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二百四十 諂佞二
趙元楷 閻知微 鄭 愔 薛 稷 李 嶠
李義府 侯思止 盧藏用 趙履溫 張 岌
吉 頊 宗楚客 崔 融 崔 湜 用番將
張 說 程伯獻 楊國忠 太真妃 李林甫
趙元楷
趙元楷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時侯君集為元帥。君集馬病顙瘡,元楷以指沾其膿而嗅之,以諛君集。為御史所劾,左遷刺史。出《譚賓錄》。
閻知微
唐春官尚書閻知微和默啜,司賓丞田歸道為之副焉。至牙帳下,知微舞蹈,宛轉抱默啜靴鼻而嗅之。田歸道獨長揖不拜。默啜大怒,倒懸之,經一宿。明日將殺之,元珍諫:“大國和親使,殺之不祥。”乃得釋。後與知微爭於殿庭,言默啜必不和,知微堅執以為和。默啜果反,陷趙定。天后乃誅知微九族,拜歸道夏官侍郎。出《朝野僉載》。
趙元楷
趙元楷任交河道行軍大總管時,當時侯君集在交河道任元帥。一次,侯君集的坐騎頭上生瘡,趙元楷用手指沾著馬額頭上的膿血,放在鼻子上聞,來討好侯君集。被御史彈劾,貶為刺史。出自《譚賓錄》。
閻知微
唐朝武則天執政期間,禮部尚書閻知微奉旨出使突厥默啜部請求和親,司賓丞田歸道為其副使。閻知微進入默啜單于居住的帳幕裡,立即舞蹈著,左右抱著默啜單于腳上穿的皮靴用鼻子嗅著,藉以討好。田歸道卻只長揖一躬而不屈膝下拜。默啜單于大怒,將田歸道倒懸,整整吊了一宿。第二天早晨就要把他殺掉,元珍勸諫說:“大國派遣來的和親使節,殺了他會招致不祥的。”才得以獲釋。出使歸來後,閻知微和田歸道在殿庭爭執起來,田歸道說默啜不會和親,閻知微堅持說會和親。後來,默啜果然反叛,出兵攻陷了趙州。武則天於是誅殺了閻知微並誅其九族,同時提升田歸道為夏官侍郎。出自《朝野僉載》。
鄭 愔
唐吏部侍郎鄭愔初託附來俊臣。俊臣誅,即附張易之。易之被戮,即附韋庶人。後附譙王,竟被誅。出《朝野僉載》。
薛 稷
唐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李晉、中書令崔湜、蕭至忠、岑羲等,皆外飾忠鯁,內藏諂媚。脅肩屏氣,而舐痔折肢,阿附太平公主。並騰遷雲路,鹹自以為得志,泰山之安也。七月三日,家破身戮。何異 棲於葦苕,大風忽起,巢折卵壞。後之君子,可不鑑哉!出《朝野僉載》。
李 嶠
唐李嶠少負才華,代傳儒學。累官成均祭酒吏部尚書,三知政事,封鄭國公。長壽三年,則天徵天下銅五十餘萬斤,鐵一百三十餘萬斤,錢二萬七千貫。於定鼎門內,鑄八稜銅柱,高九十尺,徑一丈二尺。題曰“大周萬國述德天樞”。張革命之功,貶皇家之德。天樞下置鐵山,銅龍負戴,獅子麒麟圍繞。上有云蓋,蓋上施盤龍,以託火珠。珠高一丈,圍三丈,金彩熒煌,光侔日月。武三思為其文,朝士獻詩者,不可勝紀。唯嶠詩冠絕當時。詩曰:“轍跡光西
鄭 愔
唐朝吏部侍郎鄭愔,最初依附御史中丞來俊臣。來俊臣被處死後,他立即依附張易之。張易之被誅殺後,鄭愔又投靠了韋庶人。後又依附譙王李重福。最後,鄭愔終於也被誅殺。出自《朝野僉載》。
薛 稷
唐代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李晉、中書令崔湜、蕭至忠、岑羲等人,都外表裝作忠誠耿直,內心卻隱藏著奸詐諂媚。他們聳著肩膀裝成恭敬畏屈的樣子,不敢大聲出氣以示馴順,實際上卻哈腰舐腚地依附於太平公主。並通過這種途徑飛黃騰達、官居高位,他們自得意滿,自以為地位安如泰山。延和元年七月三日這天,隨著太平公主被玄宗皇帝處死,這些諂媚的弄臣也身遭殺戮,家破人亡。這種下場與 在蘆葦之上築巢,忽然颳起大風,招致巢折卵破有什麼不同?後世的正人君子們,怎麼可以不從中吸取教訓呢!出自《朝野僉載》。
李 嶠
唐朝李嶠少年時就負有才華,承繼家傳儒學。累官至成均祭酒、吏部尚書,三次兼任相當宰相的職務,封為鄭國公。武則天長壽三年,則天后從全國各地徵集銅材五十多萬斤,鐵一百三十多萬斤以及二萬七千貫錢幣。在定鼎門內,鑄造一個八稜的銅柱,柱高九十尺,直徑一丈二尺。在銅柱上面題“大周萬國述德天樞”八個大字,用以宣揚武氏周朝改革的政績,貶斥李唐王朝的功德。天樞下面鑄造一座鐵山,鑄有一條銅龍負載,四周布有獅子、麒麟等圍繞著鐵山。鐵山上面鑄有一隻雲蓋,蓋上置放盤龍,盤龍託舉著一隻巨大的火珠。火珠高一丈,周圍三丈,流金溢彩,金碧輝煌,它發出的光亮可和日月相比。武三思寫文章頌揚天樞,朝中的官員爭相獻詩紀頌的人,不可勝數。其中,唯有李嶠獻的詩冠壓群臣,位居榜首。李嶠的詩寫道:“轍跡光西
崦,勳庸紀北燕。何如萬國會,諷德九門前。灼灼臨黃道,迢迢入紫煙。仙盤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類叢雲起,珠疑大火懸。聲流塵作劫,業固海成田。聖澤傾堯酒,薰風入舜弦。忻逢下生日,還偶上皇年。”後憲司發嶠附會韋庶人,左授滁州別駕。後至開元中,詔毀天樞,發卒鎔爍,彌月不盡。洛陽尉李休烈乃賦詩以詠曰:“天門街東倒天樞,火急先須卸火珠。既合一條絲線挽,何勞兩縣索人推。”先有謠雲:“一條絲線挽天樞。”言其不久也,故休詩及之。庶士莫不諷誦。天樞之北,韋庶人繼造一臺,先此毀拆。出《大唐新語》。
李義府
唐李義府狀貌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楊行穎表言義府罪狀,制令劉祥道對推其事,李 監焉,按有實,長流嶲州。或作劉祥道破銅山之大賊,李義府露布,稱“混奴婢而亂放,各識家而競入”。出《譚賓錄》。
侯思止
唐侯思止貧窮,不能理生業,乃依事恆州參軍高元禮。而無賴詭譎,無以逾也。時恆州刺史裴貞杖一判司。則天將不利王室,羅織之徒已興矣。判司謂思止曰:“今諸
崦,勳庸紀北燕。何如萬國會,諷德九門前。灼灼臨黃道,迢迢入紫煙。仙盤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類叢雲起,珠疑大火懸。聲流塵作劫,業固海成田。聖澤傾堯酒,薰風入舜弦。忻逢下生日,還偶上皇年。”後來,御史發現李嶠依附韋庶人,將他貶降為滁州別駕。到開元年間,唐玄宗下詔命人拆毀天樞銅柱,派去工匠役夫將它推倒熔化,經過一個月也沒有熔化完。洛陽尉李休烈賦詩一首曰:“天門街東倒天樞,火急先須卸火珠。既合一條絲線挽,何勞兩縣索人推。”武則天當年鑄造天樞時,世上就有歌謠說:“一條絲線挽天樞。”是說天樞銅柱只用一條絲線牽引著,是不會長久的。因此,李詩中用了這一典故。天樞銅柱被拆毀後,大快人心,朝野中的人莫不寫文賦詩諷誦。天樞的北側,有韋庶人建造的一座高臺,在天樞被銷燬之前,就先被拆毀了。出自《大唐新語》。
李義府
唐代的李義府表面看似溫順謙恭,跟人說話,一定是和顏悅色、面帶微笑,然而內心狹隘疑忌、陰險殘忍。待到他位居要職後,想方設法讓別人依附投靠他,稍有冒犯便打擊陷害。因此,當時人都說他笑裡藏刀。楊行穎上表朝廷陳述李義府的種種罪狀,制令劉祥道對他進行審問對質,經過調查,事實俱在。李 重新核查,證據確鑿,於是將他流放發配到嶲州。還有人說劉祥道攻破銅山的起義軍首領時,李義府先寫出佈告,誣稱“賊人冒充奴婢、僕伕被隨便放走,各自逃回自己家中躲藏起來”。出自《譚賓錄》。
侯思止
唐朝侯思止家境貧困,不能維持生活,於是投奔恆州參軍高元禮。但是,這個人狡詐無賴,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當時,恆州刺史裴貞杖罰一名判司。這時武則天已經顯露出了除滅王室篡奪政權的野心,廣為蒐羅黨羽。這位判司對侯思止說:“現在諸
王多被誅戮,何不告之?”思止因請狀,遂告舒王及裴貞謀反。詔按問,並族誅,授思止遊擊將軍。元禮懼而思媚之,引與同坐,呼為“侯大”,曰:“國家用人不次,若言侯大不識字,可奏雲:‘獬豸亦不識字,而能觸邪。’”則天果曰:“欲與汝御史,人云汝不能識字。”思止以獬豸對,則天大悅,即授焉。元禮復教曰:“聖上知侯大無宅,倘以沒官宅見借,可拜謝而不受。聖上必問所由,可奏雲:‘諸反逆人宅,惡其名,不願坐其內。’”果如言,則天覆大喜,恩賞甚優。出《譚賓錄》。
盧藏用
盧藏用徵拜左拾遺,遷吏部侍郎中書舍人。歷黃門侍郎,兼昭文館學士,轉尚書右丞。與陳伯玉、趙貞固友善。隱居之日,頗以貞白自炫,往來於少室、終南二山,時人稱為“假隱”。自登朝,奢靡淫縱,車服鮮麗。趑趄詭侫,專事權貴。時議乃表其醜行。以阿附太平公主,流隴州。出《譚賓錄》。
趙履溫
唐趙履溫為司農卿,諂事安樂公主。氣勢回山海,呼
王多數都被武則天殺害,你何不趁此機會告發舒王與裴貞謀反呢?”侯思止聽信了這位判司的話,果然奏上狀紙,誣告舒王與裴貞圖謀造反。朝廷下令追查,舒王與裴貞全家都被處死,並授任侯思止遊擊將軍。高元禮懼怕侯思止,進而向侯思止獻媚,將其看作同輩,跟自己同起同坐,並且稱呼侯思止為“侯大人”,為他出謀劃策說:“眼下朝廷用人不按資歷、能力,如果說侯大人不識字,你可以上奏朝廷說:‘獬豸還不識字呢,但是卻能用它的獨角辨別忠奸、善惡。’”則天皇后果然召見侯思止,問他:“想任你為御史,人們說你不認識字。”侯思止用獬豸可辨別善惡回答武則天,武則天果然非常高興,立即授任他為御史。高元禮又教侯思止說:“則天皇后知道你沒有居住的宅第,假若將沒收的官宅暫時借給你住用,你可以拜謝而不接受。則天皇后一定要問你緣由,你就說:‘這些反叛您的逆賊的宅第,名聲醜惡,我不願意住在那裡。’”後來,果然像高元禮預料的那樣,侯思止按照他教的去回答,武則天聽了後又特別高興,對侯思止的恩寵與賞賜特別優厚。出自《譚賓錄》。
盧藏用
盧藏用被徵召授任左拾遺,升任吏部侍郎、中書舍人。又任黃門侍郎,兼昭文館學士,後轉任尚書右丞相。盧藏用與陳伯玉、趙貞固是親密的朋友。他在被徵召前過著隱居的生活時,很是以自己正直清廉自詡,經常行走於少室、終南二山,當時人稱他為“假隱士”。自從被徵召入朝為官後,生活非常奢華鋪張、淫逸驕縱,使用特別豪華鮮麗的車馬服飾。而且專橫暴虐、詭詐奸佞,專門阿諛事奉權貴。當時朝臣議論他,都上表揭露盧藏用的種種醜惡行為。終於因為他投靠依附太平公主,而被流放發配到隴州。出自《譚賓錄》。
趙履溫
唐朝趙履溫任司農卿,討好安樂公主。氣勢回山填海,一呼
吸變霜雪。客謂張文成曰:“趙司農何如人?”曰:“猖獗小人。心佞而險,行僻而驕。折支勢族,舐痔權門。謅於事上,傲於接下。猛若虣虎,貪如餓狼。性愛食人,終為人所食。”為公主奪百姓田園,造“定昆池”,言“定天子昆明池”也,用庫錢百萬億。斜褰紫衫,為公主背挽金犢車。險詖皆此類。誅逆韋之際,上御承天門。履溫詐喜,舞蹈稱萬歲。上令斬之,刀劍亂下,與男同戮。人割一臠,骨肉俱盡。出《朝野僉載》。
張 岌
唐天后時,張岌諂事薛師。掌擎黃襆隨薛師後,於馬旁伏地承薛師馬鐙。侍御史郭霸嘗來俊臣糞穢,宋之問捧張易之溺器。並偷媚取容,實名教之罪人也。出《朝野僉載》。
吉 頊
天后時,太常博士吉頊,父哲,易州刺史,以贓坐死。頊於天津橋南,要內史魏王承嗣,拜伏稱死罪。承嗣問之,曰:“有二妹堪事大王。”承嗣諾之,即以犢車載入。三日不語,
一吸可令滴水成冰。有位門客問張文成:“司農卿趙履溫為人怎麼樣?”張文成說:“那是個得勢便猖狂的無恥小人。他的心地奸佞陰險,行為乖僻而驕橫。而且彎腰俯首依附有勢力的皇族,舐腚溜鬚投靠權貴豪門。攻諂事上,極盡獻媚取寵之心;傲慢對下,窮竭侮辱作踐之法。狂暴如食人猛虎,貪婪似飢餓凶狠。但是他天生喜歡吃人,終將被人所吃。”趙履溫為安樂公主搶奪百姓田園修造“定昆池”,據說是為了“安定天子昆明池”,耗費掉國家府庫中上百萬億錢。趙履溫為了討好安樂公主,斜著撩起紫衫衣襟用手提著,親自為公主俯身躬背拉著金牛車。趙履溫為人諂邪不正,都像上面所講的那樣。在玄宗皇帝起事誅除叛逆的韋氏家族時,事成之後,玄宗登上承天門,趙履溫假作歡喜之狀,手舞足蹈地高呼“萬歲”。玄宗下命斬殺他,頓時刀劍亂下,將他與他的兒子一起殺掉。在場的人,一人割下他的一塊肉,硬是把他剮得乾乾淨淨。出自《朝野僉載》。
張 岌
唐朝武則天執政期間,張岌諂媚事奉薛稷。張岌手裡舉著黃頭巾緊隨在薛師的後面,在馬旁邊俯伏在地把自己當作上馬凳,讓薛師踏著他的脊背上馬。當時,還有侍御史郭霸嘗酷吏來俊臣的糞穢;宋之問親手捧著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的尿罐。這幾個人都屬於苟且諂媚、取悅權勢之輩,實在是儒教的罪人啊!出自《朝野僉載》。
吉 頊
武則天時代,太常博士吉頊,父親名叫吉哲,任易州刺史,由於貪贓枉法,被判死罪。吉頊曾在京城天津橋的南邊,阻攔內史魏王承嗣,跪拜在地上口稱:“下臣罪該萬死!”承嗣問他有什麼事相求,吉頊回答說:“我有兩個妹妹,願意服侍大王。”承嗣同意了他的請求,當即就用牛車載著他的兩個妹妹回到府上。吉頊的兩個妹妹進入承嗣府中三天了,卻一句話不也說。
承嗣問其故,對曰:“父犯國法,憂之,無復聊賴。”承嗣既倖免其父極刑。進頊籠馬監,俄遷中丞吏部侍郎。不以才升,二妹請求耳。原缺出處,明抄本作出《朝野僉載》。
宗楚客
唐天后內史宗楚客性諂佞。時薛師有嫪毐之寵,遂為作傳二卷。論薛師之聖,從天而降,不知何代人也,釋迦重出,觀音再生。期年之間,位至內史。出《朝野僉載》。
崔 融
唐天后樑王武三思為張易之作傳。雲是王子晉後身,於緱氏山立祠。詞人才子佞者為詩以詠之,舍人崔融為最。後易之赤族,佞者並流嶺南。出《朝野僉載》。
崔 湜
唐崔挹子湜,桓、敬懼武三思讒間,引湜為耳目。湜乃反以桓敬等計潛告三思,尋為中書令。湜又說三思,盡殺五王,絕其歸望。先是湜為兵部侍郎,挹為禮部侍郎。父子同為南省副貳,有唐以來,未之有也。上官昭容屢出外,湜諂附之。玄宗誅蕭至忠後,所司奏“宮人元氏款稱,與湜
承嗣問她們原因,二人回答說:“我們的父親觸犯了國法,心裡很是為他老人家擔心,以後我們就沒有什麼人可以依賴了。”承嗣問明情況果然為吉頊的父親請求免去了死罪。並且推薦吉頊任籠馬監,不久又升任中丞、吏部侍郎。吉頊不是憑藉才幹任職升遷的,而是靠他的兩個妹妹為他請求的官職啊。原缺出處,明抄本作出自《朝野僉載》。
宗楚客
唐朝武則天時內史宗楚客為人諂媚奸佞。當時,薛稷有類似嫪毐之寵,宗楚客為為薛師撰作傳二卷。論說薛師是超凡的聖人,從天而降,不知道是什麼時代的人,簡直是如來佛重生,觀世音再世。因此一年之間,升官為內史。出自《朝野僉載》。
崔 融
唐朝武則天執政期間,樑王武三思為武則天的弄臣太子少卿張易之作傳。說張易之是周靈王的太子晉轉世,並在緱氏山為張易之建造祠堂。一時間,詞人才子與諂諛奸姣的人,爭相撰詩讚詠,其中以舍人崔融最為積極。後來,張易之被滅九族,那些附炎張易之的人,也被流放到嶺南。出自《朝野僉載》。
崔 湜
唐朝武則天執政期間,崔挹的兒子崔湜得寵於一時。起初,桓彥範、敬暉因懼怕武三思進讒言陷害他,收納崔湜為自己的耳目。崔湜將桓、敬等人商量的計策密告給武三思。不久,他就被武則天提升為中書令。崔湜又建議武三思,將李氏五王全都誅殺除掉,以免除他人恢復李氏王朝的希望。在這之前,崔湜任兵部侍郎,他的父親崔挹任禮部侍郎。父子同時官任尚書省的副職,是自唐朝以來,不曾有過的事情。當時,宮內女官上官昭容很有權勢,崔湜於是諂媚依附於她。唐玄宗處死蕭至忠後,負責審理此案的官員上奏玄宗說“宮中女使元氏供認,曾經與崔湜一同
曾密謀進鴆”。乃賜湜死,年四十。初,湜與張說有隙,說為中書令,議者以為說構陷之。湜美容儀,早有才名。弟液、滌及從兄涖,並有文翰,列居清要。每私宴之際,自比王謝之家。謂人曰:“吾之門地及出身歷官,未嘗不為第一。丈夫當先據要路以制人,豈能默默受制於人!”故進取不已,而不以令終。又湜諂事張易之與韋庶人。及韋誅,復附太平。有馮子都、董偃之寵。妻美,並二女並進儲闈,得為中書侍郎平章事。有榜之曰:“託庸才於主第,進豔婦於春宮。”出《朝野僉載》。
用番將
唐玄宗初即位,用郭元振、薛訥;又八年而用張嘉貞、張說;五年而杜暹進;又三年蕭嵩進;又十二年而李適之進。鹹以大將直登三事。李林甫既懲適之之患,遂易舊制。請以番人為將,欲固其權。嘗奏於上曰:“以陛下雄才,兼國家富強。而諸番未滅者,由文吏為將,怯懦不勝武事。陛下必欲滅四夷,威海內,莫若武臣,武臣莫若番將。番將生而氣雄,少養馬上,長求陣敵,此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將之,使其必死,則夷狄不足圖也。”上大悅。首用
謀劃在進獻給您的赤箭粉食中下鴆想毒死您”。於是,玄宗皇帝下令處死崔湜,年僅四十歲。當年,崔湜與張說有矛盾。張說官任中書宰相,議論的大臣認為張說仗著職權陷害崔湜。崔湜長得英俊,很早就以有才華而聞名。崔湜的弟弟崔液、崔滌及堂兄崔涖,都能賦詩撰文,而列居顯要的官位。每次家宴談起來,都以王、謝那樣的名門望族自比。對人說:“我們家的門第以及出身歷任的官職,沒有不是天下第一的。大丈夫生活在世上,應當搶先佔據重要位置用以制人,怎麼能默默地被人控制呢!”因此,他們崔氏兄弟從未有停止謀取高官顯位的時候,而不顧及保持美善的名譽。崔湜還曾諂媚依附張易之與韋庶人。等到韋庶人被處死後,崔湜又依附太平公主,受到像馮子都、董偃等那樣的寵幸。崔湜的妻子非常漂亮,他將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女兒,一同進獻給太子宮中,由此而得以官任中書侍郎平章事那樣的高職。有人張貼出榜文說崔湜:“本是個庸才卻身居宰相要職,將自己美貌的妻女進獻給東宮。”出自《朝野僉載》。
用番將
唐玄宗剛剛即位時,重用郭元振、薛訥;過了八年而起用張嘉貞、張說等老臣;又過了五年,起用杜暹;又過了三年,起用蕭嵩;又過了十二年起用李適之。都是起用大將、重臣,直接執掌三公大權。到了李林甫為宰相時,他吸取李適之的教訓,於是改易舊制。請求起用胡人為大將,從而鞏固他的宰相權力。曾經上奏玄宗說:“以皇上的雄才大略,加上國家的昌盛富強。現在那些胡人還不時地騷擾邊境,如果任用文職官員為統兵的大將,他們怯懦不勝任征戰殺伐之事。皇上想要滅除四方胡人夷族,施天朝國威於海內,不如起用武臣為將掌握兵權,武臣中漢將不如番將勇猛。番將生來就氣勢雄壯,自幼生長在馬上,長年打仗對陣。這是他們的天性啊!如果皇上用恩寵的辦法,感化他們,讓他們以死來效忠皇上。那麼四面邊境上時常騷擾進犯的夷族胡人,不足為慮,會很快就被滅除的。”唐玄宗非常高興。他首先起用
安祿山,安祿山有功;用哥舒翰有勇;用安思順能軍;用高仙芝善戰。祿山卒為戎首,林甫之罪也。出《譚賓錄》。
張 說
唐燕國公張說,幸佞人也。前為幷州刺史,諂事特進王毛仲。餉致金寶,不可勝數。後毛仲巡邊,會說於天雄軍大宴。酒酣,恩敕忽降: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說拜謝訖,便把毛仲手起舞,嗅其靴鼻。出《朝野僉載》。
程伯獻
唐將軍高力士特承玄宗恩寵。遭父喪,左金吾大將軍程伯獻、少府監馮紹正二人,直就其喪前,被髮而哭,甚於己親。朝野聞之,不勝其笑。出《譚賓錄》。
楊國忠
玄宗謂侍臣曰:“我欲行一事,自古帝王未有也。蓋欲傳位於肅宗。”及製出,國忠大懼,言語失次。歸語楊氏姐妹曰:“娘子,我輩何用更作活計?皇太子若監國,我與姊妹等即死矣。”相聚而哭。虢國入謀於貴妃。妃銜土以請,其事遂止。哥舒翰在潼關,或勸請誅國忠,以悅眾心,舒翰
胡人安祿山,安祿山屢建戰功;又起用驍勇善戰的哥舒翰,在打擊吐蕃時非常勇猛;又起用安思順,也能領兵作戰;起用能征善戰的高句麗族人高仙芝。安祿山最終成為眾夷酋之首,這都是李林甫“起用番將”釀下的罪惡。出自《譚賓錄》。
張 說
唐玄宗在位期間,曾位居宰相的燕國公張說,是個奸佞媚上的人。以前擔任幷州刺史時,諂媚事奉有特殊地位的散官王毛仲。送給王毛仲金銀財寶,不計其數。後來,王毛仲巡視邊境,跟張說一塊兒聚宴於天雄軍。酒喝到興起時,忽然朝廷特使送來玄宗皇帝的敕書:授予張說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張說叩頭謝恩完畢,便拉著王毛仲的手跳起舞來,還用鼻子嗅王毛仲的靴子尖。出自《朝野僉載》。
程伯獻
唐玄宗時被封為大將軍的高力士,權傾朝野,極獲玄宗的寵幸。高力士父親去世時,左金吾大將軍程伯獻和少府監馮紹正二人,直接到靈堂前弔孝,披散著頭髮,大聲痛哭,比自己的父親去世都要悲傷。朝野聽說這件事情後,都覺得特別可笑。出自《譚賓錄》。
楊國忠
唐玄宗對侍臣說:“我要做一件事情,是自古以來的帝王從未有人做過的。我想現在把皇位傳給肅宗。”待冊封李亨為太子的命令下達後,宰相楊國忠異常恐懼,說話都語無倫次。下朝後,立即找到楊氏姐妹說:“娘子們,我們怎麼才能想出一條活路來?若皇太子繼位,我與諸位姊妹立即就會被處死的啊。”說完抱頭大哭。虢國夫人進宮找楊貴妃謀劃。楊貴妃口中銜土,用這種辦法請求玄宗,玄宗才停止此事。哥舒翰率兵鎮守潼關,有人勸他請求玄宗皇帝處死楊國忠,以使天下人心大快,哥舒翰
不聽。祿山發范陽,每日於帳前嘆曰:“楊國忠頭,來何太遲也!”國忠妻裴柔,蜀之大娼也。國忠又為劍南節度。勸玄宗入蜀,授其所親官,布蜀漢。出《譚賓錄》。
太真妃
太真妃嘗因妒忌,有語侵上。上怒甚,令高力士以輜車載送還其家。妃悔恨號泣,抽刀剪髮,授力士曰:“珠玉珍異,皆上所賜,不足充獻。唯發父母所生,可達妾意。望為申妾萬一慕戀之誠。”上得發,揮涕浼然。遽命力士召之歸。出《貴妃傳》。
李林甫
玄宗在東都,宮中有怪。明日,召宰相,欲西幸。裴稷山、張曲江諫曰:“百姓場圃未畢,請候冬間。”是時,李林甫初拜相,竊知上意。及罷退,佯為蹇步。上問:“何故腳疾?”對曰:“臣非病足,願獨奏事。”乃言:“二京陛下東西宮也。將欲駕幸,何用擇時?設有妨於刈獲,獨免過路賦稅。臣請宣示有司,即日西幸。”上大悅。自此駕幸長安,不復東矣。旬日,耀卿、九齡俱罷,而牛仙客進。出《國史補》。
沒有聽取這種意見。待安祿山兵變范陽進逼兩京,哥舒翰每天坐在軍帳中嘆息地說:“楊國忠的人頭,為什麼遲遲不送了呢!”楊國忠的妻子裴柔,是蜀中有名的娼妓。楊國忠後來又兼任劍南節度使。在安祿山叛軍逼近京城長安時,楊國忠勸玄宗皇帝避難入蜀,他已經將他的親信,都安插在蜀中。出自《譚賓錄》。
太真妃
楊貴妃曾因為妒忌,言語衝撞玄宗。玄宗大怒,命令高力士用一般的飾有帷蓋的車,將她送回孃家楊府。楊貴妃異常悔恨,抽出剪刀剪下一縷頭髮,交給高力士說:“珠寶玉翠,都是皇上賜賞給我的,不足以用它們進獻給皇上。唯有這縷頭髮是父母給予我的,可以用它來表達我對皇上的一片真情。望高公公向皇上轉達我的萬分之一的仰慕依戀的誠心。”玄宗看到楊貴妃的這縷頭髮後,立刻流下眼淚。馬上命令高力士將貴妃召回宮中。出自《貴妃傳》。
李林甫
唐玄宗在東都洛陽,宮中常鬧鬼怪。第二天,玄宗召集宰相們上朝議事,說自己想回駕西京長安。宰相裴稷山、張曲江勸阻說:“老百姓現在正忙於收割打場,請皇上等候到冬閒時再回駕西京吧。”當時,李林甫剛剛升任宰相,他心中暗暗體察到玄宗欲回駕長安的原因。待到退朝時,他假裝腳瘸留在後面。玄宗問:“腳怎麼瘸了?”李林甫回答說:“我的腳沒有病,是想單獨向皇上談談我對回駕西京的看法。”於是對玄宗說:“洛陽、長安二京,乃是皇上的東宮與西宮。皇帝要去哪個宮,難道還用選擇日子嗎?如果會妨礙百姓們收割打場,單獨免去他們的過路賦稅就可以了。我請求皇上允許我指示有關部門,說皇上馬上就回駕西京。”玄宗非常高興。就在這一天回駕長安,再也沒有來過東都洛陽來。過了十多天,裴耀卿、張九齡都被免除宰相職務,而由牛仙客來擔任。出自《國史補》。
又
李林甫居相位一十九年,誅鋤海內人望。自儲君以下,無不累息。初開元后,姚宋等一二老臣,多獻可替否,以爭天下大體。天下既理,上心亦泰。張九齡上所拔,頗以後進少之。九齡尤謇諤,數犯上,上怒而逐之。上雄才豁達,任人不疑。晚得林甫,養成君欲,未嘗有逆耳之言,上愛之。遂深居高枕,以富貴自樂。大臣以下,罕得對見,事無大小,責成林甫。林甫雖不文,而明練吏事,慎守綱紀,衣冠非常調,無進用之門。而陰賊忍殺,未嘗以愛憎見於容色。上左右者雖饔人廝養,無不賂之,故動靜輒知。李適之初入相,疏而不密,林甫賣之。乃曰:“華山之下有金礦焉,採之可以富國。上未知之耳。”適之善其言,他日,從容以奏,上悅。顧問林甫,林甫曰:“臣知之久矣。華山,陛下本命也,王氣所在,不可發之。故臣不敢言。”上遂薄適之。因曰:“自今奏事,先與林甫議之,無輕脫。”自是適之
又
李林甫位居相位十九年,專門打擊剷除朝廷內外有名望、有影響力的人。因此,自太子以下,沒有不感到恐懼的,連大氣都不敢出。唐玄宗剛剛即位時的開元初年,所用的姚崇、宗璟等一些老臣,多數人都向皇上推薦日後能替代自己為相的人,用以謀得國家太平,百姓康樂。他們知道,國家治理好了,皇上的心也就安了。宰相張九齡是玄宗皇帝親自選拔重用的人。在歷任宰相中,張九齡是資歷較淺、也較年輕的一位。但是他為人正直,多次直言衝撞玄宗皇帝。玄宗一怒之下,罷免了他的宰相。玄宗皇帝雄才大略,為人豁達,用人不疑。在晚年得到李林甫這樣的一位諂媚的宰相,從來不說玄宗皇帝不愛聽的話,這才養成了皇上聽不得逆耳忠言的習慣,玄宗皇帝因此寵愛倚重李林甫。於是就深居在宮帷中,貪戀聲色,恣意享樂。大臣以下的人,很少有機會見到玄宗皇帝,更談不上跟皇上商討國家大事了。不論大事、小事,都一律責成宰相李林甫去辦理。李林甫雖然沒有文才,然而對官場上的事情卻很精通,恪守原有的綱常法紀,就是再有奇才異學的官員士人,也沒有破格提拔任用的門路,一切都按規矩辦事。但李林甫為人陰毒殘忍,隨意迫害人,從未表露過喜愛誰與憎恨誰。玄宗皇帝左右的人,即使是廚師、馬伕,也沒有不向他賄賂討好的。因此,皇上的一舉一動,他能馬上知曉。李適之剛任宰相時,行事疏忽而不縝密,被李林甫設下圈套出賣了。一次,李林甫對李適之說:“華山下面有金礦,開採了可以給國家增加財富。但是皇上並不知道啊。”李適之相信了他的話,日後,將此事上奏玄宗皇帝。玄宗皇帝非常高興,徵詢李林甫的意見,李林甫說:“我很久以前就知道華山底下有金礦。但是華山是皇上的風水本命脈山啊。帝王之氣所在,不可以開採金礦。因此,我不敢向皇上提起這件事情。”玄宗皇帝從此特別輕視李適之,對他說:“從今以後,凡是向我奏請的事,都要事先跟林甫商議一下,不要太輕佻隨便了。”從此,李適之的
束手矣。非其所引進,皆以罪誅。威震海內,諫官但持祿養資,無敢論事。獨補闕杜中猶再上疏。翌日,被黜為下邽令。林甫召諸諫官謂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何用多言。君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食三品料;及其一鳴,即黜去。雖欲再鳴,其可得乎?”由是諫諍之路絕失。晚年多冤仇,懼其報復。出廣車僕,金吾靜街,前驅百步之外。居則以磚甃屋,以板幕牆。家人警衛,如御大敵。其自防也如此。故事,宰臣騎從,三五人而已,士庶不避於路。至是騎從百餘人,為左右翼,公卿以下趨避,自林甫始也。出《譚賓錄》。
手腳被束縛住了,再也不能單獨向玄宗皇帝奏事。李林甫在任宰相期間,凡是不是經他引薦的人,都想方設法羅織罪名將其除掉。由此,他的聲威震動海內,所有的諫官都老老實實地拿著俸祿維持生計,誰也不敢納諫議論朝政。唯獨補闕杜中猶不信邪,再次上疏玄宗皇上。第二天,就被貶黜為下邽縣令。李林甫召集諸位諫官說:“現今上有聖明的皇帝,我們當臣子的,按照皇上的正確旨意辦事還來不及呢,何用多嘴多舌。你們沒有看到御苑內那些供儀仗使役的馬嗎?整天老老實實沒有一點響動的,可以吃到三品的草料;只要哪匹馬稍一鳴叫,立即被趕出去。即使想叫第二聲,哪能再有機會呢?”從此,向玄宗皇上納諫提意見的道路被堵死了。李林甫到了晚年時,結下了許多的冤仇,非常懼怕有仇人報復。因此,每次出行都廣置車輿僕伕,派許多宮中衛士將前邊百步之內的人群驅散。他居住的府第都用磚砌屋,用木板蒙護圍牆。派出許多家將僕伕日夜警衛,如臨大敵。他就這樣設防保護自己。按照唐朝的舊例,歷任宰相出行過街,不過有三五個侍從隨行而已,士人百姓也無須在道路兩旁躲避。像這樣設置上百騎從在左右護衛,讓公卿以下的人躲藏退避,就是從李林甫開始的。出自《譚賓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