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三百九十七 山溪附

玉笥山  大翮山  山 精  石雞山  新豐山

慶 山  甕 峰  夸父山  插 灶  河山石斛

終南乳洞 古鐵 崖 山  聖鐘山  嵩梁山

石鼓山  射的山  怪 山  鳴鐃山  贛 臺

上霄峰  麥積山  斗山觀  大竹路

溪 毒

玉笥山

漢武帝好仙,於玉笥山頂上,置降真壇大還丹灶。道士晝夜祈禱,天感其誠,乃降白玉笥,置壇上。武帝遣使取之,至其壇側,飄風大震,卷玉笥而去。因此則為玉笥山焉。出《玉笥山錄》。

大翮山

上郡人王次仲,少有異志,變倉頡舊文為今隸書。秦始皇時,官務煩多,以次仲所易文,簡便於事,因而召之,

玉笥山

漢武帝喜好修仙之事,他在玉笥山頂上設置了降真壇大還丹灶。道士晝夜不停地祈禱,上天被他的至誠所感動,就降下一個白玉笥在壇上。漢武帝派人去取它,剛到壇的旁邊,忽然來了一陣大旋風,把玉笥給捲走了。因此給此山取名叫玉笥山。出自《玉笥山錄》。

大翮山

王次仲是上郡人。他少年時就有不同於別人的志向,把倉頡的舊文字改變成了現今的隸書。秦始皇的時候,官務繁多,用王次仲所改變的文字,辦事就簡便多了。始皇帝因而召他進宮。

凡三徵不致。次仲懷道履真,窮數術之妙。始皇怒其不恭,令檻車送之,次仲行次。忽化為大鳥,出車外,翻飛而去。落二翮於斯山,故其峰巒有大翮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記》曰:沮陽城東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翮。廟東有溫湯水口,溫湯療治萬病。泉所發之麓,俗謂之土亭山。北水熱甚諸湯,療病者,要須別消息用之。出《水經》。

山 精

吳天門張蓋,冬月,與村人共獵。見大樹下有蓬庵,似寢息處,而無煙火。有頃,見一人,身長七尺,毛而不衣,負數頭死猿。蓋與語不應,因將歸,閉空屋中。十餘日,復送故處。

又孫皓時,臨海得毛人。《山海經》雲:“山精如人,面有毛。”此山精也。故《抱朴子》曰:“山之精,形如小兒而獨足。足向後,喜來犯人。其名蚑,知而呼之,即當自卻耳。一名曰超空,亦可兼呼之。”

又有山精,或如鼓,赤色一足,其名曰渾。

又或如人,長九尺,衣裘戴笠,名曰金累。

又或如龍,有五赤色角,名曰飛龍。見之,皆可呼其名,不敢為害。《玄中記》:山精如人,一足,長三四尺,食山蟹,夜出晝藏。出《異苑》。

石雞山

晉永嘉之亂,宜陽有女子,姓彭名娥。父母昆弟為長

王次仲心裡有著追求真知的思想,想窮究天文、占卜的奧妙,因此三次徵召他都沒來。秦始皇十分惱怒,認為他對皇帝不恭敬,下令用押解犯人的車把他送到京城。王次仲正走著,忽然變成一隻大鳥飛出囚車而去,落下兩根翎在一座山上,因此那座山的山峰有大翮山小翮山的名字。魏《土地記》說:“在沮陽城東北六十里,有大翮山和小翮山,山上神名大翮。廟的東面有溫泉,溫泉水能治療各種疾病。湧出溫泉的山,百姓叫它土亭山。山北面湧出的溫泉水的溫度比其他泉水都高。治病的人,要弄清楚各泉的情況再去應用。”出自《水經》。

山 精

吳時,天門有個叫張蓋的人。一個冬天,張蓋與同村人一起去打獵。他看見大樹下有一個蓬草搭成的小屋,好像是供睡覺休息的地方,但是沒有煙火。過了一會兒,見到一個人,身高有七尺,身上長毛而不穿衣服,揹著幾頭死猿。張蓋和他說話,沒有迴應,因此把他帶了回去,關在一間空屋中;過了十幾天,又把他送回原來的地方。

又,孫皓時期,在臨海抓獲一個毛人。《山海經》講:山精好像人,面部有毛。”這就是山精啊!因此《抱朴子》說:“山精形似小孩,但只有一隻腳而且向後,喜好進攻人。它的名叫蚑,知道並且喊它,它馬上就自己退回去了。它還有一個名叫超空。兩個名都可以叫。”

還有,山精有的像鼓,紅色,一隻腳,名字叫渾。

還有的像人,高九尺,穿皮衣,戴斗笠,名叫金累。

又有的像龍,有五個紅色的角,名叫飛龍。見到它,可以喊它的名,它就不敢傷害你。《玄中記》中記載:山精像人,一隻腳,高三四尺,吃山蟹,夜裡出來活動,白天躲藏起來。出自《異苑》。

石雞山

晉朝永嘉之亂時,宜陽有個女子叫彭娥。她的父母兄弟被長

沙賊所擄。時娥負器出汲於溪,還見塢壁已破,殆不勝哀。與賊相格,賊縛娥,驅去溪邊。將殺之際,有大山石壁,娥仰呼皇天:“山靈有神不,我為何罪?”因奔走向山,山立開,廣數丈,平路如砥。群賊亦逐娥入山,山遂崩合,泯然如初。賊皆壓死山裡,頭出山外。娥遂隱不復出。娥所舍汲器,化為石,形似雞。土人因號曰石雞山,溪為娥潭。出《幽明錄》。

新豐山

唐高宗朝,新豐出山,高二百尺,有神池,深四十尺。水中有黃龍現,吐寶珠,浮出大如拳,山中有鼓鳴。改新豐縣為慶山縣。出《廣德神異錄》。

慶 山

昭應慶山,長安中,亦不知從何飛來。夜過,聞有聲如雷,疾若奔,黃土石亂下,直墜新豐西南。一村百餘家,因山為墳。今於其上起持國寺。出《傳載》。

甕 峰

華岳雲臺觀,中方之上,有山崛起,如半甕之狀,名曰甕肚峰。玄宗嘗賞望,嘉其高迥,欲於峰腹大鑿“開元”二字,填以白石,令百餘里外望見之。諫官上言,乃止。出《開天傳信記》。

沙賊抓走了。當時彭娥正揹著容器到溪邊取水,回來時看見土堡的牆壁已經破損,她悲哀得無法控制自己。她便與賊人格鬥,後來被賊人綁住,把她趕往溪邊。前面有大山石壁,要殺她的時候,彭娥仰面大呼皇天:“山神有靈驗嗎?我有什麼罪?”於是她向大山石壁衝去。大山馬上就分開了,中間寬有數丈,路平得像磨刀石。群賊也追趕彭娥進了山裡。山馬上又崩合到一起,竟然與原來一樣。群賊都壓死在山裡,只有頭露在外面。彭娥則隱蔽在裡面不再出來。她所丟棄的裝水的容器變成了石頭,形狀像一隻雞。當地人因此把這座山叫石雞山,把溪叫做娥潭。出自《幽明錄》。

新豐山

唐高宗時,新豐縣出現了一座山,高二百尺;上面有神池,水深四十尺。池水中有黃龍出現。黃龍口吐寶珠,那珠浮出水面,大小如拳頭。山中還有像擊鼓一樣的響聲。因此把新豐縣改名為慶山縣。出自《廣德神異錄》。

慶 山

昭應慶山,則天皇帝長安年間,也不知道從何處飛來。一天夜裡,人們聽到打雷一樣的響聲,急驟如人在奔跑;黃土石塊紛亂落下,一直掉到新豐縣西南。有一個村子有一百多家住戶,因山崩塌被埋在下面。那座山成了他們的墳墓。現在在那上面修建了持國寺。出自《傳載》。

甕 峰

華山雲臺觀中方的上邊,有一座山崛起,好像半個甕的形狀,因此名叫甕肚峰。玄宗曾經觀賞過它,讚美它高聳迂迴,想在山峰中部開鑿“開元”兩個大字,在裡面填上白色的石頭,讓百里以外也能看到它。諫官上奏勸阻,才停止了。出自《開天傳信記》。

夸父山

辰州東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數千丈。古老傳曰:鄧夸父與日競走,至此煮飯,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出《朝野僉載》。

插 灶

荊州有空舲峽,絕崖壁立數百丈,飛鳥不棲。有一火燼,插在崖間,望見可長數尺。傳雲:洪水時,行舟者泊爨於此,餘燼插之,至今猶曰插灶。出《洽聞記》。

河山石斛

融州河水,有泉半巖,將注其下,相次九磴,每磴下一白石浴斛承之,如似鐫造。嘗有人攜一婢,取下浴斛中浣巾。須臾,風雨忽至,其婢震死。所浣巾斛,碎于山下。自別安一斛,新於曏者。出《酉陽雜俎》。

終南乳洞

有人遊終南山一乳洞,洞深數裡,乳旋滴瀝成飛仙狀。洞中已有數十,眉目衣服,形制精巧。一處滴至腰已上,其人因手承漱之。經年再往,見所承滴像已成矣,乳不復滴,當手承處,衣缺二寸不就。出《酉陽雜俎》。

夸父山

辰州東面有三座山,成鼎足之勢直上雲霄,各高數千丈。據古老的傳說講:“當初夸父追趕太陽,到了這裡煮飯。這三座山,就是夸父來支鼎煮食物的石頭。”出自《朝野僉載》。

插 灶

荊州有個空舲峽,懸崖絕壁有數百丈高,連飛鳥也不在上面棲息。有一根被火燒過的木塊插在山崖上,遠遠望去有數尺長。據傳說:發洪水的時候,駕船的人停泊在這裡燒火煮飯,把沒有燒完的木頭插在那裡。所以這個地方到現在還叫“插灶”。出自《洽聞記》。

河山石斛

融州河邊的大岩石中間,有一眼水泉。泉水沿著岩石下流,依次流過九級石臺階。每個石臺階下都有一個白色石頭製成的浴斛接著,好像是人工鑿成的。曾經有人帶領一個婢女,在最下邊的浴斛裡面洗手巾。不一會兒就來了風雨,那個婢女被霹靂震死;她洗手巾的那個浴斛,在山下變得粉碎。人們又另外在石階上安放了一個浴斛,看起來比原有的要新。出自《酉陽雜俎》。

終南乳洞

過去有一個人去遊覽終南山的一個鐘乳洞。這個洞深有數裡,乳水轉動,稀疏下落,形成了飛仙狀的鐘乳石。此洞中已有數十個飛仙,那飛仙眉目衣服都生成得很精巧。有個地方的一個鐘乳飛仙已滴成到腰部以上,那個人在這裡用手捧水漱口。過了一年他又去了,見到他捧水漱口的那個滴像已經形成,乳水也不再滴了;但當年他用手捧水的地方,衣服缺二寸沒有滴成。出自《酉陽雜俎》。

古鐵

齊郡接歷山,上有古鐵 。大如臂,繞其峰再浹。相傳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鎖之。挽鎖斷,飛於此。出《酉陽雜俎》。

崖 山

太原郡東有崖山,天旱,土人常燒此山以求雨。俗傳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見火,必降雨救之。今山上多生水草。出《酉陽雜俎》。

聖鐘山

黎州聖鐘山,古老傳此山有鍾,聞其聲而形不見。南詔犯境,鍾則預鳴。唐天寶、大和、鹹通、乾符之載,群蠻來寇,皆有徵也。昔有名僧講《大乘經論》,鍾亦震焉。乾寧中,刺史張惠安請門僧京師右街淨眾寺惠維講《妙法蓮花經》一遍,此鍾頻鳴,如人扣擊,知向所傳者不謬矣。出《黎州圖經》。

嵩梁山

澧州嵩梁山,今名石門。永安六年,自然洞開,玄朗如門,高三百丈。角上生竹,倒垂下拂,謂之天帚。出《十道記》。

石鼓山

歙州石鼓山,有石如鼓形,又有石人石驢。俗傳石鼓鳴,則驢鳴人哭,而縣官不利。後鑿破其鼓,遂不復鳴。出《歙州圖經》。

古鐵

齊郡與歷山相連,山上有一把古鐵鎖鏈,粗如胳膊,環繞那座山峰兩週。相傳這座山本來是海中山,但是山神好遷移,因此海神把山鎖上了。後來繫著的鎖鏈斷了,山飛到了這個地方。出自《酉陽雜俎》。

崖 山

太原郡東邊有座山叫崖山,每當天旱的時候,當地人常常放火燒這座山來求雨。傳說崖山神娶河伯的女兒為妻,因此河伯見崖山起火,就必然降雨去救他們。現在山上生長有很多水草。出自《酉陽雜俎》。

聖鐘山

黎州有座聖鐘山。據古老傳說,這座山上有一座鐘,只能聽見鐘聲而看不見鐘形。南詔侵犯邊境時,此鍾就事先鳴響。唐朝天寶、大和、鹹通、乾符年間,群蠻來侵犯,也都先有徵兆。過去一個有名的僧人宣講《大乘經論》時,鍾也響了。乾寧年間,刺使張惠安邀請門僧京師右街淨眾寺的惠維來宣講一遍《妙法蓮花經》,這個鍾頻繁鳴響,好像有人擊打它一般。這才知道以前所傳說的是真的。出自《黎州圖經》。

嵩梁山

澧州有座嵩梁山,現在名叫石門。永安六年,這座山自己敞開,幽深開闊像是一個大門,高有三百丈。邊上長有竹子,倒垂下來輕輕飄拂,人們把它叫做天帚。出自《十道記》。

石鼓山

歙州有座石鼓山,山上有塊大石頭像鼓的形狀,還有石人和石驢。傳說石鼓如果響,則會石驢叫石人哭。倘若有這種情況,則對縣官不利。後來把石鼓鑿破了,它就不再響了。出自《歙州圖經》。

射的山

孔曄《會稽記》雲:“射的山,遠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謂之射室。傳雲:‘羽人所遊憩,土人常以此佔谷貴賤。’諺雲:‘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孔靈符《會稽記》雲:“射的石水數十丈,其清見底。其西有山,上參煙雲。半嶺石室,曰仙人射堂。水東高巖臨潭有石的,形甚員明,視之如鏡。”又《會稽錄》雲:“仙人常射如此,使白鶴取箭,北有石帆壁立。”出《洽聞記》。

怪 山

會稽山陰郭中,有怪山,世傳本琅琊東武山。時天夜雨晦冥,旦而見在此焉。百姓怪之,因名曰怪山。出《廣古今五行記》。

鳴鐃山

鳴鐃山,蕭子開《建安記》雲:“一名大戈山,越王無諸,乘象輅,大將軍乘。鳴鐃載旗,畋獵登於此山。”古老傳:天欲雨,其山即有音樂聲也。出《建州國經》。

贛 臺

虔州贛臺縣東南三百六十三裡。《南康記》雲:“山上有臺,方廣數丈,有自然霞,如屋形。風雨之後,景氣明淨,頗聞山上有鼓吹聲,即山都木客,為其舞唱。”出《十道記》。

射的山

孔曄《會稽記》說:“射的山,遠遠望去好像射箭的靶子,因此叫射的。南面有一個石室,大約有一丈見方,叫做射室。傳說飛仙遊覽時常在這休息。當地人常用它來預測穀物的貴賤。諺語說:‘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孔靈符《會稽記》說:“射的石水深數十丈,其水清澈見底。它的西邊有座山,山上達雲際。半山腰有個石室,叫仙人射堂。它的東面有高大的岩石靠在潭邊,潭邊有石靶,其外形十分圓潤光滑,看上去好像鏡子。”還有《會稽錄》說:“仙人常在這個地方射箭,讓白鶴往回取箭。北面有面石帆,像牆壁一樣立在那裡。”出自《洽聞記》。

怪 山

會稽山陰郭中有一座山叫怪山,相傳這座山本來是琅琊的東武山。有一天夜裡陰雨昏暗,等到天明就看見怪山在這個地方。百姓感到很奇怪,因此給它起名叫怪山。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鳴鐃山

鳴鐃山,在蕭子開的《建安記》當中是這樣記載的:“它又名大戈山。越王無諸乘坐有象牙裝飾的車子,由大將軍駕車,敲著鐃舉著旗,打獵登上了這座山。”還有一種古老的傳說:天將要下雨的時候,這裡就有音樂聲發出。出自《建州國經》。

贛 臺

贛臺在虔州贛臺縣東南三百六十三裡。《南康記》記載說:“山上有個臺,有數丈大小,有天然光彩,形狀像屋子。在風雨之後,景物格外清明潔淨時,可以聽見山上有吹吹打打的聲音。那是山都、木客在為它跳舞唱歌。”出自《十道記》。

上霄峰

補闕熊皎雲:廬山有上霄峰者,去平地七千仞,上有古蹟,雲是夏禹治水之時,泊船之所。鑿石為竅,以繫纜焉。磨崖為碑,皆科斗文字,隱隱可見。則知大禹之功,與天地不朽矣。出《玉堂閒話》。

麥積山

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室。雖自人力,疑其鬼功。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於東閣之下,石室之中,有庾信銘記,刊於巖中。古記雲:六國共修。自平地積薪,至於巖巔,從上鐫鑿其龕室佛像。功畢,旋旋折薪而下,然後梯空架險而上。其上有散花樓,七佛閣,金蹄銀角犢兒。由西閣懸梯而上,其間千房萬屋,緣空躡虛,登之者不敢回顧。將及絕頂,有萬菩薩堂,鑿石而成,廣若今之大殿。其雕樑畫栱,繡棟雲楣,並就石而成。萬軀菩薩,列於一堂。自此室之上,更有一龕,謂之天堂,空中倚一獨梯,攀緣而上。至此,則萬中無一人敢登者,於此下顧,其群山皆如堷樓。王仁裕時獨能登之,仍題詩於天堂西壁上曰:“躡盡懸空萬仞梯,等閒身共白雲齊。簷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巖鬆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時前唐末辛未年,登此留題。於今三十九載矣。出《玉堂閒話》。

上霄峰

補闕官熊皎說:廬山有個上霄峰,高有七千仞。峰上有石跡,說是夏禹治水的時候停泊船隻的地方。他在石頭上鑿個孔用來系船。當時有人把崖上的石頭磨平當作碑,刻的都是蝌蚪文,隱隱約約還可以看見。看後就可以知道大禹治水的功勞和天地一樣永垂不朽。出自《玉堂閒話》。

麥積山

麥積山北跨清水、渭水,南面接近兩當縣,岡巒亙延五百里,麥積山位於五百里岡巒的中間。一塊巨石崛起,高有百萬尋,望去成圓形,好像民間麥堆的形狀,因此有麥積山之名。在半山腰裡、懸崖峭壁之間,鑿巖石而成佛像,有萬龕千室。雖然是人工雕鑿,但好像是藉助鬼神之力。隋文帝楊堅將佛教神尼的舍利匣子分別放在東閣下面的石室之中,庾信在岩石上刻文字進行記載。過去有記載說,石窟和佛像是六國共同修建的。自平地上堆積木柴一直達到岩石的頂端,從上面開始開鑿龕室佛像,完工後,漸漸撤去堆積的木柴,一層一層下來。然後建梯級於險處,一層層上去。上面有散花樓、七佛閣、金蹄銀角犢兒等。由西閣爬懸梯而上,那裡有千房萬屋,好像懸於空中、下無基礎一般,登上去的人不敢回頭看。快要到最頂上,有萬菩薩堂,是鑿石而成,大小如同現在的大殿。菩薩堂雕樑畫栱、繡棟雲楣都是用石頭雕鑿而成。一萬尊菩薩雕像列坐在一個大堂內。在這個室的上面,還有一個龕,叫做天堂。空中靠著一個獨木梯子,可以順著它爬上去。到了這個地方,就是一萬個人當中也沒有一個人敢攀登。從這裡向下看,群山都像一些小土丘。當時只有王仁裕能單獨登上去,他還在天堂的西牆上題詩說:“躡盡懸空萬仞梯,等閒身共白雲齊。簷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巖鬆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他是前唐末辛未年登上這裡題詩留念的。到現在已經三十九年了。出自《玉堂閒話》。

斗山觀

漢乾祐中,翰林學士王仁裕雲:興元有斗山觀,自平川內,聳起一山,四面懸絕,其上方於鬥底,故號之。薜蘿鬆檜,景象尤奇。上有唐公昉飲李八百仙酒,全家拔宅之跡。其宅基三畝許,陷為坑,此蓋連地而上升也。仁裕辛巳歲,於斯為節度判官,嘗以片板題詩於觀曰:“霞衣欲舉醉陶陶,公昉一家飲八百洗瘡,一家酒醉而上升。 不覺全家住絳霄。拔宅只知雞犬在,上天誰信路歧遙。三清遼廓拋塵夢,八景雲煙事早朝。為有故林蒼柏健,露華涼葉鎖金飆。”舊說雲,斗山一洞,西去二千里,通於青城大面山,又與嚴真觀井相通。仁裕癸未年入蜀,因謁嚴真觀,見斗山詩碑在焉。詰其道流,雲,不知所來,說者無不異之。出《玉堂閒話》。

大竹路

興元之南,有大竹路,通於巴州。其路則深溪峭巖,捫蘿摸石,一上三日,而達于山頂。行人止宿,則以 蔓繫腰,縈樹而寢。不然,則墮於深澗,若沉黃泉也。復登措大嶺,蓋有稍似平處,路人徐步而進,若儒之布武也。其絕頂謂之孤雲兩角,彼中諺雲:“孤雲兩角,去天一握。”淮陰侯廟在焉。昔漢祖不用韓信,信遁歸西楚。蕭相國追之,及於茲山,故立廟貌。王仁裕嘗佐褒樑師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亦留題於淮陰祠。詩曰:“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猶說漢淮陰。孤雲不掩興亡策,兩角曾懸去住心。不是冕旒輕布素,豈勞丞相遠追尋。當時若放還西楚,尺寸中華未可侵。”崎嶇險峻之狀,未可殫言。出《玉堂閒話》。

斗山觀

五代後漢乾祐年間,翰林學士王仁裕說:興元有個斗山觀,從平地上聳立起一座山,四面懸崖峭壁,它的上邊如一隻斗的底,因此叫斗山。山上生有薜蘿、松柏等,景緻奇異。山上有唐公昉喝了李八百仙酒後,全家人連同住房一起拔地昇天的遺蹟。唐公昉家的宅基佔地約有三畝,下陷成大坑,這是因為與地基相連的地也一起上升了的緣故。王仁裕辛巳年在這個地方任節度判官,曾經用薄木片在觀內題詩說:“霞衣欲舉醉陶陶,公昉一家飲李八百藥酒洗瘡,結果全家大醉而昇天。 不覺全家住絳霄。拔宅只知雞犬在,上天誰信路歧遙。三清遼廓拋塵夢,八景雲煙事早朝。為有故林蒼柏健,露華涼葉鎖金飆。”過去還有傳說,斗山有一個洞,往西面去二千里,通到青城縣的大面山,又與嚴真觀裡的井相通。王仁裕癸未年到四川,去拜謁嚴真觀時看見斗山詩碑還在。他詢問道士,回答說不知道是從哪來的。聽說的人沒有不驚奇的。出自《玉堂閒話》。

大竹路

興元的南面有一條大竹路,通向巴州。這條路在深溪峭壁上,要抓著藤蘿攀著石塊,上去一次需三天時間才能到達山頂。行人在這裡住宿,睡覺時要用粗的藤蔓捆住腰,系在樹上再睡覺。否則,就會掉進深澗,像沉入黃泉一般。再登上措大嶺,路稍有些平的地方,行人都慢慢地行進,好像儒家所講的“步武”一樣。它的最高處叫“孤雲兩角”。這裡有諺語說:“孤雲兩角,去天一握。”淮陰侯廟在這裡。當年,漢高祖不重用韓信,韓信逃歸西楚。蕭何追趕他,在這座山下追上了,因此在這裡立廟。王仁裕曾經輔佐褒樑師王思同南伐巴人,來來回回多次登攀,也於淮陰祠題詩留念。詩說:“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猶說漢淮陰。孤雲不掩興亡策,兩角曾懸去住心。不是冕旒輕布素,豈勞丞相遠追尋。當時若放還西楚,尺寸中華未可侵。”其崎嶇險峻的情況,不是用語言可以說盡的。出自《玉堂閒話》。

溪 毒

江南間有溪毒,疾發時,如重傷寒。識之者,取小筆管,內於鼻中,以指彈之三五下,即出墨血,良久疾愈。不然,即致卒矣。出《錄異記》。

溪 毒

江南有的小溪有毒。人中毒發病時,症狀好像重傷寒一樣。明白的人可取一根小筆管插入患者鼻孔中,用手指彈三五下,就會流出黑色的血,還要過很長時間病才能好。不這樣做,就會導致死亡。出自《錄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