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數六
李 稜 豆盧署 孟 君 盧常師 韓 滉
李 崔 造 薛 邕
李 稜
故殿中侍御史李稜,貞元二年擢第。有別業在江寧,其家居焉。是歲渾太師瑊鎮蒲津,請稜為管記從事。稜乃曰:“公所欲稜者,然奈某不閒檢束。夙好藍田山水,據使銜合得畿尉。雖考秩淺,如公勳望崇重,特為某奏請,必諧矣。某得此官,江南迎老親,以及寸祿,即某之願畢矣。”渾遂表薦之,德宗令中書商量,當從渾之奏。稜聞桑道茂先生言事神中,因往詣焉,問所求成敗。茂曰:“公求何官?”稜具以本末言之。
對曰:“從此二十年,方合授此官,如今則不得。”稜未甚信。經月餘,稜詣執政,謂曰:“足下資歷淺,未合入畿尉。如何憑渾之功高,求僥倖耳?”遂檢吏部格上。時帝方留意萬機,所奏遂寢。稜歸江南,果丁家艱,已近
李 稜
曾經擔任過殿中侍御史的李稜,唐德宗貞元二年科舉考試中榜。他有別墅在江寧,將家安在了那裡。這一年,太師渾瑊鎮守蒲津關,請李稜擔任管記從事。李稜卻對渾瑊說:“你要求我做得很清楚,但是無奈我不善於檢點約束自己。平常喜好的只是藍田的山水,只想靠官銜在京城附近做個縣尉。儘管我的資歷不夠,你德高望重,如果肯特意為我向皇帝推薦,必然能使我如願。我如果當了這個官,從江南把雙親接來,加上不多的俸祿,我平生的願望也就滿足了。”於是渾瑊向皇帝上表推薦了他,德宗令中書研究怎麼辦,當準了渾瑊的奏表。李稜聽說桑道茂先生料事如神,便前往請教,問推薦能否成功。桑道茂問他:“您想當什麼官?”李稜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了。
桑道茂回答說:“從現在算起二十年,您才能被授予這個官職,現在得不到。”李稜不太相信。過了一個多月,李稜去詢問,主管官員回答說:“你資歷淺,不適合擔任京城附近的縣尉。怎麼可以憑藉渾瑊的功高來求得僥倖呢?”遂即把他的名字寫在吏部的表格上。這時皇帝正留意很多軍國大事,渾瑊推薦李稜的奏章就放下了沒有批。李稜回到江南,先是老人死了守孝,已近
七八年,又忽得躄疾,殆將一紀。元和元年冬,始入選,吏曹果注得藍田縣尉。一唱,忻而授之。乃具說於交友。出《續定命錄》。
豆盧署
豆盧署,本名輔真。貞元六年,舉進士下第。將遊信安,以文謁郡守鄭武瞻。瞻甚禮之,館給數日,稍狎,因謂署曰:“子複姓,不宜兩字為名。將改之,何如?”署因起謝,且求其所改。武瞻書數字,若著者、助者、署者,曰:“吾慮子宗從中有同者,故書數字,當自擇之。”其夕宿於館,夢一老人謂署曰:“聞使君與子更名,子當四舉成名,四者甚佳。後二十年,為此郡守。”因指郡隙地曰:“此可以建亭臺。”既寤思之,四者,署字也,遂以為名。
既二年,又下第,以為夢無徵,知者或誚之。後二年,果登第。蓋自更名後四舉也。大和九年,署自祕書少監為衢州刺史。既至,周覽郡內,得夢中所指隙地,遂構一亭,因名之曰“徵夢亭”矣。出《前定錄》。
孟 君
貞元中,有孟員外者,少時應進士舉,久不中第。將罷舉,又無所歸,託於親丈人省郎殷君宅,為殷氏賤厭,近至不容。染瘴瘧日甚。乃白於丈人曰:“某貧薄,疾病必不可救。恐汙丈人華宇,願委運,乞待盡他所。”殷氏亦不與語,贈三百文。
七八年,又忽然得了腳疾,瘸了差不多十二年。一直到唐憲宗元和元年冬天,才開始被選中任職,吏部果然簽署的是藍田縣尉。唱名後,李稜欣然接受了此銜。李稜將這件事的前後經過詳細講給了朋友。出自《續定命錄》。
豆盧署
豆盧署,原名輔真。唐德宗貞元六年,考進士落榜。隨即遊學信安,拿著自己的詩文拜見郡守鄭武瞻。鄭武瞻對他很客氣,留他住了數日,稍熟悉以後對他說:“你是複姓,不適合起兩個字的名字。將它改了,怎麼樣?”豆盧署起身致謝,並請鄭武瞻為他改名。鄭武瞻寫了幾個字,有著、助、署字,然後說:“我考慮為了避免同你的親屬重名,所以寫了好幾個字,你當自己選擇。”當晚豆盧署睡在客舍,夢見一個老人對他說:“聽說郡守為你改名,你再考四次才能中榜,四者最好。再過二十年,你是這裡的郡守。”老人又指著一塊空地說:“此地可以建一座亭臺。”醒了以後豆盧署想,“四者”就是“署”字,於是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署”字。
考了兩年,豆盧署仍未中榜,以為所做夢不準,知道這件事的人也譏笑他。接著又考了兩年,終於中榜登第。算起來正是改名後的第四次考試。唐文宗太和九年,豆盧署從祕書少監調任衢州刺史。上任後,巡視郡府內外,發現了夢中所說的那塊空地,便命人造了一座亭子,並命名為“徵夢亭”。出自《前定錄》。
孟 君
唐德宗貞元年間,有個孟員外,年輕時應考進士,考了很長時間也未考中。想要不考了,又無處可歸,寄居在他的一個姓殷的省郎長輩家裡,為姓殷的所輕視厭煩,差不多到了不能相容的程度。這時孟君又得了瘴瘧,並且一天天嚴重。他對姓殷的長輩說:“我命薄,這病必然不可救治。恐怕弄髒您老人家的豪華住宅,我願意聽從命運的安排,請讓我離開您家到別的地方等死吧。”殷君也不說話,只給了他三百文錢。
出門不知所適。街西有善卜者,每以清旦決卦,晝後則閉肆下簾。孟君乃謁之,具陳羈蹇,將填溝壑,盡以所得三鐶為卜資。卜人遂留宿,及時為決一卦。卦成驚曰:“郎君更十日,合處重職,俸入七十千錢,何得言貧賤?”卜人遂留厚供給。已至九日,並無消息。又卻往殷君宅,殷氏見,甚薄之,亦不留連,寄宿馬廄。
至明,有敕以禁兵將為賊境觀察使,其人與殷友善,馳扣殷氏之門。武人都不知書,雲:“便須一謝表,兼鎮撫寇 。事故頗多,公有親故文士,頗能相助否?”殷良久思之,無可應者,忽記得孟君久曾應舉,可以充事,遽引見之。令草一表,詞甚精敏。因請為軍中職事,知表奏。數日授官,月俸正七十千。乃卜後十日也。出《逸史》。
盧常師
祕書少監盧常師,進士擢第。性淡薄,不樂軒冕。於世利蔑然,棄官之東洛。謂所親曰:“某浙西魚尚書故舊,旬日看去。”又曰:“某前生是僧,座禪處猶在會稽,亦擬自訪遺蹟。”家人亦怪其欲遠行而不備舟楫,不逾旬遂歿矣。出《逸史》。
韓 滉
韓晉公滉在中書,嘗召一吏。不時而至,公怒將撻。吏曰:“某有所屬,不得遽至,乞寬其罪。”晉公曰:“宰相
孟君出門之後不知道該去什麼地方。街西有個善於算命的,每天清晨給人算卦,天大亮後就關門放下簾子。孟君便去拜會他,將自己的困頓和就要病死的狀況詳細敘述一遍,並將僅有的三百文錢做了卦錢。算卦的便留他住下,到了時間為他算了一卦。算完後驚訝地說:“您再過十天,會身居重要職位,每月俸祿就有七十千錢,為什麼還說自己貧賤呢?”算卦的便留他居住,並提供給他豐厚的供給。已經到了第九天,仍沒有消息。孟君又回到姓殷的家裡,姓殷的見了他,更加瞧不起他,也不挽留接待,晚上他就睡在馬廄裡。
等到天明,有皇帝任命的一名禁軍將領到賊境當觀察使,這個人與姓殷的是朋友,騎馬來敲殷家的大門。武將不通文墨,對姓殷的說:“需要給皇帝寫一個表示感謝的文書,同時寫一個安撫邊境敵寇的信函。需要處理的事務很多,您的親戚故舊中有沒有文士,幫助我推薦一個?”姓殷的想了很久,沒有想到可以推薦的人,忽然想起孟君很久前曾應過舉,可以擔當這個差事,立刻引見了他。武將命孟君草擬一篇向皇帝報送的表,孟君的文筆很精美準確。於是聘請孟君到軍中任職,負責表奏之事。幾天後被授予官職,每月的俸祿正好七十千文錢。孟君命運的轉機正是算卦後第十天開始的。出自《逸史》。
盧常師
祕書少監盧常師,進士出身。但他卻生性淡泊,不喜歡官位爵祿。蔑視世俗名利,辭了官來到東洛。他對親屬說:“我是浙西魚尚書的老朋友,過幾天去看看他。”又說:“我前生是個僧人,修行的地方還在會稽,也打算去尋找遺蹟。”家裡的人奇怪他要出遠門為什麼不準備船隻,不過十天,他就死了。出自《逸史》。
韓 滉
晉公韓滉在中書,曾召見一吏。沒按時趕到,韓滉生氣要鞭打他。那人說:“我有歸屬,不能立刻到,請求寬恕。”韓滉說:“宰相
之吏,更屬何人?”吏曰:“某不幸兼屬陰司。”晉公以為不誠,乃曰:“既屬陰司,有何所主?”吏曰:“某主三品已上食料。”晉公曰:“若然,某明日當以何食?”吏曰:“此非細事,不可顯之,請疏於紙,過後為驗。”乃恕之而系其吏。
明旦,遽有詔命。既對,適遇太官進食,有糕糜一器,上以一半賜晉公。食之美,又賜之。既退而腹脹,歸私第,召醫者,視之曰:“食物所壅,宜服少橘皮湯。至夜,可啖漿水粥。”明旦疾愈。思前夕吏言,召之,視其書,則皆如其說雲。因復問:“人間之食,皆有籍耶?”答曰:“三品已上日支,五品已上而有權位者旬支,凡六品至於九品者季支,其有不食祿者歲支。”出《前定錄》。
李 
貞元中,有舉人李 ,方就舉,聲價極振。忽夢一人紫衣雲:“當禮部侍郎顧少連下及第。”寐覺,省中朝並無姓顧者。及頃,有人通刺,稱進士顧少連謁。
驚而見之,具述當為門生。顧曰:“某才到場中,必無此事。”來年,
果落第。自此不入試,罷歸。
至貞元九年,顧少連自戶部侍郎權知貢舉, 猶未第,因潛往造焉。臨放榜,時相特囑一人,
又落,但泣而已。來年秋,少連拜禮部侍郎,
乃登第。出《感定錄》。
手下的人,還能歸誰管?”那人說:“我不得已還歸陰間管。”韓滉認為他的話不誠實,就對他說:“既然歸陰間管,你有什麼職責?”那人說:“我負責管理三品以上官員的飲食。”韓滉說:“既然如此,我明天應該吃什麼?”那人說:“這可不是小事,不可隨便說出來,請讓我寫在紙上,過後再驗證。”於是韓滉饒恕了他沒有鞭打他,而是將他關了起來。
第二天,突然皇帝召見韓滉。見到皇帝后,正遇見太官給皇帝送飲食,其中有一盤糕點,皇帝將一半賞給韓滉吃。味道很美,隨後又將另一半也賞給他吃了。韓滉退下去後感到腹脹,回到家裡後找醫生來看病,醫生說:“是食物堵塞,可以喝少量的橘子皮湯。到晚上,便可以喝粥了。”天亮後病就好了。韓滉想起前夜那人說的話,便將他招來,看他寫的內容,吃的東西全都跟他寫的一樣。便又問那人道:“人間的飲食,都有人預先安排嗎?”回答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其飲食每天一安排;五品以上有權位的官員,一旬一安排;凡六品至九品的官員,每季安排一次;如果是不領俸祿的老百姓,則是每年安排一次。”出自《前定錄》。
李 
唐德宗貞元年間,有個舉人叫李 ,正應試,聲望和身價很高。一天他忽然夢見一個穿紫衣服的人對他說:“你只能在禮部侍郎顧少連的主考下考試中榜。”醒後,想想朝中並沒有姓顧的侍郎。不一會兒,有人通報他說進士顧少連來訪。李
非常驚訝,見面後,李
向顧少連說自己應當是他的門生。顧少連說:“我剛到考場,絕不可能有你說的事。”第二年,李
果然落第。從此他不再參加考試,回到家鄉去了。
一直到貞元九年,顧少連以戶部侍郎暫時代理貢舉,李 仍未考中,於是他暗中去拜見顧少連進行疏通。臨到發榜時,當朝宰相又特別囑咐要照顧一個人,所以李
又落榜了,他只能偷偷哭泣。第二年秋天,顧少連調任禮部侍郎,李
這才中榜登第。出自《感定錄》。
崔 造
崔丞相造,布衣時,江左士人號為白衣夔。時有四人,一是盧東美,其餘亡姓字。崔左遷在洪州,州帥曹王將闢為倅。時德宗在興元,以曹王有功且親,奏無不允。
時有趙山人言事多中。崔問之曰:“地主奏某為副使,且得過無?”對曰:“不過。”崔詰曰:“以時以事,必合得時。”山人曰:“卻得一刺史,不久敕到,更遠於此。”崔不信,再問:“必定耳,州名某亦知之,不可先言。”且曰今月某日敕到,必先吊而後賀。崔心懼久之,蓋言其日,即崔之忌日也。即便呼趙生謂曰:“山人言中,奉百千;不中則輕撻五下,可乎?”山人哂曰:“且某不合得崔員外百千,只合得崔員外起一間竹屋。”其語益奇。崔乃問之:“且我有宰相分否?”曰:“有。”即遠近,曰:“只隔一兩政官,不致三矣。”
又某日私忌,同僚諸公皆知其說,其日夕矣,悉至江亭,將慰崔忌,眾皆北望人信。至酉時,見一人從北岸入舟,袒而招舟甚急。使人遙問之,乃曰州之腳力。將及岸,問曰:“有何除政?且有崔員外奏副使過否?”曰:“不過。卻得虔州刺史敕牒在茲。”諸公驚笑,其暮果先慰而後賀焉。
崔明日說於曹王,曹王與趙山人鏹百千,不受。崔與起竹屋一間,欣然徙居之。又謂崔曰:“到虔州後,須經大段
崔 造
丞相崔造,還是平民的時候,江左一帶的人都稱他為“白衣夔”。當時有四個人,一個叫盧東美,其餘的記不清姓名了。後來崔造做官被降職調到洪州,洪州的主帥曹王想要聘任他為副使。當時德宗在興元府,因為曹王有功勞並且是皇親,所請示的事情沒有不批准的。
當時有個姓趙的山人,所預測的事情很準。崔造問他:“曹王上報我為副使,能通過嗎?”回答說:“不能。”崔造又問:“時、事,應當事合於時。”趙山人回答說:“能得到一個刺史,不久敕令就會到,地方比這裡還要遠。”崔造不信,又問了一次,回答說:“必定如此,你要去的州名我也知道,但不能先說。”又告訴崔造這個月的哪一天敕令能到,並且要他先弔唁,然後再慶賀。崔造心中害怕了很長時間,趙山人所說的日子,正是他親人死亡的忌日。於是他就對趙山人說:“你如果言中了,我給你一百千錢;說得不對,則要用鞭子輕打五下,可以嗎?”趙山人微笑著說:“我不該要崔員外的一百千錢,只想要崔員外您給我造一間竹屋。”話說得越來越奇怪。崔造又問:“你再看看我有沒有當宰相的命?”回答說:“有。”又問需要多長時間,回答說:“只隔您做官一任或兩任的時間,不會超過三任。”
到了崔造家裡忌日這一天,同僚們都知道趙山人的說法,傍晚,全來到江邊的亭子裡,慰問崔造的祭祀,然後一齊注視著江北,等待消息。到酉時,見一人從北岸上船,裸露著上身催促渡船很是急迫。崔造等人叫人遠遠地向那人發問,那人回答說是州里來送信的。船快靠岸了,他們又問:“有什麼人事任免之事?可有崔員外做副使的奏章通過了嗎?”回答說:“沒有通過。卻有任命虔州刺史的公文在此。”大家驚奇地笑了,整個過程真是和趙山人說的一樣,果然先祭奠悲傷而後欣喜慶賀。
第二天,崔造將這件事告訴了曹王,曹王給趙山人一百千串錢,趙山人不要。崔造為他建造了一間竹屋,他很高興地搬進去住了。並且又對崔造說:“到虔州以後,你必須經過很長時間的
驚懼,即必得入京也。”既而崔舅源休與朱泚為宰相,憂悶,堂帖追入,甚憂惕。時故人竇參作相,拜兵部郎中,俄遷給事中、平章事,與齊映相公同制。出《嘉話錄》。
薛 邕
薛邕侍郎,有宰相望。時有張山人善相。崔造方為兵部郎中,與前進士姜公輔同在薛侍郎坐中。薛問張山人:“且坐中有宰相否?”心在己身多矣。張答雲:“有。”薛曰:“幾人?”曰:“有兩人。”薛意其一人即己也。曰:“何人?”曰:“崔、姜二公必宰相也,同時耳。”薛訝忿之,默然不悅。既而崔郎中徐問張曰:“何以同時?”意謂姜公今披褐,我已正郎,勢不相近也。張曰:“命合如此,事須同時,仍郎中在姜之後。”
後姜為京兆功曹,充翰林學士。時眾知涇將姚令言入城取朱泚,泚曾帥涇,得軍人心。姜乃上疏請察之。疏入十日,德宗幸奉天,悔不納姜言,遂於行在擢姜為給事中平章事。崔後姜半年,以夕郎拜相,果同時而在姜後。薛竟終於列曹,始知前輩不可忽後輩。出《嘉話錄》。
驚懼之事,就一定可以進京城做官了。”後來由於崔造的舅舅源休給叛逆朱泚做宰相,他怕受牽連,心情憂悶,宰相府的公文到了,他更加驚憂。這時崔造的老朋友竇參做宰相,授崔造兵部郎中,不久又升任事中、平章事,與齊映相公同時任命。出自《嘉話錄》。
薛 邕
侍郎薛邕,有當宰相的願望。當時有個張山人很會給人看相。一天,兵部郎中崔造和前進士姜公輔一同在薛邕那裡做客。薛邕問張山人說:“座上這幾個人有沒有能當宰相的?”心裡想自己的可能性大。張山人回答說:“有。”薛邕問:“幾人?”回答說:“有兩人。”薛邕心想其中一個就是自己。又問:“哪兩個人?”回答說:“崔、姜兩位必然當宰相,並且是同時。”薛邕即驚訝又氣憤,沉默著不高興。隨後崔造慢慢地問張山人道:“為什麼是同時?”意思是說,姜公輔現在出來做官,我已是正郎,形勢相差的很遠。張山人說:“命該如此,事須同時,並且是郎中在姜公輔之後。”
後來姜公輔做了京兆功曹,並且充任翰林學士。這時人們知道涇陽的將軍姚令言要進城捉朱泚,朱泚曾在涇陽為帥,很得軍心。姜公輔上書請皇上派人去調查。上書十天後,德宗逃往奉天,後悔沒有采納姜公輔的意見,於是在行宮下令提升姜公輔為給事中平章事。崔造在半年後,從郎中升任丞相,果然是同一時期而在姜公輔之後。薛邕後來竟一直沒能當上丞相。從這件事可以知道前輩不可忽視後輩啊。出自《嘉話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