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四百二十三 龍六

盧君暢  元義方  平昌井  虎頭骨  法喜寺

龍 廟  豢龍者  孔 威  華陰湫  崔道樞

金龍子  黃 馴  臨漢豕  燒 龍  柳 翁

盧君暢

故東都留守判官、祠部郎中范陽盧君暢為白衣時,僑居漢上。嘗一日,獨驅郊野,見二白犬腰甚長,而其臆豐,飄然若墜,俱馳走田間。盧訝其異於常犬,因立馬以望。俄而其犬俱跳入於一湫中,已而湫浪泛騰,旋有二白龍自湫中起,雲氣噎空,風雷大震。盧懼甚,鞭馬而歸,未及行數裡,衣盡沾溼。方悟二犬乃龍也。出《宣室志》。

元義方

元義方使新羅,發雞林州。遇海島,中有泉,舟人皆汲飲之。忽有小蛇自泉中出。海師遽曰:“龍怒。”遂發。未數裡,風雲雷電皆至,三日三夜不絕。及雨霽,見遠岸城邑,乃萊州。出《國史補》。

盧君暢

以前東都留守判官、祠部郎中范陽的盧君暢還無功名的時候,僑居漢水。曾有一天,他獨自騎馬走在郊野,看見兩條白狗,狗的腰身特別長,胸甚肥厚,好像懸浮著要掉下來,那兩條狗一起跑在田壟上。盧君暢驚訝它們和一般的狗不同,就勒住馬望著那兩條狗。不一會兒兩條狗都跳進一個大水池中,緊接著那池水便波浪洶湧,馬上有兩條白龍從池子裡升起,雲氣密佈當空,風雷大吼大震。盧君暢很害怕,打馬往回跑,沒跑出幾裡,衣服全被雨澆溼。才知道那兩條狗就是龍。出自《宣室志》。

元義方

元義方出使新羅國,從雞林州出發。遇到一個小島,島上有泉水,船上的人都打泉水喝。忽然有一條小蛇從泉眼裡鑽出來。海師忙說:“龍生氣了。”於是立即就出發。未行幾裡,風雲雷電全都到來,三天三夜沒有停歇。等到雨過天晴,望見遠處對岸的城邑,是萊州。出自《國史補》。

平昌井

平昌城舊與荊水通,有神龍出入焉,故名龍城。外國有寺曰咀呵羅,寺有神龍住米倉中。奴取米,龍輒卻。奴若常取米,龍即不與。倉中米若盡,奴向龍拜,倉即盈溢。出《外國事》。

虎頭骨

南中旱,即以長繩系虎頭骨,投有龍處。入水,即數人牽制不定。俄頃,雲起潭中,雨亦隨降。出《尚書故實》。

法喜寺

政陽郡東南有法喜寺。去郡遠百里,而正居渭水西。唐元和末,寺僧有頻夢一白龍者自渭水來,止於佛殿西楹,蟠繞且久,乃直東而去。明日則雨。如是者數矣。其僧異之,因語與人。人曰:“福地蓋神祇所居,固龍之宅也。而佛寺亦為龍所依焉,故釋氏有天龍八部,其義在矣。況郊野外寺,殿宇清敞,為龍之止,不亦宜乎?願以土龍置於寺楹間,且用識其夢也。”僧召工,合土為偶龍,具告其狀,而於殿西楹置焉。功畢,甚得雲間勢,蜿蜒鱗鬣,曲盡其妙,雖丹青之巧,不能加也。

至長慶初,其寺居人有偃於外門者,見一物從西軒直出,飄飄然若升雲狀,飛馳出寺,望渭水而去。夜將分,始歸西軒下,細而視之,果白龍也。明日因告寺僧,僧奇之。又數日,寺僧盡赴村民會齋去,至午方歸。因入殿視,像龍

平昌井

平昌城以前與荊水是通連的,有一條神龍在裡邊出出入入,所以叫作龍城。外國有一座寺叫咀呵羅,寺中有一條神龍住在米倉裡。奴僕去取米,龍就往後退。奴僕要是經常取米,龍就不給。倉裡的米如果用光了,奴僕向龍跪拜,倉裡的糧食就又滿了。出自《外國事》。

虎頭骨

南中一帶遇上天旱,就用長繩子拴住虎頭骨,扔到有龍的地方。虎頭骨一入水,就讓幾個人不停地牽動繩子。不一會兒,雲就從潭中升起,雨也緊接著就下起來。出自《尚書故實》。

法喜寺

政陽郡東南有一座寺廟叫法喜寺。這寺離郡一百里遠,而正處在渭水之西。唐元和年末,寺中有一個和尚頻頻夢見一條白龍從渭水來,在佛殿西柱子下停住,蟠繞很久,才直奔東方而去。做夢第二天就下雨。這種情況已經多次了。那和尚很奇怪,就告訴了別人。那人說:“福地是神靈居住的地方,本來就是龍的住處。而佛寺也受到龍的依賴,所以釋迦牟尼有天龍八部,它的意義就在這裡。何況郊野之外的寺院,殿宇清潔寬敞,作為龍的住處,不也很合適嗎?希望你能做一條土龍放到殿柱子之間,用它來驗證一下你的夢。”那和尚便召集工匠,用土製作一條龍,他把夢中龍的樣子詳細地告訴工匠們,做成之後就放在殿西柱子下邊。完工後,做得很像雲霧中的活龍,鱗鬣生動,動態蜿蜒,盡得其妙,即使很好的畫家,也不能畫得比這更像。

長慶年初,住在寺裡的人,有一天仰臥在門外,見一物從西窗出來,輕飄飄的,像一朵雲,飛出寺院,向渭水飛去。天將黑的時候,那東西才回到西窗下,仔細一看,果然是一條白龍。第二天他告訴了寺中的和尚,和尚覺得奇怪。幾天後,寺裡的和尚全都到村民那裡會齋去了,直到晌午才回。進殿一看,那條土龍

已失矣。寺僧且嘆且異,相顧語曰:“是龍也,雖假以土,尚能變化無方。去莫知其適,來莫究其自。果靈物乎?”及晚,有陰雲起於渭水,俄而將逼殿宇。忽有一物自雲中躍而出,指西軒以入。寺僧懼驚,且視之,乃見像龍已在西楹上。迫而觀之,其龍鬐鬣鱗角,若盡沾溼。自是因以鐵鎖系之。其後裡中有旱澇,祈禱之,應若影響。出《宣室志》。

龍 廟

汾水貫太原而南注,水有二橋。其南橋下嘗有龍見,由是架龍廟於橋下。故相國令狐楚居守北都時,有一龍自廟中出,傾都士女皆縱觀。近食頃,方拏奮而去。旋有震雷暴雨焉。又明年秋,汾水延溢,有一白蛇自廟中出,既出而廟屋摧圮,其橋亦壞。時唐太和初也。出《宣室志》。

豢龍者

牛僧孺鎮襄州日,以久旱,祈禱無應,有處士自雲豢龍者,公請致雨。處士曰:“江漢間無龍,獨一湫泊中有之,黑龍也。強驅逐之,慮為災,難制。”公固命之。果有大雨,漢水漫漲,漂溺萬戶。處士懼罪,亦亡去。出《尚書故實》。

孔 威

唐鹹通末,舒州刺史孔威進龍骨一具,因有表錄其事狀雲:“州之桐城縣善政鄉百姓胡舉,有青龍鬥死於庭中。時四月,尚有繭箔在庭。忽雲雷暴起,聞雲中擊觸聲,血如

已經不見了。和尚們又是驚歎又是奇怪,互相看著說:“這一定是龍,儘管它是用土做的,尚且可以變化不定。去,不知它到什麼地方去;來,不知它從什麼地方來。果然是靈物吧?”到了晚上,從渭水飄來陰雲,不多時就要逼近殿宇。忽然有一個東西從雲中跳出來,向西窗飛入。和尚們又驚又怕,走近一看,見那條土龍居然已經附在西柱上了。仔細一看,那龍的鬐、鬣、鱗、角,好像全都溼了。從此以後,就用鐵鏈把它鎖起來了。這以後裡中有了旱澇災情,向它祈禱,非常靈驗。出自《宣室志》。

龍 廟

汾水橫貫太原而向南流,水上有兩座橋。那南邊的橋下曾經有龍出現,因此在橋下蓋了龍廟。以前相國令狐楚居守北都的時候,有一條龍從廟中出來,全城的男男女女都來觀看。將近一頓飯的工夫,它才騰躍振奮地離去。立刻就有震雷暴雨發生。另外,第二年秋,汾水水漲,有一條白蛇從廟裡出來,一出來廟就倒塌了,那橋也壞了。那時是唐朝太和年初。出自《宣室志》。

豢龍者

牛僧儒鎮守襄州的時候,久旱,祭祀求雨沒見效,有一位處士自己說是養龍的,牛公就請他想辦法下雨。那處士說:“江漢一帶沒有龍,只有一個水池中有一條,是黑龍。如果硬逼它出來,擔心造成災害,很難制住它。”牛公堅持讓他去做。果然下了一場大雨,漢水暴漲,淹了上萬戶人家。那處士怕加罪於他,早早逃跑了。出自《尚書故實》。

孔 威

唐鹹通年末,舒州刺史孔威進獻龍骨一具,並且有表奏詳細記錄描述這件事說:“舒州的桐城縣善政鄉有一個百姓叫胡舉,有青龍鬥死在他家的院子裡。當時是四月,院子裡還有養蠶用的竹篩子。忽然間雲雷暴起,聽到雲中有打鬥觸碰的聲音,血就像

釃雨,灑繭箔上。血不汙箔,漸旋結聚,可拾置掌上。須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龍拖尾及地,繞一泔桶,即騰身入雲。及雨,悉是泔也。龍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瘡。凡長十餘尺,身尾相半。尾本褊薄,鱗鬣皆魚,唯有須長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雙角各長二丈。其腹相自齟齬。時遣大雲倉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舉,乃 之為數十段,載之赴官。出《唐年補錄》。

華陰湫

唐鹹通九年春,華陰縣南十里餘,一夕風雷暴作,有龍移湫,自遠而至。先其崖岸高,無貯水之處,此夕徙開數十丈。小山東西直南北,峰巒草樹,一無所傷。碧波回塘,湛若疏鑿。京洛行旅,無不枉道就觀。有好事者,自輦轂蒲津,相率而至。車馬不絕音,逮於累日。京城南靈應臺有三娘湫,與炭谷相近,水波澄明,莫測深淺。每秋風搖落,常有草木之葉,飄於其上。雖片葉纖芥,必飛禽銜而去。禱祈者多致花鈿錦綺之類,啟視投之,欻然而沒。乾符初,有朝士數人,同遊於終南山,遂及湫所,因話靈應之事。其間不信者,試以木石投之,尋有巨魚躍出波心,鱗甲如雪。俄而風雨晦暝,車馬幾為暴水所漂。爾後人愈敬伏,莫有犯者。出《劇談錄》。

下雨,灑到養蠶用的竹篩子上。奇怪的是那血沒有汙染篩子,而且漸漸集中凝結,可以拾起來放到手掌上。不一會兒,就讓人感到刺骨般冷痛。一開始,只見一條龍尾巴拖在地上,圍繞著一桶泔水,緊接著又騰飛鑽進雲裡。等到下起雨來,下的全是泔水。龍死了之後,把它剖開,發現它的咽喉裡有一個大瘡。這條龍共長十多尺,龍的身子和尾巴各佔了一半。尾巴又細又薄,鱗鬣就像魚鱗,只有鬚子有兩丈長。它的腳有紅色的角膜蒙著,兩隻角也都有兩丈長。它的肚子凹凸不平。當時派遣大雲倉使指揮人馬把死龍送往舒州。因為龍肉很重,不能整個搬運,就把它割成幾十段,載運到州府。出自《唐年補錄》。

華陰湫

唐朝鹹通九年春,華陰縣南十里多,一天晚上風雷突然大作,有龍從遠方移到華陰湫。原先那地方崖岸挺高,沒有貯水的地方,這天晚上山崖遷徙,崩裂開幾十丈。東西向的小山變成了南北向的,而峰巒草木一無所傷。山間新池碧波迴盪,清澈得像疏通的渠道。京洛的行人旅客,都繞道特意來看。有喜歡看熱鬧的,竟從京城、蒲津成群結夥而來。車馬的聲音不絕,一直持續多日。京城南靈應臺有一個水池叫三娘湫,與炭谷相近,這池子裡的水,水波澄明,深淺莫測。每到秋季秋風搖落樹葉,常有一些草木之葉飄落池水之上。儘管樹葉纖細微小,但是必有飛禽把它銜出去。到這裡來祭祀祈禱的,多半喜歡把花鈿錦綺之類的東西扔到池裡去,扔的時候即使仔細看著,扔下去之後,也很快沉下去了。乾符年初,有幾個在朝中當官的人,一塊到終南山遊玩,來到這個水池邊,於是就有人談到這個池子是如何如何靈驗。其中有不相信的,就試探著把石頭木塊之類的扔下去,不久便有大魚躍出水面,鱗甲如雪一般晶亮。不多時便風雨陰暗,車馬差點被大水沖走。此後人們更加敬服,沒有敢觸犯的。出自《劇談錄》。

崔道樞

唐中書舍人韋顏,子婿崔道樞舉進士者屢屢。一年春下第,歸寧漢上所居。因井渫,得鯉魚一頭長五尺,鱗鬣金色,其目光射人。眾視異於常魚,令僕者投於江中。道樞與表兄韋氏,密備鼎俎,烹而食之。經信宿,韋得疾暴卒。有碧衣使人引至府舍,廨宇頗甚嚴肅。既入門,見廳事有女子戴金翠冠,著紫繡衣,據案而坐。左右侍者皆黃衫巾櫛,如宮內之飾。有一吏人從後執簿領出。及軒陛間,付雙環青衣,置於繡衣案上。吏引韋生東廡曹署,理殺魚之狀。韋引過,道樞雲:“非某之罪。”吏曰:“此雨龍也,若潛伏於江海湫湄,雖為人所食,即從而可辨矣。但昨者得之於井中,崔氏與君又非愚昧,殺而食之,但難獲免。然君且還,試與崔君廣為佛道功德,庶幾稍減其過。自茲浹旬,當復相召。”韋忽然而寤,且以所說,話於親屬,命道樞具述其事。道樞雖懷憂迫,亦未深信。才及旬餘,韋生果歿。

韋乃道樞之姑子也。數日後,寄魂於母雲:“已因殺魚獲罪,所至之地,即水府,非久當受重譴。可急修黃籙道齋,尚冀得寬刑辟。表弟之過亦成矣,今夕當自知其事。”韋母泣告道樞。及暝,昏然而寢,復見碧衣人引至公署,俱是韋氏之所述。俄有吏執黑紙丹文書字,立道樞於屏側,疾趨而入。俄見繡衣舉筆而書訖,吏接之而出,令道樞覽之。

崔道樞

唐朝中書舍人韋顏的女婿崔道樞,屢屢參加進士考試。一年春天不第,回到漢水之畔的住處。因為淘井,從井裡捉到一條五尺長的鯉魚,這條魚的鱗和鬣都是金色的,它的目光射人。大家見它不同於一般的魚,就讓僕人把它投到江裡去。崔道樞和他的表哥韋氏,偷偷地準備炊具,把它煮著吃了。兩宿之後,韋氏得病突然死去。有一個穿碧色衣服的人把他領到一處府舍,這府舍很是莊嚴肅穆。進門之後,他看見一個頭戴金翠冠,身穿紫繡衣的女子在廳裡據案而坐。左右的侍者都穿黃衣,服飾打扮有如宮中。有一個小吏從後面拿著簿子領韋氏出來。來到廊階之間,把簿子交給一個梳著雙環的婢女,由她放到繡衣女子的桌案上。小吏又領著韋氏來到東廂房裡的一處官署,審理殺魚的案子。韋氏把過錯推到崔道樞身上,說:“不是我的罪過。”那個小吏說:“這是一條雨龍,如果它潛伏在江河湖海之中,即使被人吃了,尚有可分辨的餘地。只是前幾天你們是從井裡得到它的,崔道樞和你又不是愚昧之人,把它殺著吃了,只怕罪責難逃。但是你暫且回去,與崔道樞一起多做一些佛道功德之事試試,也許可以多少減輕一些罪過。從現在算起,十天之後我還去找你。”韋氏忽然醒來,就把那官吏的話說給親屬,親屬讓崔道樞詳細述說殺魚之事。崔道樞雖然心中懷有憂慮,但是也沒太相信。剛到十天,韋氏果然死了。

韋氏是崔道樞姑母的兒子。幾天後,韋氏託夢對母親說道:“兒子已經因為殺魚而獲罪,所到的地方就是水府,不久將受到嚴重的懲罰。母親可以趕緊修黃籙做道場,還有希望懲辦得寬一些。表弟的罪過也已經形成了,今晚他應該自知他的事情。”韋母哭著把夢中的情形告訴了崔道樞。等到天黑,崔道樞昏昏沉沉地睡下,見到穿碧色衣服的人把他領到一個公署,全都像韋氏講過的那樣。不一會兒一個拿著黑紙紅字文書的小吏,讓崔道樞在屏側站著,他自己快步走進去。不一會兒又見那個穿繡衣的女子提筆寫了些什麼,小吏便接到手裡走了出來,讓崔道樞看那上面的文字。

其初雲:“崔道樞官至三品,壽至八十。”後有判雲:“所害雨龍,事關天府,原之不可,案罪急追,所有官爵,並皆削除,年亦減一半。”時道樞冬季,其母方修崇福力,才及春首,抱疾數日而終。時崔妻孥鹹在京師,韋顏備述其事。舊傳夔及牛渚磯是水府,未詳道樞所至何許。原缺出處,陳校作出《劇談錄》。

金龍子

唐昭宗文德二年正朔御武德殿,有紫氣出於昭德殿東隅,鬱郁如煙。令大內留後司尋其所出,得金龍子一枚,長五寸許。群臣稱賀。帝曰:“朕不以金龍為祥瑞,以偃息干戈為祥瑞。卿等各宜盡忠,以體朕懷。”門下奏,請改文德二年為龍紀元年。出《大唐雜記》。

黃 馴

荊州當陽縣倚山為廨宇,內有井極深。井中有龍窠,旁入不知幾許。欲晴霽及將雨,往往有云氣自井而出。唐光化中,有道士稱自商山來,入井中,取龍窠及草藥而去。其後有令黃馴者,到任之後,常繫馬於井旁,滓穢流漬,盡入於井中。或有譏之者,飾辭以對。歲餘,馴及馬皆瞽。出《錄異記》。

臨漢豕

邛州臨漢縣內有湫,往往人見牝豕出入,號曰“母豬龍湫”。唐天覆四年,蜀城大旱,使俾守宰躬往靈蹟求雨。於時邑長具牢醴,命邑寮偕往祭之。三奠迨終,乃張筵於湫上,

上面先寫的是:“崔道樞官至三品,壽到八十。”後邊又寫道:“害死的雨龍,事關天府,不能原諒,案情緊急,所有的官爵全都消除,年壽也削減一半。”當時崔道樞去的時候正處在冬季,他的母親開始修道場做功德,剛到春季,他就臥病不起,幾天便死了。那時崔道樞的妻兒老小都在京城,韋顏詳細地述說了他的事情。舊時傳說夔州到牛渚磯是水府,不知崔道樞所去的水府是哪裡。原缺出處,陳校作出自《劇談錄》。

金龍子

唐昭宗文德二年正月初一,皇上駕臨武德殿,有一股紫氣從昭德殿東隅冒出來,嫋嫋如煙。皇上讓宮中留後司尋找發出紫氣的地方,尋到了一枚金龍子,有五寸來長。群臣都向皇上祝賀。皇上說:“我不認為金龍子是祥瑞之兆,我認為偃息兵戈天下太平才是祥瑞。你們人人盡忠,體念我的心意才好。”門下稟奏,請求把文德二年改成龍紀元年。出自《大唐雜記》。

黃 馴

荊州當陽縣靠山建成官署,院中有一口很深的井。井中有一個龍的巢穴,無人知道它有多深。天要變晴以及將要下雨的時候,往往有云氣從井底冒出來。唐朝光化年間,有一個道士自稱從商山來,他下到井裡,取到龍的巢穴和草藥之後離去。這以後有一個叫黃馴的縣令,到任之後,常常把馬拴在井邊,各種汙穢之物全都進入井中。有的人指責他,他總是回答些粉飾的話。一年多之後,他和他的馬全都瞎了眼。出自《錄異記》。

臨漢豕

邛州臨漢縣內有一個水池,常有人看見一頭母豬出入,人們便叫它“母豬龍湫”。唐天覆四年,蜀城大旱,大小官員都到有靈蹟的地方去求雨。這時候臨漢縣令也準備了祭祀的供品,讓所有僚屬一起到母豬龍湫去祭祀。祭奠完了,就在池邊擺下酒宴,

以神胙客。坐於烈日,鋪席,以湫為上,每酒巡至湫,則捧觴以獻。俟雨沾足,方撤此筵。歌吹方酣,忽見湫上黑氣如雲,氛氳直上,狂電燁然,玄雲陡暗,雨雹立至。令長與寮吏鼓舞去蓋,蒙溼而歸。翌日,此一境雨足,他邑依然赤地焉。夫人之至誠,則龍畜亦能感動。享德濟旱,勿謂不智。出《北夢瑣言》。

燒 龍

大江之南,蘆荻之間,往往燒起龍。唐天覆中,澧州葉源村民鄧氏子燒畬,柴草積於天井,山中穴也。 火勢既盛,龍突出,騰在半空。縈帶為火所燎,風力益壯,狂焰彌熾,擺之不落,竟以仆地而斃,長亙數百步。村民徙居而避之。朱樑末,辰州民向氏因燒起一龍,四面風雷急雨,不能撲滅。尋為煨燼,而角不化,瑩白如玉。向氏寶而藏之,湖南行軍高鬱酬其價而強取。於時術士曰:“高司馬其禍乎,安用不祥之物以速之?”俄而被誅。出《北夢瑣言》。

柳 翁

天祐中,饒州有柳翁常乘小舟釣鄱陽江中,不知其居處妻子,亦不見其飲食。凡水族之類,與山川之深遠者,無不周知之。鄱陽人漁釣者,鹹諮訪而後行。呂師造為刺史,修城掘濠,至城北則雨,止後則晴。或問柳翁,翁曰:“此下龍穴也。震動其上,則龍不安而出穴,龍出則雨矣。

用祭神的肉宴請賓客。遊客們坐於烈日之下,鋪席,把池放在最尊敬的地位,每巡酒來到池邊,捧杯向池獻酒。直等到雨沾溼了腳才能撤掉此宴。歌聲樂聲正盛,忽然間池上黑氣如雲,霧氣濛濛地直往上升,狂暴的雷電炸響,黑雲密佈,雨雹立刻潑撒下來。縣令和同僚們歡欣鼓舞,丟掉帷蓋,任由雨澆溼瞭然後才回去。第二天,縣境中雨水已足,而其他地方依然是乾旱的土地。人極其真誠,那就連龍畜亦能感動。享有賢德救濟旱情,不能說不是明智。出自《北夢瑣言》。

燒 龍

長江以南的蘆荻間,往往能燒起龍來。唐天覆年間,澧州葉源村一個姓鄧的村民耕種前燒荒,把柴草堆在天井,山中的洞穴。 火勢著旺以後,有一條龍突然鑽出來,騰在半空裡。它身上帶著一些火焰,因為空中風更大,火焰更旺,怎樣搖擺都不能將其搖落,最終被燒死了,掉到了地上,有好幾百步長。這個姓鄧的村民為了避禍,把家搬到別處去了。朱樑王朝的末年,辰州一個姓向的居民燒起一條龍,四面風雷急雨都不能撲滅。很快便燒成灰燼,但是龍角沒有燒化,龍角瑩如白玉。姓向的把它當成寶貝珍藏著,湖南行軍高鬱,給姓向的一點錢就硬把龍角拿走了。當時有個術士說:“高司馬將有大禍臨頭,怎麼還用這種不祥之物來加速禍患來臨呢?”不久,高鬱果然被殺。出自《北夢瑣言》。

柳 翁

天佑年間,饒州有個姓柳的老頭經常坐著小船在鄱陽江裡釣魚,不知他在哪裡居住,也不知他的妻子兒女是誰,也沒人見過他吃飯喝水。凡是水族之類,以及山川的多深多遠,他沒有不知道的。鄱陽打魚的人們,全都先問他然後再行動。呂師造任刺史時,大興土木,修城挖溝,挖到城北就下雨,一停天就晴。有人問柳老頭這是怎麼回事,柳老頭說:“這下面是龍穴。在它上面吵鬧震盪,那麼龍就不安,就從穴中跑出來,龍出來就要下雨。

掘之不已,必得其穴,則霖雨方將為患矣。”既深數丈,果得方木長數十尺,交構疊之,累積數十重。其下霧氣沖人,不可入而止。其木皆腥涎縈之,刻削平正,非人力所及。自是果霖雨為患。呂氏諸子將網魚於鄱陽江,召問柳翁。翁指南岸一處:“今日唯此處有魚,然有一小龍在焉。”諸子不信,網之,果大獲。舟中以巨盆貯之。中有一鱔魚長一二尺,雙目精明,有二長鬚,繞盆而行,群魚皆翼從之。將至北岸,遂失所在。柳翁竟不知所終。出《稽神錄》。

不停地挖下去,肯定會挖到龍穴,那就會下雨不止成為災難了。”挖到幾丈深之後,果然挖到了一些幾十尺長的方木,交叉疊摞在一起,累積幾十層。那下邊黑洞洞的,而且霧氣沖人,不能進去,就不挖了。那些木頭上都纏繞著龍的口水,一股腥味,而且刻削得很平滑,很方正,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從此,果然連連下雨成為災難。呂家的幾個子弟要到鄱陽江上去捕魚,把柳老頭找來問他哪裡有魚。柳老頭指著南岸一個地方說:“今天只有那個地方有魚,但是有一條小龍也在那裡。”幾個孩子不信,就去下網,果然大有收穫。他們把打上來的魚全都放在船上的一隻大盆裡。其中有一條一二尺長的鱔魚,兩眼精光有神,還有兩根長鬚,繞盆而行,群魚都在兩邊跟著它。要到北岸的時候,盆裡的魚全都沒了。姓柳的老頭也不知哪去了。出自《稽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