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ankiw 經濟學原理 全 v7

第26章
儲蓄、投資和金融體系

設想你剛從大學畢業(當然,擁有經濟學學位),並且決定開辦一家企業—— 一家經濟預測企業。在通過出售你的預測結果賺錢之前,你必須為建立你的企業支付相當一筆費用。你必須購買進行預測所用的電腦,還要購買桌子、椅子和檔案櫃來佈置新辦公室。這裡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你的企業將用來生產並出售服務的一種資本。

你如何得到投資於這些資本品的資金呢?也許你可以用自己過去的儲蓄來為這些資本品付款。但更可能的情況是,像大多數企業家一樣,你並沒有足夠的錢來開辦自己的企業。因此,你必須從其他渠道取得你所需要的錢。

有幾種方法可以為這些資本投資籌資。你可以向銀行、朋友或親戚借錢。在這種情況下,你要承諾在以後某一天不僅要還錢,還要為使用這筆錢而支付利息。此外,你也可以說服某人向你提供創辦企業所需要的錢,以換取未來有利潤時可以分享的權利,無論利潤可能有多少。在這兩種情況下,你對電腦和辦公設備的投資是用別人的儲蓄來籌資。

金融體 (financial system)由幫助將一個人的儲蓄與另一個人的投資相匹配的機構組成。正如我們在上一章中所討論的,儲蓄和投資是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當一國把其相當大部分的GDP儲蓄起來時,就有更多的資源用於資本投資,而且較高的資本提高了一國的生產率和生活水平。然而,前一章並沒有解釋經濟是如何協調儲蓄與投資的。在任何時候,總有一些人想為未來考慮而把一些收入儲蓄起來,也有另一些人想借錢來為新的、成長中的企業的投資籌資。是什麼使這兩部分人走到一起呢?是什麼保證了那些想儲蓄的人的資金供給與那些想投資的人的資金需求平衡呢?

本章將考察金融體系如何運行。第一,討論經濟中組成金融體系的各種機構;第二,討論金融體系和一些關鍵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儲蓄和投資之間的關係;第三,建立一個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利率是調整供求平衡的價格,這個模型說明了各種政府政策如何影響利率,從而影響社會對稀缺資源的配置。

26.1 美國經濟中的金融機構

在最廣義的層次上,金融體系使經濟中的稀缺資源從儲蓄者(支出小於收入的人)流動到借款者(支出大於收入的人)手中。儲蓄者出於各種考慮而儲蓄——為了數年後送孩子上大學或者幾十年後退休時生活得更舒適。同樣,借款者出於各種考慮而借錢——購買一所住房或者開辦用以謀生的企業。儲蓄者向金融體系提供他們的貨幣時,預期在以後的某一天能收回這筆有利息的儲蓄。借款者向金融體系貸款時也知道要在以後的某一天償還這筆錢和利息。

金融體系由幫助協調儲蓄者與借款者的各種金融機構組成。作為分析使金融體系運行的經濟力量的前提,我們討論最重要的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可以分為兩種類型——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我們分別考慮每一種類型。

26.1.1 金融市場

金融市 (financial markets)是想儲蓄的人可以藉以直接向想借款的人提供資金的機構。我們經濟中兩種最重要的金融市場是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

債券市場 當巨型電腦芯片生產商英特爾公司想借款來為建立一個新工廠籌資時,它可以直接向公眾借款。它可以通過出售債券來這樣做。 (bond)是規定借款人對債券持有人負有債務責任的證明。簡單地說,債券就是借據(IOU)。它規定了貸款償還的時間,稱為 到期日 ,以及在貸款到期之前定期支付的利息的比率。債券的購買者將錢交給英特爾公司,換取英特爾公司關於債券利息和最後償還借款量(稱為本金)的承諾。購買者可以持有債券至到期日,也可以在到期日之前把債券賣給其他人。

在美國經濟中有幾百萬種不同的債券。當大公司、聯邦政府或州政府與地方政府需要為購買新工廠、新式噴氣式戰鬥機或新學校籌資時,它們通常發行債券。如果你閱讀《華爾街日報》或當地報紙的經濟版,你就會發現報紙上列出了所發行的一些最重要債券的價格和利率。這些債券由於三個重要特點而不同。

第一個重要特點是債券的 期限 ——債券到期之前的時間長度。一些債券是短期的,也許只有幾個月,而另一些債券的期限則長達30年。(英國政府甚至發行了永不到期的債券,稱為 永久債券 。這種債券永遠支付利息,但從不償還本金。)債券的利率部分取決於它的期限。長期債券的風險比短期債券大,因為長期債券持有人要等較長時間才能收回本金。如果長期債券持有人在到期日之前需要錢,他只能把債券賣給其他人,也許還要以低價出售,此外別無選擇。為了補償這種風險,長期債券支付的利率通常高於短期債券。

第二個重要特點是它的 信用風險 ——借款人不能支付某些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這種不能支付稱為 拖欠 。借款人可以通過宣佈破產來拖欠他們的貸款(有時他們也確實會這樣做)。當債券購買者覺察到拖欠的可能性很高時,他們就需要高利率來補償這種風險。由於一般認為美國政府有安全的信用風險,所以政府債券傾向於支付低利率。與此相反,財務狀況不穩定的公司通過發行 垃圾債券 來籌集資金,這種債券支付極高的利率。債券購買者可以通過各種私人機構,如標準普爾公司的核查來判斷信用風險,這些機構可以評定不同債券的信用風險。

第三個重要特點是它的 稅收待遇 ——稅法對待債券所賺到的利息的方式。大多數債券的利息是應納稅收入,這就是說,債券所有者必須將一部分利息用於交納所得稅。與此相反,當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發行 市政債券 時,這種債券的所有者不用為利息收入支付聯邦所得稅。由於這種稅收利益,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支付的利率通常低於公司或聯邦政府發行的債券。

股票市場 英特爾公司為建立一個新的半導體工廠而籌集資金的另一種方法是出售公司的股票。 (stock)代表企業的所有權,所以也代表對企業所獲得利潤的索取權。例如,如果英特爾公司出售的股票總計為一百萬股,那麼每股股票就代表該公司百萬分之一的所有權。

出售股票來籌集資金稱為 權益融資 ,而出售債券籌集資金稱為 債務融資 。雖然公司既可以用權益融資的方式也可以用債務融資的方式為新投資籌集資金,但股票與債券的差別是很大的。英特爾公司股票的所有者是英特爾公司的部分所有者,而英特爾公司債券的所有者是英特爾公司的債權人。如果英特爾公司的利潤極為豐厚,股票持有者就享有這種利潤的利益,而債券持有者只得到其債券的利息。如果英特爾公司陷入財務困境,在股票持有者得到補償之前,先要支付債券持有者應得的部分。與債券相比,股票既給持有者提供了高風險,又提供了潛在的高收益。

在公司通過向公眾出售股份而發行了股票之後,股票持有者可以在有組織的股票市場上交易這些股票。在這些交易中,當股票易手時,公司本身並沒有得到一分錢。美國經濟中最重要的證券交易所是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NASDAQ,即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有自己的證券交易所,本國公司在這些交易所買賣股票。

股票市場上股票交易的價格是由這些公司股票的供求狀況決定的。由於股票代表公司所有權,所以股票的需求(以及其價格)反映了人們對公司未來盈利性的預期。當人們對一個公司的未來樂觀時,他們就增加對其股票的需求,從而使股票的價格上升;相反,當人們預期一個公司盈利很少,甚至會虧損時,其股票價格就會下降。

各種股票指數可以用於監測整體的股票價格水平。 股票指數 是計算出來的一組股票價格的平均數。最著名的股票指數是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它從1896年開始定期地被計算。它現在是根據美國最主要的30家公司,如通用電氣公司、微軟公司、可口可樂公司、沃爾特·迪士尼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及沃爾瑪公司的股票價格來計算的。另一種知名的股票指數是標準普爾500指數,它是根據500家主要公司的股票價格計算的。由於股票價格反映了預期的盈利性,所以這些股票指數作為未來經濟狀況的可能指標而備受關注。

即問即答

■什麼是股票?什麼是債券?它們有什麼不同之處?它們有什麼相似之處?

參考資料 對股市觀察者而言的關鍵數字

當追蹤任何一家公司的股票時,你應該盯住三個關鍵數字。在一些報紙的財經版上有這些數字的報道,你也可以很容易地從網上新聞中得到這些數字:

價格 。關於股票最重要的一條信息是每股價格。新聞服務通常提供幾種價格。“最後”價格是股票最近一次交易的價格。“收盤”價格是在前一天股票市場收盤前進行的最後一次交易的價格。新聞服務還會提供前一天交易的“最高”和“最低”價格,有時也提供前一年交易的“最高”和“最低”價格。它可能也報道在前一天收盤價格基礎上發生的變動。

紅利 。公司把它的一些利潤支付給股東,這稱為 紅利 。(沒有支付的利潤稱為 留存收益 ,被公司用於增加投資。)新聞服務通常還報道前一年每股股票支付的紅利。有時還報道 紅利收益率 ,它是把紅利表示為股票價格的百分比。

價格—收益比 。公司的收益或會計利潤是根據會計師衡量的出售產品得到的收入減去其生產成本。 每股收益 是公司總收益除以流通在外的股票總股數。 價格—收益比 通常稱為 P / E ,是公司股票的價格除以過去一年間公司的每股收益。從歷史上看,一般價格—收益比在15左右。 P / E 高表明:相對於公司近期收益,公司股票是昂貴的;這既可能表明人們預期未來收益增加,也可能表明股票被高估了。相反, P / E 低表明:相對於公司近期收益而言,公司股票便宜;這既可能表明人們預期收益減少,也可能表明股票被低估了。

為什麼新聞服務報道所有這些數據?因為許多股票投資者在決定買賣什麼股票時會密切關注這些數字。與此相反,另一些股東遵循購買並持有策略:他們購買運營良好的公司的股票,並長期持有這些股票,不會對每天的波動做出反應。

26.1.2 金融中介機構

金融中介機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是儲蓄者可以藉以間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 中介機構 這個術語反映了這些機構在儲蓄者與借款者之間的作用。下面我們考慮兩種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機構——銀行和共同基金。

銀行 如果一家小雜貨店的老闆想為擴大經營籌資,他也許會採取與英特爾公司完全不同的策略。與英特爾公司不同,小雜貨商會發現在債券和股票市場上籌資是很困難的。大多數股票和債券購買者喜歡購買大的、較熟悉的公司發行的股票和債券。因此,小雜貨商最有可能通過向本地銀行貸款來為自己擴大經營籌資。

銀行是人們最熟悉的金融中介機構。銀行的主要工作是從想儲蓄的人那裡吸收存款,並用這些存款向想借款的人發放貸款。銀行對存款人的存款支付利息,並對借款人的貸款收取略高一點的利息。這兩種利率的差額彌補了銀行的成本,並給銀行所有者帶來一些利潤。

除了作為金融中介機構,銀行在經濟中還起著另外一個重要的作用:它們通過允許人們根據自己的存款開支票以及使用借記卡使物品與服務的購買變得便利。換句話說,銀行幫助創造出一種人們可以藉以作為 交換媒介 的特殊資產。交換媒介是人們能方便地用來進行交易的東西。銀行提供交換媒介的作用使它不同於許多其他金融機構。股票和債券也與銀行存款一樣,是一種可能的對人們過去儲蓄積累的財富的 價值儲藏手段 ,但要使用這種財富並不像開支票或使用借記卡那樣容易、便宜和迅速。就現在而言,我們不考慮銀行的第二種作用,但在本書後面討論貨幣制度時將要回到這個問題。

共同基金 美國經濟中日益重要的一個金融中介機構是共同基金。 共同基 (mutual fund)是一個向公眾出售股份,並用收入來購買各種股票、債券,或同時包含股票與債券的選擇,即 資產組合 的機構。共同基金的持股人接受與這種資產組合相關的所有風險與收益。如果這種資產組合的價值上升,持股人就獲益;如果這種資產組合的價值下降,持股人就蒙受損失。

共同基金的首要優點是,它們可以使錢並不多的人進行多元化投資。股票和債券的投資者經常聽到這樣的勸告:不要把你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由於任何一種股票或債券的價值與一個公司的前景相關,持有一種股票或債券的風險是極大的。與此相反,那些持有多元化資產組合的人面臨的風險要小一些,因為它們與每個公司都只有一點利害關係。共同基金使這種多元化更容易實現。一個只有幾百美元的人可以購買共同基金的股份,並間接地變為幾百家主要公司的部分所有者或債權人。由於這種服務,經營共同基金的公司向股份持有者收取年費,通常為資產價值的0.5%—2.0%。

共同基金公司所宣稱的第二個優點是,共同基金使普通人獲得專業資金管理者的服務。大多數共同基金的管理者密切關注他們所購買股票的公司的發展與前景。這些管理者購買他們認為有盈利前途的公司的股票,並出售前景不被看好的公司的股票。據稱,這種專業化管理會提高共同基金存款者從其儲蓄中得到的收益。

但是,金融經濟學家往往懷疑這第二個優點。在成千上萬資金管理者密切關注每家公司的前景時,一家公司股票的價格通常很好地反映了該公司的真實價值。因此,通過購買好股票並出售壞股票來做到“跑贏市場”是很困難的。實際上,有一種被稱為 指數基金 的共同基金,它按一個既定的股票指數購買所有股票,它的業績平均而言比通過專業資金管理者進行積極交易的共同基金還要好一些。對指數基金業績好的解釋是,它們通過極少買賣及不給專業資金管理者支付薪水而壓低了成本。

26.1.3 總結

圖片來源:ARLO AND JANIS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UNITED FEATURE SYNDICATE, INC.

美國經濟包括大量不同種類的金融機構。除了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銀行和共同基金之外,還有養老基金、信用社、保險公司,甚至地方高利貸者。這些機構在許多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分析金融體系的宏觀經濟作用時,重要的是記住這些機構的相似性而不是差異性。這些金融機構都服務於同一個目標——把儲蓄者的資源送到借款者手中。

In the news

【新聞摘錄】大學生應該把自己作為資產銷售嗎

芝加哥大家經濟學教授Zingales先生建議了一個為高等教育籌資的新方法。

大學畢業生可作為抵押物

Luigi ZingaIes

學術界的經濟學家喜歡拿生意人開玩笑:生意人進入新市場時要競爭,但他們一旦進入了市場馬上就遊說要補貼和競爭壁壘。像我這樣的學者可不這麼想。我們自己就在一個最沒有競爭性而補貼又最高的行業裡工作——這個行業就是高等教育。

我們批評抵押貸款經紀人掠奪成性,其實學生貸款也一樣應該被謾罵。為了避免下一次信貸泡沫和債務危機,我們應該取消政府補貼,而把學費籌措和大學畢業生的收入聯繫起來。

2010年,大約800萬名學生得到了佩爾助學金,用掉了280億美元。除此之外,2010—2011年,貧困家庭學生獲得政府擔保的低息貸款的聯邦直接貸款項目用去了納稅人130億美元。對大學教育的補貼一年就高達430億美元,其中包括大約20億美元的國會撥款——不過這還沒算稅收補貼(給大學教育基金的部分)、稅收減免(比如為大學捐款的部分)以及用於研究的補貼。

正如給住房擁有者的補貼抬高了房價一樣,教育補貼也為大學費用上漲做出了貢獻。從1977年到2009年,大學學費的實際平均成本翻了一番還要多。

這些補貼也擾亂了信貸市場。由於政府為學生貸款擔保,貸方沒有明智地放貸的激勵。做出正確決策的重擔全部壓在借方。而不幸的是,在沒有專家建議的情況下,十八歲的學生並不善於判斷投資的盈利性,即使他們得到建議,通常也都是建議他們去爭取最高額的貸款。學生貸款總額已經高達1萬億美元,同時借方的違約率從2007年的6.7%躍至2009年的8.8%。

最後同樣重要的是,這些補貼貸款使一些大學得以維持,但那些大學並沒有為學生們增加任何價值,反而妨礙了人們積累有用的技能。

我並不認為幫助貧困家庭的學生上大學是件壞事。一個真正自由的市場體制應該是機會平等的,即使不是為了公平,也是為了效率:不應該浪費人才。

治理這種低效率的最好辦法是追溯問題的根源:最聰明的學生沒有任何抵押物,無法輕易抵押他們未來的收入。而風險投資行業早已證明,私人部門非常善於為沒有抵押的新風險項目籌資。那他們為什麼不能給聰明的學生投資?

投資者可以以股權形式而不是債務形式為學生的教育投資。作為資本回報,投資者可以獲得學生未來收入的一部分——或者更好的是,由於上大學而多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這種增加額可以通過計算實際收入與同領域高中畢業生的平均收入之差而很容易地得出。)

這不是契約勞役的現代形式,而更像是一種自願的稅收形式。這種方法使得大學教育的受益者——而不是所有的納稅人——支付大學教育的成本。

維護實施依未來收入而定的契約的成本很高,但有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仰仗稅收體系。美國國稅局(IRS)可以替私人出借方承擔收稅服務,納稅人不必花錢。(澳大利亞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施這樣的制度。國家稅務部門強制依收入高低來安排貸款的償還金額,但最富裕的畢業生的支付金額有上限,所以沒那麼富裕的畢業生就得多付,這樣這個體系才能運轉下去,這一點與我所提倡的制度不同。)

股權合約可以分散失敗的風險,比如獲得高額回報的超級明星幫助那些不那麼成功的大學畢業生籌集大學學費;它們還可以避免畢業生為了還貸而從事唯利是圖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這種合約還有激勵機制去促使資金提供者為學生們提供明智的建議,因為投資者將從好的教育投資中獲利,從壞的教育投資中受損。這樣就能為學校創造出更明確的需求,使它們有壓力去保持成本水平並提高質量。

這些股權合約最重要的影響是說明,我們有可能去阻止為了幫助弱勢群體就以其他所有人(學生和納稅人)的利益為代價,過度補貼生產者(大學)並創造出特權階層(比如我這樣的教授)這樣的事情。畢竟,當我們這些學者受益於資本主義制度時,怎麼能挑剔它呢?

資料來源: New York Times , June 14, 2012.

26.2 國民收入賬戶中的儲蓄與投資

金融體系中發生的事件是理解整個經濟發展的關鍵。正如我們剛剛說明的,組成這個體系的機構——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銀行和共同基金——有協調經濟中儲蓄與投資的作用。而且,正如我們在前一章中說明的,儲蓄與投資是長期GDP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宏觀經濟學家需要知道金融市場如何運行以及各種事件和政策如何影響金融市場。

作為分析金融市場的出發點,這一節我們將討論在這些市場中衡量經濟活動的關鍵宏觀經濟變量。在這裡,我們的重點不是行為而是核算。 核算 是指如何確定並加總各種數字。職業會計師會幫助個人加總收入與支出;國民收入會計師對整個經濟做同樣的事。國民收入賬戶特別包括了GDP以及許多相關的統計數字。

國民收入賬戶的規則包括幾個重要的恆等式。我們還記得, 恆等式 是由於公式中定義變量的方式而必然正確的公式。記住這些恆等式是有用的,因為它們能清楚地說明不同變量相互之間的關係。我們先考慮一些說明金融市場宏觀經濟作用的會計恆等式。

26.2.1 一些重要的恆等式

我們還記得,國內生產總值(GDP)既是一個經濟的總收入,又是用於經濟中物品與服務產出的總支出。GDP(用 Y 表示)分為四部分支出:消費( C )、投資( I )、政府購買( G )和淨出口( NX )。我們將其寫為:

Y = C + I + G + NX

這個等式之所以是恆等式,是因為左邊列示的每一美元支出也列示在右邊四個組成部分中的一個部分裡。由於每一個變量定義與衡量的方式,這個等式必定總能成立。

在本章中,我們通過假設所考察的經濟是封閉的而把分析簡化。 封閉經濟 是不與其他經濟相互交易的經濟。特別是,一個封閉經濟既不進行物品與服務的國際貿易,也不進行國際借貸。現實經濟是 開放經濟 ——這就是說,它們與世界上其他經濟相互交易。但是,假設封閉經濟是一個有用的簡化,利用這種簡化我們可以瞭解一些適用於所有經濟的結論,而且這個假設完全適用於世界經濟(因為星際貿易尚未普及)。

由於一個封閉經濟不進行國際貿易,進口與出口正好是零,因此,淨出口( NX )也為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寫出:

Y = C + I + G

這個等式表明,GDP是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的總和。一個封閉經濟中出售的每一單位產出都被消費、投資,或由政府購買。

為了說明這個恆等式對於金融市場的意義,從這個等式兩邊減去 C G ,我們得出:

Y - C - G = I

等式的左邊( Y - C - G )是在用於消費和政府購買後剩下的一個經濟中的總收入,這個量稱為 國民儲 (national saving),或簡稱儲蓄(saving),用 S 來表示。用 S 代替 Y - C - G ,我們可以把上式寫為:

S = I

這個等式說明,儲蓄等於投資。

為了理解國民儲蓄的含義,多運用一下這個定義是有幫助的。假設 T 表示政府以稅收的形式從家庭得到的數量減去以轉移支付形式(例如社會保障和福利)返還給家庭的數量。這樣,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來寫出國民儲蓄:

S = Y - C - G

或者

S = ( Y - T - C ) + ( T - G

這兩個等式是相同的,因為第二個等式中的兩個 T 可以相互抵消,但兩個等式表明了考慮國民儲蓄的不同方式。特別是,第二個等式把國民儲蓄分為兩部分:私人儲蓄( Y - T - C )和公共儲蓄( T - G )。

考慮這兩部分中的每個部分。 私人儲 (private saving)是家庭在支付了稅收和消費之後剩下來的收入量。特別是,由於家庭得到收入 Y ,支付稅收 T 以及消費支出 C ,所以私人儲蓄是 Y - T - C 公共儲 (public saving)是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後剩下來的稅收收入量。政府得到稅收收入 T ,並支出用於購買物品與服務的 G 。如果 T 大於 G ,政府由於得到的資金大於其支出而有 預算盈 (budget surplus)。這種 T - G 的盈餘代表公共儲蓄。如果政府支出大於其稅收收入,那麼 G 大於 T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有 預算赤 (budget deficit),而公共儲蓄( T - G )是負數。

現在來考慮這些會計恆等式如何與金融市場相關。等式 S = I 說明了一個重要事實: 對整個經濟而言,儲蓄必定等於投資 。但這個事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問題:這種恆等式背後的機制是什麼?是什麼在協調那些決定儲蓄多少的人與決定投資多少的人?答案是金融體系。在 S = I 這個等式兩邊之間的是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銀行、共同基金,以及其他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它們吸收國民儲蓄,並將之用於一國的投資。

26.2.2 儲蓄與投資的含義

儲蓄 投資 這兩個術語有時是很容易混淆的。大多數人隨意使用,而且有時還互換使用。與此相反,那些把國民收入賬戶放在一起的宏觀經濟學家謹慎而有區別地使用這兩個術語。

考慮一個例子。假設Larry的收入大於他的支出,並把未支出的收入存在銀行,或用於購買一個公司的某種股票或債券。由於Larry的收入大於他的消費,他增加了國民儲蓄。Larry可以認為他把自己的錢“投資”了,但宏觀經濟學家稱Larry的行為是儲蓄,而不是投資。

用宏觀經濟學的語言來說,投資指設備或建築物這類新資本的購買。當Moe從銀行借錢建造自己的新房子時,他就增加了一國的投資。(記住,購買新住房是家庭投資支出,而不是消費支出的一種形式。)同樣,當Curly公司賣出一些股票,並用取得的收入來建立一座新工廠時,它也增加了一國的投資。

雖然會計恆等式 S = I 表示對整個經濟來說儲蓄與投資是相等的,但對每個單個家庭和企業而言,這就不一定正確了。Larry的儲蓄可能大於他的投資,他可以把超出的部分存入銀行。Moe的儲蓄可能小於他的投資,他可以從銀行借到不足的部分。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通過允許一個人的儲蓄為另一個人的投資籌資而使個人儲蓄與投資不相等成為可能。

即問即答

■定義私人儲蓄、公共儲蓄、國民儲蓄和投資。它們如何相關?

26.3 可貸資金市場

在討論了我們經濟中的一些重要金融機構和這些機構的宏觀經濟作用之後,現在我們準備建立一個金融市場的模型。我們建立這個模型的目的是解釋金融市場如何協調經濟的儲蓄與投資。這個模型還給了我們一個分析影響儲蓄與投資的各種政府政策的工具。

為了使事情簡化,我們假設經濟中只有一個金融市場,稱為 可貸資金市 (market for loanable funds)。所有儲蓄者都到這個市場存款,而所有借款者都到這個市場貸款。因此, 可貸資金 這個術語是指人們選擇儲蓄並貸出而不是用於自己消費的所有收入,以及投資者選擇為新投資項目籌集資金要借的數量。在可貸資金市場上存在一種利率,這個利率既是儲蓄的收益,又是借款的成本。

當然,單一金融市場的假設並不真實。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經濟中有許多類型的金融機構。但是,正如我們在第2章中所討論的,建立經濟模型的技巧在於簡化現實世界,從而解釋現實世界。就我們的目的而言,我們可以不考慮金融市場的多樣化,並假設經濟中只有一個金融市場。

26.3.1 可貸資金的供給與需求

經濟中的可貸資金市場和其他市場一樣,都是由供給與需求支配的。因此,為了瞭解可貸資金市場如何運行,我們首先考察這個市場上供給和需求的來源。

可貸資金的供給來自那些有額外收入並想儲蓄和貸出的人。這種貸出可以直接進行,例如,一個家庭購買一家企業的債券;也可以間接進行,例如,一個家庭在銀行進行存款,銀行又用這些資金來發放貸款。在這兩種情況下, 儲蓄是可貸資金供給的來源

可貸資金的需求來自希望借款進行投資的家庭與企業。這種需求包括家庭用抵押貸款購置住房,也包括企業借款用於購買新設備或建立新工廠。在這兩種情況下, 投資是可貸資金需求的來源

利率是貸款的價格。它代表借款者要為貸款支付的貨幣量以及貸款者從其儲蓄中得到的貨幣量。由於高利率使借款更為昂貴,所以,隨著利率的上升,可貸資金需求量減少。同樣,由於高利率使儲蓄更有吸引力,所以,隨著利率的上升,可貸資金供給量增加。換句話說,可貸資金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而可貸資金的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圖26-1說明了使可貸資金供求平衡的利率。在供求均衡時,利率為5%,可貸資金的需求量與供給量為1.2萬億美元。

圖26-1 可貸資金市場

由於常見的原因,利率調整使可貸資金的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水平。如果利率低於均衡水平,則可貸資金的供給量小於可貸資金的需求量。所引起的可貸資金短缺將鼓勵貸款者提高他們所收取的利率。高利率將鼓勵儲蓄(從而增加可貸資金的供給量),並抑制為投資而借款(從而減少可貸資金的需求量)。相反,如果利率高於均衡水平,可貸資金的供給量就大於可貸資金的需求量。由於貸款者爭奪稀缺的借款者,利率被迫下降。由此,利率趨向於使可貸資金供給與需求正好平衡的均衡水平。

我們還記得,經濟學家區分了真實利率與名義利率。一般所公佈的利率是名義利率——儲蓄的貨幣收益與借款的貨幣成本。真實利率是根據通貨膨脹校正後的名義利率,它等於名義利率減通貨膨脹率。由於通貨膨脹一直在侵蝕貨幣的價值,所以真實利率更準確地反映了儲蓄的真實收益和借款的真實成本。因此,可貸資金的供求取決於真實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圖26-1中的均衡應該解釋為經濟中的真實利率。在本章的其他部分,當你看到 利率 這個詞時,你應該記住,我們指的是真實利率。

這個可貸資金供求模型說明了金融市場也和經濟中的其他市場一樣運行。例如,在牛奶市場上,牛奶價格的調整使牛奶的供給量與牛奶的需求量平衡。“看不見的手”以這種方法協調奶牛場農民的行為與牛奶飲用者的行為。一旦我們認識到儲蓄代表可貸資金的供給,投資代表可貸資金的需求,我們就可以說明“看不見的手”如何協調儲蓄與投資。當利率調整使可貸資金市場供求平衡時,它就協調了想儲蓄的人(可貸資金供給者)的行為和想投資的人(可貸資金需求者)的行為。

現在我們可以用這種可貸資金市場的分析來考察影響經濟中儲蓄與投資的各種政府政策。由於這個模型描述的只是一個特殊市場上的供給與需求,所以我們可以用第4章中討論的三個步驟來分析任何一種政策:第一,確定政策是使供給曲線移動,還是使需求曲線移動;第二,確定移動的方向;第三,用供求圖說明均衡如何變動。

26.3.2 政策1:儲蓄激勵

美國家庭儲蓄佔收入的比例小於許多其他國家,例如日本和德國。雖然這種國際差異的原因並不清楚,但許多美國決策者認為美國儲蓄的低水平是一個主要問題。第1章中的 經濟學十大原理 之一是,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而且,正如我們在上一章中所討論的,儲蓄是一國生產率的一個重要的長期決定因素。如果美國可以把儲蓄率提高到其他國家的水平,那麼GDP增長率就會提高,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公民可以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經濟學十大原理 中的另一個是,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許多經濟學家依據這個原理提出,美國的低儲蓄率至少部分歸因於抑制儲蓄的稅法。美國聯邦政府以及許多州政府通過對包括利息和紅利在內的收入徵稅來獲得收入。為了說明這種政策的影響,考慮一個25歲的人,他儲蓄了1000美元,併購買了利率為9%的30年期債券。在沒有稅收的情況下,當他55歲時,1000美元就增加到13268美元。但如果對利息按33%的稅率徵稅,那麼稅後利率只有6%。在這種情況下,1000美元在30年後只增加到5743美元。對利息收入徵稅大大減少了現期儲蓄的未來回報,因此,減少了對人們儲蓄的激勵。

針對這個問題,許多經濟學家和法律制定者建議改變稅法以鼓勵儲蓄。例如,一個建議是放寬特殊賬戶的要求,比如個人養老金賬戶,允許人們的某些儲蓄免於納稅。我們來考慮這種儲蓄激勵對可貸資金市場的影響,如圖26-2所示。我們遵循三個步驟來分析這種政策。

第一,這種政策影響哪一條曲線?由於在 既定的利率 之下,稅收變動將改變家庭儲蓄的激勵,所以政策將影響每種利率下的可貸資金供給量。這樣,可貸資金供給將會移動。由於稅收變動並不直接影響借款者在利率既定時想借款的數量,所以可貸資金的需求保持不變。

第二,供給曲線向哪個方向移動?因為對儲蓄徵收的稅額比現行稅法下的稅額大大減少了,所以家庭將通過減少收入中消費的份額來增加儲蓄。家庭用這種增加的儲蓄增加其在銀行的存款或購買更多債券。可貸資金的供給增加,供給曲線將從 S 1 向右移動到 S 2 ,如圖26-2所示。

第三,我們比較新舊均衡。在圖26-2中,可貸資金供給的增加使利率從5%下降為4%。較低的利率使可貸資金需求量從1.2萬億美元增加到1.6萬億美元。這就是說,供給曲線的移動使市場均衡沿著需求曲線變動。在借款的成本較低時,家庭和企業受到刺激,從而更多地借款為更多的投資籌資。因此, 如果稅法改革鼓勵更多儲蓄,則利率下降且投資增加

圖26-2 儲蓄激勵增加了可貸資金供給

雖然經濟學家普遍接受對增加儲蓄的影響的這種分析,但他們對應該實行哪種稅收變動的看法並不一致。許多經濟學家支持目的在於增加儲蓄以刺激投資和經濟增長的稅收改革。但另一些經濟學家卻懷疑這種稅收變動會對國民儲蓄有多大影響,還懷疑所建議的改革的平等性。他們認為,在許多情況下,稅收變動的利益將主要歸於對稅收減免需求最低的富人。

26.3.3 政策2:投資激勵

假設國會通過了一項稅收改革法案,目的在於使投資更有吸引力。實際上,這也正是國會時常制定 投資賦稅減免 政策時所要做的。投資賦稅減免對任何一個建造新工廠或購買新設備的企業有利。我們來看這種稅收改革對可貸資金市場的影響,如圖26-3所示。

第一,該法案影響供給還是需求?由於稅收減免將使借款並投資於新資本的企業受益,所以它將改變任何既定利率水平下的投資,從而改變可貸資金的需求。與此相反,由於稅收減免並不影響既定利率水平下家庭的儲蓄量,所以它不影響可貸資金的供給。

圖26-3 投資激勵增加了可貸資金需求

第二,需求曲線向哪個方向移動?由於企業受到在任何一種利率時增加投資的激勵,所以任何既定利率下的可貸資金需求量都增加了。這樣,圖中的可貸資金需求曲線從 D 1 向右移動到 D 2

第三,考慮均衡如何變動。在圖26-3中,增加的可貸資金需求使利率從5%上升到6%,而更高的利率又使可貸資金供給量從1.2萬億美元增加到1.4萬億美元,因為家庭對此的反應是增加儲蓄量。家庭行為的這種變動在這裡用沿著供給曲線的變動來代表。因此, 如果稅法改革鼓勵更多投資,則利率上升且儲蓄增加

即問即答

■如果更多人採取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這將如何影響儲蓄、投資和利率?

26.3.4 政策3:政府預算赤字與盈餘

政治爭論的永恆主題是政府預算狀況。回想一下, 預算赤字 是政府的支出超過稅收收入的部分。政府通過在債券市場上借款為預算赤字籌資,過去政府借款的積累被稱為 政府債務 預算盈餘 ,即政府稅收收入超過政府支出的部分,可以用於償還一些政府債務。如果政府支出正好等於稅收收入,可以說政府 預算平衡

設想政府從平衡的預算開始,然後由於政府支出增加,開始出現預算赤字。我們可以通過圖26-4所示的可貸資金市場的三個步驟來分析預算赤字的影響。

第一,當預算赤字出現時,哪一條曲線移動?我們還記得,國民儲蓄——可貸資金供給的來源——由私人儲蓄和公共儲蓄組成。政府預算餘額的變動代表公共儲蓄的變動,從而代表可貸資金供給的變動。由於預算赤字並不影響家庭和企業在利率既定時想要為投資籌資借款的數量,所以它沒有改變可貸資金的需求。

圖26-4 政府預算赤字的影響

第二,供給曲線向哪個方向移動?當政府出現預算赤字時,公共儲蓄是負的,這就減少了國民儲蓄。換句話說,當政府借款為其預算赤字籌資時,它就減少了可用於家庭和企業為投資籌資的可貸資金的供給。因此,預算赤字使可貸資金供給曲線從 S 1 向左移動到 S 2 ,如圖26-4所示。

第三,比較新舊均衡。在圖中,當預算赤字減少了可貸資金供給時,利率從5%上升到6%。這種高利率之後又改變了參與借貸市場的家庭和企業的行為,特別是許多可貸資金需求者受到高利率的抑制。買新房子的家庭少了,選擇建立新工廠的企業也少了。由於政府借款而引起的投資減少稱為 (crowding out),在圖中用可貸資金沿著需求曲線從1.2萬億美元變動為0.8萬億美元來代表。這就是說,當政府借款為其預算赤字籌資時,它擠出了那些想為投資籌資的私人借款者。

因此,從預算赤字對可貸資金供求的影響中直接得出的有關預算赤字的最基本結論是: 當政府通過預算赤字減少了國民儲蓄時,利率就會上升且投資減少 。由於投資對長期經濟增長很重要,所以政府預算赤字降低了經濟的增長率。

你會問,為什麼預算赤字影響可貸資金的供給,而不影響可貸資金的需求呢?首先,政府要通過出售債券為預算赤字籌資,從而向私人部門借錢。為什麼增加的政府借款改變了供給曲線,而私人投資者增加的借款改變了需求曲線?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更準確地考察“可貸資金”的含義。這裡提出的模型認為,這個詞是指 為私人投資籌資可以得到的資源流量 ,因此,政府的預算赤字減少了可貸資金的供給。相反,如果我們把“可貸資金”這個詞定義為 從私人儲蓄中得到的資源流量 ,那麼政府預算赤字就會增加需求,而不是減少供給。在我們描述的模型中,改變這個詞的解釋會引起語義上的改變,但分析的結果是相同的:在這兩種情況下,預算赤字都提高了利率,從而擠出了依靠金融市場為私人投資項目籌集資金的私人借款者。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考察了來自政府支出增加的預算赤字,而來自減稅的預算赤字也有相似的效果。減稅減少了公共儲蓄( T - G )。私人儲蓄( Y - T - C )可能由於更低的稅收 T 而增加,但只要家庭對減稅的反應是增加消費, C 就增加,所以私人儲蓄的增加額小於公共儲蓄的減少額。因此,國民儲蓄( S = Y - C - G )即公共儲蓄與私人儲蓄的總和下降。從而,預算赤字減少了可貸資金的供給,推升了利率,擠出了那些想要為資本投資融資的借款者。

既然我們知道了預算赤字的影響,我們就可以改變分析的方向,說明政府預算盈餘的相反影響。當政府得到的稅收收入大於其支出時,它償還一些未清償的政府債務後把餘額存起來。這種預算盈餘,或公共儲蓄,對國民儲蓄做出了貢獻。因此, 預算盈餘增加了可貸資金的供給,降低了利率,並刺激了投資 。反過來,更高的投資又意味著更多的資本積累和更快的經濟增長。

案例研究 美國政府債務史

美國政府的債務情況是怎樣的?這個問題的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迥然不同。圖26-5顯示了美國聯邦政府債務佔美國GDP的百分比。該圖表明,政府債務佔GDP的百分比在0(1836年)至107%(1945年)之間波動。

債務—GDP比率是政府財政狀況的一個標誌。由於GDP是政府稅基的粗略衡量指標,所以,債務—GDP比率的下降表明:相對於政府籌集稅收收入的能力,它的債務減少了。這就表明,從某種意義上說,政府是在其財力之內運轉。與此相反,債務—GDP比率上升意味著:相對於政府籌集稅收收入的能力,它的債務在增加。這往往被解釋為財政政策——政府支出和稅收收入——不能以現在的水平一直維持下去。

在歷史上,政府債務波動的主要原因是戰爭。當戰爭爆發時,政府的國防支出大幅度增加,用以支付士兵的薪酬和軍事裝備。稅收通常也會增加,但一般遠遠小於支出的增加。結果是預算赤字和政府債務增加。當戰爭結束時,政府支出減少,債務—GDP比率也開始下降。

有兩個理由使人們相信,為戰爭而進行的債務籌資是一種合適的政策。第一,它可以使政府一直保持稅率平穩。如果沒有債務籌資,稅率在戰爭期間就會急劇上升,而且這會引起經濟效率大幅度下降。第二,為戰爭籌資的債務將部分戰爭費用轉移給子孫後代,他們將不得不償還政府債務。這是一種有爭議的公平負擔分攤,因為當一代人為保衛國家免受外國侵略而戰鬥時,他們的子孫後代會從中受益。

不能用戰爭解釋的政府債務的一次大幅度增加是在1980年左右開始出現的。當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總統在1981年執政時,他承諾縮小政府支出並減稅。但他發現削減政府支出在政治上比減稅要困難,結果一個存在大量預算赤字的時期自此開始,這個時期不僅在整個里根當政期間一直持續,而且以後還持續了許多年。結果,政府債務從1980年佔GDP的26%上升到1993年佔GDP的50%。

由於政府預算赤字減少了國民儲蓄、投資和長期經濟增長,這也正是20世紀80年代期間政府債務增加使許多經濟學家和決策者頭疼的原因。當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在1993年入主白宮時,減少赤字是他的第一個主要目標。同樣,當共和黨在1995年控制了國會時,減少赤字在其立法議事日程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這兩方面的努力大大降低了政府預算赤字的規模,此外,90年代後期的經濟繁榮也使稅收收入增加。最終聯邦政府由赤字變為盈餘,在這些年間,債務—GDP比率大大下降了。

圖26-5 美國政府債務

資料來源:U.S. Department of Treasury;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nd T.S. Berry,“Production and Population since 1789”, Bostwick Paper No. 6, Richmond, 1988.

在喬治·W.布什(George W. Bush)總統任期的前幾年,由於預算盈餘變成預算赤字,債務—GDP比率又不再下降了。這一變動有三個原因:第一,布什總統簽署了2000年他在競選期間承諾的幾項主要稅收減免的法律。第二,在2001年,美國經濟經歷了一次衰退(經濟活動的減少),從而自動減少了稅收收入並增加了政府支出;第三,“9·11”恐怖襲擊後國家安全方面的支出以及其後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導致政府支出增加。

債務—GDP比率真正的急劇上升是從2008年開始的,這時經濟經歷了金融危機和嚴重的衰退。(接下來的“參考資料”專欄將簡要介紹這個問題,在以後一些章節中我們將更全面地討論這個問題。)衰退自動地增加了預算赤字,而由布什和奧巴馬政府為應對衰退而通過的一些政策措施又進一步減少了稅收收入並增加了政府支出。從2009年到2012年,聯邦政府的預算赤字平均佔GDP的9%左右,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赤字。用借款為這些赤字籌資就引起了債務—GDP比率的大幅度上升,正如圖26-5中所顯示的。

參考資料 金融危機

在2008年和2009年,美國和世界上許多其他主要國家經歷了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引起了經濟的嚴重衰退。在本書的後面,我們將詳細考察這些事件。但由於本章介紹了金融體系,因此我們簡要討論一下金融危機的主要表現。

金融危機的第一個表現是一些資產的價格大幅度下跌。在2008年和2009年,這些價格下跌的資產是不動產。在經歷了頭十年的高漲之後,住房價格在短短几年間下跌了約30%。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還沒有出現過不動產價格這樣大幅度的下跌。

金融危機的第二個表現是金融機構的破產。在2008年和2009年,許多銀行和金融企業通過持有以不動產為抵押的貸款,實際上把賭注壓在不動產價格上。當房產價格下跌時,大量房東無法償還貸款,這些拖欠就使一些金融機構走向破產。

金融危機的第三個表現是對金融機構信心的下降。儘管銀行中的一些存款由政府的政策保證,但並非所有的存款都如此。隨著破產的蔓延,每一家金融機構都可能成為下一個破產者。在這些金融機構中有未被保險覆蓋的存款的個人和企業就會提取他們的錢。面對提款狂潮,銀行開始出售資產(有時是以低價“拋售”),同時削減新貸款。

金融危機的第四個表現是信貸不足。由於許多金融機構面臨困難,借款者即使有有利可圖的投資項目,也很難得到貸款。實際上,金融體系已經很難起到把儲蓄者的資源轉移到有最好投資機會的借款者手中的正常作用。

金融危機的第五個表現是經濟下滑。由於人們無法為新投資項目籌資,對物品與服務的整體需求也就減少了。因此,國民收入減少,同時失業增加,原因我們將在本書後面進行更充分的討論。

金融危機的第六個也是最後一個表現是一種惡性循環。經濟下滑減少了許多公司的利潤和許多資產的價值。因此,我們又回到第一步,金融體系的問題和經濟下滑相互強化。

像2008年和2009年這樣的金融危機可能產生嚴重的後果。幸運的是,金融危機結束了。也許是由於政府政策的某種幫助,金融機構最終站穩了腳跟,並且恢復了其金融中介機構的正常職能。

26.4 結論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的波羅紐斯建議他的兒子“既不當債務人也不當債權人”。如果每個人都遵循這個建議,本章也就沒有必要了。

很少有經濟學家同意波羅紐斯的看法。在我們的經濟中,人們常常向別人借錢,也借錢給別人,而且通常都有充分的理由。你可以在某一天借錢開辦自己的企業或買一所房子。而且,人們也會貸款給你,希望你支付的利息能使他們享受更好的退休生活。金融體系有協調所有這些借款與貸款活動的作用。

在許多方面,金融市場和經濟中的其他市場一樣。可貸資金的價格——利率——由供求的力量決定,正如經濟中的其他價格一樣。而且我們也可以像分析其他市場一樣分析金融市場上供給或需求的變動。第1章中介紹的 經濟學十大原理 之一是,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這個原理也適用於金融市場。當金融市場使可貸資金的供求平衡時,它們就有助於使經濟中的稀缺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但是,金融市場在一個方面是特殊的。與大多數其他市場不同,金融市場起著聯繫現在與未來的重要作用。那些提供可貸資金的人——儲蓄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想把一些現期收入變為未來的購買力。那些需要可貸資金的人——借款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想要現在投資,以便未來有生產物品與服務的額外資本。因此,運行良好的金融市場不僅對現在這一代人是重要的,而且對將要繼承相應利益的他們的子孫後代也是重要的。

內容提要

◎ 美國金融體系由各種金融機構組成,例如,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銀行和共同基金。所有這些機構的作用都是使那些想把一部分收入儲蓄起來的家庭的資源流入到那些想借款的家庭和企業的手中。

◎ 國民收入賬戶恆等式說明了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一些重要關係。特別是,對一個封閉經濟來說,國民儲蓄一定等於投資。金融機構是使一個人的儲蓄與另一個人的投資相匹配的機制。把自己的一部分收入儲蓄起來並借貸出去的家庭。可貸資金的需求來自想借款投資的家庭和企業。為了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或事件如何影響利率,我們應該考慮它如何影響可貸資金的供給與需求。

◎ 國民儲蓄等於私人儲蓄加公共儲蓄。政府預算赤字代表負的公共儲蓄,從而減少了國民儲蓄和可用於為投資籌資的可貸資金供給。當政府預算赤字擠出了投資時,它就降低了生產率和GDP的增長。

◎ 利率由可貸資金的供求決定。可貸資金的供給來自想

關鍵概念

金融體系

金融市場

債券

股票

金融中介機構

共同基金

國民儲蓄(儲蓄)

私人儲蓄

公共儲蓄

預算盈餘

預算赤字

可貸資金市場

擠出

複習題

1.金融體系的作用是什麼?說出作為金融體系一部分的兩種市場的名稱並描述之。說出兩種金融中介機構的名稱並描述之。

2.為什麼那些擁有股票和債券的人要使自己持有的資產多樣化?哪種金融機構進行多樣化更容易?

3.什麼是國民儲蓄?什麼是私人儲蓄?什麼是公共儲蓄?這三個變量如何相關?

4.什麼是投資?它如何與國民儲蓄相關?

5.描述可以增加私人儲蓄的一種稅法變動。如果實施了這種政策,它會如何影響可貸資金市場呢?

6.什麼是政府預算赤字?它如何影響利率、投資以及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