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四百六十 禽鳥一
鳳 鸞附
旃塗國 鳳凰臺 元庭堅 睢陽鳳 鸞
鶴
徐 奭 烏程採捕者 戶部令史妻 裴 沆
鵠
蘇 瓊
鸚鵡
張 華 鸚鵡救火 雪衣女 劉潛女
鷹
楚文王 劉 聿 鄴郡人
鷂
魏公子
鶻
寶觀寺 落雁殿
鳳鸞附
旃塗國
周時,旃塗國獻鳳雛,載以瑤華之車,以五色玉為飾,駕以赤象。至京師,育於靈禽之苑,飲以瓊漿,飴以雲實。二物皆出《上元經方》。鳳初至之時,毛色未彪發。及成王
鳳鸞附
旃塗國
周朝時,旃塗國進獻了一隻鳳雛,把它裝載到華貴的車子裡,車子用五色玉石裝飾,用紅色的大象拉車。到了京城,把鳳雛養在珍禽的園子裡,給它喝美酒,吃雲實,兩種東西都出自《上元經方》上記載的祕方。鳳雛剛到的時候,毛色不太鮮亮煥發。等到周成王
封泰山,禪社首之後,文彩炳耀,中國飛走之類,不復喧鳴,鹹服神禽之遠至。及成王崩,沖天而去。出《拾遺錄》。
鳳凰臺
鳳骨黑,雄雌旦夕鳴各異。皇帝使伶倫制十二籥寫之,其雄聲,其雌音。樂有《鳳凰臺》。此鳳腳下物如白石者,鳳有時來儀,候其所止處,掘深三尺,有圓石如卵,正白,服之安心神。出《酉陽雜俎》。
元庭堅
唐翰林學士陳王友元庭堅者,昔罷遂州參軍,於州界居山讀書。忽有人身而鳥首,來造庭堅,衣冠甚偉,眾鳥隨之數千,而言曰:“吾眾鳥之王也,聞君子好音律,故來見君。”因留數夕,教庭堅音律清濁,文字音義,兼教之以百鳥語。如是來往歲餘。庭堅由是曉音律,善文字,當時莫及。陰陽術數,無不通達。在翰林,撰《韻英》十卷,未施行,而西京陷胡庭,堅亦卒焉。出《紀聞》。
睢陽鳳
貞元十四年秋,有異鳥,其色青,狀類鳩鵲,翔於睢陽之郊,止叢木中。有群鳥千類,俱率其類,列於左右前後,而又朝夕各銜蜚蟲稻粱以獻焉。是鳥每飛,則群鳥鹹噪
到泰山封禪,在社首山舉行封禪儀式以後,毛色變得光彩鮮亮。中原本地的飛禽走獸,不再喧鬧鳴叫,都臣服於從遠方而來的神鳥。等到周成王死了,鳳直衝雲霄飛走了。出自《拾遺錄》。
鳳凰臺
鳳凰的骨頭是黑色的,雄的和雌的在早晨和夜晚的叫聲各不相同。皇帝讓樂官制造了一支十二個孔的管樂器“龠”,來模仿雌雄鳳凰鳴叫的聲音,於是就有了《鳳凰臺》這支樂曲。這種鳳凰腳下有一種好像白石頭的東西,鳳凰有時停下,找到它站立過的地方,挖掘三尺深,能找到一塊像卵石一樣的圓石,純白色,吃了它能讓人心神安定。出自《酉陽雜俎》。
元庭堅
唐代翰林學士陳王的朋友元庭堅,從前被免去遂州參軍的官職後,就在州界的山上住著讀書。一天,忽然有一個人身鳥頭的人鳥,來拜訪元庭堅,儀表端正神態莊嚴,有幾千只鳥跟著他。他說:“我是鳥類之王,聽說你喜歡音律,所以來見你。”便留下住了好幾個晚上,教元庭堅音律的清濁,文字的音義,同時教給元庭堅百鳥的語言。他們就這樣來往了一年多,元庭堅因此通曉音律,善寫文章,當時的人們沒有能比得上的。至於天文、陰陽、術數等學問,也沒有他不精通的。後來,元庭堅在翰林院撰寫了《韻英》十卷,沒等推廣施行,西京就被安祿山叛軍佔領了,不久元庭堅也死了。出自《紀聞》。
睢陽鳳
唐朝貞元十四年秋天,有一隻異鳥,羽毛是綠色的,樣子類似於斑鳩或喜鵲,在睢陽城郊飛翔,有時落在叢林之中。這時有一大群鳥,大約有一千多個種類,都由每個種類的頭領率領著,排列在那隻異鳥的周圍,這些鳥每天早晚都把各自銜來的蟲子和穀物獻給這隻鳥吃。這隻鳥每次起飛,群鳥全都鳴叫著
而導其前,鹹翼其旁,鹹擁其後,若傳喚警衛之狀。止則環而向焉,雖人臣侍天子之禮,無以加矣。睢陽人鹹適野縱觀,以為羽族之靈者。然其狀不類鸞鳳,由是益奇之。時李翱客於睢陽,翱曰:“此真鳳鳥也。”於是作《知鳳》一章,備書其事。出《宣室志》。
鸞
堯在位七年,有鸞鶻歲歲來集,麒麟遊於澤藪,鴟梟逃於絕漠。有折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重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以肉翮而飛。能搏逐猛虎,使妖災不能為害,飴以瓊膏。或一歲數來,或數歲不至。國人莫不掃灑門戶,以留重明之集。國人或刻木,或鑄金,為此鳥之狀,置於戶牖之間,則魑魅醜類,自然退伏。今人每歲元日,刻畫為雞於戶牖之上,此遺像也。出《拾遺錄》。
鶴
徐 奭鵠
晉懷帝永嘉中,徐奭出行田,見一女子,姿色鮮白,就奭言調。女因吟曰:“疇昔聆好音,日月心延佇。如何遇良人,中懷邈無緒。”奭情既諧,欣然延至一屋。女施設飲食而多魚,遂經日不返。兄弟追覓,至湖邊,見與女相對坐。
在它的前面做嚮導,有的像翅膀飛在它的兩旁,有的跟在它的後面,像僕從和警衛一樣簇擁在它的周圍。這隻鳥停下來時,群鳥全都頭朝它圍成一圈,即使臣子侍奉天子的禮節,也不能超過這群鳥了。睢陽城的人都到野外去觀看,認為這隻鳥是飛禽類中通靈的鳥。可是它的樣子不像鸞鳥和鳳凰,因此大家更是對它感到驚奇。當時李翱在睢陽做客,他說:“這才是真正的鳳鳥啊。”於是撰寫了《知鳳》這篇文章,詳細地記載了這件事。出自《宣室志》。
鸞
堯在位七年,有鸞鳥和一種鶻鳥年年來集會,麒麟在沼澤中游玩,鴟梟等凶惡的鳥逃到大漠深處。有個折支國,進獻了一種叫“重明”的鳥,又名“重睛”。是說一隻眼睛裡有兩個瞳仁,重明的樣子像雞,叫聲像鳳鳴,經常脫落羽毛,用肉翅飛翔。它能搏逐猛虎,使妖災不能對人類造成傷害,要給它飲用瓊膏。重明有時一年來好幾次,有時幾年也不來一次。百姓沒有誰不打掃乾淨門戶,來準備迎接重明的到來。老百姓有的雕刻木頭,有的熔鑄金屬,製造成這種鳥的樣子,放在大門和窗戶之間,則能使各種鬼怪自然退避躲藏起來。現在的人們每年正月的第一天,都在門窗之上刻雞畫雞,就是那時候傳下來的重明的形象。出自《拾遺錄》。
鶴
徐 奭鵠
晉懷帝永嘉年間,徐奭出外打獵,看見一個女子,姿色鮮白,走過來與徐奭說話調笑。女子吟詩道:“疇昔聆好音,日月心延佇。如何遇良人,中懷邈無緒。”徐奭同她情意相投,高興地請她來到一所房屋裡。女子準備了飲食大都是魚,徐奭就整天不回家。他的兄長追尋他,來到湖邊,看見他與一個女子相對坐著。
兄以藤杖擊女,即化成白鶴,翻然高飛。奭恍惚年餘乃差。出劉敬叔《異苑》。
烏程採捕者
隋煬帝大業三年,初造羽儀,毛氅多出江南,為之略盡。時湖州烏程縣人身被科毛,入山捕採,見一大樹高百尺,其上有鶴巢養子。人慾取之,其下無柯,高不可上,因操斧伐樹。鶴知人必取,恐其殺子,遂以口拔其毛放下,人收得之,皆合時用,乃不伐樹。出《五行記》。
戶部令史妻
唐開元中,戶部令史妻有色,得魅疾,而不能知之。家有駿馬,恆倍芻秣,而瘦劣愈甚。以問鄰舍胡人,胡亦術士,笑雲:“馬行百里猶倦,今反行千里餘,寧不瘦耶?”令史言:“初不出入,家又無人,曷由至是?”胡云:“君每入直,君妻夜出,君自不知。若不信,至入直時,試還察之,當知耳。”令史依其言,夜還,隱他所。一更,妻起靚妝,令婢鞍馬,臨階御之。婢騎掃帚隨後,冉冉乘空,不復見。令史大駭,明往見胡,瞿然曰:“魅信之矣,為之奈何?”胡令更一夕伺之。其夜,令史歸堂前幕中,妻頃復還,問婢何以有生人氣,令婢以掃帚燭火,遍然堂廡,令史狼狽入堂大甕中。
他哥哥用藤杖打那個女子,女子就變成了一隻白鶴,向高空飛走了。徐奭回去後精神恍惚一年多才好。出自劉敬叔《異苑》。
烏程採捕者
隋煬帝大業三年,下令製造儀仗中以羽毛裝飾的旌旗,所用羽毛大多出自江南,為此差不多將鳥羽蒐羅光了。當時有個湖州烏程縣的人,身上披著羽毛偽裝,進山去捕鳥。他看見一棵一百尺高的大樹,樹上有個鶴巢,裡面有大鶴在養育幼鶴。這個人要捉鶴拔取羽毛,可是樹的下部沒有枝莖,樹高上不去,便拿著斧子砍伐大樹。鶴知道人一定要捉到它取毛,恐怕人們會殺害幼子,就用嘴拔下身上的羽毛扔下來。人拾起羽毛,全都合乎標準,就不再伐樹了。出自《五行記》。
戶部令史妻
唐代開元年間,戶部令史的妻子長得很美,得了被鬼魅蠱惑的病,而他卻不知道。他家有匹駿馬,總是餵給加倍的草料,反而越來越瘦弱。他去請教鄰住的一個胡人,這個胡人也是個占卜術士,笑著說:“馬行百里尚且疲倦,現在行了一千多裡,能不瘦嗎?”令史說:“從來就很少騎它出入,家裡又沒有別人,為什麼會這個樣子?”胡人說:“你每次入宮值班,你妻子夜間就出去了,你卻不知道。如果不信,到你再去值班的時候,試著回家觀察一下,就知道了。”令史照著胡人說的話,夜間回到家,隱藏在別的屋裡。到了一更天,妻子起身梳洗打扮,讓女僕給馬備上鞍子,走上臺階騎上馬。女僕騎掃帚跟隨在後面,逐漸升空而去,消失在夜色中。令史非常害怕,天亮以後去見胡人,吃驚地說:“鬼魅蠱惑的事我相信了,怎麼辦呢?”胡人讓他再觀察一個晚上。這天夜裡,令史回家後隱藏在堂前的幕布中,妻子不一會兒就又回來了,問女僕為什麼有生人的氣味,她讓女僕把掃帚點上火,把堂下四周的屋子都檢查了一遍。令史狼狽地鑽進堂上的大甕裡。
須臾,乘馬復往,適已燒掃帚,無復可騎,妻雲:“隨有即騎,何必掃帚。”婢倉卒,遂騎大甕隨行。令史在甕中,懼不敢動。須臾,至一處,是山頂林間,供帳簾幕,筵席甚盛。群飲者七八輩,各有匹偶,座上宴飲,合暱備至,數更後方散。婦人上馬,令婢騎向甕,婢驚雲:“甕中有人。”婦人乘醉,令推著山下,婢亦醉,推令史出,令史不敢言,乃騎甕而去。令史及明,都不見人,但有餘煙燼而已,乃尋徑路,崎嶇可數十里方至山口。問其所,雲是閬州,去京師千餘里。行乞辛勤,月餘,僅得至舍。妻見驚問之久何所來,令史以他答。復往問胡,求其料理,胡云:“魅已成,伺其復去,可遽縛取,火以焚之。”聞空中乞命,頃之,有蒼鶴墮火中,焚死,妻疾遂愈。出《廣異記》。
裴 沆
同州司馬裴沆嘗說,再從伯自洛中,將往鄭州,在路數日,曉程偶下馬,覺道左有人呻吟聲,因披蒿萊尋之。荊叢下見一病鶴,垂翼俯咮,翅下瘡壞無毛,且異其聲。忽有老人白衣曳杖,數十步而至,謂曰:“郎君少年,豈解哀此鶴邪?若得人血一塗,則能飛矣。”裴頗知道,性甚高逸,遽曰:“某請刺此臂血,不難。”老人笑曰:“君此志甚勁,然須
不一會兒,他妻子騎著馬又要出去,因為剛才已經把掃帚燒了,女僕再沒有可騎的了。妻子說:“隨便有個什麼東西都可以騎,何必一定要掃帚。”女僕倉促之中,就騎上大甕跟著走了。令史在甕裡,嚇得不敢動。不一會兒,到了一個地方,是一座山頂的樹林中間,地上架設著帳幕,擺著豐盛的酒席。一起喝酒的有七八個人,各自都帶有一個夥伴,坐下來喝酒歡宴,關係融洽親暱到了極點,喝了幾個更次才散席。婦人騎上馬,讓女僕去騎甕,女僕吃驚地說:“甕裡有人!”婦人喝醉了,讓女僕把人推到山下去,女僕也醉了,把令史推出罈子。令史不敢說話,女僕就騎著甕走了。令史等到天亮,看不見一個人了,只有剩餘的冒著煙的灰燼。令史就尋找路徑下山,山路崎嶇大約走了幾十裡才到山口。令史問路上的人這裡是什麼地方,回答說是閬州,離京城有一千多裡。令史一路上像乞丐一樣辛苦,走了一個多月,才回到家裡。妻子一見,吃驚地問他為什麼離家這麼久,是從哪裡回來的,令史編造謊話回答了妻子。令史又去找那個胡人,求他幫忙解決這個問題,胡人說:“鬼魅已經成了氣候,等它再出去的時候,可以突然捉住它捆上,用火燒死它。”令史照著他的話做了,就聽見空中有乞求饒命的聲音,不一會兒,有一隻蒼鶴落在火中,被燒死了,妻子的病跟著也好了。出自《廣異記》。
裴 沆
同州司馬裴沆曾經說,他父親的堂兄裴某從洛陽出發去鄭州,在路上走了好幾天。有一天早晨在路上偶爾下馬歇息,聽到路旁有人呻吟的聲音,於是分開蒿草尋找。在荊棘叢中看見一隻病鶴,垂著翅膀耷拉著嘴,翅膀下面生瘡腐爛,患處的毛已脫落,並且它叫的聲音也很奇異。這時忽然有個穿白衣服的老人,拄著柺杖從幾十步外走來,對裴某說:“郎君是年輕人,難道懂得憐憫這隻鶴嗎?如果能得到人的血給鶴塗上,它就能飛走了。”裴某是個很懂事理的人,性情高逸,急忙說:“請刺我臂上的血,沒問題的。”老人笑著說:“你的這種精神很了不起,但必須
三世是人,其血方中。郎君前生非人,唯洛中胡盧生,三世人矣。郎君此行,非有急切,豈能至洛中,幹胡盧生乎?”裴欣然而返,未信宿,至洛,乃訪胡盧生,具陳其事,且拜祈之。胡盧生初無難易,開襆,取一石合,大若兩指,授針刺臂,滴血下滿合,授裴曰:“無多言也。”及至鶴處,老人已至,喜曰:“固是信士。”乃令盡塗其鶴,復邀裴雲:“我所居去此不遠,可少留也。”裴覺非常人,以丈人呼之,因隨行。才數裡,至一莊,竹落草舍,庭蕪狼藉。裴渴甚,求漿,老人指一土龕:“此中有少漿,可就取。”裴視龕中,有一杏核,一扇如笠,滿中有漿,漿色正白,乃力舉飲之,不復飢渴,漿味如杏酪。裴知隱者,拜請為奴僕,老人曰:“君有世間微祿,縱住亦不終其志。賢叔真有所得,吾久與之遊,君自不知。今有一信,憑君必達。”因裹一襆物,大如合,戒無竊開。復引裴視鶴,鶴損處毛已生矣。又謂裴曰:“君向飲杏漿,當哭九族親情,且以酒色誡也。”裴復還洛中,路閱其所持,將發之,襆四角各有赤蛇出頭,裴乃止。其叔得信,即開之,有物如干大麥飯升餘。其叔後因遊王屋,不知其終。裴壽至九十七。出《酉陽雜俎》。
是三世為人的人,這樣的人血才能用。你前世不是人,只有洛陽的胡盧生,三世是人。你這次出行,如果不是有急事,難道不能到洛陽,去面見胡盧生嗎?”裴某欣然返回,不到兩宿,到了洛陽,就去拜訪胡盧生,詳細講述了事情的經過,懇切請他幫助。胡盧生一點也沒有感到為難,打開包袱,取出一個石頭盒子,大小約有兩個指頭。他接過針刺破手臂,將血滴滿一盒,交給裴某說:“不必多說了。”裴某趕到遇見鶴的地方,老人已經等在那裡,高興地說:“你真是個守信用的人。”就讓他把血全塗到那隻鶴的傷口上,又邀請裴某說:“我住的地方離這裡不太遠,可以去少呆一會兒。”裴某覺得這老人不是個平常的人,稱他為老伯,就跟著他去了。走了幾里路,來到一個莊園,竹籬笆茅草屋,庭院長滿荒草。裴某覺得很渴,向老人要水喝,老人指著一個用土做的神龕說:“這裡面有一點漿液,可以取出來喝。”裴某看那神龕裡,有一枚杏核,像斗笠一樣,裡面裝滿漿液,漿液的顏色是純白的,裴某用力舉起神龕把漿液喝了,不再飢渴,漿液的味道像杏酪。裴某知道老人是個隱居的高人,行禮請求做他的僕人。老人說:“你在人世上還有點官祿,即使跟著我隱居也不會堅持到底。你的叔叔是個真正得道的高人,我很早就和他有所交往,這些你自然不會知道。現在我有一封信給他,交給你一定能送到。”於是包裝好一個包裹,大小形狀像個盒子,並告誡他不要私自打開看。又領著裴某看那隻鶴,鶴受損的地方已經長出新毛。他又對裴某說:“你剛才喝了杏漿,會成為整個家族最長壽的人,並且不能接近酒色。”裴某又回到洛陽,路上看著他拿的小包裹,想打開看看,小包的四角各有一條小紅蛇露出頭來,裴某便停下手沒有打開。他的叔叔接到信,就把包裹打開來看,裡面有一升多像是幹大麥飯粒的東西。他的叔叔後來便遊歷到王屋山了,不知道最後怎麼樣了。裴某活了九十七歲。出自《酉陽雜俎》。
又
李相公遊嵩山,見病鶴,亦曰須人血。李公解衣即刺血。鶴曰:“世間人至少,公不是。”乃令拔眼睫,持往東都,但映眼照之,即知矣。李公中路自視,乃馬頭也。至東洛,所遇非少,悉非全人,皆犬彘驢馬,一老翁是人。李公言病鶴之意,老翁笑,下驢袒臂刺血。李公得之,以塗鶴,即愈,鶴謝曰:“公即為明時宰相,復當上升。相見非遙,慎無懈惰。”李公謝,鶴遂沖天而去。出《逸史》。
鵠
鵠生百年而紅,五百年而黃,又五百年而蒼,又五百年為白,壽三千歲矣。出《述異記》。
蘇 瓊
晉安帝元興中,一人年出二十,未婚對,然目不幹色,曾無穢行。嘗行田,見一女甚麗,謂少年曰:“聞君自以柳季之儔,亦復有桑中之歡耶?”女便歌,少年微有動色,後復重見之,少年問姓,雲:“姓蘇名瓊,家在塗中。”遂要還盡歡,從弟便突入,以杖打女,即化成雌白鵠。出劉義慶《幽冥錄》。
又
李相公當初在嵩山遊玩,看見一隻病鶴,也說須要人血治療。李相公解開衣服就要刺血。鶴說:“世上真正的人很少,您不是人。”就讓他拔下自己的眼睫毛,拿著睫毛到東都洛陽去,只要把眼睫毛拿到眼前對著人看,就知道誰是真正的人了。李公半路上用這方法看自己,竟然是個馬頭。到了東都洛陽,遇見的人不少,全都不是人,都是些豬狗驢馬。最後遇到一個老人是人。李公向他說了病鶴的意思,老人笑了,下驢來露出手臂刺血。李公得到老人的血,用血塗到鶴的傷處,鶴馬上就好了。鶴感謝他說:“你將要做治世的宰相,又將羽化飛昇天界。我們相見的日子不會太遠,你一定不要懈怠。”李公表示感謝,鶴就衝著天空飛走了。出自《逸史》。
鵠
天鵝出生一百年,毛色變為紅色,五百年後變成黃色,再過五百年變成灰白色,再過五百年變成白色。天鵝的壽命是三千歲。出自《述異記》。
蘇 瓊
晉安帝元興年間,有一個人年齡二十多歲,還沒結婚,可是他眼睛不看女色,也沒有淫穢的行為。一天他曾經去打獵,看見一個很美麗的女子。女子對他說:“聽說你認為自己是柳下惠那樣的人,又怎能懂得私奔幽會的快樂呢?”說著女子便唱起歌來,少年稍微有點動心,後來又見到這個女子,少年就問女子的姓名。女子說:“我姓蘇名瓊,家就在路邊。”於是邀請少年回家盡情歡樂。少年的堂弟突然走過來,用木杖打那女子,女子就變成一隻雌性白天鵝。出自劉義慶《幽冥錄》。
鸚鵡
鸚鵡能飛,眾鳥趾,前三後一,唯鸚鵡四趾齊分。凡鳥下瞼向上,獨此鳥兩瞼俱動,似人目。出《酉陽雜俎》。
張 華
張華有白鸚鵡,華行還,鳥輒說僮僕善惡。後寂無言,華問其故,鳥雲:“見藏甕中,何由得知?”公時在外,令喚鸚鵡,鸚鵡曰:“昨夜夢惡,不宜出戶。”強之至庭,為鴟所攫,教其啄鴟喙,僅而獲免。出《異苑》。
鸚鵡救火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貴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後數日,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汝雖有志,意何足雲也?”對曰:“雖知不能,然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出《異苑》。
雪衣女
天寶中,嶺南獻白鸚鵡,養之宮中。歲久,頗甚聰慧,洞曉言詞。上及貴妃,皆呼為雪衣女。性既馴擾,常縱其飲啄飛鳴,然不離屏幃間。上命以近代詞臣篇詠授之,數遍
鸚鵡
鸚鵡能夠飛翔,別的鳥類的腳趾,三個在前,一個在後,只有鸚鵡是四個腳趾一齊分開。凡是鳥類都是下眼皮向上動,只有鸚鵡能上下眼皮都能活動,像人的眼睛一樣。出自《酉陽雜俎》。
張 華
張華有隻白色的鸚鵡,他每次外出回來,鸚鵡就向他講述僕人的善惡。後來又不說了,張華問它是什麼緣故,鸚鵡說:“我被藏在甕裡,怎麼能夠知道僕人的善惡呢?”張華有一次在屋外,讓人去叫鸚鵡出來,鸚鵡說:“昨天晚上做了個惡夢,不宜到門外去。”勉強讓它到了庭院,就被鴟鳥捉住,急忙教鸚鵡啄鴟鳥的嘴,才免於一死。出自《異苑》。
鸚鵡救火
有隻鸚鵡飛落在別的山上,山裡的飛禽走獸都很尊重它。鸚鵡心裡想,這裡雖然快樂卻不能久住,就離開了。過了幾天,山上燃起大火,鸚鵡遠遠地看見了,就跳進水裡沾溼羽毛,飛去灑向大火。天神說:“你雖然有救火的好意願,但你認為這種做法值得一提嗎?”鸚鵡回答說:“雖然知道沒有用,可是我曾經在這座山上僑居過,山上的禽獸都很善良,全都像我的兄弟一樣,我不忍心看它們被燒死。”天神讚美鸚鵡並受到感動,就替它將山火撲滅。出自《異苑》。
雪衣女
唐玄宗天寶年間,嶺南進獻了一隻白鸚鵡,養在皇宮裡。時間長了,鸚鵡很聰明,能理解人的話語。宮裡的人,上到貴妃,都稱呼鸚鵡為“雪衣女”。鸚鵡的性情非常溫順馴服,所以宮人們常常放開它,任其吃喝飛鳴,可是它總也不離開屏風和帳幕之間。皇上讓人把近代詞臣的文章念著教給它,幾遍後
便可諷誦。上每與嬪妃及諸王博戲,上稍不勝,左右呼雪衣女,必飛局中,鼓翼以亂之。或啄嬪御及諸王手,使不能爭道。一旦,飛於貴妃鏡臺上,語曰:“雪衣女昨夜夢為鷙所搏,將盡於此乎?”上令貴妃授以《多心經》,自後授記精熟,晝夜不息,若懼禍難,有祈禳者。上與貴妃出遊別殿,貴妃置鸚鵡於步輦上,與之同去。既至,命從官校獵於前,鸚鵡方嬉戲殿檻上。瞥有鷹至,搏之而斃。上與貴妃,嘆息久之,遂命瘞於苑中,立鸚鵡冢。開元中,宮中有五色鸚鵡,能言而惠。上令左右試牽御衣,輒瞋目叱之。岐王文學熊延景,因獻《鸚鵡篇》,上以示群臣焉。出《譚賓錄》。
劉潛女
隴右百姓劉潛家大富,唯有一女,初笄,美姿質。繼有求聘者,其父未許。家養一鸚鵡,能言無比,此女每日與之言話。後得佛經一卷,鸚鵡念之,或有差誤,女必證之。每念此經,女必焚香。忽一日,鸚鵡謂女曰:“開我籠,爾自居之,我當飛去。”女怪而問之:“何此言邪?”鸚鵡曰:“爾本與我身同,偶託化劉潛之家,今須卻複本族,無怪我言。人不識爾,我固識爾。”其女驚,白其父母,父母遂開籠,放鸚鵡飛去,曉夕監守其女。後三日,女無故而死,父母驚哭不已。方欲葬之,其屍忽為一白鸚鵡飛去,不知所之。出《大唐奇事》。
它就能背誦。皇上常和嬪妃及各位王爺下棋玩,皇上的棋稍呈敗勢,左右的人呼喚雪衣女,它一定會飛到棋盤上,鼓動翅膀攪亂棋局。有時還啄嬪妃和諸王爺的手,使他們不能搶到好的棋路。一天早晨,雪衣女飛到貴妃的鏡臺上,說道:“雪衣女昨天夜裡夢見被老鷹捉住,我的性命就要結束了嗎?”皇上讓貴妃教給它念《多心經》,此後它記得特別熟練,晝夜不停地念,像是害怕遭受災禍,進行祈禱以求免災。皇上與貴妃到別的宮殿遊玩,貴妃就把鸚鵡放在輦車上,和她一起去。到了以後,皇上命令隨從官員圍欄獵取野獸,鸚鵡這時正在宮殿的欄杆上嬉戲遊玩。一瞬間有一隻鷹飛來,捕殺了鸚鵡。皇上和貴妃,長久地為它嘆息,就令人把鸚鵡埋在宮苑中,立起一座“鸚鵡冢”。開元年間,皇宮裡有一隻五色鸚鵡,能說話並且很聰明。皇上讓侍從試著牽扯自己的衣服,那隻鸚鵡就瞪起眼睛叱責他們。岐王府的文學侍從熊延景,便寫了文章《鸚鵡篇》獻上,皇上把文章交給群臣欣賞。出自《譚賓錄》。
劉潛女
隴右百姓劉潛家特別富有,只有一個女兒,剛剛十五歲,長得很美。不斷有人來向劉家求婚,她的父親都沒有答應。家裡養了一隻鸚鵡,擅長說話,這個女孩每天都與鸚鵡說話。後來得到一本佛經,鸚鵡唸佛經,有時念錯了,女孩一定糾正它。每當唸佛經時,女孩一定要燒香。忽然有一天,鸚鵡對女孩說:“給我打開籠子,你自己來住,我應當飛走了。”女孩奇怪地問它:“為什麼這麼說呢?”鸚鵡說:“你本來和我同是一類,偶然託生到劉潛的家裡,現在應該回到原來的種族之中,不要怪我說這樣的話。別人不認識你,我卻認識你。”這個女孩很吃驚,把這事告訴了父親,父母就打開籠子,放鸚鵡飛走了,開始從早到晚守著女兒。又過了三天,女孩無緣無故就死了,父母吃驚地哭泣不止。正要埋葬女兒的時候,女兒的屍體忽然變成一隻白鸚鵡飛走,不知飛到哪裡去了。出自《大唐奇事》。
鷹
楚文王
楚文王好獵,有人獻一鷹。王見其殊常,故為獵於雲夢。毛群羽族,爭噬共搏,此鷹瞪目,遠瞻雲際。俄有一物鮮白,不辨其形。鷹便竦羽而升,矗若飛電。須臾,羽墮如雪,血下如雨,有大烏墮地。度其羽翅,廣數十里,時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鵬雛也。”出《幽明錄》。
劉 聿
唐永徽中,萊州人劉聿性好鷹,遂於之罘山懸崖,自縋以取鷹雛。欲至巢而繩絕,落於樹歧間,上下皆壁立,進退無據。大鷹見人,銜肉不敢至巢所,遙放肉下,聿接取肉喂鷹雛,以外即自食之。經五六十日,雛能飛,乃裂裳而系鷹足,一臂上系三聯,透身而下,鷹飛,掣其兩臂,比至澗底,一無所傷,仍系鷹而歸。
鄴郡人
薛嵩鎮魏時,鄴郡人有好育鷹隼者。一日,有人持鷹來告於鄴人,人遂市之。其鷹甚神俊,鄴人家所育鷹隼極多,皆莫能比,常臂以玩,不去手。後有東夷人見者,請以繒百餘段為直,曰:“吾方念此,不知其所用。”其人曰:
鷹
楚文王
楚文王喜好打獵,有人獻給他一隻鷹。文王見這鷹與普通的鷹不一樣,所以帶它到雲夢一帶打獵。一般的飛禽走獸,爭著捕捉獵物,只有這隻鷹瞪著眼睛,遠遠地望著天邊的雲。不久有一個鮮亮的東西出現在天空,分辨不出它的形狀。這隻鷹就振動翅膀升上天空,快得像閃電一樣。不一會兒,羽毛像下雪一樣飄落下來,血像下雨一樣灑落下來,有隻大鳥掉到地上。估計這隻大鳥的翅膀,展開有幾十裡寬。當時有見識廣博的君子說:“這是大鵬的雛鳥啊!”出自《幽明錄》。
劉 聿
唐高宗永徽年間,萊州人劉聿喜好飼養獵鷹,於是到之罘山的懸崖上,自己拴好繩子下山崖去捉雛鷹。當他快到鷹巢時繩子斷了,他掉在樹杈間,上下都是直立的石壁,沒有辦法爬上或爬下。大鷹看見人,銜著肉不敢到巢裡去,遠遠地放下肉。劉聿取過肉來喂雛鷹,剩下的就自己吃了。過了五六十天,雛鷹能飛翔了,劉聿就撕開衣服系在鷹的腳上,另一端系在自己的胳臂上,繫了三根布繩,然後縱身跳下懸崖。雛鷹飛起來,拉起他的兩隻手臂,等落到山澗底部,一點也沒有受傷。他仍舊繫著鷹回家去了。
鄴郡人
薛嵩鎮守魏州時,鄴郡有個喜好養育鷹隼的人。有一天,有人帶著一隻鷹來面見這個鄴郡人,鄴郡人就買下了鷹。這隻鷹非常威武英俊,鄴郡人家裡飼養的鷹隼很多,但沒有一隻能比得上它的。他常把這鷹架在胳膊上游玩,不離開手。後來有個東夷人看見了這鷹,願意用一百多段絲織品換取它。鄴州人說:“我正考慮這件事,不知道它有什麼用處。”那個人說:
“此海鷂也,善闢蛟螭患,君宜於鄴城南放之,可以見其用矣。”先是鄴城南陂蛟常為人患,郡民苦之有年矣。鄴人遂持往,海鷂忽投陂水中,頃之乃出,得一小蛟,既出,食之且盡,自是鄴民免其患。有告於嵩,乃命鄴人訊其事,鄴人遂以海鷂獻焉。出《宣室志》。
鷂
魏公子
魏公子無忌曾在室中,讀書之際,有一鳩飛入案下,鷂逐而殺之。忌忿其鷙戾,因令國內捕鷂,遂得二百餘頭。忌按劍至籠曰:“昨殺鳩者,當低頭伏罪;不是者,可奮翼。”有一鷂俯伏不動。出《列異傳》。
鶻
寶觀寺
滄州東光縣寶觀寺,常有蒼鶻集重閣,每有鴿數千。鶻冬中每夕,即取一鴿以暖足,至曉,放之而不殺。自餘鷹鶻,不敢侵之。出《朝野僉載》。
落雁殿
唐太宗養一白鶻,號曰將軍,取鳥,常驅至於殿前,然後擊殺,故名落雁殿。上恆令送書,從京至東都與魏王,仍取報,日往返數回,亦陸機黃耳之徒歟?出《朝野僉載》。
“這是一隻海鷂,擅長剋制蛟螭的禍害,你應當到鄴城南去放飛它,就能看到它的用處了。”很早以前鄴城南的池塘中就有一隻蛟,經常給人帶來禍患,鄴郡百姓受到蛟的禍害有好多年了。鄴郡人就帶著這隻海鷂去了,海鷂忽然投身進入水塘之中,不久就出來,捉了一隻小蛟,出來後,就把這隻蛟給吃光了,從此鄴郡的百姓免除了蛟患。有人把這事告訴了薛嵩,薛嵩就把鄴郡人找來詢問這件事,鄴郡人就把海鷂獻給了薛嵩。出自《宣室志》。
鷂
魏公子
魏公子無忌有一天正坐在室內,讀書之時,有一隻斑鳩飛到他的書案下面,有一隻雀鷹追進屋捕殺了它。無忌忿恨雀鷹的凶殘,便命令國內的百姓捕捉雀鷹,捉到二百多隻。無忌握著劍走到籠子邊上說:“昨天殺死斑鳩的,應當低頭認罪;不是的,可以展翅飛離。”有一隻雀鷹趴著一動不動。出自《列異傳》。
鶻
寶觀寺
滄州東光縣寶觀寺,常有蒼鶻聚集在高高的樓閣上,同時樓閣上也常常聚集著幾千只鴿子。鶻鳥到了冬天,每天晚上,就捉來一隻鴿子放在自己的腳下暖腳,到了天亮,再放走鴿子而不殺死它。其餘的鷹鶻,也不敢來侵害它們。出自《朝野僉載》。
落雁殿
唐太宗養了一隻白鶻,號稱將軍。它捉鳥時,常驅趕到宮殿前面,然後再擊殺鳥,所以把這宮殿叫“落雁殿”。皇上常常讓它送信,從京城送到東都洛陽給魏王,並取回信,一天往返好幾次,它也是陸機的俊犬黃耳一類的動物嗎?出自《朝野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