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五 神仙五
王次仲 墨 子 劉 政 孫 博 天門子
玉 子 茅 濛 沈 羲 陳安世
王次仲
王次仲者,古之神仙也。當週末戰國之時,合縱連衡之際,居大夏小夏山。以為世之篆文,功多而用寡,難以速就。四海多事,筆扎所先,乃變篆籀之體為隸書。始皇既定天下,以其功利於人,徵之入秦,不至。覆命使召之,敕使者曰:“吾削平六合,一統天下,孰敢不賓者!次仲一書生而逆天子之命,若不起,當殺之,持其首來,以正風俗,無肆其悍慢也。”詔使至山致命,次仲化為大鳥,振翼而飛。使者驚拜曰:“無以覆命,亦恐見殺,惟神人憫之。”鳥徘徊空中,故墮三翮,使者得之以進。始皇素好神仙之道,聞其變化,頗有悔恨。今謂之落翮山,在幽州界,鄉里祠之不絕。出《仙傳拾遺》。
王次仲
王次仲是古時的神仙。那時正是周朝末年戰國時代,天下流行合縱連橫之術,王次仲正住在大夏山小夏山中。他認為當時通行的篆書,寫起來很費事而用處不廣,難於快速寫成。當時天下那麼紛亂,事情繁雜,文書非常重要,王次仲就把篆書、籀書字改變為隸書。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認為王次仲改革文字為統一大業立下了功勳,就請他到秦國來做官,但王次仲沒去。秦始皇又派了使者去傳詔讓王次仲入秦,並對使者說:“我征服了各諸侯國,統一了天下,誰敢不臣服我!王次仲不過是一個書生,竟敢違抗天子的聖命!如果這次他再不來,就殺掉他,提他的頭來見我,以糾正這種風俗,讓這種人再不敢傲慢抗上!”使者到了山裡見到王次仲,宣示了秦始皇的詔命,王次仲立刻變成一隻大鳥振翅飛去。使者又驚又怕,下拜哀求說:“您這樣做,我無法回去向皇上交差啊,恐怕也要被殺了,請大仙可憐可憐我吧!”那大鳥在空中盤旋了半天,故意落下三根翎毛,使者便拿著這三支羽毛回去向秦始皇覆命。秦始皇向來愛好修道求仙的事,聽使者說王次仲已經變成了神仙,挺悔恨的。如今王次仲變大鳥的地方叫落翮山,在古幽州地界內,老百姓一直在祭祀他。出自《仙傳拾遺》。
墨 子
墨子者,名翟,宋人也,仕宋為大夫。外治經典,內修道術,著書十篇,號為墨子。世多學者,與儒家分途,務尚儉約,頗毀孔子。有公輸般者,為楚造雲梯之械以攻宋。墨子聞之,往詣楚。腳壞,裂裳裹足,七日七夜到。見公輸般而說之曰:“子為雲梯以攻宋,宋何罪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公輸般曰:“吾不可以已,言於王矣。”墨子見王曰:“於今有人,舍其文軒,鄰有一弊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也?”王曰:“若然者,必有狂疾。”翟曰:“楚有云夢之麋鹿,江漢之魚龜,為天下富,宋無雉兔鮒魚,猶粱肉與糟糠也;楚有杞梓豫章,宋無數丈之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臣聞大王更議攻宋,有與此同。”王曰:“善哉,然公輸般已為雲梯,謂必取宋。”於是見公輸般。墨子解帶為城,以襆為械,公輸般乃設攻城之機。九變而墨子九拒之,公輸之攻城械盡,而墨子之守有餘也。公輸般曰:“吾知所以攻子矣,
墨 子
墨子名叫翟,是宋國人,在宋國做官,擔任大夫之職。他平時既研習經典,也勤於修煉道術,曾寫了十篇文章,號稱墨子。世上有很多人學習他的理論,他的理論和儒家不同,提倡勤儉節約,對孔子的學說頗多批評。有位能工巧匠公輸般為楚國造了攻城用的雲梯,幫助楚國攻打宋國。墨子聽說後,就急忙往楚國趕。路上腳磨破了,就從衣裳上撕下布來包上腳,趕了七天七夜終於到了楚國。墨子見了公輸般後勸說道:“你為楚國造了雲梯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麼罪過呢?楚國土地廣闊而人民稀少,殺害不夠的人民而去奪取多餘的地,這算不上是聰明的做法;宋國沒有罪你卻要去攻打它,這算不上是仁義的做法;你明明知道這種做法不對而不去勸告楚王和他爭辯,這算不上是對楚王忠誠;爭辯了卻沒有成功說服楚王,算不上是擅長遊說。”公輸般說:“攻宋的事已經定了,由不得我,我已經對楚王說過了。”墨子就直接去見楚王,對楚王說:“現在有一個人,扔掉自己華麗的馬車不用,卻要去偷鄰居的一輛破車;放著自己的錦鍛袍服不穿,卻要去盜取鄰居一件短布衫;放著自己家的大魚大肉不吃,卻要去偷鄰居的粗糠野菜,大王您說這是個什麼人呢?”楚王說:“要真有這麼個人,我看他一定是個瘋子。”墨子說:“楚國有云夢澤盛產的麋鹿,有長江漢水盛產的魚龜,是天下最富足的國家,而宋國連山雞、野兔和鮒魚都沒有,這就像大魚大肉和粗糠野菜相比一樣;楚國盛產杞樹、梓樹和豫章樹,而宋國連幾丈高的樹都沒有,這就像錦鍛袍服和短布衫相比一樣。我聽說大王打算攻打宋國,這不和您說的那個瘋子一樣了嗎?”楚王說:“你說得很好,但是公輸般已經為我造好了雲梯,他說一定能攻下宋國。”於是墨子又要求公輸般來見。墨子解下自己的衣帶放在桌上當作是宋國的都城,又摘下頭巾當作是宋國守城的武器,公輸般就擺佈他攻城的武器和戰術。公輸般攻城的戰術變化了九次,都被墨子擋住了,公輸般攻城的武器戰法都用盡了,而墨子防守的策略還綽綽有餘。公輸般說:“現在我已經知道攻破你的辦法了,
吾不言。”墨子曰:“吾知子所以攻我,我亦不言。”王問其故,墨子曰:“公輸之意,不過殺臣,謂宋莫能守耳。然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早已操臣守禦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楚乃止,不復攻宋。
墨子年八十有二,乃嘆曰:“世事已可知,榮位非常保,將委流俗,以從赤松子遊耳。”乃入周狄山,精思道法,想像神仙。於是數聞左右山間有誦書聲者,墨子臥後,又有人來,以衣覆足。墨子乃伺之,忽見一人,乃起問之曰:“君豈非山嶽之靈氣乎,將度世之神仙乎?願且少留,誨以道要。”神人曰:“知子有志好道,故來相候。子欲何求?”墨子曰:“願得長生,與天地相畢耳。”於是神人授以素書,朱英丸方,道靈教戒,五行變化,凡二十五篇,告墨子曰:“子有仙骨,又聰明,得此便成,不復須師。”墨子拜受合作,遂得其驗,乃撰集其要,以為《五行記》。乃得地仙,隱居以避戰國。至漢武帝時,遣使者楊違,束帛加璧,以聘墨子,墨子不出。視其顏色,常如五十許人。周遊五嶽,不止一處。出《神仙傳》。
劉 政
劉政者,沛人也。高才博物,學無不覽。以為世之榮貴,乃須臾耳,不如學道,可得長生。乃絕進趨之路,求養生
但我不說。”墨子說:“我也知道你將用什麼方法攻我,我也不說。”楚王問是怎麼回事,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是隻要殺了我,宋國就守不住了。可我的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早就帶著我佈置的守城武器在宋國都城上等著楚國進攻了。就是殺了我,也無法讓宋國的防禦武器和戰術斷絕!”楚王只好停下來,不再攻打宋國。
墨子活到八十二歲那一年,自己感嘆地說:“世間的事我已經看透了,一個人的福祿、榮譽和官位不是能長久保持的,我將離開紛雜的塵世,追隨神仙赤松子去漫遊!”後來墨子就進了周狄山,專心致志修煉道術,一心想得道成仙。這時他經常聽到左右山間有讀書的聲音,他睡下以後,有一個人到他跟前來,拿衣服替他蓋上腳。一天,墨子就故意等著,忽然發現有一個人,就起來問那人:“您莫不是這山嶽中的神靈嗎?又或者是度人脫世的神仙麼?希望您能稍留一會兒,傳授給我一些修道要訣!”那位神仙說:“我知道你誠心修道,所以特地來見你。你有什麼要求呢?”墨子說:“我想長生不老,壽命和天地相同。”於是那位神仙就授給他寫著修道要訣的絹書和用朱草配製藥丸的祕方,以及道教的法則戒律和陰陽五行變化的經書,一共二十五篇,並對墨子說:“你本來就有仙風道骨,又聰慧通靈,得到這些東西后就能成仙,不需要再拜師學道了。”墨子拜謝接受了神仙的賞賜,並按經卷上的要求去合成製作,得到了具體的驗證,就根據體會把那二十五篇經卷的要點編撰成書,就是《五行記》。墨子修成了地上的神仙,隱居起來避開了戰國時代的紛爭混亂。到了漢武帝時,皇帝派使者楊違帶著白玉和錦緞去聘請墨子,墨子堅拒不出山。使者看墨子的容顏,仍然像五十來歲的人。墨子周遊五嶽之地,不固定住在一個地方。出自《神仙傳》。
劉 政
劉政是沛縣人,才華橫溢,博古通今,各種學問都有涉獵。他認為世上的榮華富貴都如過眼煙雲,不如去學道,可以得到長生不老。於是他就自己斷絕了求官的門路,求索研究養生修煉
之術。勤尋異聞,不遠千里。苟有勝己,雖奴客必師事之。復治墨子《五行記》,兼服朱英丸,年百八十餘歲,色如童子。能變化隱形,以一人分作百人,百人作千人,千人作萬人。又能隱三軍之眾,使成一叢林木,亦能使成鳥獸。試取他人器物,易置其處,人不知覺。又能種五果,立使華實可食。坐致行廚,飯膳俱數百人。又能吹氣為風,飛砂揚石。以手指屋宇山陵壺器,便欲頹壞;復指之,即還如故。又能化生美女之形,及作水火。又能一日之中,行數千裡。能噓水興雲,奮手起霧,聚土成山,刺地成淵。能忽老忽少,乍大乍小。入水不沾,步行水上,召江海中魚鱉蛟龍黿鼉,即皆登岸。又口吐五色之氣,方廣十里,直上連天。又能躍上,下去地數百丈。後去不知所在。出《神仙傳》。
孫 博
孫博者,河東人也。有清才,能屬文,著書百餘篇,誦經數十萬言。晚乃好道,治墨子之術。能令草木金石皆為火,光照數裡;亦能使身成火,口中吐火,指大樹生草則焦枯,更指還如故。又有人亡奴,藏匿軍中者,捕之不得。博語奴主曰:“吾為卿燒其營舍,奴必走出,卿但諦伺捉之。”於是博以一赤丸子,擲軍門,須臾火起燭天,奴果走出,
的方術。勤於打聽奇異的傳說,即使相隔千里也不覺得遠。只要遇到比自己強的人,那怕他是奴僕門客,也要向他拜師求教。他研究墨子的《五行記》,還經常服用靈丹祕方朱英丸,活到一百八十多歲時,容貌還像個童子。他修煉得能變化和隱身,能把自己分成一百個人,再分成千人萬人。他還能把千軍萬馬隱藏起來,使他們變成一叢樹木,也能把三軍變成鳥獸。他可以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或轉移到別的地方而毫不被人發現。他還能種植各種果樹,種子落地後馬上就長大開花並結出能吃的果實。他不動地方就可以做飯炒菜,供幾百個人用餐。他還能吹氣成風,掀起飛砂走石。他只要用手一指,就能讓指到的房屋、器具、山陵立刻崩塌毀壞;再一指,被毀壞的東西又可以立刻復原如初。他能憑空變出來美麗的女子,還能興起水患和火災。一天之內他可以奔走幾千裡,還能用嘴噴水變雲,手一揮就生起彌天大霧,把土聚成山嶽,把地鑽成深潭。他能一會兒變成老人一會兒變成少年,一會兒身材高大無比一會兒又變得十分矮小。他涉水不溼鞋,能在水面上行走,能召集江河湖海中的魚、龜鱉、蛟龍、癩頭黿、揚子鱷等,使它們都上岸聚集。他能夠口吐五色雲氣覆蓋十里地,雲氣直衝青天。他只要一跳,就可上天,離地好幾百丈。後來也不知道他去了什麼地方。出自《神仙傳》。
孫 博
孫博是河東人,很有才華,善作文章,曾著書一百多篇,背誦經書幾十萬字。到晚年時孫博愛好道術,研究墨子的道術。他能讓草木、金屬、石頭著起火來,燃燒的火光照亮好幾裡地;他自己也能起火燃燒,從嘴裡噴出火來,用手一指大樹草叢,立刻就將其變得焦黃枯死,再一指,大樹和草叢就又恢復原狀。有一次,有個人的奴僕逃跑後藏在軍營裡,抓不到他。孫博對奴僕的主人說:“我可以為你發火焚燒營房,到時你的奴僕一定會從營房裡跑出來,你就等著抓他吧。”於是孫博就把一枚紅色丸子扔到軍營門裡,片刻之間就燃起烈火,火光沖天,那奴僕果然跑出營房,
乃得之。博乃復以一青丸子擲之,火即滅,屋舍百物,如故不損。博每作火有所燒,他人以水灌之,終不可滅,須臾自止之,方止。行水火中不沾灼,亦能使千百人從己蹈之,俱不沾灼。又與人往水上,布席而坐,飲食作樂,使眾人舞於水上。又山間石壁,地上盤石,博入其中,漸見背及兩耳,良久都沒。又能吞刀劍數千枚,及壁中出入,如孔穴也。能引鏡為刀,屈刀為鏡,可積時不改,須博指之,乃復如故。後入林慮山,服神丹而仙去。出《神仙傳》。
天門子
天門子者,姓王名綱,尤明補養之道。故其經曰:“陽生立於寅,純木之精;陰生立於申,純金之精。天以木投金,無往不傷,故陰能疲陽也。陰人所以著脂粉者,法金之白也。是以真人道士,莫不留心注意,精其微妙,審其盛衰。我行青龍,彼行白虎,取彼朱雀,煎我玄武,不死之道也。又陰人之情也,每急於求陽,然而外自收抑,不肯請陽者,明金不為木屈也。陽性氣剛燥,志節疏略。至於遊宴,言和氣柔,辭語卑下,明木之畏於金也。”天門子既行此道,
主人就抓到了他。孫博又將一枚黑色丸子扔進營門,火立刻就滅了,軍營中的房舍和所有的東西像沒著火時一樣毫髮無損。當孫博作法點火燒什麼的時候,別人用水澆火,火始終不滅,必須過一陣由孫博發令讓火停止燃燒,火才會熄滅。孫博在水裡走身上不溼,在火裡鑽身上不燃,他還能讓千百個人跟著他在水火中穿行,所有人都不沾水不被火燒。他能在水面上鋪開席褥,請大家坐在上面飲酒作樂,還能讓大家在水面上跳舞而不沉。孫博能鑽進山間的石壁和地上的石板裡去,起初還能看見石壁裡有他的後背和兩隻耳朵,過了半天就消失在石壁裡了。他還能吞下幾千把刀劍,還能自由地出入於牆壁裡,好像牆壁原來就有洞似的。他能把銅鏡拉伸成刀劍,又能把刀劍團弄成鏡子,變形之後會長期不變,需要他用手指一下,才能恢復原形。後來,孫博進到林慮山中,服用了神丹靈藥,成仙而去。出自《神仙傳》。
天門子
天門子原名叫王綱,非常精通陰陽互補互養的學問。他關於修煉的著作中說:“陽剛之氣產生於天亮前的寅時,是屬陰陽五行中‘木’的精華;而陰柔之氣產生於申時,是陰陽五行中‘金’的精華。上天把木投於金,木無不被金克傷,所以陰氣能損傷陽氣。女子屬陰,她們在臉上塗脂抹粉,就是效法‘金’那種耀眼的光彩。所以凡是修煉的道家真人,無不對女人的陰柔之氣特別小心留神,研究陰陽相生相剋的微妙道理,注意陰陽的盛衰變化。修道者仰仗於東方的青龍星,而女人則屬於西方的白虎星,用南方屬陰的朱雀星來鎮服北方屬陽的玄武星,這樣才能得到長生不死的道術。此外,女人在情感上有強烈的慾望,常常急切地追求男人,但表面上又故作控制壓抑,不肯主動表現出追求男人的慾望,表明金性的女子不肯向木性的男子屈服的姿態。男子性情剛烈暴躁,節操志氣比較粗疏。平時在遊玩宴飲時,男子對女人卻又十分溫柔和柔順,低聲下氣地討好女人,這說明木怕金、陽懼陰的道理。”天門子由於按這些道理去修身養性,
年二百八十歲,猶有童子之色。乃服珠醴得仙,入玄洲山去也。出《神仙傳》。
玉 子
玉子者,姓韋名震,南郡人也。少好學眾經,周幽王徵之不出。乃嘆曰:“人生世間,日失一日,去生轉遠,去死轉近。而但貪富貴,不知養性命,命盡氣絕則死,位為王侯,金玉如山,何益於灰土乎?獨有神仙度世,可以無窮耳。”乃師長桑子,具受眾術,乃別造一家之法,著道書百餘篇。其術以務魁為主,而精於五行之意,演其微妙,以養性治病,消災散禍。能起飄風,髮屋折木,作雷雨雲霧。能以木瓦石為六畜龍虎立成,能分形為百千人。能涉江海,含水噴之,皆成珠玉,亦不變。或時閉氣不息,舉之不起,推之不動,屈之不曲,伸之不直,或百日數十日乃起。每與子弟行,各丸泥為馬與之,皆令閉目,須臾成大馬,乘之日行千里。又能吐氣五色,起數丈。見飛鳥過,指之即墮。臨淵投符,召魚鱉之屬,悉來上岸。能令弟子舉眼見千里外物,亦不能久也。其務魁時,以器盛水,著兩肘之間,噓之,水上立有赤光,輝輝起一丈。以此水治病,病在內飲之,在外者洗之,皆立愈。後入崆峒山合丹,白日昇天而去。出《神仙傳》。
所以活到二百八十歲時面貌仍然像童子。後來他常服用珍珠泡的酒,終於得道成仙,進了玄洲山裡去了。出自《神仙傳》。
玉 子
玉子原名叫韋震,是南郡人。他少年時就愛讀各種經書,周幽王曾召他做官,他不願出山。他感嘆說:“人生在世上,過一天少一天,離生越來越遠,離死卻越來越近。有的人貪圖榮華富貴,卻不知道修身養性,大限臨頭就會氣絕身亡,即使位居王侯,金玉珍寶聚斂如山,與塵土相比又好在哪裡呢?只有得道成仙,脫離塵世,才可以使生命無窮無盡。”於是他拜長桑子為師,學習了各種道術,然後融匯貫通而自成一家,著書一百多篇。他的道術主要通過祈禱北斗魁星來施法,對陰陽五行的道理也研究得很透徹,並運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奧祕來養性治病,消災免禍。他能興風掀翻屋頂折斷樹木,也能興雷播雨散佈雲霧。他能把木頭瓦石立刻變成活生生的龍、虎和牛、馬、羊、狗、豬、雞,還能把自己分成千百個人。他能在江海上行走,嘴裡含著水噴出去就能變成珍珠,那些珍珠絕不會再變成水珠。有時他一閉氣,可以不呼不吸,這時就舉不起也推不動他,不能將他身子壓彎,也不能將他身體拉直,一次閉氣可以連續幾十天一百多天紋絲不動。有時他和弟子們出行,他就把泥團成馬,讓弟子們閉上眼睛,泥馬立刻變成高頭大馬,而且騎上就能日行千里。他還能口吐五色雲氣,雲氣有幾丈高。看見空中的飛鳥,他用手一指,鳥兒就立刻掉下來。他在深潭裡扔進一道神符,就能把魚鱉之類全都召上岸來。他能讓弟子們抬眼看見千里之外的東西,但看見的時間不能太長。每當他祈禱北斗魁星時,就用器皿盛上水,放在兩肘之間,一吹氣,水上立刻發出紅色的光,光芒能升起一丈多高。用這施過法術的水治病,內臟的病喝它,外在的病用這水洗,都能馬上治好。後來他進入崆峒山煉丹,白天昇天成仙而去。出自《神仙傳》。
茅 濛
茅濛,字初成,咸陽南關人也,即東卿司命君盈之高祖也。濛性慈憫,好行陰德,廉靜博學。逆睹周室將衰,不求進於諸侯。常嘆人生若電流,出處宜及其時。於是師北郭鬼谷先生,受長生之術,神丹之方。後入華山,靜齋絕塵,修道合藥,乘龍駕雲,白日昇天。先是,其邑歌謠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秦始皇聞之,因改臘為“嘉平”。出《洞仙傳》。
沈 羲
沈羲者,吳郡人,學道於蜀中。但能消災治病,救濟百姓,不知服食藥物。功德感天,天神識之。羲與妻賈共載,詣子婦卓孔寧家還,逢白鹿車一乘,青龍車一乘,白虎車一乘,從者皆數十騎,皆朱衣,仗矛帶劍,輝赫滿道。問羲曰:“君是沈羲否?”羲愕然,不知何等,答曰:“是也。何為問之?”騎人曰:“羲有功於民,心不忘道,自少小以來,履行無過。壽命不長,年壽將盡。黃老今遣仙官來下迎之。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車是也;度世君司馬生,青龍車是也;迎使者徐福,白虎車是也。”須臾,有三仙人,羽衣持節,以白玉簡、青玉介、丹玉字,授羲,羲不能識。遂載羲昇天。昇天之時,道間鋤耘人皆共見,不知何等。斯須大霧,霧解,失其所在,
茅 濛
茅濛字初成,是咸陽南關人,是東嶽上卿、司命真君茅盈的高祖。茅濛性情慈悲善良,平日常暗中積德行善,為人儉樸素淨,博學多聞。他預見周朝將越來越衰敗,所以從來不到諸侯那裡求官做。他常常感慨於人生轉眼即逝,要抓住適當的時機自己處理好自身的事。於是他拜北城鬼谷子為師,跟他學習長生之術和仙丹祕方。後來他又進入華山,遠離塵世靜心修煉,修道煉丹,後來乘龍駕雲,白日成仙昇天。在他成仙之前,他的家鄉就流傳著一首歌謠:“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秦始皇聽說後,就把臘月改名叫“嘉平”了。出自《洞仙傳》。
沈 羲
沈羲是吳郡人,曾在蜀中學道。他平日只知道消除災禍,救治病人,救濟百姓,不懂得服藥求仙。他的功德感動了上天,天神記住了他。有一次,沈羲和妻子賈氏一同乘車到兒媳卓孔寧家串門,回來的路上,遇見分別用白鹿、青龍和白虎駕的三輛車,每輛車後都有幾十個騎馬的隨從,那些隨從都穿著紅袍,拿著長矛掛著刀劍,輝煌顯赫,堵塞了道路。這些人問沈羲:“您是沈羲先生嗎?”沈羲非常吃驚,不知他們是什麼人,忙回答說:“我是沈羲。不知你們問我有什麼事?”騎馬的人說:“你為老百姓立下功勞,心不忘道,從你小時候到現在也沒有犯過什麼過錯。但你的壽命並不長,現在壽數快到頭了。如今黃帝、老子派了仙官到人間來迎接你。乘白鹿車的是侍郎薄延之,乘青龍車的是度世君司馬生,乘白虎車的是迎接你的使者徐福。”不一會兒,那三位神仙穿著羽衣持著旌節來到沈羲面前,把一隻白玉板、一塊刻在青玉上的證書和一塊刻著字的紅玉授給沈羲,沈羲不認識那些東西是什麼。三位神仙就用車載著沈羲夫婦昇天而去。他們昇天之時,在田地裡耕作的人都看見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時天上突然大霧瀰漫,等霧散之後,就不知他們到哪裡去了,
但見羲所乘車牛,在田食苗。或有識是羲車牛,以語羲家。弟子恐是邪鬼將羲藏山谷間,乃分佈於百里之內,求之不得。
四百餘年,忽還鄉里,推求得數世孫,名懷喜。懷喜告曰:“聞先人說,家有先人仙去,久不歸也。”留數十日,說初上天時,雲不得見帝,但見老君東向而坐。左右敕羲不得謝,但默坐而已。宮殿鬱郁如雲氣,五色玄黃,不可名狀。侍者數百人,多女少男。庭中有珠玉之樹,眾芝叢生,龍虎成群,遊戲其間,聞琅琅如銅鐵之聲,不知何等。四壁熠熠,有符書著之。老君身形略長一丈,披髮文衣,身體有光耀。須臾,數玉女持金按玉杯,來賜羲曰:“此是神丹,飲者不死。夫妻各一杯,壽萬歲。”乃告言:飲服畢,拜而勿謝。服藥後,賜棗二枚,大如雞子,脯五寸,遺羲曰:“暫還人間,治百姓疾病。如欲上來,書此符,懸之竿杪,吾當迎汝。”乃以一符及仙方一首賜羲。羲奄忽如寐,已在地上。多得其符驗也。出《神仙傳》。
陳安世
陳安世,京兆人也,為權叔本家傭賃。稟性慈仁,行見禽獸,常下道避之,不欲驚之,不踐生蟲,未嘗殺物。年十三四,叔本好道思神,有二仙人,託為書生,從叔本遊,以觀試之。而叔本不覺其仙人也,久而意轉怠。叔本在內,方作美食,
只看見沈羲曾坐過的牛車在路上停著,駕車的牛在田裡吃禾苗。有的人認識那車和牛是沈羲的,就跑去報告了沈羲家。沈羲的弟子擔心是鬼怪把沈羲抓到山谷裡藏起來了,就在周圍百里以內到處尋找,但沒找到。
過了四百多年,沈羲突然回來了,找到了他好幾代之後的孫子,名叫沈懷喜。懷喜對沈羲說:“我聽祖上說家中有先人成了仙,很久沒回來。”沈羲在家住了幾十天,據他說剛昇天時並沒見到天帝,只看見太上老君面向東坐著。左右的人告訴沈羲不必稱謝,只默默坐著。宮殿裡雲霧籠罩,不時湧起五色雲或黃色黑色的雲,說不清是怎麼回事。老君周圍有好幾百人侍從,女的多男的少。宮殿院中有結著珠玉的樹,到處生長著靈芝仙草,有很多龍虎在周圍遊戲,還聽到叮叮噹噹的銅鐵撞擊的聲音,也不知是怎麼回事。殿內四邊牆上閃閃發光,上面寫著神符。太上老君有一丈來高,披著長髮,穿著有花紋的衣服,身體也閃閃發光。不一會兒,有幾名玉女用金盤端著玉杯來賞賜沈羲說:“這玉杯裡是神丹,喝了可以長生。你們夫妻一人一杯,可以活一萬年。”玉女還告訴沈羲喝完後行個禮,但不用感謝。服了仙丹後又賜給兩枚棗子,像雞蛋那麼大,又賞給他一條五寸長的肉乾,對他說:“你暫且回到人間,給百姓治病。如果想到天上來,可以照這符寫一道符,掛在你家門外高竿上,我會去接你。”說罷把一張符和一張仙方給了沈羲。沈羲忽然昏昏睡去,醒時已在地上了。後來他多次使用那仙符都非常靈驗。出自《神仙傳》。
陳安世
陳安世是京城人,被權叔本家所僱傭。陳安世為人慈善厚道,走路時如果遇見禽獸,他就躲到道旁,不驚動它們,從來不踩死一隻小蟲,也從不殺生。陳安世十三歲時,他的主人權叔本非常愛好修道成仙的事,有兩位神仙假託為書生,跟叔本交遊以考察他。但叔本不知道這兩位書生是神仙,時間長了,叔本心裡待二位書生就有些怠慢了。有一次,叔本在家裡吃美味的食物,
而二仙復來詣門,問安世曰:“叔本在否?”答曰:“在耳。”入白叔本,叔本即欲出,其婦引還而止曰:“餓書生輩,復欲來飽腹耳。”於是叔本使安世出答言不在。二人曰:“前者雲在,旋言不在,何也?”答曰:“大家君教我雲耳。”二人善其誠實,乃謂:“叔本勤苦有年,今適值我二人,而乃懈怠,是其不遇,幾成而敗。”乃問安世曰:“汝好遊戲耶?”答曰:“不好也。”又曰:“汝好道乎?”答曰:“好,而無由知之。”二人曰:“汝審好道,明日早會道北大樹下。”安世承言,早往期處,到日西,不見一人,乃起欲去,曰:“書生定欺我耳。”二人已在其側,呼曰:“安世汝來何晚也?”答曰:“早來,但不見君耳。”二人曰:“吾端坐在汝邊耳。”頻三期之,而安世輒早至。知可教,乃以藥二丸與安世,誡之曰:“汝歸,勿復飲食,別止於一處。”安世承誡,二人常來往其處。叔本怪之曰:“安世處空室,何得有人語?”往輒不見。叔本曰:“向聞多人語聲,今不見一人,何也?”答曰:“我獨語耳。”叔本見安世不復食,但飲水,止息別位,疑非常人,自知失賢,乃嘆曰:“夫道尊德貴,不在年齒。父母生我,然非師則莫能使我長生。先聞道者,即為師矣。”乃執弟子之禮,朝夕拜事之,為之灑掃。安世道成,白日昇天。臨去,遂以要道術授叔本,叔本後亦仙去矣。出《神仙傳》。
兩個書生來到門外,問陳安世:“叔本在不在家?”安世說:“在家。”就進去告訴叔本,叔本打算出門去迎接兩位書生,他老婆一把拉住他說:“兩個餓急了的書生,又要來咱家飽餐一頓罷了!”於是叔本就讓安世出門去對書生說自己不在家。兩位書生說:“你剛才說他在家,現在又說不在,這是怎麼回事呢?”陳安世說:“是主人讓我這樣說的。”兩位書生讚賞安世的誠實,就說:“權叔本這人修道多年,也很勤奮,恰逢我們兩人來考察他,他卻懈怠了,這是他自己錯過了得道的機會,快要成功時卻失敗了。”接著又問陳安世:“你貪玩嗎?”安世說:“我不愛玩。”又問:“你喜歡修道嗎?”安世說:“我愛好道術,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兩位書生說:“你如果真的愛好道術,明天早晨在路北的大樹下等我們。”安世記住了,第二天很早就到大樹下等著,一直等到太陽落山,也不見一個人來,就打算回去,說:“書生一定是欺騙我呢。”沒想到兩個書生突然出現在他身邊,喊他說:“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呀?”安世說:“我早就來了,一直沒看見你們呀!”兩個書生說:“我們早就端坐在你身邊了。”兩位書生約了安世三次,安世三次都是早早就來等著。二書生知道安世可以受教了,就給了他兩枚藥丸,並告誡說:“你回去以後,不要再吃飯,睡覺也獨自睡在另一個地方。”安世遵照二書生的話做了,二書生就常到安世住處來。權叔本奇怪地說:“安世一個人住在空屋子裡,怎麼常聽見他和別人說話的聲音呢?”進到屋裡,卻不見有什麼人。就問安世道:“我剛才聽見你屋裡有好幾個人說話,現在卻看不見有人,是怎麼回事呢?”安世回答說:“是我在自言自語。”叔本發現安世不再吃飯,只喝水,而且獨自住在別處,疑心他不是個平凡的人,自己知道錯過了賢士,就感嘆地說:“一個人有無道德修行不在年紀大小。父母生了我,但沒有師長的指點我就不可能得道長生。先得到道術的,就是我的老師。”於是叔本就給安世當徒弟,每天向安世跪拜求教,為安世打掃房間。後來安世修煉成功,白日昇天成了仙。臨昇天之前,安世把修道的祕訣傳授給叔本,叔本也得道成仙,昇天而去。出自《神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