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一百九 報應八法華經

沙門靜生 釋曇邃  釋慧慶  費 氏  趙 泰

釋慧進  沙門法尚 釋弘明  釋志湛  五侯寺僧

釋智聰  曇韻禪師 李山龍  蘇 長  尼法信

李 氏  徹 師  悟真寺僧 釋道俗  史阿誓

石壁寺僧

沙門靜生

西晉蜀郡沙門靜生,出家以苦行致稱,為蜀三賢寺主,誦《法華經》。每誦經時,常感虎來蹲前聽,誦訖乃去。又恆見左右有四人為侍。年雖衰老,而精勤彌勵,遂終其業雲。出《法苑珠林》。

釋曇邃

晉有釋曇邃,未詳何許人。少出家,止河陰白馬寺。蔬食布衣,誦《法華經》,又釋達經旨,亦為人解說。常於夜中,忽聞扣戶雲:“欲請法師九旬說法。”邃不許。固請,乃赴之。而猶是睡中,覺己身已在白馬島神祠中,並一弟子,日日密往,餘無知者。後寺僧經祠前過,見有兩高座,邃在北,

沙門靜生

西晉時蜀郡的沙門靜生,出家後以刻苦修行著稱,做了蜀地三賢寺寺主,誦讀《法華經》。每當誦經時,常常感召老虎前來傾聽,等誦讀完之後才離去。又常常看見左右四個人侍候著他。年紀雖已衰老,但更加努力專心地誦讀經書,終於成其功業。出自《法苑珠林》。

釋曇邃

晉代有個釋曇邃,不知道他是哪裡人。年少出家,住在河陰的白馬寺。吃粗糧穿布衣,誦讀《法華經》,又能解釋領會經書的宗旨,也常為別人講解。忽然在夜裡聽到敲門的聲音說:“想要請法師去講經九十天。”曇邃不答應。那人堅決請求,曇邃才答應,就跟他去了。而還像是在睡夢中,覺得自己已經身在白馬島神祠中,並且有一個弟子,每天都和他一起前往,其餘沒有人知道。後來寺裡的和尚從祠前走過,見有兩個高座,曇邃坐在北面,

弟子在南,如有講說聲。又聞有奇香之氣,於是道俗共傳神異。至夏竟,神送白馬一匹,白羊五頭,絹九十匹。咒愿畢,於是遂絕。出《法苑珠林》。

釋慧慶

宋釋慧慶,廣陵人,出家止廬山寺。學通經律,清潔有戒行,誦《法華經》《十地》《思益》《維摩》。每夜吟誦,常聞空中有彈指讚歎之聲。曾於大雷遇風濤,船將覆沒,慶惟誦經不輟,覺船在浪中,如有人牽之,倏忽至岸。於是篤勵,彌復精勤矣。出《法苑珠林》。

費 氏

宋羅璵妻費氏者,寧蜀人,父悅為寧州刺史。費少而敬信,誦《法華經》數年,勤至不倦。後得病,忽苦心痛,闔門惶懼,屬纊待時。費心念:我誦經勤苦,宜有善祐,庶不遂致死也。既而睡臥,食頃而寤,乃夢見佛於窗中援手,以摩其心,應時都愈。一堂男女婢僕,悉睹金光,亦聞香氣。璵從妹於時省疾床前,亦具聞見。於是大興信悟,虔戒至終,每以此端進化子侄焉。出《述異記》。

趙 泰

趙泰字文和,清河貝丘人。公府闢不就,精進典籍,鄉黨稱名,年三十五。晉太始五年七月十三日夜半,忽心痛而死,心上微暖,身體屈伸。停屍十日,氣從咽喉如雷鳴。眼開,索水飲,飲訖便起。

說初死時,有二人乘黃馬,從兵二人,但言捉將去。二人扶兩腋東行,不知幾裡,便見大城,如錫鐵崔嵬。從城西

弟子坐在南面,好像有講說聲。又聞到奇異的香味,於是道俗之眾都傳說這件怪事。夏天結束後,神送給他白馬一匹,白羊五頭,絹九十匹。祝願完畢,一切都消失了。出自《法苑珠林》。

釋慧慶

宋朝的釋慧慶,是廣陵人,出家在廬山寺。精通經律,清正廉潔而嚴守戒律,誦讀《法華經》《十地經》《思益梵天所問經》《維摩詰經》。每天晚上吟誦,常常聽到空中有彈指讚歎的聲音。曾在大雷雨天遇到風暴,船將要沉入水中,慧慶只是讀經不止,就覺得船好像是在浪中,似乎有人拉著,很快便到了岸邊。於是就更加精心勤勉地讀經了。出自《法苑珠林》。

費 氏

宋朝羅璵的妻子費氏,寧蜀人,父親費悅為寧州刺史。費氏年少就敬信持誦《法華經》,勤奮不懈怠。後來得了病,忽然感到心痛,全家很是害怕,只等她嚥氣下葬。費氏心念:我誦經勤奮,應當有保佑,但願不會馬上就死。接著就入睡了,一頓飯的工夫她醒了,夢見佛在窗中過來拉她的手,撫摸她的心,馬上就不疼了。一屋子裡的男女婢僕,都看到金光,也聞到了香味。羅璵的堂妹在床前探望她,也都看見和聞到。於是就大興信悟,虔誠地守戒到最後,也常用這事教誨子侄們。出自《述異記》。

趙 泰

趙泰字文和,清河貝丘人。官府徵召不去就職,精心鑽研典籍,在鄉黨中聞名,年齡三十五歲。晉朝太始五年七月十三日半夜,忽然心痛而死,心上稍溫,身體能屈伸。停屍十天,突然氣從咽喉中湧出,聲如雷鳴。睜開眼,要水喝,喝完就起來了。

他說他剛死的時候,看見有兩個乘黃馬的人,有兩個兵士跟著,只是說要抓他去。兩個人就扶著趙泰的胳膊向東走,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便看見一座大城,城高大雄偉莊嚴。從城的西

門入,見官府舍,有二重黑門,數十樑瓦屋,男女當五六十。主吏著皁單衫,將泰名在第三十。須臾將入,府君西坐,斷勘姓名。復將南入黑門,一人絳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前,問生時所行事,有何罪過;行功德,作何善行。言者各各不同。主者言:“許汝等辭。恆遣六師督錄使者,常在人間,疏記人所作善惡,以相檢校。人死有三惡道,殺生禱祠最重。奉佛持五戒十善,慈心佈施,生在福舍,安穩無為。”泰答:“一無所為,上不犯惡。”斷問都竟,使為水官監作吏,將千餘人,接沙著岸上。晝夜勤苦啼泣,悔言生時不作善,今墮在此處。後轉水官都督,總知諸獄事,給馬,東到地獄按行。復到泥犁地獄,男子六千人,有火樹,縱廣五十餘步,高千丈,四邊皆有劍。樹上然火,其下十十五五,墮火劍上,貫其身體。雲:“此人咒詛罵詈,奪人財物,假傷良善。”泰見父母及一弟,在此獄中涕泣。見二人齎文書來,敕獄吏,言有三人,其家事佛,為有寺中懸幡蓋燒香,轉《法華經》咒愿,救解生時罪過。

出就福舍,已見自然衣服,往詣一門,雲開光大舍,有三重黑門,皆白壁赤柱,此三人即入門。見大殿,珍寶耀日,堂前有二獅子並伏,負一金玉床,雲名獅子之座。見一大人,身可長丈餘,姿顏金色,項有日光,坐此床上。沙門立侍甚眾,四坐名真人菩薩。見泰山府君來作禮,泰問吏何人,吏曰:“此名佛,天上天下度人之師。”便聞佛言:“今欲度此惡道中及諸地獄人皆令出。”應時雲有萬九千人,一時得出,地獄即空。見呼十人,當上生天,有車馬迎之,升虛空而去。

門進去,看見官府的房舍,有兩重黑門,幾十間瓦房,男女約有五六十人。主官穿著黑色的單衣,把趙泰的名字排在第三十。過了一會兒,把人帶進公堂,府君面向西坐著,核對姓名。又從南面進入黑門,一人穿著深紅色的衣服,坐在大堂下,按順序喊名,問活著時幹過什麼,有什麼罪過;建立哪些功德,做了哪些好事。回答的人各個說的都不同。主管說:“允許你們陳述。往常派六師督錄使者,在人間,記載各自所做的善行惡事,來檢查驗證。人死後有三條險惡的路,以殺生靈祭禱神祠最重。如信奉佛陀,應遵守五戒十善,廣發善心,生在福中,安穩而無為。”趙泰答道:“沒有做過什麼善事,但沒有做惡事。”訊問完之後,就讓他做水官監作吏,統帥一千多人,往江岸上運沙築堤。他們整天勞苦而悲傷,後悔自己在世時沒做善事,現在落到這種地步。之後又轉為水官都督,總管牢獄中的事,送給他一匹馬,到東面地獄去巡視。又到泥犁地獄,有男子六千人,有火樹,周圍五十多步,高千丈,四邊都有劍。樹上著火,從頂上落下一十一五的人落到火劍上,穿透了他的身體。並說:“這些人咒罵犯罪,搶奪別人的財物,傷害良善。”趙泰看見父母和一個弟弟也在這獄中哭泣。又看見兩個人拿來文書,下令給獄吏,說有三個人,他家供佛,因在寺中懸掛幡傘虔誠燒香,念《法華經》的咒語,免除他們生時的罪過。

走出福舍,已經看見穿著平常的衣服,又到了一門,據說是開光大舍,有三重黑門,都是白壁紅柱,這三個人就進去了。看見一座大殿,珍寶映日,堂前並排伏著兩個獅子,駝著金玉床,說是叫獅子之座。又看見一個大人身高一丈多,滿面金色,脖子上有日光,坐在這個床上。站立侍候的和尚很多,周圍的人叫他真人菩薩。看到泰山府君來拜禮,趙泰問官吏他是什麼人,官吏說:“這是名佛,天上天下解救人的法師。”於是就聽到佛說:“現在想要度這些惡道上的人和那些地獄的人都出去。”時辰一到,就有一萬九千多人,一下子出去了,地獄便空了。又看見喊十個人,應當去天界,有車馬迎接他們,於是他們升空而去。

復見一城,雲:“縱廣二百餘里,名為受變形城。”雲:“生來不聞道法,而地獄考治已畢者,當於此城,受更變報。”入北門,見數千百土屋,中央有大瓦屋,廣五十餘步。下有五百餘吏,對錄人名,作善惡事狀。受是變身形之路,從其所趨去。殺者雲當作蜉蝣蟲,朝生夕死;若為人,常短命。偷盜者作豬羊身,屠肉償人;淫逸者作鵠鶩蛇身;惡舌者作鴟 鵂鶹,惡聲,人聞皆咒令死。抵債者為驢馬牛魚鱉之屬。大屋下有地房北向,一戶南向,呼從北戶,又出南戶者,皆變身形作鳥獸。

又見一城,縱廣百里,其瓦屋安居快樂,雲:“生時不作惡,亦不為善,當在鬼趣千歲,得出為人。”

又見一城,廣有五千餘步,名為地中。罰謫者,不堪苦痛。男女五六萬,皆裸形無服,飢困相扶,見泰叩頭啼哭。泰按行畢還,主者問:“地獄如法否?卿無罪,故相挽為水官都督。不爾,與獄中人無異。”泰問:“人生何以為樂?”主者言:“唯奉佛弟子,精進不犯禁戒為樂耳。”又問:“未奉佛時,罪過山積;今奉佛法,其過得除否?”曰:“皆除。”主者又召都錄使者,問:“趙泰何故死來?”使開縢檢年紀之籍,雲:“有算三十年,橫為惡鬼所取,今遣還家。”由是大小發意奉佛,為祖及弟,懸幡蓋,誦《法華經》作福也。出《幽冥錄》。

釋慧進

前齊永明中,楊都高座寺釋慧進者,少雄勇遊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蔬食布衣,誓誦《法華》,用心勞苦,執卷便病。乃發願造百部以悔先障,始聚得一千六百

又看見一城,吏說:“周圍有二百多裡,名叫受變形城。”又說:“有生以來不學道法,而地獄考查已經完畢的人,都要到此城,受變化之報。”進入北門,看見數千土屋,中間有個大瓦房,寬五十多步。下面有五百多個官吏,對錄人名及生前所作善惡。擺在面前的是變身形的路,於是就跟著他去的地方走。殺人的說是變成蜉蝣蟲,早上生晚上死;若變成人,也是短命的。偷盜的變作豬羊,殺了肉賠償別人;淫逸的人變作鵠鶩蛇身;惡毒的人變作鴟 、鵂鶹,它們的聲音難聽,人聽到都咒它該死;抵債的變作驢馬牛魚鱉之類。大屋子下面有地房朝向北面,一門朝南,招呼他們從北門進去,又從南門走出來的,都變身形為鳥獸。

又看見一城,縱橫百里,那裡居住的人安居樂業,說:“在世時不作惡,也不行善,就在這裡做鬼千年,才能投生為人。”

又看見一城,寬有五千餘步,名叫地中。懲罰被貶謫的人,不能忍受痛苦。男女有五六萬,都是裸體沒有穿衣服,飢餓睏乏互相攙扶,看見趙泰叩頭啼哭。趙泰巡查完畢回來,主管的人問:“地獄的法律如何?你沒罪,所以讓你做水官都督。不然就和獄中的人沒有什麼不同。”趙泰問:“人在世上以什麼為樂事呢?”主管的人說:“唯獨信奉佛教,做佛的弟子,精心念經不違反佛教的禁戒才是樂事。”又問:“沒信奉佛教時,罪惡如山;現在信奉佛法,他的罪過能解除嗎?”回答說:“都能解除。”主管的人又召都錄使者,問:“趙泰是怎麼死的?”使者打開箱子查閱生死簿,說:“算壽命還有三十年,意外地被惡鬼所纏,現在打發他回家。”從此家裡大大小小都發誓信奉佛教,從祖輩到子弟,都懸掛幡傘,誦讀《法華經》做福事。出自《幽冥錄》。

釋慧進

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楊都高座寺的釋慧進,年少英勇,有義俠精神。到了四十歲時,忽然間明白過來,於是就出家為僧了,食粗糧穿布衣,發誓持誦《法華經》,用心苦誦,但一拿起經卷就生病。起誓要造百部經書來贖先前的罪孽,開始攢了一千六百

文。賊來索物,進示經錢,賊慚而退。爾後遂成百部,故病亦愈。誦經既廣,情願又滿,回此誦業,願生安養。聞空中告曰:“法願已足,必得往生。”無病而卒,八十餘矣。出《冥祥記》。

沙門法尚

齊武帝時,東山人掘土見一物,狀如兩脣,其中舌,鮮紅赤色。以事奏聞,帝問道俗。沙門法尚曰:“此持《法華》者亡相不壞也。誦滿千遍,其驗徵矣。”乃集持《法華》者,圍繞誦經,才發聲,其脣舌一時鼓動。見者毛豎,以事奏聞。詔石函緘之。出《旌異記》。

釋弘明

齊釋弘明,會稽山陰人也。少出家,貞苦有戒節,止山陰雲門寺。誦《法華》,習禪定,精勤禮懺,六時不輟。每旦則水瓶自滿實,感諸天童子,以為給使也。每明坐禪,虎常伏於室內。出《法苑珠林》。

釋志湛

後魏末,齊州釋志湛者,住太山北邃谷中銜草寺。省事少言,入鳥不亂,恆誦《法華》。將終時,神僧寶誌謂梁武帝曰:“北方銜草寺須陁洹聖僧,今日滅度。”湛之亡也,無惱而化,兩手各舒一指,有梵僧雲:“斯初果人也。”還葬山中。後發看之,唯舌如故。眾為立塔表焉。出《法苑珠林》。

文。賊來搶財物,慧進向賊說這是買經書的錢,賊慚愧而退。後來,他終於造成了一百部經書,因此病也就好了。經書讀得多,又滿足了自己的心願,從此一心誦經,願安心養身,聞法修道。忽然聽見空中告訴他說:“法願已足,來世定會超生。”一直活到八十多歲,無病而死。出自《冥祥記》。

沙門法尚

齊武帝時,東山人挖土看見一個東西,形狀好像兩片嘴脣,中間有舌頭,顏色鮮紅。他把這事上報朝廷,齊武帝便詢問僧俗眾臣。僧人法尚說:“這是念《法華經》的人死亡之後不腐壞。誦完一千遍後,它的靈驗必顯。”於是就召集奉持《法華經》的人,圍繞著它誦讀經書,剛一發出聲音,該脣舌也隨著動了起來。看到的人害怕得毛髮豎立,又把此景上奏。於是下詔書用石匣子封上它。出自《旌異記》。

釋弘明

南齊時的釋弘明,是會稽郡山陰人。少年出家,堅貞刻苦守戒律,住在山陰雲門寺。每天誦讀《法華經》,修習禪定之功,精心勤懇禮拜佛菩薩,誦唸經文,整日不停。每天早晨水甕自然而滿,感動了上天,派童子為他服役。每天天亮坐禪,老虎常常趴在室內。出自《法苑珠林》。

釋志湛

後魏末年,齊州的釋志湛,住在泰山北邊深谷的銜草寺中。他通情達理,少言寡語,從容鎮定,常年持誦《法華經》。將死的時候,神僧寶誌對梁武帝說:“北方銜草寺須陁洹聖僧,今日滅度。”釋志湛死時,沒有煩惱而終,兩手各伸著一指,有一個梵僧說:“這是修成正果的人。”便將其埋葬在山中。之後挖掘出來一看,只有舌頭像以前一樣。眾人為他立了塔來讚頌他的功德。出自《法苑珠林》。

五侯寺僧

後魏范陽五侯寺僧,失其名,誦《法華》為常業。初死,權殮堤下,後改葬,骸骨並枯,唯舌不壞。雍州有僧誦《法華》,隱白鹿山,感一童子供給。及死,置屍巖下,餘骸並枯,唯舌不朽。出《法苑珠林》。

釋智聰

唐潤州攝山棲霞寺釋智聰,嘗住揚州安樂寺。大業之亂,思歸無計,隱江荻中,誦《法華經》,七日不食。恆有虎繞之,聰曰:“吾命須臾,卿須可食。”虎忽發言曰:“造天立地,無有此理。”忽有一老翁,榜舟而至,翁曰:“師欲渡江至棲霞寺,可即上船。”四虎一時淚流,聰曰:“爾與我有緣耶?”於是挾四虎利涉,既達南岸,船及老人,不知所在。聰領四虎往棲霞舍利塔西,經行坐禪。眾徒八十,鹹不出院,若有所事,一虎入寺鳴號,以為恆式。聰至貞觀中遷化,年九十九矣。出《唐高僧傳》。

曇韻禪師

唐曇韻禪師,定州人。隋末喪亂,隱於離石北山。常誦《法華》,欲寫其經,無人同志,如此積年。忽有書生來詣之,仍以寫經為請。禪師大歡喜,清旦食訖,澡浴,著淨衣,入淨室,受八戒,口含旃檀,燒香懸幡,寂然抄寫,至暮方出。明覆如初,曾不告倦。及繕寫畢,乃至裝褫,一如正法。書生告去,送至門,忽失所在。禪師持誦,曾無暫廢。後遭胡賊,倉卒逃避,方箱盛其經,置高巖上。經年賊敗,乃尋經,於巖下獲之。巾箱糜爛,應手灰滅,撥朽見經,如舊鮮好。出《法苑珠林》。

五侯寺僧

後魏范陽五侯寺和尚,不知他的姓名,以持誦《法華經》為常業。當初死的時候,暫時埋在堤下,之後改葬,發現屍骨已經枯萎,唯獨舌頭不壞。雍州有個和尚誦讀《法華經》,隱居於白鹿山中,感動上天,派來童子供他驅使。他死後,屍首被放在岩石下,屍骨都已經枯乾,只有舌頭不朽。出自《法苑珠林》。

釋智聰

唐朝潤州攝山棲霞寺釋智聰,曾經住在揚州的安樂寺。大業之亂時,沒有辦法回老家,暫時隱藏在江邊蘆荻中,誦讀《法華經》,七天不吃不喝。常有老虎圍繞著他,智聰說:“我的命快完了,你不久就可以吃我的肉了。”老虎忽然說道:“天地間沒有這個道理。”忽然有一個老翁,划著船過來,老翁說:“你想渡江到棲霞寺,可以立刻上船。”四隻老虎一起流淚,智聰說:“你們和我有緣吧?”於是帶上四隻虎奮力涉渡,到達南岸,船和老人都不知去處。智聰領著四虎前往棲霞寺舍利塔西邊,坐禪唸經。弟子八十人,都不出院門,如果有事,一隻虎就進寺內吼叫,形成規律。智聰到貞觀年間去世,年齡九十九歲。出自《唐高僧傳》。

曇韻禪師

唐朝曇韻神師是定州人。隋末時局動亂,隱居在離石北山。常誦《法華經》,想要寫這部經,沒有人和他志趣相投,如此多年。忽然有個書生來拜見他,竟然請求寫經。禪師非常高興,清晨吃完飯,洗了澡,穿上淨衣,入淨室,受八戒,口含旃檀,燒香掛幡,靜靜地抄寫,到了晚上才出來。第二天又是那樣,不知疲倦。等到寫完,才脫去衣服,一切符合佛法。書生告辭而去,送到門口,忽然不見了。禪師誦讀經書,絲毫沒有荒廢。之後禪師遭到胡賊的劫難,倉皇逃跑躲避,用方箱裝上經書,放在高巖上。一年後賊寇敗退,於是尋找經書,在岩石下找到了。巾箱已經腐爛,用手一碰就粉碎了,撥開朽木看見經書,還像之前一樣完好。出自《法苑珠林》。

李山龍

唐李山龍,馮翊人,左監門校尉。武德中,暴亡而心不冷,家人未忍殯殮,至七日而蘇。

自說雲:當死時,見被收錄,至一官署,甚廣大。庭前有數千囚人,枷 杻械,皆北面立。吏將山龍至庭,廳上大官坐高床,侍衛如王者,尋呼山龍至階。王問:“汝平生作何福業?”山龍對曰:“鄉人每設齋,恆請施物助之。”王曰:“汝身作何善業?”山龍曰:“誦《法華經》,日兩卷。”王曰:“大善,可升階來。”北間有高座,王曰:“可升座誦經。”王即起立,山龍坐訖,王乃向之而坐。山龍開經曰:“《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王曰:“請法師下。”山龍復立階下,顧庭前囚,已盡去矣。王曰:“君誦經之福,非唯自利,眾因聞經,皆已獲免,豈不善哉!今放君還。”謂吏曰:“可將此人歷觀諸獄。”

吏即引東行百餘步,見一鐵城,甚廣大。城旁多小窗,見諸男女,從地飛入窗中,即不復出。山龍怪問之,吏曰:“此是大地獄,中有分隔,罪計各隨本業,赴獄受罪耳。”山龍聞之悲懼,稱南無佛,請吏求出院。見有大鑊,火猛湯沸,旁有二人坐臥。山龍問之,二人曰:“我罪報入此鑊湯,蒙賢者稱南無佛,故獄中諸罪人,皆得一日休息疲睡耳。”山龍又稱南無佛。吏謂山龍曰:“官府數移改,今王放君去,可白王請抄。若不爾,恐他官不知,更復追錄。”山龍即謁王請抄,王書一行字付吏,曰:“為取五道等署。”吏受命,將山龍更歷兩曹,各廳事侍衛亦如此。吏皆請其官署,各書一行訖,付山龍。

李山龍

唐代的李山龍是馮翊人,為左監門校尉。武德年間,突然死去而心還不涼,家裡人不忍心入殮,到了第七天他甦醒過來。

自己說:他剛死的時候,看見被拘送到一個官署,官署很寬大。庭前有幾千個囚犯,都戴著枷鎖刑械,面向北站著。官吏將山龍帶到庭中,廳上的高座上坐著一個大官,侍衛擁護,儼然王者,喊山龍到階前。王問:“你平生做過什麼福事?”山龍回答說:“鄉人每當設齋時,我常常把東西送去資助他們。”王說:“你自己做了哪些好事?”山龍說:“誦讀《法華經》,每天兩卷。”大王說:“太好了,可以到階上來。”北面有一個高座,王說:“可以登座誦經。”王立即站起來,山龍坐下,王就與他相向而坐。山龍打開經書念道:“《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王說:“請法師下座。”山龍又站在階下,看庭前的囚犯,早已不見了。王說:“你誦讀經書的福氣,並不是只對你自己有利,那些人因為聽到唸經,都已獲免了,難道不是好事嗎?今天放你回去。”王對官吏說:“可領這個人去看看各處地獄。”

官吏就領山龍向東走了一百多步,看見一座鐵城,很是廣大。城旁邊有許多小窗,看見許多男女從地上飛進窗中,就不再出來了。山龍奇怪地問吏,官吏說:“這是大地獄,其中又分隔成小地獄,定的罪都根據各自不同的表現,鬼魂便分別趕赴受罪罷了。”山龍聽說之後感到悲痛害怕,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請求出去。又看見有一大鍋,火勢猛烈熱水沸騰,旁邊坐臥著兩個人。山龍問他們,二人說:“我們的罪是受這湯鑊之刑,承蒙你念佛,所以獄中所有的罪人,都能得到一天的休息,所以在此睡臥。”山龍又唸佛。官吏對山龍說:“官府多次移改,今天放你回去,可請求大王給寫‘符’字。如果不這樣,恐怕其他的官吏不知道,再被追錄。”山龍就去拜見大王請求寫字,大王寫了一行字交給官吏說:“讓他去五道等署。”官吏領命,帶山龍又去了兩處曹衙,各個廳事侍衛也都與之前一樣。官吏都請他們的官署,各寫了一行字給山龍。

出門,有三人謂之曰:“王放君去,各希多少見遺。”吏謂山龍曰:“彼三人者,是前收錄使人,一人以赤繩縛君者,一人以棒擊君頭者,一人以袋吸君氣者。今見君還,故來求乞。”山龍惶懼謝曰:“愚不識公,請至家備物,但不知何處送之。”三人曰:“於水邊古樹下燒之。”山龍諾。

吏送歸家,見親眷哀哭,經營殯具。山龍至屍旁即蘇,曰:“以紙錢束帛並酒食。”自於水邊燒之,忽見三人來謝曰:“愧君不失信,重相贈遺。”言畢不見。出《冥報記》。

蘇 長

蘇長,武德中,為巴州刺史。赴任,至嘉陵江,風浪覆舟,溺其家六十餘人。唯一妾常讀《法華經》,水入船中,妾頭戴經函,誓與俱溺。隨波氾濫,頃之著岸。逐經函而出,開視其經,了無溼汙。獨存其命。出《法苑珠林》。

尼法信

唐武德時,河東有練行尼法信,常讀《法華經》。訪工書者一人,數倍酬直,特為淨室,令寫此經。一起一浴,然香更衣。仍於寫經之室,鑿壁通,加一竹筒,令寫經人每欲出息,徑含竹筒,吐氣壁外。寫經七卷,八年乃畢。供養殷重,盡其恭敬。龍門僧法端嘗集大眾講《法華經》,以此尼經本精定,遣人請之,尼固辭不許。法端責讓之,尼不得已,乃自送付。法端等開讀,唯見黃紙,了無文字。更開餘卷,悉皆如此。法端等慚懼,即送還尼。尼悲泣受,以香水洗函,沐浴頂戴,繞佛行道,七日夜不暫休息。既而開視,

走出門去,見有三人對他說:“大王放你回去,我們都希望你多少給點禮物。”官吏對山龍說:“那三個人是先前拘捕你的使者,一個是用紅繩綁你的;一個是用棒子打你頭的;一個是用口袋裝你氣的。現在見你要回去,特意來請求你。”山龍驚慌拜謝說:“我不認識你們,請讓我到家之後準備禮物,只是不知往何處送。”三人說:“送到水邊古樹下燒了。”山龍答應了。

官吏便送他回家,看見親屬慟哭,準備棺材。山龍到了屍體旁便甦醒了,說:“快準備紙錢、束帛和酒食。”他自己到水邊燒了,忽然見三個人來道謝:“感謝你不失信,贈此厚禮。”說完就不見了。出自《冥報記》。

蘇 長

蘇長,武德年間做巴州刺史。赴任,到嘉陵江,風浪暴起全船覆滅,淹死他家六十多口人。唯獨一妾,常讀《法華經》,水湧進船中,妾頭頂著經函,決心和它一起淹死。隨水漂流,不一會兒就靠了岸。隨著經匣子上岸,打開一看,經書一點沒有溼。全家只有她一人存活下來。出自《法苑珠林》。

尼法信

唐朝武德年間,河東有位修行的尼法信,常讀《法華經》。她求訪了一個擅長寫字的人,給他數倍的酬金,並特意為他準備一間淨室,讓他寫這部經。每天起來沐浴燒香更衣。然後在寫經的室內牆上鑿開一孔,加上一個竹筒,讓寫經人每次出氣,就對準竹筒,把氣吐到牆外。一共寫了七卷,八年才寫完。法信供養起來,畢恭畢敬。龍門僧法端嘗召集眾僧講《法華經》,以法信的經本為典範,就去請借,尼姑堅持不答應。法端責備她,尼法信不得已,才自己送去。法端等人打開經書,只看見黃紙,沒有一個字。再打開其他經卷,全都一樣。法端等感到慚愧害怕,立即送還給尼法信。她非常悲痛地哭著接受了,用香水洗匣子,沐浴更衣敬禮,圍著經書行走,七天七夜都不休息。等打開一看,

文字如初。故知抄寫深加潔淨,比來無驗,只為不勤敬也。出《冥報記》。

李 氏

唐冀州封丘縣,有老母姓李,年七十,無子孤老,唯有奴婢兩人。家鎮沽酒,添灰少量,分毫經紀。貞觀年中,因病死。經兩日,凶器已具,但以心上少溫。及蘇說雲:初有兩人,並著赤衣,門前召出,雲有上符遣追,便即隨去。行至一城,有若州郭,引到側院,見一官人,衣冠大袖,憑案而坐,左右甚多。階下大有著枷鎖人,防守如生。官府者遣問老母:“何因行濫沽酒,多取他物?擬作《法華經》,已向十年,何為不造?”老母具言:“酒使婢作,量亦是婢。經已付錢一千文與隱師。”即遣追婢,須臾婢至,即笞四十放還。遣問隱師,報雲是實。乃語老母雲:“放汝七日去,經了當來,得生善處,遂爾得活。”勘校老母初死之時,婢得惡逆,久而始蘇,腹皆青腫,蓋是四十杖跡。隱禪師者,本是客僧,配寺頓丘,年向六七十,自從出家,即頭陀乞食,常一食齋,未嘗暫輟,遠近大德,並皆敬慕。老母病死之夜,隱師夢有赤衣人來問,夢中答雲:“造經是實。”老母乃屈鄉閭眷屬及隱禪師行道,顧諸經生。眾手寫經了,正當七日。還見往者二人來前,母曰:“使人已來,並皆好住。”聲絕即死。隱師見存,道俗欽敬。出《冥祥記》。

上面的文字又和先前一樣。所以知道抄寫經書要非常潔淨,法端拿上面的去之後之所以看不到經文,只是不勤奮又不恭敬的緣故。出自《冥報記》。

李 氏

唐朝冀州的封丘縣,有一個老婦姓李,年七十歲,沒有子女,孤苦一人,只有兩個奴婢。她在鎮上賣酒為生,酒中摻假,給的酒量又少,分毫都不相讓。貞觀年間,因病而死。過了兩天,埋葬她的棺木已準備好了,只因她的心口稍微溫熱,沒有入殮。等到她甦醒過來後說:當初有兩個人,都穿著紅衣服,在門前叫她出去,說有上符派遣追拿,就跟著他們去了。到了一座城,很像州城外郭。引她到側院,看見一個官人,穿著寬衣大袖,靠著几案坐著,他手下人很多。階下有很多帶枷鎖的人,防守得很嚴。官府的人責問老婦:“為什麼行騙賣酒,多取別人錢財?打算寫《法華經》,已經十年了,為什麼不寫?”老婦就說:“酒讓奴婢釀的,量也是讓奴婢量。寫經的錢已經付給隱師一千了。”就派人追拿奴婢,不一會兒奴婢被帶到,就打了四十杖放回去。又派人問隱師,回答所說都是實情。於是對老婦說:“先放你回去七日,經寫完了再來,因為你有善念,才能得活。”驗證一下老婦剛死的時候,奴婢得了重病,很久才甦醒過來,腹部都青腫,大概是打了四十枚的痕跡。那個隱禪師,本來是客僧,住在頓丘寺,年近六七十,自從出家後,就定齋唸佛,行腳乞食,不曾停止,是遠近聞名有功德的人,大家都很敬重他。老婦病死的那個夜晚,隱師夢見有個穿紅衣的人來問,夢中他答道:“造經書是事實。”老婦就召集鄉間親屬以及隱禪師行道,僱請眾多經生寫經書。眾寫手寫完經書,正好是七天。又看見之前的那兩個人來到面前,老婦便說:“使者來了,諸位保重。”便聲絕而死。隱師現在還活著,道俗都很欽敬他。出自《冥祥記》。

徹 師

唐絳州南孤山隱泉寺沙門徹禪師,曾行,遇癩人在穴中。徹師引出山中,為鑿穴給食,唸誦《法華經》。素不識字,加又頑鄙,句句授之,終不辭倦。誦經向半,夢有教者,後稍聰悟。已得五六卷,瘡漸覺愈。一部了,鬚眉平復,容色如故。經雲:“病之良藥。”斯言驗矣。出《冥報拾遺》。

悟真寺僧

唐貞觀中,有王順山悟真寺僧。夜如藍溪,忽聞有誦《法華經》者,其聲纖遠。時星月回臨,四望數十里,闃然無睹。其僧慘然有懼,及至寺,且白其事於群僧。明夕,俱於藍溪聽之,乃聞經聲自地中發,於是以標表其所。明日窮表下,得一顱骨,在積壤中,其骨槁然,獨脣吻與舌,鮮而且潤。遂持歸寺,乃以石函置於千佛殿西軒下。自是每夕,常有誦《法華經》聲在石函中。長安士女,觀者千數。後新羅僧客於寺,僅歲餘,一日寺僧盡下山,獨新羅僧在,遂竊石函而去。寺僧跡其往,已歸海東矣。時開元末年也。出《宣室志》。

釋道俗

唐釋道俗者,不測所由,止醴泉山原,誦《法華經》為業,乃至遍數千。貞觀中,因疾將終,告友人慧廓禪師曰:“此雖誦經,意望有驗。吾死之後,當以十年為限,試發視之。若舌朽滅,知誦無功;若舌如初,為起一塔,庶生俗

徹 師

唐朝絳州南孤山隱泉寺和尚徹禪師,一次出行,遇見一個生癩瘡的人在洞穴中。徹師把他領出山中,為他鑿了個山洞,給他送吃的,常常念《法華經》。癩人一向不識字,又加上性格固執孤僻,徹師便一句一句地教他,始終堅持不懈。誦讀經書將近一半時,做夢有人教他,以後漸漸地有所悟。已經學了五六捲了,癩瘡也漸漸痊癒。一部經書讀完後,鬚眉都恢復了,面容臉色都和原來一樣。經中說:“經書是疾病的良藥。”這話真靈驗啊。出自《冥報拾遺》。

悟真寺僧

唐朝貞觀年間,有個王順山悟真寺和尚。夜間前往藍溪,忽然聽到有人誦讀《法華經》,聲音很細很遠。當時星月灑輝,四下裡望幾十裡,寂靜而看不清。那個和尚心中憂慮而害怕,等到了寺內,就把這些事告訴眾僧。第二天晚上,都在藍溪聽誦經聲,才聽到讀經的聲音從地中發出,就在那個地方做上標記。第二天挖開標記的地方,下面有一個顱骨,埋在土中,他的骨頭已經枯乾了,唯獨脣與舌鮮紅而滋潤。於是就拿回寺中,用石匣子裝上放在千佛殿的西殿下。從此之後每天晚上,總有誦讀《法華經》的聲音從石匣中發出。長安的男女,來看的人數以千計。後來新羅和尚客居於寺,僅一年多,一天寺裡的和尚都下山去了,只有新羅和尚在寺,就偷走石匣子而去。寺裡和尚們追查他的行蹤,他已渡海東去。當時是開元末年。出自《宣室志》。

釋道俗

唐朝釋道俗,不知道他是從哪裡來的,住在醴泉山,以誦《法華經》為業,誦至幾千遍。貞觀年間,因病將死,告訴他的友人慧廓禪師說:“雖然如此誦讀經書,也只希望能有靈驗。我死之後,應當以十年為限,挖開墳墓看。如果舌已朽爛,那是我誦經無功;如果舌頭和先前一樣,為我建造一座塔,這也是我一生的

信。”言訖而終。至十一年,依言發之,身肉都盡,唯舌不朽。一縣士女,鹹共讚歎。乃函盛舌本,起塔於甘谷岸上。出《法苑珠林》。

史阿誓

唐郊南福水之陰有史村。史阿誓者,誦《法華經》,職充令史,往還步涉,未嘗乘騎。以依經雲“哀愍一切”故也。病終本邑,香氣充村,道俗驚怪,而莫測其緣。終後十年,其妻死,乃發冢合葬。見其舌根,如本生肉,斯誠轉誦《法華經》之靈驗也。出《法苑珠林》。

石壁寺僧

唐幷州石壁寺,有一老僧,禪誦為業,精進練行。貞觀末,有鵒巢其房楹上,哺養二雛。法師每有餘食,恆就巢哺之。鵒雛後雖漸長,羽翼未成,因學飛,俱墜地死。僧收瘞之。經旬後,僧夜夢二小兒曰:“某等為先有小罪,遂受鵒身。比來日聞法師誦《法華》,既聞妙法,得受人身,兒等今於此寺側十餘里某村姓名家,託生為男。十月之外,當即誕育。”僧乃依期往視之,見此家婦,果同時誕育二子。因為作“滿月”,僧呼為“鵒兒”,並應之曰“唯”。出《冥報拾遺》。

信念。”說完就死了。到了第十一年,按照他的話挖開他的墳墓看,身上的肌肉都已經爛盡,只有舌頭不爛。一縣的男女,全都讚歎不已。於是就用匣子裝上舌頭,在甘谷岸上築起一塔。出自《法苑珠林》。

史阿誓

唐朝郊南福水的南面有個史村。村中有個叫史阿誓的,誦讀《法華經》,做了令史,來回步行,從不乘車騎馬。都按經書說的那樣,是憐憫一切的緣故。病死在家鄉,香氣充滿了全村,道俗之人都很驚訝奇怪,而不知道什麼原因。死後十年,他的妻子死了,人們挖開墳墓合葬。看見他的舌頭像生前那樣,這的確是誦讀《法華經》的靈應啊。出自《法苑珠林》。

石壁寺僧

唐朝幷州石壁寺,有一個老和尚,以坐禪誦經為業,精心修煉。貞觀年間,有一個八哥在他的房簷下築巢,哺養了兩隻小鳥。法師每當有剩餘的飯,總是送到巢穴裡餵它們。八哥的雛鳥雖然漸漸地長大,但羽翼還沒長成,因此學習飛行時,都落地而死。和尚收埋了它們。十天後,和尚夢見兩個小孩說:“我等因為先前犯了小罪,就受到變成八哥的懲罰。等來到這裡聽到法師誦讀《法華經》,已聽到了妙法,所以又能夠變為人身,我們現在已投生在寺旁邊十幾裡某村某姓家,託生為男兒。十個月之後,就會出生。”和尚便按期去看,這家的婦女,果然同時生下兩個男孩。於是為他們做“滿月”,和尚就叫他們為“鵒兒”,他們同時答應“是”。出自《冥報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