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
蔡 廓 謝 莊 劉林甫 張 說 溫彥博
戴 胄 唐 皎 楊師道 高季輔 薛元超
楊思玄 張仁禕 裴行儉 三人優劣 劉 奇
狄仁傑 鄭 杲 薛季昶 鄧 渴 李至遠
張文成 鄭 愔 崔 湜 糊 名
蔡 廓
宋廢帝時,以蔡廓為吏部尚書。錄尚書徐羨之謂中書令傅亮曰:“黃門已下,悉委蔡,吾徒不復歷懷。自此已上,故宜共參同異。”廓聞之曰:“我不能為徐羨之署紙尾也。”遂辭不拜。出《建康實錄》。
謝 莊
宋謝莊字希逸,侍中微之子,黃門思之孫。美儀容,善談論,工書屬文,好言玄理。少為文帝所賞,帝一見之,輒嘆曰:“藍田生美玉,豈虛也哉?”莊代顏峻為吏部尚書。峻容貌嚴毅,常有不可犯之色。莊風姿溫美,人有喧訴,常歡笑答之。故時人語曰:“顏吏部瞋而與人官,謝吏部笑不與人官。”
蔡 廓
宋廢帝時,任用蔡廓為吏部尚書。錄尚書徐羨之跟中書令傅亮說:“黃門侍郎以下官員的任用,都由蔡廓決定,咱們不再過問。黃門侍郎以上官員的任用,咱們應該共同商定。”蔡廓聽了,說:“我不能跟在徐羨之後面簽名。”於是辭掉這個官職不做了。出自《建康實錄》。
謝 莊
南朝宋的謝莊字希逸,是侍中謝微的兒子,黃門侍郎謝思的孫子。儀表俊美,善於言辭,字寫得好,文章也做得好,並且好談論玄學。少年時期就被宋文帝所賞識,宋文帝每見他就說:“藍田那個地方產美玉,哪裡是虛言呢?”謝莊取代顏峻做吏部尚書。顏峻容貌嚴厲,常有不可侵犯的面色。而謝莊風姿俊美,待人溫良,即使有人陳述言辭激烈,嗓門高,他也能微笑以待。所以當時的人說:“顏峻瞪著雙目給人官做,謝莊雖笑但不給人官做。”
莊遷中書令侍中,諡曰憲。莊家世無年五十者。莊年四十二,祖四十七,曾祖四十三,高祖三十。子朏、 ,並知名。出《談藪》。
劉林甫
唐武德初,因隋舊制,以十一月起選,至春即停。至貞觀二年,劉林甫為吏部侍郎,以選限促,多不究悉,遂奏四時聽選,隨到注擬,當時以為便。出《唐會要》。
張 說
武德七年,高祖謂吏部侍郎張說曰:“今年選人之內,豈無才用者,卿可簡試將來,欲縻之好爵。”於是說以張行成、張知運等數人應命。時以為知人。出《唐會要》。
溫彥博
貞觀元年,溫彥博為吏部郎中,知選。意在沙汰,多所擯抑,而退者不伏,囂訟盈庭。彥博惟騁辯與之相詰,終日喧擾,頗為識者所嗤。出《唐會要》。
戴 胄
貞觀四年,杜如晦臨終,請委選舉於民部尚書戴胄。遂以兼檢校吏部尚書。及在銓衡,頗抑文雅而獎法吏,不適輪轅之用。物議以是刺之。出《唐會要》。
謝莊做到中書令侍中的官職,死後諡號“憲”。謝莊家世代沒有人活到五十歲。謝莊逝世時四十二歲,祖父逝世時四十七歲,曾祖父逝世時四十三歲,高祖父逝世時三十歲。謝莊的兒子謝朏、謝 ,都有名聲。出自《談藪》。
劉林甫
唐高祖武德初年,按照隋朝的舊制,十一月開始選官,到春天就停止。唐太宗貞觀二年,劉林甫任吏部侍郎,認為這樣做時間短促,對官員的考察瞭解不細、不深,便奏請四時隨時選官,隨時承辦,當時都認為方便。出自《唐會要》。
張 說
唐高祖武德七年,唐高祖對吏部侍郎張說說:“今年選用的官員裡面,怎麼會沒有有才能的人,你可以瞭解下報告我,我打算重用他們。”於是張說就推薦了張行成、張知運等幾個人應命。當時人們認為張說知人善任。出自《唐會要》。
溫彥博
唐太宗貞觀元年,溫彥博任吏部郎中,主管選用官員。打算淘汰一些冗員,對淘汰的官員有些壓制,這些人壓而不服,找他爭論。溫彥博跟他們辯論,終日吵得不可開交,頗為當時的有識者恥笑。出自《唐會要》。
戴 胄
唐太宗貞觀四年,宰相杜如晦臨終時,請求把選任官職的事委託給民部尚書戴胄。太宗就讓戴胄兼任檢校吏部尚書。在選任官員方面,戴胄頗壓制儒臣,而選任一些執法嚴苛的人,結果沒招來經世可用之人。人們議論,往往用這件事來諷刺他。出自《唐會要》。
唐 皎
唐貞觀八年十一月,唐皎除吏部侍郎。常引人入銓,問何方穩便。或雲:其家在蜀,乃注與吳。復有云:親老,先住江南,即唱之隴右。論者莫測其意。有一信都人希河朔,因紿雲:“願得江淮。”即注與河北一尉。由是大被選人紿言欺之。出《唐會要》。
楊師道
貞觀十七年,楊師道為吏部尚書。貴公子,四海人物,未能委練,所署多非其才。深抑勢貴及親黨,將以避嫌。時論譏之。出《唐會要》。
高季輔
貞觀十七年,吏部侍郎高季輔知選。凡所銓綜,時稱允愜。至十八年於東都獨知選事,上賜金鏡一面,以表清鑑。出《唐會要》。
薛元超
永徽元年,中書舍人薛元超好汲引寒俊。嘗表薦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義方、孟利真等十餘人。時論稱美。出《唐會要》。
楊思玄
龍朔二年,司列少常伯楊思玄恃外戚貴,待選流多不以禮而排斥之。為選者夏侯彪所訟,御史中丞郎餘慶
唐 皎
唐太宗貞觀八年十一月,唐皎被任命為吏部侍郎。委派任官時常問人到哪裡任職方便。人家或許說:我家在蜀地,他就把這個人署簽到吳地去。又或許有人說:雙親住在江南,他就給派到隴右去。誰都不知道他為什麼這樣做。有一位信都人希望到河朔一帶任職,就哄騙唐皎說:“我願意到江淮去。”結果,唐皎把他署簽到河北某地擔任縣尉。從此大被選人的謊言所欺騙。出自《唐會要》。
楊師道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楊師道任吏部尚書。提拔的一些官員多是公子哥兒,天下真正有才能的人物,不能任用,他除授的官員大多數是些庸才。而且他又反過來壓制其他有權勢的人和自己的朋友與親屬,用這個方法來避嫌。當時被人們議論、譏諷。出自《唐會要》。
高季輔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吏部侍郎高季輔主管官員的選授。凡經他選授的官員,當時人認為允當。貞觀十八年,高季輔到東都洛陽獨立主持選授官員的事,唐太宗賜給他一面金鏡,表彰他為官公正廉明,能讓人借鑑。出自《唐會要》。
薛元超
唐高宗永徽元年,中書舍人薛元超喜歡舉薦貧苦而有才能的人。曾上表向皇上舉薦了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義方、孟利真等十餘人。時人都稱讚他。出自《唐會要》。
楊思玄
唐高宗龍朔二年,司列少常伯楊思玄自恃是外戚權貴,對參選的官員多無禮又排斥。被參選的夏侯彪告狀,御史中丞郎餘慶
彈奏免官。時中書令許敬宗曰:“必知楊吏部之敗。”或問之,對曰:“一彪一狼,共著一羊,不敗何待!”出《唐會要》。
張仁禕
唐總章二年十一月,吏部侍郎李敬玄委事於員外張仁禕。有識略幹能,始造姓歷,改修狀抹、銓替等程式。敬玄用仁禕之法,銓總式序。仁禕感國士見委,竟以心勞,嘔血而死。出《唐會要》。
裴行儉
咸亨二年,有楊炯、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以文章見稱。吏部侍郎李敬玄鹹為延譽,引以示裴行儉。行儉曰:“才名有之,爵祿蓋寡。楊應至令長,餘並鮮能令終。”是時蘇味道、王勮未知名,因調選,遂為行儉深禮異。仍謂曰:“有晚生子息,恨不見其成長,二公十數年當居衡石,願識此輩。”其後果如其言。行儉嘗所引偏裨將有程務挺、張虔勗、崔智 、王方翼、黨金毗、劉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齒常之,盡為名將。出《唐會要》。
三人優劣
長壽二年,裴子餘為鄠縣尉。同列李朝隱、程行諶皆以文法著稱,子餘獨以詞學知名。或問雍州長史陳崇業,三人優劣孰先。崇業曰:“譬之春蘭秋菊,俱不可廢。”
劉 奇
證聖元年,劉奇為吏部侍郎,注張文長、司馬鍠為監察
彈劾他,奏明皇上罷免了他的官職。當時,中書令許敬宗說:“我知道楊吏部必敗不可。”別人問他為什麼,許敬宗說:“一隻彪、一隻狼合吃一隻羊,他能不敗嗎!”出自《唐會要》。
張仁禕
唐高宗總章二年十一月,吏部侍郎李敬玄把主管事務委託給員外郎張仁禕。這個人既有膽識謀略又有能力,開始把官員的姓氏、履歷造錄成冊,又修正了狀抹、銓替等選官程式。李敬玄採用他的辦法,完備了整個選官的程序。張仁禕很感激李敬玄以國士待他,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後來因為勞累吐血而死。出自《唐會要》。
裴行儉
唐高宗咸亨二年,楊炯、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都以詩詞文章著稱。吏部侍郎李敬玄替他們播揚聲譽,引薦給裴行儉。裴行儉說:“他們的才名有了,但是恐怕爵祿少。楊炯應做到縣令,其餘的連縣令怕也做不到。”當時蘇味道、王勮未出名,因選官調職,於是深受裴行儉重視。對人說:“我雖然有學生有兒子,但是遺憾看不到他們不長進,他們倆十幾年後應當掌握重權,希望結識他們。”後來果然像裴行儉所說的。裴行儉曾提拔的偏將有程務挺、張虔勗、崔智 、王方翼、黨金毗、劉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齒常之等,都成為著名的將領。出自《唐會要》。
三人優劣
武后長壽二年,裴子餘為鄠縣的縣尉。跟他同列的李朝隱、程行諶都以文法著稱,而裴子餘卻是以詞學知名。有人問雍州長史陳崇業,三人比較,誰更高一些。陳崇業說:“好比春天的蘭花和秋天的菊花,都是不可廢黜的。”
劉 奇
武后證聖元年,劉奇任吏部侍郎,簽署張文長、司馬鍠為監察
御史。二人因申屠瑒以謝之,奇正色曰:“舉賢本自無私,二君何為見謝?”出《唐會要》。
狄仁傑
聖歷初,狄仁傑為納言,頗以藻鑑自任,因舉桓彥範、敬暉、崔玄 、張柬之、袁恕己等五人,後皆有大勳。復舉姚元崇等數十人悉為公相。聖歷中,則天令宰相各舉尚書郎一人,仁杰獨薦其子光嗣,由是拜地官員外,蒞事有聲。則天謂之曰:“祁奚內舉,果得人也。”出《唐會要》。
鄭 杲
聖歷二年,吏部侍郎鄭杲,注韓思復為太常博士,元稀聲京兆士曹。嘗謂人曰:“今年掌選,得韓、元二子,則吏部不負朝廷矣。”出《唐會要》。
薛季昶
長安三年,則天令雍州長史薛季昶,擇僚吏堪為御史者。季昶以問錄事參軍盧齊卿,齊卿舉長安縣尉盧懷慎、李休光,萬年縣尉李義、崔湜,咸陽縣丞倪若冰,盩厔縣尉田崇壁,新豐縣尉崔日用。後皆至大官。出《唐會要》。
鄧 渴
弘道元年十二月,吏部侍郎魏克己銓綜人畢,放長榜,遂出得留人名。於是衢路喧譁,大為冬集人授引指摘,貶為太子中允,遂以中書舍人鄧玄挺替焉。又無藻鑑之目,
御史。二人便請申屠瑒代他們去向劉奇致謝,劉奇嚴肅地說:“薦舉和任用賢能的人才本來就要沒有私心,二位為什麼要感謝呢?”出自《唐會要》。
狄仁傑
武后聖歷初年,狄仁傑為納言,頗以品評和鑑別人才為己任,他舉薦的桓彥範、敬暉、崔玄 、張柬之、袁恕己等五人,後來都有很高的功勳。他又舉薦過姚元崇等數十人都封了公拜了相。聖歷年間,武則天讓宰相們各舉薦一位尚書郎,唯獨狄仁傑舉薦他的兒子狄光嗣,被武則天任命為地官員外郎,處事有聲名。武則天說:“春秋時祁奚舉賢不避親的事,果然得到了人才。”出自《唐會要》。
鄭 杲
武后聖歷二年,吏部侍郎鄭杲選任韓思復為太常博士,元稀聲為京兆士曹。曾對人說:“我今年主管選官的事,得到韓思復、元稀聲這兩位,那麼吏部就沒有辜負朝廷的信任了。”出自《唐會要》。
薛季昶
武后長安三年,武則天讓雍州長史薛季昶挑選可以擔任御史的屬僚。薛季昶請教同僚錄事參軍盧齊卿,盧齊卿推薦長安縣尉盧懷慎、李休光,萬年縣尉李義、崔湜,咸陽縣丞倪若冰,盩厔縣尉田崇壁,新豐縣尉崔日用。這些人後來都擔任了重要的官職。出自《唐會要》。
鄧 渴
唐高宗弘道元年十二月,吏部侍郎魏克己選拔人才完畢,放長榜,便將留下的人名貼出來。於是通衢大路一片喧譁,很被那些任期已滿、冬季集於京城參加銓選的人指摘,貶為太子中允,於是由中書舍人鄧玄挺來接替他。鄧玄挺沒有選拔人才的能力,
及患消渴,選人因號鄧渴。出《唐會要》。
李至遠
如意元年九月,天官郎中李至遠權知侍郎事。時有選人姓刁,又有王元忠,並被放。乃密與令史相知,減其點畫,刁改為丁,王改為士,擬授官後,即添成文字。至遠一覽便覺曰:“今年銓覆萬人,總識姓名,安有丁、士者哉?此刁某、王某者。”省內以為神明。出《唐會要》。
張文成
唐張文成曰:“乾封以前,選人每年不越數千;垂拱以後,每歲常至五萬。人不加眾,選人益繁者,蓋有由矣。嘗試論之:只如明經進士,十週、三衛,勳散、雜色,國官直司,妙簡實材,堪入流者十分不過一二。選司考練,總是假手冒名,勢家囑請,手不把筆,即送東司,眼不識文,被舉南館。正員不足,權補試、攝、檢校之官。賄貨縱橫,贓汙狼籍。流外行署,錢多即留。或帖司助曹,或員外行案。更有挽郎、輦腳、營田、當屯,無尺寸功夫,並優與處分。皆不事學問,唯求財賄。是以選人冗冗,甚於羊群;吏部喧喧,多於蟻聚。若銓實用,百無一人。積薪化薪,所從來遠矣。”出《朝野僉載》。
鄭愔 崔湜
唐鄭愔為吏部侍郎,掌選,贓汙狼籍。引銓,有選
又患有消渴症,被待選的官員們稱為“鄧渴”。出自《唐會要》。
李至遠
武后如意元年,天官郎中李至遠署理侍郎職務。當時有個待選的人姓刁,還有王元忠一起被外放。但他們私下裡跟令史相通,重新填報時,減了姓氏筆畫,“刁”改成“丁”,“王”改成“士”,打算授官之後,就添上筆畫再改過來。李至遠一看就明白是作弊,便說:“今年待選官員超過萬人,我都記得他們的姓名,哪有姓丁和姓士這兩個人?這是刁某和王某。”吏部的官員們都認為李至遠神明。出自《唐會要》。
張文成
唐代的張文成說:“高宗乾封年以前,每年選任官員超不過幾千人;武后垂拱年以後,每年常常達到五萬人。人口沒有增多,可待選的官員卻增加起來,這大概是有原因的吧。曾嘗試分析過原因:就像明經科進士,十週、三衛、勳戚、散官及國官、直司,精選有真才實學的,能勝任所司職任的,十個中不過一兩個。選司選任官員的過程中,不是冒名頂替,就是權貴囑託,手不能提筆的,就送到東司任職,眼不識字的,又被舉薦到南館做官。正員沒有位置,就暫時充任一些試、攝、檢校之類的臨時官職。權錢交易,受賄貪汙,一片狼藉。流外的行署,送的錢多就留用。或者做屬官的助手,或者做員外的行案。更有挽郎、輦腳、營田、當屯這些人,沒有一點真本事,都受到優越的對待。都是不倚侍學問,只求用財物賄賂。結果選官冗冗,多於羊群;吏部喧喧,人來人往,多如聚集的螞蟻。若論選出來實用的,百人裡頭沒有一人。積薪化薪,造成這樣的局面,由來已久了。”出自《朝野僉載》。
鄭愔 崔湜
唐朝鄭愔任吏部侍郎,掌選官,貪汙嚴重。一次選官,有個待選
人系百錢於靴帶上。愔問其故,答曰:“當今之選,非錢不行。”愔默而不言。時崔湜亦為吏部侍郎,掌銓。有選人引過,分疏雲:“某能翹關負米。”湜曰:“若壯,何不兵部選?”答曰:“外邊人皆雲,崔侍郎下,有氣力者即得。”出《朝野僉載》。
糊 名
武后以吏部選人多不實,乃令試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武后時,投匭者或不陳事,而有嘲謔之言。於是乃置使,先閱其書奏,然後投之。匭院有司,自此始也。出《國史異纂》。
的人在靴子帶上拴了一百個大錢。鄭愔問這是為什麼,那個人說:“如今選官,沒錢不行。”鄭愔沉默沒說話。當時,崔湜也任吏部侍郎,主管選官。被選的官員中,有一人繞出隊伍,訴說:“我能揹著米從障礙物上跳過去。”崔湜說:“你這樣體壯,為何不到兵部去做武官?”那人說:“外邊的人都說,崔侍郎選官,有力氣就行。”出自《朝野僉載》。
糊 名
武則天因為吏部選官大多不實,於是下令在考試那天案卷上自己把名字糊上,由吏部主官無記名而定等第,或任用或淘汰。考判糊名,始於武則天。還有,武則天時,設立了許多鐵製的檢舉箱,供人祕密檢舉官吏。有人投狀,不陳述事情,卻寫了一些諷刺戲謔的話。於是武則天又專設了專管的官員,由他們先看密告信的內容,然後才准許投入匭中。設官主管密告箱,亦始於武則天。出自《國史異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