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八月十日 吳鳳生日 騎白馬的紅袍老人
今天是吳鳳的生日,吳鳳是臺灣開發史上的傳奇人物,據說他不但改善了阿里山曹族部落的生活,還革除了用人頭祭神的習俗,使他們和平地人能夠和平相處。
吳鳳是福建人,從小隨著父母渡海到嘉義來開墾,住在阿里山下。年輕的時候,他常常隨著平地的生意人一同到阿里山上,和曹族部落做買賣。曹族人靠打獵和種植小米為生,經常用鹿皮、鹿角和山下的漢人交換鹽、布匹、鐵器……
吳鳳和曹族人接觸多了,不但會講一口流利的曹族語,也非常瞭解山地人的個性,他知道山地人心地單純,高興就大唱大笑,不高興就馬上發脾氣。吳鳳很欣賞他們直爽的性子,常對人說:“山地人豪放熱情,沒有心機,就像個大孩子啊!”
但是平地人卻不一定都像吳鳳這樣瞭解和欣賞山地人,有些狡猾的平地生意人還常常欺負山地人單純爽直,做買賣的時候不講公道,大佔他們的便宜。山地人知道了,便非常氣憤。
又因為山地人和平地人的語言不同,風格也不同,所以很容易發生衝突。山地人有一項古怪的習俗是在每年秋收以後,用敵人的頭祭神,他們相信這樣神才會保佑他們第二年豐收、平安。因此,他們時常要出外獵取平地人的頭顱,這叫做“出草”。一年年下來,兩方面的仇恨越來越深,經常互相報復,所以一般平地人都不敢上山,山地人也不敢隨便下山。
吳鳳看到這種情形,心裡很難過,他想:“大家都住在同一塊土地上,為什麼不能像朋友一樣相親相愛呢?”
正好那時候官府在徵求身體健壯,又懂曹族語的人當阿里山通事,負責處理當地的事情,調解平地人和山地人之間的糾紛,吳鳳便決定去應徵。家人都拼命阻止他,他卻說:“我知道當通事是危險的,但是平地人和曹族人之間的仇殺紛爭,一定要有人出來設法解決,這正是我貢獻力量的好機會啊!”他的態度非常堅定,誰也改變不了。
不久,吳鳳被選上阿里山通事。他和以前的通事不一樣,不論對什麼人都很誠懇,不管處理什麼事都絕對公正。例如照規定,曹族人一百張鹿皮,可以換平地人兩千斤穀子,他就不會讓曹族人少得一兩穀子。他看到有的平地人想佔曹族人的便宜,就對他們說:“各種山產獸皮都是曹族人冒著危險弄來的。我是平地人,但我絕不允許平地人違背良心占人家便宜,引起各種紛爭。”大家聽了都很慚愧,果真不敢欺負曹族人了。
自從吳鳳做了通事,不但改善了曹族人和平地人的關係,還使曹族人的生活過得比以前好。原來曹族人醫術很落後,不論誰生病了,多半隻是請巫師來念唸咒。吳鳳來到山地以後,因為他懂醫術,便常常採草藥為大家治病。另外他又教導曹族人許多知識,改進他們耕作的方法。大家越來越敬佩他,不論遇到什麼事,都會去找吳鳳幫忙,或是聽從他的話解決。
吳鳳一直把曹族人用敵人頭顱祭神的習俗掛在心上,他常常勸他們說:“你們去獵取平地人的頭,平地人也會派人來殺你們報復。兩邊互相仇殺,就像兩隻老虎互相搏鬥,誰都得不到好處,只是增加許多不幸而已。而且祭神最要緊的是心誠,為什麼一定要用人頭來祭呢?用牛羊作祭品不是也很好嗎?”
曹族人聽了,總是說:“不行的,吳鳳先生,用牛羊祭神太不恭敬了,天神會生氣的。”
有一次,曹族人又這樣回答他,吳鳳忽然想到一個念頭,他說:“不用牛羊祭神也可以,你們不是還有幾十個以前獵得的人頭嗎?用這些舊的人頭來祭拜也一樣恭敬啊。”
曹族人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答應他不去“出草”獵人頭,每年只拿出兩個以前獵得的人頭來祭神。阿里山一帶便這樣平平安安過了三四十年。不知不覺,吳鳳也從一個年輕力壯的青年,變成銀頭髮白鬍子的老人了,在曹族人的心目中,吳鳳簡直像是他們的老師或父親一樣。
這一年,所有曹族人以前獵得的人頭都用完了,大家正在想秋收以後要用什麼來祭神,不巧阿里山一帶卻老不下雨,鬧起大旱災,田裡的小米、芋頭都枯死了,附近山林裡的野獸紛紛逃走。眼看族裡的老人、小孩一個個餓死、病死,曹族人起了大恐慌。而吳鳳比誰都心焦,不斷設法從別處運食物上山來。
一個月圓的晚上,部落裡的巫師召集所有曹族人到祭壇前,商量救急的辦法。巫師說:“這些年來我們都用不新鮮的人頭祭神,今年我們又一直沒有準備人頭祭祀,天神一定是認為我們沒有誠心,降大旱災來懲罰我們啦!再不去獵人頭,恐怕全族就要滅了。”又餓又害怕的曹族人,一下失去了理智,忘了吳鳳的勸告,一邊用刀子猛敲地面,一邊大喊:“我們要人頭!我們要人頭!”聲音一波一波響遍了黑黝黝的森林。
曹族的勇士拿著長矛、大刀、弓箭、埋伏在濃密的樹林裡。一會兒,一個穿紅衣紅帽的人,騎著白馬慢慢走來。本圖可以看出當時阿里山的森林景象。
他們來到通事館門口,只見吳鳳表情沉重,慢慢走出來說:“不下雨只是自然現象,並不是神靈發怒,大家再忍耐一下吧,我想不久一定會下雨的!”可是任他怎麼解釋,大家都不相信,七嘴八舌吵著:“我們要人頭!人頭!”
吳鳳低下頭沉默了許久,然後抬頭說:“好吧,如果你們一定要人頭,明天清早,去等在南林口,等到一個紅衣紅帽的人騎馬經過,你們就取他的頭吧!”大家一聽說有人頭,就高興地跑回家去,把大刀、長矛擦得雪亮,又準備好弓箭。
第二天一大早,曹族的勇士便埋伏在樹木濃密的南林口。不一會,遠處傳來“嗒、嗒”的馬蹄聲,接著他們看見一個紅衣紅帽的人騎在一匹白馬上,慢慢走過來。
“嘚嗒、嘚嗒……”紅衣人越來越近了。森林裡飄浮著薄薄的霧氣,陽光透過樹林,鳥兒在枝頭啁啾飛翔,一切是那麼平和。突然,“咻!咻!咻!”幾十支閃電般的箭飛向紅衣人,紅衣人應聲從馬背跌落。
“萬歲!萬歲!”曹族的勇士射中目標以後,高興地一擁而上。酋長一把抓起紅衣人的身子,舉起長刀,正要割下他的頭時,突然紅衣人的帽子滑下來,露出了一張安詳的臉和一頭白髮。躺在地上的,竟是吳鳳!
“啊!吳鳳先生!怎麼會是你?”大家一下子驚呆了,然後嚎哭狂叫起來,用力捶打自己說:“我們該死!竟然把恩人殺了!”
酋長淚流滿面,喃喃地說:“原來你苦苦勸我們不聽,最後竟然犧牲自己來教我們懂得殺人是不對的啊!”
悲痛萬分的曹族人把吳鳳埋在阿里山上。不久,天上響起了雷聲,豆大的雨珠降下來了。曹族人沒有用人頭祭神,雨卻照樣下了。大家想起吳鳳的話,知道發生旱災並不是因為天神發怒,用人頭祭神是不好的習俗,就更加了解吳鳳犧牲自己的苦心。他們在吳鳳的墓前立下重誓:子子孫孫再也不“出草”殺人,再也不用人頭祭神。後來他們又為吳鳳建了祠,尊他為阿里山之神,每天虔誠地祭拜。
山下的漢人知道曹族勇士受了吳鳳的感化,才不再下山殺害平地人,為了感激吳鳳,也在各處建廟供奉他,永遠紀念他那和日月一樣照亮人間的偉大人格。
兩種不同文化接觸時,往往發生衝突。吳鳳化解這種衝突的方法,不是強權霸勢的征服,而是以德服人,甚至不惜以命勸諫,使阿里山的曹族山胞,成為臺灣高山族中最早革除“馘首祭”習俗的部族。孔子讚美理想的治人之道,是用德和禮導之齊之,叫人心悅誠服。吳鳳的精神,正是王道文化的典型。
●圖畫為故事性彩畫,森林裡柔和的晨光斜射,卻也暗藏了騰騰殺氣,畫中以三隻鳥從小徑躥飛,顯示這股緊張氣氛。畫面呈現阿里山野生原始林的景象,人物服飾參考阿里山的曹族。邊框仿少數民族的木刻。