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二百四十三 治生貪附
治生
裴明禮 何明遠 羅 會 竇 乂
貪
滕蔣二王 竇知範 夏侯彪之 王志愔 段崇簡
崔玄信 嚴昇期 張昌儀 李 邕 裴 佶
元 載 張延賞 盧 昂 崔 鹹 崔 遠
江淮賈人 龍昌裔 安重霸 張虔釗
治生
裴明禮
唐裴明禮,河東人。善於理生,收人間所棄物,積而鬻之,以此家產鉅萬。又於金光門外,市不毛地。多瓦礫,非善價者。乃於地際豎標,懸以筐,中者輒酬以錢,十百僅一二中。未洽浹,地中瓦礫盡矣。乃舍諸牧羊者,糞既積。預聚雜果核,具犁牛以耕之。歲餘滋茂,連車而鬻,所收復
治生
裴明禮
唐朝裴明禮,是河東人。善於經營生財,他收購人們遺棄的物品,積攢到一定數量後再賣出去,以此積攢萬貫家財。同時,裴明禮又在金光門外,買下一塊荒蕪不長草的土地。這塊土地上盡是瓦礫,因此沒有人購買,賣不上好價錢。裴明禮想了個辦法,在這塊地裡豎立一根木杆,上面懸掛著竹筐,讓人揀地裡的石頭瓦礫往筐裡投擲,投中的人獎勵他錢,吸引許多人都來投擲。結果投十次百次,也不中一次。還未等這些人輪上一遍,地裡的瓦礫已經揀拾盡了。於是,裴明禮又讓人在這塊土地上放羊,這樣,地裡又積滿了羊糞。之後,裴明禮事先揀各種果核撒在這塊地裡,再用牛犁將它翻起來。一年以後,地裡長出茂盛的雜果樹苗。他再一車一車地運到集市上去賣,所得的收入又有
致鉅萬。乃繕甲第,周院置蜂房,以營蜜。廣栽蜀葵雜花果,蜂採花逸而蜜豐矣。營生之妙,觸類多奇,不可勝數。貞觀中,自古臺主簿,拜殿中侍御史,轉兵吏員外中書舍人,累遷太常卿。出《御史臺記》。
何明遠
唐定州何明遠大富,主官中三驛。每於驛邊起店停商,專以襲胡為業,資財鉅萬。家有綾機五百張。遠年老,或不從戎,即家貧破。及如故,即復盛。出《朝野僉載》。
羅 會
長安富民羅會以剔糞自業,裡中謂之“雞肆”,言若歸之積糞而有所得也。會世副其業,家財鉅萬。嘗有士人陸景陽,會邀過所止。館舍甚麗。入內梳洗,衫衣極鮮。屏風氈褥烹宰,無所不有。景陽問曰:“主人即如此快活,何為不罷惡事?”會曰:“吾中間停廢一二年,奴婢死亡,牛馬散失。復業已來,家途稍遂。非情願也,分合如此。”出《朝野僉載》。
竇 乂
扶風竇乂年十三,諸姑累朝國戚。其伯檢校工部尚書
好些萬錢。他又在這塊土地上建造房屋,在院子的周圍安置蜂箱養蜂來釀蜜。地裡全栽上蜀葵,蜜蜂採花釀蜜又傳授花粉,蜀葵與蜂蜜都獲得豐收。裴明禮善於經營管理,都是這種新奇的事,多得數不過來。唐太宗貞觀年間,裴明禮自古臺主簿升任殿中侍御史,又轉任兵部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直到升任為太常卿。出自《御史臺記》。
何明遠
唐朝定州人何明遠特別富有,他主管州中的三個驛站。並常在驛站旁邊建造旅店,供來往客商住宿,專門以賺取胡商的錢為主業,家中財產鉅萬。他家還有五百張織綾機。何明遠年老了,便不去幹為軍事服務的營生,他家開始貧困破敗。等到他重操舊業,立即又興盛起來。出自《朝野僉載》。
羅 會
長安有個富翁叫羅會,以清除糞便為職業,街坊鄰里都稱他為“雞肆”,是說他因為積攢糞便而發家致富。羅會家世代都以此為副業,家中有財產鉅萬。一次,有個叫陸景陽的讀書人,應邀到羅會家住宿。看到羅會家的房屋建造裝修得特別豪華富麗。他的妻子也梳洗打扮,穿的衣服極其豔麗。屏風、氈褥等一應陳設,應有盡有。而且自己家宰殺、烹煮牲畜。陸景陽問羅會:“羅先生日子過得這樣富裕安樂,為什麼還繼續從事清除糞便這樣骯髒汙穢的工作?”羅會說:“我中間曾停工過一兩年,怎奈一不幹清除糞便這行當,家中奴婢、僕伕死去,牛馬逃散丟失,家業不興。後來恢復這一行當後,家道才逐漸恢復過來。不是我情願幹這除糞的行當啊,是命該如此。”出自《朝野僉載》。
竇 乂
扶風縣有個叫竇乂的小男孩,年僅十三歲。他的幾位姑母家,都是歷朝的皇親國戚。他的伯父是擔任檢校工部尚書的
交,閒廄使宮苑使,於嘉會坊有廟院。乂親識張敬立任安州長史,得替歸城。安州土出絲履,敬立齎十數輛,散甥侄。競取之,唯乂獨不取。俄而所餘之一輛,又稍大,諸甥侄之剩者,乂再拜而受之。敬立問其故,乂不對。殊不知殖貨有端木之遠志。遂於市鬻之,得錢半千,密貯之。
潛於鍛爐作二枝小鍤,利其刃。五月初,長安盛飛榆莢,乂掃聚得斛餘。遂往詣伯所,借廟院習業,伯父從之。乂夜則潛寄褒義寺法安上人院止,晝則往廟中。以二鍤開隙地,廣五寸,深五寸,密佈四千餘條,皆長二十餘步。汲水漬之,布榆莢於其中。尋遇夏雨,習皆滋長。比及秋,森然已及尺餘,千萬餘株矣。及明年,榆栽已長三尺餘。乂遂持斧伐其並者,相去各三寸。又選其條枝稠直者悉留之。所間下者,二尺作圍束之,得百餘束。遇秋陰霖,每束鬻值十餘錢。又明年,汲水於舊榆溝中。至秋,榆已有大者如雞卵。更選其稠直者,以斧去之,又得二百餘束。此時鬻利數倍矣。後五年,遂取大者作屋椽。僅千餘莖,鬻之,得三四萬餘錢。其端大之材,在廟院者,不啻千餘,皆堪作車乘之用。此時生涯已有百餘。自此幣帛布裘百結,日歉食而已。遂買蜀青麻布,百錢個匹,四尺而裁之,顧人
竇交,兼任閒廄使、宮苑使,在嘉會坊出資建造了一座寺廟。竇乂的親戚張敬立任安州長史,得以被接替返回京城。安州盛產絲鞋,敬立回來時便帶十幾雙絲鞋,分送給外甥、侄兒們。都爭搶著去拿,唯獨竇乂不去搶拿。過了一會兒,還剩下一雙絲鞋,鞋號偏大,是諸位外甥、侄兒們挑剩下的,竇乂再次拜謝並收下了這雙鞋。張敬立問他為什麼要人家挑揀剩下的,竇乂沒有回答。其實是他竟不知道竇乂在經商方面有春秋時期子貢的遠大目光。竇乂將這雙絲鞋拿到集市上去賣,換回來五百錢,偷偷藏起來。
暗中去鐵匠鋪打製了兩把小鏟,將鏟刃磨得很鋒利。五月初,京城長安榆莢漫天飛舞,竇乂掃聚到榆莢十餘鬥。然後到伯父家借住在嘉會坊的寺廟學習功課,伯父答應了他。竇乂每天晚上都偷偷寄宿在附近的褒義寺法安和尚院中,白天則回到寺廟中,用兩把小鏟開墾院裡的空地,挖成寬五寸、深五寸的淺溝共有四千多條,每條長二十多步。打水澆灌,將榆莢播種在溝內。過了幾天,下了一場大雨,每條溝裡都長出了榆樹苗。等到秋天,小樹苗已長到一尺多高,很是茁壯,大約共有榆樹苗一千多萬株。到了第二年,榆樹苗已經長到三尺多高。竇乂手持利斧間伐樹苗,株距三寸。又挑選枝條茁壯直挺的留下來。間伐下來的小榆樹,竇乂將它們捆成二尺粗的柴捆,共有一百多捆。這年秋天天氣陰冷,連降大雨。竇乂將這一百多捆榆柴運到集上去賣,每捆賣錢十多文。第三年,竇乂依舊提水為榆苗澆灌。到秋後,榆樹苗有的已長成雞蛋那麼粗。竇乂又挑選枝幹茂盛的留下來,用斧砍間伐,又得榆柴二百多捆。這年每捆售價就是去年的好幾倍了。又過了五年,當年種植的小榆樹苗已經長大成材。竇乂挑選粗大的,砍伐下來製成蓋房屋用的椽材一千多根,賣得三四萬錢。然而寺廟中還長著的榆樹,不只一千多根,都可以作為打製車軸的材料。到這時,竇乂的生活用度已經富富有餘,錢帛、布匹、裘皮衣服,什麼都有,可他仍然堅持節儉吃喝。後來購買蜀郡產的青麻布,一百錢買一匹,裁成四尺寬,僱人
作小袋子。又買內鄉新麻鞋數百 。不離廟中,長安諸坊小兒及金吾家小兒等,日給餅三枚,錢十五文,付與袋子一口。至冬,拾槐子實其內,納焉。月餘,槐子已積兩車矣。
又令小兒拾破麻鞋,每三 ,以新麻鞋一
換之。遠近知之,送破麻鞋者雲集。數日,獲千餘量。然後鬻榆材中車輪者,此時又得百餘千。僱日傭人,於宗賢西門水澗,從水洗其破麻鞋,曝幹,貯廟院中。又坊門外買諸堆棄碎瓦子,令功人於流水澗洗其泥滓,車載積於廟中。然後置石嘴碓五具,銼碓三具。西市買油靛數石,僱庖人執爨。廣召日傭人,令銼其破麻鞋,粉其碎瓦,以疏布篩之,合槐子油靛。令役人日夜加工爛搗,候相乳尺,悉看堪為挺,從臼中熟出。命工人並手團握,例長三尺已下,圓徑三寸。垛之得萬餘條,號為法燭。建中初,六月。京城大雨,尺燼重桂,巷無車輪。乂乃取此法燭鬻之,每條百文。將燃炊爨,與薪功倍,又獲無窮之利。
先是西市秤行之南,有十餘畝坳下潛汙之地,目曰小海池。為旗亭之內,眾穢所聚。又遂求買之,其主不測,乂酬錢三萬。既獲之,於其中立標,懸幡子。繞池設六七鋪,製造煎餅乃糰子,召小兒擲瓦礫,擊其幡標,中者以煎餅米糰子啖。不逾月,兩街小兒競往,計萬萬,所擲瓦已滿池
縫成小布袋。又購買內鄉產的新麻鞋幾百雙。竇乂每天都不離開寺廟,召來長安各條街坊里巷市民家的小孩,有些朝廷金吾衛士家的孩子也來到這裡。每天發給這些小孩三張餅,十五文錢,再發給他們每人一隻小布袋。到了冬天,讓他們揀拾槐樹籽,收上來。結果一個多月,就收集了兩車槐樹籽。
又讓小孩們揀拾破舊的麻鞋,每三雙破舊麻鞋換一雙新麻鞋。遠近都知道這件事情,來用舊麻鞋換新麻鞋的人不計其數。幾天後,就換得舊麻鞋一千多雙。然後,又賣掉做車輪的榆材,得錢十多萬。按天僱用短工,在宗賢西門的溪澗中,用水洗滌破麻鞋,晒乾,貯存在寺院中。又在坊門外買下幾堆遺棄的碎瓦片,讓工人在流水澗將泥滓洗去,用車運到寺廟內。然後置買了石嘴碓五具,銼碓三具。西市買油漆幾石,僱用廚役煮熬。再多僱用按日計酬的僕役,讓他們用銼碓鋤切破麻鞋,用石嘴碓搗碎瓦片,再用疏布篩子篩過,和上槐籽和油,讓僕役們日夜不停地搗爛,待到搗成乳狀,細看凝結挺硬了,將它們從臼中趁熱取出來。讓工人們雙手用力轉握,做成長三尺以下,圓徑三寸的長棒,一共有一萬多條,堆放在一起,稱為“法燭”。唐德宗建中初年,盛夏的六月,京城長安連降大雨,一尺長的一根柴薪貴如平常兩棵的桂木,街道上不再有車輛通行。竇乂於是將貯存的法燭拿出來賣,每條賣錢百文。買的人拿回家用它燒飯,火力是一般柴薪的一倍。竇乂賣掉全部法燭,又獲利無數。
在這之前,長安西市秤行的南邊有一處很髒的水窪,約有十多畝大小,人們管它叫小海池。成為市樓以內,倒放垃圾的地方。竇乂又委託別人將這塊地方買下來,這塊地皮的主人也沒有測量一下有多少畝,只收取了竇乂三萬文錢。買下這個小海池後,竇乂在它的中間立了一個木杆,杆頂懸掛一面小旗。再圍繞著小池沿邊起六七座臨時小房,僱人製作煎餅、糰子等食品。招呼小孩投擲石塊、瓦片擊木杆上面的小旗。擊中的,就獎勵煎餅或糰子吃。不到一個月,兩條街的小孩都爭著前來投擲小旗,大概來投擲的就有上億人次,所擲的石頭、瓦塊已將池子填滿
矣。遂經度,造店二十間。當其要害,日收利數千,甚獲其要。店今存焉,號為“竇家店”。
又嘗有胡人米亮因飢寒,乂見,輒與錢帛。凡七年,不之問。異日,又見亮,哀其飢寒,又與錢五千文。亮因感激而謂人曰:“亮終有所報大郎。”乂方閒居,無何,亮且至。謂乂曰:“崇賢裡有小宅出賣,直二百千文,大郎速買之。又西布櫃坊, 錢盈餘,即依直出錢市之。”書契日,亮語乂曰:“亮攻於覽玉,嘗見宅內有異石,人罕知之。是搗衣砧,真于闐玉,大郎且立致富矣。”乂未之信。亮曰:“延壽坊召玉工觀之。”玉工大驚曰:“此奇貨也,攻之當得腰帶
二十副。每副百錢,三千貫文。”遂令琢之,果得數百千價。又得合子執帶頭尾諸色雜類,鬻之,又計獲錢數十萬貫。其宅並元契,乂遂與米亮,使居之以酬焉。
又李晟大尉宅前,有一小宅。相傳凶甚,直二百十千,又買之。築園打牆,拆其瓦木,各垛一處,就耕之術。大尉宅中傍其地有小樓,常下瞰焉,晟欲並之為擊毬之所。他日乃使人向乂,欲買之,乂確然不納,雲:“某自有所要。”候晟沐浴日,遂具宅契書,請見晟。語晟曰:“某本置此宅,欲與親戚居之。恐俯逼太尉甲第,貧賤之人,固難安矣。
了。經過測量,在填平的這塊地皮上建造了門市房二十間。由於正是繁華市區,所以每天收入幾千錢,獲利甚多。這些店房今天還保存著,叫“竇家店”。
曾經有個叫米亮的胡人處於飢寒交迫的境地,竇乂看見,便給了他一些錢和布。整整有七年,也不向他討賬。一天,竇乂在街市上又遇見了米亮。米亮向他述說飢寒之苦,竇乂又給了他五千文錢。米亮特別感激,對人說:“我米亮一定會報答竇乂的大恩大德!”竇乂剛剛閒下來,暫時沒有什麼事情可做,米亮就來見他。對竇乂說:“崇賢裡有一套小宅院要出賣,要價二十萬錢,你趕緊將它買下來。還有西市一家代人保管金銀財物的櫃坊,很賺錢,你也可以按價出錢將它買下來。”寫房契這天,米亮又對竇乂悄悄說:“我擅長鑑別玉石,曾看見這家屋內有一塊特殊的石頭,很少有人留意它,是一塊搗衣石,它是一塊真的于闐玉,你會立即富起來的啊!”竇乂沒有相信米亮的話。米亮說:“可以到延慶坊請來一位玉工,讓他鑑定一下。”玉工看到這塊搗衣石,大為驚訝地說:“這是一塊奇異的寶玉啊!經過加工,可以雕琢出腰帶 二十副。每副賣百文錢,還能賣三千貫文錢呢!”於是,竇乂僱來玉工將這塊搗衣玉石加工成腰帶
,賣了幾十萬。又加工成盒子、執帶頭尾等各種東西,賣掉之後,得錢幾十萬貫。後來,竇乂將這座買下的宅院,連同房契一塊兒贈送給米亮,讓他住在這裡,算作對米亮的酬謝。
大尉李晟住宅邊有一座小宅。傳說很不祥,要價二十萬錢,竇乂將它買了下來。四周築上圍牆,拆去房屋,將拆下來的木料、房瓦,各垛一處,準備闢成耕地。大尉有一座小樓挨著竇乂買下的這塊地,從樓上就可以俯瞰全園。李晟想將這塊地跟小樓所佔的地方合併到一塊兒,建造一座擊球場。一天,李晟請人代他向竇乂提出買地的事,竇乂堅決不同意,說:“我留下這塊地方也有用處的。”待到李晟又承受新的皇恩時,竇乂帶著房契去拜見李晟。說:“我買下這座宅院原打算借給一位親屬居住。但是,恐怕離太尉府第太近,家貧位卑的人家,很難安穩地住下去。
某所見此地寬閒,其中可以為戲馬。今獻元契,伏惟俯賜照納。”晟大悅。私謂乂:“不要某微力乎?”乂曰:“無敢望,猶恐後有緩急,再來投告令公。”晟益知重。乂遂搬移瓦木平治其地如砥,獻晟為戲馬。荷乂之所惠。乂乃於兩市,選大商產鉅萬者,得五六人,遂問之:“君豈不有子弟嬰諸道及在京職事否?”賈客大喜,語乂曰:“大郎忽與某等,致得子弟庇身之地,某等共率草粟之直二萬貫文。”乂因懷諸賈客子弟名謁晟,皆認為親故。晟忻然覽之,各置諸道膏腴之地重職,乂又獲錢數萬。
崇賢裡有中郎將曹遂興當夜生一大樹,遂興每患其經年枝葉有礙庭宇,伐之又恐損堂室。乂因訪遂興,指其樹曰:“中郎何不去之?”遂興答曰:“誠有礙耳,因慮根深本固,恐損所居室宇。”乂遂請買之,仍與中郎除之,不令有損,當令樹自失,中郎大喜。乃出錢五千文,以納中郎。與斧 匠人議伐其樹,自梢及根,令各長二尺餘,斷之,厚與其直。因選就眾材,及陸博局數百,鬻於本行,乂計利百餘倍。其精幹率是類也。
後乂年老無子,分其見在財等與諸熟識親友。至其餘千產業,街西諸大市各千餘貫,與常住法安上人經營。不
我看到這塊地方很寬闊、閒靜,可以修建個跑馬場。今天,我特意來府上向您進獻房契,只希望大人您能收下我的這份心意。”李晟非常高興。私下對竇乂說:“不需要我幫你辦點什麼事情嗎?”竇乂說:“我不敢有這種奢望。但是日後有什麼急著要辦的事情,我再來找太尉您。”李晟更加看重竇乂。於是,竇乂搬走堆放的木料、房瓦,僱工將這塊空地修整得像磨刀石一樣平坦堅實後,送給李晟為跑馬場。李晟非常感謝竇乂的惠贈。之後,竇乂在京城長安的東西兩個集市上,挑選家財萬貫的大商人五六個,問他們:“你們難道不願意自己的子弟在各州郡和京城掛職當官嗎?”這些富商們聽了後非常高興,說:“竇乂沒有忘了我們啊!待到您為我們的孩子辦得保身的好差使,我們一定送您二萬貫表示酬謝。”於是,竇乂帶著這些富商們子弟的名片去拜見太尉李晟,都說是自己親朋好友的孩子。李晟高興地答應下來,都給安排在各道裕的州郡擔任重要的職務。於是,竇乂從這些富商們那兒獲錢幾萬。
崇賢裡內中郎將曹遂興的庭院中離窗戶很近的地方長著一株大樹。曹遂興常怕這株大樹的枝葉遮擋住房的光線,又怕砍伐它砸壞了堂屋。竇乂知道這件事後,來拜訪遂興,指著這株大樹對曹遂興說:“中郎怎麼不將它砍了呢?”曹遂興回答說:“是有些礙事,但是考慮到它根深本固,伐倒它唯恐砸壞堂屋。”竇乂於是要求將這株大樹買下來,仍舊將它伐倒,卻保證一點也不損壞他家的堂屋,而是讓樹自己消失,曹遂興聽後非常高興。答應將樹賣給竇乂,只收五千文錢。竇乂買下這株大樹後,跟伐樹的匠人商議採取從稍到根砍伐的方法,將它伐成每段二尺多長的若干木段,工錢從優。又從中挑選出好的木材僱匠人制成賭博用具,在自己的商行中出賣,獲利一百多倍。竇乂的善於經商,精於盤算,大都像以上所說的那樣!
竇乂老年時沒有子嗣,將他一生積攢的錢財分別贈送給了他的親朋好友。至於其餘的產業,像街面各大商店,每個店都價值一千多貫,委託給他少年時曾經借宿過的法安和尚經營。不
揀日時供擬,其錢亦不計利。乂卒時年八旬餘。京城和會裡有邸,弟侄宗親居焉,諸孫尚在。出《乾 子》。
貪
滕蔣二王
唐滕王嬰、蔣王惲,皆不能廉慎。大帝賜諸王名五王,不及二王。敕曰:“滕叔蔣兄,自解經紀,不勞賜物。”與之,以為錢貫,二王大慚。朝官莫不自勵,皆以取受為贓汙。有終身為累,莫敢犯者。出《朝野僉載》。
竇知範
唐瀛州饒陽縣令竇知範貪。有一里正死,範令門內一人,為里正造像,各出錢一貫,範自納之。謂曰:“里正有罪過,先須急救。範先造得一像,且以與之。”結錢二百千,平像五寸半。其貪皆類此。範惟有一男,放鷹馬驚,桑枝打傷頭破。百姓快之,皆曰:“千金之子,易一兔之命。”出《朝野僉載》。
夏侯彪之
唐益州新昌縣令夏侯彪之初下車,問里正曰:“雞卵一錢幾顆?”曰:“三顆。”彪之乃遣取十千錢,令買三萬顆。謂
必挑選時日隨時供給,所有的錢都不計算利息。竇乂活到八十多歲才去世。在京城長安和會裡留下一座宅院,由他的弟弟、侄子和同族居住著,他的子孫現在還在那裡。出自《乾 子》。
貪
滕蔣二王
唐朝滕王李元嬰、蔣王李惲,都不能清廉自慎,而是貪得無厭。皇上賞賜其他李姓皇室五王,就是沒有滕、蔣二王的份。皇上下敕書說:“滕王叔、蔣王兄,能夠自己照料自己,不需要朝廷賞賜你們財物。”這封敕書送到滕、蔣二王那裡,二王誤以為是賜給他們錢財。看完敕書後,非常羞愧。從此,滿朝的文武百官都自己嚴格要求自己,都以巧取豪奪與收取賄賂為貪贓枉法,認為這樣做貽害終生,所以沒有敢違反的。出自《朝野僉載》。
竇知範
唐朝瀛州饒陽縣縣令竇知範貪婪成性。縣內有一個里正死了,竇知範讓族人每家出錢一貫,為這個里正建造塑像。錢收上來後,竇知範將這筆錢收歸己有。說:“這個里正生前有罪過。這筆造塑像的錢先派急用。本縣令得先建造一座塑像,就用這筆錢吧。”於是用錢二十萬文,建造一座五寸半的塑像。竇知範的貪婪無恥都像這樣啊!竇知範只有一個兒子,一次放鷹行獵,他的兒子騎的馬受驚狂奔,桑樹枝打傷他的頭部而死。全縣百姓聽說後拍手稱快,都說:“縣太爺的千金兒子,換了一隻野兔的命!”出自《朝野僉載》。
夏侯彪之
唐朝益州新昌縣令夏侯彪之剛來上任時,下車問一個里正說:“這地方雞蛋一文錢買幾顆?”回答說:“能買三顆。”夏侯彪之聽了後,派人取來一萬文錢交給里正,讓他代買三萬顆雞蛋。對
里正曰:“未便要,且寄雞母抱之,遂成三萬頭雞,經數月長成,令縣吏與我賣。一雞三十錢,半年之間成三十萬。”又問:“竹筍一錢幾莖?”曰:“五莖。”又取十千錢付之,買得五萬莖。謂里正曰:“吾未須筍,且林中養之。至秋竹成,一莖十錢,積成五十萬。”其貪鄙不道,皆此類。出《朝野僉載》。
王志愔
唐汴州刺史王志愔飲食精細,對賓下脫粟飯。商客有一騾,日行三百里,曾三十千不賣。市人報價雲十四千,愔曰:“四千金少,更增一千。”又令買單絲羅,匹至三千。愔問用幾兩絲,對曰:“五兩。”愔令豎子取五兩絲來,每兩別與十錢手功之直。出《朝野僉載》。
段崇簡
唐深州刺史段崇簡性貪暴。到任追里正,令括客。雲:“不得稱無。上戶每家取兩人,下戶取一人,以刑脅之。”人懼,皆妄通。通訖,簡雲:“不用喚客來,但須見主人。”主人到,處分每客索絹一匹。約一月之內,得絹三十車。罷任發,至鹿城縣。有一車裝絹未滿載,欠六百匹。即喚里正,令滿之。里正計無所出,遂於縣令丞尉家,一倍
里正說:“我不立刻要這三萬只雞蛋。用母雞孵化成三萬只雞崽,過了幾個月長成大雞後,讓縣吏為我賣了它們。一隻雞賣三十文錢,半年期間,我就可以積攢成三十萬錢。”又問:“竹筍一文錢能買幾根?”里正回答說:“能買五根。”於是又取一萬文交給里正,讓里正代他購買五萬根竹筍。並對里正說:“我並不立刻需要這些竹筍,暫且放在竹林中讓它生長,到秋天長成成竹子,一根賣錢十文,就可以積成五十萬文錢。”他的貪婪成性、卑鄙無恥的行為,大都屬於此類。出自《朝野僉載》。
王志愔
唐朝汴州刺史王志愔在飲食上非常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然而卻給賓客卻吃粗米飯。一次,一位商人要出售一頭驢。這頭驢一天能行三百里路,曾經有人給他三萬文錢,他都沒有賣。這次,管理市場的官吏報價說十四千,王志愔聽了後說:“四千文錢少,我再加一千。”還有一次,王志愔派手下人去給他買單絲羅,每匹三千文錢。王志愔問織一匹單絲羅要用幾兩絲,代買的人回答說:“五兩。”於是,王志愔讓童僕取來五兩絲交給代買人,又按每兩十文錢手工費,硬叫人家給他織一匹單絲陵羅。出自《朝野僉載》。
段崇簡
唐朝深州刺史段崇簡為人貪婪殘暴成性。段崇簡上任後,立即追逼鄉里的里正,向各戶徵召佃戶。說:“不得說沒有佃戶。上等戶,每家召取二人。下等戶,每家召取一人。不來的,可動用刑法。”鄉人們害怕,都亂找門路請求通融。之後,段崇簡說:“不用召喚佃戶來,但必須見到佃戶的主人。”佃主來到後,段崇簡處罰每個佃戶白絹一匹。約在一個月內,共收得白絹三十車。於是段崇簡辭官返京,到了鹿城縣。有一輛車沒有裝滿白絹,還少六百匹,就叫里正們想辦法裝滿。里正們一時沒有辦法,於是到縣令、縣丞、縣尉家籌取。多籌了一倍,
舉送。至都,拜邠州刺史。出《朝野僉載》。
崔玄信
唐安南部護崔玄信命女婿裴惟嶽攝受州刺史。貪暴,取金銀財物向萬貫。有首領取婦,裴即要障車綾,索一千匹。得八百匹,仍不肯放,捉新婦歸,戲之三日,乃放還。首領更不復納,裴即領物至揚州。安南及問至,擒之。物並納官。裴亦 項至安南,以謝百姓。及海口,會赦免。出《朝野僉載》。
嚴昇期
唐洛州司倉嚴昇期攝侍御史,於江南巡察。性嗜牛肉,所至州縣,烹宰極多。事無大小,入金則弭。凡到處,金銀為之湧貴。故江南人呼為“金牛御史”。出《朝野僉載》。
張昌儀
唐張昌儀為洛陽令,恃易之權勢,屬官無不允者。鼓聲動,有一人姓薛,齎金五十兩,遮而奉之。儀領金,受其狀。至朝堂,付天官侍郎張錫。數日失狀,以問儀。儀曰:“我亦不記得,但姓薛者即與。”錫檢案內姓薛姓者六十餘人,
一共籌到一千二百匹白絹,呈交段崇簡。回到京城長安後,又被任命為邠州刺史。出自《朝野僉載》。
崔玄信
唐朝安南都護崔玄信任命自己的女婿裴惟嶽代理受州刺史。裴惟嶽貪婪殘暴,非法收取金銀等財物價值萬貫。一次,有位首領要娶媳婦,裴惟嶽向這位首領索要做車幔帳用的綾子一千匹。那人交給他八百匹,還是不肯放過人家。竟然將新娘搶回府衙,戲弄了三天,才放回去。這位首領還是不肯交納餘下的那二百匹綾子,於是裴惟嶽親自將這些綾子運到揚州。安南方面及時派人追到揚州,逮捕了裴惟嶽。他運到揚州的一切財物也被收為官有。裴惟嶽被戴上枷鎖押送回安南,讓他向安南的百姓們謝罪。走到海口,遇到皇上的赦令,才得以赦免返回。出自《朝野僉載》。
嚴昇期
唐朝洛州司倉嚴昇期代理侍御史,在江南巡察。嚴昇期非常喜愛吃牛肉,他巡察所到的州縣,宰殺了許多牛做成菜餚給他吃。事情無論大小,只要送上金銀等物就能滿足要求。所到之處,金銀的價格都會猛然上漲。因此,江南人稱他為“金牛御史”。出自《朝野僉載》。
張昌儀
唐朝張昌儀任洛陽縣令,仗恃張易之的權勢,花錢想當官的,他沒有不幫助辦成的。一次,驚堂鼓響,有一個姓薛的人帶著五十兩黃金進入公堂,用衣袖遮擋著將黃金偷偷送給了張昌儀。張昌儀得到黃金後,接受了薛氏的狀紙,回到京城將狀紙交付天官侍郎張錫辦理。幾天後呈狀丟了,張錫問張昌儀那個人的名字,張昌儀回答說:“我也不記得了。只要見姓薛的,你就看著給個官職。”張錫回到官衙中查檢,見桌案內放有姓薛的六十多個人,
並令與官,其蠹政也若此。出《朝野僉載》。
李 邕
唐江夏李邕之為海州也,日本國使至海州,凡五百人,載國信。有十船,珍貨數百萬。邕見之,舍於館,厚給所須,禁其出入。夜中,盡取所載而沉其船。既明,諷所館人白雲:“昨夜海潮大至,日本國船盡漂失,不知所在。”於是以其事奏之。敕下邕,令造船十艘,善水者五百人,送日本使至其國。邕既具舟及水工,使者未發,水工辭邕。邕曰:“日本路遙,海中風浪,安能卻返?前路任汝便宜從事。”送人喜。行數日,知其無備,夜盡殺之,遂歸。邕又好客,養亡命數百人,所在攻劫,事露則殺之。後竟不得死,且坐其酷濫也。出《紀聞》。
裴 佶
唐裴佶常話,少時姑夫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會其退朝。深嘆曰:“崔照何人,眾口稱美,必行賄也。如此安得不亂?”言未訖,門者報曰:“壽州崔使君候謁。”姑夫怒,呵門者,將鞭之。良久,束帶強見。須臾,命茶甚急。又命
將這些狀紙一併送了上去,張昌儀枉法害政竟到這種程度。出自《朝野僉載》。
李 邕
唐朝江夏人李邕在海州做官。一次,日本國派遣唐使來到海州,一共五百人,帶著國書。乘十隻船,船上裝載的都是珍寶,價值好幾百萬。李邕見了這些珍寶後,將五百名遣唐使安排在驛館住下,充足供應一切生活用品,但是禁止他們隨便出入。當天夜裡,李邕派人將日本遣唐使船上的珍寶盡數取走,將船沉入海中。天亮後,對所有驛館的人謊稱:“昨夜海潮特別凶猛,日本國使臣的船全都漂失得不知去向。”於是將這件事上報給朝廷。皇上發下來文書,命令李邕造十艘船,派遣船工五百人,送日本使臣回本國。李邕接到文書後,準備了船與水手。臨出發前,水手們向李邕辭行時,李邕暗示水手們說:“日本國離此地路途遙遠,海中風浪又大,怎麼能夠返回來呢?此去任憑你們自己見機行事。”水手們聽了這話不由得大喜。出發沒幾天,趁日本國使臣沒有防備,在一天夜裡將他們全部殺死,駕著空船回到海州。李邕喜歡收養門客,共收養了亡命之徒幾百人,到處攻殺搶掠,事情敗露就殺掉。後來李邕沒有得到善終,看來是對他濫殺無辜的報應。出自《紀聞》。
裴 佶
唐朝裴佶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小時候,他姑夫在朝中為官,有聲望。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趕上姑夫退朝回來。聽他深深嘆氣,自言自語說:“崔昭是什麼人,眾人一致說他好。一定是行賄買通了上下。這樣下去,國家怎麼能不混亂呢?”話音未落還未說完,守門人進來通報說:“壽州崔刺史請求拜見老爺。”裴佶的姑夫聽後很生氣,呵斥門人一頓,讓門人用鞭子將崔刺史趕出府門。過了很久,這位崔刺史整束衣帶強行拜見裴佶的姑夫。不一會兒,裴佶的姑夫急忙命家人給崔刺史上茶。又命僕人
酒饌,又命 為飯。佶姑曰:“前何踞而後恭?”及入門,有德色。揖佶曰:“憩學中。”佶未下階,出懷中一紙,乃“贈官
千匹”。出《國史補》。
元 載
唐元載破家,藉財物,得胡椒九百石。出《尚書故實》。
張延賞
唐張延賞將判度支,知一大獄頗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獄吏,嚴誡之,且曰:“此獄已久,旬日須了。”明旦視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復見一帖子來曰:“錢五萬貫。”公益怒,令兩日須畢。明旦,案上覆見帖子曰:“錢十萬貫。”公遂止不問。子弟承間偵之,公曰:“錢至十萬貫,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禍,不得不受也。”出《幽閒鼓吹》。
盧 昂
唐盧昂主福建鹽鐵。贓罪大發,有瑟瑟枕大如半鬥,以金床乘之。御史中丞孟簡按鞠累月,乃得以進。召市人估
準備酒宴,並命令做飯。送走崔刺史後,裴佶的姑姑問他姑夫:“你為什麼之前那麼傲慢而後來又那麼恭敬呢?”裴佶的姑夫面帶有恩於人的神色走進屋門,揮手讓裴佶離開這裡,說:“你到學堂休息吧。”裴佶出屋還沒走下門前的臺階,回頭一看,見他姑夫從懷中掏出一張紙,上面寫著“贈送粗綢一千匹”。出自《國史補》。
元 載
唐朝宰相元載獲罪被抄家時,在他家抄出胡椒九百石。出自《尚書故實》。
張延賞
唐朝張延賞即將擔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個冤案,每每提起這宗大案都扼腕嘆息。等到他具體負責審理工作,召見掌管訟案、刑獄的官吏嚴加訓誡,並且責令他們說:“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們必須在十天之內將它審理完。”第二天早晨來到府衙辦公,見桌案上放著一張便箋上寫:“出錢三萬貫,請你不要過問這宗案子。”張延賞看後大怒,再次督促此案。第三天,又在書案上看見一張便箋,上面寫著:“出錢五萬貫。”張延賞看後更加氣憤,責令兩日內必須結案。第四天,書案上依然放著一張便箋,上面寫著:“出錢十萬貫。”張延賞看後再也不過問這宗案子了。子弟們得知這件事情後,找機會問張延賞原因,張延賞回答說:“錢出到十萬貫,能通神啊!沒有不可挽回的事情。我擔心招來禍患,不得不接受。”出自《幽閒鼓吹》。
盧 昂
唐朝盧昂主管福建鹽鐵。他貪贓的罪行被舉發後,在抄沒家產中,有一個碧綠寶石綴成的枕頭,有半鬥那麼大,置放在黃金製作的床上。在處理盧昂貪贓的案子時,御史中丞孟簡審訊、查辦了好幾個月,才有突破性的進展。他召集珠寶商人來評估
之,或雲寶無價。或雲美石,非真瑟瑟地。出《國史補》。
崔 鹹
唐中書舍人崔鹹嘗受大僚之知。及懸車之年,與表表上。崔時為司封郎中,以感知之分,極言讚美。便令制議行,值無厚善者,一章而允請。三數月後,門館日闃寂,家人輩竊罵。後甚悔,語子弟曰:“有大段事,慎勿與少年郎議之。”出《幽閒鼓吹》。
崔 遠
唐崔遠將退位,親厚皆勉之。長女賢,知書,獨勸。相國遂決退。一二歲中,居閒躁悶。顧謂兒侄曰:“不得諸道金銅茶籠子,近來總四掩也。”遂復起。出《幽閒鼓吹》。
江淮賈人
江淮賈人有積米以待湧價。畫圖為人,持米一斗,貨錢一千,又以懸於市。楊子留後餘粲,杖殺之。出《國史補》。
龍昌裔
戊子歲旱,廬陵人龍昌裔有米數千斛糶。既而米價稍賤,昌裔乃為文,禱神岡廟,祈更一月不雨。祠訖,還至路,
這隻碧寶石枕,有的珠寶商人說這隻碧寶石枕是無價之寶;有人說是精美的石頭,不是真的碧寶石。出自《國史補》。
崔 鹹
唐朝中書舍人崔鹹曾經受過大官僚的賞識。大官僚在七十二歲的時候,遞上了申請退休的表章。這時,崔鹹任司封郎中,從感恩的角度,在表章中極力讚美這位大僚。皇上下令議論是否可行。正趕上宰相們與官僚關係不友好,一章上奏,就得到了批准。三幾個月後,門庭一天比一天冷落,家裡的晚輩人都在私下罵崔鹹。官僚非常後悔,並埋怨崔鹹沒有為自己說好話,對家中子弟們說:“有重要的事,一定不要跟崔鹹說啊!”出自《幽閒鼓吹》。
崔 遠
唐朝宰相崔遠將退職回家,親朋中關係密切的人,都勸他不要退下來。只有他的大女兒知書達理,勸他退職。於是崔遠聽從大女兒的話,決定退職回家。崔遠退職在家賦閒了一兩年,覺得心情鬱悶煩躁。對兒子、侄子們說:“自從退職回家後,再也沒有得到各道屬員們送的金銅茶籠子,近些日子總感到閉塞壓抑!”於是又復出做官。出自《幽閒鼓吹》。
江淮賈人
江淮有一位商人,積存許多米不賣而等米價上漲。這位米商讓畫工畫一個人手中端著一斗米,旁邊寫上:每鬥米價一千文,之後將這幅畫張貼在米市上。楊子留守餘粲知道這件事情後,施用杖刑將他打死。出自《國史補》。
龍昌裔
唐朝戊子年間大旱,廬陵人龍昌裔囤米幾千斛。稍後,米價跌下來一些,龍昌裔於是寫禱文,祈求上天再有一個月不下雨,之後親自到神岡廟去禱告。龍昌裔禱告完畢後,走到半路,
憩亭中。俄有黑雲一片,自廟後出。頃之,雷雨大至,昌裔震死於亭外。官司檢視之,脫巾於髻中得一紙書,則禱廟之文也。昌裔有孫,將應童子舉,鄉人以其事訴之。不獲送。出《稽神錄》。
安重霸
蜀簡州刺史安重霸瀆貨無厭。州民有油客者姓鄧,能棋,其家亦贍。重霸召對敵,只令立侍。每落一子,俾其退立於西北牖下。俟我算路,乃始進之,終日不下十數子而已。鄧生倦立且飢,殆不可堪。次日又召,或有諷鄧生曰:“此侯好賂,本不為棋,何不獻賂而自求退?”鄧生然之,獻中金三錠。獲免。出《北夢瑣言》。
張虔釗
張虔釗多貪。鎮滄州日,因亢旱民飢,乃發廩賑之。事上聞,甚嘉賞。他日秋成,倍鬥征斂。常言自覺言行相違,然每見財,不能自止。時人笑之。出《北夢瑣言》。
在亭中休息。忽然有一片黑雲自神岡廟後湧過來。不一會兒,雷雨大作,龍昌裔被震死在亭子外面。官司檢視龍昌裔的屍體,解去他的頭巾,在髮髻中找到一張寫著字的紙,是他寫的那篇禱文。龍昌裔有個孫子,將去參加童子舉試。鄉鄰們將他爺爺的這件事告訴了舉試官。於是他的孫子沒有被獲准舉選。出自《稽神錄》。
安重霸
前蜀王朝時,簡州刺史安重霸貪得無厭。州中百姓中,有一位姓鄧的油商,能弈棋,家中也比較富裕。安重霸將他找來對弈,只讓他站著弈棋,不許坐下。鄧油商每佈下一子後,安重霸立即讓他退到西北窗下站在那裡,待自己盤算好棋路,才布子。下了一天不過只佈下十幾個棋子罷了。鄧油商又累又餓,幾乎到了體力不支的程度。第二天,安重霸又派人召見鄧油商,有人告訴鄧油商說:“這個刺史喜愛受賄,你怎麼不向他獻上賄賂而求免了苦役呢?”鄧油商聽了這個人的話,獻給安重霸三錠中等的金元寶,這才免去站著弈棋之苦。出自《北夢瑣言》。
張虔釗
張虔釗生性好貪。他任滄州刺史時,因為大旱百姓捱餓,就開倉發放糧米賑濟饑民。這件事傳到皇上耳朵裡,皇上很是讚賞他。可是等到秋後收成定了,張虔釗卻加倍徵收旱時賑濟的糧米。張虔釗常常說他自己也覺得說的與做的相違背。然而,一見到錢財就想貪佔,不能控制自己。當時的人都譏笑他。出自《北夢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