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四百一十三 草木八
芝 菌蕈附
竹 芝 樓闕芝 天尊芝 紫 芝 參成芝
夜光芝 隱晨芝 鳳腦芝 白符芝 五德芝
石桂芝 滴 芝 木 芝 螢火芝 肉 芝
小人芝 地下肉芝 異 菌 石 菌 竹 肉
毒 菌
苔
敘 苔 地 錢 蔓金苔 如苣苔 石 發
瓦 鬆 瓦松賦
芝菌蕈附
竹 芝
樑簡文延香閣,大同十年,竹林吐芝。長八寸,頭蓋似雞頭實,黑色。其柄似藕柄,內通幹空。皮質皆純白,根下微紅。雞頭實處似竹節,脫之又得脫也。自節處別生一重,如結網羅,四面,周可五六寸,圓繞周匝,以罩柄上。相遠不相著也。其似結網眾自,輕巧可愛。其與柄皆得相脫。驗仙書,與威喜芝相類。出《酉陽雜俎》。
芝菌蕈附
竹 芝
梁簡文帝的延香閣,大同十年的時候,竹林里長出靈芝草。長八寸,頭蓋像雞頭實,黑色。它的柄像荷藕的柄,柄內是空通的。皮和肉全是純白色,根下略微發紅。長頭蓋的地方像一個竹節,剝下一層還能剝下另一層。從節處另長出一重,像結成的網羅,四面都有,周長有五六寸,圓轉環繞,罩在柄上。它與柄的距離較遠,並不附著在柄上。很像結網的網眼,輕巧可愛。頭蓋和柄都能互相脫離。查驗仙書,這種靈芝與威喜芝相類似。出自《酉陽雜俎》。
樓闕芝
隋大業中,東都永康門內會昌門東,生芝草百二十莖,散在地,周十步許。紫莖白頭,或白莖黑頭。或有枝,或無枝。亦有三枝,如古“出”字者。地內根並如線,大道相連著。乾陽殿東,東上閣門槐樹上,生芝九莖,共本相扶而生。中莖最長,兩邊八莖,相次而短,有如樹闕,甚潔白。武賁郎將段文操留守,圖畫表奏。出《大業拾遺記》。
天尊芝
唐天寶初,臨川郡人李嘉,所居柱上生芝草,形類天尊。太守張景佚截獻之。出《酉陽雜俎》。
紫 芝
唐大曆八年,盧州廬江縣紫芝生,高一丈五尺,芝類至多。出《酉陽雜俎》。
參成芝
參成芝,斷而可續。出《酉陽雜俎》。
夜光芝
夜光芝,一株九實。實墜地如七寸鏡,夜視如牛目。茅君種於句曲山。出《酉陽雜俎》。
隱晨芝
隱晨,狀如鬥,以星為節,以莖為網。出《酉陽雜俎》。
樓闕芝
隋大業年間,東都的永康門內,會昌門東,長出一百二十棵靈芝草,這些靈芝草就那麼散生在地上,大約十步方圓的一塊地方。它們都是紫莖白頭,有的是白莖黑頭。有的有枝,有的無枝。有的三枝,像古文字“出”那樣。埋在地下的根,像細線一樣,在大道的下邊互相牽連著。乾陽殿東,東上閣門的槐樹上,長出九棵靈芝,九棵靈芝長在一塊木上,互相扶持著。中間一棵最高,其他八棵依次變矮,很像樹闕,特別潔白。武賁郎讓段文操留守在那裡,並畫圖上表稟奏了皇上。出自《大業拾遺記》。
天尊芝
唐天寶年初,臨川郡人李嘉家裡的一根柱子上長出一棵靈芝,樣子像天尊。太守張景佚把它截下來獻入宮中。出自《酉陽雜俎》。
紫 芝
唐朝大曆八年,盧州廬江縣生長紫靈芝,高一丈五尺,這是芝類中最高的了。出自《酉陽雜俎》。
參成芝
有一種靈芝草叫參成芝,弄斷以後可以再接上。出自《酉陽雜俎》。
夜光芝
夜光芝,一株之上可以結出九顆果實。果實落到地上,就像一面七寸鏡,夜間看它,它像牛眼睛一樣明亮。茅君在句曲山上種植它。出自《酉陽雜俎》。
隱晨芝
有一種名叫隱晨的靈芝草,樣子像鬥,以星為節,以莖為網。出自《酉陽雜俎》。
鳳腦芝
《仙經》言:穿地六尺,以環寶一枚種之,灌以黃水五合,以土堅築之。三年,生苗如匏,實如桃,五色,名鳳腦芝。食其實,唾地為鳳,乘升太極。出《酉陽雜俎》。
白符芝
白符芝,大雪而白華。出《酉陽雜俎》。
五德芝
五德芝,如車馬。出《酉陽雜俎》。
石桂芝
石桂芝,生山石穴中,似桂樹而實石也。高如大絞尺,光明而味辛,有枝條。搗服之,一斤得千歲也。出《酉陽雜俎》。
滴 芝
少室石戶中,更有深谷,不可得過。以石投谷中,半日猶聞其聲也。去戶外十餘丈,有石柱,柱上有偃蓋石,南度徑可一丈許。望之,蜜芝從石上隨石偃蓋中,良久,輒有一滴,有似雨屋後之餘漏,時時一落耳。然蜜芝墮不息,而偃蓋亦終滴也。戶上刻石為科斗字,曰:“得服石蜜芝一斗者,壽萬歲。”諸道士共思惟其處,不可得往。唯當以碗器置勁竹木端,以承取之。然竟未有能為之者。按此戶上刻題如此,前世必已有之者也。出《抱朴子》。
鳳腦芝
《仙經》上說:在地上挖六尺深,把一枚環寶種到裡邊,澆上五盒黃水,用土培實。三年後生長出一種東西來,苗像匏,果如桃,五色,有人給它起名叫鳳腦芝。吃了它的果實,吐口唾沫就能變成鳳凰,騎著鳳凰便可升上太極。出自《酉陽雜俎》。
白符芝
有一種叫作白符芝的靈芝草,生在大雪中而且開白花。出自《酉陽雜俎》。
五德芝
五德芝,形狀像車馬。出自《酉陽雜俎》。
石桂芝
石桂芝,生長在山石洞穴之中,形狀像桂樹而它的果實是石的。像大絞尺那麼高,能發光,味道辣,還長有枝條。把它搗碎服下,服一斤便可活一千歲。出自《酉陽雜俎》。
滴 芝
少室山的一個石洞中,還有更深的山谷,沒法過去。把石頭投入谷中,老半天還能聽到它的聲音。離洞口十幾丈以外的地方,有一根石柱,柱上有一塊仰臥的蓋石,量南面的徑長估計能有一丈多。望去,蜜芝從石上滴落在石仰蓋中,很久,就有一滴,像雨後漏屋的餘漏,時不時地一落。然而蜜芝不息地滴落,那仰蓋最終也因為裝不下而滴落了。洞穴上方的石頭上刻著字,是蝌蚪文,說:“能服用石蜜芝一斗的,可以活一萬歲。”道士們都在想過去取石蜜芝的辦法,可誰也去不了。只能把碗一類的東西綁在極長極結實的竹竿一端,伸過去接一點。但是最終沒有辦得到的。從洞穴上邊的石刻題字看,在很早以前一定有人做到了。出自《抱朴子》。
木 芝
木芝者,松柏脂淪地千歲,化為茯苓;萬歲,其上生小木,狀似蓮花,名曰木威喜芝。夜視有光,持之甚滑,燒之不焦,帶之闢兵。以帶雞,而雜以雞十二頭籠之,去其處十二步,射十二箭,他雞皆傷,帶威喜芝者,終不傷也。出《抱朴子》。
螢火芝
良常山有螢火芝,其實是草,大如豆。紫花,夜視有光。食一枚,中心一孔明。食至七,心七竅洞澈。可以夜書。出《酉陽雜俎》。
肉 芝
昔有人泊渚登岸,忽見蘆葦間,有十餘崑崙偃臥,手足皆動。驚報舟人,舟人有嘗行海中者識之,菌也。往視之,首皆連地。割取食之,菌但無七竅。《抱朴子》雲:“肉芝如人形,產於地。”亦此類也。何足怪哉?出《嶺南異物志》。
小人芝
或山中見小人,乘車馬,長七八寸者,肉芝也。取服芝,即仙矣。出《抱朴子》。
地下肉芝
蘭陵蕭逸人,亡其名。嘗舉進士下第,遂焚其書,隱居潭水上,從道士學神仙。因絕粒吸氣,每旦屈伸支體,
木 芝
所謂木芝,松柏的脂滴落到地上一千年後,化為茯苓;一萬年後,茯苓上長出小樹木,樣子像蓮花,名字叫木威喜芝。木威喜芝晚上看有光,用手拿很光滑,燒它不能把它燒焦,把它帶在身上,可避兵匪之災。把它帶到雞身上,把這隻雞與其他十二隻雞一起裝進一個籠子裡,離開十二步,向雞籠射十二箭,其他的雞全都射傷,這隻帶威喜芝的卻始終不傷。出自《抱朴子》。
螢火芝
良常山有螢火芝,它的果實是一種草,有豆子那麼大。開紫色花,夜裡看它有光。吃一枚,內心的一孔透明。吃到七枚,心和七竅全都洞徹明亮。夜間寫字,可以用螢火芝照明。出自《酉陽雜俎》。
肉 芝
從前有一個人把船停在水中的小洲上,然後登岸,忽然間發現蘆葦叢中有十幾個崑崙仰臥在那裡,手腳都會動。他大吃一驚,急忙告訴了別的乘船人,乘船人當中,有人曾經在海上航行過,認識這東西,說這是一種菌。過去細看,見那東西頭全連著地。用刀割取食之,它只是沒有七竅,太像人了。《抱朴子》說:“肉芝像人的身形,從土地上長出。”他們發現的也是這一類東西。有什麼可怪的呢?出自《嶺南異物志》。
小人芝
有的人在山中看見一種小人,乘坐著車馬,有七八寸高,那是肉芝。把它弄來服下,立即就能成仙。出自《抱朴子》。
地下肉芝
蘭陵有一個姓蕭的隱士,忘了他的名字。他曾考進士沒有考中,一氣之下,就把書全都燒了,隱居到潭水之上,跟著道士學成仙之道。於是他就不吃糧食,只吸空氣,每天早晨起來屈伸肢體,
冀延其壽。積十年餘,發盡白,色枯而背僂,齒有墮者。一旦引鏡自視,勃然發怒,且曰:“吾棄聲利,隱身田野間,絕粒吸氣,冀得長生。今亦衰瘠如是,豈我之心哉?”即還居鄴下,學商人逐什一之利。凡數年,資用大饒,為富家。後因治園屋,發地得物,狀類人手,肥而且潤,色微紅。逸人得之驚曰:“豈非禍之芽?且吾聞太歲所在,不可興土事。脫有犯者,當有修肉出其下,固不祥也。今果有,奈何?然吾聞,得肉食之,或可以免。”於是烹而食,味甚美,食且盡。自是逸人聽視明,力愈壯,貌愈少。發之禿者,盡黰然而長矣;齒之墮者,亦駢然而生矣。逸人默自奇異,不敢告於人。後有道士至鄴下,逢逸人,驚曰:“先生嘗得餌仙藥乎?何神氣清晤如是?”道士因診其脈。久之又曰:“先生嘗食靈芝矣。夫靈芝狀類人手,肥而且潤,色微紅者是也。”逸人悟其事,以告。道士賀曰:“先生之壽,可與龜鶴齊矣。然不宜居塵俗間,當退休山林,棄人事,神仙可致。”逸人喜而從其語,遂去。竟不知所在。出《宣室志》。
異 菌
唐開成元年春,段成式修行裡思第書齋前,有枯紫荊數株蠹折,因伐之,餘尺許。至三年秋,枯根上生一菌,大如鬥,下布五足,頂黃白兩暈,綠垂裙,如鵝鞴,高尺餘。至冬,色變黑而死。焚之,氣如茅香。成式嘗置香爐於枿臺上
希望延長壽命。十幾年之後,他的頭髮全白了,臉色枯乾,背也駝了,牙齒也有掉的。一天早上他照了一下鏡子,勃然大怒,並且說道:“我放棄了名利,隱身在田野之間,只吸氣不吃糧,希望能夠長生不老。現在竟衰老到這種程度,哪是我的心願吶?”於是他馬上還居鄴下,跟商人學著追逐那十分之一的小利。僅幾年,他家的資用就多起來,成為富足人家。後來由於建宅院,挖地挖出一個東西來,這東西樣子很像人的一隻手,肥厚而且潤滑,色微紅。他看見這東西后驚詫地說:“莫非這是禍事的先兆?我聽說太歲在的地方是不能動土的。如果有人違犯了,就可能挖出一塊肉來,是特別不祥的事。現在果然挖出來一塊肉,怎麼辦呢?但是我又聽說,挖出肉來就把它吃了,或許還可以免禍。”於是他就把這塊肉煮著吃了,味道很美,他全部吃掉了。從此,他的聽覺、視覺比原先靈了,力氣更大了,模樣更年輕了。頭髮禿了的地方,紛紛地長出了新頭髮;掉了牙的地方,又長出新的牙齒。他暗自感到奇怪,不敢告訴別人。後來有一個道士來到鄴下,見到他便吃驚地說:“先生你吃過仙藥嗎?為什麼氣色如此之好?”道士就給他診脈。診了很長時間又說:“先生你吃過靈芝。那靈芝樣子像人的手,肥厚而且潤滑,色微紅。”他只好把事情全都告訴了道士。道士祝賀說:“先生你的壽命,可以和龜和鶴一樣了。但是不能居住在塵俗之間,應該退隱於山林,放棄人事紛爭,可以成仙。”他十分高興,聽了道士的話,就離去了。最終也不知他去了哪裡。出自《宣室志》。
異 菌
唐開成元年春天,段成式修行裡思第書齋前,有幾棵枯紫荊被蟲子咬折,因此伐掉了,留下了一尺多高的樹茬。至開成三年秋,枯根上生出一菌,大如鬥,下邊分佈著五隻腳,頂著黃、白兩道暈,綠色垂裙,像鵝鞴,高一尺多。到了冬天,顏色變黑而死。用火燒,氣味像茅香。段成式曾把它放到枿臺上的香爐裡,
唸經,問僧,以為善徵。後覽諸志怪:南齊吳郡褚思莊,素奉釋氏。眠於樑下,短柱是柟木,去地四尺餘,有節。大明中,忽有一物如芝,生於節上,黃色鮮明,漸漸長。數日,遂成千佛狀。面目指爪及光相衣服,莫不宛具,如金 隱起,摩之殊軟。嘗以春末落,落時佛形如故,但色褐耳。至落時,其家貯之箱中。積五年,思莊不復住其下,亦無他顯盛。闔門壽老:思莊父終九十七;兄年七十,健如壯年。出《酉陽雜俎》。
石 菌
宋州莆田縣破崗山,唐武宗二年,巨石上生菌,大如合簣,莖及蓋黃白色,其下淺紅。盡為過僧所食,雲:美倍諸菌。出《酉陽雜俎》。
竹 肉
竹肉。江淮有竹肉,生節上,如彈丸,味如白雞。代北又有大樹雞,如杯棬,呼為胡獼頭。盧山有石耳,性熱。出《酉陽雜俎》。
毒 菌
江夏漢陽縣出毒菌,號茹閭,非茅蒐也。每歲供進,縣司常令人于田野間候之,苟有此菌,即立表示,人不敢從下風而過,避其氣也。採之日,以竹竿芟倒,遽舍竿於地,毒氣入竹,一時爆裂。直候毒歇,仍以櫸柳皮蒙手以取,用氈包之,
燃著它唸經,向僧人請教這是怎麼回事,僧人認為是好徵兆。後來翻看各種志怪的書籍,看到如下一則:南齊吳郡的褚思莊,一向信奉佛教。他睡眠的樑下,有一個柟木的短柱,這短柱離地四尺,有節子。大明年間,忽然從節子上長出一個像靈芝草的東西,黃色,鮮豔明亮,一天天增長。幾天後,長成千佛狀。臉、眼睛、手指以及衣服,沒有不完備的,隱起有如金 ,用手一摸卻感到很軟。曾在春末脫落,脫落時佛的形狀沒變,只是顏色變成褐色了。到脫落時,他家把它放到箱子裡。過了五年,褚思莊不再在那樑下睡覺了,也沒有其他顯著的大事。全家的老人多壽:褚思莊的父親活到九十七歲;他的哥哥七十歲了,還像箇中年人那麼壯健。出自《酉陽雜俎》。
石 菌
宋州莆田縣的破崗山,唐武宗二年的時候,大石頭上長出菌來,大小有如合簣,莖和蓋是黃白色的,下邊是淺紅色的。這些菌都被路過的和尚吃了,他們說:這種石菌的味道要比其他各種菌好上好多倍。出自《酉陽雜俎》。
竹 肉
竹肉。江淮一帶有竹肉,長在竹節上,彈丸大小,味如白雞。代北又有大樹雞,大小如杯棬,叫作胡獼頭。盧山有石耳,性熱。出自《酉陽雜俎》。
毒 菌
江夏漢陽縣出產一種毒菌,名叫茹閭,茹閭不是茅蒐。因為每年都要向宮中貢進這種毒菌,縣裡常常派人在田野間察看,一旦發現這種毒菌,就立即立上標誌警示人們,人們不能從風向的下方通過,為的是避開毒菌的毒氣。採摘的時候,先用竹竿子把它打倒,然後趕緊扔掉竹竿,讓毒氣進入竹內,竹子就爆裂。直等到毒氣沒了,就用櫸柳皮蒙著手把它取下來,用氈子包好,
亦櫸柳皮重裹,縣宰封印而進。其齎致役夫,倍給其直,為其道路多為毒薰,以致頭痛也。張康隨侍其父宰漢陽,備言之。人有為野菌所毒而笑者,煎魚椹汁服之,即愈。僧光遠說也。出《北夢瑣言》。
苔
敘 苔
苔錢亦謂之澤葵,又名董錢草,亦呼為宣癬,南人呼為垢草。出《述異記》。
地 錢
地錢,葉圓莖細,有蔓,多生溪澗邊。一曰積雪草,亦曰連錢草。出《酉陽雜俎》。
蔓金苔
晉梨國獻蔓金苔。色如金,若螢火之聚,大如雞卵。投之水中,蔓延波瀾之上,光出照日,皆如火生水上也。乃於宮中穿池,廣百步,時時觀此苔,以樂宮人。宮人有幸者,則以金苔賜之。以置漆碗中,照耀滿室,名曰夜明苔。著衣襟則如火光矣。帝慮外人得之,炫惑百姓,詔使除苔塞池。及皇家喪亂,猶有此物,皆入胡中。出《王子年拾遺記》。
如苣苔
慈恩寺唐三藏院後簷楷,開成末,有苔狀如古苣,佈於磚上,色如藍綠,輕軟可愛。談論僧義林,大和初,改葬基
再用櫸柳皮重包一遍,縣令封印之後就送往京城。那些進京去送的人,要成倍地給錢,因為在道上很容易被毒氣薰著,薰到就會導致頭痛。張康跟隨在漢陽做縣令的父親長住過漢陽,所以他說得很詳備。人有中了野菌毒而發笑不止的,煎魚椹汁給他服下,立刻就好。這是和尚光遠說的。出自《北夢瑣言》。
苔
敘 苔
苔錢也叫作澤葵,又名董錢草,也叫作宣癬,南方人叫它垢草。出自《述異記》。
地 錢
地錢,葉是圓的,莖較細,有蔓,大多生長在溪澗的邊上。一名叫積雪草,也叫連錢草。出自《酉陽雜俎》。
蔓金苔
晉朝梨國獻來了蔓金苔。顏色宛如金子,像許許多多的螢火蟲聚集在一起,有雞蛋大小。把它投入水中,它的蔓伸延到波瀾之上,日光一照,就像火苗在水上燃燒。於是就在宮中挖了一個一百步寬的大水池放養此苔,天天觀看,用來逗樂宮中美人。受到寵愛的美人,皇帝就把蔓金苔賜給她。把它放在一個漆碗裡,可以照耀滿屋,又名叫夜明苔。把它附著到衣襟上,就像火光。皇帝擔心宮外人得到蔓金苔後去迷惑百姓,就下詔把蔓金苔除掉了,把池子填上了。等到皇家喪亂的時候,還有這種東西,都被弄到胡人那裡去了。出自《王子年拾遺記》。
如苣苔
開成末,慈恩寺唐三藏院後簷階上長出苔,樣子像古苣,分佈在磚上,色如藍綠,輕軟可愛。僧人義林說,大和初,改葬基
法師,初開冢,香氣襲人。側臥磚臺上,形如生。磚上苔厚二寸餘,作金色,氣如爇檀。出《酉陽雜俎》。
石 發
張乘言,南中水底有草,如石發。每月三四日始生,至八九已後可採。及月盡,悉爛。似隨月盛衰也。出《酉陽雜俎》。
瓦 鬆
《博雅》:“在屋曰昔耶,在牆曰垣衣。”《廣志》謂之蘭香,生於久屋之瓦。魏明帝好之,命長安西載其瓦於洛陽,以覆屋。前後詞人詩中,多用“昔耶”。梁簡文帝《詠薇》曰:“緣階覆碧綺,依簷映昔耶。”或言構木上多鬆栽,土木氣洩,則瓦生鬆。大曆中,修含元殿,有一人投狀請瓦,且言瓦工唯我所能,祖父時嘗瓦此殿矣。眾工不能服,因曰:“若有能瓦畢不生瓦松乎?”眾方服焉。又有李阿黑者,亦能治屋,布瓦如齒,間不通 ,亦無瓦松。《本草》:“瓦衣謂之屋遊。”出《酉陽雜俎》。
瓦松賦
崔融《瓦松賦·序》雲:“崇文館瓦松者,產於屋溜之下。謂之木也,訪山客而未詳;謂之草也,驗農皇而罕記。”賦雲:“煌煌特秀,狀金芝之產溜。歷歷虛懸,若星榆之種天。葩條鬱毓,根祗連拳。間紫苔而裛露,凌碧瓦而含煙。”又曰:“慚魏宮之烏悲,恧漢殿之紅蓮。”崔公學博,無不該悉,豈不知瓦松已有著說乎?出《酉陽雜俎》。
法師,剛打開墳墓的時候,香氣襲人。基法師側臥在磚臺上,身形跟活時一樣。磚上苔厚二寸多,呈金黃色,氣味宛如爇檀。出自《酉陽雜俎》。
石 發
張乘說,南方的水底下有一種草,好像石頭的頭髮。每月的三、四日開始生長,到八、九日便可採集。等到月底,全都爛掉。它似乎是隨著月亮的盛衰而盛衰的。出自《酉陽雜俎》。
瓦 鬆
《博雅》寫道:“生在屋上的叫昔耶,生在牆上的叫垣衣。”《廣志》叫它蘭香,生在老屋的瓦上。魏明帝喜歡它,就命令長安從西邊運瓦到洛陽,瓦到洛陽的屋頂上。前前後後的詞人詩中,大多使用的是“昔耶”這一名稱。梁簡文帝《詠薇》寫道:“緣階覆碧綺,依簷映昔耶。”有的人說,建築上多用松木,土木之氣洩露出來,就生出瓦松。大曆年間,修含元殿,有一個人投狀請求讓他為大殿蓋瓦,並且說,瓦工裡只有他能行,他爺爺當年就為此殿蓋瓦。眾瓦工不服氣,於是他說:“你們蓋瓦,能讓它永不生瓦松嗎?”眾瓦工這才服氣。又有一個叫李阿黑的,擅長蓋房子,布瓦如齒,緊湊無間,也不長瓦松。《本草》說:“瓦衣謂之屋遊。”出自《酉陽雜俎》。
瓦松賦
崔融在《瓦松賦》的序中說:“崇文館瓦松,生長在屋簷之下。說它是樹木吧,訪問山上熟悉樹木的人也問不明白;說它是草呢,查驗農耕之書也不見記載。”賦說:“煌煌特秀,狀金芝之產溜。歷歷虛懸,若星榆之種天。葩條鬱毓,根祗連拳。間紫苔而裛露,凌碧瓦而含煙。”又說:“慚魏宮之烏悲,恧漢殿之紅蓮。”崔公學識淵博,沒有不熟悉的,難道不知道已經有了關於瓦松的著說嗎?出自《酉陽雜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