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

張 華  晉惠帝  許 遜  陶貞白  張祖宅

唐 儀  唐中宗  宋青春  武勝之  李守泰

陳仲躬  曹王皋  漁 人

張 華

晉張華,生挺聰慧。好觀奇異圖緯之學,捃拾天下遺逸。自書契之始,考驗神怪,及世間里閭所說,撰《博物志》四百卷,奏武帝。帝曰:“卿才十倍萬代,博識無倫。記事採言,多所浮妄。宜刪翦無據,以見成文。昔仲尼刪詩書,不及鬼神幽昧之事,不言怪力亂神。今見卿此志,驚所未聞,異所未見,將繁於耳目也。可更芟截浮疑,分為十卷。”即於御前賜青鐵硯。此鐵是于闐國所獻,鑄為硯。又賜麟角管,此遼西國所獻也。側理紙萬番,南越所獻也。漢言“陟釐”,“陟釐”與側理相亂。南人以海苔為紙,其理縱橫斜側,因為名焉。出《王子年拾遺記》。

張 華

晉朝人張華,天生聰明慧敏。他喜愛讀讖緯書等奇異的書籍,廣泛收集天下的遺聞逸事。他從古代文字、書簡起,考證神怪以及世間街頭巷閭的傳說,撰寫成《博物志》一書,共四百卷,奏獻給武帝。武帝說:“你的才幹超過萬代十倍,知識廣博沒有人能和你相比。但是你所記載的事情、採集的傳說,多數都屬於虛妄之談。應該將那些沒有根據的刪去,才能成為一本書。昔年孔仲尼刪定《詩》《書》,不記載神鬼陰司的事情,也不談特異的妖力和各種仙神方士。現在看到你的這部書,記載的都是讓人驚異的從未聽說過的和從未見到過的事情,會雜亂人的耳目的。可以進一步刪節去虛浮、尚未有定論的那些記載,分為十卷。”武帝當即賜給張華青鐵硯一方,這方硯是用於闐國進獻的鐵鑄的;麟角筆一支,此筆是遼西國進獻的;側理紙萬張,此紙是南越國進獻的,漢語叫它為“陟釐”。“陟釐”與“側理”音相諧。南越人用海中苔類植物造的紙,它的紋理縱橫斜側,因此名叫“側理”。出自《王子年拾遺記》。

晉惠帝

晉惠帝元康三年,武庫火。燒漢高祖斬白蛇劍、孔子履。鹹見此劍穿屋飛去,莫知所向。出《異苑》。

許 遜

西晉末,有旌陽縣令許遜者,得道於豫章西山。江中有蛟蜃為患,旌陽沒水,拔劍斬之,後不知所在。頃漁人網得一石,甚鳴,擊之,聲聞數十里。唐朝趙王為洪州刺史,破之,得劍一雙。視其銘,一有“許旌陽”字,一有“萬仞”字,一有“萬仞師出”焉。出《朝野僉載》。

陶貞白

樑陶貞白所著《太清經》,一名《劍經》。凡學道術者,皆須有好劍鏡隨身。又說,干將、莫耶劍,皆以銅鑄,非鐵也。出《尚書故實》。

又貞白隱居貝都山中,嘗畜二刀,一名善勝,一名寶勝。往往飛去,人望之,如二條青蛇。本傳具載。出《芝田錄》。

張祖宅

唐乾封年中,有人於鎮州東野外,見二白兔。捕之,忽卻入地,絕跡不見。乃於入處掘之,才三尺許,獲銅劍一雙,古制殊妙。於時長吏張祖宅以聞。出《朝野僉載》。

晉惠帝

晉惠帝元康三年,京都武器庫失火,燒掉了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的那柄寶劍和一雙孔子穿過的鞋。在現場圍觀的人都看到那柄寶劍穿透庫房的屋頂飛出去,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出自《異苑》。

許 遜

西晉末年,有個叫許遜的旌陽縣令,在豫章西山得道。江中有蛟蜃興妖作怪為害百姓,許遜潛入江水中,揮劍斬殺了這隻蛟蜃。後來就不知道他到哪裡去了。過了一會兒,漁人打魚網上來一塊石頭,鳴聲很大,敲擊它發出的鳴聲幾十裡內都能聽得到。到了唐朝,趙王任洪州刺史時,將這塊石頭擊破,得到一雙寶劍。看看寶劍上的銘文,一隻上刻有“許旌陽”三個字,一隻上刻有“萬仞”二字,另外還有“萬仞師出”四個字。出自《朝野僉載》。

陶貞白

樑朝陶貞白著有《太清經》一書,該書還有一名叫《劍經》。上面說:“凡是學道術的人,都必須備有寶劍、寶鏡隨身帶著。”又說:“干將、莫耶兩柄名劍,都是用青銅鑄造的,不是用鐵鑄造的。”出自《尚書故實》。

又,陶貞白隱居在貝都山中,曾經藏有兩把刀,一把叫“善勝”,一把叫“寶勝”。這兩把刀常常能自行飛去,人們看見它們像兩條青蛇一樣。《陶貞白傳》上有這件事情的記載。出自《芝田錄》。

張祖宅

唐高宗乾封年間,有人在鎮州東郊的野外看見兩隻白兔。他想捉到它們,這兩隻白兔忽然鑽入地裡不見了。這個人在白兔鑽入地裡的地方挖掘查找,才挖進去三尺多深,得到一雙銅劍,是做工異常精妙的古劍。這件事情當時是在長吏張祖家聽到的。出自《朝野僉載》。

唐 儀

唐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礪等袋。彩帨為魚形,結帛作之。取魚之象,強之兆也。至天后朝乃絕。景雲之後,又復前飾。出《朝野僉載》。

唐中宗

唐中宗令揚州造方丈鏡。鑄銅為桂樹,金花銀葉。帝每常騎馬自照,人馬並在鏡中。出《朝野僉載》。

宋青春

唐開元中,河西騎將宋青春驍果暴戾,為眾所推。西戎嘗歲犯邊境,青春每臨陣,必獨運劍大呼,執馘而旋,未嘗中鋒鏑。西戎憚之,一軍鹹賴焉。後吐蕃大北,獲生口數千。軍帥令譯問衣大蟲皮者,爾何不能害之。答曰:“但見青龍突陣而來,兵刃所及,若叩銅鐵,以為神助將軍也。”青春乃知劍之靈。青春死後,劍為瓜州刺史季廣琛所得。或風雨後,迸光出室,環燭方丈。哥舒翰鎮西涼,知之。求易以他寶,廣琛不與。因贈之詩曰:“刻舟尋已化,彈鋏未酬恩。”出《酉陽雜俎》。

唐 儀

唐高中上元年間,朝廷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員要佩帶裝有刀、礪石等的飾袋。飾袋的做法是先在彩帕上繪出魚形,再用絲線繡出真色的圖案,縫製成像魚的袋子,兆示強盛。到武則天臨朝執政時才不再佩帶這種魚袋。睿宗景雲年間又恢復了這種佩飾。出自《朝野僉載》。

唐中宗

唐中宗命令揚州的地方官吏給他製作一面一丈見方的鏡子,在銅鏡上鑄出桂樹,再鑲嵌金花銀葉。中宗常常騎馬時照這面巨鏡,人馬都可以照進鏡子裡。出自《朝野僉載》。

宋青春

唐玄宗開元年間,河西騎將宋青春驍悍暴戾,手下的將士非常推崇他。西戎曾年年侵犯邊鏡,宋青春每次與入侵者接戰,必定是一個人手揮寶劍大聲吼叫著衝入敵軍,割下被他殺死的敵軍將士的左耳凱旋,從未中過敵軍的刀箭。西戎軍都懼怕他,我方全軍也都仰仗著他擊退入侵的敵軍。後來前來進犯的吐蕃軍被打得大敗,唐軍俘虜了吐蕃兵數千人。唐軍統帥讓翻譯問一個穿虎皮衣裳的敵軍俘虜:“你們為什麼不能傷害我方的宋將軍呢?”這個俘虜回答說:“每次宋將軍臨陣,我們都見到一條青龍突陣而來。宋將軍手中的那把利劍,我們的兵刃觸碰到它像撞在銅鐵上似的。我們都認為他是有神力相助的將軍啊!”這時宋青春才知道他用的是把通靈寶劍。宋青春死後,這把寶劍落入瓜州刺史季廣琛手中。有時在風雨過後,這把寶劍會自行迸發出光芒,照耀到周圍一丈遠的地方。哥舒翰鎮守西涼時,得知這把寶劍的靈性,曾請求用別的珍寶來換取它,季廣琛不換,贈詩說:“刻舟尋已化,彈鋏未酬恩。”出自《酉陽雜俎》。

武勝之

唐開元末,太原武勝之為宣州司士,知靜江事。忽於灘中見雷公踐微雲逐小黃蛇,盤繞灘上。靜江夫戲投以石,中蛇,鏗然作金聲。雷公乃飛去,使人往視,得一銅劍。上有篆“許旌陽斬蛟第三劍”雲。出《廣異記》。

李守泰

唐天寶三載五月十五日,揚州進水心鏡一面。縱橫九寸,青瑩耀日。背有盤龍長三尺四寸五分,勢如生動。玄宗覽而異之。進鏡官揚州參軍李守泰曰:“鑄鏡時,有一老人,自稱姓龍名護。鬚髮皓白,眉如絲,垂下至肩,衣白衫。有小童相隨,年十歲,衣黑衣。龍護呼為玄冥。以五月朔忽來,神采有異,人莫之識。為鏡匠呂暉曰,老人家住近,聞少年鑄鏡,暫來寓目。老人解造真龍,欲為少年制之,頗將愜於帝意。遂令玄冥入爐所,扃閉戶牗,不令人到。經三日三夜,門左洞開。呂暉等二十人於院內搜覓,失龍護及玄冥所在。鏡爐前獲素書一紙,文字小隸雲:‘鏡龍長三尺四寸五分,法三才。象四氣,稟五行也。縱橫九寸,類九州分野。鏡鼻如明月珠焉。開元皇帝聖通伸靈,吾遂降祉。斯鏡可以辟邪,鑑萬物。秦始皇之鏡,無以加焉。歌曰:“盤龍盤龍,隱於鏡中。分野有象,變化無窮。興雲吐霧,行雨生風。上清仙子,來獻聖聰。”’呂暉等遂移鏡爐置船中,

武勝之

唐朝開元末年,太原人武勝之任宣州司士,主持靜江的政務。一次,他忽然在江邊沙灘上看到雷公踏著薄雲在追逐一條小黃蛇,在沙灘上繞來繞去。武勝之好玩地投去一塊石頭。石頭擊中了蛇,發出“鏗”的一聲響,像擊在金屬上似的。雷公隨之也飛走了。武勝之派人去察看,拾到一把銅劍,劍上刻有篆文“許旌陽斬蛟第三劍”。出自《廣異記》。

李守泰

唐玄宗天寶三載五月十五日,揚州進獻一面水心鏡。鏡子長寬各九寸,鏡面青瑩淨亮,可耀日月。鏡的背面盤著一條龍,龍身長三尺四寸五分,形態生動,像真龍一樣。玄宗觀賞後,覺得它不同一般。進獻這面鏡子的官員揚州參軍李守泰說:“我們鑄造這面鏡子時,來了一位老人,說自己姓龍,叫龍護。這位老人鬚髮潔白,眉毛如絲,下垂到肩上,身上穿著白衫。有一個小童跟隨老人左右,年方十歲,身穿黑衣,老人叫他‘玄冥’。這一老一少是在五月初一這天突然來到鑄鏡現場的。他們的神態跟一般人不一樣,所有在場的人都不認識他們。那位老人對鏡匠呂暉說他家就住在附近,聽說要鑄鏡,特來觀看。又說他知道在鏡上鑄造真龍的方法,願意為呂暉製作一條,定會取得皇上的喜歡。他就讓那個叫玄冥的小童進到安放鏡爐的院子裡,將門窗關閉好,不讓任何人進入院裡。過了三天三夜,左門洞打開。呂暉等二十人在院子裡搜查尋找,不見這位老人和小童的蹤影,只在鏡爐前邊找到一紙素書,是用小篆寫的,內容如下:‘鏡龍長三尺四寸五分,是效法天、地、人三才,春溫、夏熱、秋冷、冬寒四氣,金、木、水、火、土五行。鏡長寬各九寸,類似天下九州的分野;鏡鼻呈明月珠狀。開元皇帝聖明通達神靈,我才降福。這面鏡子可以避邪祟,鑑萬物,秦始皇的鏡子也比不上它。歌曰:‘盤龍盤龍,隱於鏡中。分野有象,變化無窮。興雲吐霧,行雨生風。上清仙子,來獻聖聰”。’呂暉等看過這紙素書後,就將鏡爐移到船上,

以五月五日午時,乃於揚子江鑄之。未鑄前,天地清謐。興造之際,左右江水忽高三十餘尺,如雪山浮江,又聞龍吟,如笙簧之聲,達於數十里。稽諸古老,自鑄鏡以來,未有如斯之異也。”帝詔有司,別掌此鏡。

至天寶七載,秦中大旱,自三月不雨至六月。帝親倖龍堂祈之,不應。問昊天觀道士葉法善曰:“朕敬事神靈,以安百姓。今亢陽如此,朕甚憂之。親臨祈禱,不雨何也?卿見真龍否乎?”對曰:“臣亦曾見真龍,臣聞畫龍四肢骨節,一處得以似真龍,即便有感應。用以祈禱,則雨立降。所以未靈驗者,或不類真龍耳。”帝即詔中使孫知古,引法善於內庫遍視之。忽見此鏡,遂還奏曰:“此鏡龍真龍也。”帝幸凝陰殿,並召法善祈鏡龍。頃刻間,見殿棟有白氣兩道,下近鏡龍。龍鼻亦有白氣,上近樑棟。須臾充滿殿庭,遍散城內。甘雨大澍,凡七日而止。秦中大熟。帝詔集賢待詔吳道子,圖寫鏡龍,以賜法善。出《異聞錄》。

陳仲躬

唐天寶中,有陳仲躬家居金陵,多金帛。仲躬好學,修詞未成,攜數千金,於洛陽清化裡,假居一宅。其井甚大,常溺人,仲躬亦知之。以靡有家室,無所懼。仲躬常習學不出。月餘日,有鄰家取水女可十數歲,怪每日來於井上,

於五月五日午時,在揚子江上鑄鏡。沒鑄鏡前,天地清明安靜。鑄鏡當中,左右的江水忽然高漲三十多尺,如一座雪山浮在江面上。又聽到龍吟聲,如笙簧吹鳴,傳到幾十裡地以外。我們考查了所有的老年人,都說自打鑄鏡以來,從未見過這樣怪異的事情。”玄宗皇帝詔令有司,將這面水心鏡單獨置放在一個地方。

到了天寶七載,秦中大旱,從三月起沒有降雨,一直旱到六月。玄宗皇帝親自到龍堂祭祀祈雨,但是老天一點反應也沒有。玄宗皇帝問昊天觀的道士葉法善:“我尊敬地侍奉神靈,來安撫百姓。現在大旱如此,我特別憂慮,親自到龍堂祈雨,老天為什麼還不降雨呢?道長你見過真龍嗎?”葉法善說:“臣下我也曾見過真龍。我聽說畫龍的四肢骨節,有一個地方得似真龍,就會立即有感應。用它來祈禱,雨立即就會降下來的。之所以皇上您親自祈雨未獲靈驗,大概是龍堂上畫的龍不似真龍吧。”玄宗皇帝聽了,立即詔令中使孫知古帶領葉法善去皇宮內庫各處查看。葉法善忽然看見這面水心鏡,就返回奏稟玄宗皇帝,說:“宮內水心鏡背面是真龍啊!”玄宗皇帝親臨凝陰殿,同時召葉法善祈祀鏡龍。頃刻間,只見殿棟間有兩道白氣降下來,接近鏡龍;鏡龍的鼻上也升出白氣,向上接近樑棟。不一會兒雲氣充滿殿庭,遍佈京城。大雨傾盆而降,下了七天才停。這年秋天,秦中獲得大豐收。玄宗皇帝特意詔令集賢殿待詔吳道子臨摹鏡龍真圖,用以賞賜葉法善。出自《異聞錄》。

陳仲躬

唐玄宗天寶年間,有個叫陳仲躬的書生,家住金陵,富有錢財。陳仲躬非常好學,但因為賦詩、寫文章一時沒有成就,便帶著大量金錢,來到東都洛陽清化裡,租一所房屋住下。這所房屋庭院中有一口很大的井,井裡經常淹死人。陳仲躬也知道這件事情,他自恃沒有家室住在這裡,就不懼怕什麼。陳仲躬住進這座院落後,總是關在屋中學習,足不出戶。鄰家有一個女孩,約十幾歲的樣子,每天都來井邊來提水。這天女孩又來提水,

則逾時不去,忽墜井而死。井水深,經宿,方索得屍。仲躬異之。閒日,窺於井上,忽見水中一女子。其形狀少麗,依時樣妝飾。以目仲躬,凝睇之際,以紅袂半掩其面微笑,妖冶之姿,出於世表。仲躬神魂恍惚,若不支持。乃嘆曰:“斯為溺人之由也。”遂不顧而退。

後數月炎旱,此井水不減。忽一日水竭。清旦,有人叩門雲:“敬元穎請謁。”仲躬命入,乃井中所見者。衣緋綠之衣,其裝飾鉛粉,悉時制耳。仲躬與坐,訊曰:“卿何以殺人?”元穎曰:“妾非殺人者,此井有毒龍。自漢朝絳侯居於茲,遂穿此井。洛城內有五毒龍,斯其一也。緣與太一左右侍龍相得,每為矇蔽。天命追徵,多託故不赴集。好食人血,自漢以來,殺三千七百人矣,而水不耗涸。某乃國初方墜於井,遂為龍所驅使。為妖惑以誘人,用供龍所食。甚於辛苦,情所非願。昨為太一使者交替,天下龍神盡須集駕。昨夜子時,已朝太一矣。兼為河南旱,勘責三數日方回。今井內已無水,君子誠能命匠淘之,則獲脫斯難矣。若然,願終君子一生奉養。世間之事無不致。”言訖,便失所在。仲躬當時即命匠,命一親信,與匠同入井。囑曰:

站在井邊過了很常時間也不離去,忽然墜入井中淹死了。井水很深,隔了一宿,才將屍體打撈上來。對女孩落井淹死,陳仲躬覺得有些可疑。一天閒時,他來到井邊,向井下窺望,忽然看見水中出現一個女子。女子容貌端麗可愛,按當時人的樣子妝飾。她用眼睛看陳仲躬,凝視之際,用紅袖半掩臉面,向他脈脈含情地微笑。這個女子妖冶的姿容超出了世上的女人。陳仲躬看得心動神迷,精神恍惚,似乎都按捺不住了。他不由得嘆息地說:“怪不得呢,這就是女孩落入井中淹死的緣由啊。”於是他不再看井中的妖媚女子,轉身回到屋裡。

之後的幾個月,天氣炎熱大旱,但是院中這口井裡的水一點也不見減少。忽然有一天,井水乾涸了。一個清早,有人敲門說:“敬元穎請求拜見相公。”陳仲躬讓來人進屋,一看乃是那天在井中見到的那個妖麗女子。她身穿紅衣綠裳,面塗脂粉丹紅,打扮得跟當時洛陽城中的女人一樣。陳仲躬讓這位女子坐下,詢問道:“你為什麼要誘殺人呢?”敬元穎回答說:“我不是殺人者。這口井中住有一條毒龍。自漢朝絳侯住在這裡,就掘了這口井。洛陽城中有五條毒龍,它是其中的一條。因為它同太一神左右的侍龍處得很好,因此太一神常常被它所矇蔽。上天徵召,它多數時候找個因由不去赴會。這條毒龍喜愛喝人血,自漢朝以來,它已經殺了三千七百人了,而井裡的水從來沒有乾涸過。我是國朝初年才墜入井中的,因而為這條毒龍所驅使,為它引誘人墜入井中,來供它吸食。這樣做很是辛苦,而且也不是我情願這樣乾的。昨天,是太一神使者交接班的日子,天下的龍神都得集駕到太一神那裡。昨天夜裡子時,各位龍神已經朝拜過太一神了。同時因為河南大旱,太一神讓群龍考察三五天才放它們回來。現在井內已經沒有水了,如果您果真能讓工匠下去淘井,就可以讓我擺脫這條毒龍帶給我的苦難了。如果能這樣做了,我願終生侍奉公子。世間上的事情,沒有辦不到的啊!”說罷,她便不見了。陳仲躬當時就讓一名工匠下井去淘,同時派一名親信僕人與工匠一塊兒下到井底,囑咐這名僕人說:

“但見異物即收。”至底無別物,唯獲古銅鏡一枚,闊七寸七分。仲躬令洗淨,貯匣內。焚香以奉之,斯所謂敬元穎也。一更後,元穎忽自門而入,直造燭前設拜。謂仲躬曰:“謝生成之恩,照濁泥之下。某昔本師曠所鑄十二鏡之第七者也。其鑄時,皆以日月為大小之差。元穎則七月七日午時鑄者也。貞觀中,為許敬宗婢蘭苕所墮。以此井水深,兼毒龍氣所苦,人入者悶絕,故不可取,遂為毒龍所役。幸遇君子正直者,乃獲重見人間耳,然明晨內,望君子移出此宅。”仲躬曰:“某已用錢僦居,今移出,何以取措足之所?”元穎曰:“但請君子飾裝,一無憂也。”將辭去,仲躬復留之。問曰:“汝安得有紅綠脂粉狀乎?”對曰:“某變化無常,非可具述。”言訖,即無所見。明旦,忽有牙人叩戶,兼領宅主來謁仲躬,便請移居,並伕役並足。未到齋時,前至立德坊一宅中。其大小价數,一如清化者。其牙人云:“價值契本,一無遺缺。”並交割訖。後三日,其清化宅井,無故自崩。兼延及堂隅東廂,一時陷地。

仲躬後文戰累勝,為大官。有所要事,未嘗不如移宅之效也。其鏡背有二十八字,皆科斗書。以今文推而寫之曰:“維晉新公二年七月七日午時,於首陽山前白龍潭鑄成此鏡。千年在世。”於背上環書,一字管天文列宿。依方列之,則左有日而右有月。龜龍虎雀,並如其位。

“到井底後,見到特殊的物件就將它取上來。”這位僕人隨工匠下到井底後,沒有見到其他東西,只揀得一面古銅鏡,寬七寸七分。陳仲躬讓僕人將古銅鏡用水洗淨,放在匣子裡,焚香敬奉它。這面古銅鏡就是敬元穎。當夜一更後,敬元穎果然從門外走進屋來,一直走到香燭前下拜,對陳仲躬說:“感謝你搭救我的大恩,使我脫離了在井下照著汙泥的苦差使。我原本是昔年師曠所鑄的十二面銅鏡中的第七面。師曠鑄造我們時,都以日月為大小之差。元穎是七月七日午時鑄造的,因此寬為七寸七分。貞觀年間,是許敬宗的婢女蘭苕將我墜入井中。因為這井水特別深,又有毒龍吐出的毒氣,下到井底的人都被悶死,因此沒人將我撈取上來。我就為毒龍所使役了。幸虧遇到你這樣正直的人,我才得以重見人間啊!然而明天早晨,望你搬出這所房子。”陳仲躬說:“我已用錢將這所宅院租賃下來了,現在搬出去住,我一時上哪籌措到足夠的租金呢?”敬元穎說:“現在就請你整裝,什麼憂慮也不要有。”說著就要告辭。陳仲躬又將敬元穎留住,問:“你怎麼能有紅綠脂粉打扮的相貌的?”敬元穎說:“我變化無常,不能一一講述出來。”說完立時不見了。第二天早晨,忽然有一個買賣的中間人來叫門。他領來一位房主拜見陳仲躬,並請他立即搬家。外面車馬伕役都準備好了,未到正午陳仲躬就來到立德坊的一所宅院中。這所宅院,大小和租金跟清化裡那所宅院一樣。領陳仲躬來的中間人說:“租金、房契都不缺少,都已交割完畢。”過了三天,陳仲躬原來住的清化裡那所宅院的水井,無緣無故地自行崩塌,牽延到東側的廂房,一時間都陷下去了。

這以後,陳仲躬參加科舉考試屢屢成功,並做了高官。他不論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都像當年搬家移居一樣有人出來幫助。陳仲躬從井中得到的這面古銅鏡,它的背面有二十八個字,都是蝌蚪文。用現代文翻譯過來,大意是:“維晉新公二年七月七日午時,於首陽山白龍潭鑄成此鏡。這面古銅鏡在人世間已經有一千年了。”它背上的環書文字,一個字分管一個天文列宿,按照方位排列,左有日而右有月,龜、龍、虎、雀四象也都在各自的位置上。

於鼻四旁題雲:“夷則之鏡。”出《博異志》。

曹王皋

唐嗣曹王皋有巧思,精於器用。為荊州節度使,有羈旅士人懷二羯鼓棬,欲求通謁。先啟於賓府,賓府觀者鹹訝議曰:“豈足尚耶?”對曰:“但啟之,尚書當解矣。”及見,皋捧而嘆曰:“不意今日獲逄至寶。”指其鋼勻之狀,賓佐唯唯,或腹非之。皋曰:“諸公心未信乎?”命取食柈,自選其極平正者。令置棬於柈心,以油注棬中,棬滿而油無涓滴滲漏。皋曰:“此必開元天寶中供御棬,不然無以至此。”問其所自,士人曰:“某先人在黔中,得於高力士之家。”眾方深伏。賓府又潛問士人:“宜償幾何?”士人曰:“不過三萬。”及遺金帛器皿,其直果稱是焉。出《羯鼓錄》。

漁 人

蘇州太湖入松江口。唐貞元中,有漁人載小網。數船共十餘人,下網取魚,一無所獲。網中得物,乃是鏡而不甚大。漁者忿其無魚,棄鏡於水。移船下網,又得此鏡。漁人異之,遂取其鏡視之,才七八寸。照形悉見其筋骨臟腑,潰然可惡。其人悶絕而倒,眾人大驚。其取鏡鑑形者,

在鏡鼻四周題有四字:“夷則之鏡。”出自《博異志》。

曹王皋

唐時曹王李皋心思巧妙,精通各種器具古玩。李皋任荊州節度使時,有位暫居在這裡的讀書人,帶著兩隻羯鼓上的棬,想請求見李皋。這位讀書人先將兩付棬打開給李皋的幕僚們看。這些人看了後故作驚訝地說:“這種平常的棬,還用給曹王看啊?”讀書人說:“但請通報,節度使看了它們一定會識別出來的。”等見到後,李皋用手捧著棬讚歎地說:“沒想到今天還能遇到這麼珍貴的寶物啊!”他指示給幕僚們看這棬的堅牢緻密,在座的眾幕僚表面上唯唯稱是,心中都不以為然。李皋看出幕僚心中所想,說:“你們不一定相信這是難得的寶物吧?”他命人取來食柈,李皋親自挑選出特別平整的食柈,將兩隻鼓棬置放在食柈上面,讓人將食油注入棬中。直到注滿,油一點也沒滲漏出來。李皋說:”這兩隻棬一定是開元、天寶年間御用的棬。不然,製作得不會如此精細。”他問獻棬的讀書人是從哪兒得到的,讀書人回答道:“我的先人在黔中,從高力士的家中得到的。”眾幕僚們才深深拜服。事後,幕僚們又暗中問這位讀書人:“你估計曹王會補償你多少錢?”讀書人說:“也就三萬吧。”待到曹王贈送給這位讀書人金帛器皿等物後,這些幕僚估量了一下這些東西的價值,果然就在三萬左右。出自《羯鼓錄》。

漁 人

唐德宗貞元年間,在蘇州太湖入松江口,有打魚人載著小網捕魚。好幾條船十多個人,下網沒有網到一條魚,卻網到一面不大的鏡子。打魚人惱火沒有打上魚來,就將鏡子丟入水中。他們移船再撒網,又將這面鏡子打上來了。打魚人感到非常奇怪,有人就將這面鏡子拿在手中仔細觀看。鏡子大小約七八寸,但是照人卻筋骨五臟六腑都能看到,臟腑潰爛得讓人噁心。這人一下子昏倒在地。眾人都大吃一驚。那些拿起鏡子照自己的人,

即時皆倒,嘔吐狼藉。其餘一人,不敢取照,即以鏡投之水中。良久,扶持倒吐者既醒,遂相與歸家,以為妖怪。明日方理網罟,則所得魚多於常時數倍。其人先有疾者,自此皆愈。詢於故老,此鏡在江湖,每數百年一出。人亦常見,但不知何精靈之所恃也。出《原化記》。

都立刻昏倒在地,嘔吐不止。還剩下一個打魚人不敢照了,他慌忙將鏡子又拋入水中。過了許久,昏倒在地的那些打魚人都甦醒過來了。這個打魚人將他的這些同夥一一扶起來,大家相互攙扶著回到家裡。他們都認為是遇上妖怪了。他們第二天整理好網具又駕船出去打魚,打到的魚是平常的好幾倍。而且,這些打魚人中從前身上患有疾病的,從此都痊癒了。詢問打魚的老人們,有人說這面鏡子在江湖間幾百年出現一次,曾經有人見到過它,但是卻不知道上面附著有什麼精靈。出自《原化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