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文
aTextT1
507 增富人稅=減窮人苦
1
政府有責維持社會公平
清晨,六歲的阿月不像同齡的孩子一樣去上學,而是跟著媽媽到田裡工作。前年,收成前遇上了天災,害得阿月父母做了一整年白工,農田也被沖走一大半,損失慘重。現在,這家人只能靠著一小塊不值錢的田地,種著青菜勉強過日子。同樣地,隔壁村六歲的阿國是個可憐的孤兒,從小與外婆相依為命。他看著一身病痛的外婆每天工作十到十二小時,總是很懂事地主動洗衣、煮飯。阿國希望趕快長大,賺錢改善家裡的經濟,讓外婆不用那麼辛苦。
很明顯地,這兩個孩子的家庭都需要經濟援助,但是錢都在別人的口袋裡。對他們來說,所謂「公平的起跑點」根本不存在,只因出生時的環境比較差,賺起錢來自然比較吃力。雖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有些人一生下來就擁有大量的家產,有些人努力一輩子卻一無所有。因此,對富人累積大量財富,而遊民與貧戶持續增加的現象,政府不能只是袖手旁觀,應該以提高富人納稅比例的方式來縮小貧富差距,調整社會公平性,創造平等的機會。
也許有人認為,政府要求富人多繳稅,卻為了減輕窮人的負擔而提供許多津貼,等同於拿富人的錢來補貼窮人。但話說回來,人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不能只自私地要求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而是應問自己為國家做了什麼。來舉個北歐回家的例子吧!很多人羨慕北歐的社會福利,那裡的人民,即使是長期生病在家、失業,政府都會提供約75%的基本工資來照顧,更別說對弱勢團體的完善福利政策了。國家之所以能出手這麼大方,就在於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考慮了多數人的利益,把富人存著不用的錢進行「收入再分配」,建立完善的醫療、養老、失業補助的制度,提供人們遇到困難時的保障,讓大家共享更好的社會福利。
倘若富人還是不服,其實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政府不透過稅收照顧窮人,那麼窮人可能為了生存而犯罪,到時每個人走在路上都提心吊膽的,政府也需要花更多預算加派警力以維護治安。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不是更不划算嗎?
2
應尊重個人自由與權利
小張在哈佛大學旁聽,課堂上教授提出個問題請大家思考「想像你是名急診室的醫生,同時來了六個病人,一個需要心臟、另一個需要肺臟、第三個需要腎臟……,每個人都非常急迫地需要器官移植,否則就活不下去,可是並沒有捐贈者。你突然想到,隔壁房間有個人正全身麻醉等著做健康檢查。請問你會拿走他的器官來救其他五個人嗎?」大多數同學搖頭。教授接符提出「對富者加稅,對貧者減稅」的話題:「抽一個有錢人的稅,可以滿足許多人的迫切需要,但在考慮眾人利益的同時,是否應該尊重個人的自由與權利呢?」課程最後,現場多數人同意「不應為了滿足多數人而奪取他人生命、自由或財產。」
這堂課讓小張心有所感。奮鬥多年,如今他的孩子已經長大,生活還算過得去。從小,當別人在玩樂時,他犧牲了休閒,把自己埋在書堆裡長大後,日夜不停地工作。一路走來,他都比別人更認真,現在的社會地位與收入是他應得的。然而今年,當他看到繳稅單時,忍不住叫了一聲「天呀!要繳好多稅喔!聽說政府還打算要我們繳更多的稅,這樣努力賺錢還有什麼意義呢?」在旁那無所事事、領著低收入津貼的表弟酸酸地回:「誰叫你賺那麼多!人生短暫,那麼拼做什麼?『不怕賺錢少,就怕走得早』像我每天不必工作、睡到自然醒多好?」小張苦笑地回:「歪理,如果大家都跟你一樣當米蟲,國家經濟怎麼會好?」
努力工作似乎成為一種懲罰,小張仍舊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付出是不值得。政府利用稅收來「劫富濟貧」,聽起來是關心窮人,但忽視了被劫者背後的辛苦,他不偷不搶,付出了時間與成本,卻被強制收稅奪走收入,被迫「捐款」讓眼紅者分享自己努力的成果,這真不合理。那些習慣不勞而獲的人長期依靠社會福利,不但對國家沒幫助,也成為政府的負擔。
所謂的公平正義,不是把上層階級往下拉,應是把弱勢的低層階級往上推,提供弱勢者工作機會,協助他們用自己的力最脫離貧窮,而非像強盜一樣,搶錢多的人來養窮人,這樣只會打擊人們想積極創富的心,反而影響國家經濟發展。再說,得到的稅金,是否真能有效運用、真正縮小貧富差距?都還有待討論。總而言之,政府不應介入社會財富重分配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