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數九
李顧言 元和二相 李 源 鄭 權 樊陽源
吳少誠 陳彥博 陸賓虞 王 璠 崔玄亮
韋貫之
李顧言
唐監察御史李顧言,貞元末,應進士舉,甚有名稱。歲暮,自京西客遊回,詣南省,訪知己郎官。適至,日已晚,省吏告郎官盡出。顧言竦轡而東,見省東南北街中,有一人挈小囊,以烏紗蒙首北去。徐吟詩曰:“放榜只應三月暮,登科又校一年遲。”又稍朗吟,若令顧言聞。顧言策馬逼之,於省北有驚塵起,遂失其人所在。
明年,京師自冬雨雪甚,畿內不稔,停舉。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皇帝晏駕,果三月下旬放進士榜,顧言元和元年及第。出《續定命錄》。
元和二相
元和中,宰相武元衡與李吉甫齊年,又同日為相。及出鎮,又分領揚、益。至吉甫再入,元衡亦還。吉甫
李顧言
唐朝有個監察御史李顧言,唐德宗貞元末年應考進士科舉,很有名聲。年末,李顧言從京西遊歷回來後,又前往南省,看望一個做郎官的知己。剛到達南省,天色已晚,省署的差官告訴他郎官們都出去了。李顧言騎馬向東走去,看到省署東南北街上有一個人提著個小口袋,用烏紗蒙著頭,向北走去。一邊走,一邊緩慢地朗誦兩句詩:“放榜只應三月暮,登科又校一年遲。”稍停頓一下,又繼續朗誦,似乎就是要讓李顧言聽到。李顧言驅馬追了上去,這時省署北邊突然揚起一片塵土,隨後失去了這個人的蹤影。
第二年,京城入冬以來雨雪很大,京城附近莊稼歉收,朝廷停止了科舉考試。貞元二十一年春天,德宗皇帝死了,果然在三月下旬才公佈了考中進士舉子的名單,李顧言在唐憲宗元和元年中榜登進士第。出自《續定命錄》。
元和二相
元和年間,武元衡和李吉甫同歲,又是同日任宰相。及出任鎮守,又分領揚州和益州。李吉甫返京時,武元衡也回朝了。李吉甫
前一年,以元衡生月卒,元衡以吉甫生月遇害,年五十八。先長安忽有童謠雲:“打麥,麥打,三三三。”既而旋其袖曰:“舞了也。”解者曰:“以為‘打麥’刈麥時也。‘麥打’謂暗中突擊也。‘三三三’謂六月三日也。‘舞了’謂元衡卒也。”至元和六月,盜殺元衡,批其顱骨而去。元衡初從蜀歸,熒惑犯上相星,雲:“三相皆不利,始輕末重。”月餘,李絳以足疾免,明年十月,李吉甫暴卒,又一年,元衡遇害。出《感定錄》。
李 源
李源,洛城北惠林寺住。以其父憕為祿山所害,誓不履人事,不婚,不役僮僕。暮春之際,蔭樹獨處,有一少年,挾彈而至。源愛其風秀,與之馴狎。問其氏行,但曰武十三。甚依阿,不甚顯揚。訊其所居,或東、或西、或南、或北不定。源叔父為福建觀察使,源修覲禮,武生亦云有事東去,同舟共載。行及宋之谷熟橋,攜手登岸。武曰:“與子訣矣。”源驚訊之,即曰:“某非世人也。為國掌陰兵百有餘年,凝結此形。今夕,託質於張氏為男子。十五得明經,後終邑令。”又云:“子之祿亦薄。年登八十,朝廷當以諫議大夫徵,後二年當卒矣。我後七年,復與君相見。”言訖,抵村戶,執手分袂。既而張氏舉家驚喜,新婦誕一男。
源累載放跡閩南,及還,省前事,復詣村戶。見一童兒形貌類武者,乃呼曰:“武十三相識耶?”答曰:“李七健乎?”
在前一年武元衡出生的那個月份死亡,武元衡在第二年李吉甫出生的那個月份遇害,死時五十八歲。在這之前,長安忽然孩童們傳唱一首歌謠:“打麥,麥打,三三三。”然後旋起她們的衣袖說:“舞完了。”有人解釋:“‘打麥’就是割麥子的時候。‘麥打’是暗中襲擊的意思。‘三三三’是說六月三日。‘舞完了’是說武元衡完了。”到元和十年六月,反賊刺殺武元衡,割下他的頭顱而去。武元衡剛從蜀郡回來,火星侵犯相星,相士說:“對三個宰相都不利。開始的輕,後面的重。”一個月後,李絳因為患了腳病免了官,第二年十月李吉甫突然死了,又過了一年,武元衡遇害。出自《感定錄》。
李 源
李源在洛城北邊的惠林寺居住。因為父親李憕被安祿山所殺害,發誓不走仕途,不結婚,不僱用童僕。暮春之時,他獨自待在樹蔭下面,看見一個少年,手拿彈弓跑來。李源喜歡少年的風流俊秀,便主動和少年套近乎。問少年的姓名和排行,少年只說自己叫武十三。性情很隨和,不很顯露張狂。李源又問他住在什麼地方,少年回答說或東、或西、或南、或北,沒有固定的住處。李源的叔叔任福建觀察使,李源準備去探望叔叔,武十三郎也說有事要往東去,和李源同乘一條船出發。船行到宋州的谷熟橋,兩個人攜手一同上岸。武十三郎說:“我要和你分手了。”李源吃驚地問他為什麼,他就說:“我本不是世間的人。已經為我們國家管理陰間軍隊一百多年了,所以修煉凝結成人形。今晚,託生到張家為男子。十五歲考中明經,以後當縣令一直到死。”又說:“你的祿位也不大。到八十歲的時候,朝廷將徵聘你當諫議大夫,再過兩年去世。我七年以後,還會與你相見。”說完,已到達村莊,兩人握手分別。隨後,姓張的人家全家非常驚喜,新婦生下一個男孩。
李源遊歷閩南幾年,等到返回,想起武十三郎的事,又找到那個村戶。看到一個小孩的體形相貌很像武十三郎,便叫道:“武十三郎還認識我嗎?”那個小孩回答說:“李七身體還好嗎?”
其後憲宗讀國史,感嘆李憕、盧奕之事,有薦源名,遂以諫議大夫徵。不起,明年,源卒於惠林寺。張終於宣州廣德縣令。出《獨異志》。
鄭 權
初有日者,夢滄州衙門署榜,皆作“權”字。以告程執恭,遂奏請改名。未幾,朝命鄭權代之。時人深異其事。出《廣德神異錄》。
樊陽源
唐山南節判、殿中侍御史樊陽源,元和中入奏。岐下諸公攜樂,於岐郊漆方亭餞飲。從事中有監察陳庶、獨孤乾禮皆在幕中六七年,各嘆淹滯。陽源乃曰:“人之出處,無非命也。某初名源陽,及第年,有人言至西府與取事。某時閒居洛下,約八月間,至其年七月,有表兄任密縣令,使人招某驟到密縣。某不得已遂出去。
“永通門宿,夜夢見一高冢,上一著麻衣人,似欲鄉飲之禮。顧視左右,又有四人。冢上其人,乃以手招陽源,陽源不樂去。次一人從陽源前而上,又一人躡後而上,左右四人皆上,陽源意忽亦願去,遂繼陟之。比及五人,見冢上袖一文書,是河南府送舉解,第六人有樊陽源。時無樊源陽矣。及覺,甚異之。
“不日到密縣,便患痢疾,聯綿一月,困憊甚。稍間,徑歸洛中,謂表兄曰:‘兩府取解,舊例先須申。某或恐西府不
後來憲宗讀本朝歷史,感嘆李憕和盧奕之事,有人推薦李源,便以諫議大夫徵用李源。李源重病臥床,第二年死在惠林寺。武十三郎託生的那個張姓男子死時任宣州廣德縣令。出自《獨異志》。
鄭 權
當初一個卜筮的人夢見滄州衙門張貼榜文,上面寫的全是“權”字。把這件事告訴了程執恭,於是奏請改名。沒過幾天,朝廷任命鄭權代替程執恭做滄州太守。當時人們都感到這件事非常奇怪。出自《廣德神異錄》。
樊陽源
唐山南節判、殿中侍御史樊陽源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有事要去京城向朝廷請示。岐下官員們帶著樂班子在岐下城外的漆方亭設宴為他餞行。一起參加餞行宴會的有都已經在州署中幹了六七年的監察陳庶、獨孤乾禮兩個人,他們各自感嘆升官的艱難。樊陽源說:“人能否當官,不過是命運罷了。我當初的名字叫源陽。考中進士那年,有人說應該到西府中找個事做。我當時閒居在洛下,大概八個月了。到那一年的七月,我表哥在密縣當縣令,他派人叫我立刻去密縣。我不得已便趕往密縣。
“一天住在永通門,夜裡夢見一座很高的墳墓,墳墓上有一個穿麻衣的人,似乎想要行鄉飲之禮,我看看左右還有四個。墳上那人用手招呼樊陽源上去,樊陽源不願意上去。身旁一人從樊陽源前面往墳上走去,又有一個人也悄悄地跟了上去,左右的四個人都上去了,樊陽源忽然也想上去,於是跟在他們的後面。等到五個人登上墳頭,見墳上那人從袖子裡取出一張公文,是河南府報送推薦舉子的名單,第六人是樊陽源。名單裡沒有樊源陽。等到睡醒了,自己覺得很奇怪。
“不久到了密縣,我便得了痢疾,持續了一個月才好,感到非常睏乏疲憊。我稍休息幾天後,要直接回洛中,對錶哥說:‘兩府選送士子應試,按照慣例要事先申請。我恐怕不能被西府
得,兄當與首送密宰矣。’曰:‘不可處。’但令密縣海送,固不在託。及到洛中,已九月半。洛中還往,乃勸不如東府取解,已與西府所期違矣。陽源心初未決,忽見密縣解申府,陽源作第六人,不得名陽。處士石洪曰:‘陽源實勝源陽。’遂話夢於洪,洪曰:‘此夢固佳。冢者丘也,豈非登冢為丘徒哉!於此大振,亦未可知。況縣申名第,一如夢中,未必不為祥也。’是歲許孟容為川守,又謔陽源‘密縣第六人’,某‘已處分試官,更升三兩路’。比府榜出,陽源依縣申第六人。孟容怒責試官,陽源具以夢告。明年,權侍郎下及第。”出《續定命錄》。
吳少誠
吳少誠,貧賤時為官健,逃去,至上蔡,凍餒,求丐於儕輩。上蔡縣獵師數人,於中山得鹿。本法獲巨獸者,先取其腑臟祭山神,祭畢,獵人方欲聚食。忽聞空中有言曰:“待吳尚書!”眾人驚駭,遂止。良久欲食,又聞曰:“尚書即到,何不且住!”逡巡,又一人是腳力,攜小襆過,見獵者,揖而坐。問之姓吳,眾皆驚。食畢,獵人起賀曰:“公即當貴,幸記某等姓名。”具述本末。少誠曰:“某輩軍健兒,苟免擒獲,效一卒之用則足矣,安有富貴之事?”大笑執別而去。後數年為節度使,兼工部尚書,使人求獵者,皆厚以錢帛齎之。出《續定命錄》。
選上。兄長應當首送密縣縣宰。’表哥回答說:‘這個辦法不可取。’只令密縣海送,本不在託付。等我回到洛中,已經是九月中旬了。從洛中再往回傳遞消息,所以勸我不如到東府找事做,因為與去西府的時間已經錯過。我最初下不了決心,忽然知道密縣推薦名單已經報到府裡,陽源是第六名,沒有源陽的名字。處士石洪說:‘陽源這名字確實比源陽好。’我便將那天晚上所做的夢告訴了他,他說:‘這夢很好。夢中的墳墓就是土丘,那麼登土丘難道不就是登高啊!從此升官也說不定呢。況且由縣申報名第,都和夢中一樣,未必不是吉祥的。’這一年,許孟容當川守,他開玩笑稱陽源是‘密縣第六人’,並說他‘已經吩咐試官,讓他將你的名字提二三位’。等到府裡錄用的名單貼出,我按照縣裡申報的順序仍然是第六名。許孟容大怒,責問試官,我便將自己所做的夢告訴了他。第二年,在權侍郎的主考下考中進士。”出自《續定命錄》。
吳少誠
吳少誠在貧賤時被徵去當兵,逃跑後去了上蔡,飢寒交迫,只好向同輩求助。上蔡縣有幾個獵人在山中打了一頭鹿。當地的風俗凡是打到大野獸,要將內臟取出祭山神,祭過山神後,獵人們剛要聚在一起吃鹿肉。突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說:“等吳尚書!”眾人驚異懼怕,便不吃了。過了很長時間,獵人們又要吃,又聽到空中的聲音說:“尚書馬上就到,為什麼不再等等!”一會兒,一個像是腳力的人,帶著個小包袱路過這裡,看到獵人,拱拱手坐下來。獵人們問他姓名,他說姓吳,眾人都很吃驚。吃完鹿肉,獵人們起身祝賀他說:“您很快就要富貴了,希望能記住我們的姓名。”然後向他講述了剛才的事情。吳少誠說:“我是個逃兵,只要僥倖沒有被抓回去,貢獻一個吃官餉的兵丁的用處就滿足了,哪能有什麼富貴之事?”大笑著同獵人們握手告別。幾年以後,吳少誠果然成為節度使兼兵部尚書,他派人尋找當初請他吃鹿肉的獵人,送給每個人不少錢財。出自《續定命錄》。
陳彥博
陳彥博與謝楚同為大學廣文生。彥博將取解,忽夢至都堂,見陳設甚盛,若行大禮然。庭中幃幄,飾以錦繡。中設一榻,陳列几案。上有尺牘,望之照耀如金字。彥博私問主事曰:“此何禮也?”答曰:“明年進士人名,將送上界官司閱視之所。”彥博驚喜,因求一見。其人引至案榜,有一紫衣,執象簡。彥博見之,斂衽而退。紫衣曰:“公有名矣,可以視之。”遂前,見有三十二,彥博名在焉。從上二人皆姓李,而無謝楚。既悟獨喜,不以告人。
及與楚同策試,有自中書見名者,密以告楚,而不言彥博。彥博聞之,不食而泣。楚乃諭曰:“君之能豈後於我?設使一年未利,何若是乎!”彥博方言其夢,且曰:“若果無驗,吾恐終無成矣。”大學諸生曰:“誠如說,事未可知!”明旦視榜,即果如夢中焉。彥博以元和五年崔樞侍郎及第,上二人李顧行、李仍叔。謝楚明年於尹躬下擢第。出《前定錄》。
陸賓虞
陸賓虞舉進士,在京師。常有一僧曰惟瑛者,善聲色,兼知術數。賓虞與之往來。每言小事,無不必驗。至寶曆二年春,賓虞欲罷舉歸吳,告惟瑛以行計。瑛留止一宿。
陳彥博
陳彥博和謝楚都是大學廣文館的門生。陳彥博即將被選送去應考,忽然夢到自己到了一座大廳,所見廳內的陳設很有排場,好像要舉行盛大儀式的樣子。大廳中央設有帳幕,上面裝飾著錦繡。裡面放著一張床,陳列著一張几案。几案上有一封書信,遠遠望去光芒閃耀,似乎是金字。陳彥博暗中問主持人:“這要舉行什麼禮儀呀?”回答說:“明年進士的名單,將要送到上界官司去審閱的地方。”陳彥博又驚又喜,於是要求看一眼名單。主持人領他走到几案旁,有一個穿紫衣服的人,手裡拿著象牙簡。陳彥博見了,便恭恭敬敬地退了下來。紫衣人說:“上面有您的名字,可以去看一看。”於是陳彥博上前察看,見上面有三十二人的名字,自己的名字也在其中。排在自己上面的兩個人都姓李,然而沒有謝楚。明白自己能中榜以後心裡非常高興,對誰也沒說。
等到和謝楚一同考完試,有個在中書那裡看見名單的,回來後偷偷告訴謝楚,但是沒說有陳彥博。陳彥博知道後,不吃飯,總是哭。謝楚開導他說:“你怎麼會落在我的後面呢?假如今年沒考中,也不必這個樣子啊!”陳彥博這才將自己所做的夢告訴謝楚,還說:“如果沒有應驗,我恐怕這一生都不會考中了。”大學的諸生說:“假若真像你說的,那事情還不知道結果呢!”第二天早上看榜,就果然像夢中的一樣。陳彥博唐憲宗元和五年考中主考崔樞侍郎的進士,排在他上面的兩個人是李顧行、李仍叔。謝楚第二年在尹躬主考下中榜。出自《前定錄》。
陸賓虞
陸賓虞應考進士來到京城。有一個叫惟瑛的和尚精通音律,擅長相面,還懂算卦。陸賓虞與他交往。他每說小事,沒有不應驗的。到唐敬宗寶曆二年春天,陸賓虞想放棄考試迴歸吳地,將自己要走的打算告訴惟瑛。惟瑛留陸賓虞住了一宿。
明旦,謂賓虞曰:“若來歲成名,不必歸矣。但取京兆薦送,必在高等。”賓虞曰:“某曾三就京兆,未始得事。今歲之事,尤覺甚難。”瑛曰:“不然,君之成名,不以京兆薦送,他處不可也。至七月六日,若食水族,則殊等與及第必矣。”賓虞乃書於晉昌裡之牖,日省之。
數月後,因於靖恭北門候一郎官。適遇朝客,遂回憩於從孫聞禮之舍。既入,聞禮喜迎曰:“向有人惠雙鯉魚,方欲候翁而烹之。”賓虞素嗜魚,便令作羹,至者輒盡。後日因視牖間所書字,則七月六日也。遽命駕詣惟瑛,且紿之曰:“將遊蒲關,故以訪別。”瑛笑曰:“水族已食矣,遊蒲關何為?”賓虞深信之,因取薦京兆府,果得殊等。
明年入省試畢,又訪惟瑛。瑛曰:“君已登第,名籍不甚高,當在十五人之外。狀元姓李,名合曳腳。”時有廣文生朱俅者,時議當及第,監司所送之名未登科。賓虞因問:“其非姓朱乎?”瑛曰:“三十三人無姓朱者。”時正月二十四日,賓虞言於從弟符,符與石賀書壁。後月餘放榜,狀頭李郃,賓虞名在十六,即三十人也。惟瑛又謂賓虞曰:“君成名後,當食祿於吳越之分,有一事甚速疾。”賓虞後從事於越,半年而暴終。出《前定錄》。
王 璠
王璠以元和五年登科,夢為河南尹。平旦視事,有二客來謁,一衣紫而東坐,一衣緋而西坐。緋者謂紫者曰:“侖邦
第二天早晨,對陸賓虞說:“如果明年能夠考中成名,就不必回去了。只要請京兆府推薦,必然高中。”陸賓虞說:“我曾經三次去求京兆府,都沒辦成。今年這件事,尤其覺得很難。”惟瑛說:“不然,您要成名,不經京兆府推薦,別的路走不通。到七月六日,您如果能吃到魚蝦之類的水產,等級、考中都是肯定的了。”陸賓虞便把這件事寫在他所住的晉昌裡的窗子上,每天提醒自己。
幾個月以後,陸賓虞在靖恭堂北門等候一名官員。剛好遇上朝中官員,於是便到自己侄孫聞禮家休息。進門,聞禮高興地迎出來說:“頭兩天有人送來兩條鯉魚,正要等著您來做著吃呢。”陸賓虞向來喜歡吃魚,便叫做成魚羹,大家把魚吃光了。回去後陸賓虞看見窗子上寫的字,則正是七月六日。立即命令駕車去見惟瑛,見面後他哄騙惟瑛說:“我將要去蒲關走走,所以前來告別。”惟瑛笑著說:“水產已經吃完了,還去蒲關幹什麼?”這下陸賓虞對惟瑛深信不疑,因而請了京兆府推薦,果然獲得了不同的地位。
第二年,參加尚書省主持的考試結束,陸賓虞又去拜訪惟瑛。惟瑛說:“你已經中榜,但名次不算太好,應當在十五名之後。狀元姓李,名叫合曳腳。”當時還有個廣文館姓朱的學生,都說他能中榜,但監司所初選的名單上沒有他。陸賓虞趁機問:“中榜者有沒有姓朱的?”惟瑛說:“三十三個人裡沒有姓朱的。”這天正是正月二十四日,陸賓虞將好消息告訴堂弟陸符,陸符與石賀書寫在石壁上。一個多月後發榜,狀元叫李郃,陸賓虞排在第十六名,一共三十名。惟瑛對陸賓虞說:“你考中功名以後,將在吳越一帶做官,還有一事就是很快會得一場急病。”後來陸賓虞在越地做官,半年後突然死亡。出自《前定錄》。
王 璠
王璠在唐憲宗元和五年考中進士,做夢當了河南尹。天剛亮處理政務,有兩個客人來訪,一個身穿紫衣服的坐在東面,一個身穿紅衣服的坐在西面。穿紅衣服的問穿紫衣服的說:“侖邦
如何處置?”曰:“已決二十,遞出界訖。”覺,乃書於告牒之後別紙上。
後二十年,果除河南尹。既上,洛陽令與分司郎官皆故人,從容宴語。郎官謂令曰:“侖邦如何處置?”令曰:“已決二十,遞出界。”璠聞之,遽起還內,良久不出。二客甚訝曰:“吾等曏者對答率易,王尹得非怒耶?”頃之,璠持告牒所記,出示二客。徐徵其人,乃郎官家奴,竊財而遁,擒獲送縣,縣為斷之如此。出《續定命錄》。
崔玄亮
元和十一年,監察御史段文昌,與崔植同前入臺。先是御史崔玄亮,察院之長。每以二監察後至,不由科名,接待間多所脫略。段與崔深銜之。元和十五年春,穆宗皇帝龍飛,命二公入相。段自翰長中書舍人拜,植自御史中丞拜,同在中書。時玄亮罷密州刺史,謁宰相。二相相顧,掏玄亮名曰:“此人不久往他役,而有心求官。”時門下侍郎蕭俛亦在長安,因問二相。二相具以事對,蕭相曰:“若如此,且令此漢閒三五年可矣。”
不數日,宣州奏歙州刺史闕。其日印在段相宅,便除歙州刺史。明日,段入朝,都忘前事,到中書大怒,責吏房主事陽述雲:“威權在君,更須致宰相!必是此賊納賄除官,若不是人吏取錢,崔玄亮何由得歙州刺史?”述惶怖謝罪雲:“文書都不到本房,昨日是相公手書擬名進黃。”及檢勘,
如何處置?”穿紫衣服的人回答說:“已經打了二十大板,趕出洛陽地界。”睡醒後,王璠將夢到的事情記錄在記公事的公文背面的紙上。
二十年以後,他果然當上了河南府尹。上任之後,洛陽縣令和分司郎官都是以前的朋友,在酒席上大家閒聊。郎官問縣令:“侖邦如何處置?”縣令回答:“已經打了二十大板,趕出洛陽地界。”王璠聽了,立即站起走進內屋,半天沒有出來。兩位客人驚訝地問:“我們剛才說話太隨便了,王府尹不高興了嗎?”一會兒,王璠拿著公文背面所記錄的文字,給二人看。慢慢詢問那個侖邦是什麼人,原來是郎官家的家奴,偷了郎官家的東西逃跑,被抓住後送到縣衙,縣令做出如此判決。出自《續定命錄》。
崔玄亮
唐憲宗元和十一年,監察御史段文昌和崔植同時進入御史臺。先前御史崔玄亮是監察院的長官。他常因為段文昌和崔植是後來的,不是科舉出身,接待時多露出輕慢的神色。段文昌和崔植非常反感。元和十五年春天,穆宗皇帝即位,讓二人入朝為相。段文昌從翰長中書舍人提升,崔植從御史中丞提升,同入中書省。當時崔玄亮被解除了密州刺史職務,來京城拜見宰相。兩位宰相互相看看,指著崔玄亮的名字說:“這個人不久就要前往別處服差役了,卻還有心求當京官。”當時門下侍郎蕭俛也在長安,便問兩位宰相。兩位宰相將事情講給他聽,蕭俛說:“既然這樣,就讓這漢閒個三年五載。”
沒幾日,宣州奏報歙州刺史出缺。當天相印在段文昌的家裡,段文昌便隨手任命了崔玄亮為歙州刺史。第二天,段文昌上朝,將昨天的事全忘了,回到中書省大發雷霆,責問吏房主事陽述說:“權威在你手中,你還是需要讓宰相知曉!必然是這個賊子給你行賄才被任命,要不是人事官員收了錢,崔玄亮怎麼當上了歙州刺史?”陽述膽戰心驚地請罪說:“公文都不傳到本房,昨天是宰相親筆寫的推薦公文報送給皇帝的。”等到段文昌檢查核對,
翻省述忘,實是自書。植欲改擬覆奏。段曰:“安知不是天與假吾手耳。”遂放敕下。出《續定命錄》。
韋貫之
武元衡與韋貫之同年及第。武拜門下侍郎,韋罷長安尉,赴選,元衡以為萬年丞。過堂日,元衡謝曰:“某與先輩同年及第,元衡遭逢,濫居此地。使先輩未離塵土,元衡之罪也!”貫之嗚咽流涕而退。後數月,除補闕。是年,元衡帥西川,三年後入相,與貫之同日宣制。出《續定命錄》。
才忽然想起來,確實是自己寫的批文。崔植想要改變人選重新請示皇帝,段文昌說:“怎麼知道不是上天假借我的手呢?”就把任命發下去了。出自《續定命錄》。
韋貫之
武元衡和韋貫之同一年考中進士。武元衡被任命為門下侍郎,韋貫之被免除長安尉,等候重新任命,武元衡任命韋貫之為萬年縣縣丞。官員們由主司帶著拜見丞相的那天,武元衡對韋貫之道歉說:“我與前輩同年考中進士,元衡多遭受苦難,濫竽充數做了官。使先輩仍然沒有職務,這都是元衡的罪過呀!”韋貫之痛哭流涕退了出去。幾個月以後,韋貫之補缺得到了任命。當年,武元衡統率鎮守西川,三年後入朝當了宰相,與韋貫之同一天到任。出自《續定命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