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四百六 草木一文理木附

夫子墓木  五 柞   白銀樹  合離樹  玉 樹

豫 樟   荔枝木   酒 樹  娑羅綿樹 刺 桐

黃漆樹   木蘭樹   椰子樹  菩提樹  婆羅樹

獨梪樹   波斯皂莢樹 木龍樹  貝多樹  沒 樹

槃碧穡波樹 齊暾樹   通脫木  山 桂  五鬣鬆

三鬣鬆   魚甲鬆   合掌柏  黃楊木  青楊木

俱那衛   山 茶   夏州槐  赤白檉  楷 木

文理木

宗廟文木  文木簡   古文柱  三字薪  天尊薪

太平木   天王槐   色陵木  馬文木

夫子墓木

魯曲阜孔子墓上,時多楷木。出《述異記》。

又曰:曲阜城有顏回墓,上石楠二株,可三四十圍。土人云,顏回手植之木。出《述異記》。

夫子墓木

魯地曲阜的孔子墓上,生長的多半是剛直的黃連木。出自《述異記》。

又說:曲阜城有顏回墓,墓地上面生長著兩棵石楠樹,大約有三四十圍粗。當地人說,這兩棵樹都是顏回親手種植的。出自《述異記》。

五 柞青梧附說

漢五柞宮,有五柞樹,皆連抱,上枝覆蔭數十里。宮西有青梧觀,觀前有三梧桐樹。樹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脅為文字,是秦始王驪山墓上物也。頭高一丈三尺,東邊左腳折,折處有赤如血。父老謂有神,皆含血屬筋焉。出《西京雜記》。

白銀樹

平原郡高苑城西,晉寧州刺史闢閭允墓,前有白銀樹二十株。

合離樹

終南山多合離樹。葉似江離,而紅綠相雜。莖皆紫色,氣如羅勒。其樹直上,百尺無枝。上結藂條,狀如車蓋,一青一丹,斑駁如錦繡。長安謂之丹青樹,亦云華蓋樹。亦生於熊耳山中。出《西京雜記》。

玉 樹

雲陽縣界,多漢離宮故地。有樹似槐而葉細,土人謂之玉樹。揚子云《甘泉賦》雲:“玉樹菁蔥。”後左思以為假稱珍,蓋未詳也。出《國史異纂》。

豫 樟

豫樟之為木也,生七年而後可知也。漢武寶鼎二年,立豫樟宮於昆明池中,作豫樟木殿。出《述異記》。

荔枝木

南海郡多荔枝樹。荔枝為名者,以其結實時,枝條弱

五 柞青梧附說

漢代五柞宮,有五棵柞樹,都有連臂合抱那樣粗,樹枝連成一片,遮出數十里的樹蔭。宮西有座青梧觀,觀前有三棵梧桐樹。樹下有兩個石麒麟,石麒麟肋骨處刻有文字,這是秦始皇驪山墓上的東西。頭高一丈三尺,東邊的左腳折斷,折斷處有紅色像血。當地父老說有神靈,都有血液和筋骨。出自《西京雜記》。

白銀樹

平原郡的高苑城西,有晉朝寧州刺史闢閭允的墓,墓前有白銀樹二十棵。

合離樹

終南山有許多合離樹。葉子和江離相似,但顏色是紅綠相雜的。莖全是紫色,香氣如羅勒。這種樹的長勢直上雲天,百尺之內沒有枝杈。上邊長滿密密麻麻的枝條,總體形狀就像車蓋一樣,青紅相間,斑斑駁駁有如錦繡。長安人叫它丹青樹,也有叫華蓋樹的。熊耳山中也有這樣的樹。出自《西京雜記》。

玉 樹

雲陽縣界內,有許多漢離宮的故地。有一種樹像槐而葉細小,當地人叫它玉樹。揚雄在《甘泉賦》中說:“玉樹菁蔥。”之後左思以為揚雄在杜撰故意羅列一些珍貴的東西,大概是不知道此樹。出自《國史異纂》。

豫 樟

豫樟樹,生長七年後才能分辨出。漢武帝寶鼎二年,在昆明池中建造豫樟宮,宮殿是用豫樟木建造的。出自《述異記》。

荔枝木

南海郡荔枝樹很多。荔枝的名字,源於它結果時,枝條柔弱

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劙取其枝,故以為名。凡什具以木製者,率皆荔枝。出《扶南記》。

酒 樹

頓遜國有酒樹,如安石榴。華汁停杯中,數日成酒,美而醉人。《博物志》:“酒樹出典遜國,名榐酒。”出《扶南記》。

娑羅綿樹

黎州通望縣,有銷樟院,在縣西一百步,內有天王堂。前古柏樹,下有大池。池南有娑羅綿樹,三四人連手合抱方匝。先生花而後生葉,其花盛夏方開,謝時不背而墮,宛轉至地。其花蕊有綿,謂之娑羅棉。善政鬱茂,違時枯凋。古老相傳雲:是肉齒和尚住持之靈蹟也。縣界有和尚山和尚廟,皆肉齒也。出《黎州通望縣圖經》。

刺 桐

蒼桐不知所謂,蓋南人以桐為蒼梧,因以名郡。刺桐,南海至福州皆有之,叢生繁茂,不如福建。梧州子城外,有三四株,憔悴不榮,未嘗見花。反用名郡,亦未喻也。出《嶺南異物志》。

黃漆樹

日濟國西南海中,有三島,各相去數十里。其島出黃漆,似中夏漆樹。彼土六月,破樹腹,承取汁,以漆器物,若黃金,其光奪目。出《洽聞記》。

但結蒂很牢,不能徑直摘取,必須用刀斧把枝子割下來才行,所以就把這種特點當作它的名字了。當地用木頭製作的器具,一般都是荔枝木的。出自《扶南記》。

酒 樹

頓遜國有一種樹叫酒樹,就像石榴樹。花汁裝進杯子裡,幾天就能變成酒,味美而醉人。《博物志》記載:“酒樹出自典遜國,名榐酒。”出自《扶南記》。

娑羅綿樹

黎州的通望縣,有個銷樟院,在縣府西一百步處,院內有天王堂。堂前有古柏樹,樹下有大池。池南有一棵娑羅綿樹,三四個人扯起手來合抱才能把它圍一圈。它先開花而後長葉,花要到盛夏才開,花謝時花瓣都是面朝上,經過一番旋轉才落到地上。它的花蕊上有綿,叫作娑羅棉。遇上善政它就繁茂,政令乖違它就枯凋。老年人相傳說:這是肉齒和尚住持的靈蹟。此縣界內有和尚山和尚廟,都得名於肉齒和尚。出自《黎州通望縣圖經》。

刺 桐

蒼桐不知指的是什麼植物,大概南方人把桐當成蒼梧了,於是就用它作了郡的名字。刺桐,從南海到福州都有,叢生繁茂,都不如福建。梧州子城外,有三四棵,乾乾巴巴的,很不茂盛,不曾見它開花。反而用它作郡名,也不明白為什麼。出自《嶺南異物志》。

黃漆樹

日濟國的西南海域中,有三個小島,各相距幾十裡。那些島上出產黃漆,黃漆就像中國的漆樹。那地方到了六月,就把黃漆樹的樹身割破,收取樹汁,用它來漆器物,漆出來的器物像黃金那樣,金光閃閃,耀眼奪目。出自《洽聞記》。

木蘭樹

七裡洲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中。詩家所云木蘭舟,出於此也。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於此,用構宮殿也。出《述異記》。

椰子樹

椰子樹,亦類海棕。實名椰子,大如甌盂。外有粗皮,如大腹子;次有硬殼,圓而且堅,厚二三分。有圓好者,即截開頭,砂石摩之,去其皴皮,其爛斑錦文,以白金裝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殼中有液數合,如乳,亦可飲之而動氣。原缺出處,今見《嶺表錄異》。

菩提樹自此木下,凡二十三種木,並見《酉陽雜俎》。

菩提樹,出摩伽陀國,在摩訶菩提樹寺,蓋釋迦如來成道時樹,一名思惟樹。莖幹黃白,枝葉青翠,經冬不凋。至佛入滅日,變色凋落,過已還生。此日國王人民,大小作佛事,收葉而歸,以為瑞也。樹高四百尺,下有銀塔,週迴繞之。彼國人四時常焚香散花,繞樹下作禮。唐貞觀中,頻遣使往,於寺設供,並施袈裟。至高宗顯慶五年,於寺立碑,以紀聖德。此樹有梵名二:一曰“賓撥梨婆力義”,二曰“阿溼曷咃婆刀義”。《西域記》謂之“卑缽羅”。以佛於其下成道,即以道為稱,故號“菩提婆刀義”。漢翻為道樹。昔中天無憂王翦伐之,令事大婆羅門,積薪焚焉,熾焰之中,忽生兩樹。無憂王因懺悔,號灰菩提樹,遂周以石垣。至賞設迦王,復掘之,至泉,其根不絕。坑火焚之,溉以甘蔗汁,欲其焦爛。後摩揭陀國滿胄王,無憂之曾孫也,乃以

木蘭樹

七裡洲中,有一條魯班用木蘭木做的船,船至今還在洲中。詩人們詩中的木蘭舟,就是從這兒來的。木蘭洲在潯陽江中,木蘭樹很多。過去吳王闔閭在這裡栽了木蘭,用來建造宮殿。出自《述異記》。

椰子樹

椰子樹,也像海棕樹。果實名叫椰子,大如小盆。外邊有一層粗皮,大肚子;粗皮下是一層硬殼,光圓而堅硬,二三分厚。有圓而好的,就把頭部截開,用沙石打磨,去掉皴皮,蹭出斑斕的花紋,再用白銀裝飾一下,當水罐子用,珍奇而又可愛。殼中有液汁數升,像乳汁,可以飲用,有提氣的藥效。原缺出處,今見《嶺表錄異》。

菩提樹自此木下,凡二十三種木,並見《酉陽雜俎》。

菩提樹,出自摩伽陀國,在摩訶菩提樹寺,大概是釋迦如來成道時的樹,又名思惟樹。莖幹黃白色,枝葉青翠,四季常青,冬季也不凋落。到了僧人死亡的日子,它就變色凋落,過後再還生。這一天,從國王到百姓,大大小小都作佛事,然後拾取幾枚樹葉回來,視為祥瑞之物。樹高四百尺,樹下有銀塔圍繞。這個國家的人民一年四季經常在此樹下燒香散花,繞著大樹舉行儀式。唐貞觀年間,頻繁地派使臣前往,在寺中設供,並施捨袈裟。到了高宗顯慶五年,又在寺裡立了碑,用來記述聖德。此樹有兩個梵語名稱:一個是“賓撥梨婆力義”,一個是“阿溼曷咃婆刀義”。《西域記》稱它是“卑缽羅”。因為佛在它下面成道,就把道作為它的稱呼,所以叫它“菩提婆刀義”。漢時翻譯為道樹。過去中天無憂王剪伐菩提樹,命令寺中的大婆羅門架柴生火焚燒,結果火焰之中忽然生出兩棵小樹。無憂王因此而懺悔,號之為灰菩提樹,又在周圍砌起了石牆。賞設迦王時,又挖此樹,挖到黃泉,它的根也沒斷絕。在坑中點火燒它,再澆上甘蔗的漿液,想使它焦爛。後來摩揭陀國滿胄王,也就是無憂王的曾孫,就用

千牛乳澆之。信宿,樹生如舊。更增石垣,高二丈四尺。玄奘至西域,見樹出石垣上二丈餘。

婆羅樹

巴陵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隨伐隨長。外國僧見曰:“此婆羅也。”元嘉初,出一花如蓮。唐天寶初,安西進婆羅枝。狀言:“臣所管四鎮,有拔汗那,最為密近。木有婆羅樹,特為奇絕,不庇凡草,不止惡禽。聳幹無慚於鬆栝,成陰不愧於桃李。近差官拔汗那,使令採得前件樹枝二百莖。如得託根長樂,擢穎建章,布葉垂陰,鄰月中之丹桂,連枝接影,對天上之白榆。”

獨梪樹

獨梪樹。頓丘南有應足山,山上有一樹,高十丈餘。皮青滑,似流碧,枝幹上聳。子若五彩囊,葉如亡子鏡。世名之“仙人獨梪樹”。

波斯皂莢樹

波斯皂莢,出波斯國,呼為忽野詹默。拂林呼為阿梨去伐。樹長三四丈,圍五六尺。葉似拘綠而短小,經寒不凋。不花而實,其莢長二尺,中有隔,隔內各有一子。大如指,赤色,至堅硬。中黑如墨,甜如飴。可啖,亦宜藥用。

木龍樹

徐之高冢城南,有木龍寺。寺有三層磚塔,高丈餘。塔側生一大樹,縈繞至塔頂。枝幹交橫,上平,容十

一千頭牛的奶澆灌它。兩夜之後,菩提樹又煥然一新,蔥蘢如舊。又加高了石牆,高二丈四尺。唐玄奘當年到達西域時,見菩提樹高出石牆兩丈多。

婆羅樹

巴陵有一座寺廟,和尚寢房的床下,忽然長出一棵小樹來,把它砍了它還長,隨砍隨長。一個外國和尚見了說:“這是婆羅樹。”元嘉初年,婆羅樹開出一朵花,像蓮花。唐天寶初年,安西貢進婆羅樹枝。呈狀說:“為臣所管四個鎮子,有個叫拔汗那的人和為臣最為親密。我們這裡有一種樹叫婆羅樹,甚為奇絕,樹下不生長凡草,樹上不棲息惡鳥。樹幹高聳不亞於松柏,給人的片片樹蔭不亞於桃李。最近派拔汗那採得這種樹的樹枝二百根。如果這些樹枝能在皇宮生根發芽,一定能在宮闕里脫穎而出,布葉垂蔭,上鄰月中的丹桂,連枝接影,遙對天上的白榆。”

獨梪樹

獨梪樹。頓丘的南面有應足山,山上有一棵樹,樹高十丈有餘。樹皮青色而光滑,像流動的碧玉,樹幹高聳向上。果實像五彩囊,樹葉像亡子鏡。世人叫它“仙人獨梪樹”。

波斯皂莢樹

波斯皂莢,出自波斯國,本國叫它忽野詹默。拂林人叫它阿梨去伐。樹高三四丈,樹圍五六尺。葉子像拘綠但是較短小,冬天也不落。此樹不開花就結籽,莢長二尺左右,中間有隔,每隔內有一籽。籽大如手指,紅色,極其堅硬。中間墨一樣黑,吃起來甜如糖漿。可以食用,也可以藥用。

木龍樹

徐之高冢城南有一座木龍寺。寺中有三層的磚塔,高一丈多。塔旁有一棵大樹,縈繞著塔頂。枝幹交橫,上平,能容納十

餘人坐。枝杪四向下垂,如百子帳。莫有識此木者。僧呼為龍木。樑武曾遣人圖寫焉。

貝多樹

貝多,出摩伽陀國,長六七丈,經冬不凋。此樹有三種:一者多羅婆力義多,二者多梨婆力義貝多,三者部婆力義多羅多梨。並書其葉,部闍一色,取其皮書之。“貝多”是梵語,漢翻為“葉”。“貝多婆力義”者漢言“樹葉”也。西域經書,用此三種皮葉。若能保護,亦得五六百年。《嵩山記》稱貝多葉似枇杷,並謬。交趾近出貝多枝,材中第一。

沒 樹

沒樹,出波斯國。拂林呼為阿 。長一丈許,皮青白色,葉如槐而長,花似橘而大。子黑色,大如山茱萸,其味酸甜,可食。

槃碧穡波樹

槃碧穡波樹,出波斯國,亦出拂林國。拂林呼為群漢。樹長三丈,圍四五尺。葉似細榕,經寒不凋。花似橘,白色。子綠,大如酸棗,其味甜膩,可食。西域人壓為油,以塗身,可出風癢。

齊暾樹

齊暾樹,出波斯國,亦出拂林,呼為齊陽兮反。 樹長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極芳香。子似楊桃,六月熟。西域人壓為油,以煮餅果,如中國之巨勝也。

幾個人坐下。大枝小枝四面下垂,如同百子帳。沒有人認識這是一棵什麼樹。僧人們叫它龍木。梁武帝曾經派人畫過它。

貝多樹

貝多,出自摩伽陀國,高六七丈,四季常青,入冬不凋。此樹有三種:一種是多羅婆力義多,一種是多梨婆力義貝多,一種是部婆力義多羅多梨。寺中的和尚用這三種樹的樹皮寫字,並且也用樹葉書寫。“貝多”是梵語,譯成漢語就是“葉”。“貝多婆力義”就是漢語的“樹葉”。西域的經書,都是用這三種樹的樹皮和樹葉書寫的。如果能好好保護,可以保存五六百年。《嵩山記》稱貝多葉似枇杷,這是錯誤的。交趾附近出產貝多枝,質量是木材中最好的。

沒 樹

沒樹,出自波斯國。拂林人稱之為阿 。樹高一丈多,樹皮青白色,樹葉像槐葉而比槐葉長,花像橘樹花而比橘花大。種子是黑色的,大小就像山茱萸,味道酸甜,可以吃。

槃碧穡波樹

槃碧穡波樹,出自波斯、拂林等國。拂林人稱它為群漢樹。這種樹高三丈,樹圍四五尺。葉子像細細的榕樹葉,入冬也不凋落。花像橘花,白色。結的果實是綠色的,大如酸棗,味道甘甜,口感細膩,可以食用。西域人把這種果子榨成油,用來塗抹身體,可以驅除風癢。

齊暾樹

齊暾樹出自波斯、拂林等國家,拂林把它叫作齊陽兮反。 樹高兩三丈,樹皮青白色。花像柚花,極其芳香。果實像楊桃,六月成熟。西域人把它壓成油,用來炸餅果,猶如中國的胡麻。

通脫木

通脫木,如蜱麻。生山側,花上粉主治惡瘡。如空,中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

山 桂

山桂,葉如麻,細花紫色,黃葉簇生。與慎火草出丹陽山中。

五鬣鬆

鬆凡言兩粒五粒,粒當言鬣。段成式修行裡私第大堂前,有五鬣鬆兩株,大才如碗。結實,味與新羅者不別。五鬣鬆皮不鱗。唐中使仇士良水磑亭子,有兩鬣皮不鱗者,又有七鬣者,不知自何而得。俗謂孔雀三鬣鬆也。鬆命根,下遇石則偃差,不必千年也。

三鬣鬆

唐衛公李德裕言:三鬣鬆與孔雀鬆別。又云:欲鬆不長,以石抵其直下根,便偃,不必千年方偃。

魚甲鬆

洛中有魚甲鬆。

合掌柏

唐太常博士崔石雲:汝西有練溪,多異柏。及暮秋,葉斂,俗呼合掌柏。

通脫木

通脫木,樣子像蜱麻。生長在山地,花上粉可以治療惡瘡。通脫木好像是空的,裡邊有瓤,又輕又白,很是可愛,女人們常用它做裝飾品。

山 桂

山桂,葉子像麻,花細小,紫色,葉黃色,簇生。與慎火草都出自丹陽山中。

五鬣鬆

松樹俗常都說兩粒、五粒,其實粒應該說成鬣。段成式修行裡私宅的大堂前,有兩棵五鬣鬆,碗口那麼粗。結果實,味道與新羅的沒有區別。五鬣松樹皮沒有鱗。唐朝中使仇士良的水磨亭子,有兩鬣松樹,但皮不長鱗,還有七鬣的,不知從哪弄來的。一般人叫它孔雀三鬣鬆。松樹,樹根就是生命,地下遇石則停止生長,不一定要等千年。

三鬣鬆

唐衛公李德裕講:三鬣鬆和孔雀鬆是有區別的。又說:要想使松樹不長,用石頭抵住它往下伸的根,就能使其停止生長,不一定要千年才停止。

魚甲鬆

洛水一帶有魚甲鬆。

合掌柏

唐太常博士崔石講:汝水之西有個地方叫練溪,那裡異柏很多。有一種柏樹,到了晚秋葉子就收攏起來,俗稱合掌柏。

黃楊木

黃楊木性難長。世重黃楊,以無火。或曰:以水試之,沉則無火。取此木以陰晦,夜無一星,則伐之為枕不裂。

青楊木

青楊木,出峽中。為床,臥之無蚤。

俱那衛

俱那衛,葉如竹,三莖一層,莖端分條如貞桐,花小,類木槲。出桂州。

山 茶

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蜀地亦有。

夏州槐

夏州唯一郵,有槐樹數株。鹽州或要葉,行牒求之。

赤白檉

赤白檉出涼州,大者無,灰傷人。灰汁煮銅,可以為銀。

楷 木

蜀中有木類柞。眾木榮時,如枯枿。隆冬方萌芽布陰。蜀人呼為楷木。

黃楊木

黃楊木生性長得慢。世人以黃楊木為重,是因為它不易著火。有人說:用水試一試,能沉到水裡的就不易著火。伐取此木應該選一個陰晦的天氣,並且夜無一星,這時候砍伐的黃楊木,做枕頭不裂。

青楊木

青楊木,出自峽谷之中。用青楊木做成床,寢臥多久也不生跳蚤。

俱那衛

俱那衛,葉子像竹葉,三根莖為一層,莖端分成條,像貞桐,花很小,類似木檞。此木出自桂州。

山 茶

山茶很像海石榴,出自桂州。蜀地也有。

夏州槐

夏州只有一個郵亭,亭前有幾棵槐樹。鹽州有時想要槐樹葉,就去公文相求。

赤白檉

赤白檉出在涼州,沒有很大的,其灰可以傷人。用其灰汁煮銅,可以變銅為銀。

楷 木

蜀地有一種樹類似柞樹。其他草木繁榮之時,它就像枯萎似的。數九隆冬它倒發芽布蔭。蜀人稱它是楷木。

殼田久廢,必生構。葉有瓣。大曰楮,小曰構。

文理木凡八種並見《酉陽雜俎》。

宗廟文木

宗廟地中生赤木,人君禮各得其宜也。

文木簡

齊建元初,延陵季子廟,舊有湧井,井北忽有金石聲,掘深二丈,得沸泉。泉中得木簡,長尺,廣一寸二分。隱起字曰:“廬山道士張陵再拜謁。”木堅而白,字色黃。

古文柱

齊建元二年夏,廬陵長溪水衝擊山麓崩,長六七尺。下得柱千餘根,皆十圍,長者一丈,短者八九尺。頭題古文,字不可識。江淹以問王儉。儉雲:“江東不閒隸書,秦漢時柱也。”

三字薪

齊永明九年,秣陵安時寺,有古樹,伐以為薪。木理自然有“法天德”三字。

天尊薪

唐都官員外陳修古言,西川一縣,不記名,吏因換獄卒木為薪,有天尊形像存焉。

板結的田地長期荒廢,一定會長出構來。構的葉有瓣。大的叫楮,小的叫構。

文理木凡八種並見《酉陽雜俎》。

宗廟文木

宗廟的地中央長出紅色樹木來,這是人、君、禮各方面相宜的徵兆。

文木簡

南齊建元初年,延陵季子廟裡,本來有一口井,井北忽然間有金石之聲,於是人們就對那裡挖掘,挖到兩丈深,挖出一眼沸泉。從泉中得到一束木簡,長一尺,寬一寸二分。上面的字是:“廬山道士張陵再拜謁。”木簡的木質堅硬而且偏白,字是黃色的。

古文柱

南齊建元二年夏,廬陵長溪水把山麓沖垮了一段,長六七尺。從下面得到一千多根柱子,都是十圍粗,長的一丈,短的八九尺。柱頭上題寫著古文,字不能認。江淹帶著這一問題去請教王儉。王儉說:“江東不熟悉隸書,這是秦漢時期的柱子。”

三字薪

南齊永明九年,秣陵安時寺裡的一棵古樹,被砍倒做了燒柴。人們發現這棵樹的紋理自然形成了“法天德”三個字。

天尊薪

唐都官員外陳修古講,西川有一個縣,不記得縣名了,縣吏因為換獄卒的木頭當柴燒,發現木柴上有天尊的形象。

太平木

異木。唐大曆中,成都百姓郭遠,因樵,獲瑞木一莖。理成字曰:“天下太平。”詔藏於祕閣。

天王槐

長安持國寺,寺門前有槐樹數株。金監買一株,令所使巧工解之。及入內回,工言木無他異。金大嗟惋,令膠之。曰:“此不堪矣,但使爾知予工也。”及別理解之,每片一天王,塔戟成就焉。

色陵木

台山有色陵木,理如綾窠。百姓取為枕,呼為色陵枕。

馬文木

鳳翔知客郭璩,其父曾主作坊。將解一木,其間疑有鐵石,鋸不可入。遂以新鋸,兼焚香祝之,其鋸乃行。及破,木文有二馬形,一黑一赤,相齧,其口鼻鬃尾,蹄腳筋骨,與生無異。出《聞奇錄》。

太平木

此為異木。唐大曆年間,成都百姓郭遠,因為上山打柴,得到一根祥瑞的木頭。那上面的紋理形成四個字:“天下太平。”皇帝下詔書把這根木頭珍藏到祕閣裡。

天王槐

長安持國寺的門前有幾棵槐樹。金監買下一棵,讓他手下的能工巧匠們分割它。等到金監從大內返回,工匠說這棵樹和其他樹沒什麼兩樣。金監很是惋惜,讓工匠們把樹膠合起來。工匠說:“這樣切割是不行的,現在讓你們見識見識我的功夫。”便順著脈理進行剖析,每片上都有一個天王像,塔和戟也都是木紋生就的。

色陵木

台山有色陵木,紋理像綾子構成的巢穴。當地百姓把它做成枕頭,稱為色陵枕。

馬文木

鳳翔佛寺中負責接待客人的僧人郭璩,他的父親曾是一個作坊的主人。有一回他分割一塊木頭,鋸不進去,他懷疑木中有鐵石。於是他換了一把新鋸,又燒香禱告,才漸漸鋸進去。等到鋸開,見木紋生成兩個馬形圖案,一黑一紅,互相齧咬,它們的口、鼻、鬃、尾、蹄、腳、筋、骨,與活馬沒有不同。出自《聞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