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九月七日 臺北古城和老鐵匠
阿安師打的鑿子又利又好,最適合用來鑿石頭,做建城用的石磚。
小朋友,你知道嗎?從前的臺北,是個四面有高大城牆圍起來的城市。可惜今天城牆都拆光了,只留下臺北火車站附近的一座古老城門 北門。當初建城的時候,花了不少人力和金錢,費了三年工夫才建好。這兒來說一則和建城有關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那時候還是清朝末年,臺北城還沒有蓋起來呢。在臺北淡水河附近,有一家打鐵鋪。鋪裡的老師傅劉安,手藝非常好。他打的鐵器,不管是切菜用的菜刀,或耕種用的犁、耙都很堅固耐用,所以人家都稱呼他“打鐵安師”。
打鐵安師個子看起來又瘦又小,一點也不起眼。誰都沒想到,他還會一身好武藝呢,只是他從來不表現罷了。
原來,他從小拜師父學武藝,師父常常慎重地告誡他說:“我教你拳腳刀槍的外功,和呼吸吐納的內功,都不是讓你隨便去打人用的。武藝越高深的人,涵養越好,也越懂得隱藏自己的本事,絕不會像普通人,只學了三招兩式,就到處招搖、炫耀……”
他把師父的教訓牢牢記在心裡,從來不敢忘記。
一天,打鐵安師正在鋪子裡“哐當!哐當!”地打鐵,炭爐上火光熊熊,打鐵安師熟練地揮動鐵錘,把一塊燒紅的鐵慢慢打成一把鐵鑿子。這時候,他的好朋友劉丙丁來了。劉丙丁看著他工作,突然叫了起來:“阿安師,你打的鑿子又利又好,很適合用來鑿石頭做建城的石磚呢。”
“建城?建什麼城?”打鐵安師邊擦汗邊問。
劉丙丁說:“哎呀!你的消息真不靈通,現在要建臺北城了呀!知府大人打算在大稻埕和艋 中間蓋一座城,四周圍起牢固的石牆。這樣,萬一發生戰爭,敵人也攻不進城啦!”停了一停,劉丙丁又說:“一些有錢的商人聽說要蓋城,自動捐了二十萬兩銀子。蓋城是大家的事,人家出錢,我們就該出力幫忙才對!”
打鐵安師揮動錘子,“當”的一聲敲在熱鐵砧上,很高興地說:“好,我也來趕工打造更多鑿子、錘子、鋤頭……讓大家都有築城的工具。”
不久,建城的工作正式開始。因為建築這座四方形的城池工程浩大,所以分作南、北兩段,同時施工。打鐵安師和劉丙丁一起參加了北段城牆的建築工程,劉丙丁每天幫忙挑石材、砌城牆。打鐵安師每天趕造鐵製工具,供應工人使用。工作雖然繁重,他們卻忙得很起勁。
一天中午,打鐵安師剛放下打鐵的工作,準備坐下來吃午飯,忽然劉丙丁又衝進來了,他大聲叫著:“不得了啦!南段的工人又來找麻煩了。”
“究竟怎麼回事呢?”打鐵安師問道。原來,南段和北段的築城工程,是由不同的包商主持,招來的工人也來自不同的地區。南段的工人脾氣暴躁,再加上雙方面在工程進度上互相競爭,所以經常發生衝突。南段的包商僱了一個拳術高強的保鏢,名叫張火獅。有了這個靠山,南段的工人動不動就要欺負北段工人,常常把人打得頭破血流。
打鐵安師聽到這情形,馬上放下飯碗,出門走到鬧事的地點,用溫和的聲音對大家說:“各位弟兄,有事好商量。大家年輕力壯,應該把力氣放在建城上面,早早把臺北城建造起來,不要為了一點小誤會傷和氣,又誤了大事。”
南段工人看到矮小黑瘦的打鐵安師,不禁冷笑著說:“哼!憑你這樣的糟老頭,也想來教訓我們,趁早滾遠些吧!”說完,伸手就要把打鐵安師推開。
打鐵安師慢吞吞地說:“做人不要太過分,把我逼急了,對大家都沒好處。”
“哈哈哈!”南段的工人笑得東倒西歪,“糟老頭,有本事就來吧!”說完,一個個掄起拳頭,衝上前來,準備好好痛揍他一頓。北段的工人都替打鐵安師暗暗著急。
但是,打鐵安師眉頭皺都不皺一下,把袖子一卷。只見他身手矯健得像猿猴一樣,只比了三招兩式,大家還沒看清楚是怎麼回事呢,幾個大漢就已經被打倒在地上,哼哼哈哈地爬不起來了。
北段的工人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讚:“打鐵安師,沒想到你竟有這麼高的本領,真了不起!”
南段的人把受傷的夥伴抬回去以後,保鏢張火獅眼見自己這邊的人被打得七零八落,一口氣實在難消,就下了一道戰書給打鐵安師,約定時間和他比武。
打鐵安師接到戰書,心裡不免有點緊張,他想:“聽說張火獅武藝很高強,要想和他比個高下,非得小心謹慎不可。”
到了約定的那一天早晨,打鐵安師不帶任何武器,獨自一個人到北門前赴會去了。
個子高大、橫眉怒目的張火獅,帶了一大群人,來勢洶洶地準備大幹一場。他一看到打鐵安師空著兩手,一個人來,覺得很驚奇,就叫其他人都退下,準備單獨和打鐵安師較量。
兩個人按照中國武術的規矩,先互相抱了抱拳,接著,張火獅眯起眼睛,上下打量了打鐵安師一番,心想:“這個老傢伙,又幹又瘦,刮一陣風就能把他吹跑,居然敢來跟我比武,哼!”他忍不住冷笑幾聲說,“我看算了,你還是回去吧!免得一把瘦骨頭被我拆散了。”
阿安師和張火獅在北門前,用旱菸管較量手勁和內力。
打鐵安師笑笑說:“我看不見得。”
張火獅心想:“先試試這傢伙的勁力吧。”於是他就拿著一杆裝好了菸絲、點燃了火的旱菸管,交給打鐵安師。打鐵安師也不慌不忙地伸出手去接。
在一旁看熱鬧的人,以為這只是禮貌上的敬菸動作,卻不知道這就是決鬥的開始,他們正藉著一杆煙管,在較量彼此的手勁和內力呢。只見兩個人四隻手,緊緊握住旱菸管。一會兒,兩個人都臉紅脖子粗,額頭開始冒汗,青筋也慢慢凸露出來了。接著便聽到兩個人的牙齒像吃蠶豆一樣,咬得“喀喀”響。旁邊的人嚇得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再過一會兒工夫,身材高大,有如鐵塔一般的張火獅好像吃不消了,只見他嘴也歪了,眼也斜了,手慢慢鬆下來,身體漸漸往後退,然後“咕咚”一聲,整個人癱在地上,起不來了。而瘦小的打鐵安師依舊穩穩站在原地,手上還握著一杆旱菸管,他慢吞吞地對地上的張火獅說:“謝謝你敬我的煙啊!”
看熱鬧的人趕緊圍過去,把張火獅扶起來,送回家療傷。其他的人,就跟著打鐵安師一路走回打鐵鋪去。大家都佩服地對打鐵安師說:“真沒想到你藏了一身的本領啊!”
打鐵安師只是笑笑,隨口答道:“這算不了什麼。”
打鐵安師靠著一身真本事,制服了傲慢輕敵的南段保鏢張火獅,從此以後,南段工人再也不敢隨便欺侮人了。大家一起為建城而努力。
經過三年的時間,宏偉的臺北城就在荒野中矗立起來了。這座城有五個城門,現在,西門早已被拆除了,其他四座城門,只有北門還保留原來的樣子。
臺北古城是在清朝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建造的,於光緒八年完成。它的位置恰好在今天臺北市中華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和愛國西路圍起來的長方形範圍內。本篇雖是小人物的小故事,卻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先民規劃臺北城的苦心與建設的辛勞。
●圖畫參考史料,還原當年建設臺北古城的情景。圖中兩位主角較量手勁內力,處於靜態,與看熱鬧群眾的鼓譟與吆喝,形成動靜對比。此外,其中一位主角肌肉緊繃、滿頭大汗,另一位則顯從容且面帶微笑,點出了勝負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