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一百二十七 報應二十六

蘇 娥  涪令妻  諸葛元崇 呂慶祖  元 徽

李義琰  岐州寺主 館陶主簿 僧曇暢  午橋民

盧叔敏  鄭 生

蘇 娥

漢何敞為交趾刺史,行部蒼梧郡高要縣,暮宿鵲奔亭。夜猶未半,有一女從樓下出,自雲:“妾姓蘇名娥,字始珠,本廣信縣修里人。早失父母,又無兄弟,夫亦久亡。有雜繒帛百二十匹,及婢一人,名致富,孤窮羸弱,不能自振,欲往傍縣賣繒。就同縣人王伯賃車牛一乘,直錢萬二千,載妾並繒,令致富執轡。以前年四月十日,到此亭外,於時已暮,行人既絕,不敢前行,因即留止。致富暴得腹痛,妾往亭長舍乞漿取火,亭長龔壽操刀持戟,來至車傍,問妾曰:‘夫人從何所來?車上何載?丈夫安在?何故獨行?’妾應之曰:‘何勞問之。’壽因捉臂欲汙妾,不從,壽即以刀刺脅,妾立死,又殺致富。壽掘樓下,埋妾並婢,取財物去,殺牛燒車,槓及牛骨,投亭東空井中。妾死痛酷,無所告訴,

蘇 娥

漢朝時何敞任交趾刺史,巡行視察蒼梧郡高要縣,晚上住在鵲奔亭。還沒有到半夜,有一女子從樓下走出來,自己說:“我姓蘇名娥,字始珠,原來是廣信縣修里人。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又沒有兄弟,丈夫也早死了。家中有各種絲綢一百二十匹,以及奴婢一人,名叫致富,因我們孤苦窮困無所依靠,不能自給,想要到臨縣去賣綢布。就向同縣人王大伯租了一輛牛車,價值約一萬二千錢,用車裝著我和綢布,讓致富趕著牛車。在前年的四月十日,來到這座亭外,當時天色已晚,行人已經斷絕,我們不敢前行,因此就停留在這裡。致富突然肚子痛,我就去亭長家乞討漿水和火,亭長龔壽聽說後就拿著刀和戟,來到車旁,問我說:‘夫人從什麼地方來?車上裝的什麼?你丈夫在哪裡?為什麼獨自行走?’我回答他說:‘這些不必勞累你來過問了。’龔壽就趁機抓住我的手臂想要汙辱我,我不順從,他就用刀直刺我的肋下,我當時就死了,他又殺了致富。龔壽在這個樓下挖了個坑,把我和致富一塊兒埋了,還取走了財物,並殺了牛、燒了車,把車槓和牛骨扔到了這個亭東面的空井裡。我死得好慘,無處投訴,

故來告於明使君。”敞曰:“今欲發汝屍骸,以何為驗?”女子曰:“妾上下皆著白衣,青絲履,猶未朽也。”掘之果然。敞乃遣吏捕壽,拷問具服,下廣信縣驗問,與娥語同,收壽父母兄弟皆繫獄。敞表壽殺人,於常律不至族誅,但壽為惡,隱密經年,王法所不能得。鬼神自訴,千載無一,請皆斬之,以助陰誅。上報聽之。出《還冤記》。

涪令妻

漢王忳,字少琳,為郿縣令。之邰亭,亭素有鬼。忳宿樓上,夜有女子,稱欲訴冤,無衣自進。忳以衣與之,進曰:“妾本涪令妻也,欲往官,過此亭宿。亭長殺妾大小十口,埋在樓下,取衣裳財物。亭長今為縣門下游徼。”忳曰:“當為汝報之,無復妄殺良善也。”鬼投衣而去。忳且召遊徼問,即服,收同時十餘人,並殺之。掘取諸喪,歸其家葬之,亭永清寧。原缺出處,今見《還冤記》。

諸葛元崇

瑯琊諸葛覆,宋永嘉年為九真太守,家累悉在揚都,唯將長子元崇赴職。覆於郡病亡,元崇始年十九,送喪欲還。覆門生何法僧貪其資,與伴共推元崇墮水而死,因分其財。元崇母陳氏夢元崇還,具敘父亡及身被殺委曲,屍骸流漂,怨酷無雙。奉迷累載,一旦長辭,銜悲茹恨,如何可說,

所以才來告訴您。”何敞說:“現在要挖掘你的屍骸,憑什麼作為驗證呢?”女子說:“我全身穿的都是白色衣服,腳上是青絲鞋,還沒有腐爛。”挖掘出來後,果然像她說的那樣。何敞就派人去捉拿龔壽,拷問之後他全部供認,又到廣信縣核對,同蘇娥說的完全相同,又收監了龔壽的父母和兄弟等。何敞上表說龔壽殺人,按通行的刑律不至於誅連同族,但龔壽作惡,隱瞞多年,王法不能容。而鬼神自己出來控訴,這是千百年來沒有的事,請求全部斬首,以響應冥冥之中受到的誅罰。上報後朝廷同意何敞的處理意見。出自《還冤記》。

涪令妻

漢朝人王忳,字少琳,作郿縣縣令。到邰亭,邰亭經常鬧鬼。王忳住在樓上,到了夜間,有一個女子,自稱要訴冤,沒穿衣服就自己進來了。王忳拿衣服給她穿,她上前說:“我原本是涪縣令的妻子,隨丈夫赴任途中,在此亭歇宿。亭長帶人殺了我家大小十口,掩埋在這座樓下,還搶走了衣服和財物。亭長現在是你縣巡查盜賊的遊徼。”王忳說:“我一定為你報仇,不能讓他妄殺了好人。”鬼放下衣服走了。王忳立即招來遊徼審問,他全部招供了,又抓了同時作案的十多人,一起殺了。後來又挖出被殺的人,把他們的屍骨送回家鄉埋葬了,邰亭從此就清寧了。原缺出處,今見《還冤記》。

諸葛元崇

琅琊人諸葛覆,南朝宋文帝永嘉年間作九真太守,其家眷全留在揚都居住,只帶著長子元崇去赴任。諸葛覆於任內病故,元崇那年才十九歲,護送父親靈柩回鄉。諸葛覆的門生何法僧貪圖諸葛家的財產,與同謀把元崇推到水裡淹死,瓜分掉諸葛元崇的錢財。元崇的母親陳氏夢到元崇回來了,並敘述了父親的死以及自己被害的全部經過,屍骸順水漂流,怨恨無比。和母親分別已經多年,現又被害死在外地,含悲飲恨,哪裡能說得明白,

歔欷不能自勝。又云:“行速疲極,因臥窗下床上,以頭枕窗,明日視兒眠處,足知非虛矣。”陳氏悲怛驚起,把火照兒眠處,沾溼猶如人形。於是舉家號泣,便如發聞。於時徐森之始除交州,徐道立為長史,道立即陳氏從姑兒也。具疏夢,託二徐驗之。徐道立遇諸葛喪船,驗其父子亡日,悉如鬼語。乃收行凶二人,即皆款服,依法殺之,差人送喪還揚都。出《還冤記》。

呂慶祖

宋永康人呂慶祖,家甚殷富,常使一奴名教子守視墅舍。慶祖自往案行,忽為人所殺。族弟無期,先貸舉慶祖錢,鹹謂為害。無期便齎酒脯至柩所而祝曰:“君荼酷如此,乃謂是我,魂而有靈,使知其主。”既還,至三更,見慶祖來雲:“近履行,見奴教子畦疇不理,許當痛治,奴遂以斧砍我背,將帽塞口,因得齧奴三指,悉皆破碎。便取刀刺我頸,曳著後門。初見殺時,從行人亦在其中,而不同,執罪之失也。奴今欲叛,我已釘其頭著壁。”言卒而遂滅。無期具以告其父母,潛視奴所住壁,果有一把發,以竹釘之。又看其指,並見傷破,錄奴詰驗,承伏。又問:“汝既反逆,何以不叛?”奴曰:“頭如被系,欲逃不得。”諸同見者事相符,即焚教子,並其二息。出《還冤記》。

悲泣嘆息不能自禁。又說:“因走得匆忙急迫所以疲勞極了,就躺在窗下的床上,頭枕在窗臺上,您明天看一下我睡覺的地方,就知道我說的是事實了。”陳氏悲痛驚醒,點著火照著兒子睡過的地方,被水浸溼的地方好像人的形狀。於是全家號哭,就像發喪一樣。當時徐森之剛剛任職交州,徐道立為長史,道立是陳氏從姑的兒子。陳氏向他詳細說了所做的夢,託付二徐察驗此事。徐道立遇到了諸葛覆的喪船,對照其父子死亡的時間,與鬼說的完全相同。最終逮捕了行凶的兩個人,二人都認了罪,依照法律把他們殺了,又差人護送諸葛的靈柩回揚都。出自《還冤記》。

呂慶祖

南朝宋永康人呂慶祖,家產很富,平時派一名叫教子的奴僕看守家園。慶祖自顧辦自己的事,有一天忽然被人殺害。同族中有個弟弟名叫無期,以前曾向慶祖借過錢,大家都說慶祖是被無期殺害的。無期便拿著酒菜到慶祖的靈柩前禱告說:“你遭到這樣的荼毒,都說是我乾的,請你魂魄顯靈,讓別人知道誰是凶手。”回來後,到了三更天,看見慶祖來說:“近日察看家園,見我的僕人教子不整理田舍,我就說要狠狠地懲罰他,他就用斧子砍我的後背,並用帽子堵我的嘴,我趁機咬住他的三個手指,三指都被我咬碎了。他又拿刀刺我的脖頸,拉扯著到了後門。當初我被殺時,也有其他僕人在場,只是和他不一樣,他是殺我的主犯。教子現在想要逃跑,我已經把他的頭釘在牆上了。”說完就不見了。無期把這件事全都告訴了慶祖的父母,他們暗中到教子的房裡察看,看到牆上果有一把頭髮,是用竹籤釘上的。又看教子的手指頭,也真的受傷了,他們抓住這個奴僕審問,他全部認罪了。又問他:“你既然反叛了主人,為什麼不逃走呢?”教子說:“我的頭好像被人拽住了似的,想要逃卻逃不掉。”大家見人事相符,就殺了教子連同他的兩個孩子。出自《還冤記》。

元 徽

後魏莊帝永安中,北海王顥入洛。莊帝北巡,城陽王徽舍宅為宣中寺,爾朱兆擒莊帝,徽投前洛陽令寇祖仁。祖仁聞爾朱兆購徽,乃斬徽首送兆。兆夢徽曰:“我有金二百斤,馬一百匹,在祖仁家,卿可取之。”兆於是懸祖仁首於高樹,以大石墜其足,鞭棰之,問得金及馬。而祖仁死,時以為禍報。出《廣古今五行記》。

李義琰

唐隴西李義琰,貞觀年中,為華州縣尉。此縣忽失一人,莫知所在,其父兄疑一仇家所害,詣縣陳情。義琰案之,不能得決,夜中執燭,委細窮問。至夜,義琰據案俯首,不覺死人即至,猶帶被傷之狀,雲:“某乙打殺,置於某所井中,公可早驗,不然,恐被移向他處,不可尋覓。”義琰即親往,果如所陳,而仇家始具款伏。當聞見者,莫不驚歎。出《法苑珠林》。

岐州寺主

唐貞觀十三年,岐州城內有寺主,共都維那為隙,遂殺都維那,解為十二段,置於廁中。寺僧不見都維那久,遂告別駕楊安共來驗檢,都無蹤跡。別駕欲出,諸僧送別駕,見寺主左臂上袈裟,忽有些鮮血。別駕勘問,雲:“當殺之夜,不著袈裟,有其鮮血,是諸佛菩薩所為。”竟伏誅。出《廣古今五行記》。

元 徽

後魏莊帝永安年間,北海王元顥攻入洛陽。魏莊帝向北逃走,城陽王元徽獻出自己的宅院作宣中寺,隨著皇帝出逃,後來爾朱兆活捉了莊帝,元徽只好投奔前洛陽縣令寇祖仁。寇祖仁聽說爾朱兆懸賞捉拿元徽,就殺了元徽把首級送給爾朱兆。爾朱兆夢到元徽說:“我有黃金二百斤,馬一百匹,現在寇祖仁家,你可以去取來。”爾朱兆就把寇祖仁的頭吊在大樹上,用大石頭墜著他的腳,用鞭子打他,問他黃金和馬放在哪裡。就這樣寇祖仁被活活打死,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報應。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李義琰

唐朝隴西有個叫李義琰的人,在太宗貞觀年間,任華州縣尉。華州縣忽然失掉一個人,沒有人知道他到哪裡去了,這家的父親和兄長都懷疑是被仇家殺害了,就把情況向縣衙報告了。義琰接受了這個案子,但不能做出決斷,夜間點上燈燭,細細地追問。到了深夜義琰埋頭深思,不知不覺中死去的人向他靠近,還帶著被打傷的樣子,那人說:“我是被某人打死的,他又把我扔到一個井裡,您應該早去驗證,不這樣的話,恐怕會被移到別的地方,以後就不好找了。”義琰聽了他的話後立刻親自前往巡視,真的像鬼所說的那樣,這時,那仇家才認罪伏法。當時聽到這件事的人沒有一個不驚歎的。出自《法苑珠林》。

岐州寺主

唐朝貞觀十三年,岐州城裡有個寺主,同都維那不和,於是就殺了都維那,屍體肢解為十二塊,扔到廁所裡。寺內的眾僧很長時間沒有看到都維那了,就告訴別駕楊安共來驗查,但沒有發現什麼蛛絲馬跡。楊安共要走,眾僧都來送他,這時他看到寺主左臂的袈裟上,忽然有些血跡。楊安共就追問他,寺主說:“都維那被殺那天晚上,我沒有穿袈裟,有他的鮮血,恐怕是諸位神佛和菩薩顯靈的結果。”最後寺主伏法被殺。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館陶主簿

唐冀州館陶縣主簿姓周,忘其名字。顯慶中,奉使於臨渝關牙市。當去之時,佐使等二人從往,周將錢帛稍多,二人乃以土囊壓而殺之。所有錢帛,鹹盜將去,唯有隨身衣服充斂。至歲暮,妻夢,具說被殺之狀,兼言所盜財物藏之處。妻乃依此訴官。官司案辨,具得實狀,錢帛並獲,二人皆坐處死。相州智力寺僧慧永雲,嘗親見明庭觀道士劉仁寬說之。出《法苑珠林》。

僧曇暢

唐乾封年中,京西明寺僧曇暢,將一奴二騾向岐州稜法師處聽講。道逢一人,著衲帽弊衣,掐數珠,自雲賢者五戒講。夜至馬嵬店宿,五戒禮佛誦經,半夜不歇,暢以為精進一練。至四更,即共同發,去店十餘里,忽袖中出兩刃刀子,刺殺暢,其奴下馬入草走,其五戒騎騾驅馱即去。主人未曉,夢暢告雲:“昨夜五戒殺貧道。”須臾奴走到,告之如夢。時同宿三衛子,披持弓箭,乘馬趁四十餘里,以弓箭擬之,即下騾乞死。縛送縣,決殺之。出《朝野僉載》。

午橋民

唐衛州司馬杜某嘗為洛陽尉,知捕寇。時洛陽城南午橋,有人家失火,七人皆焚死。杜某坐廳事,忽有一人為門者所執,狼狽至前。問其故,門者曰:“此人適來,若大驚恐狀,

館陶主簿

唐朝冀州館陶縣的主簿姓周,忘記他叫什麼名字了。高宗顯慶年間,他奉命到臨渝關互市辦事。他去的時候,有兩個助手跟從他去,周主簿帶的錢財稍多些,兩個人見錢生噁心,就用土袋子把主簿壓死。周主簿所帶的錢財全部被盜走,只剩下了隨身穿的衣服被埋葬。到了年底,主簿的妻子做了個夢,主簿向她說了被害的全部經過,又提到被盜去的財物現在藏的地方。周主簿的妻子將這夢中的情景報告給官府。官府立案分析審理,得到了全部實情,並找到了被盜去的錢財,那兩個人都因犯法而被處死。相州智力寺的和尚慧永說,他曾親眼見到明庭觀道士劉仁寬說這件事。出自《法苑珠林》。

僧曇暢

唐高宗乾封年間,京城西明寺的和尚曇暢,帶著一個僕人兩匹騾子去岐州稜法師處聽講。途中遇到一個人,穿戴著破舊的衣帽,手中掐著念珠,自己說是賢者五戒。晚上到馬嵬店住宿,五戒拜佛唸經至半夜不停,曇暢以為五戒每日如此進取。四更天,就一齊出發,離開旅店十多裡,五戒忽然從袖子裡拔出一把兩刃刀刺殺曇暢,曇暢的奴僕跳下馬鑽進草地跑了,五戒騎著騾馱著東西也立刻離開了。店主人還沒有醒,夢見曇暢告訴他說:“昨夜五戒殺我。”不一會兒,奴僕跑到,告訴店主,就像夢中的情形。當時同時住宿的三衛子,帶著弓箭,騎著馬追趕了四十多裡,用弓箭逼住了五戒,五戒立刻下騾乞求饒命。他被捆綁著送到縣裡,最終被殺。出自《朝野僉載》。

午橋民

唐朝衛州司馬杜某曾任洛陽縣尉,主管捕盜。當時洛陽城南的午橋,有一家失了火,一家七口都燒死了。杜縣尉正在辦公,忽有一人被門衛抓住,樣子非常狼狽地來到面前。杜縣尉問是什麼緣故,門衛報告說:“這個人剛來的時候,一臉驚恐的樣子,

再馳入縣門,復馳出,故執之。”其人曰:“某即殺午橋人家之賊也,故來歸命。嘗為伴五人,同劫其家,得財物數百千,恐事洩,則殺其人,焚其室,如自焚死者,故得人不疑。將財至城,舍於道德里,與其伴欲出外,輒坎軻不能去。今日出道德坊南行,忽見空中有火六七團,大者如瓠,小者如杯,遮其前,不得南出。因北走,有小火直入心中,爇其心腑,痛熱發狂。因為諸火遮繞,驅之令入縣門,及入則不見火,心中火亦盡。於是出門,火又盡在空中,遮不令出,自知不免,故備言之。”由是命盡取其黨及財物,於府殺之。出《紀聞》。

盧叔敏

唐盧叔敏,居緱氏縣,即故太傅文貞公崔祐甫之表侄。時祐甫初拜相,有書與盧生,令應明經舉。生遂自緱氏赴京,行李貧困,有驢,兩頭叉袋,一奴才十餘歲而已。初發縣,有一紫衣人,擎小襆,與生同行,雲:“送書狀至城。”辭氣甚謹。生以僮僕小,甚利其作侶,扶接鞍乘。每到店,必分以茶酒,紫衣者亦甚知愧。至鄂嶺,早發十餘里,天才明,紫衣人與小奴驅驢在後。忽聞奴叫呼聲,雲:“被紫衣毆擊。”生曰:“奴有過但言,必為科決,何得便自打也。”言訖,見紫衣人懷中抽刀,刺奴洞腸流血。生乃驚走,初尚乘驢,行數十步,已見紫衣人趁在後,棄驢並靴,馳十數步,紫衣逐及,以刀刺倒,與奴同死於嶺上。

兩次跑進縣衙門,又很快地跑出去,所以我就把他捉住了。”那個人說:“我就是殺午橋人家的盜賊,所以來自首。原來同夥的有五個人,一同搶劫了那戶人家,搶得財物有幾百千錢,恐怕事情洩露,就殺了他們全家人,放火燒了房子,偽裝成自焚而死的樣子,好叫別人不生疑。我們把錢財送到城內的道德里藏起來了,想要和同夥逃到外地,但道路坎坷不平不能走。今天從道德坊往南逃,忽然看見天上有六七團火,大的像葫蘆,小的像酒杯,遮擋在前面,不能南逃。因此又往北跑,又有小火團直進入心中,燒到心腹,又痛又熱發了狂。又因好些火團遮繞著我,驅趕著我讓我進入縣衙門,等到進了縣衙門就看不見火了,心中的火也沒有了。於是又跑出衙門,那些火團又全在空中,遮攔著不讓跑出,自知不能倖免,所以才全部招認供出了。”因此杜縣尉命人全部抓獲其同夥並繳獲全部財物,最後在縣衙把他們殺了。出自《紀聞》。

盧叔敏

唐朝的盧叔敏,住在緱氏縣,就是已故的太傅文貞公崔祐甫的表侄。當時祐甫剛當上宰相,有信給盧生,讓他進京考舉人。盧生就從緱氏縣奔赴京城,他的行李很少,有一頭驢,馱著兩個布袋,有一個才十多歲的小書僮。剛從縣城出發,有一個穿紫色衣服的人拿著個小包袱,與盧生同行,紫衣人自己說:“送狀子進京城。”言談舉止很謹慎。盧生因為奴僕太小,很願意和他做伴,那人也幫盧生扶鞍解蹬,一路上幫了不少忙。每到旅店,盧生一定要分些茶酒給他吃,那紫衣人也很領情。到鄂嶺,起早走出十多裡,天才亮,紫衣人和小童僕趕著驢在後面走。急然聽到後面奴僕的呼叫聲,說:“被紫衣人打了。”盧生說:“小奴有什麼過錯只管說,我一定會教訓他,你何必隨便親自打他。”說完,只見紫衣人從懷裡抽出刀,刺破了小童的肚子,腸子和血都流出來。盧生害怕地逃跑,開始還騎著驢,跑了幾十步,發現紫衣人在後面緊追,慌忙丟掉了驢和鞋,又跑了十多步,紫衣人追上來,用刀把他刺倒,盧生和小童僕一塊兒死在嶺上。

時緱氏尉鄭楚相,與生中外兄弟。晨起,於廳中忽困睡,夢生被髮,血汙面目,謂尉曰:“某已被賊殺矣。”因問其由,曰:“某枉死,然此賊今捉未得。”乃牽白牛一頭來,跛左腳,曰:“兄但記此牛,明年八月一日平明,賊從河中府,與同黨買牛來,於此過,入西郭門,最後驅此者即是。”鄭君驚覺,遂言於同僚。至明日,府牒令捉賊,方知盧生已為賊所殺。於書帙中得崔相手札,河南尹捕捉甚急,都無蹤跡。

至明年七月末,鄭君與縣宰計議,至其日五更,潛布弓矢手力於西郭門外,鄭君領徒自往,伏於路側。至日初出,果有人驅牛自西來者。後白牛跛腳,行遲,不及其隊,有一人驅之,其牛乃鄭君夢中所見盧生牽者,遂擒掩之,並同黨六七盡得。驅跛牛者,乃殺盧生賊也,問之悉伏,雲:“此郎君於某有恩,某見其囊中書,謂是綾絹,遂劫殺之。及開之,知非也,唯得絹兩匹耳。自此以來,常彷彿見此郎君在側,如未露,尚欲歸死,已就執,豈敢隱諱乎!”因具言其始末,與其徒皆死於市。出《逸史》。

鄭 生

唐滎陽鄭生,善騎射,以勇悍 捷聞,家於鞏雒之郊。嘗一日乘醉,手弓腰矢,馳捷馬,獨驅田野間,去其居且數十里。會天暮,大風雨,生庇於大木下。久之,及雨霽,已夕矣,迷失道,縱馬行,見道傍有門宇,乃神廟也。生以馬

那時緱氏縣的縣尉鄭楚相,和盧生是中表兄弟。這天早晨起來,在廳堂中忽然睏倦睡著了,夢到盧生披散著頭髮,滿臉是血,對縣尉說:“我已經被賊人殺了。”縣尉因此詢問原因,盧生說:“我死得太冤枉了,但是這個賊人現在還沒有抓到。”說著就牽來一頭白牛,這牛跛著左腿,盧生說:“兄長要記住這頭牛,明年八月一日天亮時,賊人要從河中府與他的同夥買牛回來,從這裡經過,進西城門,最後面那個趕著這頭牛的人就是殺我的人。”鄭縣尉驚醒,於是說給同僚們聽。第二天,州府通牒下令捉拿賊人,才知道盧生真的被賊人殺害了。在書袋裡找到了崔宰相的一封信,河南府尹下令捕捉凶犯很是急迫,但是一點蹤影也沒有。

到了第二年七月末,鄭縣尉同縣宰商量,到那天五更,在西城城門外埋伏下弓箭手,鄭縣尉親自領了些人,埋伏在路邊。直到太陽剛剛出來,果然有人從西邊趕著牛來。後面有一頭白牛跛著腿,走得慢,趕不上大隊,有一個人趕著它,這頭牛就是鄭楚相在夢中見到的盧生牽著的那頭,於是就抓獲了那人,還有同夥的六七人也全都抓住了。趕著跛牛的人,就是殺盧生的賊人,審問後他全部供認,又說:“這位先生對我有恩,我看到他口袋裡的書,以為是綢緞,於是劫殺了他。等我打開那些布袋,才知不是綢緞,只得到兩匹絹罷了。從那時起到現在,經常彷彿看見這個年輕人在我的身旁,這件事如果不洩露,我都要去死,現在已經被捉到了,哪裡還敢隱瞞!”他說出了事情的全部經過,最後和同夥一同被處死在鬧市。出自《逸史》。

鄭 生

唐朝滎陽人鄭生,擅長騎馬射箭,憑勇敢強悍矯健敏捷而為人所知,他家在鞏洛一帶的郊區。有一天乘著酒醉,他手拿著弓,腰上掛著箭囊,騎一匹快馬,獨自在田野間奔馳,離家約幾十裡了。天色將晚,又趕上大風雨,鄭生躲到大樹下避雨。過了很長時間雨才停,但是天已黑了,鄭生迷失了道路,只好騎著馬隨意走,忽然看見路旁有座門樓,走近才知是一座神廟。鄭生把馬

系門外,將止屋中,忽慄然心動,即匿身東廡下,聞廟左空舍中窣窣然,生疑其鬼,因引弓震弦以伺之。

俄見一丈夫,身長衣短,後卓衣負囊仗劍自空舍中出,既而倚劍揚言曰:“我盜也,爾豈非盜乎?”鄭生曰:“吾家於鞏雒之郊,曏者獨驅田間,適遇大風雨,迷而失道,故匿身於此。”仗劍者曰:“子既不為盜,得無害我之心乎?且我遁去,道必經東廡下,願解弓弦以授我,使我得去,不然,且死於豎子矣。”先是生常別以一弦致袖中,既解弦,投於劍客前,密以袖中弦系弓上。賊既得弦,遂至東廡下,將殺鄭生以滅口。急以矢系弦,賊遂去,因曰:“吾子果智者,某罪固當死矣。”生曰:“我不為害,爾何為疑我?”賊再拜謝。生即去西廡下以避賊。既去,生懼其率徒再來,於是登木自匿。

久之,星月始明,忽見一婦人,貌甚冶,自空舍中出,泣於庭。問之,婦人曰:“妾家於村中,為盜見誘至此,且利妾衣裝,遂殺妾空舍中,棄其屍而去,幸君子為雪其冤。”又曰:“今夕當匿於田橫墓,願急逐之,無失。”生諾之,婦人謝而去。及曉,生視之,果見屍。即馳馬至洛,具白於河南尹鄭叔則。尹命吏捕之,果得賊于田橫墓中。出《宣室志》。

拴在廟門外,剛進到屋裡,忽然害怕心跳,立刻藏在東廂房下,聽到廟左邊的空屋子裡有悉悉窣窣的聲音,鄭生心裡懷疑是鬼,就拉起弓搭上箭等待著。

不一會兒看見一個男人,身體高大但衣服很短,身後背個包袱拿著劍從空屋子裡出來,他提著劍大聲說:“我是強盜,你難道也是強盜?”鄭生說:“我家住在鞏洛郊外,之前因獨自在田野裡騎馬,恰遇大風驟雨,又迷了路,所以才到這裡藏身。”拿著劍的人說:“你既然不是強盜,應該沒有傷害我的心吧?我一會兒逃走,一定會經過東屋,希望你解下弓弦交給我,我才敢放心走,不這樣,我就會死在你這小子手裡。”原來鄭生經常另備一個弓弦在衣袖裡,就解了弓弦,扔到劍客前面,偷偷地把另一個弓弦繫到弓上。賊人已經得到弓弦,就到了東屋,要殺掉鄭生滅口。鄭生急忙拉弓搭箭,賊人就逃跑了,並說:“你這小子果然聰明,我犯了罪本來該死啊。”鄭生說:“我不害你,你為什麼懷疑我?”賊人兩次拜謝。鄭生就到西屋來躲避賊人。看見賊人跑了,他又害怕賊人率領同夥再回來,就上到高處藏起來。

過了很長時間,月亮出來了,忽然看見一個婦人,長得很漂亮,從空房子裡出來,在院子裡哭。鄭生問她為什麼哭,她說:“我家住在這個村子裡,被強盜引誘到這裡來,他貪圖我的衣服好,就在空屋子裡把我殺了,扔掉屍體跑了,今有幸遇到公子,希望你為我昭雪申冤。”又說:“那賊人今天晚上應該藏在田橫的墳墓裡,希望你快點追他,不要失掉機會。”鄭生答應了,婦人拜謝後就走了。等到天亮,鄭生查看,果然看見一具女屍。鄭生立即騎馬到洛陽,把遇到的事情全部告訴了河南尹鄭叔則。府尹命令府吏去捕捉,果然在田橫墓裡抓到了賊人。出自《宣室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