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ankiw 經濟學原理 全 v7

第21章
消費者選擇理論

走進商店時,你會見到成千上萬種可以買的物品。然而,由於財力是有限的,你不能買想買的一切。因此,你會考慮各種可供銷售的物品的價格,並在你既有的財力下購買最適合你需要和意願的一組商品。

在本章中,我們將提出描述消費者如何做出購買決策的理論。到現在為止,我們一直用需求曲線來概括消費者決策。正如前面所說的,一種物品的需求曲線反映消費者對該物品的支付意願。當一種物品價格上升時,消費者願意購買的數量將減少,因此其需求量減少。現在我們深入考察需求曲線背後的決策。本章中所提出的消費者選擇理論對需求提供了更全面的解釋,正如第14章的競爭企業理論對供給提供了更全面的解釋一樣。

第1章討論的 經濟學十大原理 之一是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消費者選擇理論考察了人們在作為消費者時面臨的權衡取捨。當消費者多購買某種物品時,他只能少購買其他物品。當他把更多時間用於休閒並用更少的時間工作時,他的收入就減少,並只能減少消費。當他把收入更多地用於現在並減少儲蓄時,他就必須接受未來的低消費水平。消費者選擇理論考察的是面臨這些權衡取捨的消費者如何做出選擇,以及他們如何對他們環境的變化做出反應。

在提出消費者選擇的基本理論之後,我們把它應用於幾個家庭決策問題。特別是,我們要問:

● 所有需求曲線都向右下方傾斜嗎?

● 工資如何影響勞動供給?

● 利率如何影響家庭儲蓄?

乍一看,這些問題似乎是毫不相關的。但正如下文將要說明的,這三個問題都可以用消費者選擇理論來解釋。

21.1 預算約束:消費者能買得起什麼

大多數人都想提高他們所消費的物品的數量或質量——度更長時間的假、開更豪華的車,或者在更好的餐館吃飯。人們消費的之所以比他們想要的少是因為他們受到收入的 約束 ,或者說限制。我們從考察收入和支出之間的這種聯繫來開始對消費者選擇的研究。

為了使問題簡化,我們考察一個只購買兩種物品——比薩餅與百事可樂——的消費者面臨的決策。當然,人們實際上購買成千上萬不同種類的物品。但假設只有兩種物品極大地簡化了問題,而又不改變關於消費者選擇的基本觀點。

首先考慮消費者的收入如何約束用於比薩餅和百事可樂的支出量。假設消費者每月收入為1000美元,而且全部用於消費比薩餅和百事可樂。一個比薩餅的價格是10美元,而一升百事可樂的價格是2美元。

圖21-1中的表格說明了消費者可以購買的比薩餅和百事可樂的多種組合。該表的第一行數據表示,如果消費者把全部收入用於買比薩餅,他一個月可以吃100個比薩餅,但此時就不能買百事可樂;第二行數據表示另一種可能的消費組合:90個比薩餅和50升百事可樂;以此類推。表中的每種消費組合的花費正好是1000美元。

圖21-1 消費者的預算約束線

圖21-1中的圖形說明了消費者可以選擇的消費組合。縱軸代表百事可樂的升數,橫軸代表比薩餅的個數。該圖上標出了三個點:在 A 點,消費者不買百事可樂而消費100個比薩餅;在 B 點,消費者不買比薩餅而消費500升百事可樂;在 C 點,消費者買50個比薩餅和250升百事可樂。 C 點正好是線段 AB 的中點,在這一點上消費者在比薩餅和百事可樂上的支出相同(500美元)。這只是消費者可以選擇的比薩餅和百事可樂的許多組合中的三種。線段 AB 上所有各點都是可能的選擇。這條線稱為 預算約束 (budget constraint),它表示消費者支付得起的消費組合。在本例中,它表示消費者面臨的比薩餅和百事可樂之間的權衡取捨。

預算約束線的斜率衡量的是消費者用一種物品換另一種物品的比率。回想一下,可以用縱軸距離變動除以橫軸距離變動(向上量比向前量)來計算兩點之間的斜率。從 A 點到 B 點,縱軸距離是500升百事可樂,橫軸距離是100個比薩餅。因此,斜率是每個比薩餅5升百事可樂(實際上,由於預算約束線向右下方傾斜,斜率是一個負數。但為了達到分析的目的,我們可以略去負號)。

要注意的是,預算約束線的斜率等於兩種物品的 相對價格 —— 一種物品與另一種物品的價格之比。1個比薩餅的價格是1升百事可樂價格的5倍,因此,1個比薩餅的機會成本是5升百事可樂。預算約束線的斜率為5,反映了市場提供給消費者的權衡取捨:1個比薩餅換5升百事可樂。

21.2 偏好:消費者想要什麼

本章的目的是說明消費者如何做出選擇。預算約束是分析該問題的一個方面,它表明消費者在收入與物品價格既定時所能買得起的物品組合。但是,消費者的選擇不僅取決於他的預算約束,而且還取決於他對這兩種物品的偏好。因此,消費者的偏好是我們分析的另一個方面。

21.2.1 用無差異曲線代表偏好

消費者的偏好使其在比薩餅與百事可樂的不同組合中做出選擇。如果提供給消費者的是兩個不同的組合,他將選擇最適合他愛好的組合。如果兩種組合同等程度地適合他的愛好,我們說,消費者在這兩種組合之間是 無差異 的。

正如用圖形表示消費者的預算約束一樣,我們也可以用圖形來表示他的偏好。我們用無差異曲線來實現這一目的。 無差異曲 (indifference curve)表示給消費者帶來相同滿足程度的消費組合。在本例中,無差異曲線表示使消費者同樣滿足的比薩餅和百事可樂的組合。

圖21-2表示消費者的許多無差異曲線中的兩條。消費者在 A B C 的組合中是無差異的,因為它們都在同一條曲線上。毫不奇怪,如果消費者消費的比薩餅減少了,比如說從 A 點減少到 B 點,百事可樂的消費必然增加,以使他同樣滿足;如果比薩餅的消費再減少,比如從 B 點減少到 C 點,百事可樂的消費量還會增加。

一條無差異曲線上任意一點的斜率等於消費者願意用一種物品替代另一種物品的比率,這個比率稱為 邊際替代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在本例中,邊際替代率衡量了為了補償一單位比薩餅消費的減少,消費者要得到多少單位百事可樂。要注意的是,由於無差異曲線並不是一條直線,因此,在一條既定的無差異曲線上,所有各點的邊際替代率並不相同。消費者願意用一種物品交換另一種物品的比率取決於他已經消費的物品量。這就是說,消費者願意用比薩餅換取百事可樂的量取決於他的飢餓或乾渴程度,而這種程度又取決於他消費了多少比薩餅和百事可樂。

在任何一條既定的無差異曲線的所有點上,消費者的滿足程度相同,但他對某些無差異曲線較為偏好。因為他對較多消費的偏好大於較少消費,所以,對較高無差異曲線的偏好大於較低的無差異曲線。在圖21-2中,消費者對無差異曲線 I 2 上任何一點的偏好都大於無差異曲線 I 1 上任何一點。

圖21-2 消費者偏好

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束給出了消費者偏好的完整排序。這就是說,我們可以用無差異曲線來給任意兩種物品的組合排序。例如,無差異曲線告訴我們,消費者對 D 點的偏好大於 A 點,因為 D 點所在的無差異曲線高於 A 點所在的無差異曲線(然而,這個結論可能是顯而易見的,因為 D 點向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百事可樂和更多的比薩餅)。無差異曲線還告訴我們,消費者對 D 點的偏好大於 C 點,因為 D 點在更高的無差異曲線上。儘管 D 點時的百事可樂比 C 點少,但其額外的比薩餅足以使消費者更偏好它。通過找出更高無差異曲線上的一點,我們可以用無差異曲線束來給出任何比薩餅和百事可樂組合的排序。

21.2.2 無差異曲線的四個特徵

由於無差異曲線代表消費者偏好,因此,它們具有某些反映這些偏好的特徵。下面我們考慮可以描述大多數無差異曲線的四個特徵:

特徵1 消費者對較高無差異曲線的偏好大於較低無差異曲線 。消費者通常偏好消費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商品。這種對更大數量的偏好反映在無差異曲線上。正如圖21-2所示,較高的無差異曲線所代表的物品量多於較低的無差異曲線。因此,消費者偏好較高的無差異曲線。

特徵2 無差異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無差異曲線的斜率反映了消費者願意用一種物品替代另一種物品的比率。在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兩種物品都喜歡。因此,如果要減少一種物品的量,為了使消費者同樣滿足,就必須增加另一種物品的量。由於這個原因,大多數無差異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特徵3 無差異曲線不相交 。為了證明這一點,假設兩條無差異曲線相交,如圖21-3所示。這樣,由於 A 點和 B 點在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兩點能使消費者同樣滿足。此外,由於 B 點與 C 點在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這兩點也能使消費者同樣滿足。但這些結論意味著,儘管在 C 點時對於兩種物品都可以消費更多,但 A 點與 C 點能使消費者同樣滿足。這就與消費者對較多兩種物品的偏好大於對較少兩種物品的偏好的假設相矛盾。因此,無差異曲線不能相交。

圖21-3 無差異曲線相交的不可能性

特徵4 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 。無差異曲線的斜率是邊際替代率——消費者願意用一種物品替代另一種物品的比率。邊際替代率通常取決於消費者目前消費的每一種物品的量。特別是,由於人們更願意放棄他們已經擁有的數量較多的物品,而不願意放棄他們不多的物品,因此,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例如,考慮圖21-4中的例子。在 A 點時,由於消費者有大量百事可樂而只有少量比薩餅,他非常餓但並不太渴。為了使消費者放棄1個比薩餅,就要給他6升百事可樂:邊際替代率是每個比薩餅6升百事可樂。與此相反,在 B 點時,消費者有少量百事可樂和大量比薩餅,因此他很渴但不太餓。在這一點時,他願意放棄1個比薩餅來得到1升百事可樂:邊際替代率是每個比薩餅1升百事可樂。因此,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反映了消費者更願意放棄他已大量擁有的那一種物品。

21.2.3 無差異曲線的兩個極端例子

無差異曲線的形狀告訴我們消費者用一種物品交換另一種物品的意願。當物品很容易相互替代時,無差異曲線呈現出較小的凸性;當物品難以替代時,無差異曲線呈現出很大的凸性。為了說明這兩種情況存在的原因,我們考慮兩種極端的情況。

圖21-4 凸向原點的無差異曲線

完全替代品 假設某人向你提供5美分硬幣和10美分硬幣的組合。你如何對這些不同的組合排序呢?

很可能的情況是,你只關心每種組合的總貨幣價值。如果是這樣的話,無論一組組合中5美分的硬幣和10美分的硬幣是多少,你總願意用2個5美分的硬幣換一個10美分的硬幣。你在5美分硬幣和10美分硬幣之間的邊際替代率是一個不變的數——2。

我們可以用圖21-5(a)中的無差異曲線表示你對5美分硬幣和10美分硬幣的偏好。由於邊際替代率是不變的,無差異曲線都是直線。在這種無差異曲線為直線的極端情況下,我們說這兩種物品是 完全替代 (perfect substitutes)。

完全互補品 假設某人向你提供了一些鞋的組合。一些鞋適合於你的左腳,另一些鞋適合於你的右腳。你如何對這些不同的組合排序呢?

在這種情況下,你只關心鞋的對數。換句話說,你將根據從這些鞋中配成的對數來判斷某個組合。5只左腳鞋和7只右腳鞋的組合只有5雙。如果不同時給左腳鞋,多給一隻右腳鞋沒有價值。

我們可以用圖21-5(b)的無差異曲線來代表你對右腳鞋和左腳鞋的偏好。在這種情況下,5只左腳鞋和5只右腳鞋與5只左腳鞋和7只右腳鞋的組合是等同的,它也與7只左腳鞋和5只右腳鞋的組合等同。因此,無差異曲線是直角形。在這種無差異曲線為直角形的情況下,我們說這兩種物品是 完全互補 (perfect complements)。

圖21-5 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補品

當然,在現實世界中,大多數物品既不是完全替代品(像5美分硬幣和10美分硬幣)也不是完全互補品(像右腳鞋與左腳鞋)。更典型的情況是,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但不會成為直角形的形狀。

即問即答

■畫出比薩餅和百事可樂的一些無差異曲線。解釋這些無差異曲線的四個特徵。

21.3 最優化:消費者選擇什麼

本章的目的是說明消費者如何做出選擇。我們已經說明了這種分析所需的兩個方面:消費者預算約束(他能支付得起的數量)與消費者的偏好(他想為之支出的東西)。現在我們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考察消費者關於購買什麼的決策。

21.3.1 消費者的最優選擇

再來考慮比薩餅與百事可樂的例子。消費者想達到比薩餅和百事可樂最好的可能組合——也就是說,在他的最高可能無差異曲線上的組合。但消費者還必須達到或低於他的預算約束線,預算約束線衡量他可以得到的總資源。

圖21-6表示消費者的預算約束線和其許多無差異曲線中的三條。消費者可以達到的最高無差異曲線(圖中的 I 2 )是正好與預算約束線相切的那條無差異曲線,相切的點被稱為 最優點 。消費者也許更偏愛 A 點,但他負擔不起那一點,因為這一點在他的預算約束線之外。消費者可以負擔得起 B 點,但這一點在較低的無差異曲線上,因此,給消費者帶來的滿足程度較低。最優點代表消費者可以得到的比薩餅和百事可樂的最優組合。

圖21-6 消費者最優點

要注意的是,在最優點時,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等於預算約束線的斜率,此時我們說,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約束線相切。無差異曲線的斜率是比薩餅和百事可樂之間的邊際替代率,而預算約束線的斜率是比薩餅和百事可樂的相對價格。因此, 消費者選擇的兩種物品組合要使邊際替代率等於相對價格

在第7章中,我們說明了市場價格如何反映消費者對物品的邊際評價。這種對消費者選擇的分析以另一種方法說明了同樣的結論。消費者在做出自己的消費選擇時,把兩種物品的相對價格作為既定的,然後選擇使他的邊際替代率等於這種相對價格的最優點。相對價格是 市場 願意用一種物品交換另一種物品的比率,而邊際替代率是 消費者 願意用一種物品交換另一種物品的比率。在消費者最優點,消費者對兩種物品的評價(用邊際替代率表示)等於市場的評價(用相對價格表示)。所以,作為這種消費者最優選擇的結果,不同物品的市場價格反映了消費者對這些物品的評價。

參考資料 效用:描述偏好和最優化的另一種方法

我們常用無差異曲線來表示消費者的偏好。另一種表示偏好的常用方法是用效用的概念。 效用 是對消費者從一組物品中得到的滿足程度和幸福程度的抽象衡量。經濟學家說,如果第一種物品組合提供的效用大於第二種,那麼消費者對第一種組合的偏好就大於第二種。

無差異曲線和效用是密切相關的。由於消費者偏好於更高無差異曲線上的各點,因此,更高無差異曲線上物品的組合提供了更高的效用。由於消費者在同一條無差異曲線所有各點上的滿足程度都相同,因此,所有這些組合都提供了同樣的效用。你可以把一條無差異曲線作為一條“等效用”曲線。

任何一種物品的 邊際效用 是消費者從多消費一單位該物品中得到的效用的增加。一般假設大多數物品表現出 邊際效用遞減 :消費者已經擁有的某種物品越多,額外一單位該物品所提供的邊際效用就越低。

兩種物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取決於它們的邊際效用。例如,如果 X 物品的邊際效用是 Y 物品邊際效用的兩倍,那麼,一個人需要兩個單位的 Y 物品來補償失去的一單位 X 物品,則邊際替代率等於2。也就是說,邊際替代率(從而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等於一種物品的邊際效用除以另一種物品的邊際效用。

效用分析提供了描述消費者最優化的另一種方法。回想一下,在消費者最優點,邊際替代率等於兩種物品價格的比率,即

MRS = P X / P Y

由於邊際替代率等於邊際效用的比率,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個最優化的條件寫為

MU X / MU Y = P X / P Y

整理得

MU X / P X = MU Y / P Y

對該等式有一個簡單的解釋:在最優點,用於 X 物品支出的每美元的邊際效用等於用於 Y 物品支出的每美元的邊際效用。(為什麼?如果該等式不成立,消費者就可以通過減少對每美元邊際效用較少的物品的支出,增加對每美元邊際效用較多的物品的支出,來增加效用。)

當經濟學家討論消費者選擇理論時,他們可能會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一個經濟學家可能會說,消費者的目標是效用最大化;另一個經濟學家可能會說,消費者的目標是最後達到最高可能的無差異曲線。第一個經濟學家的結論是,在消費者最優點,用於所有物品的每美元的邊際效用都是相等的;而第二個經濟學家的結論是,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約束線相切。在本質上,這是表述同一件事情的兩種方法。

21.3.2 收入變動如何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我們已經說明了消費者如何做出消費決策,現在來考察消費決策如何對收入變動做出反應。具體來說,假設收入增加了。在收入更高時,消費者可以買得起更多的兩種物品。因此,收入增加使預算約束線向外移動,如圖21-7所示。由於兩種物品的相對價格並沒有變,新預算約束線的斜率與原來的預算約束線一樣。這就是說,收入增加引起預算約束線平行移動。

圖21-7 收入增加

預算約束的擴大允許消費者選擇更好的比薩餅和百事可樂的組合。換句話說,消費者現在可以達到更高的無差異曲線。在預算約束線的移動和用無差異曲線代表的消費者偏好為既定時,消費者的最優點從“原來的最優點”移動到“新最優點”。

要注意的是,在圖21-7中,消費者選擇消費更多的百事可樂和更多的比薩餅。雖然這個模型的邏輯並不要求兩種物品的消費都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這種情況是最常見的。回憶一下第4章,如果當消費者收入增加時,他想更多地購買一種物品,經濟學家就稱這種物品是 正常物 (normal good)。圖21-7中的無差異曲線所依據的假設是,比薩餅和百事可樂都是正常物品。

圖21-8表示收入增加引起消費者多買比薩餅而少買百事可樂的例子。如果消費者在收入增加時減少某種物品的購買量,經濟學家就稱這種物品是 低檔物 (inferior good)。圖21-8就是依據比薩餅是正常物品而百事可樂是低檔物品的假設而繪出的。

圖21-8 低檔物品

雖然大多數物品是正常物品,但在世界上仍有一些低檔物品。低檔物品的一個例子是坐公共汽車。隨著收入增加,消費者更可能擁有自己的汽車或坐出租車,而不太可能坐公共汽車。因此,坐公共汽車是一種低檔物品。

21.3.3 價格變動如何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現在我們用消費者選擇模型來考察一種物品價格變動如何改變消費者的選擇。具體來說,假設百事可樂的價格由每升2美元下降到1美元。毫不奇怪,較低的價格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機會。換句話說,任何一種物品價格的下降都會使預算約束線向外移動。

圖21-9更具體地描述了價格下降如何影響預算約束線。如果消費者把全部1000美元的收入用於購買比薩餅,那麼,百事可樂的價格是不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的。因此,圖中的 A 點仍然不變。但如果消費者把他1000美元的全部收入用於購買百事可樂,那麼他現在可以買1000升,而不是500升。因此,預算約束線的端點從 B 點移動到 D 點。

要注意的是,在這種情況下,預算約束線向外移動改變了預算約束線的斜率(這不同於價格不變但消費者收入變動時所出現的情況)。正如我們已經討論過的,預算約束線的斜率反映了百事可樂與比薩餅的相對價格。由於百事可樂的價格從2美元下降到1美元,而比薩餅的價格仍然是10美元,消費者要用10升而不是5升百事可樂換1個比薩餅。因此,新預算約束線更為陡峭。

圖21-9 價格變動

預算約束線的這種變動如何改變兩種物品的消費量取決於消費者的偏好。就圖21-9中的無差異曲線而言,消費者將購買更多的百事可樂和更少的比薩餅。

21.3.4 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

一種物品價格變動對消費的影響可以分解為兩種效應: 收入效 (income effect)和 替代效 (substitution effect)。為了說明這兩種效應,考慮當消費者得知百事可樂價格下降時會做出什麼反應。他可能會以以下方式推理:

● “好消息!現在百事可樂便宜了,我的收入的購買力增加了。其實就是我比以前更富了。因為我變富了,所以我可以買更多的比薩餅和更多的百事可樂。”(這是收入效應。)

● “現在百事可樂的價格下降了,我放棄一個比薩餅可以得到更多百事可樂。因為現在比薩餅相對來說更貴了,所以我要少買比薩餅多買百事可樂。”(這是替代效應。)

你覺得哪一種說法更有說服力?

事實上,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百事可樂價格下降使消費者狀況變好。如果比薩餅和百事可樂都是正常物品,消費者將要把他提高的購買力分配到用於消費這兩種物品。這種收入效應傾向於使消費者購買更多比薩餅和更多百事可樂。但同時,百事可樂的消費相對於比薩餅的消費變得便宜了。這種替代效應使消費者選擇更少比薩餅和更多百事可樂。

現在考慮這兩種效應同時發揮作用的結果。消費者肯定會購買更多百事可樂,因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都增加了對百事可樂的購買。但消費者是否會多購買比薩餅是難以確定的,因為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在相反方向上發生作用。表21-1總結了這個結論。

表21-1 百事可樂價格下降時的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

我們可以用無差異曲線解釋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 收入效應是向更高無差異曲線移動所引起的消費變動;替代效應是沿著無差異曲線變動到有不同邊際替代率的一點所引起的消費變動。

圖21-10用圖形表示如何把消費者決策的變動分解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當百事可樂的價格下降時,消費者從原來的最優點 A 點移動到新最優點 C 點。我們可以認為這種變動是分兩步發生的。首先,消費者 沿著 最初的無差異曲線 I 1 A 點變動到 B 點。在這兩點時消費者獲得同樣的滿足,但在 B 點,邊際替代率反映了新的相對價格(過 B 點的虛線與新的預算約束線平行,反映了新的相對價格)。其次,消費者 移動 到更高的無差異曲線 I 2 ,從 B 點變動到 C 點。儘管 B 點和 C 點在不同的無差異曲線上,但它們有相同的邊際替代率。這就是說, B 點上無差異曲線 I 1 的斜率等於 C 點上無差異曲線 I 2 的斜率。

雖然消費者實際上絕不會選擇 B 點,但這個假設的點在闡釋決定消費者選擇的兩種效應時是有用的。要注意的是,從 A 點變動到 B 點僅僅代表邊際替代率的變動而消費者的福利沒有任何變動。同樣,從 B 點到 C 點的變動僅僅代表福利的變動而邊際替代率沒有任何變動。因此,從 A 點到 B 點的變動表示替代效應,而從 B 點到 C 點的變動表示收入效應。

圖21-10 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

21.3.5 需求曲線的推導

我們剛剛說明了一種物品價格的變動如何改變了消費者的預算約束線,從而也改變了他選擇購買的兩種物品量。物品的需求曲線反映了這些消費決策。你應該記得,需求曲線表示一種物品在每一價格水平下的需求量。我們可以把消費者的需求曲線作為由他的預算約束線和無差異曲線引起的最優決策的總結。

例如,圖21-11考慮百事可樂的需求。(a)幅表示,當1升百事可樂的價格從2美元下降到1美元時,消費者的預算約束線向外移動。由於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消費者購買的百事可樂從250升增加到750升。(b)幅表示由這種消費者決策引起的需求曲線。用這種方法,消費者選擇理論為消費者需求曲線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

瞭解到需求曲線自然產生於消費者選擇理論或許是很容易的,但需求曲線的推導本身並沒有證明這一理論。僅僅確定人們對價格變動的反應並不需要建立一個嚴格的分析框架,但是,正如我們將在下一節中說明的,消費者選擇理論對研究人們在生活中做出的各種決策是有用的。

圖21-11 需求曲線的推導

21.4 三種應用

我們已經提出了消費者選擇的基本理論,現在可以用它來說明三個關於經濟如何運行的問題。乍一看,這三個問題似乎是不相關的。但是,由於每個問題都涉及家庭決策,因此,我們可以用剛剛提出的消費者行為模型來解決這些問題。

21.4.1 所有的需求曲線都向右下方傾斜嗎

一般來說,當一種物品價格上升時,人們對其的購買量減少。這種正常行為被稱為 需求定理 ,它反映為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但是,就經濟理論而言,需求曲線有時也會向右上方傾斜。換句話說,消費者有時會違背需求定理,並在一種物品價格上升時購買 更多 。為了說明這種情況如何發生,考慮圖21-12。在這個例子中,消費者購買兩種物品——肉和土豆。最初,消費者預算約束線是從 A 點到 B 點的直線,此時最優點是 C 點。當土豆價格上升時,預算約束線向內移動,現在是從 A 點到 D 點的一條直線,此時最優點是 E 點。要注意的是,土豆價格上升使消費者購買了更多的土豆。

為什麼消費者以一種看似反常的方式做出反應呢?在這個例子中,土豆是一種非常低檔的物品。當土豆價格上升時,消費者變窮了。收入效應使消費者想少買肉而多買土豆。同時,由於土豆相對於肉來說變貴了,替代效應使消費者想多買肉而少買土豆。但是,在這種特定情況下,收入效應如此之大,以至於超過了替代效應。結果,消費者對土豆價格上升的反應是少買肉,多買土豆。

圖21-12 吉芬物品

經濟學家用 吉芬物 (Giffen good)這個術語來描述這種違背需求定理的物品,這個術語是以最早注意到這種可能性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吉芬(Robert Giffen)的名字命名的。在這個例子中,土豆是一種吉芬物品,即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的物品。因此,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案例研究 尋找吉芬物品

有誰見過任何真實的吉芬物品嗎?一些歷史學家指出,在19世紀愛爾蘭土豆災荒時期,土豆實際上是吉芬物品。土豆是當時對人們如此重要的食物,以至於其價格上升會產生很強的收入效應。人們對自己生活水平下降的反應是削減奢侈品——肉,從而更多地購買土豆這種主食。因此,可以認為土豆價格上升實際上引起了土豆需求量增加。

Robert Jensen和Nolan Miller最近的研究提出了類似但更為具體的存在吉芬物品的證據。這兩位經濟學家在中國湖南省進行了5個月的實地考察。他們隨機地送給所選家庭購物券以補貼這些家庭對當地主要食物大米的購買,並利用調查來衡量大米消費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他們發現了有力的證據,貧窮的家庭表現出吉芬行為。補貼帶來的大米價格下降引起這些家庭減少它們的大米消費,取消補貼則起了相反的作用。Jensen和Miller寫道:“就我們所知,這是吉芬行為的第一個嚴格的經驗證據。”

因此,消費者選擇理論使需求曲線可以向右上方傾斜,而且,有時這種奇怪的現象的確會發生。因此,我們在第4章中首次說明的需求定理並不完全可靠。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吉芬物品是極為罕見的。

圖片來源:www.1tu.com

21.4.2 工資如何影響勞動供給

到現在為止,我們用消費者選擇理論分析了人們如何在兩種物品間分配自己的收入。我們可以用同樣的理論分析人們如何分配時間。人們將一部分時間用於享受閒暇,一部分時間用於工作以便購買消費品。這種時間分配的本質是閒暇與消費之間的權衡取捨。

考慮自由職業軟件設計者Carrie面臨的決策。Carrie每週除了睡覺之外有100小時。她把一些時間用於享受閒暇——騎自行車、看電視、學習經濟學,其餘時間用於開發電腦軟件。她開發軟件每個小時賺50美元,她把這些錢用於消費——食物、衣服、音樂下載。因此,她的工資(50美元)反映了她面臨的閒暇和消費之間的權衡取捨。對於她放棄的每小時閒暇,她都多工作1小時,並得到了50美元的消費。

圖21-13表示Carrie的預算約束線。如果她把100小時全部用於享受閒暇,她就沒有消費;如果她把100小時全部用於工作,她每週可以得到5000美元的消費,但沒有閒暇時間;如果她一週正常工作40小時,那麼她將享受60小時閒暇,並且每週消費2000美元。

圖21-13用無差異曲線代表Carrie對消費和閒暇的偏好。在這裡,消費和閒暇是Carrie要做出選擇的兩種“物品”。由於Carrie總喜歡更多閒暇和更多消費,因此,她對較高無差異曲線上各點的偏好大於對較低無差異曲線上各點的偏好。在每小時工資為50美元時,圖21-13中“最優點”代表Carrie選擇的消費與閒暇的組合。它是同時位於預算約束線和最高可能的無差異曲線 I 2 上的那一點。

圖21-13 工作—閒暇決策

現在考慮當Carrie的工資從每小時50美元增加到60美元時會發生什麼變動。圖21-14表示兩種可能的結果。在每種情況下,左圖所示的預算約束線都從 BC 1 向外移動至 BC 2 。在這個過程中,預算約束線變得陡峭了,這反映了相對價格的變動:在工資較高時,Carrie所放棄的每小時閒暇得到了更多消費。

用無差異曲線代表的Carrie的偏好決定了她有關消費和閒暇的選擇對更高工資的反應。在這兩幅圖中,消費都增加了。但在這兩種情況下,閒暇對工資變動的反應不同。在(a)幅中,Carrie對更高工資的反應是享受更少閒暇;在(b)幅中,Carrie對更高工資的反應是享受更多閒暇。

Carrie對閒暇與消費的決策決定了她的勞動供給,因為她享受的閒暇越多,用於工作的時間就越少。圖21-14中每幅中的右圖都表示Carrie決策所暗含的勞動供給曲線。在(a)幅中,Carrie更高的工資使她享受更少閒暇和更多工作,因此,她的勞動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在(b)幅中,更高的工資使Carrie享受更多閒暇和更少工作,因此勞動供給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圖21-14 工資增加

乍一看,向右下方傾斜的勞動供給曲線很令人費解:為什麼人們對更高工資的反應是減少工作?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考慮高工資的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

首先來考慮替代效應。當Carrie工資增加時,相對於消費而言,閒暇變得更昂貴了,而這就鼓勵Carrie用消費替代閒暇。換句話說,替代效應使Carrie因為更高的工資而更勤奮地工作,這就傾向於使勞動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現在考慮收入效應。當Carrie工資增加時,她移動到更高的無差異曲線上。現在她的狀況變得比以前好了。只要消費和閒暇都是正常物品,她就傾向於用這種福利增加來享受更高消費和更多閒暇。換句話說,收入效應導致她減少工作,這就傾向於使勞動供給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最後,工資增加會導致Carrie工作更多還是更少,經濟理論並沒有給出明確的預期。如果對Carrie來說,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她就增加工作;如果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她就減少工作。因此,勞動供給曲線既可能向右上方傾斜,也可能向右下方傾斜。

即問即答

■解釋工資增加可能如何減少一個人想要工作的量。

案例研究 勞動供給的收入效應:歷史趨勢、彩票贏家及卡內基的猜測

向右下方傾斜的勞動供給曲線的想法乍看起來似乎僅僅是一個理論上的新奇想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證據表明,從長期來看,勞動供給曲線實際上是向右下方傾斜的。一百多年前,許多人每週工作6天,現在人們一般是每週工作5天。在每週工作時間減少的同時,一般工人的工資(根據通貨膨脹調整後)則一直在增加。

經濟學家是這樣解釋這種歷史模式的:長期中技術進步提高了工人的生產率,從而增加了勞動需求。勞動需求的增加提高了均衡工資。隨著工資增加,工人的報酬也增加了。但大多數工人對此的反應不是工作更多,而是以更多閒暇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更多的財富。換句話說,更高工資的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

勞動供給的收入效應的進一步證據來自一種非常不同的數據:彩票的贏家。鉅額彩票獎金贏家的收入極大增加,因此,預算約束線大大向外移動。但是,由於贏家的工資並沒有變,他們預算約束線的 斜率 仍然沒有變,因此就沒有替代效應。通過考察彩票贏家的行為,我們可以把勞動供給的收入效應分離出來。

對彩票贏家研究的結果是驚人的。那些贏得5萬美元以上獎金的人們中有幾乎25%在一年內辭職,還有9%減少了他們工作的小時數。那些贏得100萬美元以上獎金的人們中有幾乎40%不再工作。贏得這種鉅額獎金對勞動供給的收入效應是顯著的。

發表在1993年《經 濟 學 季 刊》(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上的一項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該研究說明了獲得遺產對人們勞動供給的影響。這項研究發現,一個繼承遺產超過15萬美元的人不再工作的可能性是繼承遺產少於2.5萬美元的人的4倍。19世紀的工業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也許對此並不會感到吃驚。卡內基警告人們:“給兒子留下鉅額財產的父母會使他們兒子的才能和熱情大大喪失,而且使他的生活不如沒有遺產時那樣有用和有價值。”這就是說,卡內基認為勞動供給的收入效應是相當大的,從而給孩子留下鉅額遺產的父母們會後悔。卡內基在有生之年和死後,把他鉅額財產的大部分都捐給了慈善機構。

“我再也不用朝九晚五了。”

圖片來源:Mirrorpix/AIamy.

21.4.3 利率如何影響家庭儲蓄

每個人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決策是把多少收入用於今天的消費,把多少收入用於以備未來之需的儲蓄。我們可以用消費者選擇理論來分析人們如何做出這種決策,以及他們的儲蓄量如何取決於儲蓄將會賺到的利率。

考慮為退休計劃的工人Saul面臨的決策。為了使問題簡化,我們把Saul的一生分為兩個時期。在第一個時期,Saul年輕並且工作;在第二個時期,他年老並且退休。Saul年輕時,賺了10萬美元收入。他把這筆收入分為現期消費和儲蓄。當他年老時,將消費他所儲蓄的錢,及其儲蓄所賺到的利息。

假設利率是10%。那麼Saul年輕時每儲蓄1美元,年老時就可以消費1.1美元。我們可以把“年輕時的消費”和“年老時的消費”作為兩種物品,而Saul必須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利率決定了這兩種物品的相對價格。

圖21-15表示Saul的預算約束線。如果他不儲蓄,則他年輕時消費10萬美元而年老時沒有消費;如果把所有收入都儲蓄起來,那麼他年輕時沒有消費,而年老時有11萬美元的消費。預算約束線表示這兩種以及所有中間的可能性。

圖21-15用無差異曲線代表Saul對兩個時期中消費的偏好。由於Saul偏好在兩個時期都多消費,因此他對較高無差異曲線上各點的偏好大於較低無差異曲線上的各點。在這種既定的偏好之下,Saul選擇生命中兩個時期消費的最優組合,這是既在最高可能無差異曲線上又在預算約束線上的一點。在這個最優點,Saul年輕時消費5萬美元,年老時消費5.5萬美元。

圖21-15 消費—儲蓄決策

現在考慮當利率從10%上升為20%時會發生什麼變動。圖21-16表示兩種可能的結果。在這兩種情況下,預算約束線都向外移動,並且變得更陡峭了。在新的高利率時,Saul在年輕時所放棄的每1美元消費將使其在年老時得到更多消費。

圖21-16 利率上升

兩幅圖表示Saul的不同偏好下的結果。在這兩種情況下,年老時的消費都增加了,但年輕時的消費對利率變動的反應是不同的。在(a)幅中,Saul對高利率的反應是減少年輕時的消費;在(b)幅中,Saul對高利率的反應是增加年輕時的消費。

Saul的儲蓄是他年輕時的收入減去他年輕時的消費。在(a)幅中,當利率上升時,年輕時的消費減少,因此,儲蓄必然增加;在(b)幅中,Saul年輕時的消費增加,因此,儲蓄必然減少。

(b)幅中所反映的情況乍一看有點奇怪:Saul對儲蓄收益增加的反應是減少儲蓄。但這種行為實際上並不奇怪。我們可以通過利率上升的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來說明這一點。

首先來考慮替代效應。當利率上升時,相對於年輕時的消費而言,年老時消費的成本變低了。因此,替代效應使Saul年老時消費得更多,而年輕時消費得更少。換句話說,替代效應使Saul儲蓄得更多。

然後來考慮收入效應。當利率上升時,Saul移動到更高的無差異曲線上。他現在的狀況比過去改善了。只要兩個時期消費的都是正常物品,他就傾向於用這種福利增加來在兩個時期中享受更多消費。換句話說,收入效應使他的儲蓄減少。

結果既取決於收入效應又取決於替代效應。如果利率上升的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則儲蓄增加;如果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則儲蓄減少。因此,消費者選擇理論說明了,利率上升既可能鼓勵儲蓄,也可能抑制儲蓄。

雖然從經濟理論的角度看這種不確定的結果是令人感興趣的,但從經濟政策的角度看,這種結果令人失望。事實證明,稅收政策的一個重要問題部分取決於儲蓄對利率的反應。一些經濟學家主張減少對利息和其他資本收入的稅收,認為這種政策變化會提高儲蓄者可以賺到的稅後利率,從而鼓勵人們多儲蓄。另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由於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的相互抵消,這種稅收變化可能不會增加儲蓄,甚至反而會減少儲蓄。遺憾的是,對利率如何影響儲蓄在研究領域還沒有一致的看法。因此,經濟學家對旨在鼓勵儲蓄的稅收政策變動實際上是否會達到預期效果仍然存在爭論。

21.5 結論:人們真的這樣想嗎

消費者選擇理論描述了人們如何做出決策。正如我們所說明的,它有廣泛的適用性。它可以解釋一個人如何在比薩餅與百事可樂之間、工作與閒暇之間、消費與儲蓄之間等進行選擇。

但是,現在你也許會對消費者選擇理論有一些懷疑,畢竟你也是一個消費者。你每次走進商店時都要決定買什麼。而且你也知道,你並不是通過畫出預算約束線和無差異曲線來做出這種決策。這種對你自己做出決策的瞭解是否提供了與該理論相反的證據?

回答是否定的。消費者選擇理論並不想對人們如何做出決策提供一種精確的描述,它只是一個模型。而且,正如我們最早在第2章中所討論的,模型不一定是完全符合現實的。

看待消費者選擇理論的最好方法是把它作為消費者如何做出決策的一個比喻。沒有一個消費者(除非一位職業經濟學家)是明確地藉助這種理論中設想的最優化來做出決策的。但消費者知道他們的選擇要受到自己財力的約束。而且,在這些約束為既定時,他們會盡其所能達到最高滿足程度。消費者選擇理論試圖用清晰的經濟學分析方法來描述這種隱含的心理過程。

正如布丁好不好,吃了才知道,理論的檢驗在於其運用。在本章最後一節,我們把消費者選擇理論運用於與經濟有關的三個實際問題。如果你將來選修高級經濟學課程,你將看到,這種理論為更多的分析提供了一個框架。

內容提要

◎ 消費者預算約束線表示在其收入與物品價格為既定時,他可以購買的不同物品的可能組合。預算約束線的斜率等於這些物品的相對價格。

◎ 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代表其偏好。無差異曲線表示能使消費者同樣滿足的各種物品組合。消費者對較高無差異曲線上各點的偏好大於對較低無差異曲線上的各點的 偏好 。無差異曲線上任何一點的斜率是消費者的邊際替代率——消費者願意用一種物品交換另一種物品的比率。

◎ 消費者通過選擇既在預算約束線上又在最高無差異曲線上的一點來實現最優化。在這一點上,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物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等於預算約束線的斜率(物品的相對價格),而且,消費者對兩種物品的評價(由邊際替代率衡量)等於市場的評價(由相對價格衡量)。

◎ 當一種物品價格下降時,對消費者選擇的影響可以分解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收入效應是由於價格降低使消費者狀況變好而引起的消費變動。替代效應是由於價格變動鼓勵更多地消費變得相對便宜的物品而引起的消費變動。收入效應反映在從較低無差異曲線向較高無差異曲線的移動上,而替代效應表現為沿著一條無差異曲線向有不同斜率的點的變動上。

◎ 消費者選擇理論適用於許多情況。它可以解釋為什麼需求曲線有可能向右上方傾斜,為什麼工資提高既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勞動供給量,以及為什麼高利率既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儲蓄。

關鍵概念

預算約束線

無差異曲線

邊際替代率

完全替代品

完全互補品

正常物品

低檔物品

收入效應

替代效應

吉芬物品

複習題

1.某消費者收入為3000美元。1杯紅酒3美元,1磅奶酪6美元。畫出該消費者的預算約束線,紅酒為縱座標。這條預算約束線的斜率是多少?

2.畫出消費者對紅酒和奶酪的無差異曲線。描述並解釋這些無差異曲線的四個特徵。

3.選出紅酒與奶酪無差異曲線上的一點,說明邊際替代率。邊際替代率告訴我們什麼?

4.說明消費者紅酒與奶酪的預算約束線及無差異曲線。說明最優消費選擇。如果1杯紅酒的價格是3美元,而1磅奶酪的價格是6美元,在最優點,邊際替代率是多少?

5.某個消費紅酒和奶酪的人得到晉升,因此,其收入從3000美元增加到4000美元。如果紅酒和奶酪都是正常物品,會發生什麼變動?如果奶酪是低檔物品,會發生什麼變動?

6.奶酪的價格由1磅6美元上升為1磅10美元,而紅酒的價格仍然是1杯3美元。對一個收入為3000美元不變的消費者來說,紅酒和奶酪的消費會發生什麼變動?把這種變動分解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7.奶酪價格上升有可能使消費者購買更多奶酪嗎?解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