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三百四十四 鬼二十九
王裔老 張弘讓 寇 鄘 呼延冀 安 鳳
成叔弁 襄陽選人 祖 價
王裔老
華州下邽縣東南三十餘里,曰延年裡。裡西南有故蘭若,而無僧居。
唐元和八年,翰林學士白居易丁母憂,退居下邽縣。七月,其從祖兄曰皞,自華州來訪居易,途出於蘭若前。及門,見婦女十許人,衣黃綾衣,少長雜坐,會語於佛屋下,聲聞於門。皞熱行方渴,將就憩,且求飲。望其從者蕭士清未至,因下馬,系韁於門柱。舉首,忽不見,自意其退藏於窗闥之間。從之不見,又意其退藏於屋壁之後。從之,又不見。周視其四旁,則堵牆環然無隙缺。覆視其聚談之所,塵埃冪然,無足跡。由是知其非人,悸然大異之。上馬急驅,來告居易。且聞其所言,云云甚多,不能殫記,大抵多雲王裔老如此,觀其詞意,若相與數其過者。厥所去居易舍八九里,因同往訪焉。其地果有王裔者,即其里人也。方徙居於蘭若之東北百餘步,葺牆屋,築場藝樹僅畢,明日而入。既入,不浹旬而裔死,不越月而妻死,
王裔老
華州下邽縣東南三十餘里,叫延年裡。裡西南有一舊廟,卻沒有僧人居住。
唐憲宗元和八年,翰林學士白居易母喪,返回下邽縣居住。七月,他的堂兄白皞從華州來探訪白居易,途經廟前。到廟門,看見十多個婦人,穿著黃綾衣,年少年長雜亂而坐,正在佛屋下說話,於門前就能聽到聲音。白皞走得又熱又渴,要在那休息,想要點水喝。回頭看,和他一起來的蕭士清沒到,於是下馬,在門柱上繫好韁繩。抬頭,那些人忽然不見了,自己心想她們退藏在窗門之間。跟著進去也沒看見,又想她們退藏到屋牆的後面。進去,又沒看見。環視四周,牆壁環繞沒有缺口。低頭看她們聚集談話的地方,塵埃密佈,沒有足跡。因此知道她們不是人,又驚悸又感到很奇異。上馬急馳,來告訴白居易。講了他聽到的話,那些人說了很多,不能全記住,大概多數在說王裔老怎麼樣,聽他們的口氣,好像一起在數落他。那地方距離白居易的住舍有八九里,於是一同前往尋訪。果然有叫王裔的,就是那裡的人。才搬到廟東北百餘步的地方居住,修理房屋,築場植樹剛完畢,第二天搬進去。入住後,不到十天就死了,不超過一個月妻子就死了,
不逾時而裔之二子二婦及一孫亦死。止餘一子,曰明進。大恐懼,不知所為。意新居不祥,乃撒屋拔樹。夜徙去,遂免。出《白居易集》。
張弘讓
元和十二年,壽州小將張弘讓,娶兵馬使王暹女。淮西用兵方急,令狐通為刺史。弘讓妻重疾累月,每思食,弘讓與具。後不食,如此自夏及秋,乍進乍退,弘讓心終不怠。冬十月,其妻忽思湯餅,弘讓與具之。工未竟,遇軍中給冬衣,弘讓遂請同志王士徵妻為饌,弘讓乃去。士徵妻饌熟,就床欲進,忽見弘讓妻,自額鼻中分半,一手一股在床,流血殷席。士徵妻驚呼,告營中。軍人妻諸鄰來,共觀之,競問莫知其由。俄而吏報通,使人檢視。其日又非昏暝,二婦素無嫌怨,遂為吏所錄。
弘讓奔歸。及喪所,忽聞空中婦悲泣雲:“某被大家喚將看兒去。煩君多時,某不得已,君終不見棄。大家索君懇求耳。”先是弘讓營居,後小圃中有一李樹,婦雲:“君今速為某造四分食,置李樹下。君則向樹下哀祈,某必得再履人世也。”弘讓依其言,陳饌,懇祈拜之。忽聞空中雲:“還汝新婦。”便聞王氏雲:“接我以力。”弘讓如其言接之,俄覺赫然半屍薄下,弘讓抱之。遽聞王氏雲:“速合床上半屍。”比弘讓拳曲持半屍到床,王氏聲聲雲:“勘其剖處,無所參差。”弘讓盡力與合之,令等其舊。王氏雲:“覆之以衾,無我問三日。”弘讓如其教。三日後,聞呻吟,乃雲:“思少
不超過一個季節王裔的二子二婦和一個孫子也死了。只剩下個兒子,叫明進。他非常恐懼,不知該怎麼辦。心想新居不吉利,就撒屋拔樹。夜間搬走,便倖免於害。出自《白居易集》。
張弘讓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壽州小將張弘讓,娶兵馬使王暹女兒為妻。淮西用兵正危急,令狐通此時為淮西刺史。張弘讓的妻子重病已有好幾個月,每當想吃什麼,張弘讓就給她做什麼。後來又不吃了,像這樣從夏天到秋天,忽然好忽然壞,張弘讓的心意終究不懈怠。冬十月,他的妻子忽然想吃湯餅,張弘讓給她去做。還沒做好,遇到軍中發放冬衣,張弘讓於是請同僚王士徵的妻子給繼續做,張弘讓才離開。王士徵的妻子做好了湯餅,靠近床要給張弘讓的妻子吃,忽見張弘讓的妻子,從額鼻中間分為兩半,一手一大腿在床上,流血染紅了床蓆。王士徵的妻子吃驚喊叫,報告到軍營裡。軍人的妻子們和各位鄰居前來,一起圍觀,爭相探問,沒有知道那原因的。一會兒官吏急速通報,派人檢驗。那天又不昏暗,兩位婦人平素沒有仇怨,於是那裡的情形被官吏記錄下來。
張弘讓飛奔回家。趕到喪亡的地方,忽然聽到空中婦人悲傷哭泣著說:“我被大家叫去看小孩。煩勞你多時,我沒有辦法,你始終不拋棄我。大家要你懇求把我領回去。”先前張弘讓住在營房,房後的小園中有一棵李子樹,婦人告訴他:“你現在趕緊給我準備四份飯,放到李子樹下。你就向樹下哀求祈禱,我一定能再回到人間。”張弘讓按著她說的,在李子樹下襬好食品,懇切地祈禱跪拜。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還給你新媳婦。”就聽到王氏說:“用力接我。”張弘讓按照她說的接她,片刻間明顯的有半具屍體輕輕落下,張弘讓抱住她。立刻聽到王氏說:“趕快與床上半具屍體合上。”等張弘讓蜷曲身子把半具屍體抱到床上,王氏一聲接一聲地說道:“看準那剖開的地方,不要有長短不齊。”張弘讓盡力給合上,讓她恢復原樣。王氏說:“用被子蓋上,三日不要問我。”張弘讓照她教的那樣做了。三日後,聽到呻吟聲,說:“想少
粥。”弘讓以飲灌其喉,盡一杯,又云:“具無相問。”七日則泯如舊,但自項及脊徹尻,有痕如刀傷,前額及鼻,貫胸腹亦然。一年,平復如故。生數子。此故友龐子肅親見其事。出《乾
子》。
寇 鄘
元和十二年,上都永平裡西南隅,有一小宅,懸榜雲:“但有人敢居,即傳元契奉贈,及奉其初價。”大曆年,安太清始用二百千買得,後賣與王姁,傳受凡十七主,皆喪長。佈施與羅漢寺,寺家賃之,悉無人敢入。
有日者寇鄘,出入於公卿門,詣寺求買,因送四十千與寺家。寺家極喜,乃傳契付之。有堂屋三間,甚庳,東西廂共五間,地約三畝,榆楮數百株;門有崇屏,高八尺,基厚一尺,皆炭灰泥焉。鄘又與崇賢裡法明寺僧普照為門徒。其夜,掃堂獨止,一宿無事。月明,至四更,微雨,鄘忽身體拘急,毛髮如磔,心恐不安。聞一人哭聲,如出九泉。乃卑聽之,又若在中天。其乍東乍西,無所定。欲至曙,聲遂絕。鄘乃告照曰:“宅既如此,應可居焉。”命照公與作道場。至三更,又聞哭聲。滿七日,鄘乃作齋設僧,方欲眾僧行食次,照忽起,於庭如有所見,遽厲聲逐之,喝雲:“這賊殺如許人。”繞庭一轉,復坐曰:“見矣見矣。”遂命鄘求七家粉水解穢,俄至門崇屏,灑水一杯,以柳枝撲焉。屏之下四尺開,土忽頹圮,中有一女人,衣青羅裙紅褲錦履緋衫子。其衣皆是紙灰,風拂,盡飛於庭,即枯骨籍焉。乃命織一竹籠子,又命鄘作三兩事女衣盛之,送葬渭水之沙洲,仍命
喝點稠粥。”張弘讓往她嘴裡灌下去,喝完一碗,又說:“全都不要再問。”七日後,傷口癒合,只是從頸項經脊背到臀部,有像刀傷的痕跡,前額,鼻子到胸腹也是這樣。一年後,平復得像原來一樣。生了幾個孩子。這是老朋友龐子肅親眼看見的事情。出自《乾 子》。
寇 鄘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長安永平裡西南角,有一個小宅院,懸掛的榜文上寫著:“只要有人敢居住,就把房契奉贈給他,只需付當初的房價。”唐代宗大曆年間,安太清最初用二百千錢買到這個宅子,後來賣給王姁,傳賣共十七個房主,家家都在這裡死了長者。佈施給羅漢寺,寺家出租它,全都無人敢入住。
有個占卜的人叫寇鄘,在公卿之家出入,到寺院要買這個宅院,於是送四十千錢給寺家。寺家非常高興,就把房契給了他。宅院有正房三間,很低矮,東西廂房共五間,土地大約三畝,榆樹、楮樹幾百棵;門前有高大屏風,八尺高,基厚一尺,都是用炭灰抹的。寇鄘又成為崇賢裡法明寺僧普照的門徒。那天夜裡,打掃了屋子獨自住了進去,一宿無事。月明,到四更天,下了小雨,寇鄘忽然感到身體拘束緊張,毛髮像要分裂,心裡恐懼不安。聽到一個人的哭聲,好像出自地下。再俯身去聽,又好像在半空中。那聲音忽東忽西,沒有固定的地方。要到天亮時,聲音才斷絕。寇鄘便告訴普照:“房子既然這樣,還是可以居住的。”讓普照給做道場。到了三更天,又聽到哭聲。滿七天,寇鄘才設齋飯招待僧人,剛要讓眾僧坐定吃飯,普照忽然站起來,在院子裡好像看見了什麼,就厲聲叫喊追逐,喝道:“這賊殺了這麼多人。”在院子裡繞了一圈,又坐下說:“看見了看見了。”於是讓寇鄘要七家的米湯糞便,一會兒到門的高大屏風前,灑水一杯,用柳枝抽打,屏風下邊裂開四尺寬的裂縫,土突然掉落,中間有一女人,穿著青羅裙、紅褲子、錦鞋、紅衫子。那穿的都是紙灰,風一吹,在院裡飛盡,就露出了紛亂的枯骨。便讓人編織了一個竹籠子,又讓寇鄘做三兩件侍女衣服裝上,送到渭水的沙洲安葬,仍然命令
勿回頭,亦與設酒饌。自後小大更無恐懼。
初,郭汾陽有堂妹,出家永平裡宣化寺,汾陽王夫人之頂謁其姑,從人頗多。後買此宅,往來安置。或聞有青衣不謹,遂失青衣。夫人令高築崇屏,此宅因有是焉。亦云,青衣不謹,洩漏遊處,由是生葬此地焉。出《乾 子》。
呼延冀
咸和中,呼延冀者,授忠州司戶,攜其妻之官。至泗水,遇盜,盡奪其財物,乃至裸形。冀遂與其妻於路傍訪人煙。俄逢一翁,問其故,冀告之。老翁曰:“南行之數裡,即我家,可與家屬暫宿也。”冀乃與老翁同至其家。入林中,得一大宅。老翁安存於一室內,設食遺衣。至深夜,親就冀談話。復具酒殽,曰:“我家唯有老母,君若未能攜妻去,欲且留之,伺到官再來迎,亦可。我見君貧,必不易相攜也。”冀思之良久,遂謝而言曰:“丈人既憫我如是,我即以心素託丈人。我妻本出官人也,能歌,仍薄有文藝。然好酒,多放蕩,留之後,幸丈人拘束之。”老翁曰:“無憂,但自赴官。”明日,冀乃留妻而去。臨別,妻執冀手而言曰:“我本與爾遠涉川陸,赴一簿官,今不期又留我於此。君若不來迎我,我必奔出,必有納我之人也。”泣淚而別。
冀到官,方謀遠迎其妻,忽一日,有達一書者,受之,是其妻書也。其書曰:“妾今自裁此書,以達心緒,唯君少覽焉。妾本歌妓之女也,幼入宮禁,以清歌妙舞為稱,固無婦德婦容。及宮中有命,掖庭選人,妾得放歸焉。是時也,
不須回頭,也給擺設了酒食。從那以後大人小孩再沒有恐懼了。
當初郭汾陽有個堂妹,出家在永平裡宣化寺,汾陽王夫人去摩拜她的小姑子,跟隨的人很多。後來買了這個宅第,以便來往休息。有人聽說有個婢女不謹慎,婢女後來失蹤了。夫人讓修築了高大的屏風,此宅於是就有了這些事。也有人說,婢女不謹慎,洩漏了她們的住處,因此活埋在這裡。出自《乾 子》。
呼延冀
晉成帝咸和年間,呼延冀被授予忠州司戶,帶著他的妻子上任。到達泗水,遇到強盜,把他們的財物全都奪去,致使他們赤身露體。呼延冀就和他的妻子在路旁尋找人家。一會兒遇見一個老翁,老翁問他們怎麼回事,呼延冀如實告訴了他。老翁說:“向南走幾裡,就是我家,你可以和家屬暫住。”呼延冀就和老翁一同到他家。進入林子裡,看見一個大宅院。老翁把他們安排在一屋內,擺設飯食贈送衣服。到了深夜,老翁來找呼延冀聊天。又準備了酒菜,說:“我家只有老母,你如果不能攜妻子離去,要暫且留下她,等到任再來迎接,也是可以的。我看你貧窮,一定不適合攜帶家眷呀。”呼延冀想了很久,於是拜謝說道:“丈人既然如此憐憫我,我就誠心誠意託付於丈人。我妻子本來出自官宦人家,能歌,還略微有些文藝才能。可是喜歡酒,放蕩成性,留下她以後,希望丈人約束她。”老翁說:“不用擔心,你只管自己去赴任。”第二天,呼延冀就留下妻子而離開。臨分別時,妻子拉著呼延冀的手說道:“我本來與你遠涉水陸,奔赴一小官,現在沒想到又留我在這裡。你如果不來接我,我一定私奔離開,一定有要我的人。”二人哭泣灑淚而別。
呼延冀到任,正想遠道去接他的妻子,忽然一天,有人送來了一封信,接過來一看,是他妻子的信。那信中說:“我現在親自寫這封信,來表達我的心情,希望你能看一看。我本來是個歌妓的女兒,幼時進入宮廷,憑著清歌妙舞而出名,本來就沒有婦德婦容。直到宮中有了命令,掖庭選人,我才得以放出回家。那時,
君方年少,酒狂詩逸,在妾之鄰。妾既不拘,君亦放蕩。君不以妾不可奉 蘩,遽以禮娶妾。妾既與君匹偶,諸鄰皆謂之才子佳人。每念花間同步,月下相對,紅樓戲謔,錦闈言誓,即不期今日之事也。悲夫!一何義絕?君以妾身,棄之如屣,留於荒郊,不念孤獨。自君之官,淚流莫遏。思量薄情,妾又奚守貞潔哉!老父家有一少年子,深慕妾,妾已歸之矣。君其知之。”
冀覽書擲書,不勝憤怒,遂拋官至泗水。本欲見老翁及其妻,皆殺之,訪尋不得,但見一大冢,林木森然。冀毀其冢,見其妻已死在冢中,乃取屍祭,別葬之而去。出《瀟湘錄》。
安 鳳
安鳳,壽春人,少與鄉里徐侃友善,俱有才學。本約同遊宦長安,侃性純孝,別其母時,見母泣涕不止,乃不忍離。鳳至長安,十年不達,恥不歸。後忽逢侃,攜手敘闊別,話鄉里之事,悲喜俱不自勝。同寓旅舍數日,忽侃謂鳳曰:“我離鄉一載,我母必念我,我當歸。君離鄉亦久,能同歸乎?”鳳曰:“我本不勤耕鑿,而志切於名宦。今日遠離鄉國,索米於長安,無一公卿知。十年之漂盪,大丈夫之氣概,焉能以面目回見故鄉之人也?”因泣謂侃曰:“君自當寧親,我誓不達不歸矣!”侃留詩曰:“君寄長安久,恥不還故鄉。我別長安去,切在慰高堂。不意與離恨,泉下亦難忘。”鳳亦以詩贈別曰:“一自離鄉國,十年在鹹秦。泣盡卞和血,不逢一故人。今日舊友別,羞此漂泊身。離情吟詩處,麻衣掩淚頻。淚別各分袂,且及來年春。”鳳猶客長安。因夜夢侃,遂寄一書達壽春。首敘長安再相見,話幽抱
你正年少,喝酒縱情寫詩豪放,在我的鄰舍。我既然不拘謹,你也放蕩不羈。你不因為我不會做家務,倉促下按照禮儀娶了我。我與你成為配偶後,各位鄰里都認為我們是才子佳人。每當想起在花間共同散步,月下相對,紅樓戲謔,錦闈中發誓,就沒想到今天的事情,可悲呀!因何情義絕斷?你把我的身體像鞋一樣拋棄,留在荒郊野外,不考慮我的孤獨。從你上任,眼淚流得不能制止。想到你的薄情,我又為什麼堅守貞潔呢!老父家有一個少年兒子,很愛慕我,我已經嫁了他。現在讓你瞭解這一切。”
呼延冀看完信後把信扔在地上,無比憤怒,於是棄官到泗水。本來想看見老翁和他的妻子,把他們都殺掉,卻訪尋不著,只見一個大墳,周圍林木森然。呼延冀毀掉那墳,看見他的妻子已死在墳中,就取出屍體祭奠,安葬到別處而離開了。出自《瀟湘錄》。
安 鳳
安鳳是壽春人,年少時與鄉里徐侃交好,都有才學。本來約定一起到長安去做官,徐侃生性孝順,臨別時,見母親泣涕不止,就不忍心離開。安鳳到了長安,十年未得通達,認為恥辱不回家。後來忽然遇見徐侃,攜手共敘闊別之情,談論鄉里的事情,悲喜之情都不能自禁。一同住在旅館裡多日,忽然徐侃對安鳳說:“我離開家鄉一年了,母親一定想念我,我該回去了。你離開故鄉也很久了,能和我一起回去嗎?”安鳳說:“我本來就不勤於耕作,熱衷於功名官位。現在遠離故鄉,寄食於長安,沒有一個公卿認我。十年的漂泊流蕩,大丈夫的氣概,怎能憑這面目回去見故鄉的人呢?”於是哭著對徐侃說:“你自己應該回去看望親人,我發誓不達目的決不回去!”徐侃留詩道:“君寄長安久,恥不還故鄉。我別長安去,切在慰高堂。不意與離恨,泉下亦難忘。”安鳳也以詩贈別道:“一自離鄉國,十年在鹹秦。泣盡卞和血,不逢一故人。今日舊友別,羞此漂泊身。離情吟詩處,麻衣掩淚頻。淚別各分袂,且及來年春。”安鳳還客居長安。因為夜夢徐侃,於是往壽春寄了一封信。先敘述長安再次相見,談論心裡抱負
之事。侃母得鳳書,泣謂附書之人曰:“侃死已三年矣。”卻至長安,告鳳,鳳垂泣嘆曰:“我今日始悟侃別詩中‘泉下亦難忘’之句。”出《瀟湘錄》。
成叔弁
元和十三年,江陵編戶成叔弁有女曰興娘,年十七。忽有媒氏詣門雲:“有田家郎君,願結姻媛,見在門。”叔弁召其妻共窺之,人質頗不愜,即辭曰:“興娘年小,未辦資裝。”門外聞之,即趨入曰:“擬田郎參丈人丈母。”叔弁不顧,遽與妻避之。田奴曰:“田四郎上界香郎,索爾女不得耶?”即笑一聲,便有二人自空而下,曰:“相呼何事?”田曰:“成家見有一女,某今商量,確然不可。二郎以為何如?”二人曰:“彼固不知,安有不可?幸容言議。況小郎、娘子魂識已隨足下,慕足下深矣。黎庶何知?不用苦怪。”言訖,而興娘大叫於房中曰:“嫁與田四郎去!”叔弁既覺非人,即下階辭曰:“貧家養女,不喜觀矚。四郎意旨,敢不從命?但且坐,與媒氏商量,無太匆匆也。”四人相顧大笑曰:“定矣。”
叔弁即令市果實,備茶餅,就堂垂簾而坐。媒氏曰:“田家意不美滿,四郎亦太匆匆。今三郎君總是詞人,請聯句一篇然後定。”眾皆大笑樂曰:“老嫗但作媒,何必議他聯句事。”媒氏固請,田郎良久乃吟曰:“一點紅裳出翠微,秋天雲靜月離離。”田請叔弁繼之。叔弁素不知書,固辭,往復再四。食頃,忽聞堂上有人語曰:“何不雲‘天曹使者徒回首,何不從他九族卑’?”言訖,媒與三人絕倒大笑曰:“向道魔語,今欲何如?”四人一時趨出,不復更來。其女若醉
的事情。徐侃的母親得到安鳳的信,哭著對寄遞書信的人說:“徐侃已死三年了。”送信人回到長安,告訴安鳳,安鳳垂淚嘆道:“我今天才明白徐侃贈詩中‘泉下亦難忘’這句詩的含義。”出自《瀟湘錄》。
成叔弁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江陵編戶成叔弁有個女兒叫興娘,十七歲。忽然有個媒人登門說:“有個田家公子,願與你家結成姻緣。現在門外。”成叔弁招呼他的妻子一起看他,長相很不滿意,就推辭說:“興娘年齡小,沒有備辦嫁妝。”門外的田家郎聽說了,就急忙走進屋說:“田郎參拜丈人丈母。”成叔弁不看,馬上與妻子迴避他。田家郎說:“田四郎是上界香郎,要你的女兒還不行嗎?”就笑了一聲,便有兩個人從空中落下來,說:“招呼我們有什麼事?”田家郎說:“成家現有一女,我現在和他們商量,確實不願意。二位公子認為如何?”二人說:“他本來不知道,怎麼能不可以?希望讓我和他們談談。況且小公子和小娘子靈魂已相識,已經跟隨了你,深深地愛慕你。黎民百姓怎麼能明白?不要太責備他們。”說完,興娘在房中大叫道:“嫁給田四郎去!”成叔弁已經感覺到不是普通人,就下了臺階道歉道:“貧家養活的女兒,不喜歡觀看。四公子的旨意,怎敢不從命?只是暫且坐下,和媒人商量商量,不要太匆忙。”四人相看大笑道:“定了。”
成叔弁就讓人去買果品,準備茶餅,在堂上垂簾而坐。媒人說:“田家認為也不美滿,四公子也太匆忙。現在三公子畢竟是個詞人,請聯句一篇然後再定。”眾人都大笑樂道:“老太婆只是做媒,何必說讓他聯句的事。”媒人堅持請聯句,田家郎過了很久才吟道:“一點紅裳出翠微,秋天雲靜月離離。”田家郎請成叔弁接著聯。成叔弁本來不知書,堅決推辭,往復再三。一頓飯的工夫,忽然聽到堂上有人說道:“為什麼不說‘天曹使者徒回首,何不從他九族卑’?”說完,媒人與三人笑得前仰後合道:“才剛說鬼話,現在要怎麼辦?”四人同時急忙走出,沒有再來。他女兒像醉
人狂言,四人去後,亦遂醒矣。出《河東記》。
襄陽選人
於 鎮襄陽時,選人劉某入京,逢一舉人,年二十許,言語明朗。同行數裡,意甚相得,因藉草。劉有酒,傾數杯。日暮,舉人指歧徑曰:“某弊止從此數裡,能左顧乎?”劉辭以程期,舉人因賦詩曰:“流水涓涓長芹芽,織烏雙飛客還家。荒村無人作寒食,殯宮空對棠梨花。”至明,劉歸襄陽州,因往尋訪舉人,惟有殯宮存焉。出《酉陽雜俎》。
祖 價
進士祖價,詠之孫也。落第後,嘗遊商山中。行李危困,夕至一孤驛。去驛半里已來,有一空佛寺,無僧居。價與僕伕投之而宿。秋月甚明,價獨玩月,來去而行。忽有一人,自寺殿後出,揖價共坐,語笑說經史,時時自吟。價烹茶待之,此人獨吟不已。又云:“夫人為詩,述懷諷物,若不精不切,即不能動人。今夕偶相遇,後會難期,輒賦三兩篇,以述懷也。”遂朗吟雲:“家住驛北路,百里無四鄰。往來不相問,寂寂山家春。”又吟:“南岡夜蕭蕭,青松與白楊。家人應有夢,遠客已無腸。”又吟:“白草寒路里,亂山明月中。是夕苦吟罷,寒燭與君同。”詩訖,再三吟之。夜久,遂揖而退。至明日,問鄰人,雲:“此前後數裡,並無人居,但有書生客死者,葬在佛殿後南岡上。”價度其詩,乃知是鬼,為文吊之而去。出《會昌解頤錄》。
人說胡話,四人離開後,也就醒了。出自《河東記》。
襄陽選人
於 鎮守襄陽時,選人劉某進京,遇到一個舉人,年齡二十歲左右,言談明瞭響亮。一起走了幾裡,意趣很合得來,於是在草地上坐下來。劉某有酒,倒了幾杯。天色漸晚,舉人指著岔道說:“我的住處距離這裡只有幾裡,能夠光顧嗎?”劉某推辭說旅途時間緊,舉人於是賦詩道:“流水涓涓長芹芽,織烏雙飛客還家。荒村無人作寒食,殯宮空對棠梨花。”到天亮,劉某回到襄陽州,就去尋訪舉人,只有殯宮在那裡。出自《酉陽雜俎》。
祖 價
進士祖價,是祖詠的孫子。落第後,曾遊覽商山。旅途窘困,晚上來到一個驛館。距離驛站半里左右,有一空佛寺,沒有僧人居住。祖價與僕人投宿那裡。秋月很明亮,祖價獨自欣賞月光,來回地走動。忽然有一個人,從寺殿後面出來,與祖價作揖後一起坐下,笑談經史,時時自己吟誦。祖價煮茶招待他,這人只是吟誦不停。又說:“人作詩,抒發情懷,諷詠時物,如果不精粹不確切,就不能感動人。今晚偶然相遇,以後相會就很難有日子了,就賦詩三兩篇,來表達我的胸懷吧。”於是朗誦道:“家住驛北路,百里無四鄰。往來不相問,寂寂山家春。”又吟誦道:“南岡夜蕭蕭,青松與白楊。家人應有夢,遠客已無腸。”又吟誦道:“白草寒路里,亂山明月中。是夕苦吟罷,寒燭與君同。”詩吟誦完,又再三吟誦。夜深,於是作揖而退去。到了第二天,祖價尋問鄰居,回答說:“這前後幾裡,並沒有人居住,只有一個客死的書生,葬在佛殿後邊的南岡上。”祖價猜度他的詩,才知道是鬼,寫了祭文弔唁後離去了。出自《會昌解頤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