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十一月十六日 二人修仙記
綸音留在婦人家,幫助他們過活,不和匡健去修仙。
南方有個小村莊,住著匡健、綸音兩個好朋友。
匡健是個聰明人,立志考試求功名,可是考了七八回,連個秀才也沒考中,窮得家裡只剩一堆破書,緊皺的眉頭從沒見他開展過。然而年輕的綸音卻成天唱著歌,上山砍柴,下田耕種,一年辛苦到頭,心上沒什麼好牽掛的,臉上總是笑眯眯。
這一天,綸音挑著一籮筐青菜和一袋白米,來到匡健家。只見院子裡噼噼啪啪燒著一堆火,匡健懷裡滿兜著書,正一本本朝火裡丟呢!綸音見他紅彤彤的臉上盡是怒氣,不禁跳腳大叫:“匡健哥快停手!你把書看得比命還重,為什麼要燒書?”說完,劈手把書搶了下來。
“哼!燒掉這些不中用的東西!”匡健又把書搶回來,一股腦兒投進火裡,喊著:“不考秀才啦!我要到茅山修仙去!”
“修仙?”綸音吃驚地叫了出來,“就是修煉做神仙嗎?成仙以後是不是就可以駕雲在天上飛來飛去,想要什麼就變什麼,還能長生不老呢?匡健哥,我跟你一起去修仙好不好?”
匡健向他仔細打量一番,點點頭說:“我看你天性忠厚,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但是誠心修行,也許能夠成功。”
綸音聽說自己也能去修仙,很高興地回去挑了擔乾糧,又把匡健的行李也挑了,兩人便一道往東南方的茅山修仙去了。
茅山是神仙住的洞府,終年雲霧繚繞,是修仙必去的地方。但是,茅山的路可真遠啊!兩人走過好幾座山,渡過好幾條河。這天,天色已經晚了,他們好不容易才在山裡找到一間透著燈光的小茅屋,便趕緊奔過去敲門借宿。
柴門“咿呀”一聲開了,站在門口的竟是個穿著麻衣、帶著重孝的婦女。匡健一時沒了主意,怔怔站著。綸音放下擔子,上前作了個揖,說:“大嫂,我們原想借住一夜,不知道您家裡有喪事,真是失禮得很!”
“我丈夫過世了,婆婆又在病著。”那婦人紅腫著眼睛,輕輕地說,“不過山裡沒有其他人家能夠投宿。我去問一問婆婆,看她老人家答不答應你們在這裡過夜。”
過了會兒,婦人請他們進去,兩人便在外間鋪了地鋪睡下。夜裡只聽得薄板壁的那頭傳來陣陣病人的呻吟和嬰兒的哭聲,又聽見婦人這頭“喔喔”哄著小孩,那頭柔聲勸說:“婆婆,別難過,日子一定能過下去的……”
綸音一邊聽著,一邊感到這一家三口的處境真有說不出的淒涼,心想:“這位大嫂得照顧小孩、奉養婆婆,哪裡能夠分身賺錢來養家呢?最後,全家可能只有餓死這一條路了!”綸音想到這裡,心裡好不焦急!半夜以後,匡健睡得香甜,響起了鼾聲,隔壁的一家老少也都睡著了,只有綸音睡不著,他忘了自己要去修仙,一心在為這家人盤算著。
匡健一覺醒來,看見紙窗透白,天色大亮,但卻不見了綸音。他急著趕路去求仙,拖著鞋子直尋到茅屋外頭的山坡,也沒找到綸音的影兒。等到太陽整個兒照遍了山坡,匡健瞧見太陽光彩裡走來一個挑了柴擔的青年樵夫,赤紅的臉上漾著天真的笑容,口裡還低低唱著山歌。匡健再仔細一瞧,哎呀!這不就是綸音嗎?
他迎上前去,責備著說:“綸音弟,你怎麼打起柴來了?修仙的事要緊,你這樣亂跑,不是耽誤了我們成仙嗎?”
綸音放下柴擔,揩了揩額頭上的汗,笑容滿面地說:“匡健哥,我不去修仙了!這一家三口眼看就要餓死了,我想留下來幫幫他們的忙。”
“你瘋了嗎?”匡健大聲嚷,“沒親沒故的,人家餓死跟你有什麼相干?”
綸音誠懇地說:“我實在不忍心放下他們,匡健哥呀!等這家小孩大到能進山砍柴的時候,我再到茅山去找你吧!”
匡健實在勸不動綸音,嘆著氣走了。綸音便每天到山裡去砍柴,換了米糧帶回來,給那婦人一家子過活。他又憑著一身力氣,在山坡上開了幾畝山田,種點雜糧。漸漸地,生活也過得去了。
不久,老婆婆死了,綸音幫著婦人葬了婆婆,兩人就好像最親切的兄妹,又好像共患難的朋友般,一起勤儉地做工、生活,共同撫養著日漸長大的小嬰孩。當初空蕩蕩的屋子,這時已經堆滿了米糧,綸音見自己的辛勞有了成果,心裡真有說不出的安慰。不過,小嬰孩才剛剛學會走路呢!綸音想:“真希望孩子快快長大,我的責任早些了了,便能到茅山上去找匡健哥了。”
日出日落,平平靜靜的日子又過了十來年,小孩已經長成強健的青年,會幫著綸音到山裡砍柴,在田裡耕種了。而綸音現在是一箇中年的農夫,樣子已不再年輕了,他辛苦了這麼些年,已經給這一家母子倆蓋起了好幾間倉庫,裡面滿滿存放著寶貴的糧食。
這天,綸音對婦人說:“大嫂子,我現在可以放心地到茅山去找匡健哥了!”
婦人說:“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也沒什麼好牽掛了,我跟你一起修仙去吧!”於是,兩人便相伴著出了門。
他們只知道朝東南方走去,但是重重疊疊的山巒橫在前頭,山路又崎嶇,兩人在山裡繞來繞去,不久便迷了路。正在焦急的時候,突然看見前面有個老樵夫在砍柴,綸音便上前作個揖,問道:“請問往茅山去,要走哪條路啊?”
老樵夫停下斧頭,歪著頭問:“你們上茅山去做什麼?”
綸音指指婦人,說:“我們兩人同路去修仙啊!”
老樵夫突然哈哈大笑,指著他們說:“你們已經在神仙路上了,何必還要上茅山?”
老樵夫對綸音和婦人說:『你們早已在神仙路上了。』霎時間,兩人被一朵祥雲託著飛起來。
霎時間,兩人身子一輕,飄飄飛了起來,一朵祥雲託著他們飛上高高的雲端去了。原來,綸音和婦人二十年來,辛勤工作,撫養孩子長大,早已積下了許多功德,雖然他們沒有存心修仙,卻不知不覺地修成了神仙。
至於匡健呢?他放下一切到茅山,一心一意要成仙,打坐煉丹弄了幾十年,一直到年紀老了,再也修煉不動了,卻還沒有修成神仙呢!
盡其在我,方能得此心之超然。綸音以至誠協助山中孤寡二十年,便等於是在修仙路上潛心二十年。脫除了修仙必須打坐煉丹的表象,修仙寓言的象徵意義便明晰呈現:“面對現實的考驗,通過艱困的生活歷練,得到內心的平安和快樂,才是真正的修仙之道。”
●圖畫為故事性彩畫,第一幅構圖參考漢朝畫像磚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