾起過重要作用。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工會處於鼎盛時期,美國工人中大約有1/3加入了工會。
基於各種歷史原因,在許多歐洲國家,工會仍然起著相當大的作用。例如,在比利時、挪威和瑞典,有一半以上的工人加入了工會。在法國和德國,大部分工人的工資是通過集體談判再經由法律確定的,儘管這些工人中只有一部分是工會成員。在這些情況下,工資並不是由競爭的勞動市場上的供求均衡決定的。
28.4.1 工會經濟學
工會是一種卡特爾。與任何卡特爾一樣,工會是賣者共同行動以希望發揮其共同市場勢力的一個集團。在美國經濟中,大部分工人單獨地與其僱主討論工資、津貼和工作條件。與此相反,工會的工人是作為一個集團來這樣做的。工會與企業就就業條件達成一致的過程稱為
集體談
判
(collective bargaining)。
當工會與企業談判時,它提出的工資、津貼和工作條件會比沒有工會時高。如果工會和企業沒有達成協議,工會就會組織工人從企業撤出勞動,這稱為
罷
工
(strike)。由於罷工減少了生產、銷售和利潤,所以面臨罷工威脅的企業可能同意支付比沒有工會時更高的工資。研究工會影響的經濟學家會發現,參加工會的工人賺得的收入比不屬於工會的類似工人高出10%—20%。
當工會把工資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時,它就增加了勞動供給量,減少了勞動需求量,從而引起了失業。那些在較高工資時仍然就業的工人的狀況變好了,但那些以前有工作而現在失業的工人的狀況變壞了。實際上,通常認為工會是引起不同工人集團之間——從工會高工資中得到好處的 局內人 與沒有得到工會工作崗位的 局外人 之間——衝突的原因。

“先生們,除了管理者想利潤最大化和工會想要更多錢以外,我們在達成最終協議方面沒有什麼障礙。”
圖片來源:ⓒ ALAN DUNN/THE NEW YORKER COLLECTION/WWW.CARTO-ONBANK.COM.
局外人可以用兩種方法中的一種對其處境做出反應。他們中的一些人仍然處於失業狀態,並等待時機成為局內人,以賺到工會的高工資。另一些人在沒有工會組織的企業中工作。因此,當工會提高了經濟中一個部門的工資時,經濟中其他部門的勞動供給就增加了。這種勞動供給的增加又降低了那些沒有工會組織的行業的工資。換句話說,參加工會的工人從集體談判中得到了好處,而沒有參加工會的工人承擔了部分代價。
經濟中工會的作用部分取決於指導工會組織和集體談判的法律。在正常情況下,卡特爾成員之間的公開協議是非法的。當出售相似產品的企業達成協議確定一個高價格時,這種協議就被認為是“限制交易的共謀”,政府會在民事或刑事法庭起訴這些企業違背了反托拉斯法。與此相反,工會不受這些法律的限制。那些制定反托拉斯法的決策者相信,工人在與僱主談判時需要更大的市場勢力。實際上,政府所制定的各種法律都鼓勵建立工會。特別是1935年的《瓦格納法案》,它禁止僱主在工人努力組織工會時進行干預,並要求僱主以高度的誠信與工會進行談判。全國勞工關係委員會(NLRB)是實現工人組織工會權利的政府機構。影響工會市場勢力的立法一直是政治爭論的主題。州的立法者有時爭論 工作權利法 ,該法賦予有工會組織的企業中的工人選擇是否加入工會的權利。在沒有這類法律時,工會就會在集體談判時堅持要求企業把成為工會會員作為就業的條件。聯邦政府中的立法者一直在爭論一項法律議案,該法律禁止企業靠僱用長期人員來替代正在罷工的工人。這項法律使罷工給企業帶來的代價更高,從而加強了工會的市場勢力。這些法律和類似的政策決策將有助於決定工會運動的未來。
28.4.2 工會對經濟是好還是壞
經濟學家關於工會對整個經濟是好還是壞的看法並不一致。我們來考慮爭論的雙方。
工會的批評者認為,工會僅僅是一種卡特爾。當工會把工資提高到競爭市場應有的水平之上時,工會就減少了勞動需求量,使一些工人失業,並降低了其他經濟部門的工資。批評者認為,由此引起的勞動配置既是無效率的,又是不公平的。它之所以無效率,是因為工會的高工資使有工會組織的企業的就業降低到有效率的競爭水平之下。它之所以不公平,是因為一些工人的獲益是以另一些工人的損失為代價的。
工會的支持者爭辯說,工會是與僱用工人的企業的市場勢力抗衡所必需的。這種市場勢力的極端情況是“公司城”,在這種地方,一個企業僱用了該地區的大部分工人。在公司城中,如果工人不接受企業提供的工資和工作條件,他們除了搬走或不工作以外別無選擇。因此,在沒有工會的情況下,與企業必須同其他企業競爭以僱用同樣的工人時所出現的情況相比,企業可以憑藉其市場勢力支付低工資,並提供惡劣的工作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工會可以平衡企業的市場勢力,並保護工人免受企業所有者的擺佈。
工會的支持者還聲稱,工會在幫助企業有效地對工人的利益做出反應方面也是重要的。當工人接受了一份工作時,工人與企業必須就除了工資之外的許多工作特性達成一致意見,如工作時間、加班、休假、病假、醫療津貼、晉升、工作安全,等等。工會通過代表工人在這些問題上的觀點,使企業提供這些工作特性的適當組合。即使工會在使工資高於均衡水平和引起失業上有不利影響,但是它們在幫助企業保有一支樂觀而富有生產效率的勞動力隊伍方面卻是有益的。
總之,經濟學家對於工會對經濟是好還是壞並沒有達成共識。與許多制度一樣,工會的影響也許在一些情況下是有利的,而在另一些情況下是不利的。
即問即答
■在汽車行業中,工會如何影響通用汽車公司和福特汽車公司的工資和就業?工會如何影響其他行業的工資和就業?
28.5 效率工資理論
經濟中總是存在一些失業的第四個原因——除了尋找工作、最低工資法和工會之外——是
效率工
資
(efficiency wages)理論所提出來的。根據這種理論,如果工資高於均衡水平,企業的經營會更具效率。因此,即使存在超額勞動供給,企業保持高工資也是有利的。
在某些方面,效率工資引起的失業與最低工資法和工會所引起的失業是相似的。在這三種情況下,失業都是因為工資高於使勞動供給量與勞動需求量平衡的水平。但也有一個重要的差別:最低工資法和工會可以阻止企業在工人供給過剩時降低工資;效率工資理論則認為,在許多情況下,這種對企業的限制是不必要的,因為企業使工資處於均衡水平之上時其狀況可能會更好。
為什麼企業想保持高工資?這個決策看來有點古怪,因為工資是企業成本的主要部分。在正常情況下,我們預期利潤最大化的企業要使成本——從而使工資——儘可能低。效率工資理論的新觀點是,支付高工資可能是有利的,因為高工資可以提高企業中工人的效率。
有幾種效率工資理論。每種理論都對企業為什麼想支付高工資給出了不同的解釋。現在我們來考慮其中的四種理論。
28.5.1 工人健康
第一種也是最簡單的效率工資理論強調工資和工人健康之間的聯繫。工資高的工人因其飲食更有營養,所以更健康、有更高生產率。企業會發現,支付高工資並且有更加健康、生產率更高的工人,比支付低工資從而有不健康、生產率低的工人更有利。
這種效率工資理論可用於解釋欠發達國家的失業。在這些國家,營養不良會是一個問題,企業可能擔心削減工資實際上會對其工人的健康和生產率有不利的影響。換言之,對營養問題的關注,可以解釋為什麼儘管勞動過剩企業仍會把工資保持在均衡水平以上。對工人健康的關注並不適用於美國這類富裕國家的企業,在這些國家,大多數工人的均衡工資都遠遠超出保證其充足飲食所需要的水平。
28.5.2 工人流動率
第二種效率工資理論強調工資與工人流動率之間的聯繫。工人會因許多原因而離職,如接受其他企業的工作、移居到本國其他地方、離開勞動力隊伍等。工人離職的頻率取決於他們面臨的一整套激勵,包括離職的利益和留下的利益。企業向工人支付的工資越高,通常選擇離職的工人就越少。因此,企業可以通過支付高工資來降低其工人的流動率。
為什麼企業關心工人流動率呢?原因是企業僱用並培訓新工人是有成本的。而且,即使在經過培訓之後,新僱用的工人的生產率也不如有經驗的工人高。因此,工人流動率高的企業往往生產成本也高。企業會發現,為了減少工人流動而支付給工人高於均衡水平的工資是有利的。
28.5.3 工人素質
第三種效率工資理論強調工資和工人素質之間的聯繫。所有企業都想要更能幹的工人,而且它們努力挑選最好的申請者來填補職位空缺。但是由於企業無法準確測定申請者的素質,僱用就有一定的隨機性。當一個企業支付了高工資時,它就吸引了更好的工人來申請這份工作,從而提高了其勞動力的素質。如果企業對勞動過剩的反應是降低工資,那麼大多數有能力的申請者——他們比那些缺乏能力的申請者更有可能有更好的選擇機會——就會選擇不申請。如果工資對工人素質的這種影響是相當大的,對企業來說支付高於供求均衡水平的工資就是有利的。
28.5.4 工人努力程度
第四種也是最後一種效率工資理論強調工資和工人努力程度之間的聯繫。在許多工作中,工人對自己工作的努力程度有某種相機抉擇權。因此,企業要監測工人的努力程度,並解僱逃避責任的工人。但是,抓住所有逃避責任者的難度很大,因為監測工人的成本高昂且又不完全有效。處於這種環境下的企業總在尋找克服逃避責任的方法。
一種解決方法是支付高於均衡水平的工資。高工資使工人更渴望保持他們的工作,從而給予工人付出最大努力的激勵。如果工資在使供求均衡的水平上,工人就沒有什麼理由去努力工作,因為即使他們被解僱他們也能很快找到一份支付同樣工資的工作。因此,企業把工資提高到均衡水平以上,可以激勵工人不要逃避責任。
即問即答
■給出四種解釋,說明為什麼企業會發現支付高於使勞動供給量與勞動需求量均衡水平的工資是有利的。

圖片來源:S.Adams, E-maiI:SCOTTADAMS@AOL.COM; ⓒ1996 United Feature Syndicate, Inc. (NYC); ⓒSCOTT ADAMS/DIST.BY UNITED FEATURE SYNDICATE, INC.
案例研究 亨利·福特及其極為慷慨的每天5美元工資
亨利·福特是一位有遠見的工業家。作為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他負責引進了現代生產技術。福特不是靠熟練工匠的小團隊來生產汽車,而是用裝配線來生產汽車,在裝配線上不熟練工人被教會完成不斷重複的簡單工作。這種裝配線的產品是T型福特車,它是早期最有名的汽車之一。
在1914年,福特進行了另一項革新:每個工作日5美元工資。這在今天看似微不足道,但退回到當時,5美元是一般工資的2倍左右。這種工資遠遠高於使供求均衡的工資。每天5美元工資的新政策一經宣佈,福特公司的工廠外面求職的人就排起了長隊。願意在這種工資水平下工作的工人數量遠遠超出了福特公司需要的工人數量。
福特公司的高工資政策產生了效率工資理論所預期的許多有利影響。流動率下降了,缺勤率下降了,而生產率提高了。工人的效率如此之高,以至於儘管工資較高,但福特公司的生產成本減少了。因此,支付高於均衡水平的工資對企業是有利的。研究早期福特汽車公司的一位歷史學家寫道:“福特及其部下在許多場合公開宣稱,高工資政策的結果是良好的業績。他們這樣說的意思是,它加強了工人的紀律,使工人忠於公司,並提高了工人的個人效率。”亨利·福特本人稱每天5美元工資是“我們所做出的最成功的降低成本的努力之一”。
為什麼亨利·福特要引進這種效率工資呢?為什麼其他公司不採用這種看似有利的經營戰略呢?根據某些分析家的看法,福特的決策與其裝配線的使用是密切相關的。用裝配線組織起來的工人相互之間是高度依賴的。如果一個工人曠工或工作緩慢,其他工人就不能完成他們自己的任務。因此,當裝配線使生產更有效率時,它們也提高了工人低流動率、高度努力和高素質的重要性。因此,與當時其他公司相比,支付效率工資對福特汽車公司來說是一種更好的策略。
28.6 結論
在本章中,我們討論了失業的衡量以及經濟中總是存在某種程度失業的原因。我們說明了尋找工作、最低工資法、工會和效率工資如何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一些工人沒有工作。這四種有關自然失業率的解釋中哪一種對美國經濟和世界其他經濟最重要呢?不幸的是,要說明這一點並不容易。經濟學家們在這些解釋中哪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上意見並不一致。
本章的分析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儘管經濟中總有某種失業,但是自然失業率一直在變動。許多事件和政策都會改變經濟正常運行時所存在的失業量。隨著信息革命改變尋找工作的過程,隨著國會調整最低工資,隨著工人組成或離開工會,以及隨著企業改變對效率工資的依賴,自然失業率也在變動。失業並不是一個用簡單方法就能解決的問題,但我們選擇如何組織我們的社會能夠深深地影響存在多少失業。
內容提要
◎ 失業率是那些想要工作但又沒有工作的人所佔的百分比。勞工統計局每月根據對成千上萬戶家庭的調查計算這個統計數字。
◎ 失業率是對失去工作者的一個不完善的衡量指標。一些自稱失業的人實際上可能並不想工作;而一些想工作的人在尋找工作失敗後離開了勞動力隊伍,從而不被計算為失業者。
◎ 在美國經濟中,大多數成為失業者的人在短期內找到了工作。然而,在任何一個既定時間段內所觀察到的大多數失業歸因於少數幾個長期失業者。
◎ 失業的一個原因是工人尋找最適合他們愛好與技能的工作需要時間。由於失業保險、政府政策旨在保護工人收入,因此摩擦性失業增加。
◎ 經濟中總是存在某種失業的第二個原因是最低工資法。最低工資法通過把不熟練與無經驗的工人的工資提高到均衡水平以上而增加了勞動供給量,並減少了勞動需求量。它所引起的過剩勞動供給代表失業。
◎ 失業的第三個原因是工會的市場勢力。當工會推動有工會組織的行業的工資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時,工會就創造出了過剩的勞動供給。
◎ 效率工資理論提出了失業的第四個原因。根據這種理論,企業發現支付高於均衡水平的工資是有利的。高工資可以改善工人的健康狀況,降低工人流動率,提高工人努力程度,以及提高工人素質。
關鍵概念
勞動力
失業率
勞動力參工率
自然失業率
週期性失業
喪失信心的工人
摩擦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
尋找工作
失業保險
工會
集體談判
罷工
效率工資
複習題
1.勞工統計局把每個人劃入哪三個類別?它如何計算勞動力、失業率以及勞動力參工率?
2.失業在正常情況下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解釋之。
3.為什麼摩擦性失業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如何降低摩擦性失業的數量?
4.最低工資法能更好地解釋青少年的結構性失業還是大學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為什麼?
5.工會如何影響自然失業率?
6.工會的支持者提出了哪些觀點來證明工會對經濟有利?7.解釋企業通過提高它所支付的工資增加利潤的四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