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四百九十三 雜錄一
夏侯亶 王 肅 李延寔 李義琛 劉 龍
裴玄智 度支郎 虞世南 尉遲敬德 虞世基
來 恆 歐陽詢 許敬宗 元萬頃 郭務靜
唐 臨 蘇瓌李嶠子 婁師德 李 晦 宋之問
陸元方 陳希閔 李 詳
夏侯亶
樑夏侯亶為九列,家貧而好置樂。妓無衣裝飾,客至,即令隔簾奏曲。時人以簾為夏侯妓衣。出《獨異志》。
王 肅
後魏尚書令王肅字恭懿,琅邪人。肅,齊雍州刺史奐之子,贍學多通,才辭美茂,為齊祕書丞。太和十八年,北歸後魏。時高祖新營洛邑,凡所造制,肅博識舊事,大有裨益。高祖甚重之,常呼曰王生。肅在江南之日,聘謝氏女為妻。及至京師,復尚公主。其後謝氏入道為尼,亦來奔肅。見肅尚主,謝作五言詩以贈之。其詩曰:“本為薄上蠶,今作機上絲。得絡逐勝去,頗憶纏綿時。”公主代肅答謝雲:
夏侯亶
樑代的夏侯亶位列九卿,家裡窮卻喜歡置辦樂隊。歌妓沒有衣服打扮,客人來了的時候,就讓妓女隔著簾子演奏樂曲。當時的人把簾子說成是夏侯家歌妓的衣服。出自《獨異志》。
王 肅
後魏尚書令王肅,字恭懿,琅邪人。他是南齊雍州刺史王奐的兒子,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善於言辭,擔任南齊的祕書丞。後魏太和十八年,王肅到北方歸順了後魏。當時高祖新建洛陽城,凡是建築製造的東西,因為王肅知道很多以前的事情,大有幫助。高祖非常器重他,經常叫他王生。王肅在江南的時候,娶了謝家的女兒為妻。等到到了京城,王肅又娶了公主為妻。後來謝氏出家做了尼姑,也來投奔王肅。發現王肅娶了公主,謝氏就作了一首五言詩贈給王肅。那詩說:“本為薄上蠶,今作機上絲。得絡逐勝去,頗憶纏綿時。”公主就代替王肅寫了一首詩來答謝說:
“針是貫線物,目中恆任絲。得帛縫新去,何能納故時?”肅甚悵恨,遂造正覺寺以憩之。出《伽藍記》。
李延寔
後魏太傅李延寔者,莊帝舅也。永安中,除青州刺史。將行奉辭,帝謂寔曰:“懷磚之俗,世號難治。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寔答曰:“臣年迫桑榆,氣同朝露;人間稍遠,日近松丘。臣已久乞閒退,陛下渭陽興念,寵及老臣,使夜行非人,裁錦萬里。謹奉明敕,不敢失墮。”時黃門侍郎楊寬在帝側,不曉“懷磚”之義,私問舍人溫子昇,子昇曰:“吾聞至尊兄彭城王作青州刺史,聞其賓客從至青州者雲:‘齊土之民,風俗淺薄,虛論高談,專在榮利。太守初欲入境,百姓皆懷磚叩頭,以美其意。及其代下還家,以磚擊之。’言其向背速於反掌。是以京師謠語曰:‘獄中無繫囚,舍內無青州。假令家道惡,腸中不懷愁。’‘懷磚’之義,起在於此也。”潁川荀濟,風流名士,高鑑妙識,獨出當世。清河崔淑仁稱齊士大夫曰:“齊人者,外矯庶幾,內懷鄙吝。輕同毛羽,利等錐刀。好馳虛譽,阿附成名。威勢所在,促共歸之。苟無所資,隨即捨去。”言囂薄之甚也。出《伽藍記》。
李義琛
李義琛,隴西人,居於魏,自咸陽主簿拜監察。少孤貧,唐初草創,無復生業,與再從弟義琰、三從弟上德同居,
“針是貫線物,目中恆任絲。得帛縫新去,何能納故時。”王肅非常惆悵悔恨,就建了正覺寺讓謝氏居住。出自《伽藍記》。
李延寔
後魏太傅李延寔,是莊帝的舅舅。永安年間,他被任命為青州刺史。準備上任的時候去向皇帝告別,皇帝對他說道:“當地人有‘懷磚’的習俗,社會上號稱是難以治理的。舅父應該努力用心治理,不辜負朝廷的重託。”李延寔回答說:“為臣的歲數已經迫近晚年,精力如同早晨的露水;離人間漸漸遠了,一天天接近墳墓。為臣早已請求退休,陛下卻念及甥舅之情,寵幸到老臣,讓我這個夜間走路的殘疾人,管理廣闊的土地。老臣遵奉英明的敕令,不敢有所失誤。”當時黃門侍郎楊寬在皇帝身邊,不明白“懷磚”的意思,私下問舍人溫子昇,溫子昇說:“我聽說皇帝的哥哥彭城王做青州刺史,聽跟著他一塊到青州的賓客說:‘齊地的百姓,風俗淺薄,高談空論,專講名利。太守剛入境時,百姓都懷揣磚塊磕頭,用來討太守的歡心。等到他被取代御任回家的時候,百姓又用這些磚砸他。’這是說當地人心的向背比翻轉手掌還快。所以京城裡有民謠說:‘獄中無繫囚,舍內無青州。假令家道惡,腸中不懷愁。’‘懷磚’的含義就是從這兒產生的。”潁川的荀濟是一位風流名士,鑑別人才的眼光高明,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清河崔淑仁提到齊地的士大夫說:“齊地人,外表裝得還湊合,內心卻很鄙俗。輕浮得像羽毛,尖刻得像刀子錐子。喜歡追求虛名,依附有盛名的人。有威風有勢力的,他們就急忙去投奔。如果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他們轉身就離去。”這是說他們輕浮得厲害。出自《伽藍記》。
李義琛
李義琛是隴西人,居住在魏地,由咸陽主簿升為監察御史。義琛少年時死了父親,家裡很貧困,唐朝剛剛開國時,他也沒有什麼維持生計的產業,跟遠房的堂弟李義琰、李上德在一起住,
事從姑,定省如親焉。武德中,俱進士。共有一驢,赴京。次潼關,大雨,投逆旅。主人鄙其貧,辭以客多,不納。進退無所舍,徙倚門旁。有咸陽商客見而引之,同舍多喑嗚。商客曰:“此三人遊學者,今無所止,奈何睹其狼狽?”乃引與同寐處。數日方晴,道開。義琛等議鬻驢以一醉,商客竊知,固止之,乃資以道糧。琛既擢第,歷任咸陽,召商客,與之抗禮。商客不復識,但悚懼遜退。琛語其由,乃悟,因引升堂。後任監察。出《云溪友議》。
劉 龍
劉龍後名義節。武德初,進計於高祖曰:“今義師數萬,並在京師,樵薪貴而布帛賤。若採街衢及苑中樹木作樵,以易帛,歲取數十萬匹。又藏內繒絹,每匹皆有餘軸之饒。使截剩物,以供雜費,動盈萬段矣。”高祖並從之。出《譚賓錄》。
裴玄智
武德中,有沙門信義習禪,以三階為業,於化度寺置無盡藏。貞觀之後,舍施錢帛金玉,積聚不可勝計,常使此僧監當。分為三分,一分供養天下伽藍增修之備,一分以施天下飢餒悲田之苦,一分以充供養無礙。士女禮懺闐咽,施捨爭次不得,更有連車載錢絹,舍而棄去,不知姓名。
事奉從祖姑姑,早晚問安就像對待父母一般。武德年間,三人都考進中了進士。他們三人共用一頭驢,到京城去。走到潼關時,趕上下大雨,去住旅店。店主人鄙視他們窮困,藉口客人太多,不收留他們。三人往前走往後退都無房可住,只好站在店門旁邊。有個咸陽的商人看到他們就拉他們同住,同屋的人大多不滿。商人說:“這三個人是在外地學習的,現在沒有住的地方,怎麼忍心看著他們這樣狼狽不堪呢?”於是拉著他們與自己睡在一處。幾天後才天晴,路上可以行走了。義琛等人商量把驢賣了以便請商人喝酒致謝。商人暗中知道後,堅決阻止了他們,又資助他們三人路上吃的糧食。等到李義琛考中以後,到了咸陽任職,就把商人找來,與他以平等的禮節相見。商人認不出他,只是恐懼謙讓退避。李義琛告訴了他原由,商人才明白過來,於是拉著商人進入正堂。李義琛後來擔任了監察御史。出自《云溪友議》。
劉 龍
劉龍後來改名為義節。武德初年,他向高祖獻計說:“現在仁義的軍隊好幾萬,都在京城裡,柴貴而布帛賤。如果採伐街道和花園中的樹木作柴來換帛,每年可換得數十萬匹。另外,倉庫內的繒絹,每一匹都多出一些。讓人把多出的裁下來,以便供給雜費之用,一下就夠萬段了。”高祖一併採納了他的意見。出自《譚賓錄》。
裴玄智
武德年間,有個僧人信義學習佛法,信奉三階宗,在化度寺建了一個叫無盡藏的倉庫。貞觀年間以來,人們施捨的錢帛金玉,堆積在庫裡多得數不過來,常讓這個和尚在那裡看管。這些財物分為三份,一份用作天下寺廟的修理費用,一份用來施捨給天下飢寒交迫的窮人,一份充當供佛用品和供養僧人,不使他們困難。善男信女禮拜懺悔的滿寺院都是,爭相施捨,都排不上號,還有人用好幾輛車送來錢和絹,卸完車就走,連姓名也不留。
貞觀中,有裴玄智者,戒行精勤,入寺灑掃,積十數年。寺內徒眾,以其行無玷缺,使守此藏。後密盜黃金,前後所取,略不知數,寺眾莫之覺也。因僧使去,遂便不還。驚疑所以,觀其寢處,題詩云:“放羊狼頷下,置骨狗前頭。自非阿羅漢,安能免得偷!”更不知所之。出《辨疑志》。
度支郎
貞觀中,尚藥奏求杜若,敕下度支。有省郎以謝朓詩云“坊州採杜若”,乃委坊州貢之。本州曹官判雲:“坊州不出杜若,應由讀謝朓詩誤。郎官作如此判事,豈不畏二十八宿笑人耶?”太宗聞之大笑,改授雍州司法。出《國史》。
虞世南
太宗將致櫻桃於酅公,稱“奉”則尊,言“賜”則卑。問於虞世南。世南對曰:“昔梁武帝遺齊巴陵王稱‘餉’。”從之。出《國史》。
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善奪槊,齊王元吉亦善用槊,高祖於顯德殿前試之。謂敬德曰:“聞卿善奪槊,令元吉執槊去刃。”敬德曰:“雖加刃,亦不能害。”於是加刃。頃刻之際,敬德三奪之,元吉大慚。出《獨異志》。
貞觀年間,有個裴玄智,恪守戒律,專心勤奮,進入寺裡灑水掃地,幹了十多年。寺內的眾人因為他的品行沒有什麼汙點,就讓他看守那個倉庫。後來他偷偷地盜走了黃金,前前後後拿走的,不知有多少,寺裡的僧眾誰也沒有發現這件事。因為他被和尚派出去辦一件事,於是就沒再回來。大家驚疑他為什麼這樣,到他的住處一看,發現他題了一首詩:“放羊狼頷下,置骨狗前頭。自非阿羅漢,安能免得偷!”後來再不知他到哪裡去了。出自《辨疑志》。
度支郎
貞觀年間,主管藥物的大臣上奏皇上徵求杜若這種藥,皇上下令戶部的度支曹承辦。有個部裡的郎官憑謝朓詩中的“坊州採杜若”一句,便委託坊州進貢杜若。該州官府的官員答覆說:“坊州不產杜若,恐怕是由於讀謝朓的詩搞錯了。郎官做出像這樣的決定,難道不怕二十八宿笑話人嗎?”唐太宗聽後大笑,於是把那個郎官改任為雍州司法。出自《國史》。
虞世南
唐太宗打算送櫻桃給酅公,說“奉”就太尊敬酅公了,說“賜”又顯得酅公地位太低了,就去問虞世南。虞世南回答說:“從前梁武帝贈送東西給齊巴陵王時用‘餉’。”太宗聽從了這個意見。出自《國史》。
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擅長奪槊,齊王元吉也善於用槊,高祖在顯德殿前試驗一下他們的功夫。高祖對尉遲敬德說:“聽說你擅長奪槊,叫元吉拿著槊去掉刃。”尉遲敬德說:“即使加上刃,也不能傷著我。”於是加上了刃。頃刻之間,尉遲敬德就把元吉的槊奪過來三次,元吉覺得非常慚愧。出自《獨異志》。
虞世基
虞世南兄世基與許敬宗父善心,同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時為內史舍人,備見其事。因謂人曰:“世基被戮,世南匍匐以請代;善心之死,敬宗蹈舞以求生。”出《譚賓錄》。
來 恆
來恆,侍中濟之弟,弟兄相繼秉政,時人榮之。恆父護兒,隋之猛將也。時虞世南子無才術,為將作大匠。許敬宗聞之,嘆曰:“事之倒置,乃至於斯!來護兒兒為宰相,虞世南男作木匠。”出《大唐新語》。
歐陽詢
文德皇后喪,百官縗絰。率更令歐陽詢狀貌醜異,眾或指之。中書舍人許敬宗見而大笑,為御史所劾,左授洪州司馬。出《譚賓錄》。
許敬宗
太宗徵遼,作飛梯臨其城。有應募為梯首者,城中矢石如雨,因競為先登。英公李世 指之謂中書舍人許敬宗:“此人豈不大健?”敬宗曰:“非健,要是未解思量。”帝聞,將罪之。出《國史纂異》。
元萬頃
元萬頃為遼東道管記,作檄文,譏議高麗不知守鴨綠之險。莫離支報雲:“謹聞命矣。”遂移兵守之。萬頃坐是流於嶺南。出《譚賓錄》。
虞世基
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和許敬宗的父親許善心,同時被宇文化及害死。封德彝當時是內史舍人,完全目睹了那件事。他因而對別人說:“虞世基被殺時,虞世南伏在地上請求代死;許善心死時,許敬宗卻反覆叩拜行禮來求生。”出自《譚賓錄》。
來 恆
來恆是侍中來濟的弟弟,弟兄相繼掌權,當時的人都覺得他們很榮耀。來恆的父親來護兒是隋朝的猛將。當時虞世南的兒子沒有才藝,做了管理宮殿建築的將作大匠官。許敬宗聽說了這件事,嘆息說:“事情的顛倒,竟然到了這種地步!來護兒的兒子做宰相,虞世南的男兒卻做木匠!”出自《大唐新語》。
歐陽詢
文德皇后去世,百官都戴孝。率更令歐陽詢相貌醜陋古怪,眾人有的指指點點。中書舍人許敬宗看到後大笑不止,於是被御史告發檢舉,被貶為洪州司馬。出自《譚賓錄》。
許敬宗
太宗攻打遼國,製造了雲梯來攻城。那些應徵首先登梯的人,在城中的箭和石頭像雨點般投射下來時,仍爭先恐後地登梯攻城。英公李世績指著他們對中書舍人許敬宗說:“這些人難道不是大壯士?”敬宗說:“不是壯士,主要是不懂得思考。”皇帝聽說後,打算判他罪。出自《國史纂異》。
元萬頃
元萬頃是遼東道的管記,作了一篇檄文,譏笑高麗不知道把守住鴨綠江的險要處。莫離支在回報文章中說:“恭敬地聽到你的指示了。”於是調兵把守住鴨綠江的險要處。萬頃因為犯了這個錯誤被流放到嶺南。出自《譚賓錄》。
郭務靜
滄州南皮丞郭務靜性糊塗,與主簿劉思莊宿於逆旅,謂莊曰:“從駕大難。靜嘗從駕,失家口三日,於侍官幕下討得之。”莊曰:“公夫人在其中否?”靜曰:“若不在中,更論何事?”又謂莊曰:“今大有賊。昨夜二更後,靜從外來,有一賊,忽從靜房內走出。”莊曰:“亡何物?”靜曰:“無之。”莊曰:“不亡物,安知其賊?”靜曰:“但見其狼狽而走,不免致疑耳。”出《朝野僉載》。
唐 臨
唐臨性寬仁,多恕。常欲弔喪,令家僮歸取白衫,僮乃誤持餘衣,懼未敢進。臨察之,謂曰:“今日氣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藥不精,潛覺其故,乃謂曰:“今日陰晦,不宜服藥,可棄之。”終不揚其過也。出《傳載》。
蘇瓌李嶠子
中宗常召宰相蘇瓌、李嶠子進見。二子皆僮年,上迎撫於前,賜與甚厚。因語二兒曰:“爾宜憶所通書,可謂奏吾者言之矣。”頲應之曰:“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嶠子亡其名,亦進曰:“斮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上曰:“蘇瓌有子,李嶠無兒。”出《鬆窗錄》。
婁師德
天后朝,宰相婁師德溫恭謹慎,未嘗與人有毫髮
郭務靜
滄州南皮縣的縣丞郭務靜性情糊塗,跟主簿劉思莊住在旅館時,郭務靜對莊思莊說:“跟隨皇帝出行太難了。我曾跟隨皇帝出行,家人丟失了三天,後來在侍從官員的帳篷中找了回來。”劉思莊說:“您的夫人也在其中嗎?”郭務靜回答說:“如果她不在裡面,還說什麼呢?”又對劉思莊說:“現在賊很多。昨夜二更天后,我從外面回來,有一個賊,忽然從我的房裡跑出來。”劉思莊說:“丟了什麼東西?”郭務靜說:“沒丟什麼。”劉思莊說:“不丟東西,怎麼知道他是賊?”郭務靜回答說:“只見他狼狽而逃,不免產生了懷疑罷了。”出自《朝野僉載》。
唐 臨
唐臨性情寬厚仁慈,經常原諒別人。曾有一次想去弔唁,叫家僮回去取白衫,家僮誤拿來了別的衣服,心裡害怕不敢進。唐臨覺察到了這個情況,就對家僮說:“今日我呼吸不暢,不適合傷心哭泣,剛才取白衫的事就暫時不辦了。”又一回家僮熬藥不精細,唐臨暗中覺察出了原因,就說:“今天天氣陰沉,不適合吃藥,可以把藥物扔了。”他始終不公開家僮的過錯。出自《傳載》。
蘇瓌李嶠子
唐中宗曾有一次召宰相蘇瓌和李嶠的兒子進見。兩個兒子都是少年,皇上迎上去拉到面前撫摸他倆,賜給他們不少東西。於是告訴兩個孩子:“你們應該回憶一下學懂了的書,把認為可以對我講的說出來。”蘇頲回答說:“木頭依照墨線就直,國君聽從勸諫就聖明。”李嶠的兒子不知道叫什麼名,也進言說:“斬斷早晨過河人的小腿,剖開賢人的心。”皇上說:“蘇瓌有兒子,李嶠沒有兒子。”出自《鬆窗錄》。
婁師德
武后當朝時,宰相婁師德為人謙恭謹慎,不曾跟人有絲毫
之隙。弟授代州刺史,戒曰:“吾甚憂汝與人相競。”弟曰:“人唾面,亦自拭之而去。”師德曰:“只此不了,凡人唾汝面,其人怒也。拭之,是逆其心,何不待其自幹?”而其保身遠害,皆類於此也。出《獨異志》。
又則天禁屠殺頗切,吏人弊於蔬菜。師德為御史大夫,因使至於陝。廚人進肉,師德曰:“敕禁屠殺,何為有此?”廚人曰:“豺咬殺羊。”師德曰:“大解事豺。”乃食之。又進鱠,復問:“何為有此?”廚人復曰:“豺咬殺魚。”師德因大叱之:“智短漢,何不道是獺?”廚人即雲是獺,師德亦為薦之。出《御史臺記》。
李 晦
李晦為雍州長史,私第有樓,下臨酒肆。其人嘗候晦言曰:“微賤之人,雖則禮所不及,然家有長幼,不欲外人窺之。家逼明公之樓,出入非便,請從此辭。”晦即日毀其樓。出《譚賓錄》。
宋之問
宋之問,天后朝,求為北門學士,不許。作《明河篇》以見其意。詩云:“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城都賣卜人。”則天見其詩,謂崔融曰:“吾非不知之問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蓋以之問患齒疾,口常臭故也。之問終身慚憤。出《本事詩》。
的隔閡。婁師德的弟弟被委任為代州刺史,婁師德告誡他說:“我很擔心你跟人家相爭。”弟弟說:“人家吐唾沫到我臉上,我就自己擦掉走開。”婁師德說:“只做到這點還不夠。凡是人家吐你臉上,那個人一定是很生氣的。擦掉它,這就違背了那人的心,為什麼不等它自己幹呢?”他保護自身遠離禍害的做法,都跟這類似。出自《獨異志》。
另外,武則天禁止屠宰很嚴厲,小吏們苦於只吃蔬菜。婁師德為御史大夫,因出差到了陝西。吃飯時廚師送上了肉,婁師德說:“皇上禁止屠宰,為什麼有這東西?”廚師說:“這是豺咬死的羊。”婁師德說:“這個豺太懂事了!”於是吃了肉。又端上了切細的魚肉,又問:“為什麼有這種東西?”廚師又說:“這是豺咬死的魚。”婁師德於是大聲斥責他:“缺心眼的漢子!為什麼不說是獺咬死的?”廚師馬上說是獺咬死的,婁師德就把這道菜也擺上桌。出自《御史臺記》。
李 晦
李晦是雍州長史,私人住宅中有座樓房,下臨一家酒店。那酒店的主人曾等著李晦來時說道:“我這個低微卑賤的人,雖然是禮涉及不到的,然而家中也有老少,不想讓外人偷看他們。可是我家靠近大人家的樓,出入感到不便,請允許我從此離開。”李晦當天就拆了那座樓。出自《譚賓錄》。
宋之問
宋之問在武則天當政時,請求成為北門學士,武則天沒答應。宋之問就寫了一首《明河篇》來表達自己的心意。那詩說:“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城都賣卜人。”武則天看了那首詩後,對崔融說:“我不是不知道宋之問有才情,只是因為他有嘴上的過失。”原來是因為宋之問患有牙病,嘴裡經常發出臭味的緣故。宋之問終生都感到羞慚氣憤。出自《本事詩》。
陸元方
陸元方為鸞臺鳳閣侍郎,居相國。則天將有遷除,必先訪之。元方密以進,不露其恩,人莫之知者。先所奏進狀章,緘於函中,子弟未嘗見。臨終,命焚之,曰:“吾陰德於人多矣,其後福必不衰也。吾本當壽,但以領選曹,銓擇流品,吾傷心神耳。”言畢而終。出《御史臺記》。
陳希閔
司刑司丞陳希閔以非才任官,庶事凝滯。司刑府史,目之為“高手筆”,言秉筆之額,半日不下,故名“高手筆”。又號“按孔子”,言竄削至多,紙面穿穴,故名“按孔”。出《朝野僉載》。
李 詳
李詳字審己,趙郡人。祖機衡,父穎,代傳儒素。詳有才華膽氣,放蕩不羈。解褐鹽亭尉。詳在鹽亭,因考,為錄事參軍所擠。詳謂刺史曰:“錄事恃糾曹之權,當要害之地,為其妄褒貶耳。若使詳秉筆,亦有其詞。”刺史曰:“公試論錄事考狀。”遂授筆。詳即書錄事考曰:“怯斷大按,好勾小稽。自隱不清,言他總濁。階前兩競,鬥困方休。獄裡囚徒,非赦不出。”天下以為談笑之最焉。出《御史臺記》。
陸元方
陸元方做門下省和中書省的侍郎,處於宰相的地位。武則天將要降升官員時,一定先去徵求他的意見。陸元方祕密地獻上自己的意見,不顯示他對別人的舉薦之恩,所以別人沒有知道這情況的。以前上奏的奏章,都封在匣子裡,子孫們也不曾看見。臨死前,他讓人把這些奏章都燒了,說:“我對待別人積下的陰德多了,後代的福分一定不會衰減的。我本來可以長壽,只因為又兼管選曹,選拔評定官階,太過費心勞神了啊。”說完就死了。出自《御史臺記》。
陳希閔
司刑司丞陳希閔因為無才而擔任了官職,什麼事都辦得很不順暢。司刑府吏把他看成“高手筆”,是說他拿著筆舉到額頭上,半天不落下去,所以叫“高手筆”。又叫他“按孔子”,是說他改動極多,紙都穿孔了,所以叫“按孔”。出自《朝野僉載》。
李 詳
李詳字叫審己,是趙郡人。祖父叫機衡,父親叫穎,世代以儒學傳家。李詳既有才華,又有膽色,行動隨便,不愛拘束。初次做官就做了鹽亭尉。李詳在鹽亭時,在官員考核中,被錄事參軍所排擠。李詳對刺史說:“錄事參軍依仗他有檢舉眾人的權力,身處要害的位置,就對別人胡亂褒貶。如果讓我李詳拿筆寫考核意見,我也有我的說法。”刺史說:“您試論一下錄事參軍考核的情形。”於是交給他筆。李詳馬上寫了一份對錄事的考核意見,說:“大事的考核不敢下判斷,小事的考核卻津津有味。隱瞞自己不清白之處,談到他人卻都是汙點。大堂上雙方相爭,直到都疲憊不堪才停止。獄裡的囚犯,不遇大赦就不放出去。”天下的人都認為這是最有趣的談笑了。出自《御史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