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二百七十四 情感
買粉兒 崔 護 武延嗣 開元製衣女 韋 皋
歐陽詹 薛宜僚 戎 昱
買粉兒
有人家甚富,止有一男,寵恣過常。遊市,見一女子美麗,賣胡粉,愛之。無由自達,乃託買粉,日往市,得粉便去。初無所言,積漸久,女深疑之。明日復來,問曰:“君買此粉,將欲何施?”答曰:“意相愛樂,不敢自達,然恆欲相見,故假此以觀姿耳。”女悵然有感,遂相許以私,克以明夕。其夜,安寢堂屋,以俟女來。薄暮果到,男不勝其悅,把臂曰:“宿願始伸於此!”歡踴遂死。女惶懼不知所以,因遁去,明還粉店。至食時,父母怪男不起,往視,已死矣。當就殯斂,發篋笥中,見百餘裹胡粉,大小一積。其母曰:“殺我兒者,必此粉也。”入市遍買胡粉,次此女,比之,手跡如先。遂執問女曰:“何殺我兒?”女聞嗚咽,具以實陳。
買粉兒
有一戶人家十分富裕,家裡有個獨生子,非常嬌生慣養。一次孩子到市場遊逛,看到有個賣香粉的女子長相美麗,很喜歡她。因為無法向對方表達,便假託買香粉,天天去市場,買完香粉就走。開始也不說什麼,時間久了,女子十分疑惑。第二天再來時,她便問道:“你買了這香粉,要往什麼地方用?”他答道:“心裡喜歡你,自己不敢說,但又總想見到你,所以只能借買香粉的機會來看你的美貌。”女子聽了很不好意思,但心裡很受感動,於是私下相許,說定明晚相會。第二天晚上,男的睡在正屋,耐心等待女子到來。傍晚女子果然到了,男的不勝歡悅,拉著她的手說:“多日的願望如今終於實現了!”激動得竟死了過去。女子極為惶恐,不知所措,便跑了,天亮時回到了香粉店。到吃飯時,父母見兒子還沒起來,感到奇怪,過去一看已經死了。就辦理喪事入斂,在兒子的一隻箱子裡發現一百餘包香粉,每包大小都一樣。母親便說:“殺死我兒子的,一定是這些香粉。”於是到市場上逐個店鋪地買香粉,買到這個女子家時,拿來一比照,與兒子香粉的包裝手法完全一樣。於是抓著她問道:“你為什麼殺我兒子?”女子聽了嗚嗚咽咽地哭起來,並把真實經過敘說了一遍。
父母不信,遂以訴官。女曰:“妾豈復吝死!乞一臨屍盡哀。”縣令許焉。徑往,撫之慟哭曰:“不幸致此!若死魂而靈,復何恨哉!”男豁然更生,具說情狀。遂為夫婦,子孫繁茂。出《幽明錄》。
崔 護
博陵崔護,資質甚美,而孤潔寡合,舉進士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護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入,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盻而歸。爾後絕不復至。
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院如故,而已扃鎖之。崔因題詩於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數日,偶至都城南,復往尋之。聞其中有哭聲,扣門問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殺吾女!”崔驚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書,未適人。自去年已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與之出,及歸,見在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將求君子,以託吾身。今不幸而殞,
父母不相信她的話,便把此事告到了官府。女子說:“我難道還捨不得一死嗎!只求讓我到屍首前儘儘哀悼之情。”縣令答應了她的請求。女子來到死者面前,撫摸著屍體放聲痛哭道:“想不到竟有如此的不幸!如果你死後魂魄有靈,我又有什麼遺憾呢!”男子突然甦醒過來,敘說了事情的原委。兩人便結為夫妻,後來子孫滿堂。出自《幽明錄》。
崔 護
博陵崔護,天資十分聰穎,但性情孤傲,很少與人來往,應舉進士及第。清明節這天,他一個人去城南郊遊。遇到一戶莊園,房舍佔地一畝,其間花木叢生,靜若無人。崔護上前扣門,過了一會兒,有位女子從門縫裡瞧了瞧,問道:“誰呀?”崔護告訴她自己的姓名,說:“我一人出城春遊,酒後口渴,來求點水喝。”女子進去端了一杯水來。打開門,設置坐榻請他坐下。她一個人斜靠著小桃樹站在那裡,對崔護很有情意的樣子。她姿色豔麗,神態嫵媚,極有風韻。崔護用言語挑逗她,她只是默默不語,兩人相互注視了許久。崔護起身告辭,送到門口後,她似有不盡之情地回到屋裡。崔護也不住地顧盼,然後悵然而歸。此後崔護再也沒有去見她。
到第二年清明節,崔護忽然思念起她來,思念之情無法控制,便直奔城南去找她。門庭莊園一如既往,但是大門已上了鎖。崔護便在左邊一扇門上題詩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過了幾天,他偶然來到城南,又去尋找那位女子。聽到門內有哭聲,扣門詢問,有位老人出來說:“你不是崔護嗎?”答道:“是。”老人又哭著說:“是你殺了我的女兒!”崔護又驚又怕,不知該怎樣回答。老人說:“我女兒已成年,知書達理,尚未嫁人。從去年以來,經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時,見左邊門扇上有題字,讀完後,進門她就病了,絕食數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這麼一個女兒,遲遲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個可靠的君子,以寄託我的終身。如今竟不幸去世,
得非君殺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慟,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復活。老父大喜,遂以女歸之。出《本事詩》。
武延嗣
唐武后載初中,左司郎中喬知之有婢名窈娘,藝色為當時第一。知之寵待,為之不婚。武延嗣聞之,求一見,勢不可抑。既見即留,無復還理。知之痛憤成疾,因為詩,寫以縑素,厚賂閽守,以達窈娘。窈娘得詩悲咽,結三章於裙帶,赴井而死。延嗣見詩,遣酷吏誣陷知之,破其家。知之詩曰:“石家金谷重新聲,明珠十斛買娉婷。昔日可憐君自許,此時歌舞得人情。君家樓閣不曾難,好將歌舞借人看。富貴雄豪非分理,驕奢勢力橫相干。別君去君終不忍,徒勞掩袂傷紅粉。百年離別在高樓,一代紅顏為君盡。”出《本事詩》。
開元製衣女
開元中,頒邊軍纊衣,制於宮中。有兵士於短袍中得詩曰:“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結取後身緣。”兵士以詩白于帥,帥進之。玄宗命以詩遍示六宮,曰:“有作者勿隱,吾不罪汝。”有一宮人自言萬死。玄宗深憫之,遂以嫁得詩人。仍謂之曰:“我與汝結今身緣。”邊人皆感泣。出《本事詩》。
這不是你害死她的嗎?”說完又扶著崔護大哭。崔護也十分悲痛,請求進去一哭亡靈。死者仍安然躺在床上,崔護抬起她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哭著禱告道:“我在這裡!”不一會兒女子睜開了眼睛,過了半天便復活了。老人大為驚喜,便將女兒嫁給了崔護。出自《本事詩》。
武延嗣
唐武則天載初年間,左司郎中喬知之有個婢妾叫窈娘,歌舞技藝與姿色皆為當時第一。喬知之十分寵愛她,併為此不娶妻子。武延嗣聽說後,請求見見這位絕代佳人,對她的愛慕無法抑制。見到之後武延嗣便將窈娘據為己有,根本沒有退還的意思。喬知之又心疼又氣憤,便病倒了,於是作詩,寫在白色的細絹上,以重金收買守門人,將此詩送給了窈娘。窈娘得到詩後悲痛哭泣不已,便把這三章詩系在裙帶上,投井而死。武延嗣看到此詩後,命酷吏羅織罪名誣陷喬知之,抄了他的家。喬知之在詩中寫道:“石家金谷重新聲,明珠十斛買娉婷。昔日可憐君自許,此時歌舞得人情。君家樓閣不曾難,好將歌舞借人看。富貴雄豪非分理,驕奢勢力橫相干。別君去君終不忍,徒勞掩袂傷紅粉。百年離別在高樓,一代紅顏為君盡。”出自《本事詩》。
開元製衣女
開元年間,有一批發給邊防守軍的棉衣,是在皇宮裡製作的。有個士兵在短袍裡面得到一首詩,詩中寫道:“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結取後身緣。”兵士把此詩告訴了統帥,統帥又進呈給朝廷。玄宗命人將此詩在後宮之內普遍傳示,並說:“誰作的此詩不要隱瞞,我不怪罪你。”有個宮女主動承認,並自言罪該萬死。唐玄宗對她深表同情,便把她嫁給了那個得到詩的人。宮女還對那個士兵說:“我已與你結成了今世姻緣。”邊防守軍們都被這件事感動得熱淚橫流。出自《本事詩》。
韋 皋
唐西川節度使韋皋少遊江夏,止於姜使君之館。姜氏孺子曰荊寶,已習二經,雖兄呼於韋,而恭事之禮,如父也。荊寶有小青衣曰玉簫,年才十歲,常令祗侍韋兄。玉簫亦勤於應奉。後二載,姜使君入關求官,家累不行。韋乃易居止頭陀寺,荊寶亦時遣玉簫往彼應奉。玉簫年稍長大,因而有情。
時廉使陳常侍得韋季父書雲:“侄皋久客貴州,切望發遣歸覲。”廉使啟緘,遺以舟楫服用,仍恐淹留,請不相見,洎舟江瀨,俾篙工促行。韋昏暝拭淚,乃裁書以別荊寶。寶頃刻與玉簫俱來,既悲且喜。寶命青衣往從侍之,韋以違覲日久,不敢俱行,乃固辭之。遂與言約:“少則五載,多則七年,取玉簫。”因留玉指環一枚,並詩一首遺之。既五年不至,玉簫乃靜禱於鸚鵡洲。又逾二年,至八年春,玉簫嘆曰:“韋家郎君一別七年,是不來矣!”遂絕食而殞。姜氏憫其節操,以玉環著於中指而同殯焉。
後韋鎮蜀,到府三日,詢鞠獄囚,滌其冤濫,輕重之系,近三百餘人。其中一輩,五器所拘,偷視廳事,私語云:“僕射是當時韋兄也。”乃厲聲曰:“僕射,僕射,憶姜家荊寶否?”韋曰:“深憶之。”“即某是也!”公曰:“犯何罪而重系?”答曰:“某辭韋之後,尋以明經及第,再選青城縣令。家人誤爇廨舍庫牌印等。”韋曰:“家人之犯,固非己尤。”即與雪冤,
韋 皋
唐朝西川節度使韋皋年輕時到江夏遊覽,住在姜使君家裡。姜家有個兒子叫荊寶,已經讀過兩種經書,雖對韋皋以兄相稱,但是恭敬侍奉的禮數,就像對待父輩。荊寶有個小丫環叫玉簫,才十歲,荊寶常常讓她去侍奉韋皋兄。玉簫侍奉韋皋也很勤快。兩年之後,姜使君進京去求官,家屬沒有跟去。韋皋便遷居到頭陀寺中,荊寶仍然時常讓玉簫到寺裡去聽他使喚。玉簫的年齡漸漸大了,兩人之間便產生了愛慕之情。
這時,觀察使陳常侍接到韋皋叔父的來信說:“侄兒韋皋長期客居貴處,懇切盼望讓他回家省親。”觀察使看過信後,給韋皋準備了船隻和衣物盤纏,又怕他遲遲不肯啟程,便告訴他不必見面告別,等船一靠岸,就催促船伕快快起航。韋皋依依不捨,淚眼模糊,於是寫信以別荊寶。一會兒荊寶就與玉簫一塊兒來了,韋皋見了悲喜交集。荊寶讓丫環玉簫隨船前往,沿途侍奉韋皋,韋皋因耽誤回家省親已經很久,不敢帶她一塊兒去,就一再推辭。於是和荊寶約定:“少則五年,多則七年,即來娶玉簫。”韋皋留下玉戒指一枚,又寫了一首詩贈給了玉簫。過了五年後,韋皋沒有來,玉簫便於鸚鵡洲默默祈禱。又過了兩年,到第八年春天,玉簫嘆道:“韋皋郎君走了七年多了,肯定不能回來了!”於是絕食而死。姜家憐憫她的氣節,將那隻玉戒指戴在她中指上一同安葬了。
後來韋皋鎮守西蜀,到任三天,即將關在監獄裡的囚犯重新審理,為冤案錯案平反昭雪,接受審理的輕罪、重罪者,有近三百人。其中有一個人,身戴重枷上堂審理時,偷偷地向大堂上看了看,悄悄自語道:“僕射是我當年的韋皋兄。”於是高聲呼喊道:“僕射,僕射,還記得當年姜家的荊寶嗎?”韋皋說:“記憶猶新。”“我就是荊寶呀!”韋公道:“犯了什麼罪受此重刑?”荊寶答道:“我與韋兄分別之後,很快便以明經科應舉及第,又被選為青城縣令。家人不慎,誤將官署房舍及倉庫牌印等燒燬,於是定罪入獄。”韋公道:“家人犯罪,並非你的過錯。”當即為他平反雪冤,
仍歸墨綬,乃奏眉州牧。敕下,未令赴任,遣人監守。朱紱其榮,且留賓幕。
時屬大軍之後,草創事繁,凡經數月,方問玉簫何在。姜曰:“僕射維舟之夕與伊留約,七載是期。既逾時不至,乃絕食而終。”因吟《留贈玉環》詩云:“黃雀銜來已數春,別時留解贈佳人。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秦。”韋聞之,益增悽嘆。廣修經像,以報夙心,且想念之懷,無由再會。時有祖山人者,有少翁之術,能令逝者相親。但令府公齋戒七日。清夜,玉簫乃至。謝曰:“承僕射寫經造像之力,旬日便當託生。卻後十三年,再為侍妾,以謝鴻恩。”臨去微笑曰:“丈夫薄情,令人死生隔矣!”
後韋以隴右之功,終德宗之代,理蜀不替。是故年深累遷中書令。天下響附,瀘僰歸心。因作生日,節鎮所賀,皆貢珍奇。獨東川盧八座送一歌姬,未當破瓜之年,亦以玉簫為號。觀之,乃真姜氏之玉簫也。而中指有肉環隱出,不異留別之玉環也。韋嘆曰:“吾乃知存歿之分,一往一來。玉簫之言,斯可驗矣。”出《云溪友議》。
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泉州晉江人。弱冠能屬文,天縱浩汗。貞元年,登進士第,畢關試,薄遊太原。於樂籍中,因有所悅,情甚相得。及歸,乃與之盟曰:“至都,當相迎耳。”
仍然還給他縣令的印綬,並奏請任命他為眉州刺史。皇帝降下詔書,暫不讓其赴任,派人代理其職。可以享有高級官員的榮耀,暫且留作韋皋的賓客幕僚。
當時戰亂剛剛結束,百廢待興,公務繁忙,過了幾個月,韋皋才問起玉簫的下落。荊寶說:“僕射上船的那天跟她約定,七年為限,必來娶她。你過期沒來,她便絕食而終了。”於是吟誦當初作的《留贈玉環》詩道:“黃雀銜來已數春,別時留解贈佳人。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秦。”韋皋聽罷,更加痛心哀嘆。從此之後,他刻苦抄寫佛經,大事修造佛像,以表達自己的心願,他時刻思念玉簫,只恨無緣與她再見。當時有個祖山人,有漢代方士少翁的法術,能讓死者與活人見面。他讓韋公齋戒七天。在一個清靜的深夜,玉簫便飄然而至。見到韋皋後,她施禮致謝道:“承蒙僕射寫經造像的幫助,十天之後我就會託生降世。再過十三年,便可再次成為您的侍妾,以謝大恩。”臨走前她又微笑著說道:“都怪丈夫薄情,讓我與您死生相隔啊!”
後來韋皋因在隴右的功勞,整個唐德宗在位期間,一直讓他治理西蜀。因此,由於年久資深,官職連連進升,直至中書令。各地無不服從於朝廷,西南各族也都人心歸附。有一年他過生日舉行慶典,各藩鎮所送的賀禮,都是當地的珍奇物品。唯獨東川盧尚書送來一名歌女,不到十六歲,名字也叫玉簫。韋皋仔細一看,真是姜家那個玉簫。而她的中指上長著一個肉環,與當年分別時所贈的戒指形狀相同。韋皋慨然嘆息說:“我終於懂得了生與死的區分,就是一個去了,一個來了。玉簫死後所說的話,現在可以驗證了。”出自《云溪友議》。
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泉州晉江人。二十歲就能寫文章,寫得大氣磅礴,汪洋恣肆。貞元年間,他進士及第,吏部考試也結束後,他便到太原遊覽。樂妓中有個他喜歡的人,兩人相處得十分親熱。等他要回京城時,便與她約定:“回到京城後,我就來接你。”
即灑泣而別,仍贈之詩曰:“驅馬漸覺遠,回頭長路塵。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去意既未甘,居情諒多辛。五原東北晉,千里西南秦。一屨不出門,一車無停輪。流萍與系瓠,早晚期相親。”尋除國子四門助教,住京。籍中者思之不已,經年得疾且甚。乃危妝引髻,刃而匣之,顧謂女弟曰:“吾其死矣。苟歐陽生使至,可以是為信。”又遺之詩曰:“自從別後減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識舊時雲髻樣,為奴開取縷金箱。”絕筆而逝。及詹使至,女弟如言,徑持歸京,具白其事。詹啟函閱文,又見其詩,一慟而卒。
故孟簡賦詩哭之,序曰:閩越之英,惟歐陽生。以能文擢第,爰始一命。食太學之祿,助成均之教,有庸績矣。我唐貞元年己卯歲,曾獻書相府,論大事,風韻清雅,詞旨切直。會東方軍興,府縣未暇慰薦。久之,倦遊太原,還來帝京,卒官靈臺。悲夫!生於單貧,以狥名故,心專勤儉,不識聲色。及茲筮仕,未知洞房纖腰之為蠱惑。初抵太原,居大將軍宴,席上有妓,北方之尤者,屢目於生,生感悅之。留賞累月,以為燕婉之樂,盡在是矣。既而南轅,妓請同行。生曰:“十目所視,不可不畏。”辭焉,請待至都而來迎。許之,乃去。生竟以蹇連,不克如約。過期,命甲遣乘,密往迎妓。妓因積望成疾,不可為也。先夭之夕,剪其雲髻,謂侍兒曰:“所歡應訪我,當以髻為貺。”甲至得之,以乘空歸,
說完灑淚而別,並贈給她一首詩道:“驅馬漸覺遠,回頭長路塵。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去意既未甘,居情諒多辛。五原東北晉,千里西南秦。一屨不出門,一車無停輪。流萍與系瓠,早晚期相親。”不久歐陽詹擔任國子四門助教,居住在京城裡。那個樂妓分手之後十分思念歐陽詹,過了一年便病倒了,而且病得很嚴重。她便將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然後把髮髻剪了下來,裝在盒子裡,對身邊的丫環說:“我就要死了。如果歐陽公子派人到這裡來,你可將這個盒子作為信物交給他。”又為他留下了一首詩道:“自從別後減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識舊時雲髻樣,為奴開取縷金箱。”寫完這首詩她便去世了。等歐陽詹派的人來到時,那位丫環便如實告訴了他,他帶著盒子回到京城,講述了事情的經過。歐陽詹打開盒子看過,又讀了那首遺詩,一時悲痛便死去了。
他的朋友孟簡寫詩表示對歐陽詹的哀悼,詩的序言寫道:閩越的英才,當數歐陽詹。因為卓有文才而及第,從此開始為朝廷效命。接受太學的俸祿,協助朝廷辦好教育,在任期間卓有勞績。在我大唐貞元己卯年,歐陽詹曾上書相府,議論國政大事,文風清正典雅,辭旨懇切質直。時值東方戰事又起,官府未能及時對他進行勉勵和保舉。時日既久,他便去太原遊覽,回到京城不久,便死於任上。可悲啊!歐陽出身貧寒,為求功名,而專心學業,克勤克儉,從不沾染歌舞女色。直到出仕為官,也不知洞房嬌妻的誘惑。剛到太原時,在大將軍的宴席上,有位北方出名的樂妓,頻頻注目於歐陽,歐陽為情所動而產生好感。留在太原與她相處數月,認為夫妻間的和諧歡樂,盡在於此了。後來歐陽南歸,樂妓請求同行。歐陽說:“眾目睽睽,不可不畏。”於是告辭,請她等他回到京城後再來迎接。答應後他就走了。歐陽終因有事纏身而延誤,不能如期履行約定。過了約定期限,才派人駕車前往,祕密迎接歌妓。歌妓因為長期思念而釀成疾病,已經不行了。臨死前,她剪掉自己的髮髻,告訴丫環道:“心上的人兒會來看望我,屆時可以髮髻相贈。”使者得到髮髻後,駕著空車回來,
授髻於生。生為之慟怨,涉旬而生亦歿。則韓退之作何蕃書,所謂歐陽詹生者也。河南穆玄道訪予,常嘆息其事。嗚呼!鍾愛於男女,素其效死,夫亦不蔽也。大凡以時斷割,不為麗色所汩,豈若是乎?古樂府詩有《華山畿》,《玉臺新詠》有《廬江小吏》,更相死,或類於此。暇日,偶作詩以繼之雲:
有客非北逐,驅馬次太原。太原有佳人,神豔照行雲。座上轉橫波,流光注夫君。夫君意盪漾,即日相交歡。定情非一詞,結念誓青山。生死不變易,中誠無間言。此為太學徒,彼屬北府官。中夜欲相從,嚴城限軍門。白日欲同居,君畏仁人聞。忽如隴頭水,坐作東西分。驚離腸千結,滴淚眼雙昏。本達京師回,駕期相追攀。宿約始乖阻,彼憂已纏綿。高髻若黃鸝,危鬢如玉蟬。纖手自整理,剪刀斷其根。柔情託侍兒,為我遺所歡。所歡使者來,侍兒因復前。收淚取遺寄,深誠祈為傳。封來贈君子,願言慰窮泉。使者回覆命,遲遲蓄悲酸。詹生喜言施,倒屨走迎門。長跪聽未畢,驚傷涕漣漣。不飲亦不食,哀心百千端。襟情一夕空,精爽旦日殘。哀哉浩然氣,潰散歸化元。短生雖別離,長夜無阻難。雙魂終會合,兩劍遂蜿蜒。大夫早通脫,巧笑安能幹?防身本苦節,一去何由還?後生莫沉迷,沉迷喪其真。出《閩川名士傳》。
薛宜僚
薛宜僚,會昌中為左庶子,充新羅冊贈使,由青州泛海。船頻阻惡風雨,至登州卻漂回,泊青州,郵傳一年。節使烏漢真尤加待遇。籍中飲妓段東美者,薛頗屬情,連帥置於驛中。是春薛發日,祖筵嗚咽流涕,東美亦然。
將髮髻交給歐陽。歐陽悲痛悔恨,過了十天也去世了。韓愈在給何蕃的信中,也提到了歐陽詹的事。河南穆玄道拜訪我時,也常感嘆這件事。唉!男女之間愛得深沉,為愛情獻出生命,這也不是什麼荒謬的事。大凡能夠及時割斷感情,不為對方的姿色所誘惑,怎麼會出現這類結局呢?古樂府詩有《華山畿》,《玉臺新詠》中有《廬江小吏》,男女雙方都死於相愛,與歐陽詹的經歷有些類似。閒暇之日,筆者曾偶作一詩,將這段故事連貫起來:
有客非北逐,驅馬次太原。太原有佳人,神豔照行雲。座上轉橫波,流光注夫君。夫君意盪漾,即日相交歡。定情非一詞,結念誓青山。生死不變易,中誠無間言。此為太學徒,彼屬北府官。中夜欲相從,嚴城限軍門。白日欲同居,君畏仁人聞。忽如隴頭水,坐作東西分。驚離腸千結,滴淚眼雙昏。本達京師回,駕期相追攀。宿約始乖阻,彼憂已纏綿。高髻若黃鸝,危鬢如玉蟬。纖手自整理,剪刀斷其根。柔情託侍兒,為我遺所歡。所歡使者來,侍兒因復前。收淚取遺寄,深誠祈為傳。封來贈君子,願言慰窮泉。使者回覆命,遲遲蓄悲酸。詹生喜言施,倒屨走迎門。長跪聽未畢,驚傷涕漣漣。不飲亦不食,哀心百千端。襟情一夕空,精爽旦日殘。哀哉浩然氣,潰散歸化元。短生雖別離,長夜無阻難。雙魂終會合,兩劍遂蜿蜒。大夫早通脫,巧笑安能幹?防身本苦節,一去何由還?後生莫沉迷,沉迷喪其真。出自《閩川名士傳》。
薛宜僚
薛宜僚,會昌年間任太子左庶子,充任新羅國冊贈使,由青州泛海東渡。船在海上屢遭險惡風浪的襲擊,至登州時失去控制而往回漂,停泊在青州,在驛館住了一年。節度使烏漢真給以十分優厚的待遇。樂妓中有個陪酒的女子叫段東美,薛宜僚對她很中意,節度使把她安置在薛宜僚下榻的驛館裡。這年春天薛宜僚要出發的那天,他在餞行的宴席上痛哭流涕,東美也是如此。
乃於席上留詩曰:“阿母桃花方似錦,王孫草色正如煙。不須更向滄溟望,惆悵歡情恰一年。”薛到外國,未行冊禮,旌節曉夕有聲。旋染疾,謂判官苗甲曰:“東美何故頻見夢中乎?”數日而卒。苗攝大使行禮。薛旋櫬,回及青州,東美乃請告至驛,素服執奠,哀號撫柩,一慟而卒。情緣相感,頗為奇事。出《抒情集》。
戎 昱
韓晉公滉鎮浙西,戎昱為部內刺史。郡有酒妓,善歌,色亦閒妙,昱情屬甚厚。浙西樂將聞其能,白滉,召置籍中。昱不敢留,俄於湖上為歌詞以贈之,且曰:“至彼令歌,必首唱是詞。”既至,韓為開筵,自持杯,令歌送之,遂唱戎詞。曲既終,韓問曰:“戎使君於汝寄情耶?”妓悚然起立曰:“然。”淚下隨言。韓令更衣待命,席上為之憂危。韓召樂將責曰:“戎使君名士,留情郡妓,何故不知而召置之,成餘之過?”乃十笞之。命妓與百縑,即時歸之。其詞曰:“好去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人情。黃鶯久住渾相戀,欲別頻啼四五聲。”出《本事詩》。
薛宜僚便於席間留詩道:“阿母桃花方似錦,王孫草色正如煙。不須更向滄溟望,惆悵歡情恰一年。”薛宜僚到新羅國後,尚未舉行冊封典禮,卻聽見使者的旌旗節杖早晚都發出聲響。沒過多久他便得了病,對姓苗的判官說:“東美怎麼常常出現在我的夢中呢?”幾天之後他便去世了。苗判官就代為大使舉行了冊封典禮。薛宜僚的靈柩運回國內,到達青州時,東美便請求來到驛館,身穿喪服執禮祭奠。撫柩大哭,終因悲痛至極而去世。兩人情緣相投而死,實在是件奇事。出自《抒情集》。
戎 昱
晉公韓滉鎮守浙西,戎昱是其轄內的刺史。郡裡有一名侍酒妓女,善於唱歌,姿色也很嫻雅美麗,戎昱對她很中意。浙西的樂官聽說這位妓女善於唱歌,便告訴了韓滉,將她召來納入樂妓名冊裡。戎昱自然不敢挽留,就在湖上寫了一首歌詞贈給她,並且說:“到那裡以後,一定要首先唱這曲歌詞。”到了浙西后,韓滉為她設宴,自己端起酒杯,令她唱歌陪侍,她便唱起了戎昱贈她的歌詞。唱完後,韓滉問道:“戎刺史對你很有情義吧?”妓女惶恐地起立答道:“是。”邊答邊流下了眼淚。韓滉讓她更衣待命,在座的客人都為她擔憂。韓滉召來樂官責問道:“戎刺史是一位名士,鍾情於這位妓女,為什麼不瞭解這種關係就把她召到我這兒來,釀成了我的過錯?”於是打了他十杖。命令贈給那妓女百匹細絹,立即把她送回去。戎昱寫的那首歌詞是:“好去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人情。黃鶯久住渾相戀,欲別頻啼四五聲。”出自《本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