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二百六十一 嗤鄙四
張茂昭 王 播 李秀才 姓嚴人 王初昆弟
李 據 教坊人 南海祭文宣王 太常寺
柳氏婢 韓 昶 王智興 韋氏子 令狐綯
鄭 光 鄭 畋 盧 攜 鄭 綮 鄭 準
張氏子 劉義方 鄭群玉 梅權衡 李雲翰
張茂昭
唐張茂昭為節鎮,頻吃人肉。及除統軍,到京,班中有人問曰:“聞尚書在鎮好人肉,虛實?”昭笑曰:“人肉腥而且䏰,爭堪吃。”出《盧氏雜說》。
王 播
唐淮南節度王播,以錢十萬貫,賂遺恩倖,以圖內授。諫議大夫獨孤朗、張仲方,起居郎孔敏行、柳公權,起居舍人宋申錫,補闕韋仁實、劉敦儒,拾遺李景讓、薛延□等數人,前一日,詣延英抗論其事。後之賄遷,其徒實繁,自外官至內學士、三司使,皆有定價,因此致位者不少。近有縣令、錄事參軍,亦列肆鬻之。至有白身便為宰守者。然所至多為四方諸侯不放上,有以知其來也。俾不遵王命,抑
張茂昭
唐朝張茂昭為節度使,常吃人肉。等到被任命為統軍來到京城,同僚中有人問:“聽說尚書在節鎮時喜歡吃人肉,是真是假?”張茂昭笑著說:“人肉又腥又膩,怎能吃。”出自《盧氏雜說》。
王 播
唐朝時,淮南節度使王播用十萬貫錢賄賂皇上寵幸的近臣,想調到中央做官。諫議大夫獨孤郎、張仲方,起居郎孔敏行、柳公權,起居舍人宋中錫,補闕韋仁實、劉敦儒,拾遺李景讓、薛延□等數人,前一天,已在延英殿爭論過這件事。而後送錢授官,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從外官到內學士、三司使等,都有定價,因此得到官位的人不在少數。近來還有縣令、錄事參軍這些官職,也定價出賣。以致竟有未經科舉也沒有官資的白丁便一下子當了縣宰郡守的。但是這種人到地方去任職,常常都受到冷遇,因為都知道他們的來歷。因而不遵守王命的事也時有發生,這是
有由焉。豈時之重利耶?而諫省任非其人耶?未嘗以一字整頓頹綱。深所未諭。出《盧氏雜說》。
李秀才
唐郎中李播典蘄州日,有李生稱舉子來謁。會播有疾病,子弟見之,覽所投詩卷,鹹播之詩也。既退,呈於播,驚曰:“此昔應舉時所行卷也,唯易其名矣。”明日,遣其子邀李生,從容詰之曰:“奉大人諮問,此卷莫非秀才有制乎?”李生聞語,色已變曰:“是吾平生苦心所著,非謬也。”子又曰:“此是大人文戰時卷也,兼箋翰未更,卻請秀才不妄言。”遽曰:“某向來誠為誑耳,二十年前,實於京輦書肆中,以百錢贖得,殊不知是賢尊郎中佳制,下情不勝恐悚。”子復聞於播,笑曰:“此蓋無能之輩耳,亦何怪乎。飢窮若是,實可哀也。”遂沾以生餼,令子延食於書齋。數日後,辭他適,遺之縑繒。是日播方引見。李生拜謝前事畢,又云:“某執郎中盛卷,遊於江淮間,已二十載矣。今欲希見惠,可乎?所貴光揚旅寓。”播曰:“此乃某昔歲未成事所懷之者,今日老為郡牧,無用處,便奉獻可矣。”亦無愧色,旋置袖中。播又曰:“秀才今擬何之?”生雲:“將往江陵,謁表丈盧尚書耳。”播曰:“賢表丈任何官?”曰:“見為荊南節度使。”播曰:“名何也?”對曰:“名弘宣。”播拍手大笑曰:“秀才又錯也,荊門盧尚書,是某親表丈。”生慚悸失次,乃復進曰:“誠君郎中之言,則並荊南表丈,一時曲取。”於是再拜
有一定因果關係的。難道是那時的人太重利了?難道諫省所任非人?不然,為什麼沒有任何行動整頓綱紀。實在讓人不明白。出自《盧氏雜說》。
李秀才
唐朝的郎中李播在蘄州任職時,有一個姓李的舉子來拜見。正巧李播有病,子弟們會見了他,看過他拿來的詩卷,上面全是李播的詩。這位李秀才走後,他們把詩稿拿給李播看,李播驚訝地說:“這都是我當年應舉時的答卷啊,只是改了人名。”第二天,李播讓兒子去邀請李秀才,李播的兒子向李秀才追問道:“我父親讓我問一下,這些詩是不是秀才寫的?”李秀才聽到此話,臉色已變,道:“這是我平生用盡苦心才寫出來的,不會有錯。”李播的兒子又道:“這是我父親參加考試時的答卷,而紙張筆跡都沒有更改,還是請秀才不要再胡言了。”李秀才馬上說:“我之前確實是欺騙你了,二十年前,我在京城的書店以一百錢買到這些,真不知是你父親的佳作,我的心情不勝恐慌。”李播的兒子又把這些說給父親聽,李播笑道:“此人大概是個無能之輩,也沒什麼可責怪的。飢餓窮困到這樣,實在可悲啊。”於是送了些糧食給他,並讓兒子在書房設宴招待他。幾天以後,告別去他處,又送他一些絲綢。這天李播才接見了他。李秀才拜謝了前邊的事之後又道:“我拿著郎中的卷子,遊歷於江淮之間,已有二十年了。今希望能贈送給我,可以嗎?也使它的光彩能發揚於旅途。”李播道:“這還是我從前未成事時的胸懷和志向,如今年老又做了郡牧,已沒有用處了,就送與你吧。”李秀才竟毫無愧色,旋即放於袖筒裡。李播又問道:“秀才打算到哪裡去?”李秀才說:“想到江陵去拜見表丈盧尚書。”李播道:“你表丈任什麼官職?”李秀才道:“現為荊南節度使。”李播道:“叫什麼名字?”李秀才答道:“名叫弘宣。”李播拍手大笑道:“秀才又錯了,荊門盧尚書是我的親表丈。”李秀才慚愧恐懼而語無倫次,又進一步說道:“郎中的話是對的,那是你和我共同的荊南表丈,剛才我是曲意取悅。”於是拜了兩拜
而走出。播嘆曰:“世上有如此人耶!”蘄間悉話為笑端。出《大唐新語》。
姓嚴人
唐京兆尹龐嚴,及第後,從事壽春。有江淮舉人姓嚴,是登科記誤本,倒書龐嚴姓名,遂賃舟丐食就謁。時郡中止有一判官,亦更不問其氏,便詣門投刺,稱從侄。龐之族人甚少,覽刺極喜,延納勤勤,款曲同食。語及族人,都非龐氏之事,龐方訝之。因問:“至竟郎君何姓?”曰:“某姓嚴。”龐撫掌大笑曰:“君誤矣!嚴自名嚴,預君何事?”揮之令去,而猶自謂不誤,從容而退。出《因話錄》。
王初昆弟
唐長慶太和中,王初、王哲,俱中科名。其父仲舒顯於時。二子初宦,不為祕書省官,以家諱故也。既而私相議曰:“若遵典禮避私諱,而吾昆弟不得為中書舍人、中書侍郎、列部尚書。”乃相與改諱,只言仲字可矣。又為宣武軍堂書記,識者曰:“二子逆天忤神,不永。”未幾相次殞謝。出《獨異志》。
李 據
唐李據,宰相絳之侄。生綺紈間,曾不知書,門蔭調補澠池丞。因歲節,索魚不得,怒追漁師,雲:“緣獺暴,不敢打魚。”判雲:“俯臨新歲,猛獸驚人,漁網至寬,疏而不漏。放。”
就走出去了。李播感嘆道:“世上竟有這樣的人!”蘄州都把此事作為笑談。出自《大唐新語》。
姓嚴人
唐朝時,京兆尹龐嚴,中選後到壽春任職。可是在登科的記錄簿上發生了錯誤,把龐嚴的姓名顛倒寫了,由於這個原因,有個姓嚴的江淮舉人,便租了一條船一路討飯來拜見他。當時郡府中只有一個判官在那裡,也不問那個人的姓氏,便到龐嚴那裡去送名帖,說這個人是他的從侄。龐嚴同族的人很少,看過名帖很高興,於是頻頻地邀請送禮,殷勤地招待他一起吃飯。然而講起家族中的人時,那個人說的都不是龐家人的事,龐嚴有些詫異。於是問道:“你到底姓什麼?”那人說:“我姓嚴。”龐嚴拍掌大笑說:“你錯了!我的名字叫嚴,與你有什麼關係?”揮手讓姓嚴的人出去,而姓嚴的人仍說自己沒錯,從容而去。出自《因話錄 》
王初昆弟
唐朝的長慶、太和年間,王初、王哲兄弟倆先後中舉登科。他們的父親王仲舒在當時名聲顯赫。兩個兒子最初做官,都不在祕書省任職,這是因為家諱的原因。因此兄弟倆私下商議道:“如果遵守典章禮制迴避名諱的話,那麼我們兄弟就不能做中書舍人、中書侍郎及各部尚書了。”於是改諱,只說父名諱一個仲字。以後他們兄弟中有人當了宣武軍堂書記,認識他們的人說:“仲舒的兩個兒子違背天道觸犯神靈,不會活長久的。”沒過多久,兩人相繼死去。出自《獨異志》。
李 據
唐代人李據,是宰相李絳的侄子。生於貴族之家,又不讀書,因門蔭當了澠池縣丞。因過年時沒有要到魚,怒氣衝衝,追問漁父,漁人回覆道:“因為獺凶暴,不敢去打魚。”李據裁斷道:“新春來到,猛獸驚擾百姓。漁網是很寬,但疏而不漏。驅逐。”
又祗承人請假,狀後判雲:“白日黃昏須到,夜即平明放歸。”祗承人竟不敢去。又判決祗承人:“如此痴頑,豈合吃杖,決五下。”人有語曰:“豈合吃杖,不合決他。”李曰:“公何會,‘豈’是助語,共之乎者也何別。”出《盧氏雜說》。
教坊人
唐有人衣緋,於中書門候宰相求官。人問前任,答曰:“屬教坊,作西方師子左腳來三十年。”出《盧氏雜說》。
南海祭文宣王
自廣南祭海十數州,多不立文宣王廟。有刺史不知禮,將釋奠。即署一胥吏為文宣王亞聖,鞠躬候於門外。或進止不如儀,即判雲:“文宣、亞聖決若干下。”出《嶺南異物志》。
太常寺
唐有判太常寺,行事禮官祭圓丘,至時不到者,判雲:“太常大寺,實自伽藍。圓丘小僧,不合無禮。”出《傳載》。
柳氏婢
唐僕射柳仲郢鎮郪城,有婢失意,於成都鬻之。刺史蓋巨源西川大校,累典支郡,居苦竹溪。女儈以婢導,以巨源嘗其技巧。他日,巨源窗窺,柳婢侍左。通衢有鬻綾羅者,召之就宅。蓋於束縑內,選擇邊幅,舒捲掠之,第其厚薄,
又有一次,一個雜役要請假,他在假條的下邊批覆道:“白日黃昏須到,夜即平明放歸。”雜役最終不敢走。於是他又裁決道:“如此愚頑,豈(哪裡)合(應該)吃杖,判定五下!”有人告訴他:“豈合吃杖,就是不應該判定杖打。”李據道:“你懂什麼,‘豈’是助詞,與之乎者也一樣,它們哪裡有什麼差別。”出自《盧氏雜說》。
教坊人
唐朝時,有個人身穿紅色衣裳在中書省等候宰相,想要求個官做。有人問他以前任過何職,他答道:“以前在教坊,專門扮演西方獅子的左腳,幹了三十年。”出自《盧氏雜說》。
南海祭文宣王
在廣南沿海有十幾個州只祭海,一般都不修孔廟。有一個州刺史不懂這裡的禮俗,要設饌餚祭奠孔聖人。他安排了一個小官吏充當文宣王、亞聖,恭敬地守候在門外。有的人來祭祀時舉止不合禮制,刺史就判定道:“由文宣王、亞聖決定杖責若干下。”出自《嶺南異物志》。
太常寺
唐朝判太常寺官員,作為行事禮官去祭祀圓丘,對於屆時未到的人,他裁斷道:“太常是個大機構,也等於是個大寺廟。而圓丘不過是個小僧,不能無禮。”出自《傳載》。
柳氏婢
唐朝時,僕射柳仲郢鎮守郪城,他有一個女婢使用著不可心,便把她賣到成都。刺史蓋巨源原是西川的一名大校,在好幾個郡做過長官,居住於苦竹溪。女人販子把女婢帶到其家,讓巨源來評品她侍候人的技藝。有一天,蓋巨源站在家中向外看,女僕侍候其左右。大街上恰有一個賣綢緞的,蓋巨源就把他叫進宅屋來。蓋巨源在那些綢緞中挑挑揀揀,打開卷起,評價厚薄,
酬酢可否。柳婢失聲而僕,似中風,命扶之而去,都無言語,但令還女儈家。翌日而瘳,詰其所苦,青衣曰:“某雖賤人,曾為僕射婢,死則死矣,安能事賣綾絹牙郎乎!”蜀都聞之,皆嗟嘆世族之家,率由禮則。出《北夢瑣言》。
韓 昶
唐韓昶,名父之子也。雖教有義方,而性頗闇劣,嘗為集賢校理。史傳中有說金根車處,皆臆斷之曰:“豈其誤歟,必金銀車。”悉改根字為銀字。至除拾遺,果為諫院不受。
王智興
唐王智興為汴師,有舉人投謁。便□詩卷智興□□□□□□子謂鶴膝也遂善待之。兼□□□□□□□□□□□□書舉子明年落第,智興極怒。□□□應□官□□□□□□士□有得者以其例大故□□□□□舉□□□□□□汴州一日致宴。忽□秀才□□□□□□□□□□□□飲□冬必更奉薦□□□□□□□□□□□□□明□見諸判官曰智興咬□□□□□□□□□□□□□□□□□□□□□□□□□□□□□□□□□
韋氏子
□□□□□微□侄流□□□□□□□□□□□□□□□□□□□□衣裳滿身□□□□□□□□□□□□□□□□□□□微召前□□□□□□□□□□□□□□□□□□□□□劄□□□□□□□□□□□□□□□□□□而□顯曰□□□□□□□□□□□□□□□□□□詩□□
討價還價。柳家婢女突然失聲大叫仆倒在地上,看著像中風了一樣,他趕緊讓人攙扶出去,再也沒說什麼,只是命令將女婢退回女人販子家。第二天,那女婢病好了,人們追問她昨天有什麼苦處,女婢道:“我雖是下賤人,可畢竟曾是僕射家的女僕,死也就死了吧,怎麼能去侍候一個賣綢緞的小販子呢!”成都的人們聽說這件事之後,都感嘆這些世代顯貴的家族,竟是這樣遵循墨守禮制。出自《北夢瑣言》。
韓 昶
唐時的韓昶,父親是有名的韓愈。雖家教頗有方,但他生性頑劣,曾經做過集賢院校理。他看到書上有“金根車”的記錄,便想當然認為:“一定是作者筆誤,應為金銀車。”便把根全部改成了銀。後來被任命為拾遺,但諫院堅決不肯接受。
王智興
韋氏子
□□□□□□□□□□□□
令狐綯
宣宗以政事委令狐綯,君臣道契,人無間然。舍人劉蛻者,每訐其短,密奏之。宣宗留中,但以其事規於令狐綯,而不言其失。其間以丞相子不拔解就試疏,略雲“號曰無解進士”。又以子弟納賄疏雲:“白日之下,見金而不見人。”令狐憾之,乃俾一人為其書吏,謹事之。劉託以腹心,都不疑慮,因為經業舉人致名第,受賂十萬,為此吏所告,由是貶焉。君子曰:“彭城公將欲律人,先須潔己。安有自負髒汙,而發人之短乎?宜其不躋大位也。”先是令狐自以單族,每欲繁其宗,與崔、盧抗衡,凡是當家,率皆引進,皇籍有不得官者,欲進狀,請改姓令狐,時人以此少之。出《北夢瑣言》。
鄭 光
唐鄭光除河中節度。宣宗問曰:“卿在鳳翔,判官是何人?”光曰:“馮三。”上不之會。樞密使奏曰:“是馮袞,臣曾充使至彼,知之。”上曰:“便與馮三為副使。”及罷河中歸,又詔對,上曰:“卿在河中事大好。”光對曰:“臣須開始得。”又更對他事,曰:“不得,臣須裂始得。”上大笑。後朝臣每遇延英,入閣候對,多以“開始”為號。時裴思謙郎中為節判,頃客於河中,到使院,裴曰:“某在身官爵,為尚書削盡。”皆謂不以本官呼之。光在河中時,遇國忌行香,
令狐綯
唐宣宗把朝中的政務大事委託給令狐綯,君臣之間很投合,密切無間。舍人劉蛻經常揭發令狐綯的短處,寫了奏章祕密地交給皇上。宣宗扣留未發,就事論事地告誡令狐綯,也不追究他的過失。密奏中有揭發宰相令狐綯的兒子未經地方選拔而直接參加科舉考試的事,被人稱為“無解進士”。還有他的子弟受賄的事,說:“白日之下,見金而不見人。”令狐綯對此事懷恨在心,於是派了一人去當劉蛻的書吏,叮囑他謹慎行事。劉蛻把此人當作心腹,毫不懷疑,後來劉蛻幫一個經業舉人中選並受賄十萬,被這個書吏告發,因此被貶職。君子曰:“彭城公將欲律人,先須潔己。哪裡有自身都不乾淨,還要揭發別人短處的?難怪其升不到高位。”那時令狐在朝中只是單族,他常常想要把令狐家族繁盛起來,好跟崔、盧家族抗衡,因此凡是本家族的人,他都引薦到朝廷,甚至皇族中有未得到官的,想要向上申訴,也要改姓令狐,因此當時很多人瞧不起令狐綯。出自《北夢瑣言》。
鄭 光
唐朝時,鄭光被授予河中節度使。宣宗問道:“你在鳳翔,判官是誰?”鄭光說:“馮三。”皇上未會見過這個人。樞密使奏道:“是馮兗,我曾出使到過那裡,知道此事。”皇上道:“那就任馮三為節度副使吧。”等到鄭光罷任河中回朝,宣宗又召見他來問話,皇上說:“你在河中期間事情都辦得很好。”鄭光答道:“臣剛開始有些眉目。”又換答別的事,鄭光說:“不得,臣還沒開始辦。”皇上大笑。後來朝臣們每逢去延英殿,入殿等候與皇上對話,多以“開始”為代稱。當時裴思謙郎中在某節度使處任判官,不久也客居於河中,後到使院任職,裴思謙說:“我身上的官職,都被鄭尚書削除乾淨了。”因為鄭光從來不用官爵與他打招呼。因此人們都不以本官職稱呼他。鄭光在河中時,遇上國忌日到寺中上香,
便為判官及屈諸客就寺宴飲。徵令,時薛起居保遜,為客在坐。光把酒曰:“某改令,身上取果子名。”雲:“膍臍。”他人皆尋思不得,至薛還令,雲:“腳杏。”滿座大笑。出《盧氏雜說》。
鄭畋 盧攜
唐宰相鄭畋、盧攜親表,同在中書,因公事不協,更相詬詈,乃至以硯相擲,時人謂宰相鬥擊。以此俱出官。出《北夢瑣言》。
鄭 綮
唐宰相鄭綮雖有詩名,本無廊廟之望。時王綱已紊,四方多故,才既無取,言必依違。太原兵至渭北,天子震恐,渴求破賊術。綮奏:“請於文宣王諡號中加一‘哲’字。”率此類也。同列以其忝竊,每譏侮之。出《北夢瑣言》。
鄭 準
唐滎陽鄭准以文筆依荊州成汭。常欲自比陳、阮,集其所作為十卷,號《劉表軍書》。而辭體不雅,至如祝朝貴書雲:“中書舍人草麻,通事舍人曰可。”又賀襄州趙洪嗣襲書雲:“不沐浴佩玉為石祁兆,不登山取符而無恤封。”是顯言其庶賤也。應舉日詩卷,題《水牛》曰:“護犢橫身立,逢人揭尾跳。”朝士以為大笑。出《北夢瑣言》。
便在寺中同判官及客人設宴飲酒。席上行酒令,當時起居舍人薛保遜作為客人也在席上。鄭光舉杯說:“我來出令,這酒令的二字取自身體,又要和水果有關。”鄭光先說:“膍臍。”別人都想不出,輪到薛保遜還令時說:“腳杏。”滿座大笑。出自《盧氏雜說》。
鄭畋 盧攜
唐朝時,宰相鄭畋和盧攜是親表兄弟,同在中書省,因公事不和,一再互相大罵,以至拋硯相擊,當時人們說他們是宰相鬥擊。他們因此都被貶出京城。出自《北夢瑣言》。
鄭 綮
唐朝時的宰相鄭綮,雖然詩很有名氣,但本來也沒有希望在朝廷擔任要職。當時的王法朝綱已經紊亂,天下多事,人才無處選取,奉行命令陽奉陰違,如此才給了鄭綮機會。太原方面兵至渭北時,天子十分恐懼,渴求破敵良策。鄭綮啟奏道:“請於文宣王(孔子)的諡號中加上一個‘哲’字。”都是些此類事情。同僚們都認為他很不稱職,經常譏諷侮辱他。出自《北夢瑣言》。
鄭 準
唐朝滎陽人鄭準,因文筆不錯做了荊州成汭的門客。他常想將自己比作陳平、阮籍一類的人物,把自己的作品收集起來裝訂成十卷,稱名為《劉表軍書》。然而文章很不雅,如在祝頌朝中貴要的書札中寫道:“中書舍人不過是個草擬詔書的人,而通事舍人只是在有來進謁或朝貢的使節時說句‘可’。”又還在祝賀襄州趙洪世襲官職的賀書中寫道:“不沐浴佩玉為石祁兆,不登山取符而無恤封。”這是明顯地說他身份卑微。參加科舉考試時,寫了一首《水牛》詩,詩道:“護犢橫身立,逢人揭尾跳。”朝官們因此而大笑。出自《北夢瑣言》。
張氏子
唐張裼有五子,文蔚、彝、憲、濟美、仁龜,皆有名第,至宰輔丞郎。一子忘其名,少年聞說,壁魚入道經函中,因蠹蝕神仙字,身有五色,人能取壁魚吞之,以致神仙而上升。張子感之,乃書神仙字,碎剪置於瓶中,捉壁魚以投之,冀其蠹蝕,亦欲吞之,遂成心疾。每一發,竟月不食,言詞粗穢,都無所避。其家扃閉而守之,候其愈,既如常。而倍食一月食料,須品味而飫之。歲久方卒。是知心靈物也,一傷神氣,善猶不可,況為惡乎?即劉 吞人,張子吞神仙,善惡不同,其傷一也。出《北夢瑣言》。
劉義方
唐劉義方,東府解試《貂蟬冠賦》,韻腳以“審之厚薄”。義方賦成雲:“某於厚字韻,有一聯破的。”乃吟曰:“懸之於壁,有類乎兜鍪。戴之於頭,又同乎席帽。莫後反。 ”無不以為歡笑。
鄭群玉
唐東市鐵行,有範生,卜舉人連中成敗,每卦一縑。秀才鄭群玉短於呈試,家寄海濱,頗有生涯,獻賦之來,下視同輩,意在必取,僕馬鮮華。遂齎緡三千,並江南所出,詣範生。範喜於異禮,卦成乃曰:“秀才萬全矣。”群玉之氣益高。比入試,又多齎珍品,烹之坐享,以至繼燭。
張氏子
唐朝人張裼,有五個兒子,他們叫張文蔚、張彝、張憲、張濟美和張仁龜,都先後應試及第,官至宰、輔、丞、郎等。其中有一個兒子,名字不詳,少年時聽說,蠹蟲鑽進裝道經的套子時,因唆食了神仙二字,身上會出現五種顏色,人要能捉取蠹蟲吃掉,就能成為神仙上天。張裼的這個兒子對此很動心,於是就寫了神仙二字,剪碎後放到瓶子裡,又捉了只蠹蟲放進去,希望它能唆食二字,然後他好吞了蠹蟲,此事使他得了心病。每一發作,竟一個月不吃飯,而且語言粗魯骯髒,不知避諱。他的家人只好把門緊緊關上守著他,等到痊癒,一切就像往常。可是卻吃得特別多,是一個月的好幾倍,而且什麼東西都要吃個飽。這樣一直過了許多年才死去。因此能知道心是一種靈物,一旦傷了神氣,即使是善念都不可,更何況是惡念?這就是所謂劉 吞人,張子吞神仙,他們雖善惡不同,但傷害都是一樣的。出自《北夢瑣言》。
劉義方
唐朝劉義方,去參加東府舉行的考試,試題是《貂蟬冠賦》,韻腳為“審之厚薄”。劉義方寫完賦之後對人說:“我用的是‘厚’字韻,用一聯就切中要害。”於是他吟詠道:“懸之於壁,有類乎兜鍪。戴之於頭,又同乎席帽。莫後反。 ”人們無不大笑。
鄭群玉
唐朝時,長安東市的鐵行中有個範生,專能占卜舉人應試的成敗,每卦收一匹絹。有個秀才鄭群玉不擅長寫文狀(舊時應試人先要交一份本人寫的文狀,以用來與試卷的筆跡對照而區別真偽),家住在海濱,很富有,這次來獻賦,傲視同輩,意在必取,僕人車馬鮮豔華麗。帶錢三千緡和江南土特產到了範生那裡。範生看他送了那麼多的貴重禮物很高興,卦成之後範生道:“秀才應舉萬無一失了!”這使群玉的傲氣更加高漲。到了考試那天,他又帶足了珍饈,只是坐在那裡享受美味,一直到掌燈時刻。
見諸會賦,多有寫淨者,乃步於庭曰:“吾今下筆,一字不得生。鐵行範生,須一打二十。”突明,竟掣白而去。出《乾 子》。
梅權衡
唐梅權衡,吳人也。入試不持書策,人皆謂奇才。及府題出《青玉案賦》,以“油然易直子諒之心”為韻,場中競講論如何押“諒”字。權衡於庭樹下,以短棰畫地起草。日晡,權衡詩賦成。張季遐前趨,請權衡所納賦押“諒”字,以為師模。權衡乃大言曰:“押字須商量,爭應進士舉?”季遐且謙以薄劣,乃率數十人請益。權衡曰:“此韻難押,諸公且廳上坐,聽某押處解否。”遂朗吟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諒。犬蹲其傍,鴟拂其上。”權衡又講:“青玉案者,是食案,所以言犬蹲其傍,鴟拂其上也。”眾大笑。出《乾 子》。
李雲翰
周鹹通中,舉人李雲翰行《口脂賦》,又羅虯詩云:“窗前遠岫懸生碧,簾外殘霞掛熟紅。”又李罕《披雲霧見青天》詩:“顏回似青天。”皆遭主司庭責面遣。舉子中有每年撰無名子。前有舉人露布,后皇甫鬆作《齊夔凌纂要》,又李雲翰作《吳王□□李謁天帝記》,無名子。蕭相知舉年,裴裕所制尤名,近千餘首,裕遂罷舉。是年,盧庸連旁文宣王廟前哭半日。
看見大多數人都答完了試卷,他便走出考場到庭院中說道:“我今天握筆,連一個字也寫不出來。鐵行範生,該打你二十大板。”忽然好像明白了什麼,竟然拿著白卷走了。出自《乾 子》。
梅權衡
唐朝時有個叫梅權衡的,是吳地人。入場考試不帶書冊,人們都稱他是奇才。等到試題出來,作《青玉案賦》,以“油然易直子諒之心”為韻,考場內紛紛議論如何押“諒”字韻。權衡便在院庭的樹下用短鞭畫地起草。傍晚,權衡的詩賦就寫出來了。張季遐走到他跟前,請權衡講講在他的賦中怎樣押“諒”字韻,願以他為楷模。權衡便不客氣地說道:“押韻的事還需商量,也來爭著參加進士考試?”張季遐一再謙虛地說見識淺陋,還領著數十人向他請教。權衡道:“此韻很難押,請各位到廳上坐,聽聽我的押韻怎麼樣。”於是大聲吟詠道:“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諒。犬蹲其傍,鴟拂其上。”權衡進一步講解道:“這個青玉案,是個吃飯用的案几,所以說狗蹲在它的旁邊,鷹掠過它的上邊。”眾人大笑。出自《乾 子》。
李雲翰
武周鹹通年間,舉人李雲翰曾寫《口脂賦》,又羅虯寫詩道:“窗前遠岫懸生碧,簾外殘霞掛熟紅。”又李罕寫《披雲霧見青天》詩道:“顏回似青天。”都遭到主考官當面斥責。舉子中每年都有人在試卷上寫無名子。之前每次考試都張貼公告,公佈舉子姓名,後來皇甫鬆寫《齊夔凌纂要》,李雲翰寫《吳王□□李謁天帝記》,均隱匿其真名。在蕭相主持科舉考試的那年,裴裕所寫的詩最有名氣,將近有千餘首,但被罷免參選的資格。這年,盧庸在孔廟前哭了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