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ankiw 經濟學原理 全 v7
第25章
生產與增長
當你在世界各國旅行時,你會看到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在美國、日本或德國這樣的富國,人均收入是印度、印度尼西亞或尼日利亞這樣的窮國人均收入的十幾倍。這種巨大的收入差異反映在生活質量的巨大差異上。富國的人們擁有更好的營養、更安全的住房、更好的醫療、更長的預期壽命,以及更多的汽車、電話和電視機。
即使在一個國家內,生活水平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巨大變化。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美國按人均真實GDP衡量的平均收入每年增長2%左右。雖然2%看起來無足輕重,但這種增長率意味著人均收入每35年翻一番。由於這種增長,普通美國人享有比他們的父輩、祖輩和曾祖輩好得多的富裕生活。
國與國之間的增長率差別很大。在最近的歷史上,一些東亞國家,如新加坡、韓國,經歷了每年約7%的經濟增長;按這個比率,人均收入每10年就翻一番。過去20年間,中國甚至有更高的增長率,根據某些人的估計,大約每年12%左右。一個經歷如此迅速增長的國家,經過一代人的時間,就可以從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一躍躋身於世界上最富裕國家的行列。與此相反,撒哈拉以南的一些非洲國家,許多年來平均收入一直是停滯的。津巴布韋是增長最差的國家:從1991年到2011年,人均收入總計下降了38%。
什麼來解釋這些不同的經歷呢?富國怎樣才能維持它們的高生活水平呢?窮國應該採取什麼政策來加快經濟增長,並加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呢?這些問題是宏觀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問題。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所指出的:“這些問題對人類福利的影響簡直令人吃驚:一旦開始考慮這些問題,就很難再考慮其他任何問題。”
在前兩章中,我們討論了經濟學家如何衡量宏觀經濟的數量和價格。現在我們開始研究決定這些變量的因素。正如我們已經說明的,一個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既衡量經濟中賺到的總收入,又衡量經濟中用於物品與服務產出的總支出。真實GDP的水平是判斷經濟繁榮與否的一個良好標準,而真實GDP的增長是判斷經濟進步與否的一個良好標準。在這一章中,我們將集中研究真實GDP水平及其增長的長期決定因素。在本書的後面,我們將研究圍繞真實GDP長期趨勢的短期波動。
在本章我們分三步進行研究:第一,考察人均真實GDP的國際數據,這些數據可使我們對世界各國生活水平與增長的差別大小有一個大體瞭解。第二,考察 生產率 ——一個工人每小時生產的物品與服務量——的作用。特別是說明一國的生活水平是由其工人的生產率決定的,並且考慮決定一國生產率的因素。第三,考察生產率和一國採取的經濟政策之間的聯繫。
25.1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
作為研究長期增長的出發點,我們先考察世界上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表25-1說明了13個國家人均真實GDP的數據。對於每一個國家,數據都涵蓋一個世紀的歷史。該表的第一欄和第二欄列出了國家與時期(各國的時期略有不同,這是因為數據的可獲得性不同)。第三欄和第四欄列出了一個世紀前和最近一年的人均真實GDP的估計值。
表25-1不同的增長經歷

資料來源:Robert J. Barro and Xavier Sala-i-Martin, <i>Economic Growth</i> (New York: McGraw-Hill, 1995) , Tables 10.2 and 10.3;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nline; and author's calculations.
人均真實GDP數據表明各國生活水平差別很大。例如,美國的人均收入約為中國的6倍左右,印度的14倍左右。最窮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是發達國家幾十年來所未見的。2010年普通印度人的真實收入比1870年普通英國人的水平還低。2010年普通孟加拉國人的真實收入不足一個世紀以前普通美國人的一半。
即問即答
■美國人均真實GDP的長期年均增長率約為多少?舉出比其增長快的一個國家和比其增長慢的一個國家。
表25-1的最後一欄列出了每個國家的增長率。它衡量的是在正常的一年中人均真實GDP的增長速度。例如,美國在1870年的人均真實GDP是4044美元,而2010年是47210美元,年增長率為1.77%。這意味著,如果人均真實GDP從4044美元開始, 140年中每年增長1.77%,那麼最後就是47210美元。當然,人均真實GDP實際上並不是每年正好增長1.77%:一些年份增長快而另一些年份增長慢,而在其他年份會下降。每年1.77%的增長率沒有考慮圍繞長期趨勢的短期波動,它代表許多年來人均真實GDP的平均增長率。
表25-1中的國家按其增長率從高到低排序。日本在最上端,它的年增長率為2.65%。一百年前,日本並不是一個富國。日本的人均收入只比墨西哥略高一點,而且遠遠落後於阿根廷。日本在1890年的生活水平低於今天印度的一半。但是,由於其驚人的增長速度,日本現在是一個超級經濟大國,人均收入是墨西哥和阿根廷的兩倍多,與德國、加拿大和英國的水平相當。在這個表的最下面是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它們的年增長率等於或小於1.2%。結果,這些國家的普通居民仍然生活在悲慘的貧困之中。
由於增長率的差別,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按收入的排序會有很大的變動。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相對於其他國家,日本在上升。排名下降的一個國家是英國。在1870年,英國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人均收入比美國高20%左右,是加拿大的兩倍多。現在,英國的人均收入比美國低25%,比加拿大低7%。
這些數據表明,世界上最富的國家並不能保證它們將來也是最富的,而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也並不註定永遠處於貧困狀態。但是,用什麼來解釋長期中的這些變化呢?為什麼有些國家快速增長,而另一些國家落後了呢?這些正是我們以下要論述的問題。
參考資料 你比最富的美國人還富嗎

約翰·D.洛克菲勒
圖片來源:AP Photos.
《美國傳統》雜誌曾公佈各個時期最富的美國人的名單。第一位是生活於1839—1937年的石油企業家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根據該雜誌的計算,他的財富相當於今天的2000億美元,幾乎是今天最富的美國軟件企業家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三倍。
儘管洛克菲勒擁有鉅額的財富,但他並沒有享受到現在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許多便利。他無法看電視,無法玩電子遊戲,無法上互聯網,無法發電子郵件。在炎熱的夏天,他無法用空調讓家裡涼爽下來。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中,他無法乘汽車或飛機旅行,也無法給朋友和家人打電話。如果他生了病,他也無法使用許多藥物,比如抗生素——今天醫生經常用它來延長患者的生命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現在想一想:有人要讓你在以後的生活中放棄洛克菲勒沒有享受到的所有現代便利,他得給你多少錢呢?你會為2000億美元這樣做嗎?也許不會。如果你不會這麼做,是否就可以說,你的狀況比所謂的美國最富的人約翰·D.洛克菲勒還好呢?
前一章討論了用來比較不同時點上貨幣量的標準物價指數如何無法充分反映經濟中新物品的引入。因此,通貨膨脹率被高估了,其暗含的則是真實經濟增長率被低估了。洛克菲勒的生活表明,這個問題是多麼重要。由於巨大的技術進步,今天普通美國人大概比一個世紀以前最富的美國人還富,儘管在標準經濟統計中這個事實並不存在。
25.2 生產率:作用及決定因素
從某種意義上說,解釋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懸殊是非常容易的。正如我們將要說明的,這種解釋可以歸結為一個詞—— 生產率 。但是,從另一種意義上說,這種國際差異也令人深感困惑。為了解釋為什麼一些國家的收入比另一些國家高得多,我們必須考察決定一國生產率的許多因素。
25.2.1 為什麼生產率如此重要
我們對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的研究從根據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的著名小說《魯濱孫漂流記》建立的一個簡單模型開始,這本小說是關於一個流落在荒島上的水手魯濱孫·克魯索(Robinson Crusoe)的。由於克魯索獨自生活,所以他自己捕魚,自己種菜,自己縫製衣服。我們可以把克魯索的活動——捕魚、種菜和做衣服的生產和消費——作為一個簡單的經濟。通過考察克魯索的經濟,我們可以瞭解一些適用於更復雜、更現實的經濟的結論。
什麼因素決定了克魯索的生活水平呢?用一個詞來說,就是生產率(productivity),它是每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物品和服務的數量。如果克魯索在捕魚、種菜和做衣服方面是一把好手,他就能生活得很好。如果他對這些事情極不擅長,他的生活就很糟。由於克魯索只能消費他所生產的東西,所以他的生活水平就與他的生產率密切相關。
在克魯索經濟的情況下,顯然,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關鍵決定因素,而生產率的增長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關鍵決定因素。克魯索每小時能捕到的魚越多,他晚餐吃的魚就越多。如果克魯索能夠找到捕魚的更好地方,他的生產率就提高了。生產率的這種提高使克魯索的狀況變好:他可以吃到更多的魚,或者他可以縮減用於捕魚的時間,而把更多的時間用於製造他享用的其他物品。
生產率在決定處於困境的水手生活水平方面所起的關鍵作用對一國來說同樣正確。回想一下,一個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時衡量兩件事:經濟中所有人賺到的總收入和經濟中用於物品與服務產出的總支出。GDP可以同時衡量這兩件事是因為,對整體經濟而言,它們必然是相等的。簡單來說,一個經濟的收入就是該經濟的產出。
與克魯索一樣,一個國家只有生產出大量物品與服務,它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美國人比尼日利亞人生活得好,是因為美國工人的生產率比尼日利亞工人的高。日本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比阿根廷人快,是因為日本工人的生產率提高得更迅速。實際上,第1章中的 經濟學十大原理 之一是,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
因此,為了理解我們所觀察到的各國或各個時期的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我們必須關注物品和服務的生產。但是,說明生活水平和生產率之間的聯繫只是第一步。它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個問題:為什麼一些經濟在生產物品與服務方面比另一些經濟強得多?
參考資料 一張圖片頂一千個統計數字
喬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曾經說過:“一個真正受過教育的人的標誌是他能深深被統計數字打動。”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只有知道GDP數據代表什麼,才能深深地被這些統計數據打動。
下面的三張照片顯示分別來自三個國家——英國、墨西哥和馬裡——的三個普通家庭的情況。每個家庭及其所擁有的全部物質財產都在他們的房子外面被拍照。
根據這些照片、GDP或其他統計數字來判斷,這些國家的生活水平有著極大的差別。
● 英國是一個發達國家。在2011年,它的人均GDP是36010美元。只有極少數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此處極端貧困的定義是每天的生活費低於2美元。一個在英國出生的嬰兒可以預期一個相對健康的童年:僅有5‰的兒童會在五歲之前死亡。受教育程度高:在處於高中入學年齡的孩子中,98%的人上學。
● 墨西哥是一箇中等收入國家。在2011年,它的人均GDP是15390美元。約有5%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到2美元,有16‰的兒童會在五歲之前死亡。在處於高中入學年齡的孩子中,71%的人上學。
● 馬裡是窮國。在2011年,它的人均GDP只有1040美元。極端貧困在這裡是正常的:超過3/4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到2美元。生命經常夭折:有17.6%的兒童在五歲之前死亡。馬裡的教育水平低:在處於高中入學年齡的孩子中,只有31%的人上學。
那些研究經濟增長的經濟學家試圖解釋是什麼引起生活水平上如此巨大的差別。

一個普通的英國家庭
圖片來源:ⓒ David Reed-from MATERIAL WORLD.

一個普通的墨西哥家庭
圖片來源:ⓒ Peter MenzeI/menzeIphoto.com.

一個普通的馬裡家庭
圖片來源:ⓒ Peter MenzeI/menzeIphoto.com.
25.2.2 生產率是如何決定的
雖然生產率在決定魯濱孫·克魯索的生活水平方面是極為重要的,但是有許多因素決定著克魯索的生產率。例如,如果他有更多漁具,如果他學到了最好的捕魚技術,如果島上有大量的魚的供給,或者如果他發明了更好的魚餌,他在捕魚方面就會做得更好。這每一種克魯索生產率的決定因素——我們稱之為 物質資本 、 人力資本 、 自然資源 和 技術知 識 ——在更復雜、更現實的經濟中都有相應的部分。下面我們依次考慮每一種因素。
人均物質資本
如果工人用工具進行工作,生產率就更高。用於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設備和建築物存量稱為
物質資
本
(physical capital),或簡稱為
資本
。例如,當木工製造傢俱時,他們用的鋸、車床和電鑽都是資本。工具越多,木工越能迅速而精確地生產更多的產品:只有基本手工工具的木工每週生產的傢俱少於使用更精密、更專業化設備的木工。
你可以回想一下,用於生產物品與服務的投入——勞動、資本,等等——稱為生 產要素 。資本的重要特徵是,它是一種 生產出來的 生產要素。也就是說,資本是生產過程的投入,也是過去生產過程的產出。木工用一部車床製造桌子腿,而車床本身是製造車床的企業的產出,車床製造者又用其他設備來製造它的產品。因此,資本是用於生產各種物品與服務,包括更多資本的生產要素。
人均人力資本
生產率的第二個決定要素是人力資本。
人力資
本
(human capital)是經濟學家用來指工人通過教育、培訓和經驗而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的一個術語。人力資本包括在早期兒童教育、小學、中學、大學和成人勞動力在職培訓中所積累的技能。
雖然教育、培訓和經驗沒有車床、推土機和建築物那樣具體,但是人力資本在許多方面與物質資本類似。和物質資本一樣,人力資本提高了一國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人力資本也是一種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生產人力資本要求教師、圖書館和學生時間等形式的投入。實際上,可以把學生看作“工人”,他們的重要工作就是生產將用於未來生產的人力資本。
人均自然資源
生產率的第三個決定因素是
自然資
源
(natural resources)。自然資源是自然界提供的生產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礦藏。自然資源有兩種形式:可再生的與不可再生的。森林是可再生資源的一個例子。當伐倒一棵樹後,可以在這個地方播下種子,以便未來再長成樹。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的一個例子。由於石油是自然界在幾百萬年中形成的,其供給極其有限。一旦石油供給枯竭,要再創造出來就是不可能的。
自然資源的差別引起了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一些差別。美國歷史上的成功部分是由於有大量適於農耕的土地供給。現在中東的某些國家,例如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它們之所以富有,只是因為它們正好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儲油區。
雖然自然資源很重要,但是它們並不是一個經濟在生產物品與服務方面具有高生產率的必要條件。例如,日本儘管自然資源不多,但它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國際貿易使日本的成功成為可能。日本進口大量它所需要的自然資源,如石油,再向自然資源豐富的經濟出口其製成品。
技術知識
生產率的第四個決定因素是
技術知
識
(technological knowledge)——對生產物品與服務的最好方法的瞭解。一百年前,大多數美國人在農場上幹活,這是因為農業技術要求大量的勞動投入才能養活所有的人。現在,由於農業技術進步,少數人就可以生產足以養活整個國家的食物。這種技術變革使勞動可以用於生產其他物品與服務。
技術知識有多種形式。一種技術是公共知識——在某個人使用這種技術後,每個人就都瞭解了這種技術。例如,一旦亨利·福特成功地引進裝配線生產,其他汽車製造商就很快模仿了這種技術。另一種技術是由私人擁有的——只有發明它的公司知道。例如,只有可口可樂公司知道生產這種著名軟飲料的祕方。還有一種技術在短期內是由私人擁有的。當一家制藥公司發明了一種新藥時,專利制度給予該公司暫時排他性地生產這種藥物的權利。然而,當專利期滿時,就允許其他公司生產這種藥品。所有這些技術知識形式對經濟中物品與服務的生產都是重要的。
區分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是有必要的。雖然它們密切相關,但也有重大差別。技術知識是指社會對世界如何運行的理解,人力資本是指把這種理解傳遞給勞動力的資源消耗。用一個相關的比喻來說,知識是社會教科書的質量,而人力資本是人們用於閱讀這本教科書的時間量。工人的生產率既取決於人們可以得到的教科書的質量,又取決於他們用來閱讀教科書的時間量。
即問即答
列出並說明一國生產率的四個決定因素。
參考資料 生產函數
經濟學家經常用生產函數來描述生產中所用的投入量與生產的產出量之間的關係。例如,假設 Y 表示產量, L 表示勞動量, K 表示物質資本量, H 表示人力資本量, N 表示自然資源量,那麼我們可以寫出:
Y = AF ( L , K , H , N )
式中, F ( )是一個表示這些投入如何結合起來以生產產出的函數。 A 表示一個可得到的生產技術的變量。 A 隨著技術進步而上升,這樣,一個經濟就可以用既定的投入組合獲得更多產量。
許多生產函數具有一種稱為規模收益不變的特性。如果生產函數為規模收益不變的,那麼所有投入翻一番就會使產出也翻一番。在數學上,對於任何一個正數 x ,可以把生產函數的規模收益不變寫為:
XY = AF ( XL , X K , X H , X N )
在這個式子中,所有投入翻一番用 x =2來表示。右邊表示投入翻一番,而左邊表示產出翻一番。
規模收益不變的生產函數有一種有趣且有用的含義。為了說明這種含義,設 x =1/ L ,則上式變為:
Y / L = AF (1, K / L , H / L , N / L )
要注意的是, Y / L 是每個工人的產量,它也是生產率的衡量指標。這個公式說明,生產率取決於人均物質資本( K / L )、人均人力資本( H / L )以及人均自然資源( N / L )。生產率還取決於用變量 A 代表的技術狀況。因此,這個公式對我們剛剛討論過的生產率的四個決定因素提供了一個數學上的概括。
案例研究 自然資源是增長的限制嗎
今天,世界人口大約是70億,超過了一個世紀以前的4倍。同時,許多人享有的生活水平大大高於他們的曾祖輩。關於人口和生活水平的增長能否持續到未來,始終存在爭論。
許多評論家認為,自然資源最終是世界經濟能夠增長多少的一個限制。乍一看,這種觀點似乎很難忽視。如果世界只有固定的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的供給,那麼人口、生產和生活水平如何能保持長期的持續增長呢?石油和礦藏的供給最終不會耗盡嗎?當這些資源的短缺開始出現時,不僅會使經濟增長停止,也許還會迫使生活水平下降吧?
儘管這些觀點言之有理,但大多數經濟學家並不像想象的那樣關注這種增長的限制。他們認為,技術進步會提供避免這些限制的方法。如果我們拿今天的經濟與過去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各種使用自然資源的方法已經得到了改進。現代汽車耗油更少。新住房有更好的隔熱設備,所需要的用於調節室溫的能源也少了。更有效的採油裝置使得采油過程中浪費的石油較少。資源回收使一些不可再生性資源被重複利用。可替代燃料的開發,例如用乙醇代替汽油,使我們能用可再生性資源來代替不可再生性資源。
70年前,一些環保人士擔心錫和銅的過度使用。在那時,錫和銅是關鍵商品:錫用於製造食物容器,而銅用於製造電話線。一些人建議對錫和銅實行強制回收利用和配給,以便子孫後代也能得到錫和銅的供給。但是,今天塑料已取代錫成為製造許多食物容器的材料,而電話通信通常可以利用以沙子為原料生產的光導纖維來傳輸。技術進步使一些曾經至關重要的自然資源變得不那麼必要了。
然而,所有這些努力足以保證經濟持續增長嗎?回答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是考察自然資源的價格。在一個市場經濟中,稀缺性反映在市場價格上。如果世界陷入了自然資源短缺,那麼這些資源的價格就會一直上升。但實際情況往往與此相反。自然資源的價格表現出相當大的短期波動,但在長期裡,大多數自然資源的價格(根據整體通貨膨脹調整過的)是穩定的或下降的。看來我們保存這些資源的增長的能力比它們的供給減少的速度要快。市場價格使我們沒有理由相信,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的限制。
25.3 經濟增長和公共政策
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確定了社會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以及其生產率取決於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源和技術知識。現在我們轉向全世界各國決策者面臨的問題:哪些政府政策可以提高生產率和生活水平?
25.3.1 儲蓄和投資
由於資本是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因此,一個社會可以改變它所擁有的資本量。如果經濟今天生產了大量新資本品,那麼明天它就擁有大量資本存量,並能生產更多的物品與服務。因此,提高未來生產率的一種方法是把更多的現期資源投資於資本的生產。
第1章提出的 經濟學十大原理 之一是人們面臨權衡取捨。當考慮資本積累時,這個原理尤其重要。由於資源是稀缺的,把更多資源用於生產資本就要求把較少資源用於生產現期消費的物品與服務。這就是說,社會如果更多地投資於資本,它就必然少消費並把更多的現期收入儲蓄起來。由資本積累所引起的增長並不是免費午餐:它要求社會犧牲現期物品與服務的消費,以便未來享有更多消費。
下一章要更詳細地考察經濟的金融市場如何協調儲蓄與投資,還要考察政府政策如何影響所進行的儲蓄與投資量。現在重要的是注意,鼓勵儲蓄和投資是政府促進增長的一種方法,並且在長期中也是提高一個經濟生活水平的一種方法。
25.3.2 收益遞減和追趕效應
假設一個政府,推行一種提高國民儲蓄率的政策——提高用於儲蓄而不是消費的GDP百分比。這會出現什麼結果呢?隨著一國儲蓄的增加,用於生產消費品的資源少了,而更多的資源用於生產資本品。結果,資本存量增加了,這就引起生產率的提高和GDP更快的增長。但是,這種高增長率能持續多長時間呢?假設儲蓄率處於新的高水平之上,GDP增長率會一直高下去,還是隻能持續一段時間呢?
對於生產過程的傳統觀點是,資本要受到
收益遞
減
(diminishing returns)的制約:隨著資本存量的增加,由增加的一單位資本生產的額外產量減少。換句話說,當工人已經用大量資本存量生產物品與服務時,再給他們增加一單位資本所提高的生產率是微小的。圖25-1說明了這一點,該圖表明,在所有其他決定產量的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人均資本量如何決定人均產量。

圖25-1 生產函數圖示
由於收益遞減,儲蓄率的增加所引起的高增長只是暫時的。隨著儲蓄率的增加使積累的資本更多,從增加的資本中得到的收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因此增長會放慢。 在長期中,儲蓄率的增加會引起生產率和收入水平的上升,但不會引起這些變量增長率的提高 。然而,達到這種長期可能需要相當一段時間。根據對經濟增長國際數據的研究,提高儲蓄率可以在幾十年內引起相當高的增長。
資本的收益遞減還有一層重要的含義: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國開始時較窮,它就更易實現迅速增長。這種初始狀況對隨後增長的影響有時稱為
追趕效
應
(catch-up effect)。在貧窮國家中,工人甚至缺乏最原始的工具,因此生產率極低。少量的資本投資會大大提高這些工人的生產率。與此相反,富國的工人用大量資本工作,這部分解釋了他們的高生產率。但由於人均資本量已經如此之高,所以增加的資本投資對生產率只有較小的影響。對經濟增長國際數據的研究證明了這種追趕效應:當控制住其他變量,例如用於投資的GDP百分比時,窮國往往增長得比富國快。
這種追趕效應有助於解釋某些令人費解的事實。這裡有一個例子:從1960年到1990年,美國和韓國用於投資的GDP份額相似,但在這一期間,美國只有2%左右的適度增長,而韓國卻以超過6%的驚人速度增長。對這種差別的解釋就是追趕效應。在1960年,韓國人均GDP不到美國的1/10,這部分是由於以前的投資極低。在初始資本存量較少時,韓國資本積累的收益就大得多,這使韓國後來有較高的增長率。
這種追趕效應也表現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當一個學校在年末向“進步最大的”學生頒獎時,這種學生往往是年初成績較差的學生。那些年初不學習的學生髮現,他們的進步比那些總是刻苦學習的學生容易。要注意的是,在起點既定的情況下,“進步最大”是好的,但成為“最好的學生”更好。同樣,最近幾十年間韓國的經濟增長一直比美國快得多,但人均GDP仍然是美國更高。
25.3.3 來自國外的投資
到現在為止,我們討論的目的在於提高一國儲蓄率的政策如何增加投資,進而提高長期的經濟增長率。但國內居民的儲蓄並不是一國投資於新資本的唯一方法。另一種方法是外國人的投資。
來自國外的投資採取了幾種形式。福特汽車公司可以在墨西哥建一個汽車廠。由外國實體擁有並經營的資本投資稱為 外國直接投資 。另一種方式是,一個美國人可以購買墨西哥公司的股票(也就是說,購買該公司的所有權份額);墨西哥公司可以用賣股票的收入來建立一個新工廠。用外國貨幣籌資,但由國內居民經營的投資稱為 外國有價證券投資 。在這兩種情況下,美國人提供了墨西哥資本存量增加所必需的資源。這就是說,用美國人的儲蓄為墨西哥人的投資籌資。
當外國人在一個國家投資時,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期望獲得投資收益。福特公司的汽車廠增加了墨西哥的資本存量,因此提高了墨西哥的生產率,增加了墨西哥的GDP。但福特公司也以利潤的形式把一些額外收入帶回美國。同樣,當一個美國投資者購買墨西哥股票時,投資者也有權得到墨西哥公司賺到的一部分利潤。
因此,來自國外的投資對經濟繁榮的所有衡量指標的影響並不相同。我們還記得,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本國公民和非本國公民在國內賺到的收入,而國民生產總值(GNP)是一國公民在國內外賺到的收入。當福特公司在墨西哥開辦它的汽車廠時,工廠產生的一些收入屬於並不生活在墨西哥的人。因此,在墨西哥的國外投資所增加的墨西哥人的收入(用GNP衡量)小於在墨西哥增加的生產(用GDP衡量)。
此外,利用來自國外的投資是一國增長的一種方法。即使來自這種投資的一部分收益流回外國所有者手中,這種投資也增加了一國的資本存量,導致該國更高的生產率和更高的工資。而且,來自國外的投資也是窮國學習富國開發並運用先進技術的一種方式。由於這些原因,許多在欠發達國家當顧問的經濟學家都提倡鼓勵來自外國投資的政策。這往往意味著取消政府對外國人擁有國內資本的限制。
鼓勵資本流入窮國的一個組織是世界銀行。這個國際組織從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得到資金,並用這些資金向欠發達國家發放貸款,以便這些國家能投資於道路、排水系統、學校和其他類型的資本。它也向這些國家就關於如何最有效地運用這些資金提供諮詢。世界銀行與其姐妹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起來的。戰爭給我們的一個教訓是,經濟不景氣往往引起政治動亂、國際局勢緊張以及軍事衝突。因此,每個國家都應關心和促進世界各國的經濟繁榮。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的目的就在於此。
25.3.4 教育
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對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繁榮至少和物質資本投資同樣重要。在美國,從歷史上看,每一年學校教育使人的工資增加平均10%左右。在人力資本特別稀缺的欠發達國家,受過教育的工人與未受過教育的工人之間的工資差距甚至更大。因此,政府政策能夠提高生活水平的一種方法是提供良好的學校,並鼓勵人們利用這些學校。
人力資本投資和物質資本投資一樣也有機會成本。當學生上學時,他們放棄了本可以作為勞動力賺到的收入。在欠發達國家,儘管學校教育的收益非常高,但兒童往往小小年紀就退學了,這只是因為需要他們的勞動來幫助養家餬口。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特別重要,因為人力資本帶來正外部性。 外部性 是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例如,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會產生一些有關如何最好地生產物品與服務的新思想。如果這些新思想進入社會的知識寶庫,從而每一個人都可以利用,那麼這些思想就是教育的外部收益。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教育的社會收益就遠遠大於個人收益。這種觀點證明了我們看到的以公共教育為形式的大量人力資本投資補貼的正確性。
即問即答
■描述政府決策者可以努力提高社會生活水平的三種方式。這些政策有什麼缺點嗎?
一些窮國面臨的一個問題是 人才外流 ——許多受過最高教育的工人移民到富國,他們在這些國家可以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果人力資本有正外部性,那麼這種人才外流就使那些留下來的人比未發生人才外流時更窮。這個問題使決策者進退兩難。一方面,美國和其他富國有最好的高等教育制度,而且窮國把它們最好的學生派到國外獲得更高學位看來是正常的。另一方面,這些在國外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學生可能選擇不回國,這種人才外流將進一步減少窮國的人力資本存量。
25.3.5 健康與營養
雖然 人力資本 這個術語通常指教育,但它也可以用來描述另一種類型的對人的投資:使人口更健康的支出。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更健康的工人生產率更高。對人口的健康進行適當投資是一國提高生產率和生活水平的一種方法。
根據近年來經濟史學家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Fogel)的研究,長期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通過更好的營養改善健康狀況。他估算出,1780年在英國,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缺乏營養,以至於他們不能從事體力勞動。在那些能工作的人中,攝入的熱量不足大大減少了他們可以付出的工作努力。隨著營養改善,工人的生產率也提高了。
福格爾部分通過觀察人口的身高來研究這些歷史趨勢。個子矮可能是營養不良的標誌,特別是在胎兒時期和兒童時期。福格爾發現,隨著一國經濟的發展,人們吃得更多了,而且人的個子也高了。從1775年到1975年,英國人均的熱量攝入增加了26%,男性的平均身高也增加了3.6英寸。同樣,在1962—1995年韓國迅猛的經濟增長期間,熱量的消費增加了44%,男性的平均身高則增加了2英寸。當然,人的身高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共同決定的,但由於人的基因結構變化很慢,所以平均身高的增加最大可能是由於環境引起的——營養是最顯而易見的解釋。
而且,研究發現,身高是生產率的一個衡量指標。研究者觀察某一個時點上大量的工人數據時,發現高個子的工人往往賺錢更多。由於工資反映了工人的生產率,這一發現表明,高個子工人生產率更高。身高對工資的影響在窮國特別顯著,在這些國家營養不良是一個較大的風險。
福格爾在1993年因其對經濟史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其研究不僅包括他對營養的研究,而且還包括他對美國奴隸制和鐵路在美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研究。在他被授予諾貝爾獎時所做的演講中,他概括了健康和經濟增長之間關係的證據。他的結論是:“總體營養的改善對英國1790—1980年間人均收入增長的貢獻約為30%。”
今天,營養不良現象在英國和美國這些發達國家已經很少見了(肥胖是更普遍的問題)。但對發展中國家的人們而言,健康狀況差和營養不足仍然是提高生產率和改善生活水平的障礙。聯合國估計,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幾乎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
健康和財富之間的因果關係也是雙向的。窮國的貧窮,部分是因為人們不健康,而人們不健康部分又是因為他們窮,負擔不起必要的醫療和營養費用。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但是,這個事實也揭示了良性循環的可能性:引起更快經濟增長的政策自然會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而這又會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
In the news
【新聞摘錄】食品援助計劃有益還是有害
經濟政策經常適得其反。下文就是一個例子。
對發展中國家的食品援助計劃可能加劇武裝衝突
Justin Lahart
國家陷於紛爭,人民處於飢餓狀態。
我們很自然的反應是送去食物,但事實上這樣做可能有問題。幾十年以來,救援人員、記者和其他一些人都提供了事實說明食品援助經常被當地武裝濫用於自己的給養以及武器購買。護送食品的卡車和其他設備經常被劫持。
這些報告最終都被視為奇聞軼事,或者僅僅是極端、少數的案例。更何況“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總是存在的,比如說,是食品援助加劇了衝突紛爭,還是醞釀中的爭鬥帶來了食品援助。
但是,哈佛大學的Nathan Nunn和耶魯大學的Nancy Qian發明了一個新方法,迴避了雞與蛋的問題,更直接地估量出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的結論發人深省。
這兩位經濟學家發現,美國食品援助計劃的流向與小麥關係很大。在豐收年份裡,美國政府囤積小麥,作為價格支持項目的一部分。而在次年,多餘的小麥就被作為食品援助運送到發展中國家。這就使經濟學家們能夠梳理出1972—2006年間食品流向134個發展中國家產生的影響。
他們發現,食品援助計劃增加了受援國發生武裝衝突的概率和持續時間。而且在擁有道路更少——食品護送車隊更難繞開麻煩——的國家,以及有嚴重的民族分裂問題的國家,這種問題就更為突出。

經濟學家們認為,由於食品體積龐大,可能需要通過政府無法控制的地區運輸,因此,特別容易成為武裝力量襲擊的目標。因此,他們說道:“我們的研究成果不應該被推廣而作為其他外國援助所產生影響的證據。”
資料來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Real Time Economics blog, January 30, 2012.
25.3.6 產權和政治穩定
決策者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的另一種方法是保護產權和促進政治穩定。這個問題正是市場經濟如何運行的核心問題。
市場經濟中的生產產生於千百萬個個人與企業的相互交易。例如,當你買一輛汽車時,你就購買了汽車中間商、汽車製造商、鋼鐵公司、鐵礦公司等的產出。生產分別在許多企業進行,就使經濟的生產要素可以得到儘可能有效的利用。為了達到這個結果,經濟必須協調這些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易。市場經濟通過市場價格實現這種協調。這就是說,市場價格是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用來使組成經濟的成千上萬個市場實現供求平衡的工具。
價格制度發生作用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經濟中廣泛尊重 產權 。產權指人們對自己擁有的資源行使權力的能力。如果一家鐵礦公司預計鐵礦會被偷走,它就不會努力開採鐵礦。只有公司相信它將從鐵礦的隨後銷售中獲得收益,它才會開採鐵礦。由於這個原因,法院在市場經濟中所起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強制保護產權。在整個刑事審判制度中,法院禁止偷竊。此外,在整個民事審判制度中,法庭保證買者和賣者履行他們的合同。
發達國家的人們往往把產權視為理所當然的,而那些生活在欠發達國家的人們也明白缺乏產權會是一個嚴重問題。在許多國家中,司法制度不能很好地運行。合同很難得到實施,而且欺詐往往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在較為極端的情況下,政府不僅不能保護產權,而且實際上還侵犯產權。在一些國家中,企業為了進行經營,需要賄賂有權的政府官員。這種腐敗阻礙了市場的協調能力,它還抑制了國內儲蓄和來自國外的投資。
對產權的一個威脅是政治的不穩定性。當革命和政變很普遍時,產權在未來能否得到尊重就很值得懷疑。如果一個發生革命性鉅變的政府沒收一些企業的資本,國內居民就很少有儲蓄、投資和開辦新企業的激勵了。同時,外國人也很少有在該國投資的激勵了。革命性鉅變的威脅甚至會降低一國的生活水平。
因此,經濟繁榮部分取決於政治繁榮。一個擁有有效的法院體系、忠誠的政府官員和穩定的政治局勢的國家享有的生活水平將高於一個缺乏法院體系、官員腐敗和經常發生革命和政變的國家。
25.3.7 自由貿易
世界上最窮的一些國家企圖通過實施 內向型政策 來實現更快的經濟增長。這些政策的目的在於通過避免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相互交易來提高國內的生產率和生活水平。一些聲稱需要保護以避開外國競爭來生存和成長的國內企業,通常支持這種幼稚產業論。這種幼稚產業保護論與對外國人的普遍不信任結合在一起,有時會使欠發達國家的決策者實行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
今天大多數經濟學家相信,窮國實行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的 外向型政策 會使其狀況變好。物品與服務的國際貿易能改善一國公民的經濟福利。在某些方面,貿易是一種技術。當一個國家出口小麥並進口紡織品時,該國就如同發明了一種把小麥變為紡織品的技術一樣而獲益。因此,取消貿易限制的國家,將經歷重大技術進步之後出現的同種經濟增長。
當考慮到許多欠發達國家規模不大時,內向型發展的不利影響就顯而易見了。例如,阿根廷的GDP總量與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的GDP總量相近。設想一下,如果休斯敦市議會禁止本市居民與住在該市範圍外的人進行貿易,會出現什麼情況。當不能利用貿易的好處時,休斯敦就要生產它消費的所有物品。它還要生產它所需的所有資本品,而不是進口其他城市最先進的設備。休斯敦的生活水平馬上就會下降,而且問題會一直惡化下去。這正是阿根廷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裡實行內向型政策所出現的情況。與此相反,實行外向型政策的國家和地區,例如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都有很高的經濟增長率。
一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量不僅取決於政府政策,還取決於地理環境。有天然海港的國家發現它們進行貿易要比沒有這種資源的國家容易。世界上許多重要城市,例如紐約、舊金山和香港,都位於海邊並不是偶然的。同樣,由於內陸國家進行國際貿易更為困難,所以它們的收入水平往往低於容易接近世界航道的國家。例如,超過80%的居民住在離海岸線100公里以內的國家,其人均GDP是不到20%的居民住在海岸線附近的國家的4倍。靠近大海的關鍵重要性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由許多內陸國家構成的非洲大陸如此貧窮。
25.3.8 研究與開發
今天的生活水平高於一個世紀前的主要原因是技術知識的進步。電話、晶體管、電腦和內燃機是提高生產物品與服務能力的成千上萬個創新中的一些。
雖然大多數技術進步來自企業和個人發明家所進行的私人研究,但這之中也有政府對促進這些努力的關心。在很大程度上,知識是 公共物品 :這就是說,一旦某個人發現了一個思想,這個思想就進入社會的知識寶庫,而且其他人可以免費使用。正如政府在提供國防這類公共物品上起作用一樣,它在鼓勵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中也應該起作用。
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在創造和傳播技術知識方面起著作用。一個世紀前,政府就資助耕作方法研究,建議農民如何最好地利用他們的土地。近年來,美國政府一直通過空軍和國家航空航天局支持空間研究,因此,美國成為火箭和航天飛機的主要製造者。政府繼續用來自國家科學基金和國家醫療研究所的研究資金鼓勵知識進步,並用減稅鼓勵企業從事研究與開發。
政府政策鼓勵研究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專利制度。當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發明了一種新產品,例如一種新藥品時,發明者可以申請專利。如果認定該產品的確是原創性的,政府就授予專利,從而給予發明者在規定年限內排他性地生產該產品的權利。在本質上,專利給予發明者對其發明的產權,這就把他的新思想從公共物品變成私人物品。通過允許發明者從其發明中獲得利潤——儘管只是暫時的——專利制度就增加了對個人和企業從事研究的激勵。
25.3.9 人口增長
經濟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已經就人口是如何影響社會的問題爭論了很久。最直接的影響是勞動力規模:人口多意味著生產物品和服務的工人多。中國人口眾多是中國在世界經濟中起著如此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
但是,同時人口多也意味著消費這些物品與服務的人多。因此,儘管人口眾多意味著物品與服務的總產出更多,但是它不一定意味著普通公民的生活水平高。的確,在各種經濟發展層次上都可以發現大國與小國。
在這些明顯的人口規模影響之外,人口增長與其他生產要素以更為微妙且引起更多爭論的方式相互作用。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
圖片來源:2002 ARPL/Top ham/The ImageWorks.
導致自然資源緊張 英國牧師和早期經濟思想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以其名為《論人口對未來社會進步影響的原理》(簡稱《人口論》)的著作而聞名於世。在這本書中,馬爾薩斯提出了可能是歷史上最聳人聽聞的預言。馬爾薩斯認為,不斷增長的人口將始終制約著社會養活自己的能力,結果人類註定要永遠生活在貧困之中。
馬爾薩斯的邏輯是非常簡單的。他從指出“食物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以及“兩性間的性慾是必然的,且將幾乎保持現狀”開始,得出的結論是“人口的力量永遠大於地球上生產維持人類生存的必需品的力量”。根據馬爾薩斯的觀點,對人口增長的唯一限制是“災難和罪惡”。他認為,教會或政府減緩貧困的努力都是反生產的,因為這些努力僅僅是讓窮人多生孩子,這對社會生產能力造成了更大的限制。
馬爾薩斯也許正確地描述了他生活的時代,但幸運的是,他的可怕預言並沒有變為現實。儘管過去200年間世界人口增長了6倍左右,但全世界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大大提升了。由於經濟增長,長期的飢餓和營養不良現在遠沒有馬爾薩斯時代那麼普遍。饑荒雖不時出現,但通常都是收入分配不平等或政治不穩定的結果,而不是食物生產不足的結果。
馬爾薩斯錯在哪裡呢?正如我們在本章前面的案例研究中所討論的,人類創造力的增長抵消了人口增加所產生的影響。馬爾薩斯從未想到過的農藥、化肥、機械化農業設備、新作物品種以及其他技術進步使每個農民可以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儘管要養活的人變多了,但由於每個農民的生產率更高了,需要的農民反而越來越少了。
In the news
【新聞摘錄】一個經濟學家的回答
為什麼一些國家興旺發達,而另一些國家遠非如此,本文對這個深奧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分析視角。
使一國富裕的是什麼
Daron AcemogIu
我們是富國,有財產,發達。但世界上的其他大多數國家——在非洲、南亞和南美,如索馬里、玻利維亞和孟加拉國——並非如此。情況總是這樣,全球分為富裕與貧窮、健康與疾病流行、食物充足與饑荒,各國的不平等是空前的。平均每個美國公民的財富是危地馬拉的十倍,朝鮮的二十多倍,馬裡、埃塞俄比亞、剛果或塞拉利昂的四十多倍。
幾個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家無法成功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是為什麼?但其實,他們應該提的問題是,如何才能解決?因為不平等並不是先天的。國家並不像孩子一樣——並不出生於富裕之家或貧窮之家。它們的政府決定了他們的種種狀況。
你可以研究法國政治哲學家孟德斯鳩的不平等理論,他在18世紀中期給出了一種極為簡單的解釋:熱帶地區的人天生就懶。其後陸陸續續還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是不是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之工作道德是經濟成功真正的驅動力?或者也許富國過去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或者也許就是追蹤哪個國家的主要人口有歐洲血統那麼簡單?所有這些理論的問題在於,當它們表面上適用於某些特殊情況時,另一些情況則從根本上駁倒了這些理論。
今天提出的理論也同樣如此。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任、經濟學家Jeffrey Sachs把相對成功的國家歸因於地理和氣候。他認為,在世界上最窮的地區,貧瘠而炎熱的土壤使農業遇到挑戰,而且炎熱的天氣容易引起疾病,特別是瘧疾。也許如果我們能解決這些問題,教導這些國家的人民掌握更好的農業技術,消滅瘧疾,或者至少可以給他們配備青黴素,以便戰勝這些致命的疾病,這樣就可以消除貧窮。更好的方法也許是讓這些人民移民,放棄他們荒涼的土地。

著名的生態學家和暢銷書作者Jared Diamond提出了一種不同的理論:世界不平等的起源是動植物物種的歷史稟賦以及技術進步。按Diamond的說法,最早學會耕種作物的文化也是最早學會使用犁的文化,從而就最早採用其他技術,這就是每一個成功經濟的發動機。那麼也許解決世界的不平等問題取決於技術——用互聯網和手機把發展中國家聯繫在一起。
儘管Sachs和Diamond對貧窮的某些內容提出了不錯的觀點,但是他們與孟德斯鳩和其他追隨者有某些共同之處,即他們忽略了激勵。人們需要投資和遠景的激勵;他們需要知道,如果他們努力工作,他們就可以賺到錢,並能實際上持有這些錢。而且,確保這種激勵的關鍵是健全的制度——為實現目標和創新提供機會的法治、安全感以及政府體系。這正是決定從無到有的因素——不是地理、天氣、技術、疾病或道德倫理。
簡單地說,解決了激勵你就解決了貧窮。而如果你希望解決制度問題,就必須解決政府問題。
我們如何知道制度對國家貧富如此重要呢?我們從被美國—墨西哥邊界分成兩半的城市Nogales開始。Nogales的兩個部分在地理上沒有差別。天氣是相同的,風是相同的,土壤也一樣。在地理和氣候相同的條件下,流行病的類型相同,居民的道德、文化和語言背景也相同。按邏輯,這個城市兩邊在經濟上應該是相同的。
但它們大不相同。
邊界的一邊在亞利桑那州Santa Cruz縣,家庭中位收入為30000美元;離此幾米之外,家庭中位收入為10000美元。在一邊,大多數青少年都在公立高中,而且大多數成年人擁有高中畢業學歷;在另一邊,只有少數居民能上高中,更不用說上大學了。亞利桑那州65歲以上的老人享有良好的保健和醫療服務,更不用說有效的道路網、電力、電話服務,以及可靠的活水處理和公共衛生體系;邊界那邊這些一件也沒有,道路是壞的,嬰兒死亡率高,電力和電話服務昂貴且弊端叢生。
關鍵的差別是邊界北邊的人享有法律和秩序,以及可靠的政府服務——他們可以不用擔心生命、安全或財產權而去從事日常活動和工作。在另一邊,居民有引起犯罪、受賄和不安全的制度。
Nogales也許是最明顯的例子,但絕不是唯一的。以新加坡來說,曾經是一個貧瘠的熱帶島嶼,在英國殖民者建立起產權並鼓勵貿易之後,變成亞洲最富的國家。再以中國來說,曾經有幾十年的停滯與災荒,在鄧小平先生開始在農業中以及又在工業中明晰產權之後改變了。再看博茨瓦納,它的經濟經歷了四十年的繁榮,而非洲其他國家卻在衰退,這是由於博茨瓦納強大的部落制度以及早期民選領導人富有遠見的國家建設。

Daron AcemogIu
圖片來源:由本人提供。
現在看看經濟和政治上的失敗。可以從塞拉利昂開始,這是一個缺乏有效的制度而鑽石極其豐富的國家,幾十年來陷於內戰和動亂之中,貪汙至今仍未得到制止。或者再看看朝鮮,它在地理、道德、文化上與韓國相同,但要貧窮十多倍。再看看埃及,這是世界上偉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自從Ottomans及其以後歐洲人的殖民以來經濟上一直停滯,戰後的獨立政府使情況更壞,這個政府限制所有經濟活動和市場。實際上,這個理論是可以用來說明世界大多數國家的不平等模式的。
如果我們知道了為什麼一些國家貧窮,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為了幫助它們,我們能做些什麼。我們從外部改善制度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我們並不是無所作為的,而是,在很多情況下,可以做許多事情。當時機來臨時,甚至世界上最受壓迫的人民也會起來反對專制。我們最近在伊朗看到了這種情況,而幾年前在烏克蘭的橙色革命期間也看到了這種情況。
美國在鼓勵這類運動中不應該起被動作用。在微觀層次上,我們可以通過教育,並用現代的行動主義的工具來幫助外國公民,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也許需要提供加密技術和手機平臺。這些可以打破專制政府設置的防火牆和檢查制度。
毫無疑問,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已經存在了上千年而且在過去一百五十年間擴大到空前的水平,要消除這種不平衡並不容易。但是,我們承認失敗的政府和制度在引起貧窮上的作用,我們就有為改變它而鬥爭的機會。
Daron AcemogIu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經濟學家。
資料來源: Esquire ,November 18, 2009.
稀釋了資本存量 馬爾薩斯擔心人口對自然資源使用的影響,而一些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則強調人口對資本積累的影響。根據這些理論,高人口增長降低了每個工人的GDP,因為工人數量的迅速增長使資本存量被更稀薄地分攤。換句話說,當人口迅速增長時,每個工人配備的資本就減少了。每個工人分攤的資本量的減少引起生產率和人均GDP的降低。
就人力資本的情況而言,這個問題最明顯。高人口增長的國家存在著大量學齡兒童,這就使教育體系負擔更重。因此,毫不奇怪,在高人口增長的國家,教育成就往往較低。
世界各國人口的增長差別很大。在發達國家,例如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近幾十年來每年人口增長1%左右,而且預期未來人口增長會更慢。與此相反,在許多貧窮的非洲國家,人口每年增長3%左右。按這種比率,人口每23年就要翻一番。這種快速的人口增長使得向工人提供他們實現高生產率水平所需的工具和技能變得很困難。
雖然快速的人口增長並不是欠發達國家貧窮的主要原因,但一些分析家相信,降低人口增長率將有助於這些國家的人民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在一些國家,用控制家庭生養孩子數量的法律就可以直接達到這個目標;在另一些國家,降低人口增長的目標是通過提高對生育控制技術的瞭解來間接實現的。
國家可以影響人口增長的另一種方法是運用 經濟學十大原理 之一: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撫養孩子也像任何一種決策一樣有機會成本。當機會成本增加時,人們就將選擇較小的家庭。特別是,有機會獲得良好教育和滿意工作的婦女往往要的孩子少於那些在家庭外工作機會少的婦女。因此,促進平等對待婦女的政策是欠發達國家降低人口增長率的一種方法,也許還能提高其生活水平。
促進了技術進步 雖然快速的人口增長會通過減少每個工人擁有的資本量而抑制經濟繁榮,但它也有某些好處。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世界人口增長一直是技術進步和經濟繁榮的發動機。機制很簡單:如果有更多的人,那麼就會有更多對技術進步做出貢獻的科學家、發明家和工程師,每一個人都將因此而受益。
經濟學家邁克爾·克瑞默(Michael Kremer)在一篇題為《人口增長與技術變革:公元前100萬年到1990年》的文章中對這種假說提供了一些支持,這篇文章發表在1993年的《經濟學季刊》上。克瑞默注意到,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世界經濟增長率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而增長。例如,世界人口為10億時(1800年左右)世界經濟的增長比人口只有1億時(公元前500年左右)要迅速。這個事實與更多的人口引起更快的技術進步的假設一致。
克瑞默的第二個證據來自對世界不同地區的比較。公元前1萬年冰川紀結束時,極地冰雪融化形成的洪水衝破了大陸之間的連接地帶,並把世界分為幾千年中無法相互聯繫的幾個地區。如果說當有更多的人做出發明時技術進步較為迅速,那麼更大的地區就應該有更快的經濟增長。
根據克瑞默的說法,這正是發生過的事情。在1500年(這一年哥倫布重建了聯繫)世界上最成功的地區組成了大部分歐亞非地區的“古老世界”文化。上一個技術進步是美洲的阿茲特克和瑪雅文明,再往上是澳大利亞的狩獵採集者,再之前是塔斯馬尼亞的原始人,他們甚至不知道用火,大多數工具是石頭和骨頭。
最小的島嶼地區是Flinders島,它是塔斯馬尼亞和澳大利亞之間的一個小島。由於人口最少,Flinders島取得技術進步的機會最少,實際上它是在退步。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Flinders島上的人口完全消失了。克瑞默的結論是,人口多是技術進步的前提。
25.4 結論:長期增長的重要性
在本章中,我們討論了什麼因素決定一國的生活水平,以及決策者如何通過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提高生活水平。本章的大部分內容概括在 經濟學十大原理 之一中: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想促進生活水平提高的決策者應該把目標定為,通過鼓勵生產要素的迅速積累和保證這些要素儘可能得到有效運用來提高自己國家的生產能力。
經濟學家關於政府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的觀點並不一致。但至少政府可以通過維護產權和政治穩定來支持看不見的手。爭論較多的是,政府是否應該確定並補貼那些對技術進步特別重要的特定行業。毫無疑問,這些問題是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代決策者在學習經濟增長基本結論方面成功與否,將決定下一代會繼承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內容提要
◎ 按人均GDP衡量的經濟繁榮在世界各國差別很大。世界上最富裕國家的平均收入是最貧窮國家的十倍以上。由於真實GDP增長率差別也很大,所以各國的相對地位一直在急劇變動。
◎ 一個經濟的生活水平取決於該經濟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生產率又取決於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源和工人所得到的技術知識。
◎ 政府政策能以許多方式影響經濟的增長率:鼓勵儲蓄和投資、鼓勵來自國外的投資、促進教育、促進健康、維護產權與政治穩定、允許自由貿易以及促進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 資本積累收益遞減的限制:一個經濟擁有的資本越多,該經濟從新增加的一單位資本中得到的產量的增加就越少。結果,儘管高儲蓄會引起一定時期內的高增長,但是隨著資本、生產率和收入的增加,增長最終會放慢。由於收益遞減,在窮國資本的收益特別高。在其他條件相同時,由於追趕效應這些國家可以增長得更快。
◎ 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有多種影響。一方面,更加迅速的人口增長會通過使自然資源供給緊張和減少每個工人可以得到的資本量而降低生產率。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口也可以提高技術進步的速度,因為會產生更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關鍵概念
生產率
物質資本
人力資本
自然資源
技術知識
收益遞減
追趕效應
複習題
1.一國的GDP水平衡量什麼?GDP的增長率衡量什麼?你是願意生活在一個高GDP水平而增長率低的國家,還是願意生活在一個低GDP水平而增長率高的國家?
2.列出並說明生產率的四個決定因素。
3.大學學位是哪一種形式的資本?
4.解釋高儲蓄率如何帶來高生活水平。什麼因素會阻礙
決策者努力提高儲蓄率?
5.高儲蓄率引起暫時的高增長還是永遠的高增長?
6.為什麼取消關稅這類貿易限制會引起更快的經濟增長?
7.人口增長率如何影響人均GDP的水平?
8.說明美國政府努力鼓勵技術知識進步的兩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