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ankiw 經濟學原理 全 v7
第1章
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 (economy)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oikonomos,它的意思是“管理一個家庭的人”。乍一看,這個來源似乎有點奇特。但事實上,家庭和經濟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一個家庭面臨著許多決策。它必須決定各個家庭成員分別去做什麼,以及每個家庭成員能得到什麼回報:誰做晚飯?誰洗衣服?誰在晚餐時多得到一塊甜點?誰來開車?簡而言之,家庭必須考慮到每個成員的能力、努力和願望,以在其各個成員中分配稀缺資源(時間、甜點、汽車行駛里程)。
和一個家庭一樣,一個社會也面臨著許多決策。社會必須找到某種方法決定將要做哪些工作以及誰來做這些工作。社會需要一些人種糧食,一些人做衣服,還有一些人開發電腦軟件。一旦社會分配了人們(以及土地、建築物和機器)去做各種工作,它就必然需要將他們生產的物品與服務進行分配。社會必須決定誰將吃魚子醬而誰將吃土豆。它也必須決定誰將開法拉利跑車而誰將坐公共汽車。
由於資源是稀缺的,社會資源的管理就尤為重要。
稀缺
性
(scarcity)是指社會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產人們希望擁有的所有物品與服務。正如每個家庭成員都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每一件東西一樣,社會上的每個人也不能達到他希望的最高生活水平。
經濟
學
(economics)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在大多數社會中,資源並不是由一個全權的獨裁者來配置,而是通過千百萬家庭和企業的共同選擇來配置的。因此,經濟學家研究人們如何做出決策:他們做多少工作、購買什麼、儲蓄多少,以及如何把儲蓄用於投資。經濟學家還研究人們如何相互影響。例如,經濟學家考察一種物品的眾多買者與賣者如何共同決定該物品的銷售價格和銷售量。最後,經濟學家分析影響整個經濟的力量和趨勢,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長、找不到工作的人佔總人口的比例,以及價格上升的速度。
經濟學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但可以用幾個核心思想把這個領域統一起來。在本章中,我們將闡述 經濟學十大原理 。即使你開始時不完全理解這些原理,或者它們並不能使你完全信服,也不必擔心。在以後各章中,我們將更充分地揭示這些思想。這裡介紹的十大原理只是為了讓你瞭解經濟學所研究內容的概況。你可以把這一章作為“即將到來的魅力的預演”。
1.1 人們如何做出決策
“經濟是什麼”這個問題並沒有什麼神祕之處。無論我們談論的是洛杉磯經濟、美國經濟,還是全世界的經濟,經濟只不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易的人們所組成的群體而已。由於一個經濟的行為反映了組成這個經濟的個人的行為,所以我們的經濟學學習就從個人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開始。
1.1.1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你可能聽到過這句老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拋開語法不談,這句格言包含了相當多的真理。為了得到一件喜愛的東西,我們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就是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進行權衡取捨。
考慮一個學生必須決定如何分配她的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經濟學,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心理學,或者把時間在這兩個學科之間進行分配。對於她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她都要放棄本來可用於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她用於學習功課的每一個小時,她都要放棄本來可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或做兼職工作以賺點零花錢的一小時。
我們還可以考慮一個家庭的父母決定如何使用他們的家庭收入。他們可以購買食物、衣物,或者全家度假。他們也可以為自己退休或孩子的大學教育儲蓄一部分收入。當他們選擇把額外的1美元用於上述用途中的一種時,他們在某種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經典的權衡取捨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當一個社會的支出更多地用於保衛其海岸免受外國入侵的國防(大炮)時,用在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上的支出就少了。在現代社會裡,同樣重要的是在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要求企業減少汙染的法律增加了生產物品與服務的成本。由於成本高了,結果這些企業賺的利潤少了,支付的工資低了,收取的價格高了,或者是這三種結果的某種結合。因此,儘管汙染管制所帶來的好處是更清潔的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價是企業所有者、工人和消費者的收入減少了。
社會面臨的另一種權衡取捨是在效率與平等之間。
效
率
(efficiency)是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平
等
(equality)是指將這些利益平均地分配給社會成員。換句話說,效率是指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
在設計政府政策的時候,這兩個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們來考慮目的在於實現平等地分配經濟福利的政策。某些此類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業保險,是要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另一些政策,如個人所得稅,是要求經濟上成功的人士對政府給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雖然這些政策實現了更大程度的平等,但它們降低了效率。當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給窮人時,就減少了對辛勤工作的獎勵;結果是,人們工作少了,生產的物品與服務也少了。換句話說,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為更為均等的小塊時,這塊蛋糕本身也變小了。
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一個學生不應該僅僅因為要增加用於學習經濟學的時間而放棄心理學的學習。社會不應該僅僅因為環境管制降低了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不再保護環境,也不應該僅僅因為幫助窮人扭曲了工作激勵而棄之不顧。然而,人們只有瞭解他們面臨的選擇,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決策。因此,我們對經濟學的學習要從認識生活中的權衡取捨開始。
即問即答
■描述一個你最近面臨的重要的權衡取捨問題。
1.1.2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由於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所以做決策就需要比較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收益。但在許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是一目瞭然的。
考慮是否上大學的決策。主要的收益是豐富了知識且一生中擁有了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成本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你會想把你用於學費、書籍、住宿和伙食的錢加總起來。但這種總和並不真正代表你上一年大學所放棄的東西。
這種計算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它計算在內的某些成本並不是上大學的真正成本。即使你離開了學校,你也需要有睡覺的地方、要吃飯。只有在大學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貴時,貴的這一部分才是上大學的成本。第二個問題是,它忽略了上大學最大的成本——你的時間。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於聽課、讀書和寫論文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於工作。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不得不放棄的收入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
一種東西的
機會成
本
(opportunity 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每一種可能的行動所帶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大學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每年賺上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所以他們通常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收益。這一點兒也不奇怪。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經濟學家通常假設,人是理性的。在可用的機會為既定的條件下,
理性
人
(rational people)系統而有目的地盡最大努力去實現其目標。當你學習經濟學時,你會遇到一些企業,為實現利潤最大化,它們要決定僱用多少工人和製造並出售多少產品;你也會遇到一些人,他們要決定把多少時間用於工作,並用賺到的錢購買什麼物品和服務,以便獲得最大可能的滿足。
即問即答
■舉出一個既有貨幣性的機會成本又有非貨幣性的機會成本的行動的例子。
理性人知道,生活中的許多決策很少是黑與白的選擇,而往往是介於其間的灰色地帶。當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時,你面臨的決策不是在完全不吃和大吃一頓之間的選擇。更可能的是你將問自己“是否再多吃一勺土豆泥”。當考試臨近時,你的決策不是在放棄考試和一天學習24個小時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多花1小時時間複習功課而不是看電視。經濟學家用
邊際變
動
(marginal change)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記住,“
邊際
”指“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理性人通常通過比較
邊際收益
(marginal benefit)與
邊際成本
(marginal cost)來做決策。
例如,假設你正在考慮用手機給一個朋友打電話。你確定與朋友通話10分鐘給你帶來的收益估計為7美元左右。你手機的服務費是每月40美元的固定費用加上每分鐘0.5美元的通話費用。你通常每月打電話100分鐘,因此你每月的付費為90美元(每分鐘0.5美元乘每月100分鐘,加40美元的固定費用)。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打電話嗎?你可能會有如下推理:“由於我每月為打100分鐘電話支付90美元,平均每分鐘我的電話費是0.9美元。因此,10分鐘的電話費是9美元。由於成本9美元大於收益7美元,我將不打這個電話。”但是,這個結論是錯誤的。雖然10分鐘電話的平均成本是9美元,但邊際成本——如果你多打這一次電話,你付費的增加量——只是5美元。只有比較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你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由於邊際收益7美元大於邊際成本5美元,你應該打這個電話。這是人們先天就懂的原理:有不限時通話套餐(意味著邊際上的分鐘是免費的)的手機使用者會更長時間且更頻繁地打電話。

“這次通話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嗎?”
圖片來源:ⓒ David Davis Photoproductions RF/AIamy.
企業決策時邊際考慮也起作用。例如,考慮一個航空公司決定對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價格。假設一架有200個座位的飛機橫跨美國飛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0萬美元/200,即500美元。人們很容易就此得出結論:航空公司的票價決不應該低於500美元。而事實上,一個理性的航空公司往往會通過考慮邊際量而設法增加利潤。設想一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位,而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把票賣給他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雖然每位乘客飛行的 平均 成本是500美元,但 邊際 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軟飲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
邊際決策還有助於解釋另外一些令人困惑的經濟現象。這裡有一個經典問題:為什麼水這麼便宜,而鑽石如此昂貴?人需要水來維持生存,而鑽石並不是不可或缺的;但由於某種原因,人們願意為鑽石支付的錢要遠遠高於水。原因是一個人對任何一種物品的支付意願都基於其增加一單位該物品所獲得的邊際收益。反過來,邊際收益又取決於一個人已經擁有多少這種物品。水是不可缺少的,但增加一杯水的邊際收益微不足道,因為水太多了。與此相反,並沒有一個人需要用鑽石來維持生存,但由於鑽石稀少,人們認為額外增加一顆鑽石的邊際收益是很大的。
當且僅當一種行為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時,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種行為。這個原理可以解釋為什麼手機使用者會打那麼多的電話,為什麼航空公司願意以低於平均成本的價格賣票,以及為什麼人們願意為鑽石支付比水高的價格。習慣於邊際思考的邏輯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學習經濟學將給你許多練習的機會。
1.1.4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激
勵
(incentive)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例如懲罰或獎勵的預期)。由於理性人通過比較成本與收益做出決策,所以,他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你將會知道,在經濟學研究中,激勵起著中心作用。一位經濟學家甚至提出,整個經濟學的內容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其餘內容都是對此的解釋。”
在分析市場如何運行時,激勵是至關重要的。例如,當蘋果的價格上漲時,人們決定少吃蘋果。同時,蘋果園主決定僱用更多工人並多摘些蘋果。換言之,市場上的高價格提供了買者少消費和賣者多生產的激勵。正如我們將看到的,價格對消費者和生產者行為的影響對於市場經濟如何配置稀缺資源是至關重要的。
政府決策者決不能忘記激勵,因為許多政策改變了人們面臨的成本或收益,從而也改變了人們的行為。例如,汽油稅鼓勵人們開小型的節油型汽車。歐洲開小型車的人比美國多,原因之一就是歐洲的汽油稅比美國高。更高的汽油稅還鼓勵人們拼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並鼓勵人們在離自己住所近的地方工作。汽油稅越高,就會有越多的人駕駛混合動力汽車;如果汽油稅足夠高,人們就會開始駕駛電動汽車。
當決策者未能考慮到他們的政策如何影響激勵時,這些政策通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考慮一下有關汽車安全的公共政策。今天所有的汽車都有安全帶,但50年前並不是這樣。20世紀60年代,拉爾夫·納德(Ralph Nader)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 Unsafe at Any Speed )引起了公眾對汽車安全性能的關注。國會的反應是通過立法要求將安全帶作為新汽車的標準配置。
安全帶的法律如何影響汽車安全呢?直接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一個人繫上安全帶後,發生車禍時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但是,其影響並不是僅此而已,因為這項法律還通過改變激勵而影響了人們的行為。在這裡,相關的行為是司機開車時的速度和謹慎程度。緩慢而謹慎地開車是有代價的,因為這要耗費司機的時間和精力。當決定開車的安全程度時,理性人會下意識地比較安全開車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當提高安全程度的收益高時,他們就會更緩慢、更謹慎地開車。例如,人們在道路有冰時會比在道路乾淨時更緩慢而謹慎地開車。
考慮安全帶的法律如何改變一個司機的成本—收益計算。安全帶降低了司機的車禍代價,因為它們降低了傷亡的概率。換言之,安全帶減少了緩慢而謹慎地開車的收益。人們對安全帶的反應和對道路狀況改善的反應一樣——更快速、更不謹慎地開車。這樣,安全帶法律最終導致的結果是車禍的次數增加了。開車安全程度的下降對行人有明顯不利的影響,因為他們遭遇車禍的概率上升了,但卻沒有(像司機那樣)獲得增加的保護的收益。
乍一看,這種關於激勵與安全帶的討論似乎是毫無根據的猜測。但是,在1975年的一項經典研究中,經濟學家薩姆·佩茲曼(Sam Peltzman)認為汽車安全法實際上有許多這類影響。根據佩茲曼的證據,這些法律減少了每次車禍的死亡人數,但卻增加了車禍的次數。他的結論是,淨結果是司機死亡人數變動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數增加了。
佩茲曼對汽車安全的分析是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的一般性原理的一個不同尋常而帶有爭議的例子。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它的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它通過激勵產生的不太明顯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即問即答
■描述一個你的父母為了努力影響你的行為而向你提供激勵的例子。
案例研究 汽油價格的激勵效應
從2005年到2008年,世界石油市場的石油價格飛漲,這是由於有限的供給與強勁的全球增長(尤其是中國的增長)所引起的需求劇增共同作用的結果。美國的汽油價格由每加侖2美元左右上升到4美元左右。同時,報紙充斥著人們對節約汽油的激勵如何做出反應的故事——有些以明顯的方式,有些以不太明顯的方式。
這裡給出了各種故事的實例:
◎“隨著汽油價格的飆升,顧客們擁向小排量車。”
◎“隨著汽油價格攀上新高,小型摩托車的銷售也攀上新高。”
◎“汽油價格推動自行車銷售和修理業進入高潮。”
◎“汽油價格讓乘車者湧入公共交通。”
◎“隨著汽油價格上升,駱駝的需求上升了”:印度拉賈斯坦(Rajasthan)省的農民正在重新發現普通且實用的駱駝的價值。隨著高耗油拖拉機成本猛增,駱駝又回來了。
◎“航空公司飽受苦難,但波音和空客的訂單膨脹”:對新型節油飛機的需求從未這麼高。單通道、載重量大的新型空客A320和波音737飛機的需求最強勁,這種飛機的飛行成本比美國一些航空公司仍在使用的老式飛機低40%。
◎“家庭購買行為根據高油價進行調整”:Demetrius Stroud正在找新房子,他分析了大量數據後發現,隨著油價的上升,搬到車站附近是最省錢的做法。
◎“汽油價格上升使學生去上網絡課程”:對於北安普敦社區學院的二年級學生Christy LaBadie來說,在汽油價格飆升至4美元以上時,從她家到賓州Bethlehem校園的30分鐘路程現在成為一種財務負擔。因此,這個學期她決定上網絡課程,以省去來回奔波——以及錢。
◎“在燃油價格上升時,Diddy停止了私人飛機的飛行”:燃油價格限制了一位常飛人員——說唱大腕Sean “Diddy”Combs——的出行方式。Combs說,他現在只乘坐商業航班而不乘坐私人飛機,過去私人飛機在紐約和洛杉磯之間往返一次的費用是20萬美元以上。“事實上我現在只乘坐商業航班,”Combs在登機前,坐在頭等艙座位上,對著攝像頭亮出他的登機牌說,“油價太高了。”
這些進展許多在後來被證明是暫時的,從2008年開始並持續到2009年的經濟衰退減少了世界石油需求,汽油價格也大幅度下降了。但Combs先生會不會重新乘坐他的私人飛機還未可知。
1.2 人們如何相互影響
前四個原理討論了個人如何做出決策。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我們的許多決策不僅影響我們自己,而且還會影響其他人。以下三個原理是關於人們如何相互交易的。
1.2.1 原理五: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也許你在新聞中聽到過,在世界經濟中中國人是美國人的競爭對手。在某些方面這是正確的,因為美國企業和中國企業生產許多相同的產品。中國和美國企業在服裝、玩具、太陽能電池板、汽車輪胎和許多其他物品市場上爭奪同樣的顧客。
但這種思考國家之間的競爭的想法很容易產生誤導。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並不像體育比賽一樣,一方贏而另一方輸。實際上,事實正好相反: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每週只需5美元,便可讓你免去割草的困擾,盡情地觀賞棒球賽!”
圖片來源:Fro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Permission, Cartoon Features Syndicate.
為了說明原因,我們先考慮貿易如何影響你的家庭。當你的家庭的某個成員找工作時,她要與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的成員競爭。各個家庭在購物時也會相互競爭,因為每個家庭都想以最低的價格購買最好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在與所有其他家庭相競爭。
儘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使你的家庭過得更好。如果真的隔絕開來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自己做衣服、自己蓋房子。顯然,你的家庭在與其他家庭的貿易中受益良多。貿易使每個人都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無論它是耕種、做衣服還是蓋房子。通過與其他人貿易,人們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服務。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貿易中獲益。貿易使各國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並享有種類更多的物品與服務。中國人和法國人、埃及人、巴西人一樣,在世界經濟中既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又是我們的夥伴。
即問即答
■為什麼一個國家如果不把自己和其他國家隔離開來,其狀況會變得更好?
1.2.2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20世紀80年代蘇聯和東歐的解體是20世紀世界上最重大的變化之一。中央計劃經濟國家運行的前提假設是,政府官員能夠最佳地配置經濟中的稀缺資源。這些中央計劃者決定,生產什麼物品與服務、生產多少,以及誰生產和消費這些物品與服務。支撐中央計劃的理論是,只有政府才能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福利的方式組織經濟活動。
大部分曾經是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這種制度,代之以發展市場經濟。在
市場經
濟
(market economy)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企業決定僱用誰和生產什麼。家庭決定為哪家企業工作,以及用自己的收入購買什麼。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利己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乍一看,市場經濟的成功是一個謎。畢竟,在市場經濟中,沒有一個人追求整個社會的經濟福利。自由市場包括大量物品與服務的許多買者與賣者,而所有人都主要關心自己的福利。儘管市場中存在的是分散的決策和利己的決策者,但事實已經證明,市場經濟在以一種促進總體經濟福利的方式組織經濟活動方面非常成功。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其1776年出版的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全部經濟學中最著名的觀察結果:家庭和企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它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並導致了合意的市場結果。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釋這隻看不見的手如何施展它的魔力。
通過學經濟學你會知道,價格就是“看不見的手”用來指引經濟活動的工具。在任何一個市場上,當買者決定需求多少時,他們盯著價格;當賣者決定供給多少時,他們也盯著價格。作為買者與賣者決策的結果,市場價格既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斯密的重要洞察是,價格會自發調整,指引這些單個買者和賣者達到某種結果,該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實現整個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斯密的觀點有一個重要的推論:當政府阻止價格根據供求狀況自發調整時,它就限制了看不見的手對組成經濟的千百萬家庭和企業的決策進行協調的能力。這個推論解釋了為什麼稅收對資源配置有不利的影響:由於稅收扭曲了價格,從而也扭曲了家庭和企業的決策。這個推論還解釋了像租金控制這類直接控制價格的政策所引起的巨大危害。而且,這個推論解釋了中央計劃經濟的失敗。在中央計劃經濟國家,價格並不是在市場上決定的,而是由中央計劃者規定的。這些計劃者缺乏關於消費者愛好和生產者成本的必要信息,而在市場經濟中這些信息都反映在價格上。中央計劃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在管理經濟時把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綁起來了。
參考資料 亞當·斯密與“看不見的手”
這也許只是一種巧合:亞當·斯密的偉大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在1776年出版的,而正好是在這一年,美國革命者簽署了《獨立宣言》。但是,這兩部文獻都有一個在當時很流行的觀點——讓人們各行其是,而不要讓政府沉重的手來指導他們的行為,結果往往會最好。這種政治哲學為市場經濟,從更一般的意義上來說則是為自由社會提供了理論基礎。

亞當·斯密
圖片來源:Bettmann/Corbis.
為什麼分散的市場經濟運行得這麼好?這是因為可以指望人們友愛而仁慈地相互對待嗎?完全不是。在這本書中,亞當·斯密描述了市場經濟中人們如何相互影響:
人類幾乎隨時隨地都需要同胞的協助,要想僅僅依賴他人的恩惠,那是絕對不行的。他如果能夠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其有利於他,並告訴其他人,給他做事是對他們自己有利的,那麼他要達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請給我們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這句話是交易的通義。我們所需要的相互幫忙,大部分是依照這個方法取得的。
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或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利己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社會上,除乞丐外,沒有一個人願意全然靠別人的恩惠過活。……
每一個人……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何種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種場合下,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引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並不因為不是出於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斯密是說,經濟參與者受利己心所驅動,而市場上這隻看不見的手指引這種利己心去促進總體的經濟福利。
亞當·斯密的許多見解仍然是現代經濟學的核心內容。我們在以後各章中的分析將更準確地表述斯密的結論,並更充分地分析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優點與缺陷。
1.2.3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既然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如此偉大,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政府呢?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我們對政府政策的適當作用與範圍的認識。
我們需要政府的原因之一是:只有在政府實施規則並維持對市場經濟至關重要的制度時“,看不見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最重要的是,市場經濟需要實施
產
權
(property rights)的制度,以便個人可以擁有和控制稀缺資源。如果一個農民預見到他的穀物會被偷走,他就不會種莊稼;除非確保顧客在離開前會付費,否則餐館就不會提供服務;如果有太多的顧客通過非法複製來逃避付費,一家唱片公司就不會生產DVD。我們都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庭來實施我們對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的權利——而看不見的手依靠我們實施自己權利的能力。
然而,我們需要政府的另一個原因是:“看不見的手”是強有力的,但並不是無所不能的。政府幹預經濟並改變人們自己選擇的資源配置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或促進平等。這就是說,大多數政策的目標要麼是把經濟蛋糕做大,要麼是改變這個蛋糕的分割方式。
先來考慮效率目標。儘管“看不見的手”通常會使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以使經濟蛋糕最大化,但情況並不總是這樣。經濟學家用
市場失
靈
(market failure)這個術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
外部
性
(externality),它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外部性的經典例子是汙染。當一種產品的生產汙染了空氣並引起住在工廠附近人們的健康問題時,市場本身並不能將這種成本考慮在內。市場失靈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
市場勢
力
(market power),它是指單個人或公司(或某個小群體)不適當地影響市場價格的能力。例如,假設一個小鎮裡的每個人都需要水,但只有一口井,那麼這口井的所有者就不會受到殘酷競爭的限制,而正常情況下,“看不見的手”正是以這種競爭來約束個人的利己行為。在存在外部性或市場勢力的情況下,設計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經濟效率。
現在來考慮平等目標。即使“看不見的手”帶來了有效率的產出,它也不能消除經濟福利上巨大的不對稱。市場經濟根據人們生產其他人願意購買的東西的能力來給予其報酬。世界上最優秀的籃球運動員賺的錢比世界上最優秀的棋手多,只是因為人們願意為看籃球比賽付比看國際象棋比賽更多的錢。“看不見的手”並沒有保證每個人都有充足的食物、體面的衣服和充分的醫療保健。根據某種政治哲學,這種不平等要求政府進行干預。實際上,許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稅和福利制度的目標就是要實現更平等的經濟福利分配。
我們說政府有時 可以 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 總會 這樣。公共政策並不是天使制定的,而是由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有時所設計的政策只是為了有利於政治上有權勢的人;有時政策是由動機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領導人制定的。當你學了經濟學以後,你就能更好地判斷一項政府政策什麼時候是正確的,因為它促進了效率或者平等,而什麼時候是不正確的。
即問即答
■為什麼我們有市場?根據經濟學家的觀點,政府應當在市場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1.3 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我們從討論個人如何做出決策開始,然後考察人們如何相互影響。所有這些決策和相互影響共同組成了“經濟”。最後三個原理涉及整體經濟的運行。
1.3.1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
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在2011年,美國的人均收入約為48000美元。同一年,墨西哥的人均收入約為9000美元,中國的人均收入約為5000美元,而尼日利亞的人均收入只有1200美元。毫不奇怪,這種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別反映在生活質量的各種衡量指標上。高收入國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國家的公民擁有更多電視機、更多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更長的預期壽命。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是巨大的。在美國,從歷史上看,收入每年增長2%左右(根據生活費用變動進行調整之後)。按這個增長率,人均收入每35年翻一番。在過去一個世紀中,美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8倍左右。
用什麼來解釋各國之間和不同時期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非常簡單。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別都可以歸因於各國
生產
率
(productivity)的差別——即每一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物品與服務數量的差別。在那些每單位時間工人能生產大量物品與服務的國家,大多數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產率低的國家,大多數人必須忍受貧困的生活。同樣,一國生產率的增長率決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長率。
生產率和生活水平之間的基本關係是簡單的,但它的意義卻是深遠的。如果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決定因素,那麼,其他因素就應該是次要的。例如,有人想把20世紀美國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歸功於工會或最低工資法,但對於美國工人來說,真正的英雄是他們不斷提高的生產率。另一個例子是,一些評論家聲稱,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收入增長放緩是由於與日本和其他國家日益激烈的競爭。但真正的敵人不是來自國外的競爭,而是美國生產率增長的放緩。
生產率與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對於公共政策也有深遠的含義。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決策者需要通過讓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生產物品與服務需要的工具以及獲取最好的技術來提高生產率。
1.3.2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921年1月,德國一份日報的價格為0.3馬克。不到兩年之後,也就是1922年11月,一份同樣的報紙的價格為7000萬馬克。經濟中所有其他價格都以類似的程度上漲。這個事件是歷史上最令人震驚的
通貨膨
脹
(inflation)的例子,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雖然美國從未經歷過類似於德國20世紀20年代的情況,但通貨膨脹有時也成為一個經濟問題。例如,20世紀70年代期間,物價總水平翻了一番多,當時的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總統稱通貨膨脹是“公眾的頭號敵人”。與此相比,在21世紀前十年,通貨膨脹率平均每年為2.5%,按這種速度,物價翻一番需要幾乎30年。由於高通貨膨脹會讓社會付出各種成本,所以世界各國的經濟政策制定者都把保持低通貨膨脹作為目標之一。

“雖然你剛剛排隊時這些東西是68美分,但現在是74美分了!”
圖片來源:Tribune Media Services, Inc. AII Rights Reserved.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是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是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國政府發行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就下降了。在20世紀20年代初的德國,當物價平均每月上升3倍時,貨幣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美國的情況雖然沒有這麼嚴重,但從美國的經濟史中也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20世紀70年代的高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迅速增長是相關的,而近年來經歷的低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緩慢增長也是相關的。
1.3.3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雖然在長期中,物價水平上升主要是貨幣量增加的結果,但短期中,問題就變得更為複雜且更具爭議性。大多數經濟學家是這樣描述貨幣注入的短期效應的:
● 經濟中貨幣量增加刺激了社會的整體支出水平,從而增加了對物品與服務的需求。
● 需求的增加隨著時間推移,會引起企業提高物價,但同時,它也鼓勵企業僱用更多的工人,並生產更多的物品與服務。
● 僱用更多的工人意味著更少的失業。
上述推理過程得出一種在整個經濟範圍內的一種最終的權衡取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儘管一些經濟學家對這些觀點仍然有疑問,但大多數經濟學家承認,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這就意味著,在一兩年的時期內,許多經濟政策朝相反的方向推動通貨膨脹與失業。無論通貨膨脹和失業是從高水平開始(如20世紀80年代初的情況)、從低水平開始(如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情況),還是從這兩者之間的某個水平開始,決策者都面臨這種權衡取捨。這種短期權衡取捨關係在分析經濟週期中起著關鍵作用。
經濟周
期
(business cycle)是用生產的物品與服務量或僱用的人數來衡量的,經濟活動的無規律的、很大程度上無法預測的波動。
決策者在運用各種政策工具時可以利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這種短期權衡取捨關係。決策者可以通過改變政府支出量、稅收量和發行的貨幣量來影響對物品和服務的總需求。需求的變動反過來又影響經濟在短期中所經歷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的組合。由於這些經濟政策工具具有如此大的潛在力量,因此,決策者應該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來控制經濟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
這種爭議在奧巴馬總統任期的最初幾年又激化了。在2008年和2009年,美國和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的經濟都經歷了嚴重的衰退。由住房市場的不良拖欠引起的金融體系的問題擴散到經濟的其他部分,從而引起了收入下降和失業激增。決策者的反應是以各種方式增加物品與服務的總需求。奧巴馬總統採取的首要措施是包含減稅和增加政府支出的一攬子刺激計劃。同時,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儲也增加了貨幣供給。這些政策的目標是減少失業。但是,一些人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政策也會引起過高的通脹水平。
即問即答
■列出並簡要解釋描述整體經濟如何運行的三個原理。
In the news
【新聞摘錄】為什麼你應該學習經濟學
在這篇畢業典禮演講的摘錄中,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前總裁闡述了學習經濟學的充分理由。
是憂鬱的科學嗎?不!
Robert D. McTeer, Jr.
我認為,在職業生涯的升遷中,經濟學訓練的價值日益彰顯。我想象不出對於公司CEO、國會議員或美國總統來說,什麼專業比經濟學更好。你已經學習了將使你終生受益的系統的、經過嚴格訓練的思維方式。與此相反,那些經濟學欠佳的人可能會困惑,經濟如何能在由更少的人管理的情況下更好地運行。誰做計劃?誰做決策?誰決定生產什麼?
在我看來,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是你通過學習經濟學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你瞭解到,我們每個人可以如何出於利己的目的而工作,並仍然會產生合意的社會結果。你也知道了,市場是如何協調雜亂無章的活動,以增進各國的財富。你明白了市場的魔力,以及過多幹預市場的危險。你更好地理解了你早在幼兒園時就學過的東西:不要殺雞取卵
經濟學訓練有助於你理解一些謬論和無意的結果。事實上,我傾向於把經濟學定義為研究如何預測無意結果的一門學問……
在經濟學文獻中,看來沒什麼比通常所說的“破窗謬論”更切合當前的經濟爭論的了。當一項政府項目就其自身價值而言並不正確,但卻能帶來就業機會時,就想想“破窗謬論”:那些無事生非的青少年用磚塊打碎麵包店的窗戶。人們跑過來並惋惜道“:多可惡。”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人會提出“壞事變好事”的說法:現在麵包師將不得不花錢來修理窗戶,這就會增加修理工的收入,而他又將把增加的收入用於支出,這又增加了其他賣者的收入,以此類推。你知道,支出鏈將以乘數擴大,並帶來更高的收入和就業。如果打破的窗戶足夠大,它很可能會帶來一輪經濟繁榮!……
大多數選民陷入了“破窗謬論”,但經濟學專業的人不會。他們會說:“嗨!等一等!”如果麵包師沒有把他的錢用於修窗戶,他可能會把錢用於購買一套他一直攢錢想買的新衣服。那麼,裁縫就會有可用於支出的新的收入,以此類推。破窗並沒有引起新的淨支出,而只是從別處轉移了支出。破窗並沒有創造新的活動,而只是創造了不同的活動。人們看到發生了的活動,但他們沒有看到 本來會 發生的活動。

“破窗謬論”以許多形式反覆出現。當創造或保持工作崗位成為主要目標時,我稱它為“工作崗位計算謬論”。經濟學專業人士瞭解一種非直觀的事實,即真正的進步來自工作崗位的消滅。過去我們用90%的人來種植糧食,而現在只需要3%的人。但是,請允許我這樣問,我們的狀況因為農業工作崗位的減少而惡化了嗎?那些本來會成為農民的人現在成了大學教授和電腦專家……
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計算工作崗位的數量,而是要使每一個工作崗位發揮作用。當勞動市場上供求不一致時,我們偶爾也會遇到一些困境。但這是暫時的。不要成為盧德派分子,去毀壞機器;也不要成為一個保護主義者,企圖在紐約城裡種香蕉。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Copyright ⓒ 2003 Dow Jones & Company, Inc.
1.4 結論
現在你對經濟學研究什麼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在以後各章中,我們將提出許多關於人、市場與經濟的具體見解。掌握這些見解需要付出一些努力,但並不是一項難以完成的任務。經濟學這門學科建立在幾個基本思想之上,這些思想可以應用於許多不同的情況。
在全書中我們將要經常提到本章所強調,並在表1-1中所概括的 經濟學十大原理 。記住這些基本原理:即使最複雜的經濟分析也是用這裡所介紹的十大原理構建起來的。
表1-1 經濟學十大原理

內容提要
◎ 關於個人做出決策的基本結論是:人們面臨不同目標之間的權衡取捨;任何一種行為的成本可以用其所放棄的機會來衡量;理性人通過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做出決策;人們根據他們所面臨的激勵改變自己的行為。
◎ 關於人們之間相互影響的基本結論是:貿易和相互依賴性可以是互利的;市場通常是協調人們之間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通過糾正市場失靈或者提高經濟中的平等程度,政府可能改善市場結果。
◎ 關於整體經濟的基本結論是: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終根源;貨幣量的增長是通貨膨脹的最終根源;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關鍵概念
稀缺性
經濟學
效率
平等
機會成本
理性人
邊際變動
激勵
市場經濟
產權
市場失靈
外部性
市場勢力
生產率
通貨膨脹
經濟週期
複習題
1.列舉三個你在生活中面臨的重大權衡取捨的例子。
2.你會將哪些項目列為去迪斯尼樂園度假的機會成本?
3.水是生活必需品。一杯水的邊際收益是大還是小呢?
4.為什麼決策者應該考慮激勵?
5.為什麼各國之間的貿易不像一場比賽一樣有贏家和輸家呢?
6.市場中的“看不見的手”在做什麼呢?
7.解釋市場失靈的兩個主要原因,並各舉一個例子。
8.為什麼生產率是重要的?
9.什麼是通貨膨脹?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
10.短期中通貨膨脹與失業如何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