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四百九十九 雜錄七
崔 鉉 王 鐸 李 韋保衡 衲衣道人
路 群 盧弘正 畢 李師望 高 駢
韋 宙 王氏子 劉 蛻 皮日休 郭使君
李德權
崔 鉉
崔鉉,元略之子。京兆參軍盧甚之死,鉉之致也,時議冤之。鉉子沆,乾符中,亦為丞相。黃巢亂,赤其族,物議以為甚之報焉。初崔瑄雖諫官,婚姻假回,私事也;甚雖府職,乃公事也。相與爭驛廳。甚既下獄,與宰相書,則以己比孟子,而方瑄錢鳳。瑄既朋黨宏大,莫不為盡力;甚者出於單微,加以鉉亦瑄之門生,方為宰相,遂加誣罔奏焉。瑄自左補闕出為陽翟宰,甚行及長樂坡,賜自盡。中使適回,遇瑄,囊出其喉曰:“補闕,此盧甚結喉也。”瑄殊不懌。京城不守,崔氏之子亦血其族。嗚呼!謂天道高,何其明哉!出《玉泉子》。
崔 鉉
崔鉉,是崔元略的兒子。京兆參軍盧甚的死,就是崔鉉造成的,當時輿論都以為盧甚死得冤。崔鉉的兒子崔沆,乾符年間,也是丞相。黃巢作亂時,滅了崔沆的族人,輿論認為這是盧甚冤死的報應。當初崔瑄雖然是諫官,結婚請假,那是私事;盧甚雖然在府裡擔任職務,為的是公事。兩個人因驛廳發生爭執。盧甚入獄後,給宰相一封信,把自己比為孟子,把崔瑄比為錢鳳。崔瑄的同黨很多,沒有不為他盡力的;而盧甚勢單力孤,加上崔鉉也是崔瑄的門生,正做宰相,於是就上奏誣陷盧甚。結果崔瑄從左補缺升為陽翟宰,盧甚則在走到長樂坡時,被賜自盡。處置盧甚的宮中使者回來路上,恰好遇上崔瑄,從布袋裡拿出盧甚的喉嚨說:“補缺,這是盧甚的喉結。”崔瑄非常不高興。後京城失守,崔家的人也全被殺掉了。唉,都說天道高遠,又是何等明鑑啊!出自《玉泉子》。
王 鐸
故相晉國公王鐸為丞郎時,李駢判度支。每年江淮運米至京,水陸腳錢,鬥計七百。京國米價,每鬥四十。議欲令江淮不運米,但每鬥納錢七百。鐸曰:“非計也。若於京國糴米,必耗京國之食;若運米實關中,自江淮至京,兼濟無限貧民也。”時糴米之制業已行,竟無敢沮其議者。都下官糴,米果大貴。未經旬,而度支請罷,以民無至者故也。於是識者乃服鐸之察事矣,鐸卒以此大用。出《聞奇錄》。
李
李 與王鐸進士同年,後俱得路,嘗恐鐸之先相,而己在其後也,迨路巖出鎮,益失其勢。鐸柔弱易制,中官愛焉。洎韋保衡將欲大拜,不能先於恩地,將命鐸矣。
陰知之,挈一壺家酒詣鐸曰:“公將登庸矣,吾恐不可以攀附也,願先事少接左右,可乎?”即命酒以飲。鐸妻李氏疑其堇焉,使女奴傳言於鐸曰:“一身可矣,願為妻兒謀。”
驚曰:“以吾斯酒為鴆乎?”即命一大爵,自引滿,飲之而去。出《玉泉子》。
韋保衡
韋保衡欲除裴修為省郎。時李璋為右丞,韋先遣盧望來申意,探其可否。李曰:“相公但除,不合先問某。”盧以時相事權,設為李所沮,則傷威重,因勸韋勿除。出《盧氏雜說》。
王 鐸
前宰相晉國公王鐸做丞郎時,李駢兼任度支。每年從長江淮河一帶運米到京城,水陸運費,一斗米需七百錢。京城米價,每鬥才四十錢。李駢建議想讓江淮一帶不再運米來,只需每鬥交七百錢。王鐸說:“這不是好辦法。如果從京城買米,一定會耗費減少京城的糧食;如果運米充實關中,那麼從江淮到京城,沿途可以救濟許多貧苦百姓。”當時買米的制度已經推行,竟然沒有人敢阻止這種主張。京城裡官方買糧,糧食價格果然猛漲。不到十天,李駢請求罷免度支,因為沒有人來賣糧的緣故。因此有見識的人都佩服王鐸的明察能力,王鐸最終也因此被重用。出自《聞奇錄》。
李
李 與王鐸同年中進士,後來都步入仕途,李
常怕王鐸先做了宰相,自己落在他的後面,等到路巖出任鎮將,就更失去了優勢。王鐸性格柔順容易控制,宮中的宦官都很喜歡他。到韋保衡將被提升,因不能比恩人升得早,就得任命王鐸。李
暗中知道的這件事後,提一壺家酒到王鐸處說:“你將要被選拔重用了,我恐怕不能依附你,想事先交接你的左右,行嗎?”接著就讓倒酒共飲。王鐸的妻子李氏懷疑他的酒有毒,派女僕傳話給王鐸說:“你一個人也就罷了,希望你替妻子兒女著想。”李
驚訝地說道:“以為我的酒是毒酒嗎?”就讓拿來一個大酒杯,自己斟滿,喝完後走了。出自《玉泉子》。
韋保衡
韋保衡想要任命裴修為省郎。當時李璋是右丞,韋保衡先派盧望去表明想法,試探李璋是否同意。李璋說:“相公只管任命,不應該先問我。”盧望認為當時是宰相掌權,如果被李璋阻止,會損傷威嚴,就勸韋保衡不要任命裴修。出自《盧氏雜說》。
衲衣道人
唐有士人退朝詣友生,見衲衣道人在坐,不懌而去。他日,謂友生曰:“公好毳褐夫,何也?吾不知其言,適且覺其臭。”友生答曰:“毳褐之外也,豈甚銅乳?銅乳之臭,並肩而立,接跡而趨。公處其間,曾不嫌恥,乃譏予與山野有道之士遊乎?南朝高人,以蛙鳴及蒿菜勝鼓吹。吾視毳褐,愈於今之朱紫遠矣。”出《國語》。
路群 盧弘正
中書舍人路群與給事中盧弘正,性相異而相善。路清瘦古淡,未嘗言市朝;盧魁梧富貴,未嘗言山水。路日謀高臥,有制草,則就宅視之;盧未嘗請告,有客旅,則就省謁之。雖所好不同,而相親至。一日都下大雪,路在假,盧將晏入,道過新昌第,路方於南垣茅亭,肆目山雪。鹿巾鶴氅,構火命觴,以賞嘉致。聞盧至,大喜曰:“適我願兮。”亟命迎入。盧金紫華煥,意氣軒昂;路道服而坐,情趣孤潔。路曰:“盧六,盧六,曾莫顧我,何也?”盧曰:“月限向滿,家食相仍。日詣相庭,以圖外任。”路色慘曰:“駕肩權門,何至於是?且有定分,徒勞爾形。家釀稍醇,能一醉否?”盧曰:“省有急事,俟吾決之。”路又呼侍兒曰:“盧六慾去,特早來藥糜分二器,我與盧六同食。”盧振聲曰:“不可。”路曰:“何也?”盧曰:“今旦飯冷,且欲遐徵,家饌已食炮炙矣。”時人聞之,以為路之高雅,盧之俊邁,各盡其性。出《唐缺史》。
衲衣道人
唐時有個士人退朝後去看望朋友,看到有個穿補丁衣服的道人在座,不高興地走了。另一天,他對朋友說:“你為什麼喜歡穿毛制僧衣的人呢?我沒聽到他的話,只聞到了他的臭味。”朋友回答:“毛制僧衣的氣味是外在的,難道比銅乳還厲害嗎?銅乳的臭味,並肩站著,前後走著都能聞到。你和他們在一起,不覺得可恥,怎麼竟然譏諷我和山野中有學問的人交往呢?南朝的高尚之人,認為蛙鳴和草野之音,勝過正式樂隊演奏的音樂。我看那毛制僧衣,比今天的朱紫官服好多了。”出自《國語》。
路群 盧弘正
中書舍人路群和給事中盧弘正,性格各異卻相處得很好。路群清瘦脫俗,古雅淡泊,不曾談論集市朝堂之事;盧弘正魁梧富貴,不曾談過山水之事。路群每天都想安閒無事,有起草皇帝詔令的任務就拿回家完成;盧弘正不曾請假,有客人,就在官署裡接待。雖然各自喜好不同,卻互相親善。一天京城下大雪,路群在休假,盧弘正在天晚時去省中處理政務,途中路過新昌第,路群正在南垣茅草亭中欣賞山中雪景。路群穿戴著鹿皮巾、鶴毛大氅,攏火喝酒,欣賞雪中佳景。聽說盧弘正來了,高興地說:“正合我的心意啊!”立即叫人請進來。盧弘正穿著豔麗富貴的衣服,意氣昂揚;路群穿道服坐著,情趣孤潔。路群說:“盧六,盧六,你一直都不來看我,為什麼呢?”盧弘正說:“眼看這一個月又快過去了,家裡我卻仍然賦閒在家。我現在每天都到相府去,圖個地方官噹噹。”路群臉色悽慘地說:“身在權門,何至於這樣?況且萬事都早有定分,何苦白白浪費精力。家裡有剛釀好的酒,喝個大醉怎麼樣?”盧弘正說:“省中有急事,等我裁決。”路群叫侍從說:“盧六要走,快盛兩碗藥粥來,我和盧六一塊吃飯。”盧六大聲說:“不行。”路群問:“為什麼?”盧弘正說:“今天飯太涼了,而且要出遠門,在家裡吃飯時已吃過烤肉了。”當時人聽說這事後,認為路群的高雅,盧弘正的傑出豪邁,各自都充分體現了出來。出自《唐缺史》。
畢 
畢 家本寒微,鹹通初,其舅尚為太湖縣伍伯。
深恥之,常使人諷令解役,為除官。反覆數四,竟不從命。乃特除選人楊載為太湖令,
延之相第,囑之為舅除其猥籍,津送入京。楊令到任,具達
意。伍伯曰:“某賤人也,豈有外甥為宰相耶?”楊堅勉之,乃曰:“某每歲秋夏,恆相享六十千事例錢,苟無敗缺,終身優足,不審相公欲除何官耶?”楊乃具以聞
,
亦然其說,竟不奪其志也。王蜀偽相庾傳素與其從弟凝績,曾宰蜀州唐興縣。郎吏有楊會者,微有才用,庾氏昆弟念之。洎迭秉蜀政,欲為楊會除馬長以酬之。會曰:“某之吏役,遠近皆知。忝冒為官,寧掩人口?豈可將數千家供侍,而博一虛名馬長乎?”後雖假職名,止除檢校官,竟不捨縣役矣。出《北夢瑣言》。
李師望
李師望,乃宗屬也,自負才能,欲以方面為己任。因旅遊邛蜀,備知南蠻勇怯,遂上書,請割西川數州,於臨邛建定邊軍節度。詔旨允之,乃以師望自鳳翔少尹擢領此任。於時西川大將嫉其分裂巡屬,陰通南詔。於是蠻軍為近界鄉豪所道,侵軼蜀川,戎校竇滂不能止遏,師望亦因此受黜焉。原缺出處,今見《北夢瑣言》。
高 駢
渤海王太尉高駢鎮蜀日,因巡邊,至資中郡,舍於
畢 
畢 家原本貧寒,鹹通初年,他的舅舅還是太湖縣伍伯。畢
常常對此感到很羞恥,常常派人婉轉地勸他辭去差事,為他授官。反覆勸了多次,舅舅也沒聽他的。就特地任命候選官員楊載為太湖縣令,畢
把他請到相府,囑咐他替舅舅解除卑賤的身份,照料護送他進京。楊載到任後,詳細轉達了畢
的意思。他舅舅說:“我是一個卑微的人,怎麼會有外甥當宰相?”楊載一再勸他,他就說:“我在每年秋夏,都能平穩地享受六十千錢的事例錢,如無錯誤,一輩子就很優厚滿足了,不明白相公還要讓我做什麼官?”楊載把這些話都告訴了畢
,畢
也認為舅舅說得對,最終沒有勉強他改變心願。前蜀偽宰相庾傳素和他的堂弟凝績,曾任蜀州唐興縣宰。有個叫楊會的郎吏,稍有才幹,庾氏兄弟記住了他。等到二人輪流執掌前蜀國政時,想任楊會為馬長來酬謝他。楊會說:“我的這份差使,遠近皆知。硬是去做什麼官,怎麼去堵人家的嘴呢?哪敢用幾千家的供奉侍候,去換一個馬長的虛名呢?”以後雖然掛上官銜,也只是任檢校官,最終也沒有放棄縣役的職務。出自《北夢瑣言》。
李師望
李師望,是皇帝同族,自負很有才能,想自己擔任一方的軍政大員。他到邛州蜀州遊歷,深知南蠻的英勇怯弱等情況,於是上奏書,請求分出西川幾個州,在臨邛設置定邊軍節度。皇帝下詔應允,就把李師望從鳳翔少尹提升為定邊軍節度使。當時西川大將憎恨他分裂自己的屬地,就偷偷和南詔勾結。因此南蠻軍隊被靠近邊界的鄉豪引導著,侵犯蜀川,戎校竇滂不能阻止遏制南蠻軍隊的侵襲,李師望因此被罷黜。原缺出處,今見《北夢瑣言》。
高 駢
渤海王太尉高駢鎮守蜀地時,因為巡視邊界,到了資中郡,住在
刺史衙。對郡山頂有開元佛寺,是夜黃昏,僧徒禮讚,螺唄間作。渤海命軍候悉擒械之,來晨,笞背斥逐。召將吏而謂之曰:“僧徒禮念,亦無罪過。但以此寺十年後,當有禿子數十作亂,我故以是厭之。”其後土人皆髡執兵,號大髡小髡,據此寺為寨。出《北夢瑣言》。
韋 宙
相國韋宙善治生,江陵府東有別業,良田美產,最號膏腴;積稻如坻,皆為滯穗。鹹通初,授嶺南節度使。懿宗以番禺珠翠之地,垂貪泉之戒。宙從容奏曰:“江陵莊積穀,尚有七千堆,固無所貪矣。”帝曰:“此所謂足谷翁也。”出《北夢瑣言》。
王氏子
京輦自黃巢退後,修葺殘毀之處。時定州王氏有一兒,俗號王酒胡,居於上都,鉅富,納錢三十萬貫,助修朱雀門。僖宗詔令重修安國寺畢,親降車輦,以設大齋。乃扣新鍾十撞,舍錢一萬貫。命諸大臣,各取意而擊。上曰:“有能捨一千貫文者,即打一槌。”齋罷,王酒胡半醉入來,徑上鐘樓,連打一百下,便於西市運錢十萬入寺。出《中朝故事》。
劉 蛻
劉蛻,桐廬人,早以文學進士。其父嘗戒之曰:“任汝舉進取,窮之與達,不望於汝。吾沒後,慎勿祭祀。”乃乘扁舟,以漁釣自娛,竟不知其所適。蛻後登華貫,出典商於,
刺史衙門。資中郡對面山頂上,有個開元佛寺,這天黃昏,僧侶禮讚,法螺與唸經聲交替出現。高駢命令軍候將他們全都抓住拘繫起來,第二天早晨,鞭打後背並驅逐他們。高駢又召來將士吏卒對他們說:“僧侶做禮讚,也沒有什麼罪過。只是這個佛寺,十年以後,會有幾十個禿子作亂,我因此用這種方式來壓制他們。”後來當地人都剃了頭拿著兵器,號稱大髡小髡,把這個佛寺作為軍營。出自《北夢瑣言》。
韋 宙
相國韋宙善謀生計,江陵府東有他的別墅,良田美產,最為肥沃;堆積的稻子像小陸地,都是成熟的稻穗。鹹通初年,他被授為嶺南節度使。懿宗認為番禺是出珍珠翡翠的地方,告誡他不要貪婪。韋宙從容啟奏道:“江陵莊積蓄的糧食,還有七千堆,所以沒有什麼可貪的。”皇帝說:“這真是個多糧的老頭。”出自《北夢瑣言》。
王氏子
京城從黃巢退兵後,便修補被毀壞之處。當時定州王氏有一人,綽號王酒胡,住在上都,非常富有,交納了三十萬貫錢,資助重修朱雀門。僖宗下詔重修安國寺,修完後,親自乘輦而來,設置大齋。敲了新鍾十下,施捨一萬貫錢。讓各位大臣,各按自己的意思去敲鐘。皇帝說:“有能施捨一千貫錢的,就敲一下鍾。”吃齋之後,王酒胡半醉半醒地進來了,徑直走上鐘樓,連敲一百下,然後到西市運錢十萬貫送進安國寺。出自《中朝故事》。
劉 蛻
劉蛻,是桐廬人,早年憑辭章修養考中進士。他父親曾告誡他說:“任憑你科考上進,困窘與發達,不寄希望於你。我死後,千萬不要祭祀。”就乘上一葉小船,以釣魚自我娛樂,最終不知他到哪裡去了。劉蛻後來登上了顯貴的高位,出朝掌管商於地區,
霜露之思,於是乎止。臨終,亦戒其子,如先考之命。蜀禮部尚書纂,即其息也,常為同列言之。君子曰:“名教之家重喪祭,劉氏先德,是何人斯?以蛻之通人,抑有其說,時未諭也。”出《北夢瑣言》。
皮日休
鹹通中,進士皮日休上書兩通。其一,請以《孟子》為學科。其略雲:臣聞聖人之道,不過乎經。經之降者,不過乎史;史之降者,不過乎子。子不異道者,《孟子》也。舍是而諸子,必斥乎經史,聖人之賊也。文多不載。請廢《莊》《列》之書,以《孟子》為主,有能通其義者,科選請同明經。其二,請以韓愈配饗太學。其略曰:臣聞聖人之道,不過乎求用。用於生前,則一時可知也;用於死後,則萬世可知也。又云:孟子、荀卿翼輔孔道,以至於文中子。文中子之道曠矣,能嗣其美者,其唯韓愈乎!
日休字襲美,襄陽竟陵人,幼攻文,隱於鹿門山,號醉吟先生。初至場中,禮部侍郎鄭愚以其貌不揚,戲之曰:“子之才學甚富,其如一日何?”對曰:“侍郎不可以一日而廢二日。”謂不以人廢言也,舉子鹹推伏之。官至國子博士。寓蘇州,與陸龜蒙為文友。著《文藪》十卷,《皮子》三卷,人多傳之。為錢鏐判官。出《北夢瑣言》。
郭使君
江陵有郭七郎者,其家資產甚殷,乃楚城富民之首。
歸隱的想法就停止了。臨死,也告誡他的兒子,就像他父親告誡他一樣。蜀國禮部尚書劉纂,就是他的兒子,曾和同伴們說起這件事。君子說:“有名望有教養的家庭重視喪禮祭祀,劉家有德行的前輩,是什麼樣的人呢?像劉蛻那樣的博通古今的人,也有那種說法,當時人很不理解。”出自《北夢瑣言》。
皮日休
鹹通年間,進士皮日休兩次上奏書。第一次,要求把《孟子》作為學習科目。大致是說:我聽說聖人的道理,沒有超過經書的。次於經書的是史書,次於史書的是諸子文章。諸子文章不背離聖人之道的,是《孟子》。除此而外的各派學者,都排斥經書史書,是聖人的災害。奏書的文字很多,不一一記載了。請求廢除《莊子》《列子》之類的書,而以《孟子》為主。有能貫通它的義理的,經過相關考試,視同明經科出身。第二次,他請求讓韓愈在太學裡享受祭祀。大致是說:我聽說聖人的主張,不過是要求被採用。活著時被採用了,一時可以知道;死後被採用了,萬代相傳都可以知道。又說:孟子、荀卿,捍衛維護孔子學說,傳到文中子王通。文中子的學說太闊大了,能繼承他的精華的,大概只有韓愈吧!
皮日休字襲美,是襄陽竟陵人,自幼鑽研文章,隱居在鹿門山,號稱醉吟先生。他第一次到考場中,禮部侍郎鄭愚因為他長相不太好看,戲弄說:“你很有才學,但又能拿一‘日’怎麼辦呢?”皮回答說:“侍郎不可因為一‘日’而廢掉兩‘日’。”意思是說不能因人廢言,舉子們都很佩服他。皮日休做官做到國子博士。他住在蘇州時,和陸龜蒙是文學好友。著有《文藪》十卷,《皮子》三卷,人們爭相傳頌。當時做了節度使錢鏐的判官。出自《北夢瑣言》。
郭使君
江陵有個叫郭七郎的人,家裡資產很多,是楚城的首富。
江淮河朔間,悉有賈客仗其貨買易往來者。乾符初年,有一賈者在京都,久無音信。郭氏子自往訪之,既相遇,盡獲所有,僅五六萬緡。生耽悅煙花,迷於飲博,三數年後,用過太半。是時唐季,朝政多邪,生乃輸數百萬於鬻爵者門,以白丁易得橫州刺史,遂決還鄉。時渚宮新罹王仙芝寇盜,里閭人物,與昔日殊。生歸舊居,都無舍宇,訪其骨肉,數日方知弟妹遇兵亂已亡,獨母與一二奴婢,處於數間茅舍之下,囊橐蕩空,旦夕以紉針為業。生之行李間,猶有二三千緡,緣茲復得蘇息,乃傭舟與母赴秩。過長沙,入湘江,次永州北江。墂有佛寺名兜率,是夕宿於斯,結纜於大槦樹下。夜半,忽大風雨,波翻岸崩,樹臥枕舟,舟不勝而沉。生與一梢工拽母登岸,僅以獲免。其餘婢僕生計,悉漂於怒浪。遲明,投於僧室,母氏以驚得疾,數日而殞。生慞惶,馳往零陵,告州牧。州牧為之殯葬,且復贈遺之。既丁憂,遂寓居永郡。孤且貧,又無親識,日夕厄於凍餒。生少小素涉於江湖,頗熟風水間事,遂與往來舟船執梢,以求衣食。永州市人,呼為捉梢郭使君,自是狀貌異昔,共篙工之黨無別矣。出《南楚新聞》。
李德權
京華有李光者,不知何許人也。以諛佞事田令孜,令孜嬖焉,為左軍使。一旦奏授朔方節度使,敕下翌日,無疾而死。光有子曰德權,年二十餘,令孜遂署劇職。會僖皇幸蜀,乃從令孜扈駕,止成都。時令孜與陳敬瑄盜專國柄,
長江、淮河、黃河以北之間,都有商人靠著他的貨來經商。乾符初年,他有一個商人在京城,很久沒有音信。郭七郎親自去查訪,見面後,把他所有的錢財都要了過來,差不多五六萬吊。郭七郎迷上了妓女,沉湎於飲酒、賭博,三四年後,把錢花掉一大半。這時是唐朝末年,朝中壞人專權,郭七郎用幾百萬錢送給賣官的人,由一個白丁變成了橫州刺史,於是決定回家。當時江陵剛剛被王仙芝攻打過,城裡的人,與以前很不一樣了。郭七郎回到舊房,房屋都沒了;打聽親人,幾天後才知道弟弟妹妹碰上亂兵已死了,只有母親帶一兩個丫環住在幾間茅草房裡,錢袋裡空無一文,靠白天夜裡做針線活過日子。郭七郎的行李中,還有二三千吊錢,因此生活才算得以好轉,就僱船和母親一道去上任。經過長沙,進入湘江,停泊在永州北江。岸上有一座廟叫兜率寺,當晚就住在船上,把船系在大槦樹下邊。半夜,忽然颳大風下大雨,波浪翻滾沖毀了河岸,大樹倒了壓住了船,船經受不住就沉沒了。郭七郎同一個船工把母親拽到岸上,保住了性命。其餘的奴僕東西都被波濤捲走了。天亮後,到了廟裡,母親受驚得病,幾天後也死了。郭七郎一籌莫展,跑到零陵,把情況告訴了州牧。州牧為他安葬了母親,並且又贈給他一些錢。他為母親守喪結束後,就在永郡租房住下來。孤身一人,很窮又沒親戚熟人,早晚都忍飢挨凍。郭七郎從小就來往於江湖之上,很熟悉行船這一套,便給來往船隻掌舵,解決衣食。永州街上的人,叫他捉梢郭使君,從此面貌和以前不同,與船工們無異。出自《南楚新聞》。
李德權
京城有個叫李光的人,不知他是哪裡人。他靠拍馬屁侍奉田令孜,田令孜非常喜歡他,派他擔任左軍使。有一天奏明皇上授予李光朔方節度使的職務,任命頒佈的第二天,李光沒得什麼病就死了。李光有個兒子叫德權,二十多歲,田令孜就讓他代理這個重要職務。趕上僖宗皇帝駕幸蜀地,李德權就跟著田令孜一起護駕,到了成都。當時田令孜和陳敬瑄竊取了國家大權,
人皆畏威。李德權者處於左右,遐邇仰奉。奸豪輩求名利,多賂德權,以為關節。數年之間,聚賄千萬,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右僕射。後敬瑄敗,為官所捕,乃脫身遁於復州,衣衫百結,丐食道途。有李安者,常為復州後槽健兒,與父相熟。忽睹德權,念其藍縷,邀至私舍。安無子,遂認以為侄。未半載,安且死,德權遂更名彥思,請繼李安效力,蓋慕彼衣食耳。尋獲為牧守圉人,有識者,皆目之曰:“看馬李僕射。”出《南楚新聞》。
人們都害怕他們。李德權在他們的身邊,遠近都巴結他。奸詐的豪強們為了求得名利,常賄賂李德權,用以打通關節。幾年的光景,李德權受賄上千萬,當上了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右僕射。後來陳敬瑄敗露,被官府逮捕了,李德權就逃出來跑到復州,衣服破爛不堪,沿街乞討。有個李安,曾經是復州的看馬軍士,和李德權的父親很熟悉。李安突然看到李德權,可憐他穿得破破爛爛,就把他接到自己家。李安沒有兒子,就認李德權做侄子。沒到半年,李安將要死了,李德權就改名叫彥思,請求繼承李安的職位,原來不過貪圖那點吃穿罷了。不久,李德權成為看馬的人,有知道認識他的,都看著他說:“看馬的李僕射。”出自《南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