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一百五 報應四金剛經
李惟燕 孫 明 三刀師 宋參軍 劉鴻漸
張嘉猷 魏 恂 杜思訥 龍興寺主 陳 哲
豐州烽子 張 鎰 崔 寧
李惟燕
建德縣令李惟燕,少持《金剛經》。唐天寶末,惟燕為餘姚郡參軍。秩滿北歸,過五丈店,屬上虞江埭塘破,水竭。時中夜晦暝,四回無人。此路舊多劫盜。惟燕舟中有吳綾數百匹,懼為賊所取,因持一劍,至舡前誦經。三更後,見堤上兩炬火,自遠而至。惟燕疑是村人衛己,火去舡百步,便卻復回。心頗異之,愈益厲聲誦經,亦竊自思雲:火之所為,得非《金剛經》力乎!時塘水竭而塘外水滿,惟燕便心念:塘破當得水助。半夕之後,忽聞船頭有流水聲,驚雲:“塘闊數丈,何由得破?”久之,稍覺船浮。及明,河水已滿。對船所一孔,大數尺,乃知誦《金剛經》之助雲。惟燕弟惟玉見任虔州別駕,見其兄誦經有功,因效之。後泛舟出峽,水急櫓折,船將欲敗,乃力唸經。忽見一櫓隨流而下,遂獲濟。其族人亦常誦《金剛經》。遇安祿山之亂,伏
李惟燕
建德縣令李惟燕,年少奉持《金剛經》。唐朝天寶末年,惟燕做餘姚郡參軍。任滿北歸,路過五丈店,到了上虞江,壩塘損壞,水流乾了。當時正是半夜,天色昏暗,四處無人。這條路過去多有盜賊。惟燕的船上有吳綾幾百匹,害怕被賊搶走,於是就拿著一把短劍,到船的前面誦經。三更以後,看見堤壩上有兩支火炬,從遠處來。惟燕疑心是村裡自衛的人,火炬離船有百步遠,便退了回去。惟燕心裡很疑惑,更加大聲地誦經,也私下裡暗想:火的出現,難道是《金剛經》的威力嗎?當時壩塘中的水已流盡而塘外的水滿,惟燕心想:如果決堤,水流入塘,便可行船。半夜之後,忽然聽到船頭有流水聲,他驚訝地說:“壩塘寬有幾丈,從什麼地方破的呢?”過了很久,覺得船稍微浮起來了。等到天亮,河水已經滿了。正對著停船處有一個大孔,有幾尺大,才知道是誦唸《金剛經》的幫助。惟燕的弟弟惟玉任虔州別駕,看見他的哥哥誦經有功,於是也效法他。後來他乘船出峽,水急而櫓斷,船將要遇難,於是全力唸經。忽然看見一根櫓隨水而來,於是得救。他的親人也常常誦讀《金剛經》。後來遇到安祿山叛亂,躲
於荒草,賊將至,思得一鞋以走。俄有物落其背,驚視,乃新鞋也。出《廣異記》。
孫 明
唐孫明者,鄭州陽武人也。世貧賤,為盧氏莊客。善持《金剛經》,日誦二十遍,經二十年。自初持經,便絕葷血。後正念誦次,忽見二吏來追。明意將是縣吏,便縣去。行可五六裡,至一府門,門人云:“王已出巡。”吏因閉明於空室中,其室從廣五六十間,蓋若蔭雲。經七日,王方至,吏引明入府。王問:“汝有何福?答雲:“持《金剛經》已二十年。”王言此大福也,顧謂左右曰:“昨得祇洹家牒,論明唸誦勤懇,請延二十載,乃知修道不可思議,所延二十載,以償功也。”令吏送還舍。其家殯明已畢,神雖復體,家人不之知也。會獵者從殯宮過,聞號呼之聲,投其家人,因爾得活矣。天寶末,明活已六七年,甚無恙也。出《廣異記》。
三刀師
唐三刀師者,俗姓張,名伯英。乾元中,為壽州健兒。性至孝,以其父在潁州,乃盜官馬往以迎省。至淮陰,為守遏者所得,刺史崔昭令出城腰斬。時屠劊號“能行刀”,再斬,初不傷損;乃換利刀,罄力砍,不損如故。劊者驚曰:“我用刀砍,至其身則手懦,不知何也?”遽白之,昭問所以,答曰:“昔年十五,曾絕葷血,誦《金剛經》十餘年。自胡亂以來,身在軍中,不復唸誦。昨因被不測罪,唯志心唸經爾。”
到荒草中,賊寇快到了,他想得到一雙新鞋可以逃走。忽然就有一個東西落在了他的背上,他驚訝地一看,原來是一雙新鞋。出自《廣異記》。
孫 明
唐代孫明,是鄭州陽武縣人。家世貧賤,做盧氏的莊客。長期持誦《金剛經》,每天吟誦二十遍,過了二十年。從開始唸經,就斷絕葷肉。後來,正念誦經書時,忽然看見兩個官吏來拘捕。孫明認為是縣吏,便跟著去了。走了約五六裡,到了一個府門,門人說:“王已經出巡去了。”於是官吏把孫明關在一間空屋子裡,那間屋寬約有五六十間屋子大,屋頂好像陰雲一樣。又過了七天,王才回來,官吏領孫明入府見王。王問:“你有什麼福事?”回答道:“奉持《金剛經》已經二十年了。”王說這是大福事,回頭告訴左右的人說:“昨天得到祇洹家的帖子,說孫明唸誦經書勤懇,請求延長壽命二十年,才知道修道是不可思議的,延長壽命二十年,以此來補償你的功德。”就叫官吏把他送回家去。他的家人已把孫明出殯,神魂雖然歸復他的身體,可家人不知道這件事。正趕上打獵的人從他的墳前過,聽見哭喊的聲音,報告給他的家人,這才得以復活。天寶末年,孫明已經活了六七年,一點病也沒有。出自《廣異記》。
三刀師
唐朝的三刀師,俗姓張,名叫伯英。乾元年間,在壽州當兵。本性非常孝順,因他的父親在潁州,於是他偷了官馬去探望。到了淮陰,被守門人阻止並抓了,刺史崔昭下令將他推出城斬首。當時行刑的人稱“能行刀”,連斬兩刀三刀師沒有損傷;又換一把利刀盡力砍下,還是像先前那樣沒有損傷。行刑的人驚訝地說:“我用刀砍,刀落到他的身上就感到手沒有勁,不知道為何?”便急忙告訴崔昭,崔昭問他原因,三刀師回答:“過去十五歲時,我曾斷絕葷肉,誦讀《金剛經》十多年。從胡人作亂以來,我在軍中,不再誦讀。昨天因遭不測之罪,只有一心念經罷了。”
昭嘆息舍之。遂削髮出家,著大鐵鈴乞食,修千人齋供,一日便辦。時人呼為三刀師,謂是起敬菩薩。出《廣異記》。
宋參軍
唐坊州宋參軍少持《金剛經》,及之官,權於司士宅住。舊知宅凶,每夕恆誦經。忽見婦人立於戶外,良久,宋問:“汝非鬼耶?”曰:“然。”又問:“幽明理殊,當不宜見,得非有枉屈之事乎?”婦人便悲泣曰:“然。”言:“身是前司士之婦,司士奉使,其弟見逼,拒而不從,因此被殺,以氈裹屍,投於堂西北角溷廁中,不勝穢積。人來多欲陳訴,俗人怯懦,見形必懼,所以幽憤不達,凶惡驟聞。執事以持念為功,當亦大庇含識,眷言枉穢,豈不憫之?”宋雲:“己初官位卑,不能獨救,翌日,必為上白府君。”其鬼乃去。及明具白,掘地及溷,不獲其屍。宋誦經,婦人又至,問何以不獲,答雲:“西北只校一尺,明當求之,以終惠也。”依言及獲之。氈內但餘骨在,再為洗濯,移於別所。其夕又來拜謝,歡喜謂曰:“垂庇過深,難以上答,雖在冥昧,亦有所通。君有二子,大者難養,小者必能有後,且有榮位。”兼言宋後數改官祿,又云:“大愧使君,不知何以報答。”宋見府君,具敘所論。府君令問,己更何官。至夕,婦人又至,因傳使君意,雲:“一月改官,然不稱意,當遷桂州別駕。”宋具白,其事皆有驗。初,宋問:“身既為人所殺,何以不報?”雲:“前人今尚為官,命未合死,所以未復雲也。”出《廣異記》。
崔昭嘆息,放了他。於是三刀師就削髮為僧,搖大鐵鈴化齋,籌備一千人的齋供,一日之內就辦了。當時的人就稱他為“三刀師”,說他是起敬菩薩。出自《廣異記》。
宋參軍
唐代坊州宋參軍年少奉持《金剛經》,等到做了官,暫且住在司士的家中。先前就知道房子出凶事,每天晚上堅持誦讀經書。忽然看見一個婦人站在門外,過了很久,宋問她:“你不是鬼嗎?”回答道:“是鬼。”又問:“陰間陽間的理是不同的,你不應當來看我,難道你有冤枉的事嗎?”婦人便悲痛地哭著說:“是的。”說:“我前身是司士的妻子,司士奉命出差,他的弟弟想逼奸,我拒而不從,所以被殺,用氈子裹著屍體,投到堂西北角的糞坑裡,說不盡的骯髒。我對世人訴說,大家都膽小軟弱,見鬼就怕,所以一腔怨氣不能上達,這宅子卻以凶惡著稱了。希望你為我念經立功,更應庇佑眾生,眷屬都說冤枉了,難道我不可憐嗎?”宋說:“我剛做官,官位低下,不能獨自救你,明天我一定為你上奏府君。”那個鬼才走了。等到宋把事情都上奏於府君後,就挖地到糞坑,不見那裡的屍體。宋又誦經,婦人又到了,問她為什麼找不到屍體,婦人答道:“往西北方向只進一尺,就能找到了,這是你對我的大恩惠。”宋按她的話做,於是找到了她的屍體。氈內只有餘骨,又為她清洗,移葬在別的地方。那天晚上婦人又來拜謝,高興地對他說:“你的護愛太深,難以報答,即使是在冥昧處,也有所相通。你有兩個兒子,大的難以養活,小的一定能有後代,並且有地位。”又說到宋之後幾年多次升官,又說:“實在對不起使君,不知道用什麼來報答。”宋見府君,把她所說的都告訴了府君,府君讓問,自己能換什麼官職。到了晚上,婦人又到了,宋傳達使君的意思,婦人說:“一月改官,然而不如意,應當遷做桂州別駕。”宋都告訴了府君,那些事也都有驗證。當初,宋問:“被人所殺之後,為什麼不報仇?”她說:“他現在還在做官,命不當死,所以沒有報復。”出自《廣異記》。
劉鴻漸
劉鴻漸者,御史大夫展之族子。唐乾元初,遇亂南徙。有僧令誦《金剛經》,鴻漸日誦經。至上元年,客於壽春。一日出門,忽見二吏雲:“奉太尉牒令追。”鴻漸雲:“初不識太尉,何以見命?”意欲抗拒。二吏忽爾直前拖曳,鴻漸請著衫,吏不肯放,牽行未久,倏過淮,至一村。須臾,持大麻衫及腰帶令鴻漸著,笑雲:“真醋大衫也。”因而向北行,路漸梗澀。前至大城,入城有府舍,甚嚴麗。忽見向勸讀經之僧從署中出,僧後童子識鴻漸,徑至其所,問:“十六郎何以至此?”因走白和尚雲:“劉十六郎適為吏追,以誦經功德,豈不往彼救之?”鴻漸尋至僧所,虔禮求救,僧曰:“弟子行無苦。”須臾,吏引鴻漸入詣廳事。案後有五色浮圖,高三四尺,迴旋轉動。未及考問,僧已入門,浮圖變成美丈夫,年三十許,雲是中丞,降階接僧。問和尚何以復來,僧雲:“劉鴻漸是己弟子,持《金剛經》,功力甚至,其算又未盡,宜見釋也。”王曰:“若持《金剛經》,當願聞耳。”因令跪誦。鴻漸誦兩紙訖,忽然遺忘。廳西有人,手持金鉤龍頭幡,幡上碧字,書《金剛經》,佈於鴻漸前,令分明誦經畢,都不見人,但餘堂宇闃寂。因爾出門,唯見追吏。忽有物狀如兩日,來擊鴻漸,鴻漸惶懼奔走。忽見道傍有水,鴻漸欲止而飲之。追吏雲:“此是人膏,澄久上清耳,其下悉是餘皮爛肉,飲之不得還矣。”須臾至舍,見骸形臥在床上,心頗惆悵。鬼自後推之,冥然如入房戶,遂活。鬼得錢乃去也。出《廣異記》。
劉鴻漸
劉鴻漸,是御史大夫劉展的族子。唐朝乾元初年,他遇戰亂而南遷。有個和尚讓他念《金剛經》,鴻漸從此每天誦經。到了上元年間,客居於壽春。一天出門,忽然看見兩個官吏說:“奉太尉的命令緝拿你。”鴻漸說:“我不認識太尉,為什麼有這樣的命令?”想要抗拒。兩個官吏忽然上前抓住他,鴻漸請求去穿衣衫,官吏不肯放他,拉著他走了不久,很快地過了淮河,到了一個村子。不一會兒,官吏拿了一件大麻布衫和腰帶讓鴻漸穿上,並笑著說:“真是貧寒的讀書人。”於是就向北走,路漸漸堵塞。前面到了一座大城,進入城內有府衙,很是莊嚴美麗。忽然看見先前勸他誦經的和尚從官衙中走出來,和尚後面的童子認識鴻漸。一直到了劉的住處,問:“十六郎為什麼到了這裡。”於是跑去告訴和尚說:“劉十六郎正在被官吏追拿,他誦讀經書有功德,難道你不去救他嗎?”鴻漸找到了和尚的住處,虔誠地求救,和尚說:“弟子走吧,沒有什麼痛苦。”不一會兒,官吏領著鴻漸進到廳事。几案後有五顏六色的浮圖,高三四尺,迴環轉動。還沒來得及拷問劉,和尚已經進門了,浮圖就變成了美男子,年齡三十歲左右,說是中丞,走下臺階迎接和尚。問和尚為什麼又回來了,和尚說:“劉鴻漸是我的弟子,奉誦《金剛經》,功力很大。他的壽命又沒盡,應當被釋放。”閻王說:“如果誦《金剛經》,願意聽一聽。”於是就叫他跪誦。鴻漸才誦讀完兩頁,忽然遺忘了。廳西有個人,手拿金鉤龍頭幡,幡上寫著碧綠色的字,寫的正是《金剛經》,放在鴻漸前面,讓他分別當眾誦讀完,再沒有看見人,只留下寂靜的堂宇。於是就出門去,只看見追拿的官吏,忽然有個東西形狀像兩個太陽,來打鴻漸,鴻漸驚慌奔走。忽然看見道旁有水,鴻漸想要停下來喝水。追拿的官吏說:“這是人膏,沉澱久了上面很清罷了,那下面都是漚爛的肉和皮,喝了就不能回去了。”不一會兒,劉鴻漸便回到了家,看見他的形體躺在床上,心裡感到很惆悵。鬼從後面推他,忽然像進入房門一樣,於是就復活了。鬼得到了錢就走了。出自《廣異記》。
張嘉猷
廣陵張嘉猷者,唐寶應初為明州司馬,遇疾卒。載喪還家,葬於廣陵南郭門外。永泰初,其故人有勞氏者,行至郭南,坐浮圖下,忽見猷乘白馬自南來。見勞下馬,相慰如平生,然不脫席帽,低頭而語。勞問:“冥中有何罪福?”猷雲:“罪福昭然,莫不隨所為而得。但我素持《金剛經》,今得無累,亦當別有所適,在旬月間耳。卿還,為白家兄,令為轉《金剛經》一千遍。何故將我香爐盛諸惡物?卿家亦有兩卷經,幸為轉誦,增己之福。”言訖,遂訣而去。勞昏昧,久之方寤雲。出《廣異記》。
魏 恂
唐魏恂,左庶子尚德之子,持《金剛經》。神功初,為監門衛大將軍。時京有蔡策者,暴亡,數日方蘇。自雲:“初至冥司,怪以追人不得,將撻其使者。使者雲:‘將軍魏恂持《金剛經》,善神擁護,追之不得。’即別遣使覆追,須臾還報並同。冥官曰:‘且罷追。’”恂聞,尤加精進。出《廣異記》。
杜思訥
唐潞州銅 縣人杜思訥,以持《金剛經》力,疾病得愈。每至持經之日,必覿神光。出《廣異記》。
龍興寺主
唐原州龍興寺,因大齋會。寺主會僧,夏臘既高,是為宿德,坐麗賓頭之下。有小僧者,自外後至,以無坐所,唯寺主下曠一位。小僧欲坐,寺主輒叱之,如是數次。小僧
張嘉猷
廣陵的張嘉猷,唐朝寶應初年做明州司馬,得病死了。家人把靈柩拉回家鄉,葬在廣陵南城門外。永泰初年,他的老朋友中有一個叫勞氏的走到城南,坐在佛塔下邊,忽然看見張嘉猷乘著白馬從南邊來。看見勞氏便下馬,像平常那樣互相慰問,然而不脫席帽,低著頭說話。勞氏問:“在冥間有什麼罪福。”嘉猷說:“罪福是很明顯的,都隨著人生前的所作所為而報應。只是我一向奉持《金剛經》,才沒有被牽累,今天將另有去處,只是在十天到一月間罷了。你回去替我告訴哥哥,讓他為我寫《金剛經》一千遍。為什麼在我的香爐裡盛上那麼多的髒物?你家也有兩卷經書,希望能習誦,增加自己的福事。”說完,就訣別而去。勞氏昏迷,過了很久才醒過來。出自《廣異記》。
魏 恂
唐代的魏恂,是左庶子尚德的兒子,奉持《金剛經》。神功初年,做監門衛大將軍。當時京城有個蔡策,突然死了,幾天才甦醒過來。自己說:“剛到冥司,因責怪追拿不到人,要打鬼使。使者說:‘將軍魏恂念《金剛經》,善神保護著他,就抓不到他。’就又派另一個使者去追拿,不一會兒回來報告的和前一個相同。冥官說:‘暫且停止追拿。’”魏恂聽說之後,更加精心念經。出自《廣異記》。
杜思訥
唐朝潞州銅 縣人杜思訥,憑念《金剛經》的神力,病重也能痊癒。每當到了唸經的日子,就一定看見神光。出自《廣異記》。
龍興寺主
唐朝原州的龍興寺舉行齋戒大會。寺中主持齋會的僧人,年高德劭,最有功德,坐在麗賓頭之下。有一個小和尚,從外面來得晚了,沒有坐的地方,只有寺主下面空了一個座位。小和尚想坐上去,寺主呵斥他不許他坐,這樣反覆了好幾次。小和尚
恐齋失時,竟來就坐。寺主怒甚,倚柱而坐,以掌摑之。方欲舉手,大袖為柱所壓,不得下,合掌驚駭。小僧慚沮,不齋而還房。眾議恐是小僧道德所致,寺主遂與寺眾同往禮敬。小僧惶懼,自言:“初無道行,不敢濫受大德禮數。”逡巡走去。因問:“平生作何行業?”雲:“二十年唯持《金剛經》。”眾皆讚歎,謂是金剛護持之力,便於柱所焚香頂禮,咒雲:“若是金剛神力,當還此衣。”於是隨手而出也。出《廣異記》。
陳 哲
唐臨安陳哲者,家住餘杭,精一練行,持《金剛經》。廣德初,武康草賊朱潭寇餘杭,哲富於財,將搬移產避之。尋而賊至,哲謂是官軍,問賊今近遠。群賊大怒曰:“何物老狗,敢辱我!”爭以劍刺之。每下一劍,則有五色圓光徑五六尺以蔽哲身,刺不能中。賊驚歎,謂是聖人,莫不慚悔,舍之而去。出《廣異記》。
豐州烽子
唐永泰初,豐州烽子暮出,為党項縛入西蕃養馬。蕃王令穴肩骨,貫以皮索,以馬數百蹄配之。經半歲,馬息一倍,蕃王賞以羊革數百。因轉近牙帳,贊普子愛其了事,遂令執纛左右,有剩肉餘酪與之。又居半年,因與酪肉,悲泣不食。贊普問之,雲有老母,頻夜夢見。贊普頗仁,聞之悵然,夜召帳中語云:“蕃法嚴,無放還例。我與爾馬有力者兩匹,於某道縱爾歸,無言我也。”烽子得馬極騁,俱乏死,遂晝潛夜走。數日後,為刺傷足,倒磧中。忽風吹物窸窣
怕誤了齋戒的時辰,就走過來坐下。寺主很生氣,倚著柱子而坐,用手掌去打他。剛要舉手,大袖子卻被柱子壓住,拿不下來,合掌驚訝。小和尚慚愧沮喪,沒有齋戒就回房去了。大家議論恐怕是小和尚的道德造成,寺主就和寺僧們一同去禮拜。小和尚驚慌害怕,自己說:“沒有什麼道行,不敢平白受這麼多的大禮。”便走開了。於是就問他:“平生修了什麼功德?”他說:“二十年來只念《金剛經》。”大家都讚歎,說這是《金剛經》護衛的力量,就在柱子上焚香禮拜。唸咒說:“如果是《金剛經》的神力,應當送還這件衣服。”於是隨手就扯出壓在柱下的衣服。出自《廣異記》。
陳 哲
唐代臨安人陳哲,家住餘杭,專心修煉戒行,奉持《金剛經》。廣德初年,武康的草賊入侵餘杭,陳哲財產很多,將要轉移財產躲避草賊。不久賊寇就到了,哲以為是官軍,就問賊現在離的遠近。群賊大怒說:“你這老狗是什麼東西,竟敢侮辱我!”爭著用劍刺他。每刺下一劍,就有直徑五六尺五色圓光來遮蔽陳哲的身體,不能刺中。群賊驚歎,說他是聖人,沒有不慚愧後悔的,就放他走了。出自《廣異記》。
豐州烽子
唐朝永泰初年,豐州烽子晚上出去,被党項人抓到西蕃養馬。蕃王叫人在他的肩骨裡穿上皮繩,並把幾百匹馬安排給他餵養。結果半年後,馬繁殖了一倍,蕃王就賞給他幾百匹羊皮。於是他又轉到近邊的牙帳來,贊普的兒子看他做事勤快,就命他在左右執旗,有剩肉餘酪就給他吃。又過了半年,又給他剩肉和餘酪,他哀傷地哭著不吃。贊普問他,他說家有老母,頻頻在夜裡夢見她。贊普很仁義,聽他說的之後也很惆悵,夜裡把他叫到帳中說:“吐蕃王的法律嚴格,沒有放回去的先例。我給你兩匹有力的馬,你從某某道走放你回去,不要說是我給的。”烽子得了馬就急速奔馳逃走,馬都疲乏累死,於是白天躲藏夜晚趕路。幾天後,烽子被刺傷了腳,倒在沙漠中。忽然風吹一個東西窸窣地
過其前,因攬之裹足。有頃,不復痛,試起,步走如故。經宿方及豐州界,歸家,其母尚存,悲喜曰:“自失爾,我唯念《金剛經》,寢食不廢,以祈見爾,今果其誓。”因取經,縫斷,亡數幅,不知其由。子因道磧中傷足事,母令解足視之,裹瘡乃數幅經也,其瘡亦愈。出《酉陽雜俎》。
張 鎰
唐丞相張鎰,父齊丘,酷信釋氏。每旦更新衣,執經於像前,念《金剛經》十五遍,積數十年不懈。永泰初,為朔方節度使。衙內有小將負罪,懼事露,乃扇動軍人數百,定謀反叛。齊丘因衙退,於小廳閒行,忽有兵數十,露刃走入。齊丘左右唯奴僕,遽奔宅門,過小廳數步,回顧,又無人,疑是鬼物。將及宅,其妻女奴婢復叫呼出門,雲:“有兩甲士,身出廳屋上。”時衙隊軍健聞變,持兵亂入,至小廳前,見十餘人,仡然庭中,垂手張口,投兵於地,眾遂擒縛。五六人喑不能言,餘者具首雲:“欲上廳,忽見二甲士長數丈,瞋目叱之,初如中惡。”齊丘聞之,因斷酒肉。出《酉陽雜俎》。
崔 寧
唐崔寧,大曆初鎮西蜀。時會楊林反,健兒張國英與戰,射中腹,鏃沒不出。醫曰:“一夕必死。”家人將備葬具,與同伍泣別。國英常持《金剛經》。至夜,夢胡僧與一丸藥。至旦,瀉箭鏃出,瘡便合瘥。出《報應記》。
掠過他的面前,他抓到後裹上了腳。過了一會兒,他不再感到疼痛,試著起來,走路又像以前一樣。經過一晚上才到豐州界,回到家裡,他的母親還健在,悲喜交加地說:“自從失去你後,我只念《金剛經》。吃飯睡覺都不停止,祈求見到你,現在果然應驗了。”於是拿出經書,書線斷了,少了幾幅經書,不知道什麼原因。他的兒子把在沙漠中傷了腳的事說了之後,母親讓他解開腳看,原來包著腳的是數頁經書,他的傷也好了。出自《酉陽雜俎》。
張 鎰
唐代丞相張鎰,父親張齊丘,特別信奉佛教。每天早晨穿上新衣服,拿著經書在佛像前,念《金剛經》十五遍,堅持不懈幾十年。永泰初年,做北方的節度使。衙門內有一個小將犯了罪,怕事情敗露,於是就煽動幾百個軍人,商定要謀反。齊丘退出衙門,在小廳裡閒走,忽然有幾十個士兵,亮出兵刃走進去。齊丘的身邊只有奴僕,急忙奔向房門,走出小廳幾步,回頭看,又沒有人,疑心是鬼。等到了房裡,他的妻子女兒、奴婢又叫喊著衝出門來,說:“有兩個士兵,從廳屋上出來。”當時衙內的衛士聽說有兵變,帶兵器闖入,走到小廳前,看見十幾個人,站在院子裡,垂手而張口,兵器扔在地下,大家就把他們擒住了。有五六個人不能說話,其餘的人都自首說:“想要上廳,忽然看見兩個士兵幾丈高,瞪著眼睛叱責,就像中邪一樣。”齊丘聽了之後,於是戒了酒肉。出自《酉陽雜俎》。
崔 寧
唐朝的崔寧,大曆初年鎮守西蜀。當時正趕上楊林謀反,英勇善戰的張國英和他交戰,被箭射中了腹部,箭頭射進去拿不出來。醫生說:“一晚之後必死。”家人就要準備棺材,張國英也流著淚和他同伍的人訣別。國英常常持誦《金剛經》。到了夜裡,夢見胡僧給他一粒藥丸。到了早晨,箭頭就瀉出來,傷口便癒合了。出自《報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