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四百六十六 水族三
夏 鯀 東海人 昆明池 徐景山 潘惠延
葛 玄 介 象 龍 門 池中魚 通川河
行海人 陰 火 裴 伷 王旻之 韓 愈
鄖鄉民 赤嶺溪
夏 鯀
堯命夏鯀治水,九載無績。鯀自沉於羽淵,化為玄魚。時植鬐振鱗橫遊波上,見者謂為河精,羽淵與河海通源也。上古之人於羽山之下修立鯀廟,四時以致祭祀。常見此黑魚與蛟龍瀺灂而出,觀者驚而畏之。至舜,命禹疏川奠嶽,行遍日月之下,唯不踐羽山之地。濟巨海則黿龜為樑,逾峻山則神龍為負,皆聖德之感也。鯀之化,其事互說,神變猶一,而色狀不同。玄魚黃熊,四音相亂,傳寫流誤,並略記焉。出《王子年拾遺記》。
東海人
昔人有遊東海者,既而風惡舡破,補治不能制,隨風浪,莫知所之。一日一夜,得一孤洲,共侶歡然。下石植
夏 鯀
堯派夏鯀治水,治了九年沒有成效。鯀就自沉於羽淵裡,變成一條黑魚。經常豎起魚鰭晃動鱗甲在水面上橫遊,看見的人稱它為河精,羽淵與河、海的源頭都相通。上古的百姓在羽山下修建了鯀廟,一年四季都來祭祀鯀。常常看見這條黑魚和蛟龍一起在水中出沒,觀看的人驚奇而且畏懼它們。舜時,派大禹疏導江河、祭祀大山,大禹走遍了天下,唯獨不到羽山一帶。渡大海時,鱉和龜就是渡海的橋樑,攀登崇山峻嶺時,神龍揹著他過去,都是聖德的感召。鯀的變化,傳說不一,出神入化是一致的,變化的具體情形也不相同。玄魚黃熊,這四個字的字音容易混淆,傳寫中出錯,在這裡略加記錄。出自《王子年拾遺記》。
東海人
從前有個遊歷東海的人,出海不久就遇上大風颳壞了船,修補也無濟於事,隨著風浪,不知會漂到哪裡。漂了一天一夜,漂到了一個孤島上,一起坐船的夥伴都很高興。他們停船拴繫好
纜,登洲煮食,食未熟而洲沒。在船者砍斷其纜,舡復漂盪。曏者孤洲,乃大魚也。吸波吐浪,去疾如風。在洲上死者十餘人。出《西京雜記》。
昆明池
昆明池,刻石為鯨魚,每至雷雨,魚常鳴吼,鬐尾皆動。漢世祭之以祈雨,往往有驗。出《西京雜記》。
徐景山
魏明帝遊洛水,水中有白獺數頭,美淨可憐,見人輒去。帝欲取之,終不可得。侍中徐景山奏雲:“臣聞獺嗜鯔魚,乃不避死,可以此誑之。”乃畫板作兩鯔魚,懸置岸上,於是群獺競逐,一時執得。帝甚嘉之,謂曰:“聞卿能畫,何以妙也?”答曰:“臣未嘗執筆,然人之所作,自可庶幾耳!”帝曰:“是善用所長也。”出《續齊諧記》。
潘惠延
平原高苑城東有魚津。傳雲,魏末,平原潘府君字惠延,自白馬登舟之部,手中筭囊,遂墜於水,囊中本有鍾乳一兩。在郡三年,濟水泛溢,得一魚,長三丈,廣五尺,刳其腹中,得頃時墜水之囊,金針尚在,鍾乳消盡。其魚得脂數十斛,時人異之。出《酉陽雜俎》。
纜繩,登上孤島煮吃的,吃的還未煮熟孤島就沉沒了。在船上的人砍斷纜繩,船又漂盪起來。剛才的小孤島,原來是一條大魚。它吞吐著波浪,游去時像風一樣快。在這孤島上死了有十多個人。出自《西京雜記》。
昆明池
昆明池有一條石刻的鯨魚,每當要打雷下雨時,鯨魚常常吼叫,鰭和尾都動起來。漢代的時候祭石鯨魚來祈求下雨,往往有靈驗。出自《西京雜記》。
徐景山
魏明帝遊洛水時,洛水中有幾頭白獺,乾淨美麗又可愛,看見人就離開。明帝想捉到白獺,始終捉不到。侍中徐景山對明帝說:“我聽說水獺喜歡吃鯔魚,會不顧自己的死活,可以用鯔魚欺騙它。”於是在木板上畫了兩條鯔魚,懸掛在岸上,群獺競相追逐,一下子就捉住了。明帝十分欣賞他,對他說:“聽說你善於畫畫,怎麼畫得這麼好呢?”徐景山回答說:“我並未動筆,可是別人畫的,就跟真的差不多了。”明帝說:“你很善於用人之長呀。”出自《續齊諧記》。
潘惠延
平原郡高苑城的東面有個地方叫魚津。傳說,魏末的時候,平原郡的潘府君字惠延,從白馬津乘船去赴任,手裡拿的裝著計算工具的口袋掉到水裡去了,口袋裡還有一兩石鐘乳。在平原郡的第三年,濟水氾濫漫過江堤,得到一條魚,三丈長,五尺寬,剖開魚的肚子,得到了那時掉到水裡的口袋,金針還在,石鐘乳卻消化光了。用那條魚一共熬了幾十斛油脂,當時的人認為這事很奇異。出自《酉陽雜俎》。
葛 玄
葛玄見遺大魚者,玄雲:“暫煩此魚到河伯處。”乃以丹書紙內魚口,擲水中。有頃,魚還躍上岸,吐墨書,青墨色,如木葉而飛。又玄與吳主坐樓上,見作請雨土人,玄曰:“雨易得耳。”即書符著社中,一時之間,大雨流淹。帝曰:“水中有魚乎?”玄復書符擲水中,須臾,有大魚數百頭,使人取食之。出《神仙傳》。
介 象
介象與吳主共論鯔魚之美,乃於殿庭作坎,汲水滿之,並求釣。象起餌之,須臾,得鯔魚。帝驚喜,乃使廚人切食之。出《神仙傳》。
龍 門
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如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又林登雲,龍門之下,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其龍門水浚箭湧,下流七裡,深三裡。出《三秦記》。
池中魚
《風俗通》曰:“城門失火,禍及池魚。”舊說:“池仲魚人姓字也,居宋城門,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仲魚燒死。”又云,宋城門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
葛 玄
葛玄遇見一個人送給他一條大魚,葛玄說:“暫且請這條魚到河伯那裡去吧。”就用紅筆在紙上寫了字放到魚的嘴裡,把魚扔到水裡。不一會兒,魚回來又跳到岸上,吐出一張墨書,青黑色,像樹葉而能飛動。又有一次葛玄與吳國的國君坐在樓上,看見土人在作法求雨,葛玄說:“雨很容易得到呀。”立即寫了一張符放在祭壇裡,一時之間,下了場大雨。吳國國君說:“水中有魚嗎?”葛玄又寫一張符扔到水中,不一會兒,就出現了幾百條大魚,讓人們捉來烹食。出自《神仙傳》。
介 象
介象與吳國國君一起談論鯔魚的美味,就在殿前的院裡挖了個坑,打來水把坑灌滿,並找來釣魚用具。介象起身垂釣,一會兒,釣到一條鯔魚。吳國國君又驚又喜,就讓廚子切好了拿來吃。出自《神仙傳》。
龍 門
龍門山在河東境內。大禹鑿山,山斷如門,有一里多寬。黃河從中間流下去,兩岸不通車馬。每到晚春時,就有黃色鯉魚逆流而上,過了龍門的就變成龍。又據林登說,龍門之下,每年的晚春有黃色鯉魚,從大海及各條大河爭著來到龍門。一年之中,登上龍門的鯉魚,不超過七十二條。剛一登上龍門,就有云雨跟隨著它,天降大火從後面燒它的尾巴,就變化成龍了。龍門水流湍急如飛箭,往下流七裡,水深三裡。出自《三秦記》。
池中魚
《風俗通》裡說:“城門失火,禍及池魚。”舊時傳說:“池仲魚是人的姓名,居住在宋國的城門附近,城門被火燒了,火一直燒到他家,仲魚也被燒死了。”又說,宋國的城門被火燒了,人們提取池中的水來澆滅大火,池中水被取空了,裡面的魚全都暴露失水
死。喻惡之滋,並傷良謹也。出《風俗通》。
通川河
通川界內多獺,各有主養之,並在河側岸間。獺若入穴,插雉尾於獺孔前,獺即不敢出去。卻尾即出,取得魚,必須上岸,人便奪之。取得多,然後自吃。吃飽,即鳴板以驅之,還插雉尾,更不敢出。出《朝野僉載》。
行海人
昔有人行海得洲,木甚茂,乃維舟登岸。爨於水傍,半炊而林沒於水,遽斷其纜,乃得去。詳視之,大蟹也。出《異物志》。
陰 火
海中所生魚蜄,置陰處有光。初見之,以為怪異。土人常推其義,蓋鹹水所生,海中水遇陰晦,波如然火滿海,以物擊之,迸散如星火,有月即不復見。木玄虛《海賦》雲:“陰火退然。”豈謂此乎?出《嶺南異物志》。
裴 伷
唐裴伷,開元七年,都督廣州。仲秋,夜漏未艾,忽然天曉,星月皆沒,而禽鳥飛鳴矣。舉郡驚異之,未能諭。然已晝矣。裴公於是衣冠而出,軍州將吏,則已集門矣。遽召參佐洎賓客至,則皆異之。但謂眾惑,固非中夜而曉。
死了。這句話是比喻壞事蔓延,連帶傷害了好人。出自《風俗通》。
通川河
通川河裡有很多水獺,都各有主人飼養他們,都居住在河邊。水獺如果進了洞穴,在洞口前插上雉雞的尾毛,水獺就不敢出洞了。拿開雉雞尾毛就會跑出來,捉了魚,必須上岸去,主人就奪下來。捉得多了才能自己吃。吃飽了,主人就敲木板驅趕著水獺進洞,又插上雉雞尾毛,就不敢出來了。出自《朝野僉載》。
行海人
從前有個人坐船在海上航行,遇上一個海島,樹木長得很茂盛,於是拴好船登上岸。他在靠水邊的地方點火做飯,剛做到一半兒,樹林就沉沒到水裡,趕快砍斷了纜繩,才得離開。仔細地看,海島原來是隻大螃蟹。出自《異物志》。
陰 火
海中生長的魚類和蛤類,放在陰暗處會發光。乍一見到,還以為是神怪現象。海邊的人常常推究其中的道理,認為大概是因為在鹹水中生長的緣故。海水遇上陰晦天氣,滿海的水波像著火一樣,用東西擊打海水,海水飛濺散開像火星,有月亮的時候就看不到這樣的情景。木玄虛的《海賦》說:“陰火的光亮是柔和的。”難道說的就是這種火嗎?出自《嶺南異物志》。
裴 伷
唐代的裴伷,在唐玄宗開元七年時,總管廣州。仲秋某天,正在夜間時,天忽然亮了,星星和月亮都看不見了,飛鳥也又飛又叫。全郡的人對此都很驚奇,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可是天已經大亮了。裴公於是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出來了,軍州將吏們也已經集中在門前了。裴公立即找來部下和賓客們,他們也感到這件事很奇異。大家都迷惑不解,以為不是半夜而是天亮了。
即詢挈壺氏,乃曰:“常夜三更尚未也。”裴公罔測其倪,因留賓客於廳事,共須日之升。良久,天色昏暗,夜景如初,官吏則執燭而歸矣。詰旦,裴公大集軍府,詢訪其說,而無能辨者。裴因命使四訪,闔界皆然。即令北訪湘嶺,湘嶺之北,則無斯事。數月之後,有商舶自遠南至,因謂郡人云:“我八月十一日夜,舟行,忽遇巨鰲出海,舉首北向,而雙目若日,照耀千里,毫末皆見,久之覆沒,夜色依然。”徵其時,則裴公集賓寮之夕也。出《集異記》。
王旻之
唐王旻之在牢山,使人告琅琊太守許誡言曰:“貴部臨沂縣其沙村,有逆鱗魚,要之調藥物,逆鱗魚,《仙經》雲,謂之肉芝,故是欲以調藥也。 願與太守會於此。”誡言許之,則令其沙村設儲峙,以待太和先生。先生既見誡言,誡言命漁者捕所求。其沙村西有水焉,南北數百步,東西十丈,色黑至深,岸有神祠。鄉老言於誡言曰:“十年前,村中少年於水釣得一物,狀甚大。引之不出,於是下釣數十道,方引其首出。狀如猛獸,閉目,其大如車輪。村人謂其死也,以繩束縛,繞之樹,十人同引之。猛獸忽張目大震,聲若霹靂。近之震死者十餘人。因怖喪去精魂為患者二十人。猛獸還歸於水。乃建祠廟祈禱之,水旱必有應。若逆鱗魚,未之有也。”誡言乃止。出《紀聞》。
於是去詢問挈壺氏,他卻說:“平時的夜間三更天還不到。”裴公不明白此事的根由,於是把賓客留在廳堂,共同等待太陽升起來。過了很久,天色變得昏暗,夜裡的景色又像原來一樣了,官吏們就拿著蠟燭回家去了。第二天早晨,裴公把將帥們全召集起來,詢問他們的看法,卻沒有能說清楚的人。裴公於是派人四處訪問,全廣州的人都一樣。就派人往北去湘嶺一帶查訪,湘嶺的北部,就沒有那種事。幾個月之後,有商船從遙遠的南方來到這裡,船上人對廣州郡的人說:“八月十一日的夜裡,船正在行走,忽然遇上一隻大鰲露出海面,抬起頭向著北方,一對眼睛像太陽似的,一直照出千里之外去,一根毫毛都能看得清楚,很久之後才又沉沒到海里去,夜間景色又與原先一樣了。”對照一下時間,就是裴公召集賓客官吏的那天晚上。出自《集異記》。
王旻之
唐代的王旻之在牢山,派人告訴琅琊太守許誡言說:“您所管轄的臨沂縣其沙村,有一種逆鱗魚,我需要用它調製藥物,逆鱗魚 ,《仙經 》說,稱為肉芝,因此想用它調藥。 希望與太守在這個村見面。”許誡言答應了他,就命令其沙村做好準備,來等候王太和先生。王太和先生來了之後,許誡言就命令漁夫去捕捉逆鱗魚。其沙村的西面有一個水池,南北長几百步,東西長十丈,水色黑,特別深,岸邊有座神廟。村裡的老人對許誡言說:“十年前,村裡的一個少年從水裡釣到一個東西,好像很大。拖也拖不出來,於是下了幾十道釣鉤,才拖著頭露出水面。樣子像猛獸,閉著眼睛,大如車輪。村裡人說它死了,就用繩子捆好,繞到樹上,十多個人一起拉它。猛獸忽然睜開眼睛,用力抖動,聲音像霹靂一樣。靠它近的人被震死了十多個。因為害怕而嚇掉靈魂成為病人的有二十個。猛獸又回到了水裡。於是建造了祠廟向它祈禱,無論水災還是旱災都有靈驗。如果要找逆鱗魚,那可沒有。”許誡言於是放棄了。出自《紀聞》。
韓 愈
唐吏部侍郎韓文公愈,自刑部侍郎貶潮陽守。先是郡西有大湫,湫有鱷魚,約百餘尺。每一怒則湫水騰蕩,林嶺如震。民之馬牛有濱其水者,輒吸而噬之,不瞬而盡為所害者,莫可勝計,民患之有年矣。及愈刺郡,既至之三日,問民不便事,俱曰:“郡西湫中之鱷魚也。”愈曰:“吾聞至誠感神,昔魯恭宰中牟,雉馴而蝗避;黃霸治九江,虎皆遁去。是知政之所感,故能化禽獸矣。”即命庭掾,以牢醴陳於湫之旁,且祝曰:“汝水族也,無為生人患。”既而沃以酒。是夕,郡西有風雷,聲動山野,迨夜分霽焉。明日,里民視其湫,水已竭。公命使窮其跡,至湫西六十里,易地為湫。巨鱷亦隨而徙焉。自是郡民獲免其患。故工部郎中皇甫湜撰愈神道碑敘曰:“刑部為潮陽守,雲洞獠海彝,陶然皆化;鱷魚稻蟹,不暴民物。”蓋謂此矣。出《宣室志》。
鄖鄉民
唐元和末,均州鄖鄉縣有百姓,年七十,養獺十餘頭,捕魚為業。隔日一放,將放時,先閉於深溝斗門內,令飢,然後放之。無網罟之勞,而獲利甚厚。令人抵掌呼之,群獺皆至。緣衿藉膝,馴若守狗。戶部郎中李福,親見之。出《酉陽雜俎》。
韓 愈
唐代的吏部侍郎韓文公愈,從刑部侍郎貶為潮陽刺史。他來之前,郡的西面有個大水潭,潭裡有鱷魚,長約一百尺。每發一次怒,就弄得潭水翻騰動盪,山嶺樹木也隨之震顫。百姓養的馬和牛,有的走近潭水,就被鱷魚吸去吃掉了,轉眼之間被鱷魚吃掉的牛馬,多得數不過來,老百姓苦於這禍患已經很多年了。等到韓愈上任三天之後,訪問老百姓有什麼不方便的事,全都說:“郡西面水潭裡的鱷魚是災害。”韓愈說:“我聽說至誠能感動神仙,從前魯恭主管中牟的時候,雉雞馴服而且蝗蟲也躲避起來;黃霸治九江的時候,老虎都悄悄地離開了九江。這是因為,執政者有良好的政績,禽獸也能被感化。”就派屬下把祭祀用的物品陳列在潭水邊上,並且禱告說:“你是水族一類,不要成為老百姓的禍害。”接著把酒澆到地上。這天晚上,郡的西面有風雷的聲音,聲音震動了山野,到了半夜才晴天。第二天,鄉里的百姓看那水潭,水已經枯竭了。韓公派人去考察其蹤跡,到了潭的西面六十里外,換了個地方又造出一個水潭。大鱷也跟隨著換了地方。從此潮陽郡的百姓就免去了鱷魚的禍害。所以工部郎中皇甫湜為韓愈撰寫神道碑說:“刑部侍郎韓愈做了潮陽刺史,洞居的獠民、海邊的彝人,都受到薰陶教化;鱷魚和稻蟹,也不殘害百姓了。”大概說的就是這件事吧。出自《宣室志》。
鄖鄉民
唐憲宗元和末年,均州的鄖鄉縣有個百姓,七十歲了,養了十多頭水獺,靠它們捕魚維持生活。隔一天放出去一次,快要放出去時,先把水獺關在深溝的閘門裡,讓它們捱餓,然後才放它們出來。不受撒網收網的勞累,卻獲利頗豐。讓人拍巴掌招呼它們,所有的水獺就會全都到來。攀著他的衣襟,枕著他的膝蓋,馴順得像守門的狗。戶部郎中李福,親眼看見過。出自《酉陽雜俎》。
赤嶺溪
歙州赤嶺下有大溪,俗傳昔有人造橫溪魚梁,魚不得下,半夜飛從此嶺過,其人遂於嶺上張網以捕之。魚有越網而過者,有飛不過而變為石者。今每雨,其石即赤,故謂之赤嶺,而浮樑縣得名因此。按《吳都賦》雲:“文鰩夜飛而觸綸。”蓋此類也。出《歙州圖經》。
赤嶺溪
歙州的赤嶺下有條大溪水,當地人傳說從前有人橫著溪水架設了一道攔截魚的橫樑,魚不能順流而下,半夜時飛著從這個山嶺過去,那個人就在嶺上架網來捕捉魚。有的魚越過網飛過山嶺,有的魚飛不過去變成了石頭。現在每當下雨時,那些石頭就變成紅色,因而叫它赤嶺,而且浮樑縣也因此而得名。按《吳都賦》上說:“文鰩魚夜間飛到空中落到網裡。”大概指的就是這件事。出自《歙州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