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三百一十五 神二十五淫祠附

梨山廟  吳延瑫

淫祠

餘光祠 父廟  鮑 君  張 助  著餌石人

洛西古墓 豫章樹  狄仁傑檄 飛布山廟有目無文

畫琵琶  壁山神

梨山廟

建州梨山廟,土人云,故相李回之廟。回貶為建州刺史,後卒於臨川。卒之夕,建安人鹹夢迴乘白馬,入梨山。及凶問至,因立祠焉,世傳靈應。王延政在建安,與福州構隙,使其將吳某,帥兵向晉安。吳新鑄一劍,甚利。將行,攜劍禱於梨山廟,且曰:“某願以此劍,手殺千人。”其夕,夢人謂己曰:“人不當發惡願,吾祐汝,使汝不死於人之手。”既戰敗績,左右皆潰散。追兵將及,某自度不免,即以此劍自刎而死。出《稽神錄》。

吳延瑫

廣陵豆倉官吳延瑫者,其弟既冠,將為求婦。鄰有媒

梨山廟

建州梨山廟,當地人說,是已故相國李回的廟。李回被貶到建州做刺史,後來死在臨川。死的那天晚上,建安人都夢見李回乘著白馬,進了梨山。等到李回的死訊傳來,當地人才在梨山給李回建了祠廟,世人都說很靈應。後來王延政在建安時,和福州發生了衝突,派手下一個姓吳的將領,帶兵去攻打晉安。吳某新鑄了一把劍,十分鋒利。將出發時,他帶著劍到梨山廟裡祈禱,併發願說:“我願用這寶劍,殺死一千人!”這天夜裡,吳某夢見李回對他說:“人祈禱時不應該發惡願,我將保佑你,使你不死於他人之手。”吳某一戰大敗,手下士兵都四散潰逃。追兵眼看就到了,吳某自己估量免不了一死,就用那把寶劍自刎而死。出自《稽神錄》。

吳延瑫

廣陵豆倉官吳延瑫,弟弟已成年,將為他提親。鄰居有個媒

嫗,素受吳氏之命。一日,有人詣門雲:“張司空家使召。”隨之而去。在政勝寺之東南,宅甚雄壯。嫗雲:“初不聞有張公在是。”其人云:“公沒於臨安之戰。故少人知者。”久之,其家陳設炳煥,如王公家。見一老姥,雲是縣君,之坐。頃之,其女亦出,姥謂嫗曰:“聞君謂吳家求婚,吾欲以此女事之。”嫗曰:“吳氏小吏貧家,豈當與貴人為婚邪?”女因自言曰:“兒以母老,無兄弟,家業既大,事託善人。聞吳氏子孝謹可事,豈求高門邪!”嫗曰:“諾,將問之。”歸以告延瑫,異之,未敢言。

數日,忽有車輿數乘,詣鄰嫗之室,乃張氏女與二老婢俱至。使召延瑫之妻即席,具酒食甚豐,皆張氏所備也。其女自議婚事,瑫妻內思之,此女雖極端麗,然可年三十餘。其小郎年節少,未必歡也。其女即言曰:“夫妻皆系前定,義如有合,豈老少邪?”瑫妻聳然,不敢復言。女即出紅白羅二匹曰:“以此為禮,其他贈遺甚多。”至暮,邀鄰嫗俱歸其家,留數宿,謂嫗曰:“吾家至富,人不知耳,他日皆吳郎所有也。”室中三大廚,其高至屋,因開示之。一廚實以金,二廚實以銀。又指地曰:“此中皆錢也。”即命掘之,深尺餘,即見錢充積。又至外廳,庭中系朱鬣白馬,傍有一豕。曰:“此皆禮物也。”廳之西復有廣廈,百工製作畢備。曰:“此亦造禮物也。”至夜就寢,聞豕有如驚,呼諸婢曰:“此豕不宜在外,是必為蛇所齧也。”嫗曰:

婆,一直受吳延瑫的託付尋找合適的女子。一天,有人敲媒婆家門說:“張司空家有請。”媒婆就跟著他去了。在政勝寺東南,張家宅院很是雄偉壯觀。媒婆說:“我怎麼從來沒聽說有張司空住在這裡?”接她的人說:“張司空在臨安之戰中去世了,所以很少有人知道。”過了很久才到,看見院內的陳設光彩華麗,像是王公家。見一個老太太,說是縣君,請媒婆坐下。過了一會兒,這家的女兒也出來了。老太太對媒婆說:“聽說你幫吳家求婚,我打算把這個女兒許配給吳家公子。”媒婆說:“吳家官小家貧,怎麼敢和你們這樣的貴人結親呢?”張氏女便自稱:“我因為母親已經走了,又沒兄弟,家業這麼大,想託付給一個好人。聽說吳家公子孝順恭謹,可以託付,我們哪裡還敢求什麼高門貴第呢?”媒婆說:“好,我回去問問。”媒婆回去把情況告訴了吳延瑫,吳延瑫心裡覺得有些異樣,沒敢說什麼。

過了幾天,忽然有幾輛車來到媒婆家,是張氏女和兩個老女僕一起來了。她們請吳延瑫的妻子到媒婆家赴宴,置辦了豐盛的酒菜,都是張氏女準備的。張氏女又自己提婚事,吳延瑫的妻心中暗想,這個女子長得雖然十分端莊美麗,但是看樣子大概有三十多歲了。我家兄弟歲數太小,不一定喜歡。那張氏女立刻就說:“夫妻姻緣都是前世所定,如果命該結合在一起,難道在乎年長年少嗎!”吳延瑫妻心裡一驚,不敢再說什麼。張氏女就拿出紅白兩匹綢子說:“用這做定禮吧,別的禮品還有很多。”到天黑時,張氏女請媒婆和她一塊回家,並留住了幾天,對媒婆說:“我家非常富,別人不知道,將來這一切都歸吳郎所有。”屋裡有三個大櫥櫃,和屋頂一樣高,張氏女便打開讓媒婆看。一個櫥櫃裝金,一個櫥櫃裝銀,又指指地下說:“這裡面都是錢。”說完就叫人來挖,才挖了一尺多,就見裡面全是錢。又來到外廳,庭院中拴著一匹紅鬃白馬,旁邊有一隻大豬,說:“這些都是結婚禮物。”外廳西面又有一個高大的房屋,各種傢俱用品已製作完畢,張氏女說:“這都是造的結婚禮物。”到晚上準備睡覺時,就聽院裡的豬像受了驚,張氏女就招呼使女們說:“那豬不應該在外面,一定是被蛇咬了。”媒婆說:

“蛇豈食豬者邪?”女曰:“此中常有之。”即相與秉燭視之,果見大赤蛇,自地出,縈繞其豕,復入地去,救之得免。

明日,方與嫗別,忽召二青衣,夾侍左右,謂嫗曰:“吾有故近出,少選當還。”即與青衣凌虛而去,嫗大驚。其母曰:“吾女暫之天上會計,但坐,無苦也。”食頃,乃見自外而入,微有酒氣,曰:“諸仙留飲,吾以媒嫗在此,固辭得還。”婦歸,益駭異而不敢言。

又月餘,復召嫗去。縣君疾亟,及往,其母已卒。因嫗至葬,葬於楊子縣北徐氏村中,盡室往會。徐氏有女,可十餘歲。張女撫之曰:“此女有相,當為淮北一武將之妻,善視之。”既葬,復後贈嫗,舉家南去,莫知所之,婚事亦竟不成。嫗歸,訪其故居,但里舍數間。問其裡中,雲:“住此已久,相傳雲張司空之居,竟不得其是。”後十年,廣陵亂,吳氏之弟歸於建業,亦竟無恙。出《稽神錄》。

淫祠

餘光祠

漢靈帝初平三年,起裸遊館。盛夏避暑,長夜飲宴醉,迷於天曉。內官以巨燭投於殿下,帝乃驚悟。及董卓破京師,焚其館宇。至魏鹹熙中,其投燭之所,冥夜有光如星。時人以為神光,於此立室,名曰“餘光祠”,以祈福。至明帝末,稍除焉。出《拾遺記》。

“蛇還能吃豬嗎?”張氏女說:“這是常有的事。”就一起拿著蠟燭到院裡看,果然看見有條大紅蛇,從地下鑽出來,纏繞住豬,又往地下拖,張氏女把豬救了下來。

第二天,張氏正和媒婆告別時,忽然叫來兩個婢女,侍奉在她左右,對媒婆說:“我有事出去一趟,馬上就回來。”說罷就和兩個婢女騰空而去。媒婆大驚失色。張老太太說:“我女兒暫時到天上辦事,快坐,你別擔心。”有一頓飯的工夫,就看到張氏女從外面進來,微有酒氣,說:“幾位神仙留我喝酒,我因為說媒婆在家,堅決推辭才得以脫身。”張氏女回來後,媒婆更加嚇得不敢說話了。

又過了一個多月,張氏女又召媒婆過去。老太太病重,等媒婆趕到,老太太已死。就讓媒婆幫忙料理喪事,葬在楊子縣北徐氏村裡,張氏全家都參加了葬禮。徐氏有個女兒,大概十多歲了。張氏女愛撫她說:“這女孩命相好,將來應是淮北一名武將的妻子,你們要好好待他。”葬禮之後,張氏女又送給媒婆很多禮物,然後全家都往南遷走了,不知遷到了什麼地方,婚事竟也沒有辦成。媒婆回來後,去尋訪張家的故居,只有幾間很普通的房子。問村裡的人,都說:“張氏女住在這裡很久了,傳說那是已故張司空的房子,但究竟是怎麼回事到底也沒弄清。”十年後,廣陵戰亂,吳延瑫的弟弟回到建業,倒也沒出什麼事。出自《稽神錄》。

淫祠

餘光祠

漢靈帝初平三年,蓋了個“裸遊館”。盛夏在此避暑,靈帝整夜飲酒作樂,天亮了還不知道。宮廷的內侍把一個大蜡燭扔在殿下,靈帝才驚醒明白。等到董卓攻破京都,燒了靈帝的館舍。到魏鹹熙年間,當年扔蠟燭的地方,深夜有光如星星般閃閃發亮。當時的人們認為是神光,就在那裡立了個祠,名叫“餘光祠”,以祈禱降福。到明帝末年,才漸漸不供這座祠廟了。出自《拾遺記》。

父廟

會稽石亭埭,有大楓樹,其中朽空。每雨,水輒滿。有估客攜生 至此,輒放一頭於朽樹中。村民見之,以魚 非樹中之物,鹹神之。乃依樹起室,宰牲祭祀,未嘗虛日,目為 父廟。有禱請及穢慢,則禍福立至。後估客復至,大笑,乃求 臛食之,其神遂絕。出劉敬叔《異苑》。

鮑 君

昔汝南有人,于田中設繩罝,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覺,有行人見之,因竊取獐去,猶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鮑魚,乃以一頭置罝中而去。本主來,於罝中得鮑魚,怪之以為神,不敢持歸。於是村裡因共而置屋立廟,號為鮑君。後轉多奉之者,丹楹藻梲,鐘鼓不絕。病或有偶愈者,則謂有神。行道經過,莫不至祠焉。積七八年,鮑魚主後行過廟下,問其故,人具為說。乃曰:“此是我鮑魚耳,何神之有?”於是乃息。出《抱朴子》。

張 助

南頓人張助者,耕于田中。種禾,見一李核,意欲持歸,乃掘取之,以溼土封其根,置空桑中,遂忘取之。助後作遠職,不在。其後裡中人見桑中忽生李,謂之神。有病目痛者,蔭息此桑下,因祝之,言“李君能令我目愈者,

父廟

會稽縣石亭埭,有棵大楓樹,樹身中間已經朽空了。每次下雨,樹身中就灌滿了水。有一個商人帶著一些活 魚到了這裡,就把一隻活 魚放進樹身中。村民們發現了魚,認為 魚不是在樹裡生長的東西,都把它當作神。就挨著樹修了座廟,並宰殺牲畜祭祀,天天不斷,把這廟叫“ 父廟”。對 父神恭敬祈禱或汙衊怠慢,禍福馬上就到。後來,那個當初放魚的商人又路過這裡,見此情景哈哈大笑,就把樹洞裡的 魚取出來作成魚羹吃了,那神於是絕跡了。出自劉敬叔《異苑》。

鮑 君

從前汝南有個人,在田野裡設下繩網,用來捕獲獐子,果然捕到了一頭。這位主人還沒發現,有一個過路的人看見了,便偷偷取走了獐子,又考慮到沒有等到主人就取走了太不夠意思,他帶著鮑魚,就放一頭在網裡離開了。主人到來後,在網裡得到了鮑魚,驚怪地認為這是神,不敢拿回去。於是村裡的人們便一起在得魚的地方建屋立祠廟,叫“鮑君”。後來傳說開來,祭祀的人很多。廟的楹柱漆成紅色,屋樑上的短柱也畫了花紋,日日鐘鼓不斷。有的病人求鮑神後偶然好了,就更說這神特別靈。走路的人經過廟門,沒有不進去祭祀的。過了七八年,那個當初放鮑魚的主人經過祠廟,問是怎麼回事,村人就詳細告訴了他。這人說:“這是我放在網裡的鮑魚,哪裡有什麼神呀!”從此人們才不再敬奉“鮑君”了。出自《抱朴子》。

張 助

南頓人張助,在田間耕種。有一次種禾苗時,發現了一棵李子核,想帶回家去,就把它挖了出來,用溼土培上根,順手放在一棵桑樹洞裡,回家時卻忘取了。張助後來到外地當差,走了很久。後來,村裡人突然發現桑樹上忽然長出了李樹,認為是神。有一個鬧眼病的人,來到桑樹下休息,便祈禱,說“李君如果能治癒我的眼睛,

謝一豚”。其目偶愈,便殺豚祭之。傳者過差,便言此樹能令盲者得視。遠近翕然,互來請福。其下常車馬填溢,酒肉滂沱。如此數年,張助罷職來還,見之,乃曰:“此是我昔所置李核耳,何有神乎?”乃斫去。出《風俗通》。

著餌石人

又汝陽有彭氏墓,近大道,墓口有一石人。田家老母到市,買數片餌以歸。天熱,過蔭彭氏墓口樹下,以所買餌,暫著石人頭上。及去,忘取之。後來者見石人頭上有餌,求而問之,或人調雲:“此石人有神,能治病,病癒者以餌來謝之。”如此轉以相語,雲:“頭痛者,摩石人頭。腹痛者,摩石人腹,亦還以自摩,無不愈者。”遂千里來就石人治病。初具雞豚,後用牛羊,為立帷帳,管絃不絕。如此數年,前忘餌母聞之,乃為人說,無復往者。出《抱朴子》。

洛西古墓

洛西有古墓,穿壞多時,水滿墓中,多石灰汁,主治瘡。夏日行人,有病瘡煩熱,見此墓中水清好,因自洗浴,瘡偶便愈。於是諸病者聞之,悉往自洗。轉有飲之以治腹內者。近墓居人,便於墓所立廟舍,而賣此水。而往買者,又當祭廟中。酒肉不絕,而來者轉多。此水行盡,於是賣者常夜竊運他水以益之。其遠道人不能往者,皆因行使,或持器遺信買。於是賣水者大富。或言其無神,官家

我就祭祀一頭豬道謝”。這人的眼病碰巧好了,便殺了一頭豬來祭祀。這件事一傳開就走了樣,便說這樹能讓盲人得以復明。遠近的人一致稱頌,絡繹不絕來求福。樹下總是車馬堵滿了道路,祭神的酒肉成堆。這樣過了幾年,張助罷職回到家鄉,看見了這情形,就說:“這李樹是我當年放在桑樹洞裡的李核罷了,哪裡有什麼神呢?”於是把樹砍了。出自《風俗通》。

著餌石人

汝陽縣有座彭氏墓,靠近大路,墓口立著一個石人。有個農家老太太到集市,買了幾塊餌餅回來。天氣炎熱,經過彭氏墓前的樹下乘涼,就把買的餌餅,暫時放在石人頭上。等離開的時候忘了拿走。後來的人看見石頭上有餌餅,就尋問是怎麼回事。有人就開玩笑說:“大概是這石人有靈,能治病,病好了的拿餌餅來謝神的吧。”就像這樣傳來傳去,說:“頭痛的人,摸石人頭。肚子痛的人,摸石人肚子,然後回家後再撫摸自己的頭或肚子,沒有不能好的。”後來竟有人千里迢迢來求石人治病。起初只用雞和豬祭祀,後來都用牛羊了,還給石人搭了帷帳,管絃不斷。這樣過了好幾年,當初那個忘了餌餅的老太太聽說後,就給人把事說破了,人們才不再來了。出自《抱朴子》。

洛西古墓

洛西有座古墓,已經坍塌很久了,裡面灌滿了水,水裡多含石灰汁,能主治瘡癤。夏天的行人,有的生了瘡受不了天熱,看見這墓裡的水清涼,就用來洗浴,瘡偶然也有好了的。於是,得各種病的人聽說之後,都前往清洗。還有喝水來治腹內病的。古墓附近的居民,就在墓所在之地立了個廟舍,專門賣這水。去買水的人,又到廟裡祭祀。酒肉祭禮不斷,後來到這裡的人變多了。這墓裡的水快乾了,於是賣水的常常在夜裡偷偷運別處的水往裡加。遠道的人來不了,都依靠出門的人,或者託人帶著器具來買。於是賣水的發了大財。後來有人說那水根本沒有那麼神靈,官府

禁止,遂填塞之,乃絕。出《抱朴子》。

豫章樹

唐洪州有豫章樹,從秦至今,千年以上,遠近崇敬。或索女婦,或索豬羊。有胡超師,雲,隱於白鶴山中,時遊洪府。見豬羊婦女遮列,訴稱此神枉見殺害,超乃積薪將焚之,猶驚懼。其樹上有鸛雀窠數十,欲燒前三日,鸛翔空中,徘徊不下。及四邊居宅櫛比,皆是竹木,恐火延燒。於時大風起,吹焰直上,旁無損害,遂奏其地置觀焉。出《抱朴子》。

狄仁傑檄

唐垂拱四年,安撫大使狄仁傑,檄告西楚霸王項君將校等,其略曰:“鴻名不可以謬假,神器不可以力爭。應天者膺樂推之名,背時者非見幾之主。自祖龍御宇,橫噬諸侯。任趙高以當軸,棄蒙恬而齒劍。沙丘作禍於前,望夷覆滅於後。七廟隳圮,萬姓屠原。鳥思靜于飛塵,魚豈安於沸水?赫矣皇漢,受命玄穹。膺赤帝之貞符,當四靈之欽運。俯張地紐,彰鳳紀之祥;仰緝天綱,鬱龍興之兆。而君潛游澤國,嘯聚水鄉。矜扛鼎之雄,逞拔山之力。莫測大符之所會,不知歷數之有歸。遂奮關中之翼,竟垂垓下之翅。蓋實由於人事,焉有屬於天亡。雖驅百萬之兵,終棄八千之子。以為殷監,豈不惜哉!

也禁止再賣,把古墓給填了,這事才算結束了。出自《抱朴子》。

豫章樹

唐代洪州有棵豫章樹,從秦朝到現在,已活了千年以上,遠近的人都崇敬這樹。樹神有時索要婦女,有時索要豬羊祭祀。有個叫胡超的大師,說他在白鶴山中隱居,這時來到洪州遊歷。看見很多豬羊婦女擋在面前,訴稱他們被這個樹神冤殺,胡超就堆起柴要把樹燒掉,他還很害怕。這樹上有好幾十個鸛雀窩,打算燒樹的前三天,鸛鳥就在空中飛翔,徘徊著不往樹上落。樹四周的房宅鱗次櫛比,都是竹木構造,有人擔心火會蔓延。燒樹那天颳起了大風,把火焰直吹上天去,周圍沒有一點損害,於是就在燒樹的地方蓋了一座道觀。出自《抱朴子》。

狄仁傑檄

唐武則天垂拱四年,安撫大師狄仁傑,寫了一篇檄文,聲討西楚霸王項羽和他手下的軍官等神靈,並下令拆除燒燬項羽的祠廟。文章大意說:“盛名不可以冒充,帝位不可以力爭。順應天時的人才會受到擁戴,違背時勢的人不能成為見微知著的王侯。自從秦始皇當政之後,亂殺諸侯。秦二世時任憑奸臣趙高獨攬大權,導致忠臣大將蒙恬慘遭殺害。趙高發動沙丘政變立秦二世為帝作禍於前,望夷宮謀殺秦二世導致秦朝滅亡在後。宗廟被毀塌,百姓被屠殺。鳥兒希望在天空安靜地飛翔,魚兒豈能在開水裡生存?漢高祖劉邦功德昭著,受命於上天。接受了赤帝之子的祥符,承擔了四靈的祝福佑護。他俯問地維,彰顯出歲歷的祥瑞;仰觀天綱星,沉澱出王者興起的徵兆。而你項羽只不過是江南澤國的一個莽漢,在水鄉聚集起一些烏合之眾。自恃有扛鼎的雄壯,賣弄拔山的蠻力,蔑視天意和命運的安排。在關中舉事,最終兵敗垓下。其實是由於你的所作所為導致的悲劇,哪裡能歸於上天使你滅亡呢?雖然驅使百萬之兵,最後白白葬送了八千子弟。以此作為借鑑,難道不可惜嗎!

固當匿魄東峰,收魂北極。豈合虛承廟食,廣費牲牢?仁杰受命方隅,循革攸寄。今遣焚燎祠宇,削平臺室,使蕙帷銷盡,羽帳隨煙。君宜速遷,勿為人患。檄到如律令。”出《吳興掌故集》。

飛布山廟

正文原缺,共六行,行二十二字。

畫琵琶

原缺首二行,行二十二字。 泊船。書生因上山閒步。入林數十步,上有一坡。見僧房院開,中有床。床塌,門外小廊數間,傍有筆硯。書生攻畫,遂把筆,於房門素壁上,畫一琵琶,大小與真不異。畫畢,風靜船發。僧歸,見畫處,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臺山聖琵琶。”當亦戲言,而遂為村人傳說,禮施求福甚效。書生便到楊家,入吳經年,乃聞人說江西路僧室,有聖琵琶,靈應非一。書生心疑之,因還江西時,令船人泊船此處。上訪之,僧亦不在。所畫琵琶依舊,前幡花香爐。書生取水洗之盡,僧亦未歸。書生夜宿於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歸,覺失琵琶。以告,鄰人大集,相與悲嘆。書生故問,具言前驗,今應有人揹著,琵琶所以潛隱。書生大笑,為說畫之因由,及拭卻之由。僧及村人信之,靈聖亦絕耳。出《原化記》。

你應該把魂魄藏在東方山峰和北方邊遠之處。有什麼資格在廟裡白白享受人間的供奉祭祀,浪費牲畜來祭祀呢?我狄仁傑受命治理這一方,需要有很多革新和建樹。現在我派人燒燬祠廟,削平廟中的臺舍,使帷幔帳幕煙消雲散。你要快快遷走,不要成為人們的禍患。這篇檄文到了就如同我的命令。”出自《吳興掌故集》。

飛布山廟

正文原缺。共六行,每行二十二字。

畫琵琶

原書缺開頭兩行,每行二十二字。 ……停了船,書生便上山閒遊。進入樹林幾十步,上面有一個坡。書生看見僧房的院門開著,中間有一張床。床已經塌了,門外有小廊數間,旁邊放著筆硯。書生擅長畫畫,就拿起筆來,在房門白牆上畫了一隻琵琶,大小和真琵琶沒什麼不同。畫完後,風停了,書生就上船走了。和尚回來後,看見牆上的琵琶,不知是誰畫的,就對村裡人說:“恐怕是五臺山聖琵琶。”這本來是一句戲語,被村人傳開後,人們竟信以為真,還說向聖琵琶祈禱求福很靈。書生就到了楊家,到吳地去了幾年,就聽人說江西路有個僧房,有隻聖琵琶,十分靈應。書生心裡懷疑,便在回江西時,讓船又停在此處。上岸訪廟,和尚又不在。他畫的琵琶還在,前面供著旗幡香爐。書生取水把牆上的琵琶洗掉了,和尚仍沒回來。書生當晚睡在船上,第二天又上岸到廟裡來。和尚夜裡已經回來了,睡醒後發現琵琶沒了,告訴了村裡人,村裡人聚在一起,不斷悲嘆。書生故意問他們,他們說那琵琶十分靈驗,現在一定是有人做了不敬的事,琵琶才悄悄藏起來了。書生大笑起來,向大家說了畫它的緣由和洗掉它的原因。和尚和村人這才恍然大悟,“琵琶聖”也從此不再靈驗了。出自《原化記》。

壁山神

合州有壁山神,鄉人祭,必以太牢,不爾致禍,州里懼之。每歲烹宰,不知紀極。蜀僧善曉,早為州縣官,苦於調選,乃剃削為沙門,堅持戒律,雲水參禮。行經此廟,乃曰:“天地郊社,薦享有儀,斯鬼何得僭於天地?牛者稼穡之資,爾淫其祀,無乃過乎!”乃命斧鑿碎土偶數軀,殘一偶,而僧亦力困。稍蘇其氣,方次擊之。廟祝祈僧曰:“此一神從來蔬食。”由是存之。軍州驚愕,申聞本道,而僧端然無恙。斯以正理責之,神亦不敢加禍也。出《北夢瑣言》。

壁山神

合州有個壁山神,鄉人祭祀時,一定要宰殺牛羊上供,否則就會招來災禍,州里人都非常害怕這神。每年宰殺牲畜,不計其數。有一個蜀僧法名善曉,早年做州縣的官,苦於官場的升降調動,就辭官剃度當了和尚,他堅守佛門戒律,雲遊各地參拜名寺。他經過這個廟,就說:“祭祀天地社稷,才配享有這樣的禮儀。你這個鬼怎麼能超過天地呢?牛是人們種地的依靠,讓人們這樣宰殺無度,不是太過分了嗎!”說罷要來一把斧子,砸毀了好幾個神像,最後只剩下一個神像了,而善曉和尚也沒有力氣了。就稍微休息一會兒,過一會兒再打這個神像。這時,廟祝向僧懇求說:“這個神一直是吃素的。”由此這個神像才留下了。軍州大驚,上報到本地道府那裡,然而善曉和尚一直安然無事。這說明用正理責備錯誤,神也是不敢降禍害人的。出自《北夢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