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一百二十 報應十九冤報

梁武帝  張 裨  羊道生  釋僧越  江陵士大夫

徐鐵臼  蕭 續  樂蓋卿  康季孫  張 絢

楊思達  弘 氏  朱 貞  北齊文宣帝

梁武帝  韋 戴  隋庶人勇 京兆獄卒 邛 人

梁武帝

梁武帝蕭衍殺南齊主東昏侯,以取其位,誅殺甚眾。東昏死之日,侯景生焉。後景亂樑,破建業,武帝禁而餓終,簡文幽而壓死,誅樑子弟,略無孑遺。時人謂景是東昏侯之後身也。出《朝野僉載》。

張 裨

下邳張裨者,家世冠族,末葉衰微。有孫女,殊有姿貌,鄰人慾聘為妾,裨以舊門之後而不許。鄰人忿之,乃焚其屋,裨遂燒死。其息邦,先行不在,後還,亦知情狀,而畏鄰人之勢,又貪其財而不言,嫁女與之。後經一年,邦夢見裨曰:“汝為兒子,逆天不孝,棄親就怨,潛同凶黨。”便捉邦頭,以手中桃杖刺之。邦因病兩宿,嘔血而死。邦死日,

梁武帝

梁武帝蕭衍殺了南齊主東昏侯,篡取帝位,被殺死的人非常多。東昏侯死的那天,侯景出生了。後來侯景在樑作亂,攻佔建業,武帝被囚禁餓死,簡文帝幽禁被壓死,蕭樑宗室,所剩無幾。當時人都說侯景是東昏侯的後身。出自《朝野僉載》。

張 裨

下邳的張裨,出身豪門士族,到晚近才衰微。他有個孫女,姿容美麗出眾,鄰居想聘她為妾,但張裨認為自己是士族之後,沒有同意。鄰居很怨忿,就放火燒了張裨的房子,張裨被燒死了。他的兒子張邦外出不在家,回來以後也瞭解了內情,但他懼怕鄰居的勢力,又貪圖他的錢財,而沒有說什麼,就把女兒嫁過去了。一年之後,張邦夢見張裨說:“你是我的兒子,大逆不孝,棄親屬投仇敵,與凶徒為黨。”說著便抓住張邦的頭,用手中的桃木棍刺他。張邦因此病了兩夜,嘔血而死。張邦死的那天,

鄰人又見裨排門戶直入,張目攘袂曰:“君恃勢縱惡,酷暴之甚,枉見殺害。我已上訴,事獲申雪,卻後數日,令君知之。”鄰人得病,尋亦隕歿。出《還冤記》。

羊道生

樑太山羊道生,為邵陵王中兵參軍。其兄海珍,任溠州刺史。道生乞假省之,臨別,兄於近路設頓,祖送道生。道生見縛一人於樹,就視,乃故舊部曲也。見道生涕泣哀訴雲:“溠州欲賜殺,乞求救濟。”道生問:“汝何罪?”答雲:“失意逃叛。”道生便曰:“此最可忿。”即下馬,以佩刀刳其眼睛吞之,部曲呼天大哭。須臾海珍來,又囑兄決斬。道生良久,方覺眼睛在喉內,噎不下。索酒咽之,頓盡數杯,終不能去。轉覺脹塞,遂不成咽而別。在路數日死,當時莫不以為有天道焉。出《還冤記》。

釋僧越

樑東徐州刺史張皋,僕射永之孫也。嘗因敗入北,有一土民,與皋盟誓,將送還南。土民遂即出家,法名僧越,皋供養之。及在東徐,且隨至任,恃其勳舊,頗以言語忤皋。皋怒,遣兩門生,夜往殺之。爾後忽夢見僧越,雲:“來報怨。”少時出射,而箭栝傷指,才可見血,不以為事。後因破梨,梨汁浸漬,乃加膿爛。停十許日,膊上無故復生一瘡,膿血與指相通,月餘而死。出《還冤記》。

鄰居又看見張裨推門直入他家,瞪著眼睛挽起袖子說:“你憑藉著財勢放縱作惡,殘酷凶暴到了極點,我冤枉地被你殺害。現在我已經上訴了,事情獲得伸張昭雪,過幾天以後就會讓你知道。”鄰居於是得病,不久也死了。出自《還冤記》。

羊道生

樑太山人羊道生,任邵陵王中兵參軍。他的兄長海珍,任溠州刺史。道生請假前往探親,當羊道生要返回臨別那天,他的哥哥在近路設下止宿之所,祭奠路神給他餞行。這時道生看見樹上綁著一個人,走近一看,原來是他家過去的家僕。家僕見是道生就哭著告訴他:“溠州刺史想要殺我,請求你救我。”道生問:“你是什麼罪?”回答說:“不得志想逃跑。”道生便說:“這種事最可恨!”然後就下了馬,用帶的佩刀剜下他的眼睛吞了下去,家僕疼得呼天喚地大哭。不一會兒海珍來了,道生又叫海珍殺了他。過了很久,道生才覺得眼睛還在喉嚨裡,噎住咽不下去。他要酒喝往下嚥,一氣喝了幾杯酒,最終還是沒嚥下去。馬上又覺得堵脹,於是就這樣與兄長分別了。沒過幾天,道生就死在了路上,當時沒有人不認為這是天道報應。出自《還冤記》。

釋僧越

樑朝東徐州刺史張皋是僕射張永的孫子。曾因打了敗仗跑到北方,有一個當地的百姓,同張皋結盟發誓,一定想辦法把張皋送回南方。這個人以後當了和尚,法號叫僧越,張皋就供養他。等後來到了東徐,他也就跟張皋去了任所,僧越依仗他是故舊有功勞,竟以言語衝撞張皋。張皋很生氣,就派了兩個門生在夜間殺了僧越。之後張皋忽然夢見僧越,僧越說:“我來報仇。”不久張皋出外射獵,被箭栝傷了手指,剛剛能看出有血,便沒有當回事。後來因為切梨,梨汁浸入傷口,使手指出膿潰爛。過了十多天,胳膊上無故又長出一個瘡,流膿出血和手指相通,過了一個多月就死了。出自《還冤記》。

江陵士大夫

江陵陷時,有關內人樑元暉,俘獲一士大夫,姓劉。此人先遭侯景喪亂,失其家口,唯餘小男,始數歲。躬自擔負,又值雪泥,不能前進。樑元暉監領入關,逼令棄兒。劉甚愛惜,以死為請。遂強奪取,擲之雪中,杖棰交下,驅蹙使去。劉乃步步回顧,號叫斷絕,辛苦頓斃,加以悲傷,數日而死。死後,元暉日見劉伸手索兒,因此得病。雖復悔謝,來殊不已。元暉載病到家而卒。出《還冤記》。

徐鐵臼

東海徐甲,前妻許氏,生一男,名鐵臼。而許氏亡,甲改娶陳氏。凶虐之甚,欲殺前妻之子。陳氏產一男,生而祝之曰:“汝若不除鐵臼,非吾子也。”因名之為鐵杵,欲以搗臼也。於是捶打鐵臼,備諸毒苦,飢不給食,寒不加絮。甲性闇弱,又多不在舍,後妻得意行其酷暴。鐵臼竟以凍餓甚,被杖死,時年十六。亡後旬餘,鬼忽還家,登陳氏床曰:“我鐵臼也,實無罪,橫見殘害。我母訴怨於天,得天曹符,來雪我冤,當令鐵杵疾病,與我遭苦時同,將去自有期日,我今停此待之。”聲如生時,家人不見其形,皆聞其語。恆在屋樑上住。陳氏跪謝,頻為設奠,鬼雲:“不須如此,餓我令死,豈是一餐所能酬謝?”陳氏夜中竊語道之,鬼應聲

江陵士大夫

江陵淪陷的時候,有一個關內人叫樑元暉,他俘獲了一個士大夫,姓劉。這個人先遭到侯景喪亂,失去了家人,身邊只剩下一個小兒子,才幾歲。他親自用擔子挑著孩子,當時趕上泥雪滿路,很難往前走。樑元暉負責押著他們入關,就逼迫他把孩子扔下。可是劉某又非常疼愛捨不得丟下,就非常懇切地請求樑元暉。樑元暉於是強奪下孩子扔到雪地裡,然後棍棒交加,驅趕劉某快點走。劉某就一步一回頭,又哭又號差點斷了氣,一路上辛苦困頓再加上悲傷,幾天後就死了。劉某死後,元暉天天都看見劉某的鬼魂伸手向他要兒子,因此得了病。雖然他多次表示後悔道歉,但劉某還是總來不停。於是樑元暉帶著病回到家就死了。出自《還冤記》。

徐鐵臼

東海人徐甲,前妻許氏,生一男孩,取名鐵臼。然而不久許氏就死了,甲又娶了陳氏。陳氏凶狠殘暴,想殺前妻的孩子。陳氏後來生了個男孩,生下來就禱告:“你若不除掉鐵臼,就不是我的兒子。”因此便取名鐵杵,想要用鐵杵搗鐵臼。於是她常常捶打鐵臼,用盡了各種辦法讓鐵臼受苦,餓了不給吃的,冷了不加衣服。徐甲生性糊塗軟弱,又經常不在家,後妻實行殘酷凶暴的行動更加肆意。鐵臼最後因為飢寒交迫,被木棍打死。那年才十六歲。死後十多天,鐵臼變成鬼忽然回家,登上陳氏的床說:“我是鐵臼,我實在沒有什麼過錯,無故被你殘害。我的母親上天訴冤,得到天官的命令,來洗刷我的冤仇。應當讓鐵杵得病,和我遭受的痛苦一樣,我自有要走的時候,但我現在要住在這兒等待。”說話的聲音和生前一樣,家裡的人看不見鐵臼的形體,但都能聽到他說話。他總在屋樑上住。陳氏跪著道歉,一次又一次地擺設祭奠,鬼說:“不用這樣,把我餓死,怎麼是一頓飯就能酬謝得了的呢?”陳氏在半夜時私語提起這些事,鬼就應聲

雲:“何故道我?今當斷汝屋棟。”便聞鋸聲,屑亦隨落,拉然有聲響,如棟實崩。舉家走出,炳燭照之,亦無異。又罵鐵杵曰:“殺我,安坐宅上為快耶?當燒汝屋。”即見火然,煙爛火盛,內外狼籍。俄而自滅,茅茨儼然,不見虧損。日日罵詈,時復謳歌,歌雲:“桃李花,嚴霜落奈何。桃李子,嚴霜落早已。”聲甚傷悽,似是自悼不得成長也。於是鐵杵六歲,鬼至,病體痛腹大,上氣妨食。鬼屢打之,打處青黶,月餘而死,鬼便寂然。出《還冤記》。

蕭 續

樑廬陵王蕭續,為荊州刺史。時有武寧太守張延康,甚便弓馬,頗為人伏。代下將還,王要伏事,延康意貪進上,辭不肯留。王遂尋延康為郡時罪, 系在獄,發使啟申,意望朝廷委州行決。樑主素識延康,兼疑王啟不實,乃敕送都。王既懷恨,又懼延康申雪,翻覆獲罪,乃未宣敕,使獄卒說延康曰:“如聞王欲見殺,君何不拔身還都自理?若能去,當為方便。”延康然之,遂夜逃。王遣遊軍設伏,刺延康於城下,乃表叛獄格戰而死。又有枝江令吳某,將還揚州,被王要結,亦不肯住。遂使人於道擊殺之,舉家數十口,並從沉溺。後數年得疾,王日夜常見張吳二人,王但曰:“寬我寬我。”少時而薨。出《還冤記》。

說:“為什麼說我?我現在要鋸斷你的屋棟。”接著就聽到鋸聲,木屑也隨著落下來,嘩啦一聲響,就好像屋棟真的崩塌了一樣。全家嚇得都跑出來,拿來蠟燭照著一看,沒有一點異樣。鬼又罵鐵杵說:“殺了我,你安安穩穩地坐在屋子裡高興了嗎?我該燒你的屋子。”接著就見火燃起來,火越燒越大,內外一片混亂。不一會兒又自己滅了,茅草還同以前一樣,不見一點減少損壞。鬼每天都責罵,有時又唱歌,歌詞是:“桃李花,嚴霜落下來怎麼辦。桃李子,嚴霜落下來早死。”聲音非常悲傷淒涼,好像是自己哀悼自己沒法兒長大成人。那時鐵杵六歲,鬼來時,得了全身疼痛、肚腹脹大的病,喘不上氣來吃不下飯。鬼還經常打他,被打的地方就有一片青印,一個多月後鐵杵就死了,鬼也從此再無聲息。出自《還冤記》。

蕭 續

南朝梁廬陵王蕭續任荊州刺史。那時有武寧太守張延康,很擅長騎馬射箭,別人都很佩服。調令下達將要還京,廬陵王要他為自己辦事,但延康心裡想要進京升職,推辭蕭續不肯留下。廬陵王就收集延康在任郡太守期間的罪過,押進監獄,派使者啟奏申報,想讓朝廷下令在州郡處決延康。樑主平素很瞭解延康,再加上懷疑廬陵王訴奏不真實,就下敕令讓把延康送到京都來。廬陵王既懷恨延康,又害怕延康申訴之後得到昭雪,翻案後自己獲罪,於是沒有宣讀敕令,派獄卒勸說延康:“如果知道王爺要殺害你,為什麼不脫身到京申理?如果能去的話,我該為你找方便。”延康認為獄卒說得有理,於是在夜間逃跑了。廬陵王派了遊軍在路上設下埋伏,在城下把延康刺死。然後上表朝廷,延康從獄中逃跑後格鬥而死。還有個枝江縣令吳某,將要回到揚州,也被廬陵王要求留下,但吳某也不肯留。廬陵王就派人在道上襲擊殺死了他,全家幾十口都被沉到江裡淹死。幾年以後廬陵王得了病,他日夜常常見到張、吳二人,他口中只喊著:“饒了我,饒了我。”不久就死了。出自《還冤記》。

樂蓋卿

廬陵王在荊州時,嘗遣從事量括民田。南陽樂蓋卿,亦充一使。公府舍人韋破虜,發遣誡敕,失王本意。及蓋卿還,以數誤得罪,破虜惶懼,不敢引愆,但誑蓋雲:“自為分雪,無勞訴也。”數日之間,遂斬於市。蓋卿號叫,無由自陳,唯語人以紙筆隨殮。死後少日,破虜在槽上看牛,忽見蓋卿挈頭而入,持一碗蒜齏與之。破虜驚呼奔走,不獲已而服之。因得病,未幾卒。出《還冤記》。

康季孫

康季孫性好殺,滋味漁獵故恆事。奴婢愆罪,亦或死之。常病篤,夢人謂曰:“若能斷殺,此病當差,不爾必死。”即於夢中,誓不復殺。驚悟戰悸,汗流浹體,病亦漸瘳。後數年,三門生竊其兩妾以叛,追獲之,即並毆殺。其夕,復夢見前人來曰:“何故負信?此人罪不至死,私家不合擅殺,今改亦無濟理。”迨明嘔血,數日而卒。出《還冤記》。

張 絢

樑武昌太守張絢,嘗乘船行。有一部曲,役力小不如意,絢便躬捶之,杖下臂折,無復活狀,絢遂推江中。須臾,見此人從水而出,對絢撫手曰:“罪不當死,官枉見殺,今來相報。”即跳入絢口。因得病,少日而殂。出《還冤記》。

樂蓋卿

廬陵王在荊州時,曾派手下的人丈量搜刮民田。南陽人樂蓋卿,也參與了這件事。公府的舍人韋破虜曾發出告誡敕令,違背了廬陵王的本來用意。等到蓋卿回到荊州,因為數目不對犯了罪,破虜這時也很惶恐懼怕,不敢承認自己的罪過,但是卻欺騙蓋卿說:“我自然要想辦法幫助你洗清罪名,你不用上訴了。”幾天以後,樂蓋卿就在街市上被斬首。蓋卿號叫,但沒有什麼辦法再陳述,只讓別人將紙和筆隨身收殮。死後沒幾天,破虜在牛槽邊看牛,忽然看見蓋卿提著自己的腦袋走進來,拿著一碗搗碎的蒜給他。破虜驚叫奔逃,不得已向鬼魂服罪。因此得了病,沒多久就死了。出自《還冤記》。

康季孫

康季孫生性好殺,為了吃得有滋味,打魚狩獵是常事。奴婢們有了過錯,有時也要處死。他有一次病得很重,夢見有人對他說:“你如果不再殺生,這病就能好,不然的話一定會死。”就在夢中,康季孫發誓再也不殺生了。驚醒後還渾身顫抖,心跳不止,汗流遍體,病也就漸漸痊癒了。幾年以後,三個門生和他的兩個妾私奔了,他把他們追了回來,一塊兒打死了。當天夜間,又夢見之前夢中的人來到說:“你為什麼失信?這些人罪不該死,再說你私設公堂殺人也不合法,現在你悔改也無濟於事了。”到天亮就開始吐血,幾天後就死了。出自《還冤記》。

張 絢

樑武昌太守張絢,有一天乘船外出。有一個僕人,力氣太小不讓他滿意,張絢就親自打他,一棍子下去把僕人的胳膊打折了,看情形也不能好了,張絢就把他推入江裡。不一會兒,看到這個人從水裡出來,對張絢拍著手說:“我的過錯是不該死的,你殘酷地把我殺了,現在我來報仇。”便跳到張絢的嘴裡。張絢因此得了病,沒過幾天就死了。出自《還冤記》。

楊思達

樑楊思達為西陽郡守,值侯景亂,時復旱歉,饑民盜田中麥。思達遣一部曲守視,所得盜者,輒截手腕,凡戮十餘人。部曲後生一男,自然無手。出《還冤記》。

弘 氏

梁武帝欲為文皇帝陵上起寺,未有佳材,宣意有司,使加採訪。先有曲阿人姓弘,家甚富厚,乃共親族,多齎財貨,往湘州治生。經年營得一筏,可長千步,材木壯麗,世所稀有。還至南津,南津校尉孟少卿,希朝廷旨,乃加繩墨。弘氏所賣衣裳繒彩,猶有殘餘,誣以涉道劫掠所得,並造作過制,非商賈所宜。結正處死,沒入其財充寺用,奏遂施行。弘氏臨刑之日,敕其妻子,可以黃紙筆墨置棺中,死而有知,必當陳訴,又書少卿姓名數十吞之。經月,少卿端坐,便見弘來,初猶避捍,後乃款服,但言乞恩,嘔血而死。凡諸獄官及主書舍人,預此獄事署奏者,以次殂歿。未及一年,零落皆盡。其寺營構始訖,天火燒之,略無纖芥,所埋柱木,亦入地成灰。出《還冤記》。

朱 貞

樑秣陵令朱貞,以罪下獄,廷尉虞獻者覆其事,結正入重。貞遣相知謂獻曰:“我罪當死,不敢祈恩,但猶冀主上萬一弘宥我。明日既是國家忌日,乞得過此奏聞,可乎?”

楊思達

南朝梁楊思達任西陽郡太守,正趕上侯景之亂,又加上旱災歉收,饑民就偷盜田裡的麥子。楊思達派部下去看守。他抓到偷麥子的人就砍斷人家的手腕,一共殺了十幾個人。這個部下後來生一個男孩,天生沒有手。出自《還冤記》。

弘 氏

梁武帝想在文皇帝的陵墓上修建寺廟,沒找到好的木材,他就宣詔有司,讓他們加緊探採尋訪。之前有個曲阿人姓弘,家中很富有,就和他的親族人帶了很多財貨到湘州做買賣。過了一年多,他們營造了一排木筏,長有一千多步,材木壯麗,是世上少有的。做生意回到南津,南津校尉孟少卿看他的木筏很好,就對照皇上的旨意加以丈量。當時弘氏賣的衣服布帛等還剩了一些,孟少卿就誣陷他這些財物是攔路搶劫所得到的,並說他的木筏太大,不是商人所應該有的。斷定案情應該處死,沒收他的財物充公修寺廟用,上奏以後立即施行。弘氏臨刑那天,告訴他的妻子和兒子,可以把黃紙和筆墨放到棺材裡,死後如果有知,一定上天陳訴,又寫了數十張少卿姓名吞下去。一個月後,少卿在室內端坐,就看見弘氏來到,開始時少卿還很強硬地躲避他,後來就懇切服從了,只是說饒命請求恩典,吐血而死。那些獄官以及主書舍人,還有對這個案子簽名上奏的人,都一個接一個地死去。沒到一年,這些人都死光了。那座寺廟剛剛建造完工,就被天火焚燒,連一點兒殘餘都沒有,埋在地下的木柱子,也入地成灰了。出自《還冤記》。

朱 貞

南朝梁秣陵縣縣令朱貞因為犯罪被押在獄中,廷尉虞獻復察此案,結案改判重刑。朱貞就讓他的好朋友對虞獻說:“我的罪過應該判死罪,不敢祈求恩典,但還是希望皇上萬一寬大原諒我。明天是國家的忌日,請你不要奏聞我的事,可以嗎?”

獻答曰:“此於理無爽,何謂不然,謹聞命矣。”而朱事先明日奏來,獻便遇客共飲,頗醉,遂忘抽文書。旦日,家人合束,內衣箱中,獻復不記。比至帝前,頓束香案上,次第披之,方見此事。勢不可隱,便爾上聞,武帝以為合死,付外詳決。貞聞之,大恨曰:“虞小子,欺罔將死之人,鬼若無知,固同灰土;儻有識,誓必報之!”貞於市始當命絕,而獻已見其來。自爾之後,時時恆見,獻甚惡之。又夢乘車在山下行,貞于山上推石壓之。居月餘,獻除曲阿令。拜之明日,詣謝張門下,其婦平常,於宅暴卒,獻狼狽而還,入室哭婦。舉頭見貞在樑上,獻曰:“朱秣陵在此,我婦豈得不死?”於時屋無故忽崩,獻及男女婢使十餘人,一時並命。虞騭是其宗室,助喪事,見獻如是,走下堂避之,僅乃得免。出《還冤記》。

北齊文宣帝

北齊文宣高洋既死,太子嗣位,年號乾明。文宣母弟常山王演,在幷州,權勢甚重。因文宣山陵,留為錄尚書事。王遂怒,潛生異計。上省之日,內外官僚,皆來奔集,即收縛乾明腹心,尚書令楊遵彥等五人,皆為事狀,奏斬之。尋廢乾明而自立,是為孝昭帝。後在幷州,望氣者奏鄴中有天子氣。平秦王高歸彥,勸殺乾明。遂錄向幷州,盡殺之。其年,孝昭數見文宣作諸妖怪,就其索兒。備為厭禳,

虞獻回答說:“這件事從道理上說沒什麼問題,怎麼能說不行呢?我一定遵命。”而朱貞一案的奏章還未到次日就已送來了,虞獻正同客人喝酒,喝醉了,就忘了把文書抽出來。第二天,家人收拾文書,都放在衣箱裡了,虞獻也沒想起來。等他來到皇帝面前,把那些文書都放到皇帝的書案上,皇帝挨著翻閱,才見到朱貞的案卷也在裡面。但他看形勢是不能隱瞞了,只好向皇上說了,武帝認為應該判死罪,就交付外廷處決。朱貞聽說這件事後,非常憤恨地說:“姓虞的小子,你欺騙我這個要死的人,鬼若是無知,固應化為灰土;如果有知,我發誓一定報仇!”朱貞在街市上剛剛命絕,而虞獻就見到他的鬼魂來了。從這以後,時時常見朱貞來,虞獻很討厭他。又夢見自己乘車在山下走,朱貞在山上推石頭壓他。過了一個多月,虞獻被解除廷尉之職改任曲阿縣令。第二天去到謝張門下拜別,虞獻的婦人在家好好的,突然暴死,虞獻狼狽而還,一進屋子就哭他的婦人。抬頭看見朱貞在房樑上,虞獻就說:“朱秣陵在這裡,我的婦人哪能不死?”正在這時房屋忽然無故崩塌,虞獻以及男僕女婢十多個人,同時喪命。虞騭是虞獻的親戚,來幫助料理喪事,看到虞獻的模樣,跑到堂下躲起來了,只有他得免於死。出自《還冤記》。

北齊文宣帝

北齊文宣帝高洋死了,太子繼位,年號改為乾明。文宣帝的同母弟常山王高演,在幷州,權勢很大。因為文宣帝的緣故,被留下並任命為錄尚書事。常山王見失去權勢,很氣憤,暗暗心生一個計策。進京省親那天,宮內外的大臣官僚們都進京集聚,常山王趁機收綁了太子的親信,其中有尚書令楊遵彥等五人,都給他們編造了罪名,奏明皇帝斬首。不久又廢掉了乾明帝自立為皇帝,這就是孝昭帝。後來他在幷州,望天象的人說在鄴中有天子氣。平秦王高歸彥勸孝昭帝殺死乾明。於是就讓高歸彥前往幷州,把乾明一家都殺了。就在那一年,孝昭帝多次看見文宣帝變成各種妖怪,到他面前索要兒子。他用盡各種祈禱祭祀的方法,

終不能遣而死。出《還冤記》。

梁武帝

陳霸先初立梁元帝第九子晉安王為主,而輔戴之。會稽虞涉本樑武世為中書舍人尚書右丞,於時夢見梁武帝謂涉曰:“卿是我舊左右,可語陳公,篡殺於公不利,事甚分明。”涉即未見篡殺形跡,不敢言之。數日,復夢如此,並語涉曰:“卿若不傳意,卿亦不佳。”涉雖嗟惋,決無言理。少時之間,太史啟雲:“殿有急兵。”霸先曰:“急兵正是我耳。”倉卒遣亂兵害少主而自立。爾後涉便得病,又夢樑武曰:“卿不為我語,致令禍及,卿與陳主,尋當知也。”涉方封啟報夢之由。陳主為人,甚信鬼物,聞此大驚,遣輿迎涉,面相詢訪,乃尤涉曰:“卿那不道奇事?”六七日涉死。尋有韋戴之事。出《還冤記》。

韋 戴

陳武帝霸先既害樑大司空王僧辯,次討諸將。義興太守韋戴,黃門郎放之第四子也,為王公固守。陳主頻遣攻圍,不克。後重徵之,誘說戴曰:“王公親黨,皆已殄滅,此一孤城,何所希冀?過爾相拒耶?若能見降,不失富貴。”戴曰:“士感知己,本為王公抗禦大軍,致成仇敵。今亦承明公盡定江左,窮城自守,必無路活。但鋒刃屢交,殺傷過甚,軍人忿怨,恐不見全。老母在堂,彌懼禍及,所以苟

最終還是沒有能夠驅走文宣帝的鬼魂,自己終於死了。出自《還冤記》。

梁武帝

陳霸先最初立梁元帝第九子晉安王為帝,輔佐並擁戴他。會稽的虞涉原來是梁武帝那時的中書舍人、尚書右丞,當時夢見梁武帝對虞涉說:“你是我的老大臣,可以告訴陳公,篡權殺帝對他不利,這件事是很明白的。”但虞涉沒有看出陳霸先篡權殺帝的跡象,不敢對他說。幾天以後,又做了這樣的夢,梁武帝又對虞涉說:“你如果不傳達我的意見,對你也不好。”虞涉雖然嘆息不止,但考慮還是沒有理由講給陳霸先。沒過多久,太史來報告說:“殿外有支軍隊急速開來。”霸先說:“那支軍隊是我派來的。”倉促之間霸先派亂兵殺了少帝自立為帝。從這以後虞涉就得了病,又夢到梁武帝說:“你不給我傳話,導致災禍的到來,你和陳主,不久就會明白的。”虞涉這時才肯報告夢中的事。陳主這個人,平生非常相信鬼神,聽到這件事以後很吃驚,派了車把虞涉接來,當面詢問,然後埋怨虞涉說:“你怎麼不把這件怪事告訴我?”六七天後虞涉就死了。不久又出現了韋戴的事。出自《還冤記》。

韋 戴

陳武帝霸先殺害了樑大司空王僧辯以後,接著就征討他的部下將領。義興太守韋戴是黃門郎韋放的第四個兒子,他為王僧辯固守。陳霸先屢次派兵圍攻,打不下來。後來又重兵征討,並誘說韋戴:“王公的親信黨羽,都已經被殲滅,只剩你這一座孤城,還有什麼希望?為什麼要過分抗拒呢?如果你能投降,我不讓你失去富貴。”韋戴說:“士感恩知己,本來我是為王公抗禦大軍,致使我們成了仇敵。現在承明公您已經平定了長江下游一帶,我們這座孤城自己防守,一定是沒有活路了。但多次刀槍相交,殺傷人數太多,軍中的人也都有怨忿情緒,害怕不能保全自身。我的老母親在家裡更是害怕大禍降臨,所以我們才暫時

延日月,未能束手耳。必有誓約,不敢久勞神武。”乃遣刑白馬為盟,戴遂開門,陳主亦寬信還揚都。後陳主即位,遣戴從徵,以小遲晚,因宿憾斬之。尋於大殿視事,便見戴來,驚走入內。移坐光嚴殿,戴又逐入,顧訪左右,皆無所見。因此得病死。出《還冤記》。

隋庶人勇

隋煬帝元德太子寢疾,帝遣見鬼人崔善影看祟。善影幼來無目,而言見庶人勇,瞋目攘袂,大呼雲:“我不放你!”善影具述勇狀貌,如舊相識。出《法苑珠林》。

京兆獄卒

隋煬帝大業中,京兆獄卒失其名,酷暴諸囚。囚不堪其苦,而獄卒以為戲樂。後生一子,頤下肩上,有若肉枷,無頸,數歲不能行而死。出《廣古今五行記》。

邛 人

唐武德中,邛人姓韋。與一婦人言,誓期不相負。累年寵衰,婦人怨恨。韋懼其反己,自縊殺之。後數日,韋遍身癢,因發癩瘡而死。出《法苑珠林》。

延長時間,不能束手就擒罷了。只要您肯立下誓約,我們就不會勞煩你的軍隊了。”於是陳主派人殺了一匹白馬盟誓,韋戴也就開了城門,陳主也很寬容信任韋戴回到揚都。後來陳主當了皇帝,派韋戴隨他出徵,因為一點小過錯,再加上舊恨就把韋戴斬了。不久陳主在大殿中處理國事時,便看見韋戴來了,就心驚膽戰地跑到內宮。到光嚴殿坐下來,韋戴又緊跟著進去,陳主四下看看然後問侍從們,大家都說沒看見。因此他就得病死了。出自《還冤記》。

隋庶人勇

隋煬帝的兒子元德太子臥病,煬帝就讓能看見鬼的人崔善影來看是什麼作祟。善影小時候就雙目失明,但他說他看見了庶人楊勇,他瞪著眼睛挽起袖子大叫說:“我不放你!”善影詳細地述說楊勇的形態相貌,好像老相識一般。出自《法苑珠林》。

京兆獄卒

隋煬帝大業年間,京兆有個獄卒,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對待囚犯殘酷凶暴。囚犯們不能忍受這種痛苦,而獄卒卻以此為樂。後來他生了一個兒子,腮下肩上好像有肉枷,沒有脖子,幾歲了都不能行走,後來就死了。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邛 人

唐朝武德年間,有個臨邛人姓韋。他對一個婦人說,發誓永遠也不背棄她。多年以後,婦人逐漸失寵,便從此心生怨恨。韋氏害怕她背叛自己,就親自勒死了婦人。幾天以後,韋氏渾身發癢,後來生癩瘡而死。出自《法苑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