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
九天使者 十仙子 二十七仙 姚 泓 李衛公
九天使者
唐開元中,玄宗夢神仙羽衛,千乘萬騎,集於空中。有一人朱衣金冠,乘車而下,謁帝曰:“我九天採訪,巡糾人間,欲於廬山西北,置一下宮,自有木石基址,但須工力而已。”帝即遣中使,詣山西北,果有基跡宛然。信宿有巨木數千段自然而至,非人所運。堂殿廊宇,隨類致木,皆得足用。或雲,此木昔九江王所採,擬作宮殿,沉在江州湓浦,至是神人運來,以供所用。廟西長廊,柱礎架虛,在巨澗之上。其下汨流奔響,泓窅不測,久歷年歲,曾無危墊。初作廟時,材木並至,一夕鉅萬,皆有水痕。門殿廊宇之基,自然化出,非人版築。常有五色神光,照燭廟所,常如晝日。揮斤運工,略無餘暇,人力忘倦,旬日告成。畢工之際,中使夢神人曰:“赭堊丹綠,廟北地中,尋之自得,勿須遠求。”於是訪之,採以充用,略無所闕。既而建昌渡有靈官
九天使者
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夢見了神仙的儀仗隊,千乘萬騎會集在空中。有一個人穿著紅色衣服,戴著金色帽子,從車上下來,拜見唐玄宗說:“我是九天採訪使,到人間來巡察探訪,想要在廬山的西北面蓋一所下宮,木石基址已經有了,只是還需要人力。”唐玄宗就派使者到廬山西北去看,那裡果然有清晰的基址的痕跡。過了兩宿,又有幾千根大木頭自然地到來,不是人所運來的。按照殿堂廊宇的不同需要,分別弄來不同的木料,都足夠使用。有人說,這些木頭是以前九江王採伐的,打算建造宮殿,沉沒在江州湓水岸邊,現如今由神仙運來以供使用。廟西的長廊,柱子架在空中,在大山澗的上面。它下面有奔流轟響的江水,深不可測,已經好多年了,從來沒有危險發生。當初蓋廟的時候,木材是一齊來的,一天晚上就來了上萬根,根根都有水痕。門殿廊宇的地基,是自然變化出來的,並不是人築造的。曾經有五色的神光,照耀著要蓋廟的地方,常常像白天一樣。蓋廟的時候,人們揮斧做工,一點不閒著,誰也不知疲倦,十來天就把廟蓋了起來。完工的時候,使者夢見一個神仙對他說:“赤、白、紅、綠各種顏料,廟北的地下就有,找一找就能找到,不必到很遠的地方去找。”於是到那裡去尋找,挖回來使用,一點也不缺。後來建昌渡有仙官
五百餘人,若衣道士服者,皆言詣使者廟。今圖像存焉。初玄宗夢神人日,因召天台道士司馬承禎。以訪其事。承禎奏曰:“今名山嶽瀆血食之神,以主祭祠,太上慮其妄作威福,以害蒸黎,分命上真,監蒞川嶽。有五嶽真君焉,又青城丈人為五嶽之長。潛山九天司命主九天生籍,廬山九天使者執三天之符,彈劾萬神。皆為五嶽上司,盍各置廟,以齋食為饗?”玄宗從之。是歲五嶽三山各置廟焉。出《錄異記》。
十仙子
唐玄宗嘗夢仙子十餘輩,御卿雲而下列於庭,各執樂器而奏之。其度曲清越,真仙府之音也。及樂闋,有一仙人前而言曰:“陛下知此樂乎?此神仙《紫雲曲》也。今願傳授陛下,為聖唐正始音。與夫《咸池》《大夏》,固不同矣。”玄宗喜甚,即傳受焉。俄而寤,其餘響猶若在聽。玄宗遽命玉笛吹而習之,盡得其節奏,然嘿不洩。及曉,聽政於紫宸殿,宰臣姚崇、宋璟入,奏事於御前,玄宗俯若不聞。二相懼,又奏之。玄宗即起,卒不顧二相。二相益恐,趨出。時高力士侍於玄宗,即奏曰:“宰相請事,陛下宜面決可否。曏者崇、璟所言,皆軍國大政,而陛下卒不顧,豈二相有罪乎?”玄宗笑曰:“我昨夕夢仙人奏樂曰《紫雲曲》,因以授我。我失其節奏,由是嘿而習之,故不暇聽二相奏事。”即於衣中出玉笛,以示力士。是日力士至中書,以事語於二相,
五百多名,好像穿著道士服,都說要到使者廟來。現在那些仙官圖像還存在。當初唐玄宗夢見神仙的那天,就找來了天台山的道士司馬承禎,向他打聽這事。司馬承禎奏道:“現在名山大川中享受人間牲牢供奉的眾神,都是把他們當作一方之主來祭祀的。太上老君擔心他們作威作福而為害黎民百姓,就分別派來上界的仙人,到名山大川監督他們。其中有五嶽真君,又有青城丈人為五嶽之長。潛山的九天司命主管九天的生死簿籍,廬山的九天使者執掌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的令符,可彈劾所有的神仙。他們都是五嶽的上司,何不各為他們建造廟宇,用齋食祭祀他們呢?”唐玄宗聽了他的話。這一年五嶽三山都蓋起了廟宇。出自《錄異記》。
十仙子
唐玄宗曾經夢見十多個仙子,駕著祥雲降臨,排列在庭院裡,各自拿著樂器演奏。那樂曲清雅優美,真是仙府裡的聲音。等到音樂停止,有一位仙人上前說道:“陛下知道這是什麼音樂嗎?這是神仙的《紫雲曲》。現在願意傳授給陛下,作為大唐的雅樂。這和那《咸池》《大夏》等樂曲是根本不同的。”唐玄宗特別高興,於是得到傳授。不一會兒,他醒了,那餘音好像還在耳中。他忙讓人取玉笛吹奏演習,完全掌握了那樂曲的節奏,但他默默記在心裡,沒向別人洩露。等到天亮,他在紫宸殿聽政,宰相姚崇、宋璟進來,向他奏報事情,他低著頭好像根本沒聽見。二位宰相害怕了,又奏報一遍。玄宗站了起來,但他到底沒理睬二相。二相更加害怕,急忙小步退了出去。當時高力士侍奉在玄宗身旁,立即奏道:“宰相請示事情,陛下應當面決定是否可行。方才姚崇和宋璟說的,都是軍政大事,而您始終不理,難道二相有罪嗎?”玄宗笑道:“我昨天夜裡夢見仙人奏樂,曲名叫《紫雲曲》,他們就把曲子傳授給我。我有點忘了它的節奏,因此默默地在心裡練習,所以沒顧上聽二位宰相奏事。”於是他從衣服裡取出玉笛給高力士看。這天高力士來到中書省,把事情對二相講了,
二相懼少解。曲後傳於樂府。出《神仙感遇傳》。
二十七仙
唐開元中,玄宗皇帝晝景宴居,昏然思寐,夢二十七仙人云:“我等二十八宿也,一人寓直,在天不下。我等寄羅底間三年矣,與陛下鎮護國界,不令戎虜侵邊。眾仙每易形混跡遊處耳。”既寤,敕天下山川郡縣,有“羅底”字處訪之,竟不能得。他夕又夢雲:“有音樂處是也。”再詔訪焉。於寧州東南五里,有地名羅川,川上有縣,縣以川名。有羅州山,相傳有洞穴,而翳薈不通。樵牧者聞音樂之聲,詔使尋之,久而不見。忽有白兔出於林中,徑入崖下。尋所入而得嵌竇焉。石室寬博,中有石像二十七真,得之以進。乃於內殿設位,晨夕焚香,躬自聸謁。命夾紵工作二十七像,送於本洞。於其處置通聖觀,改縣為真寧以旌之。賜寶香及爐,爐今猶在。鄉里之人言:昔年有底老者,不知所來,龐眉皓髮,異於他叟。或出或處,鄉俗鹹敬之。于山下賣酒,常有異人來飲。或藥童樵父,來往其家。一旦眾異人謂底老曰:“加其醞,更一飲,不復來矣!”如其言,加釀以待焉。釀熟,群仙果至。飲酣,居下者一人,與坐雲:“我請刻眾仙之形,以留於世。”乃取石二十七片,刻成二十七人。俄頃之間,備得眾仙真容,置於洞中,依飲時列坐。皆志仙之名氏於其背,安訖而散去。底老亦不復知所之,時人鹹
二相的畏懼稍微消解了。這支曲子後來傳到了樂府。出自《神仙感遇傳》。
二十七仙
唐開元年間,玄宗皇帝白天閒居無事,昏昏欲睡,夢見二十七位仙人對他說:“我們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一個人因為值班,在天上不能下來。我們寄居在羅底間三年了,一直給陛下鎮守國界,不讓外寇侵擾邊疆。眾神仙常常改換形貌混跡在人群中到處遊玩。”醒了之後,他就下令各郡縣,尋找有“羅底”二字的地方,但始終沒找到。改天夜裡又夢見二十八宿對他說:“在一個有音樂的地方。”於是又下令尋找。在寧州東南五里處,有個地方叫羅川,川中有縣,縣是以川名命名的。有個羅州山,相傳山中有洞穴,但被草木遮蔽而不通。打柴放牧的聽到裡邊有音樂聲,唐玄宗就下令派人尋訪這個地方,很久也沒找到。忽然有一隻白兔從林中跑出來,徑直跑進一座山崖下邊。尋著兔子跑入的地方找到一個洞口。洞裡是一個寬敞的石室,裡邊有二十七尊石像,於是就把這些石像進獻給皇帝。在殿內為它們設了位置,早晚燒香,皇帝親自來瞻仰拜謁。皇帝又讓塑像工匠造了二十七尊神像,送回原來的洞裡。在那地方蓋起了通聖觀,改羅川縣為真寧縣,用來表彰這個地方。又賜了寶香和香爐,香爐至今還在。當地人說:往年有一位底老,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他眉毛花白,頭髮雪白,與其他老頭不同。有時外出,有時靜處,鄉里人都敬重他。他在山下賣酒,常常有些奇異的人來喝酒。有時藥童和樵夫,也來往於他家。一天早晨那些奇異的人對他說:“加酒啊,再喝一回,以後不再來了!”底老照他們說的,加酒招待他們。酒燙好之後,群仙果然來了。喝到酣暢的時候,在下首的一個人來到座間說:“我請求刻下眾仙人的像,留於後世。”於是他取出二十七塊石片,刻成了二十七個人。頃刻間,就完全刻出了眾仙人的真容,放在洞中,按照喝酒時的座次排列。全都在背面記上仙人的名字,安放完了便散去。底老也不知去了哪裡,當時人們都
謂仙舉也。底老者,疑其氐宿耳。後著作郎東門誥,為贊序以紀之。出《神仙感遇傳》。
姚 泓
唐太宗年,有禪師行道精高,居於南嶽。忽一日,見一物人行而來,直至僧前,綠毛覆體。禪師懼,謂為梟之屬也,細視面目,即如人也。僧乃問曰:“檀越為山神耶?野獸耶?復乃何事而特至此?貧道禪居此地,不擾生靈,神有知,無相惱也。”良久,其物合掌而言曰:“今是何代?”僧曰:“大唐也。”又曰:“和尚知晉宋乎?自爾至是復幾載?”僧曰:“從晉至今,向四百年矣。”其物乃曰:“和尚博古知今,寧自不知有姚泓乎?”僧曰:“知之。”物曰:“我即泓也。”僧曰:“吾覽晉史,言姚泓為劉裕所執,遷姚宗於江南,而斬泓於建康市。據其所記,泓則死矣,何至今日,子複稱為姚泓耶!”泓曰:“當爾之時,我國實為裕所滅,送我於建康市,以徇天下。奈何未及肆刑,我乃脫身逃匿。裕既求我不得,遂假一人貌類我者,斬之,以立威聲,示其後耳。我則實泓之本身也。”僧因留坐,語之曰:“史之說豈虛言哉?”泓笑曰:“和尚豈不聞漢有淮南王劉安乎?其實昇仙,而遷、固狀以叛逆伏誅。漢史之妄,豈復逾於後史耶?斯則史氏妄言之證也。我自逃竄山野,肆意遊行,福地靜廬,無不探討。既絕火食,遠陟此峰,樂道逍遙,唯餐松柏之葉。年深代久,遍身生此綠毛,已得長生不死之道矣。”僧又曰:“食松柏之葉,何至生毛若是乎?”泓曰:“昔秦宮人遭亂避世,
認為他飛昇成仙了。那位底老,人們懷疑他是二十八宿中的氐宿。後來擔任著作郎的東門誥,寫了贊序記下了二十七仙的事。出自《神仙感遇傳》。
姚 泓
唐太宗年間,有一位禪師道行高妙,住在南嶽。忽然有一天,他看見一個東西像人那樣走來,直接來到他的面前,那東西一身綠毛遮蓋著身體。禪師很害怕,以為是貓頭鷹一類的動物,仔細看了看面目,又像人。禪師就問道:“施主是山神呢?還是野獸呢?你又是為了何事來到這裡?貧僧住在此地,不打擾生靈,為神所知,神不會怨恨我。”許久,那怪物合掌說道:“現在是什麼朝代?”禪師說:“是唐朝。”怪物又說:“和尚你知道晉朝和劉宋嗎?從那時到現在是多少年了?”禪師說:“從晉朝到現在,將近四百年了。”怪物就說:“和尚你博古知今,難道不知道有個姚泓嗎?”禪師說:“知道。”怪物說:“我就是姚泓。”禪師說:“我看晉史,上面說姚泓被劉裕捉住,把姚氏宗族遷移到江南,而在建康鬧市把姚泓斬了。根據這記載,姚泓已經死了,為什麼到了今天,你還說自己是姚泓呢?”姚泓說:“那時候,我們國家確實被劉裕所滅,把我送到建康鬧市,向天下示眾。他們哪知道未到行刑,我就逃跑藏起來了。劉裕既然找不到我,就找了一個相貌像我的人殺掉,以樹立自己的威名,給其他人看罷了。我確實是姚泓本人。”禪師於是留他坐下,對他說:“史書上說的,難道是假話嗎?”姚泓笑道:“和尚你難道不知道漢朝有個淮南王劉安嗎?他其實已經飛昇成仙,司馬遷和班固卻說他因謀反被殺。漢史的荒謬之處,難道還能超過後來的史書嗎?這就是史學家說錯話的證據。我自從逃進山野,肆意地遊玩,福地靜舍,沒有不去探索的。斷絕煙火飯食之後,遠來登上這座山峰,樂於修道,日日逍遙,只吃松柏樹的葉子。年長日久,滿身長出了綠毛,已經得到長生不死的道術了。”禪師又說:“吃松柏的葉子,怎麼至於長出這樣多的綠毛呢?”姚泓說:“以前秦朝有個宮女為躲避世間戰亂,
入太華之峰,餌其松柏,歲祀浸久,體生碧毛尺餘。或逢世人,人自驚異,至今謂之毛女峰。且上人頗信古,豈不詳信之乎?”僧因問請須所食。泓言:“吾不食世間之味久矣,唯飲茶一甌。”仍為僧陳晉宋歷代之事,如指諸掌,更有史氏闕而不書者,泓悉備言之。既而辭僧告去,竟不復見耳。出《逸史》。
李衛公
蘇州常熟縣元陽觀單尊師,法名以清。大曆中,常往嘉興。入船中,聞香氣頗甚,疑有異人。遍目舟中客,皆賈販之徒,唯船頭一人,顏色頗殊,旨趣恬靜。單君至中路,告船人,令易席座船頭,就與言也。既並席之後,香氣亦甚。單君因從容問之,答曰:“某本此地人也,少染大風,眉發皆落,自惡不已,遂私逃於深山,意任虎豹所食。數日山路轉深,都無人跡,忽遇一老人問曰:‘子何人也?遠入山谷?’某具述本意。老人哀之,視曰:‘汝疾得吾,今能差矣。可隨吾行。’因隨老人行,入山十餘里,至一澗,過水十餘步,豁然廣闊,有草堂數間。老人曰:‘汝未可便入,且於此堂中待一月日,後吾自來看汝。’因遺丸藥一裹,令服之。又云:‘此堂中有黃精、百合、茯苓、薯蕷、棗、慄、蘇、蜜之類,恣汝所食。’某入堂居,老人遂行,更入深去。某服藥後,亦不飢渴,但覺身輕。如是凡經兩月日,老人方至。見其人笑曰:‘爾尚在焉,不亦有心哉!汝疾已差,知乎?’
逃進了太華山,吃那裡的松柏葉子,時間漸久,她身上長出了一尺多長的綠毛。有時候她遇上世間的人,人們自然都感到驚奇,那地方至今還叫毛女峰。況且上人你很相信古人,難道不相信這件事嗎?”禪師於是就問姚泓想要吃點什麼。姚泓說:“我不吃人世間的食物已經很久了,只喝一杯茶。”他又給禪師講晉朝和劉宋等歷代王朝的事,都瞭如指掌,還有一些史家缺漏沒寫的,他全都講得很詳細。然後姚泓就向禪師告別,以後就沒有再見到他。出自《逸史》。
李衛公
蘇州常熟縣元陽觀有一位單尊師,法名以清。大曆年間,他曾到嘉興去。走進船中,聞到一股很大的香氣,懷疑船中有奇異的人。他逐個打量船上的人,全都是商販之類的人物,只有船頭上的一個人,模樣很是與眾不同,舉止很沉靜。單尊師走到半路上,告訴船家,把他的座席換到船頭上去,想靠近那個人說話。二人的座席靠近之後,聞到更大的香氣。單尊師於是找機會問那個人,那個人回答說:“我本來就是這地方人,小時候得了麻風病,眉毛頭髮全掉了,自己也很厭惡自己,就私自逃進深山,打算任憑虎豹吃掉算了。走了幾天,山路漸漸轉深,一點人跡都沒有了,忽然遇上一位老人問我說:‘你是什麼人?為什麼大老遠跑到山裡來?’我詳細地說明了本意。老人可憐地看著我說:‘你的病遇上我,現在就可以好了。你可以跟著我走。’於是我跟著老人走,進山十幾裡,來到一處山澗,渡過澗水十幾步,面前豁然開朗,出現幾間草房。老人說:‘你不能馬上就進去,暫且在這草房裡住上一個來月,以後我自然會來看你。’於是老人送給我一包丸藥,讓我服用。他又說:‘這草房裡有黃精、百合、茯苓、山藥、棗、栗子、蘇子、蜂蜜等東西,你隨便吃。’我進屋住下,老人就走了,向更深的山中走去。我吃了藥之後,也不覺飢渴,只覺得身體很輕。如此過了兩個來月,老人才來。他見了我便笑道:‘你還在這兒,這不也是很有恆心嘛!你的病已經好了,知道嗎?’
曰:‘不知。’老人曰:‘於水照之。’鬢眉皆生矣,色倍少好。老人曰:‘汝未合久居此。既服吾藥,不但祛疾,可長生人間矣!且修行道術,與汝二十年後為期。’因令卻歸人間。臨別,某拜辭曰:‘不審仙聖復何姓名,願垂告示。’老人曰:‘子不聞唐初衛公李靖否?即吾身是也。’乃辭出山。今以所修恐未合聖旨,年限將及,再入山尋師耳。”單君因記其事,為人說之。出《原仙記》。
我說:‘不知道。’老人說:‘到水邊上照照。’我去一照,見頭髮眉毛全長出來了,面色倍加年輕漂亮。老人說:‘你不應該長住在這裡。吃了我的藥之後,不只治病,還能長生不老呢!你要好好修行道術,二十年之後再和你相見。’於是他讓我回到人間。臨別的時候,我拜辭說:‘不知道老神仙的姓名,希望老神仙告訴我。’老人說:‘你沒聽說過唐朝初期的衛國公李靖嗎?那就是我。’於是我辭別他出山而來。現在我的修行恐怕不符合老神仙的旨意,年限要到了,就再進山尋找師父。”單尊師於是記錄下了此事,對人們講說。出自《原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