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二百六十二 嗤鄙五

崔 育  宇文翃  韓 簡  胡 令  楊 錚

謝柴書  郡 牧  張鹹光  長鬚僧  道 流

三妄人  周韋二子 不識鏡  齧 鼻  助喪禮

外學歸  行 吊  痴 婿  魯人執竿 齊人學瑟

市 馬  昭應書生

崔 育

唐□□□前進士崔育以中原亂離,客於邊上,亦□□□□□□聞輒事輕薄。刺郡者亦是朝僚。多勉而□□□□□□□牛帶竹笠,大如雨席。仍牛前遣撾角。村□□□□□□□城郭士女隨觀,謂之精怪。每謁州郡騎□□□□□□□咍之者怒之者相半。至則投刺。其名銜□□□□□□□□□耽酒嗜肉,憐蔥愛蒜。不得已而□□□□□□□□懸宰視之如土木。藩帥郡侯奈之不可。□□□□□□州民臠其肉,族其家,蓋輕薄之所致也。

宇文翃

唐進士宇文翃,深慕上科。有女及笄,國色。朝中令及第者,求之不得。時竇年四十餘,方謀繼室,兄回為諫議,能為人致登第。遂娉女與璠,為言於回矣,果有所獲。

崔 育

宇文翃

唐朝進士宇文翃,貪慕科舉甲等。他的女兒已成年,容貌出眾。朝中許多人求之不得。當時竇璠已四十多歲,正要續妻,他的哥哥竇回在朝中任諫議大夫,執掌科舉大權。於是宇文翃把女兒嫁給了竇璠,竇璠把他的事告訴了竇回,結果如願以償。

相公韋公說即有中表甚鄙之。因滑臺杜志名,時有喪遭火,幾爇棺柩,家人云老鼠尾曳火入庫內,因而延燎。杜謂宇文曰:“魚將化龍,雷為燒尾。近日老鼠亦有燒尾之事。”用以譏之。出《北夢瑣言》。

韓 簡

唐魏博節度使韓簡性粗質,每對文士,不曉其說,心常恥之,乃召一孝廉講《論語》。至《為政》篇,翌日謂諸從事曰:“僕近方知古人淳樸,年至三十,方能行立。”外有聞者,無不絕倒。出《北夢瑣言》。

胡 令

奉先縣有令,姓胡,忘其名。瀆貨靳食,僻好博奕。邑寄張巡官,好尚既同,往來頗洽。每會棋,必自旦及暮,品格既停,略無厭倦。然宰君時入中門,少頃,又來對棋。如是日日,早入晚歸,未嘗設食於張,不勝飢凍。潛知之。時入蓋自食而復出,及暮辭宰曰:“且去也,極是叨鐵。”胡唯唯而已。張去,胡忽思之曰:“此人相別雲‘極是叨鐵’,出何文譚?”急令追之。既至,問:“明公適雲‘極是叨鐵’,其義安在?”張復款坐,謂曰:“長官豈不知有‘叨鐵’耶?”曰:“不知。”曰:“還見冶爐家,置一鐵 長杖乎?只此是。爐中猛火炎熾,鐵汁或未銷融,使此杖時時於爐中橦猛火了,

相公韋說與他有中表之親,也很鄙視他的這種行為。當時滑臺杜志名,辦喪事遭火災,幾乎把棺柩燒燬,家人說是老鼠尾巴帶著火星進了庫房,從而使火蔓延開。杜志名對宇文翃說道:“魚將成為龍的時候,會打雷燒掉其尾。近日竟然老鼠也有燒尾的事。”以此來諷刺他。出自《北夢瑣言》。

韓 簡

唐朝時,魏博節度使韓簡,性格粗獷,不通文墨,每次與文人們對話都不明白人家說些什麼,內心總覺得很羞愧,於是請來一個孝廉為他講解《論語》。講到了《為政》篇,第二天他便對下屬們說:“我近來才知道古代的人是很淳樸的,年齡到了三十歲才剛剛站立行走。”這些話傳到外邊,聽到的人都笑得直不起腰來。出自《北夢瑣言》。

胡 令

奉先縣曾有一個姓胡的縣令,已不詳其名字了。此人貪財而又吝嗇,特別喜好下棋。寄居於城裡的張巡官,愛好與他相同,因此往來很融洽。每次來下棋,必是從早一直下到晚,高低不相上下,絲毫不覺厭倦。然而胡縣令有時進入中門,過一會兒,再出來繼續下棋。就這樣一天又一天,早來晚走,胡縣令也沒有讓張巡官吃過一頓飯,張巡官自然會覺得十分飢寒。後來張巡官終於發現了這個祕密。有一天他又進入中門去吃一通再出來下棋,到了晚上張巡官向縣令告辭說:“我走了,極是叨鐵。”胡縣令也只是順嘴答應了幾句。等張巡官走後,他忽然想到:“此人告別的時候說‘極是叨鐵’,出於哪篇文章?”於是立即叫人追回來。等把張巡官追回來之後,胡縣令便問他:“剛才說的‘極是叨鐵’是什麼意思?”張巡官慢慢地坐下來對他說道:“長官難道還不知‘叨鐵’嗎?”胡縣令說:“不知道。”張巡官說:“你有沒有見過鍊鐵的人家有一種鐵製的長棍?就是這個。熔爐裡烈火熾熱,鐵水有時沒有熔化,就使用這種鐵棍時常探進爐中去捅火燒,

卻出來,移時又橦猛火了,卻出來,只此是‘叨鐵’也。”言訖而去。胡入室,話於妻子。再三思之,方知諷其每日自入,噇猛火了,卻出來棋也。凡靳食倦客之士,時人多以此諷之。出《玉堂閒話》。

楊 錚

蜀秀才楊錚,錚,音竹觥反,自言楊錚不均,駟馬奔鄭,是以字奔鄭。 行惡思,或故作落韻,或醜穢語,取人笑玩。裝修卷軸,投謁王侯門,到者無不逢迎。雄藩火幕,爭馳車馬迎之。錚每行,僕馬甚盛,平頭騎從騾,攜書袋。偏郡小邑,尤更精意承事之,慮其謗瀆。黔南節度使王茂權,聰明,有文武才。四方負藝之士,罔不集其門。召錚至,飭東閣,盡禮待之。時令貢惡詩,以為歡笑。諸客請召,有不得次者,以為怏怏。茂權一日忽屏從謂之曰:“秀才客子,當州必欲諮留,相伴至罷鎮同歸,可乎?如可,則當奉為卜娶,所居奉留。”錚欣然從之。權令媒氏與問名某氏之屬。至於成迎,筵宴為備焉。仍邀諸從事赴會,錚親見女容質異常端麗。及成禮,遽遭毆辱,左右婢僕,皆是扶同共相毀詈,不勝其苦。乃是茂權詐飭無須少年數輩,皆濃裝豔服以紿之。然後茂權自赴會大笑。此後復就茂權,屢自乞一邑。初有難色,賓從其諮,方許之。遂命給蕳署。及期治行李,擇良日辭謝。本邑迎候人力,自衙門外至通衢。忽有二健步,

之後退出來,過一會兒再用它去捅捅火,再退出來,這就是‘叨鐵’。”說完便走了。胡縣令進到屋裡,把此話說給妻子。再三思考,方明白這是在諷刺自己每天進廚房猛吃一頓,退出來再下棋這件事。當時,凡是有捨不得給客人吃飯而讓人家餓肚疲勞的人,人們都用這句話去諷刺他。出自《玉堂閒話》。

楊 錚

四川有個秀才叫楊錚,錚,音竹觥反,自稱楊錚不均,駟馬奔鄭,故以奔鄭為字。 儘想些壞點子作弄人,或者在詩賦中故意失韻,或者是穢語髒話連篇,拿人開玩笑。拿著自己的書畫作品去拜訪王侯官僚,凡是去的地方,無不隆重迎接。就是那些很有雄威的藩鎮幕府,也是爭相以車馬接迎。他每次出行,僕人和乘馬都裝飾得很華麗,僕人騎騾與他並肩而行,為他帶著裝書的袋子。地處偏僻的郡或小縣,尤其更加精心接待侍候他,主要是怕他進行誹謗和褻瀆。黔南節度使王茂權,很聰明,又是文武全才。四方身負技藝的名士,無不聚集於他的門下。他召見了楊錚,並叫人收拾東閣給他住,以禮相待。時常讓他獻來惡詩,以此作為笑料。其他門客也想被召見,卻排上號,因此很不快活。有一天,茂權忽然屏退隨從對楊錚說:“秀才,本州想要留下你,希望你能伴我到罷任後同歸故里,可以嗎?如果可以,我就給你娶一門親,東閣仍留給你居住。”楊錚欣然從命。於是茂權讓媒人去問清楚女方的姓名宗屬等。到了成親那天,宴席非常豐盛。還邀請了各位佐官從事來參加婚禮,楊錚親眼見過那女子,容貌端莊美麗。可是剛舉行過婚禮,就遭到她的毆打辱罵,而且左右婢僕,都是幫她一起對他進行譭譽謾罵,使他不勝其苦。其實這是茂權讓幾個少年人假扮的,讓他們濃妝豔服以欺騙楊錚。茂權來到,看到這場面只是大笑。此後楊錚多次來找茂權,每次都乞求讓他到一小城去任長官。茂權一開始表示不好辦,後身邊賓客也幫著楊錚,才准許。於是命他到蕳署。楊錚打點了行李,選擇吉日起程告別。那一天,縣城迎接他的人從衙門外一直排到大街上。忽然有兩個人疾步而來,

手執一牒,當街趨拽下馬,奪去中帶,雲:“有府斷,攝官送獄,荷校滅耳!”茂權遂詐作計,贈遺二夫,令脫逃而遁。潛藏旬日,方召出之。軍州大以為笑。出《王氏見聞》。

謝柴書

唐有內大臣學作別紙言語。鳳翔節度使寄柴數車,回書謝雲:“蒙惠也,愚若干。”出《盧氏雜說》。

郡 牧

唐有膏粱子出刺,郡人迎候甚至,前任與之設交代之禮,儀無闕者,二禮生具頭冠禮衣,相其賓主,升降揖讓。而新牧 岏踧踖,斂容低視,不敢正面對禮生。及禮畢,使人再三傳語,慰勞感謝,皆莫涯其意。翌日,於內閣,從禮生從容,生極惶恐,罔知去就。既坐, 蹙低語曰:“賢尊安否?”禮生唯唯。又曰:“頃年營大事時,極煩賢尊心力。”生亦瞢然。及罷,有親知細詢之,乃曰:“此禮生緣方相子弟,昔曾使他家君,是以再三感謝。”且士流中亦有故為輕薄者,亦有昧於菽爽,不能分別者。信而有之。出《玉堂閒話》。

張鹹光

樑龍德年,有貧衣冠張鹹光,遊丐無度。於樑宋之間,復有劉月明者,與鹹光相類。常懷匕箸,每遊貴門,即遭

手中拿著令帖,在大街上當眾把他拖下馬來,奪去他的中帶,說道:“我們有官府的判決書,來拘捕你入獄,要給你帶上刑枷!”這也是王茂權施用的欺騙之計,楊錚給那兩人送了錢物,才脫逃而出。一直潛藏了十天,才叫他出來。軍州人以此為笑料。出自《王氏見聞》。

謝柴書

唐時宮內有個大臣學寫告別話。鳳翔節度使送他幾車柴禾,他回信謝道:“承蒙恩惠,我也愚笨很多。”出自《盧氏雜說》。

郡 牧

唐朝時,有個富豪家的兒子出任刺史,郡城裡很多人都出來迎接,前任刺史為他安排了交接儀式,儀式的程序應有盡有,兩個禮生都按照禮制頭頂禮冠身著禮服,分別相伴賓主,賓主升降進退都以禮作揖讓請。而新上任的刺史像登臨險峰那樣很不安的樣子,他緊繃著臉,眼睛一直看著腳下,不敢正面對著禮生。等到儀式完畢,他派人再三傳話,表示慰勞和感謝,人們都沒有揣度到他是什麼意思。第二天,在官府內,新刺史很從容地跟隨上那個禮生,禮生很惶恐,不知其意。等到坐下,刺史才皺著眉低聲說道:“你家的長輩們可安好?”禮生恭敬地答應著。刺史又道:“近年辦理大事時,煩勞你家長輩用了心力。”此話讓禮生感到糊塗。事後,有親近的人去詳細詢問,他才說:“這個禮生是方相的後輩,以前我家辦喪事曾用過他父親,因此才對他再三感謝。”如今在讀書人之中也有故作輕薄的人,也有愚笨到連菽豆都辨認不出來的人。對於神鬼,你信就有。出自《玉堂閒話》。

張鹹光

後梁朝龍德年間,有一個貧窮的讀書人叫張鹹光,他到處去行乞討食。在樑宋一帶,還有個叫劉月明的,與張鹹光是一樣的人。張鹹光的懷中經常揣著食具,每次到豪門去討要,都要遭到

虐戲。方飧則奪其匕箸,則袖中出而用之。樑駙馬溫積諫議,權判開封府事,鹹光忽遍詣豪門告別,問其所詣,則曰:“往投溫諫議也。”問有何紹介而往,答曰:“頃年大承記錄,此行必厚遇也。大諫嘗制《碣山潛龍宮上梁文》雲:饅頭似碗,胡餅如笠。暢殺劉月明主簿,喜殺張鹹光秀才。以此知必承顧盼。”聞者絕倒。出《玉堂閒話》。

長鬚僧

三蜀有長鬚長老,自言是宰相孔謙子,莫知誰何。不剃髮須,皓然垂腹。擁百餘眾,自江湖入蜀。所在氓俗,瞻駭儀表,爭相騰踐而禮其足。凡所經由,傾城而出,河目海口,人莫之測。至蜀,螺鈸迎焉。先謁樞密使宋光嗣,因問曰:“師何不剃鬚?”答曰:“落髮除煩惱,留髭表丈夫。”宋大恚曰:“吾無髭,豈是老婆耶?”遂揖出,俟剃卻髭,即引朝見。徒眾既多,旬日盤桓,不得已剃髭而入。徒眾恥其失節,悉各散亡。偽蜀主問曰:“遠聞師有長鬚之號,何得如是?”對曰:“臣在江湖,嘗聞陛下已證須陀洹果,是以和須而來;今見陛下將證阿那舍果,是以剃鬚而見。”少主初未喻,首肯之。及近臣解釋,大為歡笑。後住持靜亂寺,數為大眾論訟,有上足,以不謹獲罪。伶人藏柯曲深慕空門,而不知其中猥細。謂是清靜,舍俗落髮。謹事瓶缽,漸見穢濫,

虐待和戲弄。剛要吃飯便搶下他的食具,他便從袖筒裡再拿出一個來用。當聽說駙馬、諫議大夫溫積去主管開封府時,張鹹光便忽然到各豪門貴宅去告別,問他要到哪裡去,他說:“去投奔溫諫議。”問他是由何人介紹而去,他說:“承蒙他近年在文章中提到我,此行必有厚遇。溫諫議曾寫的《碣山潛龍宮上梁文》中說:饅頭似碗,胡餅如斗笠。歡暢死了劉月明主簿,喜歡死了張鹹光秀才。由此可以知道一定會蒙受他的賞賜。”聽到的人笑得直不起腰。出自《玉堂閒話》。

長鬚僧

三蜀有一個長鬍子的老和尚,自稱是宰相孔謙的兒子,沒人知道他到底是誰。因不剃鬍子,長長的白鬍須一直垂到肚子上。有一百多人一直跟隨著他,沿江湖進入蜀地。各地的百姓都爭著來看他不凡的儀表,還爭先恐後地向他行禮膜拜。凡是他所經過的地方,百姓都是傾城而出,他聖賢般的相貌,讓人覺得其深不可測。到了蜀地,吹起螺號、擊響大鈸隆重地迎接他。他先去拜見了樞密使宋光嗣,宋光嗣藉機問他:“大師為何不剃鬍須?”他答道:“落髮除煩惱,留髭表丈夫。”宋光嗣大為惱恨,道:“我就沒有鬍子,難道我是個老太婆嗎?”於是他只好作揖出來,等他剃去鬍子,宋光嗣才會領他入朝拜見蜀主。徒弟們很多,他猶豫徘徊了十來天,實在不得已才剃掉鬍子去覲見。這時,徒弟們因恥於他失去氣節,都各自散去了。偽蜀主問他道:“很早就聽說大師有長鬚的稱號,怎麼這樣了?”他回答道:“臣在江湖上曾聽說陛下已證須陀洹果,所以是留著鬍子來的;現在知道陛下將證阿那舍果,所以就剃掉了鬍子來見。”蜀少主開始沒有聽明白,只是點頭表示同意。等到近臣解釋清楚後,便大笑起來。後來他做了靜亂寺的住持,曾多次為眾人講解佛經,他有一個高徒,因為品行不嚴而獲罪。有一個叫藏柯曲的藝人,很仰慕佛門,但不知道其中的下流事。還以為是清靜之地,便舍俗為僧。他一直是嚴格地按戒律飲食,然而漸漸地發現其中的汙穢和淫濫,

詬詈而出。以袈裟掛於寺門曰:“吾比厭俗塵,投身清潔之地,以滌其業鄣。今大師之門,甚於花柳曲,吾不能為之。”遂復歸於樂籍。蜀人謂師曰:“一事南無,折卻長鬚。”出《王氏見聞》。

道 流

□□□□□任興元節判。離秦州鄉地,未及歲年,忽有來尋師者。齎親表施州刺史劉緘封,衣紫而來,兼言往洋州求索。詢其行止,雲:“某忝竊鄉關之分,先於秦州西升觀,入道多年。”遂沉吟思之,當離鄉日,觀中無此道流,深感其命服所求。其人亦匆匆而過。旬月間,自洋源回,薄有所獲。告辭之意,亦甚揮遽。遂設計延佇,拂榻止之。夜靜,沃以醲醪數甌,然後徐詢之曰:“尊師身邊紫綬,自何而得?宜以直誠相告。”對曰:“此是先和尚命服,傳而衣之。乃是廣修寺著紫僧弟子,師既殂,乃舍空門,投西升觀入道,便以紫衣而服之。”自謂傳得本師衣缽,豈有道士竊衣先和尚紫衣?未之前聞。出《玉堂閒話》。

三妄人

孫光憲在蜀時,曾到資州,見應貞觀李道士。話州有姓趙人,閉關卻掃,以廊廟自期。都虞候閻普敬異之,躬自趨謁。閻魁梧丈夫,趙生迎門,愕眙良久,磬折敘寒溫曰:“伏惟貔貅。”閻乃質於先容者,俾詢之,趙生曰:“若雲熊羆,即須宰相之才,方當此語。閻公止於都頭已來,只銷呼

大罵而走。他把袈裟掛在寺院的大門上說:“我很厭煩俗塵,才親投身於清潔之地,以洗滌那些罪惡。可是今見大師之門,勝過花柳之巷,我再也不能待下去了。”於是又恢復樂籍。蜀人對長老說:“一事無成,還丟了自己那把長鬚。”出自《王氏見聞》。

道 流

□□□□□任興元節度判官。他離開秦州家鄉還不到一年,忽然來了一個尋找師父的人。此人帶了親戚施州刺史劉緘的信件,身著紫色衣服,並說還要到洋州去求化。再問他別的情況,他說:“我有幸愧居於你的家鄉,早些年便到了秦州的西升觀,已入道多年了。”於是節度判官沉吟著回憶,自己離開家鄉的時候,西升觀並沒有這個道士,尤其感到奇怪的是,他身上穿的這件紫色袈裟是從哪裡來的。那個人也只是匆匆而過。可是不到一個月,道士從洋源回來,只是稍有收穫。告辭之意,也很急切。節度判官一再挽留他,打掃好房間讓他住下。夜深人靜,打來幾甌烈酒對飲,後來又慢慢地問道:“尊師身上的紫衣,是從哪裡得到的?請真誠地告訴我。”道士回答說:“這是先和尚的命服,是他傳給我的。我本是廣修寺著紫和尚的弟子,師父死後,我便捨棄空門,投奔西升觀入了道家,因此便穿上了這身紫色衣服。”他自稱是先師傳與了他衣缽,可是哪裡有道士得到和尚師父遺贈的紫衣的?真是前所未聞。出自《玉堂閒話》。

三妄人

孫光憲在蜀地時,曾去過資州,見過應貞觀的李道士。李道士說本州有個姓趙的讀書人,閉門謝客,以朝廷高官為自己的目標。都虞候閻普敬覺得這人很怪,便親自去拜訪他。閻普敬身材魁梧,又很有大丈夫氣概,趙生開門迎接時,驚愕地看了他很久,趙生十分恭敬地寒暄道:“伏惟貔貅。”閻普敬對於這樣的評價有疑問,就派人去問個明白,趙生道:“如說是熊羆,必須是宰相之才,才能用這樣詞語。閻公只不過是個都頭而已了,只配稱

為貔貅。”人聞鹹笑之。又一士自稱張舍人,訴於光憲曰:“兄長以術惑我心神。”憲謂曰:“得非蠱毒厭勝之術耶?”張曰:“非也。乃用鬼谷子捭闔,捭破我心神,至今患心風不禁。”又江陵顏雲,偶收諸葛亮兵書,自言可用十萬軍,吞併四海。每至論兵,必攘袂叱吒,若對大敵。時人謂之“檢譜角觝”也。時有行軍王副使,幽燕舊將,聲聞宇內。顏生候謁,稱是同人,自言大志不伸。喪良友也,每慟哭焉。出《北夢瑣言》。

周韋二子

周韋巽,太尉昭度之子也。尪懦昏鈍,率由婢嫗。仕偽蜀王氏,以事舊優容之,因至卿監。或為同列所譏,雲:“三公門前出死鼠。”巽曰:“死鼠門前出三公。”周即蜀相周博雅之子,為王氏駙馬都尉,性識庸鄙。國亡後,與貧丐者為伍,俾一人先導爵裡於闤闠酒肆,有哀之者,日獲三二百錢,即與其徒飲啖而已。鹹嗟嘆之。出《北夢瑣言》。

不識鏡

有民妻不識鏡,夫市之而歸。妻取照之,驚告其母曰:“某郎又索一婦歸也。”其母亦照曰:“又領親家母來也。”出《笑林》。

齧 鼻

甲與乙鬥爭,甲齧下乙鼻,官吏欲斷之,甲稱乙自齧落,

為貔貅。”人們聽說後都笑了。又有一個人,自稱張舍人,他告訴孫光憲說:“兄長用法術迷惑我的心神。”孫光憲問他:“是不是用蠱毒或者詛咒之術?”張舍人說:“不是。他是用鬼谷子的捭闔法扯破我的心神,直到現在仍患有心風不禁症。”還有個人,是江陵的顏雲,偶然得到一本諸葛亮的兵書,便自言可用十萬兵吞併天下。每次談論到兵法,必會挽起袖子大喊大叫,如臨大敵。當時人們都說他是“檢譜角觝”。當時有一位行軍王副使,是幽燕一帶的老將領,聲望傳遍天下。顏雲曾去拜訪過,聲稱與人家志同道合,說只可惜自己空有大志而沒有機會伸展。王副使死後,他覺得自己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經常悲痛地大哭。出自《北夢瑣言》。

周韋二子

周韋巽,是太尉周昭度的兒子。懦弱愚鈍,做任何事都聽從婢女的。他在偽蜀主的朝廷做官,因他過去侍奉過偽蜀主而有老交情,偽蜀主對他很寬容,因此官至卿監。同僚中有人諷刺他說:“三公門前出死鼠。”他卻回擊說:“死鼠門前出三公。”還有個姓周的人,是偽蜀宰相周博雅的兒子,還是偽蜀主的駙馬都尉,此人庸俗鄙賤。偽蜀國滅亡後,他便與乞丐為伍,由一個丐頭帶領著,到那些店鋪、茶樓、酒肆去求乞,有憐憫他們的,就會施捨些錢財,每天可得二三百錢,然後就與他的那幫難兄難弟們去大吃大喝一頓。人們對他都感嘆不已。出自《北夢瑣言》。

不識鏡

有個人的妻了不認得鏡子,丈夫買了一個拿回來。妻子拿過來一照,吃驚地告訴她的母親說:“我丈夫又取回來一個媳婦。”她母親也去照了照,說道:“還把親家母領來了。”出自《笑林》。

齧 鼻

甲與乙兩人打架,甲把乙的鼻子咬壞了,兩人吵到官府,有個官吏正想要給他們斷案,甲卻說是乙自己咬壞了鼻子嫁禍他,

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豈能就齧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齧之。”出《笑林》。

助喪禮

有人弔喪,並欲齎物助之,問人可與何等物。答曰:“錢布帛。任君所有爾。”因齎大豆一斛,置孝子前,謂曰:“無可有,以大豆一斛相助。”孝子哭孤窮奈何,曰:“造豉。”孝子又哭孤窮,曰:“適得便窮,更送一石。”出《笑林》。

外學歸

甲父母在,出學三年而歸,舅氏問其學何得,並序別父久。乃答曰:“渭陽之思,過於秦康。”既而父數之:“爾學奚益?”答曰:“少失過庭之訓,故學無益。”出《笑林》。

行 吊

傖人慾相共弔喪,各不知儀,一人言粗習,謂同伴曰:“汝隨我舉止。”既至喪所,舊習者在前,伏席上,餘者一一相髡於背。而為首者,以足觸詈曰:“痴物!”諸人亦為儀當爾,各以足相踏曰:“痴物!”最後者近孝子,亦踏孝子而曰:“痴物!”出《笑林》。

痴 婿

有痴婿,婦翁死,婦教以行吊禮。於路值水,乃脫襪

官吏說:“人的鼻子在高處,而嘴在低處,怎麼能夠咬到它呢?”甲說:“他是登上床去咬的。”出自《笑林》。

助喪禮

有個人要去弔喪,並想要送些禮物幫助他們,向別人打聽可以送些什麼東西。別人告訴他:“錢或者布帛,不管任何東西只要你有都可。”於是送去一斛大豆,放在孝子面前,對孝子說:“沒有可以拿的,送一斛大豆幫幫你吧。”孝子哭述自己的貧窮,並說不知道這大豆有什麼用處,那人說:“你可以做豆豉。”可孝子還哭訴窮困,那人道:“你這樣窮困,我再送一石大豆給你。”出自《笑林》。

外學歸

某人的父母都在世,去外地學習了三年回來,舅舅問他這三年學習有什麼收穫,並說了一些他離家太久的話。他回答道:“對舅舅的思念,超過秦康公。”接著父親一一列舉了他的不是,並問道:“你都學到了什麼有益的東西?”他回答說:“小時候得不到父教,所以學業沒有長進。”出自《笑林》。

行 吊

幾個粗人要一起去弔喪,可是誰也不懂得弔喪的禮節,其中有一人說自己略懂一些,便對同伴們說:“你們都隨著我做就行了。”到了辦喪事的人家後,那個人走在最前面,他先趴在席子上,其餘的人也隨著他依次趴在後面,那個人用腳蹬了後邊的人一下罵道:“蠢物!”大家都以為禮節就該是這樣,每個人都蹬了一腳後邊的人道:“蠢物!”最後邊的人緊挨著孝子,也蹬孝子一腳說:“蠢物!”出自《笑林》。

痴 婿

有一個傻女婿,他的岳父去世了,他要去弔喪,媳婦怕他出錯,在家仔細地把弔喪禮節教給他。路上遇河,他就脫襪子

而渡,惟遺一襪。又睹林中鳩鳴雲:“ 鴣。”而私誦之,都忘吊禮。及至,乃以有襪一足立,而縮其跣者,但云:“ 鴣。”孝子皆笑。又曰:“莫笑莫笑,如拾得襪,即還我。”出《笑林》。

魯人執竿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出《笑林》。

齊人學瑟

齊人就趙人學瑟,因之先調,膠柱而歸,三年不成一曲。齊人怪之,有從趙來者,問其意,方知向人之愚。出《笑林》。

市 馬

洛中有大寮,世籍膏粱,不分牝牡。偶市一馬,都莫知其妍媸。為駔儈所欺曰:“此馬不唯馴良,齒及二十餘歲,合直兩馬之資。況行不動塵,可謂馴良之甚也。”遂多金以市之。儈既倍獲利,臨去又曰:“此馬兼有榲桲牙出也。”於是大喜。詰旦乘出,如鵝鴨之行。及至家,矜衒曰:“此馬不唯馴熟,兼饒得果子牙兩所。”復召儈,別贈二十。出《玉堂閒話》。

蹚過去,可是不慎丟了一隻。他又看到林子裡的鳩鳥在“ 鴣”地叫,就默默地記住鳥的叫聲,而把弔孝的禮節全忘光了。到了丈人家,他便用穿著襪子的那隻腳站地,把沒穿襪子的那隻腳縮起來,只是說:“ 鴣。”孝子們也都笑了。可他還一本正經地說道:“不要笑,不要笑,如果有人拾到我的襪子,就快點兒還給我。”出自《笑林》。

魯人執竿

魯地有一人要拿長木杆進城門,一開始是豎著拿,怎麼也進不去,後來又橫著拿,也是進不去。他實在想不出什麼辦法了。一會兒過來一個老頭對他說:“我倒不是聖人,但是見的事很多了。你為什麼不把它用鋸從中間截斷再進啊?”於是那人就依照老人說的把木杆截斷了。出自《笑林》。

齊人學瑟

一個齊人跟一個趙人學彈瑟,他為了記住先前的調子,就把調節音調的鈕柱用膠粘死而回來,回來後三年彈不成一首曲子。齊人十分奇怪,有從趙地來的人,就去問了問怎麼回事,這才知道跟前這個人是何等愚笨。出自《笑林》。

市 馬

洛陽城裡有個大官,世代都是富豪,分不清牲畜的公母。偶然間買了一匹馬,卻不知道這馬的好壞。當時馬販子欺騙他說:“這匹馬不僅十分馴良,而且牙口才二十多歲,合起來能值兩匹馬的價錢。何況走起路來一點也不會揚起灰塵,可以說是馴良得很。”於是便以大價錢買下。馬販子也獲得了成倍的利錢,臨走時馬販子又說:“這馬還生了兩顆果子牙。”於是他非常高興。第二天早晨他騎上這匹馬出去,走起路來簡直像鵝鴨一樣。回到家裡,他炫耀道:“這馬不光是馴良,還多兩顆果子牙。”於是又把馬販子找來,另贈送二十錢。出自《玉堂閒話》。

昭應書生

唐有德音,搜訪懷才抱器不求聞達者。有人於昭應,逢一書人,奔馳入京。問求何事,答曰:“將應不求聞達科。”出《因話錄》。

昭應書生

唐朝時,皇帝頒下恩詔,要遍訪那些懷才抱器而又不求聞達於世的人。有人在昭應遇到一個書生,快馬奔馳進入京城。問他來京有何事,他說:“我是來應試‘不求聞達’科的。”出自《因話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